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玫瑰人生

La Môme,粉红色的一生(港),La vie en rose,Edith Piaf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西尔维·泰斯蒂,帕斯卡尔·格雷戈里,艾玛纽尔·塞尼耶,让-保罗·卢弗,热拉尔·德帕迪约,克洛蒂尔·蔻洛,让-皮埃尔·马丹,卡特琳娜·阿莱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捷克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7

《玫瑰人生》剧照

玫瑰人生 剧照 NO.1玫瑰人生 剧照 NO.2玫瑰人生 剧照 NO.3玫瑰人生 剧照 NO.4玫瑰人生 剧照 NO.5玫瑰人生 剧照 NO.6玫瑰人生 剧照 NO.13玫瑰人生 剧照 NO.14玫瑰人生 剧照 NO.15玫瑰人生 剧照 NO.16玫瑰人生 剧照 NO.17玫瑰人生 剧照 NO.18玫瑰人生 剧照 NO.19玫瑰人生 剧照 NO.20

《玫瑰人生》剧情介绍

玫瑰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有着“小云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 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向快乐第二季耶尔玛选错亲家嫁对郎双面线索锁链战记:赫克瑟塔斯之光朱诺女子监狱第四季新兵正传2雪谷逃生人生冲浪兄弟猛男香水店九门提督寻狗启事急诊室的故事第九季心里的声音:重启第二季乌拉拉夫妇幸福在一起黑钱胜地第四季战火球星金氏漂流记哆啦A梦:大雄与风之使者孔雀凯特普罗米修斯工程理查大冒险生忌快乐克莱尔的相机夺命金小伙的蔬菜店

《玫瑰人生》长篇影评

 1 ) 被苦难穿透的璀璨人生

着了迷似地喜欢影片看似随意、零碎的叙述方式,有些片段反复看,爱不忍释。

比如皮雅芙和马赛尔初次约会的那段,后面一小截,皮雅芙对莫莫奈如痴如醉地讲述约会的情景。

讲述与约会的画面交叠在一起,水乳交融,台词与画面的切换简直妙不可言。

这样的叙述方式,无疑起着放大镜般的效果,将恋爱中男女的幸福放大到纤毫毕现。

这种放大镜般的功效,推及全片,被放大的便是一切——粗砺,浪漫,悲怆,欢颜,贫悴,丰硕……那些无章可循的剪接,随性的时空切换,将皮雅芙一生刻骨铭心的悲喜忧乐一一呈现。

最感震撼的是马赛尔飞机失事消息传来的那场戏,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转承与衔接的长镜头,将皮雅芙的惊喜、幸福、急切、焦虑、恼怒、疑惑、震惊、悲恸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幻亦真的处理更是将皮雅芙五内俱崩的哀痛推至极致。

马赛尔明明依约从巴黎飞来了,明明就在皮雅芙的卧室,刚刚他们还甜密热吻,怎么说他遭遇了空难?

我和皮雅芙一样如堕五里雾中,也随她瞬间跌落谷底。

卧室里的马赛尔,是皮雅芙思念心切的幻觉,还是马赛尔将要远行的魂灵前来诀别?

“马赛尔,马赛尔……” 皮雅芙一声比一声声嘶力竭地悲号着,面庞因猝然而至的巨痛所扭曲。

这时《爱之颂歌》(Hymne à l'amour)响起——“无论如何,如果你的爱是真爱,我也将随你逝去,我们将永远活在那浩瀚的蓝天下,在天堂,一切都是那么详和,我的爱人,你相信我们彼此相爱吗?

”皮雅芙痛哭着,抱着头,踉踉跄跄地在屋子里乱撞,她踉踉跄跄的背影,走向的是却开启着帷幕的舞台——那舞台就像是公寓的自然延伸——台下观众席里,桌上烛光闪烁,舞台上,聚光灯下,皮雅芙双手高举,歌声高亢而悲怆——“上帝会让过去那些相爱的人重合……”实际情况也是,马赛尔遇难当夜皮雅芙如常登台演出。

她告诉观众,她那夜的歌声全部献给马赛尔。

这种精彩到令人窒息的叙事手法,所释放的痛是扎心的,不管看多少遍,不知不觉间总是泪如泉涌。

伊迪丝•皮雅芙(1915—1963),法国最著名,最受爱戴的女歌手之一。

皮雅芙出生在巴黎一个贫困家庭,马戏团杂耍艺人和街头歌女的女儿。

夜总会老板雷伯格从道街角落里发现了她。

历经种种磨难,她登上了光芒四射的音乐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Piaf",法国俚语中“小麻雀”的意思,这与身高只有1米46,却有着既浑厚又嘹亮、既沙哑又高亢嗓音的她,可谓形神皆备。

皮雅芙48岁时因肝癌去世时,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

1998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葆拉•贡斯坦说过:“我的成长10岁就停止了,一切都定格在童年记忆中,正如《将心比心》(其获奖作品)中几位女性探究自我时发现,所有的创伤都来自她们的童年。

” 童年的基调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都避不开的原色,无论你之后的人生情状如何,内核,骨子里的东西却是童年决定下的。

皮雅芙言语粗俗,行为叛逆,性格骄桀不屈,暴燥,纵情纵意……从其成长经历来看,其不少皆得赐于逞凶斗狠的巴黎街头,生存艰楚催生不出娇柔的花朵。

但追根溯源的话,恐怕还在其童年遭遇的大不幸——爱的溃乏。

皮雅芙其实遗传了不少她母亲的基因:好嗓子,对音乐的痴迷,桀骜不恭的性格,对孩子的疏离冷漠,甚至酗酒。

人生如若分为正负两面,一切我们称颂赞美的为正,与之相对的为负,那些负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不知多少代才能将之彻底消弭,才能转负为正。

而且,要一代一代趋正避负。

皮雅芙的人生璀璨无比,但其主轴,穿透其整个生命的却是痛苦,凌厉的痛苦。

宿命?

也许吧。

皮雅芙的歌声击玉敲金、穿云裂石、高亢艳绝,又凄怆。

她9岁开始唱歌,但歌如其人,她多数作品呈现的是她的悲剧人生。

弥留之际,她说她好怕,她失去记忆了,思绪混沌不清,想记的记不起,不想记的却总是浮现出来。

其实那些浮现出来的,皆是挥之不去的呀——马赛尔;童年时弥足珍贵的,给予她爱的妓女蒂迪内;从怀里拿出玩偶的爸爸;“玛孝乐,玛孝乐……”皮雅芙一遍遍呼唤着的名字,竟然是她早夭的女儿。

观众这才明白,她曾对手风琴手马丁说:“我从来没有给人读过童话”,马丁安慰她:“你没有机会”,她说:“我有,只是我没做。

”的意思。

“我没法回头了,我不能回头了。

”是啊,如果说生与死是此岸与彼岸,被河隔开的两岸,永远是两岸。

“一切往事都随风而去。

”(请勿转载)为她建了个相册-伊迪丝·皮雅芙的玫瑰人生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9414286/

 2 ) 內容豐富, 沒有悶場, 不過沒有給人很深刻的感覺

看了"La Vie En Rose"(La Môme), 有點期待, 且不易買票, 週六半夜上網購買週日傍晚的票也只剩前三行, 還要只有Palace IFC放映. 電影算可以, 但沒預期中好看.本身對Edith Piaf認識不深, 和許多港人一樣最熟悉都是Danny仔唱過她的"La Vie En Rose", 而Danny的版本名為"粉紅色的一生". 之前看明哥演唱會也知道他返唱了Edith Piaf一首曲, 看畢電影, 回家拿了"若水"CD出來看, 原來那首"給你"就是改編自Piaf的"Hymn To Love"(1951).電影對Edith Piaf的一生描寫得頗細緻, 從她的童年說到死前. 時空交錯, 不過都十分清晰, 不會把觀眾弄得一頭霧水. 關於歌者的電影, 音樂當然是非常重要. 電影中穿插多首Edith Piaf的名曲, 許多都聽過, 令人更懷念歌者.故事內容豐富, 沒有悶場, 不過沒有給人很深刻的感覺. 或許始終會把電影和同類型的比較, 個人覺得關於Johnny Cash的"Walk The Line"(弦途有你)(2005)比此片更優勝.飾演Edith Piaf的Marion Cotillard是法國女演員, 不太認識她, 演出過而我又看過的電影只有"A Very Long Engagement"(2004), 完全對她沒有印象. 1975年出生的她, 其實頗年輕, 不過演繹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Edith Piaf時都算恰到好處, 但個人認為她樣貌不錯, 但在電影中卻不太吸引, 為什麼導演要如此? 不知道Edith Piaf本身是否走路時都是那個怪模樣, Marion Cotillard就整齣電影都是走得怪怪的, 有點神經兮兮. 回家看youtube上Edith Piaf的片段, 她可是個美人兒, Marion Cotillard卻演得有點醜化了她, 何解?飾演Piaf好友Mômone的Sylvie Testud十分面善, 原來就是多年前參與電影"Beyond Silence" (Jenseits der Stille)(1996)的女孩子. 這回雖然是配角, 不過給我頗深刻的印象, 真想找齊她所有電影慢慢看. 另一面善男演員是Pascal Greggory, 飾演Piaf的幕後要員, 原來HKIFF時看過他有份參與的"The Page Turner"(翻琴譜的人)(2006)及"Gabrielle"(嘉比愛)(2005). 大鼻子情聖Gérard Depardieu也有份參與, 不過戲份不多, 飾演發掘Piaf的經理人. 當然還有飾演Titine的Emmanuelle Seigner(The Ninth Gate)(1999)也是許多觀眾熟悉的, 這回演技依然出眾.可以一看, 不期望太多便不會失望.Rotten Tomatoes有75%好評.

 3 ) 人生不完满,爱是赚到的。

你带给我了幸福,却换走了加倍的牵挂。

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哪怕再多疼痛,我知道我不会有一丝的后悔。

我不想因为懦弱放弃追求,我不要永远活在众人生活之中。

玫瑰人生,Edith Piaf。

这个女人,无双的歌喉,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态度,直率坦诚而又任性,令人痛心的童年,却从不刻意保护自己,“怎么了?

人总得玩点儿什么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让人心疼。

似乎有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风趣而不羁,具有天赋又固执,有点偏执又敢爱敢恨。

可以说,她的性格是复杂而又单纯,而在主演玛丽昂·歌迪亚和导演的共同努力下,立体而形象地替我们重现了Edith从童年到青年,从街头卖唱到被伯乐发现到辉煌成功最后英年早逝的大半个传奇人生。

时间转至Edith Piaf的最后一晚,她躺在床上,心绪飞到童年,父亲沉默地将手伸进衣服里,掏出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这是电影的结尾,却犹似《百年孤独》的开篇。

导演从她的未来,回到她的过去,再回到她的未来,再回忆。。。

她的一生也正是如此错杂繁复。

凌乱的叙述方式是她在接近生命终点时回忆起的点点对过去的记忆碎片。

一会是儿时在妓院受妓女们的爱护,眼盲重生,一会是父亲马戏团用嘴巴喷火的杂耍艺人和火中见到的圣母,一会是人生中第一次演唱时的紧张和兴奋。。。

渐渐回忆起来的是那最忠诚挚爱不舍不弃的好友,是巴黎街头无法无天的小酒馆,是年轻青春时洒脱恣意地随街卖唱,是和最爱的那个男人共度的那晚纽约的夜空。。。

是无数次的演出,是成名路上饱受的艰辛痛苦。。。

最后,回忆起的是最爱男人飞机坠毁的那一天,是自己孩子夭折的那一晚。

在痛失爱人的那个片段中,导演用一个完美而奇幻的长镜头来给观众展现当时Edith的感受。

她深情地爱着他,狂热地想着他,在他答应坐飞机赶来看她以后她幸福地吃下小药丸,在一觉之后的清晨迎来男人的到来和热吻。

为他端来美味的咖啡,“让我来服侍你!

”想送他准备好的手表却找不到。

却在找寻之时被告知,飞机失事了。

马赛死了。。。

我们跟着Edith在房间里穿行,跟着她的情绪从最美天堂跌入世界末日。

原来,马赛的到来只是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啊!

Edith悲痛而嚎叫,脸部扭曲,一瞬,眼泪就流下。

一瞬,我们的心也跟着她一起碎掉.。。。

Edith的自我放逐,很大原因是因为马赛的死去。

其实,不羁到有些偏执的她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深爱一个男人,对他充满希望,为他编制一件毛衣。

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爱,从小没有安全感得不到抚慰的她只好用放纵掩饰哀伤。

失去恋爱中的美丽她只有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

一个街头卖唱女歌手和杂耍艺人的女儿,一步一步地迈向国际巨星。

虽然拥有人们无限的爱戴,却始终无法得到自己的最爱。

她因为爱的缺失而孤独,却也因为她的天赋而用洪亮饱满甚至用力过度的歌声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空白。

所以在最后,Edith在海滩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女人、女孩和孩子的建议是三次淡定而有力回答--去爱。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Edith Piaf这样说过。

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率性的人生态度,是她比歌声更宝贵的财富。

玫瑰最终走向凋零。

最后一次演出,奥林匹亚,她已尽衰老,一脸惨白只有唇色血红,却好似一个孩子,带着些许羞涩和顽皮,内心依旧茫然脆弱。

是啊,除了歌唱,每当她爱上什么命运就冷酷地拿走什么。

尽管如此,她依然用尽自己的气力,诉说着:《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没有遗憾)“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爱主宰一切 慢慢逝去 步入迷途忘记吧 过去我用我所有的记忆 点燃了烈火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 都已扔进火焰逝去了旧爱 还有承受的痛苦逝去吧 我要从零开始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 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我的人生 我的快乐就在今天 与你相伴……”突然感到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完满组成的,爱是赚到的。

 4 ) 玫瑰开在废墟上

又看了一遍《玫瑰人生》,这次看是重温,也是翻新,汉语里把法国的Chanson翻译做“香颂”,当然是好的,但失之浮华,像许多人提到法国,总是冠之以“浪漫”,这理解里的油腻稍微多了一些。

Piaf初次在夜总会登台亮相,征服众生是以一首“乡下姑娘”(歌词来自DVD版玫瑰人生):一周接着一周,在巴黎市郊的大街上,我们看到他们成群的闲逛。

他们和爱人穿着肮脏的衣服,十天没洗的衬衫,穿行在路灯微薄的光芒中,穿行在蓬巴杜夫人式的氛围中。

他们是我们美丽的铁匠,我们的玩偶,我们的玩具,我们的木偶。

在夜晚时聆听,他们唱着这样的歌。

我们是乡下姑娘,钟楼的乡下姑娘,我们四处流浪,身无分文,我们是穷光蛋,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夜晚降临,可以到处落脚。

她们没有漂亮的梳妆台,那是属于富人的玩意儿,她们也不能到展示拉斐尔画作的画廊,挣几个小钱。

在巴斯蒂安圣马丁运河旁,有一座小教堂,那里总可以看到衣着光鲜的纨绔子弟,没有漂亮的玩具,在破败的市场上,也没有30苏丹丝绸洋娃娃,我们是穷光蛋,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只能在令人害怕的洞里,或是残破的车厢后度过长夜,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花环也没见过王冠,我们中没有任何人有活可干,我们一无所有,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了。

这是香颂,可又不是我想象中的,浮华奢靡的香颂。

它的调子是快活的,有种穷开心,穷人的那种嘲弄,在垃圾堆里也要插着腰大笑一场的嘲弄,对整个世界的嘲弄和大笑。

可是歌词是真实的,真实得让人害怕。

这也是整个玫瑰人生给我的感觉:是痛苦的,然而这痛苦是有力的,是明亮的,是饱满的,而不是扭曲阴郁的灰蒙蒙的龌龊。

有人不喜欢Piaf的歌声,说像男人,哦,是要这样的力度,要有这样的金石一般的力度,才能超越这些痛苦,高高的站到废墟上面,垃圾堆上面,人生的一切残缺上面,她是玫瑰,可是是多么明亮,多么高亢,钢铁一般的玫瑰。

好的艺术,无论小说或音乐,都是美而有力的,这一点,Piaf让我想到麦卡勒斯,同样是在中年即身缠重病,Piaf有药物依赖症,出过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四十多岁已经像八十岁,麦卡勒斯三十岁已经半身不遂,长期酗酒,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签支票的手不抖。

一样的残破,可是田纳威廉西管麦卡勒斯叫什么:铁蝴蝶!

——她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1米47,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在台上的Piaf,如此脆弱,然而坚不可摧。

“不,绝不,我绝不遗憾,我不为生命中的美好遗憾,也不为生命中的糟糕遗憾,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不,绝不,我绝不遗憾,我清除,放逐,遗忘所有的过往,我嘲笑过去;我将回忆燃烧,我所有的记忆,我所有的哀伤,我不再需要他们;带着颤抖的声调,我将我的爱情遗忘,常常清理往事,我要从头开始。

”——最后这一段,演Piaf的玛丽昂·歌迪亚大睁双眼,纵声放歌,如此用力,面部肌肤几乎出现痉挛,那是彻彻底底的生命之力,是脆弱肉体所能达到的意志的极限,美的极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e7c01009b2o.html

 5 ) 如歌的长镜头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2,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时间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搌弃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段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方面有其优越性,但巴赞把它的美学意义绝对化,因而从六十年代以来就遭到某些电影理论家的批评。

伊迪丝琵雅芙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正逢一战,成长于动荡的世界和贫穷动荡的家庭,马戏团表演柔术的爸爸和街头卖唱的母亲赋予她天赋,造就了传奇的她。

从一名底层的街头歌手,到站在高高奥林匹亚舞台上演唱的明星,世态炎凉她经过,良师益友她经过,柔情蜜意她经过,万人崇拜她经过,心碎孤独她经过,一战时她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二战时她不顾纳粹的威胁和犹太人同台演出,她一生坎坷,经过多次车祸,她曾经倒在舞台,人们以为她倒下就再起不来了,她却在那一刻感受到神秘的力量,她知道她生而为歌唱,她会用一生来歌唱,象战士一样歌唱,抗争不幸的命运,用灵魂感动众生,用歌声祈祷上苍。

一米47的身高,瘦小单薄的身材,一双孩童般的大眼睛闪烁天真,看上去柔弱而楚楚可怜,但是当她开始歌唱时却充满力量,这就是伊迪丝琵雅芙。

她成长于底层,因为美妙歌喉进入上流社会,看尽社会百态,看破虚伪看破势利,她唱街边的妓女,她唱虚伪的绅士俗雅的淑女,她唱给这些绅士淑女听,因为她恨;她也爱,她唱情歌,给她的爱的人;她有信仰,她唱自己,上苍在聆听。

影片中大量跟拍的长镜头中是另一个琵雅芙,玛丽昂·歌迪亚表演的琵雅芙,她用戏剧化的表演表现琵雅芙戏剧化的人生,导演用充满了戏剧化内在蒙太奇的长镜头跟拍了伊迪丝琵雅芙的一生,意识流的叙事将即将告别人世的琵雅芙的回忆一一展现、交叉跳跃。

如同琵雅芙的歌唱,她将爱恨愁怨嘲讽戏谑现实的冷酷辛酸熔进深沉的激情唱出传世的歌曲。

长镜头如音符辗转跟随,现实而戏剧,戏剧而现实,无论在街头还是酒馆,陋巷还是剧院,现实的镜头中总有一处舞台,镜头本身是另一个舞台,琵雅芙内心有个舞台,这个舞台让内心封闭的她有了出口,她可以尽情表达,她和这个曾经令她备感压抑的世界的有了联系,同一个她同一副歌喉,曾经站在街角接下街边楼上妇女从窗口扔下的硬币,也曾经站在高高舞台为人崇拜,唱片广播电视访谈,杂志小报吹捧八卦……上苍对她眷顾不多,镜头里那个世界总是不见天的,象一个十足的舞台,她迂回于后台与舞台间的狭窄走廊,上苍眷顾,她的命运千回百转,否则她纵有声情歌才也不过重蹈她妈妈的覆辙。

她有两个妈妈,一个自卑自私的妈妈用艺术家来标榜自己,一个随性又虔诚充满母爱的妈妈用身体换取衣食,一个妈妈看着她就象看到卑微的自己对她没有一丝爱意,一个妈妈看到她仿佛看到一颗救命稻草在冷酷的世界里不再孤独,两个幼年时抚育她的妈妈给予她分裂感的性格,自卑自恋不为世俗所动,她用激情歌唱玫瑰人生,她象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市井没能埋没她,上流社会也没能侵蚀她,她活得自我而顽强,她的人生际遇与众不同,在底层她备受歧视,机缘巧合,她的天分被能欣赏她的夜总会老板发现让她有机会一步一步迈进上层社会,陌生的上层社会才是她的舞台,当她站在夜总会舞台唱着底层的辛酸愤懑时却能找到欣赏她歌唱的耳朵,才艺让她再次变成那个曾经被寄养在妓院被一群女人关爱的孩子,人们围着她转。

而她在寻找一个能让她去关爱的人。

她唱玫瑰人生,她的爱情经历丰富多彩,她和伊夫蒙当的爱情为法国人熟知,没人知道她们为什么会突然就分开。

与著名拳手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九四七年大小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段爱情了结于一次空难,拳王永远地离开了她。

之后她的爱情故事还在继续,她遭遇两次严重车祸,治疗过程中染上毒瘾,这让她的身体过早衰退,她的玫瑰人生还在继续,婚姻情爱,一直到她快走完人生的时候还在恋爱。

她说过唱歌和爱情在她的人生中一个都不能少,否则生命没有意义。

在她生命快到尽头时,她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六零年的奥林匹亚演唱会照旧进行。

一曲《不,我什么都不后悔》就象临终前的祷告。

影片里这时候的她谦卑面对观众,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不负众望,她不仅能把自己演老几十岁,还把一个经历过真实沧桑面对上苍内心谦卑的人的神态眼神演绎出来,这个年轻的女演员会成为再一个法国的骄傲。

六二年九月伊迪丝琵雅芙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为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她的光耀无与伦比。

一九六三年伊迪丝琵雅芙在戛纳告别了人世。

影片结尾时琵雅芙在记忆中闪回过往的一切,她不后悔一切,虽然命运对她不公,虽然她有过很多错误,她的爸爸给过她爱但是她却一直没放在心上,她有过一个小女孩,却因为她疏忽冷淡让自己的孩子重复了自己的不幸的童年,她的孩子死与脑膜炎,镜头中的她在惊慌失措赶往医院时惶恐回头看了一眼镜头,在医院面对镜头她抬眼看上苍惶恐羞愧。

往事随风,在她最后的日子里画面里有了天,她的玫瑰人生,这部影片,都随歌走向尽头,曲终人不散,为人怀念,传唱。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在这部影片中被活生生颠覆掉了,镜头长而唱般的充满了戏剧性的内在激情,诗歌般直观抒情。

TOM专稿  请勿转载

 6 ) 巴黎音乐厅的第一次

那一年,Edith Piaf登上了巴黎音乐厅的舞台。

十分钟前她把自己锁在没有灯光的化妆间里不愿出来,紧张得瑟瑟发抖,结结巴巴的向门外的音乐导师Raymond Asso撒娇,好像六岁的小孩子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Raymond沉稳而又温柔的声音让她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音乐厅的灯光下,她羞涩的看着观众,乐团开始演奏,导演在这里切掉了电影里的音轨。

一组静默但又华丽、喧嚣的镜头里,这个女人虚幻的生命已然被圣德蕾莎夺走了。

不能回头,也不能控制自己在悲苦里继续转碾的脚步。

事实上,除了这一个片段外,整部电影完全是以几乎不间断的Edith Piaf精选歌曲作为组织脉络。

每一首歌,都引领了一段Edith Piaf的人生片段。

只有在这个片段里,我们听不到Edi在唱什么,听不到题目似的电影配乐。

然而,这却是Edi实际意义上的巅峰时刻,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音乐在台上响起,她略微发紧的声带吹拂起一个摇摆的开始,然后听众们被征服,她慢慢开始放松手臂,在单束的聚光灯下挥舞出弧线。

简单、美妙的一个时刻。

无论是惨遭遗弃的童年,街头酒馆间放浪形骸的少女期,还是情场坎坷的中年,意志彻底沦丧的晚年,那无非是一个典型的,在娱乐圈的华灯里被放逐的 Billy Holliday式女性,每一年,每一个时刻,这个星球上都存在着这样的女性,她们或者成名,或者沉沦,或者年轻,或者老朽,迅速燃烧掉青春,做出一些愚蠢但是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Edith Piaf唯有不同的一点,她可以在音乐厅的那一刻进入无声的有声,并且在所有的战地收音机里响起。

电影在这一刻选择沉默,或许是最成功的处理。

而其他两个小时过度运用圆熟技法讲述的一个女性的悲苦人生,说是沉闷或许有点过分,但是出离残酷确实是有点儿。

“香颂”在这里变得面目全非,血迹斑斑。

其实,时隔半个世纪,当初的街头底层情调已经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婉转圆润的曲路。

而这一切,皆始于Edith Piaf。

她或许是把音乐里的惨痛和黑色幽默全部剪切到自己的人生里了。

玫瑰人生?

这个电影里的Edith Piaf从未曾拥有过许多。

 7 ) 。。。

影片再现昔日巴黎对手风琴的痴迷和当 时杯盘狼借的夜总会情景。

但是,琵雅芙自身故事的力量占主导地位。

她的生活中充满浪漫和悲情,既有巴黎和纽约火爆狂欢的音乐会,也有一系列喧嚣骚动的感情故事,以及遭遇死去孩子和爱人拳师迈克尔·希丹的飞机失事的巨大痛楚。

歌坛双栖明星马丽昂·歌迪亚饰演从20岁到47岁(去世)的琵雅芙,在影片《玫瑰人生》中你偶尔会听到歌迪亚的歌声,但是,大部分歌曲仍是琵雅芙的唱片演绎,或者由吉尔·艾格洛特(因为她们的声音极为相似)演唱。

“香颂”,是法语“chanson”的音译,同时也可以译为尚松,意思是歌曲,从广义上说,指法语世俗歌曲,通常有独唱合唱等形式,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如今在酒吧咖啡馆所传唱的那些复古怀旧的情歌和经典小资爵士乐曲已经成为香颂的代言。

其实那只是香颂的冰山一角,追溯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尼采说过,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留给了法国人。

谁说香颂不是天堂的圣音呢?

人们爱它的柔情似水,爱语呢哝;恋它的浪漫情愫,朦胧慵懒。

永远都是悠悠慢慢,缠缠绵绵,扯着时光的衣裙,点上丝丝意蕴。

听着,唱着,在似梦似幻中舞乱了脚步身影。

 8 ) Amour

一年前,我了解到这部电影,用驴子下了所有电影原声反复听了很久,曾经以为她是个众所周知的艺术家,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人生,09年的第一天,我看到她的人生,尽管简短的两小时二十分,尽管我很冷,尽管这一天让我不开心,抛开所有的尽管,她还是让我看到了爱,看到了选择艺术的悲壮人生泥泞的法国小镇,嘈杂的生活,混乱的童年,我爱上了这个踩在青石板上蹦蹦跳跳,唱出自己人生的姑娘,她决绝,孤僻,古怪,偏执,但是她迎着夕阳,靠在海边,她说,我相信爱,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她是法国香颂最完美演绎者,她的声音让所有法国人深信距离无法抵抗过那份热爱"你的声音,让我今晚重新回到Paris,回到Paris的天空下,走在Paris的街道,由衷的感谢你",我想这是对一个深爱chanson的艺术家最大的赞美,或许Edith不需要任何赞美,她说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Non,rien de rien 没有就是没有,人生不再去遗憾,不再去回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当Edith一个人蜷缩在午后的阳光里,什么都没有了,这一刻从零开始,圣特蕾莎,上主耶酥注定结束你的受难,结束你的爱,结束你的玫瑰人生,这是我所能想到最温暖的结局,但是日本人非要残酷到最后一刻,暴烈的美会令人窒息,是我不够成熟吧,我受不了,我受不了看着她充满空洞的双瞳,我受不了她将回忆从生命里根除,我受不了她说,我不怕死,但我害怕寂寞..别抛弃我好吗,小Edith一直都是耶酥的孩子,是来人间受难的天使,她唱出了最凄美的香颂,她让世人看到耶酥赐予信徒们的光明,是的,她自私,暴力,靠吗非坚持演唱,走不出爱的阴影,但是她相信爱,她说我每天都做祷告,因为我相信爱sans amour, on n’est rien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我喜欢她跟从心的勇气,我爱她那张印在夕阳里,被海风吹拂的脸,她笑着回答女记者的提问给女性的建议:amour给少女的建议:amour给孩子的建议:amour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德兰姆姆的光明,她从一生坎坷的回忆中醒来,她让所有法国人重温那个时代的一切,她让人爱上Paris,她让人相信,耶酥正俯视着受难的人们所以,她说Non, Je Ne Regrette Rien

 9 ) 爱的语言

“如同大地及无所不在的元素”/ “如同天空般恒久”/ "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愿我成为他们的大地和食粮"/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 EdithPiaf 用它向我们倾述:“爱,爱,更多的爱,上帝作证,没有爱,我们什么都不是”/ "不管快乐还是悲伤,爱主宰一切"/ “我,没有遗憾”

 10 ) 孤独

有人抱怨他的孤独,既害怕,又长久无法摆脱的孤独。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记得这是他第几次向我发出这样的倾诉,或者也算不得倾诉,只把我当作树洞,一种根本没期望答案的表达。

或者,抱怨本身已经成了排解孤独的方法,并不见得好的方法。

最初的时候,我还诚惶诚恐,心想坏了,有心理问题得尽早疏通尽快解决,别把孩子给郁闷坏了。

花了几次整天上班时间里网聊到手指抽筋的代价,循循善诱、晓以道理,还把自己平日琢磨出来自我心理疏导的想法都表达了一遍。

除了得到答复说我太了解他,就是抱怨我总喋喋不休讲大道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拜托,如果我真能解决此世界性难题,还会是现在这个迷茫无助的自己么?

就算不做心理医生赚翻天,也可以发明个什么孤独排解器造福人类吧。

“人生来孤独”,这句话讲到不想再讲。

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做什么呢?

只能靠自己。

人这种生物,最强大的本领就是复原。

小到细胞再生,大到民族重建。

在绝望中寻找存活的动力,在乏味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也算是种生存技能。

“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我目前唯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

高中时候的随笔就自说自话讨论过寂寞和孤独的区别。

现在早已不记得内容,回想起来只是汗颜语文老师的忍耐力,能够看得下如此浅薄又自以为是的东西。

人民教师是伟大的。

晚上看的是《玫瑰人生》。

Edith Piaf显然是孤独的,一个竭尽全力燃烧生命去绚烂自己人生的人,无法不孤独。

因为鲜有人有如此勇气陪她燃烧,走完全程;更因为鲜少有人有如此实力伴她燃烧,一路到底。

这让我想起《她比烟花寂寞》,Jackie同样是个任性、尖锐、孤独、燃尽天分的艺术天才。

若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后者。

可能是前者的坚强太过骇人,而后者如孩子般的单纯脆弱却能让我原谅她的所有错误,就像她的姐姐Hilary一样。

也可能是那种来自世俗底层的野草般的生命力和张狂给我的距离感。

无论现今经历了多少心理上的磨难,我仍旧不能否则自己来自温室成长于近乎真空的事实,同样也无法和解内心中“不疯魔不成活”与“安静本分”之间的长年对战。

她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天才,因为找到生命重心,因为天才得以发挥,因为生命热情得以释放。

凡属已知的天才,皆是得到认可的,便是幸运。

那些大多数没被发现的天才呢?

那些更大多数不是天才的呢?

平凡生活的重心将何处寄放?

羡慕那些找到生命所爱进而投入精力终有所成的人,幸运的人。

昨晚又看李宗盛的《理性与感性》演唱会DVD,他说,小李是只是个写词的,平凡的人。

能给自己贴上这么个身份标签,已是难得。

有你我般找不到标签来给自己贴的人,还未来得及给自己找到合适的身份,便已终老一生。

这样的人生,在结束之际,总该是会有遗憾的吧。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最近让自己被很多事缠上,缠得没时间细想,没时间问自己问题。

又逼自己去接触陌生人,去看更多人是怎样生活。

让自己神经大条,跳出自我框定的逼仄空间。

缠绕在实际实在的人事物上,现世安稳,好像也是可以的。

可惜呵,停下来的时候,心里总还是空落落。

手中的剑再利,也斗不过心里的孤独。

脚步再忙,也找不到让心存放的地方。

《玫瑰人生》短评

似乎可以和朱迪嘉兰的人生对照观看

8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专注香颂女王一生的好戏,超爱歌迪亚

11分钟前
  • 杰德的十四行诗
  • 力荐

觉得很有FEEL 不过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看不懂啊想再仔细看一次

16分钟前
  • 咸鱼土豆
  • 推荐

又是一个插叙的个人传记,人脑是会不断的穿插回忆的。

20分钟前
  • itrek
  • 推荐

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这女主好像玛丽昂歌迪亚,但又觉得哪里怪怪的,应该不是她。结果,还是她~

21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犯困。。。

25分钟前
  • 蜜思❤咪®
  • 较差

每次看文艺片都要分成几次。Marion小姐一如既往地美丽。最被打动的是马赛去世时PIAF的痛苦,乞求灵媒,然而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后的歌曾在《盗梦空间》听过,此次再听,心情全然不同。大概我处于另一个心境,或是这部电影实在动人。没有想要吐槽之处,对我来说真难得。

28分钟前
  • Poppies
  • 力荐

有影像记录的人物真是很难演绎。对象自然的神情、动作常常会被演员抓取,作为重要的识别特征,过分强调地加以模仿,显得很别扭、很矫作。故事讲述得也很破碎。艰难地看完全片。

31分钟前
  • 亦大
  • 较差

没有了爱 你到底是什么 还是你什么都不是

35分钟前
  • Nirvanah我执
  • 还行

围绕一个主题唱又倒唱又倒,不知所云。个人传记拍的自以为很深奥。

40分钟前
  • 温雅
  • 较差

只喜欢小时候的那部分~ 从两小无猜起就不喜欢这个女主角~

41分钟前
  • 红桃小藕片
  • 还行

重看。她的声音即是生命本身,拒绝悔恨,拒绝沉默,拒绝死亡。aimer! aimer! aimer!

4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不错的传记,但还是拍得有些乱了。可能和我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有关。玛丽昂·戈迪亚演得很出色

4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49分钟前
  • 蔡鸟
  • 力荐

而且,一定要先看生平,才能看懂里面跳来跳去的关键事件,总体来说,这是个神奇女人的神奇一生.本来想给四星的,但考虑到最近法国很不厚道,所以减一星,虽然对北京没啥感情,但还是要说Go Go Beijing~~

53分钟前
  • SSEN
  • 还行

玛丽昂•歌迪亚演的真好啊!虽然完全不认识这个歌手、对法国音乐也没有研究,但是还是会被影片打动啊。PS:此歌手在结尾为奥运献唱的歌,在《盗梦空间》里出现过啊!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了~~三星半

57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7/10。要不是听过佳片有约介绍,还真看不懂童年部分。导演试图从皮雅芙台上晕倒开始套层式闪回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但人的一生是没人能说清楚的,传记片的共通病是没有讲述人物的灵魂,没有让我们走进她内心的冲突,周遭角色刻画无一不空泛。至于展现的那些老歌,别提,远远没达到令我首肯和折服的境地。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传奇的一生

60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首先,女主我不是很喜欢,这是我的问题(对其长相无感,比如梅婷),演技当然还是还不错的,其次,剪辑混乱,极其混乱,虽然有时间提示,但是不停的闪回,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通过妆容来分辨,也许有人吃这一套,就像电视转播时候的导播台一样,一定要切换才能让观众不疲劳,可我看的真心累,接着是化妆的部分,我已经懒得吐槽了,像个小丑一样,再加上艾迪特·皮雅芙性格极其暴躁,看着人很烦,我在B站搜索了一下关于艾迪特·皮雅芙的视频,根本不是这个样子,这简直是在丑化,而且从头到尾,都感觉她语无伦次,疯疯癫癫,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我个人感觉很不好看!

1小时前
  • 较差

音乐很棒

1小时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