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辛》有着标准的B级+CULT电影的气质,又有着该品类中优秀者所需要的创意灵感。
它必须主打血腥色情尺度与恐怖风格,以确保在足够下沉市场,对最大多数受众的廉价快感满足。
同时,由于制作的资源体量有限,它无法做出基于传统创作思维的扎实叙事、多人物线索,全片时间就较短,又要相对倾斜到血腥与恐怖的元素上。
因此,优秀的同类型作品,往往需要在“血腥”上做文章,将之发展出更具有主题表达性的功能。
这就让那些经典之作带上了十足的创作者灵感,整体呈现非常粗糙、直接,既是情绪与冲突的呈现之直接,也是在如此方式之下的“天赋展露”之直接。
《马克辛》也同样如此,作为三部曲的结尾,它很好地承接了前两部的一贯表达和思路,将好莱坞之梦与马克辛的个人内心世界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创作者对电影的观点,也让电影梦想影响了马克辛的心境,从而完成了“行业”与“个人”的对接。
她对好莱坞的观点即关联到人生的梦想,对行业的不光彩一面从拒绝到接受,对应着她对自己内心中暴力、色情一面的受容过程。
其存在来自于她受父亲影响的童年,在前两部中,从父亲手中的杀出生天开启了人生之旅,再由接触色情电影而涉足电影圈,完成了“人生”与“电影行业”的密切对接,基于人生的暴力与基于行业的“不光彩”一面都是她追逐电影梦想的不可消除存在,是她的经历与环境现实,必须接受,不能否定其存在。
在前两部中,创作者将《德州链锯杀人狂》等经典作品的风格和剧情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是她的“黑暗起点”,随后则是对战时电影的“黑暗化”,是战时电影之“离地造梦”风格的“落地现实真相”形态,意味着电影梦想的真容,由此完成了上述主题架构在两个层面上的深度融入。
它让马克辛在片中经历着现实人生,同时也仿佛处在“电影”里,意味着她对二者“黑暗面”的无可逃避。
而在终结篇的第三部中,这种设计则再次升级,运用的电影风格与类型更多,因此“经典作品再现”与“个人内心作用”的交互设计也更丰富,且由“洛杉矶”这个社会环境出发,将“好莱坞”代表的“电影行业”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指向性。
随着马克辛的事业进展程度,她来到了更“光彩”的层次,不再需要在底层的色情片之中打拼,而是获得了晋升好莱坞制作的机会,在生活中似乎也已经摆脱了父亲代表的暴力过往,色情与杀戮都离她而去,她可以在好莱坞迎来新的人生环境,也摒弃掉曾经那些自己认为是“不光彩”的过往。
但是,就像很多经典电影告诉我们的一样,这是她人生中的必然存在之事,正是它们塑造出了今日的马克辛其人,因此她必须选择正视、接受。
这也是片中对好莱坞的定义。
马克辛想要拒绝色情片等“低级内容”在好莱坞之中的存在,否认自己曾经的色情片拍摄经历,只拍“正经电影”,这是好莱坞一贯形象中的“光鲜亮丽,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但是,这并不是美国电影行业与“美国电影”本身的完整真相,也不是其延伸出的美国社会的真相。
色情片始终存在,支撑着行业在最下沉市场中的“基底”,它的养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原始欲望,也由这种欲望的必然存在而获得收益,并为整个上方行业提供能量。
而作为人,马克辛的暴力与色情也是她的本性,由父亲塑造、或更准确地说是“诱发”出来,因此无法抹除,成为道德模范一样的绝对光鲜明星这正是本片对“电影”与“人生”之契合的最终落点。
在电影的开场,我们就看到了它对“好莱坞与洛杉矶”之表里的呈现,其运用的便是对多类型电影作品的再现。
在开场的分屏镜头之中,我们看到了《出租车司机》《神奇女侠》等经典电影的人物,它们被COSER展示在了现实的社会之中,也成为了此前快速蒙太奇中交代的“美国社会现状”的延续。
这些东西是好莱坞作为“艺术与娱乐”的正面巅峰,实际上却也包藏着“不光彩”的内里,就像特拉维斯是反社会的暴力者,在本片中就被警察逮捕,而神奇女侠的打扮也带有一定的“色情”感。
这个部分也让人想到了《不羁夜》的经典长镜头,是社会在色情与拜金之中的真实。
这是当时社会的复杂状态,保留着60-70年代垮掉一代的文化气质,同时也想要洗涤掉这种“不光彩”。
好莱坞作为流行文化的聚集地,成为了电影与现实的集合点,并“出现”在了街头的裸舞店上,即是这段分镜长镜头的结尾。
这揭示了好莱坞、电影、美国的完整真相,也由反派BOSS的马克辛父亲出场,在店中观看裸舞,随即掰断模板而“暴力”,与马克辛的个人层面产生了联结。
随后,马克辛正式出场,一度想要隐藏自己作为杀人犯和色情演员的过往,在好莱坞中靠演正经电影而步步高升。
但就像序幕中的定性那样,她终究会面临过往的“父亲”之侵扰,让出演正经制作的机会被不断影响。
导演找到了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作为本片中最重要的经典电影植入,让它持续地出现在马克辛的个人环境之中,既有现实与电影相交界的片场(这也是很重要的手法,将主题的两个层面合一),也有直接进入到马克辛内心世界中的“梦境与幻觉投影”。
这是很恰当的选择,《惊魂记》中的男主角正是马克辛的对应者,想要抹掉自己被母亲培养、诱发出的暴力本性,却只能变成双重人格的病人,甚至在后天强行塑造出来的“好人格”中都必须佯装母亲未死,甚至自己变成母亲,母亲的骷髅始终存在于别墅中,正意味着其带来的“暴力本性”不可消除,无论对哪一重人格都是如此,只有潜藏与外露的区别。
这也是马克辛初次实地接触好莱坞时的终点,德比希饰演的女导演带着她经过了一路的片场布景,这一切仿佛只是现实里的虚假存在,因为它空无一人,而此前马克辛在片场中待机,看到各时代打扮的群众演员被领着穿行在不契合时代的片场环境中,其违和感也同样如此。
最终,她们却站到了《惊魂记》的布景区域。
此时,导演开始将《惊魂记》从单纯的虚假片场中升级,段落的开场镜头正是对《惊魂记》的再现,由此将“拍摄手法”投入到了现实里,强化《惊魂记》之于马克辛现实人生的深度共融。
同样的设计还出现在了父亲“入侵”马克辛的家,杀死黑人店员的段落中。
黑人店员是马克辛口中“唯一不想与她做爱”的人,意味着“色情”的抹除,而其开的录像店也不再做此前的肮脏业务,变成了正经电影的买卖,意味着“电影”的“洗涤”。
老父亲杀死了店员,象征性极强地声明了“不光彩过往”对马克辛和“美国电影”的必然绑定。
特别是在这个段落中,店员在观看的正是马克辛手头项目的前作,是去除不光彩后的新生活契机,而他更是相应地放下了手中的刀,也被老父亲用这把刀杀死。
在这一段中,刀、被害者的肉体、挥刀者,处在不停的快速剪辑之中,这正是《惊魂记》中浴室凶杀段落的复刻,只是速度没有后者那么极端。
同时,本片还穿插进了马克辛阅读剧本的画面,并逐渐将这个部分变成了剧本台词的特写,台词中的“尖叫与求救”与现实里发生的事情相结合,意味着马克辛在电影事业与个人生活的双重真实:即使是新生活的契机,好莱坞的电影,事实上也带有暴力的属性,她必须接受它,也必须面对父亲带来的真实自我。
这其实也延伸到了马克辛参演的作品类型上,这是一部恐怖片,同样是相对较“低”的类型,同时也是好莱坞的重要地基,与其艺术一面息息相关。
它不仅是支撑艺术创作的基础,自身也产生艺术佳作,如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或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而本作中父亲的所为就有这类经典电影的影子:自命为神明的撒旦信仰,将十字架作为魔鬼的暴力武器(插入了女警察的眼睛),以及标志性的邪教仪式。
本作对《惊魂记》的现实化投射是非常多样的,且与马克辛个人内心、导致她内心的老父亲,存在密切的融合处理。
在女主角初登片场的时候,老母亲的形象直接出现在了马克辛望向别墅的窗户中。
而在另外的段落中,则直接成为了她内心投射的幻觉,马克辛为了拍摄去做脸模,“新生活”契机的工作却让她窒息,看到了《惊魂记》中老母亲袭击自己的幻觉,“电影”与“个人”合一,她拒绝接受“长辈塑造出的自己本性”,对方于自己而言是纯粹的恐惧,因此也就无法应付新电影的机会,只能抹掉脸上的塑形材料。
侦探调查马克辛,让马克辛爆发了暴力本性,殴打并破坏了他的车,但这种本性随即被马克辛强行抑制,引出了马克辛对《惊魂记》的被动处境。
当她在片场再次遇到怒气上升、暴力激发的侦探后,片场环境与现实境况有了一个微妙的吻合,西部片的片场与二人对立“决斗”的关系对等起来,而强化对峙的构图、腰间摸枪的特写,包括侦探的站姿,也是西部片拍摄手法的“投入现实”。
西部片是暴力的类型,而马克辛则抗拒着这种“暴力”的现实化,逃出这个现实化的片场,也意味着对自己好莱坞梦想之实现的“无力”,对“美国电影完整形态”的不接受。
随后则是对此的升级,她穿越一个个无人的虚假片场,躲在了《惊魂记》的别墅中,这是属于她的电影与个人之真实,侦探映在门上的影子高度吻合了老父亲的形象,意味着其与《惊魂记》老母亲的合一,但她还无法面对这一切。
随着电影的进展,“老父亲”的形象也愈发进入她的现实,并与《惊魂记》继续深化交互关系,而作为老父亲手下的私家侦探是其在前半部里的代言人,其自身也带来了对其他经典电影的指向设计。
从他的形象就可以看到,被打破鼻子之后的他带着帽子,显然是对《唐人街》中尼克尔森的仿效,而尼克尔森想要揭露的正是影视行业的色情真相,怀有电影梦想的女孩们被迫出卖肉身,而电影结局的悲剧性也强调了这种行业生态的不可打破。
在本作中,这其实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真相”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女孩们被邀请到好莱坞山顶的别墅,似乎得到了机会,实际上却会面临虐待与杀戮。
尸体被抛到好莱坞经典时代影星墓旁的细节,台词中对《黑色大丽花》中肖特命运的提及,都是明白无误的表达。
这是美国电影行业中所有人必须接受的现实,是它的“月之暗面”,也可以视作“色情、恐怖片”作为类型层面“非艺术暗之存在”的极端扭曲升级。
对此,本片中也有其他的表现途径,女导演最初保持着强大的形象,但当她带着马克辛去拍摄时,她培养出来的莉莉柯林斯却被她抹上了鲜血,她自己也手沾鲜血,并与马克辛握手,“这下我们都沾到了”,暗示着她对二人传帮带的“真相教育”,以及其自身攀爬至今的经历,既是对“恐怖片”类型的“放低身段”接受,也是对遵从行业乱象的隐约暗示。
在莉莉柯林斯接受山顶别墅邀约的段落中,她做出了作品里的惊吓表情,并在最后的高潮决斗中以“被砍下头颅”的形态再次出现,真人承受暴力的惊恐、接受出演“恐怖片”的惊恐、真的头颅、模型头颅,将“电影”与“个人生活”完全融合起来,前者的虚假被后者的真实所彻底打破,以真实的状态呈现自身行业与艺术形式的完整样貌,也是所有认必须接受的行业、生涯梦想、个人生活之真相。
这也是结尾的隐约暗示,女导演对演员的死法并不惊奇,而是---甚至有点“走流程”意味,提前示意工作人员看时间结束,显然非常平静---正常默哀。
而马克辛更是接受了电影行业与个人生活的全部。
她成为了大明星,却依然不抗拒吸毒的“本性欲望”。
而对与老父亲,她也不再抗拒,而是爆发暴力地“回到了”前两部里的自我状态,即对其之“过往”的全盘接收。
在捕杀侦探的段落中,作品先是让侦探处在明暗闪烁的灯光中,意味着他力量的削弱,同时也以闪烁反衬了随后马克辛所处“暗红色”的绝对性存在,红色正是脱衣舞店的“色情”与鲜血的“暴力”颜色。
马克辛穿回色情片服装与杀人犯妆容(再一次的分屏镜头之“真相揭露”)站在红色中虐杀侦探,让他的鲜血流满一地,虐杀的创意性是对第一部中《德州链锯杀人狂》的风格再现。
这也延续到了她对抗老父亲的高潮段落,且是电影与现实生活的最深度合一。
她推开了播放着自己童年录像的房门,与老父亲先被抓后反杀的流程意味着其对此过往“从抗拒到接受”的变化浓缩。
作品也安排了警察对她的救援,警察代表着最有力的外部存在,在侦探入侵片场的时候曾经开解了她的危局,也是她免于“暴力”而延续新生活的外部寄托,同样也对应着她回避杀人过往、想要归于正常法律秩序之“光明面”的努力。
但是,警察最终也不能救援她,反而被老父亲所杀,男警察临死时更是表达了对好莱坞“从未登上过这里”的梦想破灭,其在查案中始终以表演为手段,怀揣电影梦想,其死亡却显然象征了“想得过于美好”之下的必然悲剧,而女警察作为最为“刚正”的形象,却被插入了邪教十字架,是绝对“美好”正义在“邪恶真相”面前的不堪一击。
这一切都衬托着马克辛绝对美好向往的不切实际。
她必须重新接受自己与电影的“月之暗面”,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帮助与绝对正义。
这让她站在了“电影”与“现实”合一、且将她作为嫌疑犯看待的警方追光灯之下,堂堂正正地接受这一切表里真相,并彻底地“暴力”轰烂了老父亲的头。
并且,她也并没有对老父亲施加仇恨,反而非常平和地感谢对方,因为正是对方塑造了今天的她,虽然有着必然的“不光彩”,但这其实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完整本性,而且她对此的抗拒之心同样由对方的再现所消除。
当她杀死向上帝祈祷的侦探时,她自己就成为了撒旦,而老父亲更是撒旦与“神”的合体。
由此才能作为完整的自我,去接受完整的电影、行业,由此实现自己的梦想。
特别是在结尾,她成为了电影明星,却也要承受好莱坞行业的“暗面”,即莉莉柯林斯遭遇过的一切潜规则,始终处在其“死亡”象征的巨大风险之中,这就是“电影人生”的完整性的最极端呈现,是“低级”类型与暴力/色情的升级。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她看着自己做出惊恐表情的头颅模型,实际上与莉莉柯林斯在电影与现实中的最终遭遇完全对等了起来。
这也带来了本片对《日落大道》在主题层面的潜在契合,同时更是“希区柯克”与马克辛最终打扮的所指。
她打扮成了希区柯克最喜欢的金发女郎的形象,而希区柯克对金发女郎的个人喜好,众所周知地带有强烈的私人色情意欲,甚至是激发他“虐待、惊吓女性人物”、制造出各种经典桥段的灵感来源之一。
特别是在《惊魂记》所处的生涯后期,他的女神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莉已经先后嫁人,让他不可得之的欲望愈发扭曲,也变本加厉地“惊吓”新演员,《惊魂记》的珍尼特李正是最代表性的一个,承受了浴室中的极致虐杀,以及完全没有准备之下的“直面骷髅模型”。
这与他作为“恐怖片大师”而将恐怖类型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电影层面寓意相结合,是希区柯克在“个人”、“电影”、“好莱坞行业”中的明暗面合一。
并由官方力量警察的无力而导向了美国社会,“反对恐怖片,反对色情”的示威活动始终是每个段落的背景,这也是主流社会“洗涤垮掉一代”的所为,同时作用于电影和现实社会,是马克辛对自己“洗脱”的扩展,但这种“绝对光明化”必然是不可取的,有了60-70年代的经历才有今日的美国,而任何时代的行业、社会、个人,也都不可能完全“光明”。
当然,作为一部B级片,本作也不可避免地有着“粗糙”“直接过度”的不足。
老父亲和侦探的反派形象,警察的“正义”形象,都非常刻板、机械,几乎没有任何的塑造过程,只是由板正僵硬的“造型”和直白无比的台词去做“宣言”式的强调。
马克辛也同样如此,她的转变过程是非常简化的,是对“鲜血”和“暴力”元素的交互,从抗拒它们到使用它们,这也撑起了B级片的客观需求,必须让人物塑造在“吸睛刺激”的内容中完成。
最可惜的其实是女导演的线索,德比希的形象非常高大强势,本可以挖掘出更细致的生涯与个人的表里呈现,但在成片中却接近于一个“符号”,声称自己“沾上了血”,并用“让你们也沾血”的方式去“栽培”两个女演员,以及看到马克辛身处的麻烦,并让她“赶紧自己解决(不要抗拒,也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否则你就出局”。
如前所述,B级片的关键在于导演天赋,如何在体量有限且调性限定的大框架之中,活用、组合这些元素,将之构建成更升级性的表达。
在马克辛的塑造中,导演无疑发挥了绝对的灵感天赋,用对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借助作为手段,逐步深化“电影”与“现实”的多形式契合,也用《惊魂记》中已经成型的人物塑造作为马克辛的“对照”,甚至由这个架构延伸出了对好莱坞、电影、美国社会等多层次的观点表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导演在《马克辛》之中暴露出的天赋局限性。
随着预算的提升、主题寓意的进化,导演显然有了更大的表达权限与意愿,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做新的设计尝试。
它从前两部的“沿用经典电影类型”出发,涉及的范围却明显更加丰富,具体的阶段性也更多,带有的意义也更复杂。
这让它在很多时候的观感趣味点产生了变化,不再是血腥与色情,而是对经典电影的把玩。
这就显得迷影与“高级”了很多,反映着导演的自信、自我定位、行业内部的生态位上升,但也让作品相应地有些“离地”,不再那么地追求“廉价刺激”,对于抱着前两部与b级片预期的观众而言,有些不够贴合。
这也影响了它的内容把控,血腥和色情肯定不够量,而高潮段落的处理更是不够“爽”,马克辛先是被抓,随后要靠警察,而警察也同样是淡化血腥直接呈现地失败,最后更是在一种和解大于复仇的情绪氛围中掏出了“血浆”,氛围弱化了打爆头颅的爽感。
这让导演在个人创作与b级类型之间有些摇摆,没能做到完美的平衡兼顾,是他当下心境与客观地位的体现,却也说明了其天赋并未达到极致高度,至少不高于历史上的b级片大师。
在他的认知中,自己或许已经“天赋爆棚”,也终于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有了这种认知、以及确实存在的不差天赋作为支撑,导演其实进行着在主题延伸层面的“自我宣言”。
B级片与CULT片正是传统艺术之“高雅”的绝对反面,似乎是粗俗不堪的低级娱乐,它们也确实受限于资源和体量,很难在成片上达到绝对的高分。
但是,如何在客观环境中找到表达主题的方式,如何构建出逻辑自洽的表达系统,恰恰是对创作者的极大考验,没有天赋的人只会按部就班地拍出一个平庸的“刺激快餐”,而有天赋的人则会将之赋予更扩展的丰富意义,甚至因为反传统而更具风格、新鲜感、不拘一格的发挥。
因此,B级与CULT同样是电影艺术与行业的重要“地基”,不应该被拒绝其存在,这一方面来自于商业层面的“养分供给”,同时也是基于艺术创作层面的“天赋者挖掘”。
《马克辛》三部曲的预算逐渐增加,正是对此的最佳例证。
或许,这一点才是导演在本片中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向来以专注小成本电影的A24电影公司,在2024年又推出了他们的最新恐怖电影作品。
作为业内著名的独立电影公司,在2022年凭借一部以小博大且获得奥斯卡奖的《瞬息全宇宙》让该公司名声进一步增强。
也是在同一年,A24与导演缇·威斯特合作的两部恐怖电影《X》和《铂尔》分别于3月和9月上映,虽然两部影片的票房表现很普通,但却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两部影片属于是系列类型,在故事和人物上也属于是延续性质,但由于该系列电影本身的定位问题,导致该系列影片成为典型的小众电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票房。
不过这种小众的定位也成为影片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最大特色。
在今年7月份上映的《玛克辛》是继《X》和《铂尔》后的第三部作品,作为前两部核心主演的米娅·高斯在该片中继续出演女一号玛克辛。
影片还是在前两部的基础上把故事继续进行延续,片中的玛克辛一直梦想着在电影圈能够成名,按照角色的设定,此时的玛克辛继续坚持着不惜一切代价要成名的信念,最终在复杂的好莱坞电影圈走红。
这其中有关玛克辛的一系列经历,则可以看作是成名的代价,在看似风光无限的好莱坞的背后,是复杂多变和潜移默化的不成文规则,用杀出一条血路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依靠该系列电影声名鹊起的米娅·高斯,在整个系列中的表现堪称惊艳,从最初的懵懂少女到后来的泼辣女人,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暴戾和杀戮,这也导致该系列电影被重重打上了暴力、裸露、血腥和粗口的标签。
这也就注定了影片的受众有限,甚至于无缘登陆一些国家的电影院,好在A24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拿手,因为《玛克辛》这部影片的成本仅有200万美元。
北美150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是让该片盈利不少,而全球2200万美元的票房,更是大赚一笔,如此表现也是2024年度以小博大的典型之一。
作为整个系列的终结篇,《玛克辛》的票房表现基本是前两部的票房之和,虽然口碑下滑明显,但好歹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收尾。
【END】
挺喜欢片子的感觉:身处好莱坞,每个人都在演戏。
凶手、强盗、侦探、警察,个个荒腔走板,有模有样
经典西部片决斗站位前两部感觉还是在老恐怖片的套路里整点花活,反套路其实也不新奇了。
这一部挺厉害,跳出套路,自成一派了。
经典反串造型凶手一直裹得很严实,手套大衣,没说一个字;侦探又透露,Ta很有地位;已经出现、地位最高的,只指向女导演。
以为剧情走向会是,两个女魔头携手做大做强(还挺有看点的)反而是展开他爹那条线,想要消除恶魔,抵制涩情。
回想起来,挂掉的是女优和卖碟的。
结果各种不择手段抵制半天,还帮玛克辛成焦点、成明星了
开头就是,贝蒂戴维斯版的不疯魔不成活
挺喜欢这个印第安造型的玛克辛嗑药像喝水一样,惹到她也是毫不留情。
但是在好莱坞,周围人也没什么不同,直接融入进去了。
经纪人罩着、警察护着、导演捧着,最后亲爹还推了一把,整个好莱坞都在帮她纵然邪教如此不择手段、杀人如麻,但面对已经自成体系、邪魔当道的好莱坞,仍然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他们一消失,群众又开始对着魔鬼欢呼呐喊。
而魔鬼、教众,甚至同出一人
男凝镜头,直接反切一个铁拳握紧讽刺好莱坞的同时,女性反抗可能是另一条线:警察请玛克辛提供帮助,找到凶手保护女性,玛克辛怼了一句“她们应该自己保护自己!
”也挺美国的,每个人拿枪互射,自己捍卫自己的安全
说成女性无声的呐喊,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 ◀ ▶ ⭐ ⭐ ⭐一部「D級」創意的「B級」電影;向80s全盛時期的「血色霓虹」致敬,充滿迷離與誘惑的光影色彩運用,影像層面充滿帶有意大利「giallo」元素和其標誌的合成器配樂;戴著黑色皮質手套的名為「夜行者」的「撒旦連環殺手」正於洛杉磯橫行肆虐,這種殘殺特定受害群體的身份不明的「連環殺手」算是對80s「殺手電影」風潮的明確致意,然而意外電影卻借以「殺手」來對「原教旨主義老爹」進行「反高潮」和「反套路」的敘事處理,不論是「夜行者(社會恐怖統治)」還是「原教旨老爹(原生家庭宗教創傷)」,正如【Maxine】對「警探」所言,也許自救,方是上策!
電影最有意思的一幕是:「原教旨主義老爹」死於「好萊塢」標牌一旁,來自上方盤旋的直升機探照光如是舞臺聚光燈聚焦著【Maxine】,「過去」在此了結,「I'm a star」的「未來」就此啟幕!
擁有「成人演員」過往的【Maxine】是為行業精神象征,「我絕不接受與我不匹配的人生」則成為是她奮鬥的唯一信條,矢誌不渝追名逐夢,卯足勁兒勇闖「好萊塢」,然而細觀之下,【Maxine】其似架立於山坡間孤懸的「HOLLYWOOD」標牌,表面之下盡是空殼,內裏荒蕪寂寥,雜草肆意叢生!
緹·威斯特 ★ 男 🔥 44 R 🔴 2024 🔵 美國 🟣 2024 ▲ 8月 🟣 ➊ 🟣 24🟣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Ⅱ ≈ 104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8 2 🍁《X》 ∞ 系列 第3部 作品
老套无趣,叙事破碎,电影走到三分之二,剧情逻辑和人物还没有立住,故事还没讲明白,叙事添加了过多毫无意义的人物和情节,除了拖慢节奏,对塑造人物和氛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ooc了,Maxine在《X》里和Pearl贴身搏斗,开车碾人连眼都不眨,在这一部里毫无杀伤力,经常流露无辜眼神,需要被人引导和说服,几乎就是无辜纯洁小白兔,《X》末尾刚刚崭露头角的角色,这一部还没完全立住已经ooc,也能感觉导演想踩女性主题的点得分,结果也只是妄图通过女导演和Maxine毫无意义的装酷和满大街走秀达到目的,完全抛弃前两部女性人物身上的野心和欲望,更别说以此衍生的粗砺的野蛮感,甚至还要加入Maxine幡然醒悟决定girls help girls的剧情,片尾突然切入邪教设定和家庭伦理,整个电影浪费了米娅·高斯,浪费了好莱坞设定,风格卡在铅黄电影和90年代二流恐怖片之间,不知道的以为是拍家庭伦理片,导演你告诉我,whataya want from me啊?
虽然故事很短很简单,剧情或许莫名其妙有些枯燥爽片爽得不够彻底。
但导演十分清晰露骨地吐槽了一个或许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事情: 美国家长音乐资源中心(PMRC)在1985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无语操作。
这里的背景知识我就直接引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1985年对于美国形成现有的饶舌和摇滚音乐督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发起和参与下,成立了一个叫“家长音乐资源中心”(The Parents Music Resources Center,以下简称PMRC)的民间组织,其目的是为家长们对自己子女所听的音乐提供必要的公共信息。
时任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后来担任克林顿时期副总统)老婆蒂珀·戈尔为11岁的女儿买了Prince的唱片《紫雨》(Purple Rain),发现其中有色情的歌词,她担心这样的音乐会对少儿产生不良影响。
后来她知道,一些别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担心。
她们决定一起为此做些什么,于是便创立了PMRC,最初的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像蒂珀·戈尔那样的社会名流,如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和白宫幕僚长的贝克(James Baker)的夫人苏珊·贝克(Susan Baker),华盛顿特区管委会主席那威尔斯(John Nevius)的夫人萨丽·那威尔斯(Sally Nevius)等人,她们被称为“华盛顿夫人们”。
PMRC建议,为了便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唱片应该像电影那样实行等级区分和标明,并且要求,歌词应该印在唱片套上,有粗俗内容的唱片必须放在柜台下,而不是公开展示,必须向无线电广播台提供包括歌词的乐谱,等等。
PMRC还出版了一份叫《每月通讯》的定期刊物,向60多家音乐公司和向全美广播协会、全美唱片公司联合会等发出了有关要求督导饶舌和摇滚音乐的信件。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争执终于被提交到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
1985年9月19日参议院举行关于“色情摇滚”的听证,这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媒体广为报道的一次听证。
这件事在国会受到重视,与PMEC中那些活动能量可观的“华盛顿夫人们”应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参议院的听证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不是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干预。
参议员约翰·丹福思(John Danforth)表示:“听证的目的不是为(唱片业)立法,……而只是为讨论(“色情摇滚”)这件事提供一个论坛,为的是让这件事为公众知晓,进入公共领域,……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关注。
”在听证会上,有四位参议员发了言,PMRC和唱片业的多位代表各自表明了立场,最后还请一些专家教授和心理学家就音乐对人的行为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听证后,PMRC 得到全美家长和教师联合会的支持,并于1985年11月1日与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达成了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在自愿的情况下,出版公司应该在唱片封套中印出歌词,磁带例外(因为印刷空间有限),但也应标有“歌词可见唱片”的字样,有色情内容的唱片还需标明“家长须知:此唱片有暴露性歌词”。
(https://star.news.sohu.com/20120522/n343766158.shtml)PMRC 列出了 15 首他们认为最离经叛道的音乐,俗称“Filthy 15”。
这里面的音乐包含了性、暴力、虚无主义等被视为异端的元素。
这就是电影开头部分的那个list,上面的名字包括麦当娜、AC/DC 及Prince(戈尔女儿当时听的就是他的《Darling Nikki》)等传奇艺人的作品都在其列。
法庭传唤十分漫长,包括John Denvor,Twisted Sister以及Frank Zappa等音乐家纷纷出席。
面对来自PMRC莫名其妙的提问,这几位都面不改色思路清晰对答如流。
PMRC当然没有料到唱着这些所谓"色情"歌词的人能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而电影里也有一幕是一个金发男子在出席法庭,那就是Twisted Sister主唱Dee Snider经典的传唤一幕。
Twisted Sister 的歌曲"Under the Blade"被PMRC解释为虐待束缚和强奸,PMRC指责这首歌宣扬暴力。
Snider则指出"Under the Blade"的灵感来自乐队成员的手术,讲述了他想象中的人在接受手术时会经历的恐惧,并宣布"这首歌中唯一的虐待狂、束缚和强奸都在戈尔女士的脑海中。
"他进一步表示:"戈尔女士找到的虐待和束缚,任何在寻找外科手术参考资料的人也会找到。
"Snider总结道:"保护我的孩子的全部责任落在我和妻子的肩上,没有其他人能够为我们做出这些判断。
"最诡异的就是80年代,很多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行为完全归结到他们听到音乐身上。
1984 年,19 岁的 John McCollum 躺在床上自杀身亡。
一年后,18 岁的 Raymond Belknap 和 20 岁的 James Vance 也做出了自杀行为,James Vance 没有当场死亡,但留下重伤。
很多重金属乐队都被牵扯进了这些自杀行为当中。
John McCollum 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听了 Black Sabbath 乐队的"Suicide Solution"才自杀。
他们觉得歌里有隐藏的魔鬼之音,如果倒放歌曲,会听见鼓励听众“拿起枪来射杀”的话音。
1985 年的两起自杀行为则指向了 Judas Priest 专辑《Stained Class》中的《Better by You, Better than Me》,这首歌被认为教唆听众自杀。
Black Sabbath 和 Judas Priest 因此而被传讯到法庭。
(“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音乐里的“脏东西”真的应该为青少年行为负责吗?
)这种更加莫名其妙的什么隐藏的魔鬼之音,倒放音乐之流,欲盖之罪何患无辞。
这对歌词的束缚可一点不难理解,就跟你想在哪些平台发声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关键词才能发得出来。
有话不给说这事儿安到音乐家身上能活活把他们气死不可。
更加愚蠢的事,既然有了所谓的脏标,
作为一个未成年,你昨天听的Prince今天得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听,或者得在父母监护下才能听。
我去,如果我17岁到时候谁告诉我megadeth,black sabbath得我爸妈答应我才能听,我能恨不得把他家给拆了。
而且这个标志可以说是给广大青年来了个清晰明确的专辑索引。
就像禁毒法令无法确保100%的禁毒,父母管教宽松的孩子这下开心了,以前还得听了才知道哪些歌的歌词不大对劲,现在看看封面就知道该买哪些专辑了。
在不少地方,脏表反而像是个指引,很多贴标唱片销量远超其他唱片。
感谢PMRC!有了这个背景,回到电影里,女主的父亲和一干手捧相机的白衣信徒,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在给被好莱坞/流行文化"侵蚀"的孩子们"驱魔"。
录像带里的玛克辛是纯洁的象征,现在的女儿是被邪恶腐化的结果。
我们最终看到的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不是空穴来风。
当没露脸的父亲隔着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跳舞时,他觉得是这个社会造成了女儿现在的生活,气愤地拆了扶手。
他无差别杀掉女儿接触的各类朋友,有的身份或许下贱,有的则是个正经演员,无所谓,统统得死。
联想到PMRC,玛克辛就像是80年代代孩子,他们听着各类流行音乐有的或许粗俗下贱,有的或许还算不错,就像是玛克辛接触的各类朋友。
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彻底清除着这些音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玛克辛父亲也不遗余力尽可能地多杀几个。
这才让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合理。
父亲以及一干白衣信徒或许真的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这该死的社会已经被恶魔腐化了,只有自己才是能够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他们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法律,但愿自己的正义之心和意志能够扳回一切。
多么像80年代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努力的"精英家长"们,他们为了社会的正义可真不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
父亲的结局大概是导演暴力化的情感表达。
他不二的努力,得不到女儿的理解,迎来的开瓢附赠一地西瓜。
女儿一枪散弹送走的不光是对家长音乐审查控制的最大讽刺,同时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对这制度的典型看法: 不如没有。
警察还是最悲惨的,自始至终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得不到信徒的信任也得不到不同民众信任,卖命累得到处跑,生活在洛杉矶却从未到过好莱坞标志,最后落得个眼插十字架滚下坡的结局。
真不知是在同情80年代的警察两边不讨好还是在讽刺他们废物。
最值得玩味的还是自始至终玛克辛都喜欢往鼻子里塞粉这个行为。
从电影开头拧开鸭头,到女主手刃老爹,女主始终没离开过白粉。
那么在PMRC监管下的孩子们,他们有因此而真正受到制约吗?
父母对音乐的监管真的能有效遏制孩子们的行为吗?
父亲从玛克辛小时候起就再也没露过脸,自己到她沦为porn star才再度出现。
中间的时间里父亲去了哪里?难道不正是女儿成长中陪伴的缺失才导致女儿落的如此下场。
还好意思说是社会的责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本文转载翻译自纽约时报,作者莱恩·布拉德利。
在近些年的新锐恐怖电影导演中,缇·威斯特是我认为少数具有严肃社会意识的导演之一。
他对媒介本身的反思意识使得“X”三部曲拍的不仅仅是恐怖电影,也不仅仅是女性解放,更是电影背后的一个个时代:时代如何造就电影,电影又如何形塑时代,而性别权力又是如何被建构与解构,恐怖与暴力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遗憾的是,对影片的评论似乎少有集中在这一方面的。
因此,我翻译了这篇介绍威斯特电影拍摄过程与影片内核的评论性专访,以飨国内观众,希望能有更多朋友欣赏这位新导演。
粗体及图片大多由我添加。
如需转载翻译请注明来源。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洛杉矶的远景影院夜景远景(the Vista)是一家有着101年历史的单屏影院,也是洛杉矶最后几家单屏影院之一。
就在几年前的疫情期间,昆汀·塔伦蒂诺买下了它,装修一新。
他甚至在影院隔壁开了一家咖啡馆,就以帕姆·格里尔主演的电影《科菲》命名。
当有人问塔伦蒂诺,为什么要买下远景或是名下另一家单屏影院新贝弗利(the New Beverly)时,他说道:“客厅我已经有了。
我想去电影院。
”
科菲 (1973)7.01973 / 美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Jack Hill / 帕姆·格里尔 布克·布拉德肖
好莱坞往事 (2019)7.32019 / 美国 英国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昆汀·塔伦蒂诺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布拉德·皮特我在几周前去远景看了一场电影连映:《X》和它的前传《珀尔》,现场座无虚席。
两部电影都上映于2022年,都由艺术电影的中流砥柱A24公司发行,并且都由缇·威斯特执导,一位有时会被拿来与塔伦蒂诺相比较的导演——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人的一些作品都痴迷于电影拍摄本身的过程、历史和神话。
对于塔伦蒂诺来说,这部作品是《好莱坞往事》,讲述了两位从业演员蹒跚走过1969年的好莱坞,历经两个电影时代的碰撞与交替。
而对威斯特来说,这几部作品是《X》、《珀尔》以及三部曲的终章,新近上映的《玛克辛》。
这几部电影同威斯特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名义上是恐怖片。
但它们却也比这一标签所暗示的更为奇特,更为狡猾。
在三部影片的每一部里,恐怖都来源于片中角色对星光的渴望,和她们那残酷无情、甚至有时心理变态的理想抱负,而这一抱负则借助电影银幕的可能性而得以完全释放。
X (2022)6.32022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詹娜·奥尔特加
珀尔 (2022)7.52022 / 加拿大 新西兰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大卫·科伦斯韦马丁·斯科塞斯也是威斯特的一名粉丝;他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他认为三部曲中的每部电影都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类型的恐怖,对应了美国电影产业的不同时代”。
三部曲的序曲《X》是“七零年代,杀人狂(slasher)电影时代”;《珀尔》是“五零年代色彩饱满生动的情节剧(melodrama)电影”;《玛克辛》则是“八零年代的好莱坞,充满腐臭、令人绝望”。
斯科塞斯写道,它们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以电影文化的三个不同的时刻为背景,反思着更为广袤的整个文化”。
斯科塞斯认为,通过把全然现代的思想夹带进充斥着过往美学风格的影片中,威斯特完成了一桩十分大胆而全然属于电影的壮举。
缇·威斯特(左)与米娅·高斯(中)在《玛克辛》片场在远景影院的那晚,当《X》播放完毕,威斯特同出演了《玛克辛》的莉莉·柯林斯一起坐在台上,谈起了三部曲的制作过程。
就在几周前的早餐桌上,威斯特同我分享了他正在考虑的一个活动想法:他想给观众一个惊喜,用一部新电影来代替《珀尔》放映。
这将会是他首次在一群实实在在的电影迷观众面前实时展映《玛克辛》,而不是对着影评人、媒体记者和业内人士。
威斯特解释说,这个想法之所以让自己高兴不已,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有种兴趣,那就是把一群观众引到一处地方,让他们知道马上有事发生;观众也许对事态发展已有所期待,但当事件真正到来时,他们却会发现自己的期待完全落空。
做到了这点的电影桥段,也是威斯特最爱的桥段之一,便是在《夺宝奇兵》的集市追逐戏中,人群散开,剑士站了出来。
印第安纳·琼斯看着剑士,即将动手,你看到这一幕心里就会想:好刺激——他马上就要跟那个拿着剑的人来场大决斗了!
但是反转来了,印第安纳·琼斯不过是掏出手枪对着那个人开了一枪。
夺宝奇兵 (1981)7.91981 / 美国 / 动作 冒险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哈里森·福特 凯伦·阿兰当晚的远景影院到处是威斯特的铁杆粉丝——他们不止早已看过《X》和《珀尔》,更是身着电影主角的牛仔连衣短裤和复古红裙到场。
在两部电影中,主角都是由米娅·高斯来扮演:首先是名为玛克辛·明克斯(Maxine Minx)的年轻脱衣舞女,接下来是珀尔(她在《X》里是位年迈妇女),然后在发生于1918年、补充背景故事的《珀尔》中,她又是珀尔。
这些角色帮助高斯从独立恐怖片宠儿蜕变为了一位主流明星,而她未来在漫威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中将要饰演的角色也会证明这一点。
米娅·高斯在《X》中所饰演的玛克辛·明克斯
《珀尔》中米娅·高斯的造型在威斯特和柯林斯回答完毕观众提问后,柯林斯问观众有多少人已经看过了《珀尔》。
几乎所有观众都举起了手。
“那我们还给你们放《珀尔》干嘛?
”她问道,“我们干脆放《玛克辛》怎么样?
”现场响起了掌声和叫喊声——他们倒是喜欢这个主意,但是还想象不到这件事竟会成真。
“你们想不想不放《珀尔》看《玛克辛》?
”柯林斯问了第二遍,现场掌声愈发响亮。
然后威斯特插话道:“那好,这样——你们将会成为第一批看到这部电影的人。
”突然间,终于所有人都明白过来,整个现场沸腾了,威斯特站起身来走到影院后方,时而静止不动,时而来回踱步,看着观众看着他的新电影。
威斯特成长于特拉华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森林茂密的郊区地带,离家不远处就是拜登家的住宅,还有一所叫塔特诺尔的小型私立学校。
他就在塔特诺尔学院从学前班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电影导演、游戏编剧格雷厄姆·瑞斯尼克也于此处就读,在读学前班时遇见了威斯特。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起画漫画;然后他们一起拍小男孩拍的那种傻乎乎的电影,点燃爆竹把士兵小人炸飞,再拿Hi8录影机录下来。
等到二人的少年时代,他们已经在当地的影碟商店浸淫多年,而那些吸引他们的电影,似乎和自己在树林里忙着捣鼓的东西存在于同一个视觉宇宙中——像是彼得·杰克逊的《坏品位》、山姆·雷米的《鬼玩人》,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电影,你都能在电影里看见那个人扛着摄影机,思考着要对着哪儿拍。
坏品位 (1987)7.01987 / 新西兰 / 喜剧 科幻 恐怖 / 彼得·杰克逊 / Terry Potter Pete O'Herne
鬼玩人 (1981)7.11981 / 美国 / 恐怖 / 山姆·雷米 / 布鲁斯·坎贝尔 艾伦·桑德维斯然后到了高三【译注:美国高中共四年】:在奇普曼博士的电影课上,他们学了希区柯克,还重点研究了《惊魂记》。
正如瑞斯尼克向我解释的那样,这部电影“带着你走上一条路,让你想着它讲的是这一件事,结果走着走着又突然换挡”。
(威斯特的“X”三部曲塞满了《惊魂记》的彩蛋;《玛克辛》里甚至有段追逐戏穿过环球公司片场,最后到了一处贝茨旅馆的旧布景地。
)我在布鲁斯·奇普曼(Bruce Chipman)51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天采访了他,他对威斯特记忆犹新。
那是个会对摄像机在哪里、怎么动深感好奇的学生,十分少见。
“你总能看出来,是哪些孩子能一边观察着,一边好像马上就能把事情搞明白。
”他说道。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1999年,威斯特和瑞斯尼克去往了纽约市——瑞斯尼克去了纽约大学,威斯特去了视觉艺术学院。
在大学里,威斯特有幸选上了由电影导演凯莉·莱卡特教授的一门课程。
威斯特说,她“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负责,让我得以走上职业道路。
”上高中时,威斯特看过一部叫《习性》的电影,由莱卡特的朋友以及曾多次合作的制作人,拉瑞·凡斯登自导自演。
莱卡特提出,之后有可能会请凡斯登来课堂上和大家对谈,但这个提议一直没落实,于是威斯特便不停拿这件事去烦她。
终于,“她就说,大哥,这是他号码。
你就去跟他见一面好了。
”威斯特说道。
他去见了凡斯登。
之后当凡斯登要找实习生时,莱卡特向他推荐了威斯特。
习性 (1996)暂无评分199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恐怖 / 拉瑞·凡斯登 / 拉瑞·凡斯登 Meredith Snaider“我跟你说,拉瑞会跟你讲个故事,说我借着那段实习来拷贝我的电影短片然后寄给各种电影节。
他可不是在乱讲。
”威斯特告诉我说。
不过当我问凡斯登这件事情时,他不过一笑置之,说他真正记得的,是把威斯特拉到一边:“我说:‘小缇,你听好了,’”——这时他装出一副模仿娱乐圈大佬的声音——“‘你跟大学完事之后,要是什么时候想拍部故事片,你就回来找我,知道不?
’”据凡斯登所说,威斯特毕了业差不多三天就跑来了他办公室里。
“从一件事就能看出来缇有多擅长搞策略、有多聪明,就是他来的时候不止准备了一个项目计划。
他带过来差不多四本不一样的大纲。
”有本大纲甚至涵盖了环保的视角,他知道凡斯登就好这口。
凡斯登当天就批准了那个项目。
栖息之处 (2005)7.52005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Ti West / 汤姆·诺南 Karl Jacob凡斯登批准的那个带环保视角的项目威斯特走上的那条事业道路已经存在了很多个年头,就和好莱坞一样历史悠久。
一个怀揣梦想的男孩前往洛杉矶拍电影。
但他很快意识到,要拿到拍电影所需的那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他就不得不去往别处,去到那些拍更廉价电影的地方。
于是他住在洛杉矶,但有超过半数的时间他都身居他处,在路上,去工作,去拍电影。
威斯特拍了几部电影,赚到的钱往往少得可怜,而且他一般还要亲自操刀编剧和剪辑——部分原因是他是独生子女,不习惯于放弃控制权,但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更节约成本。
其中一部电影,主角是三个担心自己遭人猎杀的猎人,让他在特拉华州的树林里赚到了大约一万美元。
他和剧组在拍另一部电影时,住在一所吓人的老旧旅馆里;这段经历成了他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的部分灵感来源,讲的是一对朋友在一处吓人的老旧旅馆里调查灵异事件。
这部电影便是《鬼店另有主》,威斯特第一部吸引了斯科塞斯眼球的电影;斯科塞斯告诉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心里想:好,我要把这个人拍的所有东西都看了”。
这部电影让他联想到了瓦尔·鲁东。
鲁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早期被任命为雷电华“恐怖片单元”的主管,高层给了他一项简单的指令:所有的电影,开销不得超过15万美元,时长不能超过70分钟,片名都得由制片厂选定;除此之外,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从1942年的《豹族》开始,鲁东监督制作的电影都偏重氛围塑造和心理体验,对当时环球电影推出的那些尖叫怪兽电影来说完全是反面。
斯科塞斯说,《鬼店另有主》的突出优点,在于“你可以把鬼故事都删掉,没有了这些,这部电影还是自成一体,使人想起瓦尔·鲁东制作电影的行事之道:他总是会确保在超自然元素之外,影片的核心故事是自洽的”。
枪手 (2007)暂无评分2007 / 美国 / 剧情 惊悚 恐怖 / Ti West / Reggie Cunningham Ray Sullivan让威斯特小赚一万美元的电影
鬼店另有主 (2011)4.42011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萨拉·帕克斯顿 帕特·希利
豹族 (1942)7.31942 / 美国 / 悬疑 恐怖 / 雅克·特纳 / 西蒙妮·西蒙 肯特·史密斯对于凡斯登而言,把才华维系在一起的是对保持节奏的理解——比如威斯特“既要打击观众,也要在之后奖励观众”的决心。
“这一点也是只有当你敢于反叛、独立自主之后才能做到的。
”他说,“因为当然了,在我们的好莱坞大片开销里,所有东西都差不多被商品化了,具有挑战性的电影想法都不存在,因为最重要的总是‘三秒钟剪辑’【译注:类型电影常用的快速剪辑要求单一静止镜头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秒左右,以提高影片信息密度】。
”我告诉他,我对莱卡特如何看待威斯特的作品很感兴趣,但他说她不怎么看新上映的类型电影。
不过,他提供了能把两位电影人联系起来的一条线索,特别有关韦斯特的早期作品。
“我会说——这就可能是一切的重点所在了——他们两个人都对质感和节奏感兴趣,对时间的放慢感兴趣。
”他说,“我想说,缇最近的那部电影当然更加浮夸。
但是在片子最核心的地方,大家之所以都知道他是个慢热的人,是因为电影里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大量关注。
缇的片子慢慢营造的是恐惧。
凯莉的片子呢,她慢慢营造的可能更像是共情。
不过两个人的电影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对威斯特近几部电影的批评意见在于,它们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如果一部电影的中心旨趣是关乎这门工艺更工艺性的特征,其他的基本要素——角色、故事、表演等——稍有不慎就会退到次要地位。
当然,对那些主流之外的小众电影而言,“X”三部曲确实是一把打开房门的万能钥匙,在Letterboxd等网站上启发了无数的新片单。
但是这三部电影的吸引力却并非如此而已;它们不只是给电影宅看的电影。
我认为,其大范围成功可以归结于两个重要原因:这三部曲十分私人化——比威斯特所愿意展示出的一切都更为私人化——以及三部曲的主演都是米娅·高斯。
我们马上就会写到高斯,不过要想知道《X》是怎么来的,就要回到威斯特尚未坐下动笔的时候。
彼时他已经在电视行业工作了五年,给11档不同剧集都做过导演,而且他感觉非常自在。
相比拍电影为搜集资金所必需的苦心经营,电视行业让人非常自在。
拍电视剧就是“你星期一能搭飞机过来吗?
”所以威斯特在电视业内呆了很久。
终于,当他又一次感受到了那股拍电影的冲动时,他想了想他所爱的是什么,所景仰的是什么,拍部电影要经历的那些麻烦事所值得的又是什么。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电影。
他们 第一季 (2021)7.52021 / 美国 / 恐怖 / 尼尔森·克拉格 丹尼尔·斯坦 加妮克扎·布拉沃 克雷格·麦克尼尔 缇·威斯特 / 黛博拉·艾里德 阿什利·托马斯威斯特参与指导的电视剧之一于是他写了部剧本。
剧本讲述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故事也有几分相似——一个存在了很多个年头的故事,就和好莱坞一样历史悠久。
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想在电影行业里出人头地。
同样,她也来自一处遥远的地方;不是特拉华,而是德克萨斯。
同样,她也野心勃勃——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愿意付出一切。
她和朋友出发拍摄的电影也是一部低成本的类型片;不是恐怖片,而是黄片。
在威斯特的故事开篇,他们驱车上路,到了一座农场,从一对老年夫妇手上租下了一栋房子,然而这对夫妇其实是两个杀人狂魔——而妻子珀尔尤为疯狂。
当一切尘埃落定,唯一的幸存者是那个怀揣梦想、野心勃勃的女孩;正是她的野心,又或是她为达成目标不顾一切的决心,拯救了她。
在影片的结局,玛克辛·明克斯驱车离开农场前往好莱坞,仿佛驶向地狱。
2022年3月,《X》于各大院线上映。
影片的票房尽管不算爆火,却也没有让人失望,其质量更是获得了影评人的青睐。
不过在这时,那部即将让威斯特的声誉一飞冲天的电影已经在摩拳擦掌了。
在那段疫情期间,他在新西兰拍完了《X》,那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还能拍电影的地方之一。
就在影片完成后,他马上开始了续集的准备工作,一部以1918年为背景的电影,聚焦于第一部电影中反派怪物的起源故事,身强体壮的老龄女杀人魔:珀尔。
“他就说:‘呃,就是,我在想新冠还没结束,也没人拍电影,’”米娅·高斯告诉我,“‘如果我们要一路跑到新西兰去,到那里花那么多钱,去买要买的东西、雇要雇的人,我们不如干脆拍两部电影好了。
’”她和威斯特每晚都会谈话;她会在上午写点东西;他们还会交换意见。
高斯想的是“更硬派”、“更污秽”的电影,比如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
在她心目中,比约克在那部电影里交出了“女演员有史以来最好的表演之一”。
高斯说,他们最后制作出世的电影就像是《黑暗中的舞者》和《绿野仙踪》合二为一了。
黑暗中的舞者 (2000)8.22000 / 丹麦 德国 荷兰 意大利 美国 英国 法国 瑞典 芬兰 冰岛 阿根廷 挪威 中国台湾 比利时 / 剧情 歌舞 / 拉斯·冯·提尔 / 比约克 凯瑟琳·德纳芙
绿野仙踪 (1939)8.21939 / 美国 / 歌舞 奇幻 冒险 / 维克多·弗莱明 / 朱迪·加兰 弗兰克·摩根威斯特的童年好友和同行导演瑞斯尼克告诉我,威斯特最优秀的作品诞生于他一边前行一边思考的时候。
“我觉得缇的这些电影没有什么无懈可击的计划。
”他在谈到三部曲时说道,“我觉得他是以一种实验性的方式去把它们摸索出来的。
”瑞斯尼克说,拍电影往往就是要去认可那些给人带来快乐的意外事故,而威斯特尤其擅长这一点。
根据他人对我的描述,威斯特总是个控制狂,然而正是他那些在失去控制权后不得不作出反应的时刻,才是他最优秀的时刻。
《珀尔》最显著的元素之一便是以这种方式诞生的。
威斯特最初的设想是把电影拍成黑白两色,但A24指出,在公司的发行计划里已经有一大堆黑白电影了——于是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拉到了最满。
高斯告诉我,影片的“这个特艺发烧梦”【译注:特艺是由同名公司开发的一项著名色彩处理技术,以高饱和度色彩闻名】转向让她认识到了年轻的珀尔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就是说,没有这件事我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元气满满。
可能她本来是稍微更自我克制、更文静一点的。
”《珀尔》的画面和主角——电影最让人难忘的两个地方——能够问世,要多亏威斯特在电影的关键之处冒了个险,这不免让人想起《夺宝奇兵》里十分受他喜爱的桥段。
无独有偶,这一桥段也是出于偶然:当时在印第安纳·琼斯和那个拿剑的人之间,其实有场精心编排的复杂打斗;不过哈里森·福特不幸患上了痢疾,病痛导致他无法完成那场动作。
所以他简简单单地掏出了枪。
在《X》完成后的六个月,也是在《珀尔》忙碌的威尼斯电影节映前准备期间,威斯特押下了最后一笔赌注,向公司提交了又一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使几部电影得以一起构成三部曲。
若按他的想法来拍,这部电影的开销只会比《X》和《珀尔》加在一起的成本还要高。
新电影将会以1985年的好莱坞为背景,此时的玛克辛将会凭借一部庸俗的恐怖片实现事业的突破。
在三部电影中,《玛克辛》的电影性是最为叛逆的。
这样的设置也不无道理:威斯特在好莱坞住了两年之久,这是他第一部在好莱坞拍出的电影。
它令人目眩;它妙趣横生。
能带着你步入一段别样的追逐戏,让凯文·贝肯扮演一位下作的私家侦探跑过一处电影片场,它深感愉快。
但《玛克辛》讲的也是玛克辛冷酷无情的野心,这份野心再一次地成为了那一关键要素,既定义了她的角色,也同样推动了情节。
《玛克辛》中的玛克辛当韦斯特向我讲述这几部电影的拍摄故事时,我不由得想到,他的亲身故事恰恰类似于他写下的三部剧本和剧本中心的角色。
我觉得在玛克辛的故事里看见他自己故事的影子,也算不上什么牵强的联想。
于是我问威斯特如何看待他自己和野心的关系,一个电影三部曲说不尽的问题。
“如果到最后,你只不过是想写这部电影是怎么讲野心的,那好,我不管。
”他说道,“但是就是说,要是我在读这篇文章——说句公道话,我其实不读文章——但是要是我在读的话,我想知道的事情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去看电影?
”他停了停,然后往更尖锐的方向措辞了一下自己的问题:“看电影到底有什么好,大家都喜欢去?
”他又停顿了一下。
他承认,自己总是努力在思考,最开始推动他从——打个比方——沙发上爬起来去拍《X》的那股力量,在它的最深处究竟是什么样的事物;那样事物,那个问题,其实和他自己更有关系。
“我又为什么喜欢电影到这个程度,乃至要去拍电影呢?
”威斯特问自己。
缇·威斯特肖像
哈哈,这次是少数几次观影体验是完全反着来的,影视区up大吹特吹,引起兴趣,看原片,后半段好无聊,二倍速,完了看看豆瓣评分和理由,诶,说的居然还不错。
就感觉这十年的豆瓣基本等于我有次碰见的某女q,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感觉是精神病中期症状,好奇看看空间,结果人家置顶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认为要杀死所有男人。
哈哈哈哈,地铁老人问号→成为一个笑话梗。
结果这次大家终于不吃女性主义割韭菜这一套了,点赞,哈哈哈哈。
就有点类似于这几年游戏圈开始反Sweet Baby,我觉得不能单纯的说什么经济下行,民族主义抬头,全世界右转,全球化失败之类的宏观话题。
小圈子就是小圈子,少数人就是少数人,世界人民苦白左政治正确久矣。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嘲笑别人刻板印象,自己却疯狂扣帽子。
哈哈哈,就让我想起我老妈,有一天又是很经典的老年人唠叨,诶呀,你们年轻人,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别人身上。
我没憋住,就跟她讲,起因是我不喜欢某个亲戚,你非要让我喜欢她,到底是谁把谁的思想强加到谁头上?
再者说,类似于传销,保险,销售之类的,别人吹水你就信,子女跟你全面客观的分析,你不信。
到底是强加思想,还是因为老了心里害怕,死要面子活受罪非要展现上位者风范继续沉浸在年轻力壮思维清晰掌握局势的幻想中?
哈哈,又是离题意识流了。
总之核心思想就一条,真实一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俗套的女性主义人人喊打,给豆瓣点赞。
就像沉浸在消费主义的所谓女q,买了这个包包你就是独立自强现代女性,哈哈哈哈哈。
前几天新相亲对象就是笑死我了,张口闭口高净值人群,香港富豪,奢侈品红血蓝血,什么只用谷歌地图,喝个星巴克被看不起,然后,重点是连个车都没有,出门坐公交,笑死我了。
就跟很早以前的一相亲对象一样,什么站在十平米的六人间宿舍跟我说,你们西安没有什么奢侈品店呢,很落后啊,你看我的这件衣服,八千多块呢,哈哈哈哈。
这几年遇到的相亲对象大多不说aa了,甚至有去撸猫,人家去得早直接把钱掏了,搞得我说必须至少aa不然没法在相亲界混了的妹子。
刚觉得社会进步了,网上奇葩多,线下还是正常人多,结果突然又遇见奇葩普信女,真是无语,饭后笑料了属于是哈哈。
对了,最后说说芭比吧,这片2星,我觉得芭比也过誉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作为结语的思考题。
幻想世界中的女性建筑工人,干干净净拿着塑料玩具做做样子。
到了现实世界,肮脏邋遢的男性建筑工人出言调戏芭比。
芭比一脸天真的委屈说,为什么要说这种话?
男性建筑工人反而开始不好意思,然后道歉。
现实是什么?
什么是女性主义?
工人阶级真有男女之分吗?
个人素质和底层逻辑真善美强相关吗?
底层人民为什么成为底层人民?
受过高等教育人群该如何对待底层人群?
目前实现不了共产主义,就要倒向资本主义,直至社会达尔文主义吗?
反思与自我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是新的有一天,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君共勉。
主打就是一个无厘头,大概可能跟没看系列前两部有关系?
I will not accept the life that I do not deserve 这句话鸡汤都算不上了吧?
影像店的好朋友为啥被杀了?
律师和车里的俩人是谁?
为了horrible而horrible,没啥剧情。
感觉这几年的好电影越来越少了,虽然不怎么看美剧,但是觉得内外都差不多的感觉,没有什么那种能够抨击下灵魂的影视剧。
《玛克辛》以其直白的血腥和暴力,挑战着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和道德判断。
一些观众认为它过于残忍,是对人性的亵渎。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现实社会中暴力和不公的深刻反映。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玛克辛》?
1、关于成长看豆瓣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玛克辛存在了误解,认为这部电影中的女主角0弧光。
人物弧光是电影专业名词,意思就是一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要有变化,要么是心态上的转变,要么是性格的转变,总之不能平铺直叙。
但其实,把X三部曲连起来来看,玛克辛的变化挺大的。
在第一部《X》里,她是一个怀揣着梦想但是有点内向的女孩,她是被恶魔选中的人,但是在第一部中她明显处于被动的状态。
电影学者卡罗琳·科尔本提出了“最后的女孩”概念,这就是指恐怖片里的那位幸存者,而玛克辛就是《X》中“最后的女孩”。
一般这种天选之子都有一段奇葩的身世,一般是无比善良的人,或者无比纯洁的人,就像《林中小屋》里的“处女”,但是玛克辛不是,她野心勃勃,并且一直坚信着父亲带给她的信条:“我绝不接受与我不匹配的人生”。
所以玛克辛符合爽剧女主的一贯设定,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成为好莱坞巨星。
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试镜的时候非常配合,导演要检查她的胸部,她毫无所谓地袒胸露背。
她是拍摄色情片出道的,相当于好莱坞最底层爬起来的人,而最终,她成功试镜上了一部恐怖片的女主角。
试镜结束后,她肆无忌惮地对其他面试者嘲讽,这不是爽剧女主是什么?
而后,在遇到挡着自己路的司机,她直接上去暴揍,打烂了那个男人的脸。
为了拿到角色,她也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狂魔,直接用起重机将一个人压扁。
当好莱坞杀人狂魔“夜行者”出现的时候,制片人让她解决掉这个人,并且希望不再有其他女明星受伤,玛克辛被迫卷入了这场战斗,然后“夜行者”就是她的父亲。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一枪打爆了父亲的头。
在影片的结尾,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参加电影节,这都是她努力的结果。
整个电影都非常疯批,尺度很大,有很多血腥暴力的画面,但共同塑造了玛克辛这位颇具特色的女孩。
2、暴力美学评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一下缇·威斯特的暴力美学。
其实这个导演的编创能力真的一般,三部曲的剧情都非常简单,但是画面效果真没得说,不知道这个剧组拍摄一部戏要购买多少CC的血浆。
缇·威斯特出生于80年代,他应该是80年代好莱坞恐怖片的狂热粉丝,因此在《玛克辛》里有不少致敬80年代恐怖片的画面。
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其实他还是致力于用传统的镜头技巧来表现恐怖的画面,《X》是他的首部恐怖片尝试,而且镜头上就给了观众许多视觉冲击力。
比如牲畜直接被撞飞,血肉模糊的画面。
另外,他还很喜欢塑造一些丑陋的角色,比如农场主之前是个老兵,他的皮肤有点被烧伤的痕迹。
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珀尔。
以及斧头直接砍人的画面。
当然,这个应该是在致敬《闪灵》吧?
《玛克辛》延续了这种风格,甚至更加疯狂。
比如玛克辛直接踩碎了一个男人的蛋,镜头则直接给了蛋蛋一个特写。
由于剧情便是在拍摄恐怖片,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因此片中也大量运用了恐怖片的技巧,比如被血浆浸泡的苹果,演员吃完以后,嘴边都是血浆。
戏外,一个名叫“夜行者”的杀人狂魔专门挑好莱坞年轻的女明星下手,但是看上去似乎是在帮助玛克辛解决星途阻碍。
玛克辛的黑人男友被杀的时候,镜头给了刀割破脂肪的特写,显得非常真实和震撼。
玛克辛的男友浑身血肉模糊地躺在担架上,这种感觉就像是《X》里被白布盖着的牲畜。
另外,性与暴力往往不分家,尤其玛克辛之前还是色情行业出身。
所以影片中难免会有一些情色镜头。
比如玛克辛用枪抵着男人的嘴巴……
她还让这个男人脱光衣服趴着,懂的人都懂他想要干什么。
这个死基佬本以为自己会被后入。
但没想到,玛克辛直接用高跟鞋踩断了他的命根子。
既然用不到,老娘就帮你解决掉。
这就是导演所塑造出来的玛克辛。
而她,还是个瘾君子。
导演毫不吝啬地向观众展现了好莱坞的欲望,空虚,以及众人为了成名成利而迷失自我的状态。
玛克辛的妆容也是一贯夸张,蓝色的眼影、烟熏,以及她直接用妆容将面具焊在了脸上。
导演的用光也非常大胆,主要是红、蓝、黑三种颜色。
红色通常与激情、危险、暴力和爱情有关。
在恐怖电影中,红色可能用来预示即将发生的血腥场面或者增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
蓝色常常与忧郁、孤独、冷静或者神秘相关联。
在《玛克辛》中,蓝色可能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营造一种不安和神秘的氛围。
黑色是电影中用来表达恐惧、死亡和未知的经典色彩。
总之,该片的恐怖氛围拉满,虽然剧情薄弱了一点,但是当个爽片看挺好的。
比前二部好看,刚开始夜行者连环杀手剧情就比较吸引人,没看过前二部的直接稍微看下第一部再看这部就行了,第二部完全没必要看。
3.5
只有6分吗?这是豆瓣现在的评分,我表示不服,我要给四星,我真的很喜欢这个系列,整个三部曲,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前看这类电影,看完草草了事,现在发现这种延续性的故事,有很多用心的地方,我觉得电影像是这位演员的内心独白,导演也安排了很多恐怖片影迷的设计,真真假假,恰到好处,怎么也不至于这么低啊!
大团圆好励志的结局我真的以为她要大开杀戒了
其实应该致敬恐怖电影的内在律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对这个系列拉满滤镜也觉得一般
太过于沉溺在一系列致敬当中,恐怖片大导和恐怖片出道的演员都拜了个遍,还把《惊魂记》的房子给找了出来。对七八十年代恐怖B级片岁月回首的精神是三部曲的主旨,但相比之前两部,这次更像是在自我感动。将好莱坞放置在与死亡同等地位的影片近年来尤其多,电视与录像带将社会现实与影像中的阴暗与污秽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色情与暴力在给年轻人洗脑,在人性的欲望下,神灵无限被亵渎,世界因此愈加堕落。这种堕落最直观体现在Maxine身上,而这种为达成出名这一目的不择手段的胆识又比不上Pearl,两相对比之下Maxine显得对周遭都太过于犹豫。警匪片元素的出现是一大失败之处,双方的械斗出现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系列当中,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合适。
很无聊。
作为x紧接着的剧情 这部我还挺爱看的 最后竟然还有点励志 成功版的pearl ps lily出场镜头梦回白雪公主啊 这恶趣味哈哈哈
失望。Mia好美,但剧本太无聊,怀念一二部的随性和发疯。
太精致了,把原来的亮点近乎消解
为了梦想什么代价都可以吗?
德·帕尔马:拍得什么鬼?
挺失望的,前两部有趣的点都没了,剧本太混乱了……
到了第三部就很难称之为恐怖片了,就像生化危机系列一样。一旦故事展开,场景环境都得到了扩充,世界观也清晰了未知减少了自然恐惧感就消失了,第三部只能说是有着血腥的R级片。简单版本的《好莱坞往事》,一部旧时代女性奋斗迷失在梦想里的故事。
围着“米娅高斯”、“复古好莱坞”和“情色”三个关键词就硬编出一部片子。A24花里胡哨的视觉风格无缝铅黄。剥开烧钱烧出来的所谓“质感”内里空无一物。
gotta be kidding me
形式大于内容,80年代好莱坞风情画、鼻烟胶卷、铅黄电影,以及那些年最盛行的杀人狂传说……电影在风格和形式上做足了噱头,且与第一部的磨坊电影、第二部的西部公路杀人狂风的进行了区分,使得系列三部电影三种风格,连看下来别有一番风味。故事是三部最差,原本以为跟珀尔的故事能有所联系,结果发现渲染一通之后,就这?唯一有所关联的就是女主角人设大变,从那个愤世嫉俗的边缘人士被名利所腐朽,变成了俗不可耐的金发女郎,玛克辛完成了珀尔的梦想,让收尾有所讽刺。
玛克辛和珀尔相比,更懂散发自己的魅力,更懂借力打力,最重要的是利用了80年代撒旦崇拜和好莱坞红利,结尾还揭露了顶级资源咖的原因。这部少了珀尔的癫,让对手戏逊色了不少…玛克辛应该被封个最被反派怜爱奖。给黑色大丽花正名和恐怖片场致敬挺有意思的,片子有低于期待,但Mia Goth太美了实在挪不开眼。
年度最爱预定。每一个角色都散发着charisma。夜色中、Hollywood的牌匾下,用狂热的血浆祭奠死去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