故事讲完,走出影院,一颗失落的子弹正中眉心。
18岁到38岁的20年,大概就是“长大”的过程。
有一天真的长大,发现这世界特没劲、特荒诞,而自己还要和所有人一样,装着糊涂活下去,这时会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无知无畏的自己。
可是回不去了。
西西弗将石头推到山顶,石头滚落,西西弗得重新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
这部电影最扎心的,是告诉成年人:我们不是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而是一次次坠落悬崖的王炸。
长大似乎就是丧失人性、被社会异化、变为“机械人”的过程。
如果成熟就要烂掉,那我选择逃离未来。
直到去年我才真正相信,“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这句话,确实产生作用了。
我调整了心理预期,平静接受2024会向着没什么好的可能去。
抱着这态度活了大半年,没想到日子反而轻松坦然了许多。
在看《从21世纪安全撤离》时,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对我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我强烈感受到李阳的情绪——那种对未来没什么信心的想法,似乎早已蔓延,而他的焦灼和不安来得更早,1999年。
我去看了《人物》的采访,确定他遭遇了一些变故。
1999年他18岁,父亲去世了。
如果在那个年纪我也遇到同样的事情,我也不会将千禧年当作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因为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它带着一种惯性。
从这个角度理解,电影中快速剪切的混乱——另一种有序跳跃的画面排布,更像是一场大型怀旧。
主人公更愿意留在2000年以前的世界,他拒绝长大,拒绝失去,拒绝衰老。
为了死死留住他曾拥有的美好事物,他疯狂地穿梭未来和过去,为了改变某条轨迹,以避免日后深深的遗憾和后悔。
我理解他,就像我们忽然有一天理解了《大话西游》。
那无厘头的穿越只为抓住主角曾相信会永恒闪光的事情,但最终它依然走向不可避免的消逝或腐败——地心引力带来的衰老和死亡,终究会侵袭我们的记忆或信念。
到某一刻我们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未来一定欣欣向荣。
我们看到了自己会变得平庸的可能,接受了它,接受了那个反复在挫败中验证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结论。
结论十分残酷,但该做的依然去做了。
我想起那些年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蔑视:“你是文青,你全家才是文青“,但很显然,李阳依然保持了这种”文青“的状态,停留在一个他想停留的世界里,挖掘那个世界的深度。
《李献计历险记》更浓重表达了他的沮丧。
伴随着深情和无奈,玩世不恭的独白娓娓道来。
因为第一人称带来了可贵的自传角度,30分钟虽然粗糙的动画却因为情绪饱满、语言诚恳,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毕竟,大多数人不敢这样直面自己的沮丧和故作聪明,而他面对了,他说了出来,就替所有“中二“的人松了一口气。
时隔十多年,30分钟的动画扩充篇幅变成90分钟的电影。
这场戏的核心、本质和《李献计历险记》是完全一样的——那个虽然已到中年的他拒绝长大衰老,如果有一道时光之门,他依然愿意拼尽全力回到过去,1999年。
我相信感知到这种情绪的人就这样被打动了。
而对我来说,陈旧的叙事虽然落了下风,但李阳在视觉上惊人的转换——代替他曾经孤独的旁白,道出了他对那个世界的留恋。
《从21世纪安全撤离》最精彩的便是画面和音乐的处理。
他就像拍摄《低俗小说》时的昆汀·塔伦蒂诺,把那个年代混杂的音乐信手拈来。
铿锵的《保卫黄河》可以配上超燃动漫画面,古典的《波莱罗舞曲》点明90年代战战兢兢的压抑气息,Beatles的《A Day In the Life》可以如此抒情地应用于年轻人的爱情,更不用谈《Holding Out for a Hero》的慷慨激昂,在高潮时多么神来之笔。
对音乐和画面的混搭使用,让我准确忆起了那个奔放的年代。
整部电影更像一首歌,朴树的《New Boy》,“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朴树那时候也是一边文艺地丧着,一边兴奋地唱诵新旧交替的时代。
互联网、日本动漫、韩国电子乐、美国电影、英国摇滚、苏联舞曲、中国民歌……所有东西都混到了一起,成为千禧年向我们汹涌袭来的“怪物“。
无怪乎有人担心“千年虫”的爆发,如今流行的“Y2K”,在1999年却是让人担心的世界危机。
多少程序员惴惴不安坐在电脑前对这个巨型bug担忧。
尽管有人相信2012年才是世界末日,但1999年12月31日夜晚会发生什么,对当时年少的我来说更像一场通向奇异门的探险。
结果,庆典之后,什么都没有变。
我的爸妈还是安稳去睡觉了,我还是在几天后正常上学。
我记得0点时欢呼过后的失落:就这样到了新世纪吗?
我好像见证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2000这个数字因为人类的人为设置,终究变得特别了一点。
想到我们已经跨越了千年(数轴意义上的),不由得会为自己的存在感到一丝骄傲。
何其有幸,我们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这一部分。
两只脚迈进了新千年,脑袋还可以回到旧千年。
而日后无数事情都会以那个节点分割:确实,旧的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村庄变为城市,网络替代了所有,我们经历了巨变,也在巨变中无数次惊叹,原来我们曾拥有那样的过去。
只有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工厂废墟、自行车、游戏机、老电脑、……那些已经不再有价值的事物才变得重新绽放光彩,它们像一幅巨型拼贴画,将光怪陆离的变化浓缩在简单的像素上,以颜色、形状、声音刺激我们的神经中枢。
眷恋千禧年之际的李阳显然懂得如何留下那些事物。
他比调教演员、叙写故事用了更多的精力在“蒙太奇”上,风格迥异的视觉元素融合,既是对那个时代的浓缩重写,又似乎是当下的一种创新。
——但对我来说,它们都是我记忆中熟悉的事物。
我想起了黎明在2000年发布的MV《全日爱》,开头以国歌前奏,拉起电子乐的序幕——和这部电影里用《保卫黄河》配中二少年如出一辙。
紧接着,坐在电脑前的黎明操控机器,他进入异时空,穿上日本武士服和名叫“Tom Cools”的人决斗。
他们在空荡荡的北京站,使出了《黑客帝国》、香港武侠片和黑泽明电影都会用的各种招数。
电光闪耀间,决斗完成,进入下一个香艳画面。
今天看来,这个MV(音乐电影)已经浓缩了千禧年的要素。
互联网、游戏、动漫、武侠、好莱坞、韩流电子乐、赛博朋克……都在一个充满荧光色的世界里交战。
没有哪个元素宣告绝对的主流,但主角将它们都变成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正如今日李阳在《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中熟练的运用。
他知道千禧年留下了什么具体的事情,那些东西,他统统都可以用声音、画面表达。
除此以外,本土市井的流行文化也没有被忘记。
《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是和“街霸”一样伴随我们长大的东西。
一边我们看着电视里的人拌嘴大笑,一边又插起游戏机线为通关“超级玛丽”忙个不停……那匆忙却怡然自得的场面,今天想起来有些温馨。
也许在某个夏日黄昏不经意地发生了,我们没有当回事,但过了30年,那些画面就变成再也无法复刻的存在,只能由创作者们表演、再造,我们才能准确“穿越”回那个平凡的瞬间。
想到这里,情绪必然发生了一些转折,不光简单的“怀旧”二字,而是同时忆起当时的人是否还在,就足以沮丧好一会儿。
像朴树唱的那样,都散了啊。
42岁的李阳,用一套既老套又新鲜的方法,重塑了千禧年。
2019年应该没什么值得他怀念的,看起来如此荒谬颓唐,恶人横行。
“不要变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口号,但也许对李阳不是。
也许他记得太多的坏,才要在电影里这样造作地大喊一声,借机抒发他的意志。
曾经影响我们的事物,都已经退后了。
而有人清楚地记得,愿意再来一次。
电影给了当下平庸时刻一点浪漫的理由正在于此——我想起了我的千禧年,我的1999。
如果电影里唱起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也会是同等的惊喜。
微信群和网友讨论的,顺手整理下1很难说到底像哪部电影,我觉得片子气质上让我想到许多美式动漫,回到未来,或者有点像早年的凯文·史密斯或彭磊的北海怪兽,反正是内地不多见的玩意。
从宣发角度,这个片子最吃亏的是太不类型化,很难用一句短语精准的描述电影。
太尼玛抽象了!
朋友圈好评居多,豆瓣友邻均分8+,意见分歧也有,主要是基于“怎么看待电影——电影是什么”的老问题。
明明是一部男性向的热血青春电影,观众基本盘却是女占70%+,可能是冲着男演员的? 现在不是李献计横空出世的时代,观众的心态也变了,本片极容易被喷男凝和刻板,磕蛤蟆也可能是个雷点,如果疫情前上映可能会口碑市场检验更佳。
另外,短视频崛起后,观众也并不是非要进电影院看电影,对中等量级的电影冲击极大,所以评分和票房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
也因为十几年前李献计实在太精彩,在评价时容易忽视一个事实,这是非科班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啊......视听语言的流畅度远超过预期2从故事的角度,故事核是非常典型的“逆转时空”或者“蝴蝶效应”,谈不上多有新意,只不过因为娱乐性极强,而容易让人忽视整部电影的科幻属性。
李阳的长处发挥的不错,絮絮叨叨的俏皮话、夸张的脑洞和中二的情绪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以长片剧本标准看,叙事节拍和打点没有大毛病,很顺畅,算是中规中矩,中间微波猫咪的桥段几乎是在声明——“喂,我就是按救猫咪拍的啊”, 不知是不是监制王老师的帮助。
我甚至觉得让李阳自由发挥打破三幕剧模式,没准片子呈现的效果会更加独特。
当然电影有小bug,前面未来不可改变忙大姐必须死,但结尾又用上了改变过去从而拯救未来,算是单线时空和平行时空拧巴了,但因为整体的流畅度,看到最后问题倒不大。
毕竟全片气质都这样中二疯狂神经了,还一本正经按照学院教学标准考问剧作,如同对预制菜谈厨艺,哪边问题更大啊......3最大的加分项是“情绪价值”,这方面有点类似《大话西游》,或者《老男孩》,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电影实际主题是很普世的“不愿长大,不愿成为坏人”,只不过是用着导演独有的风格讲述罢了,有点像大张伟一身五颜六色的亮片参加葬礼给人献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
李阳可能确实没有大导的高深或严肃,也没有另一波年轻导演的苦大仇深,但毫无疑问21世纪算是标准的作者电影,具体的可以看看人物那篇导演访谈,很质朴,也很能让人共情,可能这也是朋友圈众多从业者化身自来水的原因吧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后浪站某UP对《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评价是:爽到飞起,最符合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代表片子。
作为一部可以让无脑弱智只会考研押韵顺口溜的所谓“影视区”营销号博主看到嗨的炸爽嗨片,故事的整个主线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复杂这种屁话总结,是足以讲述故事全貌的,这时必然要有“废话文学”的凝练爆梗,来概括其属性;而时不时发癫的神经设置,让年轻人们会产生共鸣的呼应,“病友集合”的陈年烂梗一定要出现在此,来完成修辞;再看穿越过去去改变过去的剧情走向,让人回到伤感的曾经,“突然正经”的感伤悲梗降临,惹人回头再看热泪盈眶。
从发癫摆设定,到突然深井冰共鸣,再到感怀感慨泪流满面,然后再到继续文艺走向光明未来,最后壮志满怀忆往昔,期间时不时再癫俩下进行穿插。
《21世纪》可以不停地180度大转换的关键,其实都来自剧情设定的每一次梗属性拉满的穿越、设定、修改和再阐释。
纵观全片,不妨大胆说,在电影几乎所有情节的关键节点设置中,每一次穿越、设定、修改和再阐释,其实都是故事中输出情感情绪需要的所谓救赎和改变咏唱金句抒发情感的好机会。
不甚合理也不能深究,恰恰是梗们,通俗化、碎片化、快速迭代消失和非理性逻辑的最大特征,就像一键三连对应的下次一定/这次一定一样,弹幕作为一个所谓的超级“接话茬”技术,就是要在固定话语处准时出现“接话茬”来配合默契,以至于不让梗掉到地上,甚至说不出来什么道理和目的。
与其说那些很重要诸如儿戏般的喷嚏穿越设定、街霸16卡带加大烟囱工业小镇的怀旧殇情、逆天改命少年拯救世界等等在电影的设定就是如此,不如说梗在节奏上的押韵顺畅和必须要猝不及防转折、仿佛很有某种消解结构意蕴,用后现代的解构震撼你的目标才是其真正的意义。
所以“每一次”,在上述的话语中,是在说,在“每一次”的节点上,都做一个异于常人的、酷的、帅的、洒脱的、押韵的、牛逼炸裂plus的,甚至每一次都逆天改命,总之就是要不一样的决定,这样,救赎和改变的关键蕴含其中,才是梗的活力和剧作狂拽酷炫的来源。
这大抵也是为什么可以从癫到哭、从哭到癫,从搞笑到感伤,从做题到抒情,可以完全无厘头地转换的剧作形式的合理性支撑。
但每个能救赎和改变自己或兄弟或爱人或家人的决定真的都不一样吗?
在电影和这个社会中,对于青少年们来说,成长的隐忧,在于学会生活并成长,并不是有个前后顺序似的先学后活再成长,而是边学边活边成长。
拒绝长大,青少年们冲动、难以自我控制、不能自圆的行为压根不值得批判,因为这就是成长中犯二中二懵懂野蛮的必然阶段。
而当把这个过程在电影中和现实中,延展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青少年”们依旧可以是个青少年,一套成熟玩转的“规则技术”当然可以把这个过程无限延长到覆盖一个该系统下的人一生。
此时的学,也就变得不再重要,相反活,则被抬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
故事中和现实中的少年们,相信光明未来是不是会真的成真,希望未来会更好,当然可能是因为现在当然不够好,未来或许有希望;而长大以后呢,又总想回到过去,或许恰恰是因为现在真的太糟糕,却要勉力承受。
决定从过去回到未来,从未来去往过去,“进步和未来=好”&“保守和过去=坏”早已经不是某种需要思考的判断形式,而是人们已经学会在其中简单浅显的行事背景。
过去和未来在“决定”这个词的使用中,其实大抵就是辉格史观下“我们要更好且必然会更好”的主旋律意思,此时从过去到未来首先呈现的,是没什么道理,讲不出必然性,一步跨越到和{好与善}必然绑定在一起的政治属性。
以此回看《21世纪》中,众多解释不通、前后不顺、驴唇马嘴、毫无逻辑但就是炫酷屌炸的波普调度与理性蒙太奇,又为什么不能是一堆看起来好像是“强大”叙事风格强力捏合到一起、乱炖一锅的,边玩边制定规则的、多元多样、包容万千的Pop Motherf#cking Art,其实充其量也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统一生活之下,表达一个单一向度的意思呢!
所以作为{梗电影}的《21世纪》是说去他妈的未来,变坏的是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努力奋进尽量不坏地去成长吗; 还是其实只要你不选择自杀、没有重大疾病,无论世界如何,你都不得不成长呢?
《21世纪》恰恰结尾在这个信仰形成靠经验累积,但我偏偏给你编出一大堆炫酷经验,但就是决定不正面回答,装逼也挑不出毛病的中间位置。
想来,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认识或理论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剧作文本上确确实实撞到头,本来必须要靠以言行事和生活实践去回答,但在电影里,只能靠叠金句喊口号起高调来化解结束。
不过,我在实际在影院的观影经历,似乎感受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就坐在我邻座的两位00后或10后,全程一边微信、抖音、陌陌不停,一边薯片、鸭脖、奶茶等零食不断,又时不时要打开高亮腕表瞄上两眼时间,而只对大银幕上某些特定的情节桥段有生理反应,且每到此时必要惊呼和讨论,作一番惊叹、论断和类比,中途居然还能接了个电话,又居然可以和对方说:“我正在看电影,没法聊天,挂了”这样的回复,注意力甚至集中不了3分钟以上,最后在电影昂扬的结束中,用第一排都能听见的大嗓门,感叹了一句:“卧槽,神作!
”。
在经历了这样一场现实时空的实体逼逼叨弹幕和甩梗电影地互相交融、特别牛逼代入互文的观影之后,我想,这也许大概可能就是未来回答问题的年轻人们的精神状态,所能给出的一种答案了,又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性的答案,那就是,maybe当代年轻人,其实根本压根就没有什么精神状态可言.........做人没必要太正常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一个有穿越元素的,本质上是男人的yy和对兄弟情、个人英雄主义高潮的电影。
是纯男性视角的直男大yy段子片,女观众可能不适。
【以下包含剧透】男人的大yy之一:初恋男友突然失踪,校花生活工作都不管了,就因为太思念染上毒瘾,做陪酒女找男友哥们搭个伙随便过,就算是青梅竹马,谁消失了不是正常过日子。
这种小胖子逆袭,兄弟和嫂子在一起的剧情,是当观众看不出这是满足男人的那种绿帽癖吗?
可能还满足了玷污校花的那种情节,确实是应了那个“恶心”,但是指的是男主创。
男主角开着车撞翻桌子是差点把初恋女友创死也不看不见,冲过来狂揍兄弟说“她是我的”(………………我看你们主创是停在上个世纪了)。
最后这个校花的角色也不管了,就写成父母双亡自杀了事。
后面还有人记得她吗?
男主不是很爱吗?
她的命运谁来干预一下呢?
没有人,因为本来也是为了满足男人的yy创造的角色。
男主的爹当然比校花重要咯。
男人的大yy之二:一身高强武功的女记者住在一破车里风餐露宿,为了给个只会复读“你真好看”的在外国的男友打钱……果真是一种让人小脑萎缩的设定啊。
一个武力爆炸,长得也好看爆炸的顶级美女,还得把自己p成蛇精,讨好这个只会复读的sb男的。
(这一段儿我还以为她要乔装潜伏进什么地方呢,结果……哈???
)在报社里受到不公平对待就是一句话不吭声,你给设定的这武力值,干个保镖或者武术教练不行?
反正又是把女的写成一个笨蛋女汉子,所以才能顺理成章地“英雄救美”(哥们儿即使小脑萎缩,还是能拯救恋爱脑的女战士)。
还有你一科幻喜剧片,很多画面比如往女的嘴里塞苹果猛击,把小猫关进微波炉威胁准备加热,这些剧情是必须的吗?
还是纯变态??
只有男导演才会被允许搞这套,在喜剧里装黄暴,科幻里搞意淫。
恶俗又不知所谓。
总之这个片子里的女性角色,都只是男人刻板印象里的校花、女汉子和疯女人。
电影里做一桌菜的是离异的爹(现实当然大多是妈),报社职场霸凌的是女领导(现实大多是男领导),双手沾满鲜血,意图毁灭世界的是女企业家/女政客(现实大多还不都是男企业家/男政客)。
当然,你可以说这都是K星的故事。
你信吗?
这当然是地球上的男人们书写和拍摄的故事,电影创作投射的,当然是这些男人的想象和感受。
这种所谓热血的兄弟故事,男人们缅怀青春大逞英雄太多太多了,即使做一些不一样的特效也好,来点穿越元素也好,本质上没有区别。
就是一种虚假的男人们对兄弟情的幻想和高潮。
二刷完《从21世纪安全撤离》,更喜欢了。
这必然是暑期档最特别的国产片,一部“病友找病友”的电影,一口气集齐上百种你从没在院线看过的“抽象操作”,能讨论的东西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刚开始会觉得它有点“用力过猛”,但为李阳导演的这份独树一帜,为国产电影也可以有如此大胆勇敢的尝试,还是愿意无条件支持。
其实在15年前,李阳就凭那个8.7分的《李献计历险记》,在影迷圈封神过一次。
神经质、热血漫、广告美学、致幻感,都在筹备多年的《21世纪》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透过角色打个喷嚏就能“魂穿20年后”的设定,李阳再次把个人风格发挥到极限——非线性的跳跃叙事、天马行空的二次元梗、夸张炫目的视听效果,呈现出一个打破次元壁的世界观。
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设定的脑洞太大,让主角团三人组(王炸、诚勇、泡泡)的言行举止,让部分观众觉得有些荒谬,有点难以理解。
其实在这背后,是李阳经过多年打磨的剧本,以及想得很清楚的人物细节——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莫比乌斯环”,只是包裹上了喜剧的外壳。
追着看了不少李阳在路演时的具体解读,能确信的是:他真的很爱很爱自己脑中的这群少年,也真的爱张若昀、宋洋、李晨浩这群演员,才能让他们的中二气冲到天灵盖,莽撞狂野,就像从漫画的世界里活生生走出来的一样。
王炸在心底,一度是对未来感到恐惧的。
只是他脑子太小,以至于可能都想不到这么多。
他的单纯和赤诚,以及那“理直气壮的幼稚”,让他在1999年和2019年穿梭时,能保持那颗坚定的赤子之心。
他代表了人“不变”的少年心气,无论18还是38,始终保持着单纯。
与之相较,诚勇与泡泡则代表了人必然的“变”。
诚勇在三人组里是成熟的大哥,但他也多少有些自负,总试图独自承担。
而这实际上是他用来掩饰自己内心脆弱的一种手段。
他害怕王炸和泡泡对他感到失望,害怕不能达到别人对他的期待。
所以在穿越时,他的落差感是最强的,一个曾经的“骄子”成了“弃子”,双手沾满罪恶,为了讨生活而丢失爱情、友情。
泡泡的变化则在于,他的未来比1999年的状态显得更好。
他不再是三人组里的“丑角”,不再是被霸凌、被嘲笑的边缘角色,而是一个全方位都更好、更帅的自己。
但他的问题是,无法清晰地获得自我认同,始终感到迷失。
他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明白自己对这世界、对朋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因为变化太大,在面对选择时他只能犹豫不决。
在三人组38岁时,他们的身体被18的自己所占据。
虽然18岁的他们,对未来的命运一无所知,但在李阳“莫比乌斯式”的循环设定下,他们早早看到了20年后的样貌,并在随后成长的这20年里,“一遍又一遍扑向这陡峭的未来”。
也就是说,在18-37的这些年里,他们怀揣着那些记忆,沿着必然的轨迹长大。
从第一个喷嚏引发的时空跳跃开始,这场不断时隔20年的循环就已宣告开始。
他们注定死去,因为18岁的他们,已经为38岁的自己做出了决定。
为了肯定能回到1999年,他们留下一具空壳,在死亡的前一刻,从21世纪“安全”撤离。
但宿命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所以这20年里,王炸注定找不到刘连枝,诚勇也注定会为了父亲拼命,三人组也注定会分道扬镳。
王炸知道,自己无法向刘连枝许下任何承诺。
如果他按她的期望去提前找她,也只会给她带去更深的痛苦。
所以他只能在拯救她的关键时刻出现,带着她一起拯救世界,毫不犹豫地带她跳下高楼,给她输血,看她受伤后默默流泪。
明知未来是一片令人失望的废墟,也要一步步走向它。
与《降临》里所思考的如出一辙:如果已知人生的开头和结局,还愿意走这一遭吗?
如果知道未来是灰暗的、苟且的,你还愿意为了改变它而往前冲吗?
“不要变坏啊!!
”过去喊出的这句话,终将射向20年后的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是痛苦的、挣扎的、妥协的。
但即使认清了这一真相,也还是选择热爱这个世界。
也许这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但至少不会让它变得更糟。
“我们清楚地看过未来的痛苦、死亡、离别,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跑,像痛击岩石的海浪,一遍又一遍冲向陡峭的未来。
我们变成旷野里的星火,想在夜空里炸个粉碎。
”我想这段话也是李阳最想和大家说的。
曾经我们都对未来有着很多幻想,结果是,真实的人生由“错过”组成,每个人都总要被迫长大,面对这些必然到来的失落。
但学着继续向前走,总还是能够看到不同的光亮。
无论未来如何,至少现在,先去照亮这长夜吧。
年度最王炸且最驚喜的觀影體驗,這才是對岸暑期檔真正的《異人之下》,琳瑯滿目的視覺風格與不斷變化的畫幅直覺想起《媽的多重宇宙》,浮誇漫畫風格的呈現直接對標艾德格萊特的《歪小子史考特》,在各式風格混搭的背後是天真散漫的中二病實踐著改變自我、拯救世界的青春中二歷程。
從99年穿越到19年,再從19年回到99年,全靠打噴嚏與特殊化學藥劑兩個簡單的設定,意識上的穿越到中年的肉身,第一幕是看自己活的如何,第二幕是從兄弟馬子的歸屬問題檢視自身與兄弟情誼的問題,第三幕便來到了青春中二病最喜歡玩的拯救世界命題。
從改變自我到拯救世界,用中年人的身軀行中二病之夢,在討厭未來的自我中改變自我,在血淋淋的成年人世界中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
新導演李陽用各種天馬行空的風格混搭出一部創意性十足、風格性鮮明的科幻片,動作場面含量高於預期太多,近戰的動作戲除了拳拳到肉外,還藉由漫畫的浮誇風格玩出了畫幅破格的視覺效果。
本以為是像《宇宙探索編輯部》一樣單純是以創意搏眼球,殊不知本片除了有創意外還執行出了大片的娛樂水準,動作場面、特效場面都佔有非常大的量,畫幅的轉換還玩出了至今看過最窄幅的畫幅呈現,而即便是最窄幅的畫幅效果構圖也依舊相當精準,能精準傳達出訊息以及推進敘事本身。
今年的華語電影能有這部電影實屬觀眾的幸運,雖然沒被市場眷顧大賣,但確實為華語電影注入了一股風格上的大膽創新,張若昀偷渡《慶餘年》的梗進去,鍾楚曦又美又辣又能打,在高期待下整體仍舊高於預期,看好李陽導演未來的發展。
只有先学会尊重他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我在看《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过程中,一直压抑着想从电影院撤离的冲动,倒不是因为很多小伙伴所指控的“男凝”,而是现在都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中期了,那些40+的老哥哥们还在玩“至死是少年”那套,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18岁,难道这20多年来,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成长与收获吗?
虽然我心里清楚,这部电影的受众就是广大和他们一样的普信男,但真的没想到导演竟然可以这么理所当然地直接把屎扣到其他群体的脸上,并妄图宣扬这种落后扭曲的价值观,实在太歹毒了。
这部影片的主创不是单纯的男凝和厌女,而是对弱势群体(包括部分男性)都充满了恶意。
胖子泡泡虽然也是兄弟团的一份子,但因为他的体型不佳,地位明显不如另外两位男主,独自承担了大部分笑点,妥妥的校园霸凌受害者,还因为接盘了男主的白月光而被暴揍,不会真有人觉得这种明明是自己不负责任地跑掉,转头骂完前女友又殴打兄弟的人是悲情英雄吧?
剧中的女性角色全都命途多舛,沦为衬托男主的工具人,我之前还真以为普信男们至少对年少时的白月光会有所偏爱,直到看到男主的白月光因为分手就自甘堕落,被小混混糟蹋,找和男主很像的兄弟接盘,最后只能自杀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在他们眼里,所谓圣洁的女神根本不配为人,她们只是一件光鲜亮丽值得炫耀的私有物品,如果得不到就毁掉,所以最终没能和自己“永远在一起”的校花白月光,必须死。
有人说,电影里并非所有女性角色都非癫即弱,不是有能以一当十的酷飒美女记者吗?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狠角色,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弱小无助,还是个十足的恋爱脑,被渣男耍得团团转,最终依然得靠男主来拯救,这种人物设定,主创们真的不觉得割裂吗?
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能让这些老哥哥们毫无底线地欺软怕硬并引以为傲?
说剧情中二都是瞧不起正常的初中生,我小时候看的热血动漫,不断强调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实现梦想,而电影里却是靠“吃药”来速成,这跟鼓励大家作弊有什么分别?
所谓兄弟间的感情更是不堪一击,电影主创真的是将“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刻在了脑门上,口号喊得很漂亮,但表现出来的又是另一回事。
我很想好心提醒他们,40多岁还这么幼稚真的很丢人,保持“童真”和“热血”的确难得,但这和幼稚是两码事,经历了20多年的生活积淀,如果还是学不会包容与爱,对任何人事物都是既要又要还要,无论未来是好是坏,他们都永远不会满足,拒绝长大只是借口,不敢面对失败的人生才是现实。
幸好这只是个别40+老哥哥们的YY,00后的一众小帅哥还真是有所不同,尤其是奥运会上那些优秀的选手们,他们敢于挑战强者,愿意照顾弱者,对未来有比较明确的定位,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伤春悲秋,也不是那些永远无法实现的超级英雄梦,20年的美好青春不会因为一个喷嚏就轻松略过,脚踏实地去过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会有成长与收获。
最后,拜托上天实现电影主创们的愿望,把这些脆弱易碎的老哥哥们都撤走吧,没有他们,21世纪会更好!
除去一些不足,本片凭借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发展,值7580分,而因为这种片子太罕有(特别这是在天朝),我愿意给出5星推荐魂穿、38岁的躯壳装着18岁的灵魂、不要忘记年少时的约定,这些关键字如今看来一点都不新鲜,基于这些关键字所写出来的故事,你甚至能想象到是郭敬明会怎么拍,如果是韩剧又会是怎么拍,但你一定想象不到,会是现在这个导演病得不轻的样子(没贬义)一边看一边会笑着说“神经病啊!
”,如此脑洞大开的搞笑影片,此前我只认两部——《自杀小队:全员集结》、《瞬息全宇宙》,我没想到这种跳脱、神经病、疯狂而又故事性完整的影片,第三部就能看到是中国出品。
《自杀小队:全员集结》属于反超英片套路的脑洞大开。
《瞬息全宇宙》则是用荒诞大尺度的表现手法,以小展开,讲了个完全逻辑自洽的包含哲学思想的自我认同故事,神作级别(戏外,导演、演员的故事同样动人)。
《从21世纪安全撤离》虽然还达不到《瞬息全宇宙》那么完美,但给人的荒诞感也类似,导演也可能受到了一些启发吧。
故事不是发生在地球,而是发生在与地球类似的K星,于是故事中可以包容各种各种的不合理例如2019年的办公室还用着大屁股显示屏,而且电脑操作系统还是win95影片里还留有很多99年那个年代的事物彩蛋。
本片最大的缺点,就是大反派的故事不完整,不知道她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成为反派的动机也比较牵强。
最后结尾的升华是始料未及的,前面一直都是神经病的表达,最后结果是很动人的煽情一下,祭奠永远逝去的1999年。
总之,本片很适合周末放松的时候观看,更适合跟朋友一起观看(今年2024年真是华语片好片不断啊)
第一次听闻李阳导演,是他的短片《李献计历险记》。
当时就觉得这个导演有才,脑洞大,想法多,但是之后他就和他的片子一起销声匿迹了,我几乎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
直到《从21世纪安全撤离》点映。
看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风格异常熟悉,怎么也想不起来,直到看到片尾滚动字幕上出现了李阳的名字,当时的感觉就是——你小子,在这儿等着我呢!
延续了李阳一贯的风格,《从21世纪安全撤离》脑洞大开。
8年前我在写短剧的时候,其实想要做成功2.5次元的概念,但是我确实不是个二次元狗,如果将动画和影视融合的问题一直没有突破,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梦回90后的青春。
街机,玩过吗?
小时候在邻居弟弟的家里玩过。
李阳大概也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他将年少时做的一场梦融入到了这部电影里,完成了一次充满少年热血的时空冒险。
1、突破次元壁的新尝试从海报上来看,整部电影的风格就非常二次元。
为了符合导演脑海中构想出来的世界观设定,他设计了一个叫K星的地方,三个被命运选中的少年,通过打喷嚏就可以穿越到20年后,这个中二的设计就非常二次元了。
虽然打喷嚏的设定非常敷衍离谱,但是在K星,倒也正常。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影片的画风非常大胆,在王炸穿越之后,他成为了记者,要和搭档刘连枝一起去曝光一个地下器官贩卖的组织。
逃命的时候,刘连枝为了甩开敌人,竟然开了特效档。
随后,汽车的尾部就出现了两条二次元画风的特效。
第一次感觉汽车的速度如此具象化。
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具有冲击性,有大量打斗的戏份,但是整体打戏都非常反牛顿力学。
比如韩光吊打刘连枝的时候,能一拳把刘连枝打飞好远。
上一秒钢管插入了韩光的身体,但是下一秒人就消失不见了。
我刚以为是什么灵异事件,韩光就出现在了刘连枝的身后,继续吊打她。
这些戏份让学武术的都沉默了。
这些打戏的画风和隔壁的《异人之上》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啊!
打斗的戏份也会用二次元动画添加特效,制造拳拳到肉的效果,一拳打下去,对方的皮肉像被打飞了一样,给观众一种别样的视觉震撼,这种特效在电影院里还是第一次见到。
另外,王炸的设定也非常二次元——脑仁小。
所以当王炸的脑袋上被插入一根巨长的钢钉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挂了,他却说自己脑仁小,钢钉完美避开了自己的脑袋。
这个笑点真是猝不及防啊!
你们是不是觉得韩光与他们打斗的姿势非常的熟悉?
没错,韩光师从《十六人街霸》,而这个游戏是王炸曾经借给他的。
于是王炸穿越回去,把《十六人街霸》拿了回来,给他换了肥宅颜色电影。
等到他们再回到2019年的时候,韩光突然变成了一个死肥宅,失去了打斗的能力。
在真人电影里融合二次元特效,比直接改编动漫要爽得多,既不会担心得罪原著粉,又能让观众们看到属于自己的青春。
2、中国人有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从21世纪安全撤离》是一出男人的幻想戏,但是不同于那种表现懵懂少年的X幻想片,这部电影充满的是直男心中真正的幻想世界——变身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故事整体的框架也是非常简单的超级英雄模式:一个终极大boss,一群想要拯救世界的热血少年以及一样超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超能力就是打喷嚏会穿越。
三人组的编外人员刘连枝则是黑寡妇一样的存在,武力值超群。
终极大boss往往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可能攸关全人类的生命。
在这部电影中,大boss三爷表面上看是一个背地里贩卖人体器官的老板,但实际上,这事儿远没有贩卖器官那么简单,她抓住三个主角,是想用他们的血把20年前人的意识植入到2019年的人体之中,只是因为她的儿子变成了植物人。
为了一己私欲要毁灭全人类,这个设定就非常漫威了。
主人公们自然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尤其是王诚勇,因为他的父亲也在这个计划之中,并且2009年的父亲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意识,再也无法回去了。
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并不是靠武力值,而是靠智取,这一点算是解构了超级英雄模式,反而显得有点无厘头了。
当然,在智取之前,他们也经过了魔鬼训练,三个人都变成了八块腹肌的肌肉男,然而就是这么强的武力值,也根本不是韩光的对手。
韩光一打四,甩他们就像甩橡皮泥一样轻松。
当他们完成使命回到2009年的时候,他们成为了自己的超级英雄,虽然可能只是年少时期做过的一场梦。
电影是造梦工厂,观众们走入电影院,陪伴导演李阳共同经历了这个梦境。
虽然点映时间足有一周,而且场场爆满,支持者无数。
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还是有点吃亏的。
一是定位不明确,到底是一部爆米花商业片,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文艺片呢?
整体的模式是非常商业的,但是手法又充满了无厘头和文艺气息,总之会显得不伦不类。
二是受众局限,小朋友们看不懂,只是能引起小部分80、90后的共鸣,并且是一部男性热血片,可能很多女性观众也无法理解。
都说导演要有一个固定的风格,李阳的确做到了,他的这部电影延续了之前几部短片的风格,但是很难超越或者再出新的创意和作品。
万事开头难,李阳已经开头了。
但是其实更难的,是维持和延续。
周星驰在刚开始做无厘头喜剧片的时候也被骂烂片之王,但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周星驰不仅成为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而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
所以,真理总是要经过磨难的,相信李阳在不断验证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像王炸、王诚勇和泡泡一样,敢于做梦,收获成长。
“这些本该消失的东西,凶猛地标记着那些一去不回的好时光”
角色关系像十多年前帝吧连载的那类屌丝小说,故事内核也很复古,复古到像是2010~2016那会经常被骂的那些青春电影,不过我很喜欢这种✈️片,并且我觉得国内急需这种充满独特创造力和个性的电影,21世纪还很长,期待以后国内95后、00后的导演来拍这类故事。
可以预计分数不会太高,属于那种会让人喜欢但是仍有遗憾的片子。创作者的松弛感加分,肆意的镜头表达,丰富的视觉风格,但故事本身有些单薄,20年后的少年们居然要卯足劲去对付一个痛失爱子的女人,有点草率了。
奥黛丽赫本老了死掉那么多年了,白素贞是妖怪,女神杨艺为了钱(?)和侏儒滚床单……你看,真没一个女人配得上你大哥,要不你和大哥一起吧,你俩很合适(赏心悦目,真心的)。——才20年,你还是这么帅,大哥却变得像叔叔不像哥哥了,对他好一点,比如,给他做点可口的饭菜(其实做饭/厨艺不会减损男子气概,相反,还是你独立的技能。老爸说,家里得有一个女人,——但是女人总是给你们带来麻烦,——要独立,先从学会做饭开始吧)。
李阳应该是觉得现在的日本冻鳗不好看但还是挺喜欢《灵能百分百》的那类人吧?
好烂,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可以玩抽象但前提是把故事讲好吧
好土啊,别人不知道,反正导演是至少从20年前来的。
时间一点没在飞行员身上流逝!还是咱自己的李阳!太飞了太跳了!崭崭新!想象力全无敌!依旧会被飞行员选的歌打动,依旧会对飞行员的故事共情!1999年的世界末日,那些注定会失去的东西现如今都失去了,能在电影里感受一点吉光片羽,是种幸运了
1.本片更适合拍成短片、MV、广告片、短视频,如果拍成这几种类型,可以打5星;2.创意很好,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的电影形式,“宁愿犯错,也不要boring”;3.我以为我没看懂,可翻短评才发现:哦是我想多了/高估了,本片剧情就是很简单,原来喜羊羊现在拍这么好了…
小聪明太多也就腻味了,感觉在演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当然最后的底也是挺浅的。
卸载豆瓣以后我真是被你们这些死影评人给骗了,特地下载回来骂一下,鉴于我的时间特别宝贵票价特贵还有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又是老一套,连故事都讲不完头重脚轻的,我给你两星,哎我真的不懂了你明明塞不了那么多内容你还要硬塞一些蒙太奇是干什么,过盈则亏啊,而且我要是喜欢潜意识和表现心理的电影,我何苦花钱看你啊
放在像《大世界扭蛋机》那样的类型短片集,点子还是不错;但是拓展成长片后,所设定的二十年规则以及世界设定在进行一段时间就变得非常空洞,也仅靠像拍短视频那样一个个生硬尴尬吹波“精神状态美丽”的笑点勉强来支撑。两次笑点来自“刘连枝=流潋紫”这样的谐音空耳以及“歌手杨美丽(Young M)=供养懂后”,这些无干的东西中。至于从《鸣龙少年》的癫,上部主扛电影已是六年前依然难消除阴影的《奇葩朵朵》;足以证明作品触觉仍然就那样。倒是宋洋和吴晓亮演得很投入。[多一星给Bonnie Tyler] 很多笑话和对女性角色、少数人的涉及都陈旧过时并且引人不适。【第二次编辑,烦请豆瓣不要篡改我的短评!!】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憋了死劲要搞抽象的电影,看着挺乐的,但是直男暴打反派,抢女神,拯救世界的戏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呀
讲到一个关键词要把字打出来再用“蒙太奇”解释下,素在致敬戈达尔?推荐给:喜欢中国直男的人们,以及苏牧粉丝。
难看 谢邀
简直是暑期档的王炸又癫又中二一个人在影院看的热泪盈眶集昆丁+今敏+沃卓斯基的既视感打破第四面墙的叙述非常有作者个人风格国产科幻的多样性这两年已经开始百花齐放了李阳这部片和宇宙探索编辑部不同兼具强烈的作者个人风格和大众娱乐的商业性目测很可能是今年暑期档最强黑马王炸青春文学,回到未来,中式梦核又癫又吊!!!完整度极高!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玩红警的neta笑的想亖逃离编辑部那场戏响起的Here's To You我就知道这片儿导演和岛哥哥一样有品
是一桌好菜,但我人在厨房。
身高螺旋桨还有没发明出来,成瘾药片已经开始流通。毁掉自行车没有把忙大姐救活,毁掉全人类的时间儿子的电话还是没接。我喜欢过去你对着窗外喊不要变坏,我讨厌未来的一切除了你。不顾死活地把血浆输给你,血清却让全人类陪葬。获奖的彩票改变不了,就像那个暑假之后的未来,明白长大就好了都是谎话。
本质上是一部儿童电影。不必重返1999年,男人至死是少年
有点新意但不多,烂梗和刻板印象非常多,口音不好听。作者认同的男同学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不健康了吧。国产片观众素质好差,再也不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