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跟人讲,我在看这么久远的韩剧。
但是这部弥漫自然气息的优雅韩剧还是吸引了我,一个星期紧紧慢慢地看完。
夸孙艺珍纤细优雅,宋承宪眉浓眼深。
自以为是修过摄影选修课的原因,听老师讲课之后慢慢能感受到很多画面构图的美感。
最唯美的是等到第七集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户,把天花板上倒挂着的黄蔷薇和女主角一样臻美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整个画面是朦胧,温暖和饱满的。
当然,这部剧的海报也很美,点睛了整部剧里大量的自然风景。
算不算一种软性的文化入侵呢。
顺带着介绍了韩国的景致,又因为对电视剧爱屋及乌的作用,引得影迷们心驰神往。
也许,更具哲学意义的解释是在于,自然本来就能够让人接地气,故而看到镜头里这么多的海景,山岚,梯田,茶园,花朵是件愉悦的事。
至于,曾经听过说长久沉迷韩剧,如此拖沓的节奏会令人思维迟缓。
我听了觉得很有趣,而后也看过有相亲节目男嘉宾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是心仪的女生要喜欢看美剧,这证明逻辑思维好,长于推理云云。
也许真有关系,但是人这么复杂,行为情感要解释起来会牵涉到各个方面,其实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某个方面的确可以和个人的性格联系起来。
但是绝对武断地判定爱看韩剧就一定是天性浪漫,爱看美剧就一定是理性果断对吗,可是人可以有很多面。
读高中补习放假间隙和妈妈每天十点钟守着中央八台十点钟的海外影院,看《小妇人》。
那个时候我还一直纠结这明明是部名著,韩国为什么要拍这个呢。
直到看到后来才明白讲述的同样的一个家庭里几个女儿的故事,没有什么噱头,但是因为这样的坦诚讲故事而打动人。
其实,现在我想起来,最珍贵的是和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光,我会好奇妈妈对剧情里这样的事是什么样的反应,以此来揣度她的观念,性格。
渐渐有这样想法是源于一天看到的帖子,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性格里存在缺陷的一部分归结于家庭的教育,从小我爸妈是如何教育对待我的,所以我会这样云云。
末了,作者写了一句,你是否了解你的爸妈小时候是怎样被他们的爸妈对待的呢,他们又历经过什么,才致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性格,会这样教育你,期望你,要求你。
涉及到一个家庭到底如何影响了一个孩子性格实在太复杂了,所以我变得很好奇。
这个时候的我会认为,在度过和爸妈冷战几乎不交流的青春期之后,重新认识自己和体谅爸妈,才是和他们再度变得亲密的时候。
夏日香气是自己最喜欢的韩剧,喜欢孙艺珍的美丽,喜欢宋承宪的帅气,喜欢电视剧中垂涎欲滴的绿、灿烂夺目的紫、浪漫幻想的蓝。
在那样一个普通的夏天,他们相遇了。
初次相识,彼此,却听见了心跳的声音。
一次偶然的巧遇,注定成为生命中无法忘记的邂逅。
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只是轻轻地道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
就这样喜欢黄色的玛格丽特,喜欢舒伯特的小夜曲,喜欢海芋花瓣,喜欢那种狐狸雨。
喜欢在绵绵细雨下撑着伞,慢慢行走在马路边,不抬头,不张望,然后,听见心跳的声音。
一首左右为难,唱出心中多少感慨与无奈;一首kiss the rain,谱出生活多少憧憬与怀念。
总有道不完的千言万语,总有说不尽的百感交集。
可生活啊,断了的弦,又有谁倾听呢?
好在,那个夏天,香气怡人。
原本两个世界的刘敏宇沈惠媛因为意外相遇。
即将结婚的沈惠媛本不该也不应该心动,但却无法控制地感受到莫名的心跳,是因为爱吗?
沈惠媛从来未有过的这么不确定自己内心,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她渴望靠近了解她面前这个男人——刘敏民。
一段纠结的爱恋,不确定的内心。
你爱上到底是我还是这颗曾经属于别人的心?
夏日香气以它那唯美浪漫忧伤的气息,令人心碎的歌曲,以及剧中那清新典雅的美景、如诗如梦的美人,让人不禁陶醉在夏香编织的美好童话世界里,那令人神往的画面,沁人肺腑。
但夏香真正的美丽在于它能让人感悟到真爱的美好与力量。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碰到自己真爱的人,那种心心相印、心动心醉的感觉,那种柔情蜜意、缠绵悱恻的情意,那种心痛心碎、失落伤心的痛苦,那种牵肠挂肚、思念期盼的情怀,只有真爱的人才会有深切的体会,痛并快乐着,为爱的人,不忍与不舍、徘徊与挣扎,正因为现实的不容,这种感情才显得如此的痛苦,“爱是一种让人温暖的力量,如此让你感到痛苦和煎熬的话,那么一定是爱错了人或是爱的方法不对”他们的爱既是一种真爱,也可以说是一种错爱,也是一场苦恋。
但是谁说错爱的真爱就不对吗?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生叹息,那么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注定是一场心伤。
他们在一方有婚约之后才相遇,不对的时间碰上的两个男女彼此深爱,在与现实的抗争中几经挣扎,左右徘徊,历经家人的不理解,昔日好友的不原谅,在痛苦中在前行,在挣扎中升华,终于走到了一起;本以为可以在一起,又因为夹杂在恩惠的阴影中痴痴地苦恋,相爱的两人让人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痛和一种无能为力的伤心,也许这就是爱,错爱、真爱、苦恋三位一体才让人明白人世间原来真有这么一种震撼人类心灵的爱,让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让人的情怀得以释放。
这就是真爱的力量让人感悟到原来人世间还是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直逼人类的灵魂深处,真爱,拥有了你便拥有了一切!
人世间有多少这样伴着错爱的真爱我们不知道,只知道爱一个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无论这样你的内心世界都有它的存在,因为欢乐也好痛苦也好,这此都是爱的投影,在我们的生命中这都将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听到了《假如爱有天意》里的音乐,想看看孙艺珍的电视剧,首选肯定是《夏日香气》了,里面的孙艺珍简直比花还美,要是没有这张美丽的面孔,这么慢的剧情恐怕得一直拉着看了。
画面很美很清新,音乐淡淡的透着一股忧伤,就像片名一样透着香气,男女主的爱情有时候拍得特别动人浪漫,但有时候又特别尴尬,作为观众看来男二和女主这样一家也算十分圆满,看完后还是喜欢男二,男人,有责任感。
我想吐槽男主,太优柔寡断,里面不知对女主还有其他人说了多少了对不起,我做错了很多事情,对慧媛说了两次“这次我不再放开你”,实际上两次都放开了,虽然有不得已,但男主的表现也太不负责任了。
你害得柔弱的慧媛流了多少泪,特别是他知道女主的心脏是前女友的后,后面的表现和内心的纠结让我替女主不值,知道结尾影片也没有很强烈的表现男主对慧媛的爱和对前女友的爱有什么不同,拍得模模糊糊的感觉。
最后一集,男主的好友问他,你这次终于放下了所有伤心的事了吧,男主说:你是说慧媛,忘不了,怎么可能忘记,忘了就太对不住她了。
这里的话跟第一集里面他说的话一摸一样:怎么可能忘了恩惠,忘了就太对不住她了。
我想男主你也太过分了吧。
总之,剧前面是开心浪漫,中间很尴尬,后面为女主心痛,看完后就很不爽男主,剧中唯一值得留恋的是孙艺珍,和音乐画面。
看到13集直接跳到最后,不想被曲折情节虐。
结尾有恋爱韩剧特有的回味悠长感。
那时候的孙艺珍应该很适合演王语嫣和小龙女,满屏都是她眼含泪花的特写,感染力好强。
相比起来宋承宪的表演就有点清淡,台词感染力也弱一些。
眼神也躲闪,还有点耍帅,一副爱得不够的样子。
所以车子好不容易跑起来忽然又掉链条的时候,跳过去直接看结尾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夏日香气》的故事内容,可能不过就是“一个女子找寻爱情”的老套故事。
故事应该是从一场换心手术开始的。
刘敏宇的初恋情人苏恩惠在结婚当天遭遇车祸意外身亡,心脏被移植到突发心脏病的沈慧媛身上。
从此,冥冥之中依靠着某种心灵感应,慧媛与敏宇相遇,相知,相爱!
为此,慧媛背叛了青梅竹马的爱人朴圣才,背叛了自己的闺蜜、圣才的妹妹朴贞雅,因为贞雅深爱着敏宇。
于是,问题纷沓而至。
敏宇爱的究竟是逝去的恋人恩惠,还是眼前的慧媛?
为敏宇跳动不止的,到底是恩惠的还是慧媛自己的那颗心?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心脏移植是没有记忆的,也无法改变移植个体的性格,那么,变的不过是人心!
可是,第二次恋爱就是对初恋的背叛么?
表面上,剧本说的还是有关爱情与婚姻的家庭伦理故事,事实上,编剧想表达的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故事是由一场求婚拉开的序幕。
慧媛在圣才求婚的时候,犹豫了。
她和男友之间的感情是许多人艳羡的爱情典范。
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圣才家境殷实,事业有成,对慧媛予取予求,百般呵护。
更为难得的是,圣才的父母和妹妹也将慧媛视为家人,准公婆更是把她当成亲生女儿般疼爱,准小姑子号称是她世上独一无二的好朋友。
爱情、亲情、友情,所有现代婚姻幸福美满的要素齐集,堪称完美!
尽管为难,慧媛还是委婉地搪塞过去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找寻爱情是整个故事的原动力。
我们为什么期待爱情?
还不是为了找寻那个相伴一生的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说到底,所有关涉爱情的故事,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求证爱情的真相,二是,领悟婚姻的真谛。
只是,在很多时候,对于什么才是爱情,我们常常理解得太过肤浅,追求起来又过于偏执。
那么,爱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青梅竹马之恋?
还是第二次爱恋?
一见钟情?
还是日久生情?
是,似乎又都不是!
恩格斯说,“两性之爱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从这方面说,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
”马克思同样认为,“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无疑,两位革命导师的上述论断就是“双向奔赴的爱情”的最好阐释。
将爱情界定为“你情我愿”的双向奔赴,即意味着“你爱我”与“我爱你”同时构成爱情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在“我爱你”的同时,还应该“让你爱上我”,否则,爱情就只是一个听从命运安排的随机事件。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我”如何让“你”爱上“我”?
“我”又怎么确定“你”爱的是“我”?
贞雅对敏宇的爱,是向全世界宣告的。
哪怕她知道敏宇对初恋念念不忘,哪怕她明白他只是把她当成妹妹,哪怕她发现慧媛才是让敏宇再次心动的人,她还是孤注一掷地爱着他。
她的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他爱上自己。
只是,到了后来,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爱的,是敏宇这个人,还是那个爱着敏宇的自己。
圣才对慧媛的爱,是全世界都看得到的。
他是世人眼中的模范男友,大至工作安排,小至药物配备,事事妥帖,甚至连婚礼的筹办都无需她费心,到点出现就好。
深知他为人的工作伙伴和妹妹都不得不感叹,为了女友,冷酷无情的他也化为绕指柔。
即便他心里清楚慧媛爱的是敏宇,他仍然争取到底。
可是,到了最后,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想得到的,究竟是她的心,还是她的人。
可以说,朴家兄妹对爱的表达尽管各有特点,一个沉稳体贴,一个热情奔放,但都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对爱情的执著和忘我,对于爱人,他们甚至可以毫无底线的包容和牺牲。
只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就是想让心仪之人爱上自己而已。
负罪感和背叛一直是贴在慧媛与敏宇身上撕不掉的标签。
也许有人说,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可实际上,这种负罪感在慧媛与敏宇的感情萌发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
有两个情节意味深长。
贞雅应圣才要求约见敏宇,但圣才因为工作不能到场,慧媛因此拒绝面见敏宇。
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最近有太多事情对不起圣才,不想再做对不起他的事了。
那么,慧媛所谓的对不起圣才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拒绝了他的求婚?
没有告知他就跟玫瑰去了伽罗山?
在伽罗山遇险,不得已和敏宇在一起度过一夜?
隐瞒遇到敏宇的事实?
单独跟贞雅一起见其他男子?
以上种种,似乎只是慧媛过于敏感而作出的主观臆断,实则不然,贞雅与圣才之后的对话证实了慧媛的担忧。
在发现慧媛和敏宇隐瞒相识的事实之后,贞雅愤而向圣才指控两人对自己的不忠。
有意思的是,面对贞雅的指控,圣才却义正言辞地批评贞雅不懂得爱,而在此之前,慧媛已经向他坦白事实的真相。
稍有理智的人都能理解,上述行为并不足以构成所谓的不忠和背叛。
更何况在伽罗山上,慧媛一直谨守礼数,两人虽暗生好感,但并无逾矩之举,更没有作事后再见之筹划。
相较于慧媛,敏宇的负罪感更多地来自于贞雅。
即便他对所有人包括贞雅本人都明确表示,只把贞雅当成妹妹,也并未借由她对自己的爱谋取私利,到最后,他还是不得不面对贞雅所谓的“我如此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的指控。
如果说负罪感是一直萦绕在慧媛与敏宇身边挥之不去的感觉,那么,嫉妒则是在圣才和贞雅身上经常出现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任性、直爽的贞雅身上尤为明显。
她从不掩饰自己对恩惠和慧媛的嫉妒与恨意,因为她们夺走了敏宇所有的爱。
许多人认为,嫉妒这种情绪是一种爱的表现,毕竟只有在乎才会计较,才会患得患失,但盖格农在《性社会学》中指出,性嫉妒通常来源于行为体的所有权意识,也即是在性上“占有某人”或“属于某人”的感觉。
在此种情形下,配偶或情人的时间、精力、包括性都被视为一种资源,这些资源全都归属于行为体自己所有。
一旦配偶或情人把本应给他的资源给了别人,他会觉得本属于他的东西被偷窃,由此产生一种背叛的感觉,而且这种背叛是双重的,既是对信任的背叛,也是对所有权的背叛。
正是基于“我才是慧媛的所有人”这样的一种意识,圣才才会认为慧媛是敏宇不该爱上的人,甚至对他挥拳相向;才会在将离家出走的慧媛强行带走,软禁在别墅中,甚至试图强暴她。
也是因为受到圣才这种“所有权”意识的影响,慧媛每每遇见陌生男性时,都唯恐避之不及。
在山中遇险时,即便敏宇是她的救命恩人,即便她并未正式接受圣才的求婚,她也亮出订婚戒指,谎称自己是已婚的身份。
事后,慧媛与玫瑰不得不默契地隐瞒在山中跟陌生男子共处一室的事实。
毕竟,就连她记住其他男子的名字这种事情,圣才都会借题发挥,即使这个男子是自己妹妹不停炫耀的爱人。
而对于慧媛这种“怕生”的反应,圣才不仅视为理所当然,而且颇为自鸣得意。
然而,考察历史可知,这种性所有权的意识源自于的是婚姻而非爱情。
从性质上看,婚姻可以被看成一项契约,但它作为婚姻主体男女双方之间的契约是直到现代才得以确立的。
正如斯蒂芬妮·孔茨在《婚姻简史》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项经济和政治制度,婚姻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以至于爱情常常被排除在婚姻之外。
所以,传统的婚姻本质上是一个男性与其他男性之间的契约,换言之,婚姻是一套男性之间确认性财产归属的产权制度,规定的是女性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归属。
宣誓主权的圣才既然性嫉妒与爱情并不必然相关,那么,圣才与贞雅的嫉妒感从何而来?
当然来自于他们对慧媛和敏宇一直以来的感情付出。
当贞雅发现敏宇再次爱上的人是慧媛时,她指责慧媛伤害了朴家的所有人,理由便是慧媛背叛了朴家父母的照拂之恩,圣才的爱护之情,以及自己的友爱之谊。
所有朴家对慧媛的帮助与友爱都是她控诉的依据。
无独有偶,圣才和朴家父母也曾在与慧媛的谈话当中,有意无意地提起自己对她的情感付出,而所有看似随意的提醒都以说服慧媛接受自己安排为依归。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朴父显然,在朴家兄妹的爱情观当中,爱被视为一种等价交易,即自己付出所有的感情并非无偿,而是以对方对等的回报为前提的。
弗洛姆认为,这种互利交换的爱归根结底不过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的交易,即从社会价值来看,对方是否值得付出,以及可否通过展示自己的财产和潜在的能力获得对方爱慕。
交易对象的出现,也即是找寻到一个值得自己付出且能同等回报自己感情需求的对象,是爱情得以产生的关键。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建立在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基础上,以确保他人爱上自己。
待价而沽的情感只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才能实现其价值。
为了促成交易达成,行为主体更倾向于预先付出感情,以便获取对方的好感,也因此产生获得对方对等回报的期待。
一旦这种期待落空,他们就会产生对方背信弃义的感觉。
在感情中,先付出的一方永远都会面临一个风险——对方不一定愿意支付对价,由此带来“沉没成本”的问题。
是以,在恋爱关系中,投入越多,放弃时感觉失去的就越多。
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付出一方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竭力挽救这段关系。
于是,“我爱你“就演变成为让“你爱我”的手段。
商人是圣才的本色,追求效率和利润是他的本能。
于他而言,他与慧媛走过的那些岁月与其说是一种美好记忆,还不如说是他和家人预先投入的情感成本,如果没有获得相应补偿,即意味着投资失败。
然而,所谓的感情期待权一般很难在法律和道德上获得支持。
毕竟,将爱情当成商品交易,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相悖,只要对方坚持不爱你,所有的情感投资都将血本无归。
在现实中,性所有权的主张也仅在婚姻机制下才可能获得支持。
正因如此,圣才和朴家父母才会千方百计地说服慧媛接受婚约。
只有借助这一纸婚约,圣才才能合法地对慧媛行使永久性的所有权,阻止她的离开;才能向敏宇理直气壮地宣誓自己的“主权”。
这就是为何在剧中会反复出现戒指这个意象。
婚戒的重点在“戒”之上,其中本意是婚姻中的戒律。
女性一旦在婚礼中戴上戒指,即意味着心甘情愿遵守婚姻的约束。
尽管当下社会大众赋予婚戒无数浪漫的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它更多地是一道紧箍咒,一个所有权归属的证明。
是以,慧媛在面对圣才的求婚时,才会如此抗拒,而在山中遇到陌生男子时,又下意识地用戒指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耐人寻味的是,象征着圣才与慧媛婚姻关系的婚戒,从来不曾以成对示人,而只有圣才向慧媛求婚的那一枚钻戒。
这意味着,两人的婚姻是以圣才单方套牢慧媛为目的的。
只是,强求之所以是强求,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无法得到。
与之相对应的是敏宇的项链。
这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分别佩戴的项链。
项链,顾名思义——“相恋”——挂在胸前即放在心上。
戒指代表着戒律这一婚姻的外在约束,项链则意指婚姻双方内心的约定,后者是现代婚姻的实质内核。
项链是敏宇与初恋情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他们走向婚姻的坚实基础,即便死亡带走了恩惠,也无法将她带离敏宇的心。
正因如此,知晓这个秘密的贞雅嫉恨难当,不仅偷走项链,还将它丢弃在草坪当中,为的就是让敏宇忘记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初恋情人。
恰恰是在为敏宇寻找项链的过程中,慧媛听到了自己的心声。
假如爱而不得是朴家兄妹最让人意难平的苦痛,则爱而不自知就是慧媛最令人揪心的无可奈何。
她曾经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殊不知所有的人都看得到她对婚礼的抗拒;她一再骗自己说并不爱他,却忍不住戴上那条属于他的项链。
如果不是爱,她何以明明知道项链代表着他始终无法忘怀的初恋,却再三地为他找寻,以至于忘记与男友的约会?
如果不是爱,她为何找到项链之后,魂不守舍,纠结万分?
如果不是爱,她何苦收敛自己的感情,把项链还给他,并要求他把它当作贞雅帮他找到的?
所以,当她知道自己植入的心脏来自于恩惠之后,她难过的不仅仅是敏宇爱的不是自己,更担心的是那颗跳动的心脏会一再地提醒敏宇,初恋情人已经逝去的残酷事实;所以,她宁愿让他离开自己,也不要他在现实与幻象之间受尽煎熬;她宁可他忘掉自己,也要让他忘记初恋离开带来的伤痛。
于她而言,敏宇爱的是谁,她无法强求,亦无需改变。
因为,到了最后,相比于他爱不爱自己,她更在乎的是,他有没有受到伤害;相较于他是不是把她放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在自己心里,他是第一位的。
只不过,那时的她就是不明白,她之于他,何尝不是如此!
所有人都看得到,慧媛的心上人是敏宇,只有她自己不知道;所有人都清楚,敏宇再次爱上的人是慧媛,只有她自己不懂得。
她一次次地确认,一遍遍地追问,敏宇爱的是不是自己。
可是,确认意味着猜忌,追问代表的是怀疑。
面对着对自己的爱视而不见的爱人,敏宇任何自证心迹的尝试都是有心无力的。
于是,兜兜转转,几番周折,项链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回到恩惠的身边,而敏宇也与恩惠作了最后的告别。
属于慧媛和敏宇的定情信物是一对戒指,这是为他们的誓言式而挑选的。
相互嵌套的同心圆对戒,其中层层隐喻,不言自明。
第一层,戒指意指婚姻。
婚姻并非是“独角戏”而是“双人舞”,如果不能同步,曲终人亦散。
因此,与慧媛被迫接受的那颗钻戒不同,它们是成双成对的对戒。
至此,编剧的用意才浮出水面,需要双向奔赴的从来都不是爱情,而是我们的婚姻。
第二层,戒指代表婚姻的世俗形态。
相互套嵌在一起的对戒,预示着婚姻主体双方各自为了对方甘愿接受婚姻的约束。
将爱宣之于口,公之于众,让它为社会所承认与接受,让自己接受大众的约束,让爱人获得最大的保护。
第三层,戒指暗示婚姻需要双方内心的约定。
同心圆的戒指,与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着慧媛与敏宇的婚姻不仅具备世俗的外部形式,更包含实质的要素——夫妻之间发自内心相互的爱恋。
这便是与圣才所追求的婚姻最本质的差异所在。
“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写在亚历克斯·麦克利兹的《沉默的病人》封面的话语道出了婚姻当中暗藏的杀机。
最亲密的也是最致命的关系——这便是婚姻最真实的本质。
事实上,剧本在第一集就已经开宗明义。
在伽罗山上遇险的慧媛与敏宇,在经过相处之后,卸下防备,同塌而卧,一觉到天明。
在传统观念当中,男女只有夫妻才会同塌而眠。
然而,致命的往往是枕边的人!
屡屡在与圣才的订婚、结婚仪式上晕倒入院治疗的慧媛,与每每在敏宇守护之下安然入睡的慧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无疑,这是编剧有意为之,直指的就是当代婚姻的核心问题——婚姻主体的本体安全问题。
在婚姻当中,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陌生男女,在肉体、精神和财产等各方面都会变成一个整体,相互不设防,也无法设防。
对于女性而言,由于自身体力、生理结构上的天生弱势,在婚姻这一亲密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旦遇人不淑,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为了应对婚姻主体的本体安全问题,现代婚姻制度采取的解决方式有二。
一是允许婚姻主体从婚姻中退出,也即是离婚;二是接受爱情,即相互爱恋的爱人为爱而婚。
结婚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夫妻是同气连枝的结合。
最好的夫妻关系,莫过于双方同心。
听从自己的内心,也尊重对方的真心,让自己嫁给爱情。
爱人在民间最通俗的一个昵称便是心肝宝贝。
话糙理不糙,爱人既为自己的心肝,伤之则等于自伤,试想有谁会傻到对自己的心肝挥刀相向?
又有谁舍得让自己的心伤痛不已?
原来,爱情之于婚姻,不是锦上添的那朵绚烂花,而是雪中送的那颗保命碳;不是唯一的支点,却应该是出发的起点。
可是,爱情究竟是怎样的?
再见到敏宇的慧媛,在那一刻又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她终于明白,所谓爱情,就是我爱你,仅此而已。
如果我不想,我不要,爱将不复存在。
至于你爱不爱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对此,我无能为力!
因为我不能强求,也无法确认,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是爱你的!
那么,我又是如何知道我爱上了你呢?
还记得那首《盛夏的果实》么?
它的歌词是多么地切题。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也许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爱情的香气!
”“我以为不露痕迹,思念却满溢,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
”年少时,我们以为紧紧抓住才是爱,把不甘心当成放不开,长大之后才明白,欲望只会让人想要占有,唯有当我们懂得要舍弃的时候,才会看见爱。
这是圣才和贞雅直到最后也许才明白的道理。
给两颗⭐️不是因为剧不好,纯粹是因为太讨厌男主!!!
其实我这次是二刷了,起因是微博上偶然搜到孙艺珍孙天仙在这部剧的剧照,那叫一个美啊,我一个女的都想要娶她了。
于是决定再刷一遍这部剧,和第一次看心情不太一样,第一次站男女主,心疼男二,讨厌女二,这一次站男二心疼男二,讨厌男女主其中最讨厌男主,对女二无感,因为,守先是男主先去撩女主,其次女主在经历内心挣扎想要和男主保持距离的时候,男主又不断的去招惹女主,再然后女主完全变心爱上男主,当男主发现女主就是前女友心脏的受赠人时,居然又躲了起来逃避女主,看到这里我想暴打男主一顿!
既然这样当初干嘛招惹女主,还赶都赶不走!
总之,全程心疼男二,也不理解女主变心怎么就这么快!
多好的男二啊,男二就是太善良,以至于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抢走,随便使点手段,也不会是那种情况,我看了那么多部韩剧,只有这一部让我最心疼男二,蓝色生死恋的男二都没让我这么心疼,大概是因为那里女主从来就没有喜欢过男二,谈不上伤害,但这部剧里,男二和女主是青梅竹马并且相爱过,男二是被横刀夺爱了呀!!!
哎,气!
男主一开始被女主吸引是因为,女主说狐狸雨,舒伯特夜曲。
后面喜欢的是女主本人吗,而不是女主身上的初恋女友的影子吗。
后面男主想把项链丢掉,估计是彻底放弃初恋女友了吧。
想只对现任女友负责吧。
那为何女主说喜欢海芋和舒伯特都是心脏手术之后才喜欢的呢,她说性格也是后来变开朗的。
觉得男主喜欢开朗的她,也是恩惠的性格,不是她本人的性格。
和大多的朋友一样,我也是因为看了宋承宪主演的“我的公主”,而中了他的毒!
所以才第一时间去搜索他的电影、剧集、并将他演的作品依次加在“想看”节目单中。
二三年前,一个知道我爱韩剧MM就力推了“夏日香气”,当时因为听着名字较平淡,所以一直就没有找来欣赏,我想如果没有“我的公主”,我估计要与宋大帅哥的剧集失之交臂,这定将是个遗憾的事。
平凡如我们,都过着平凡的日子。
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现实生活中希望自己就这样波澜不惊平淡的过着,虽然有时也喜欢生活中少些平淡也来点刺激,也只是停留在想想阶段,能够弥补这些缺憾的方法就是看剧集,并在看的过程让自己的心随着剧中的人物而动,模拟体验另一种人生,这现在已是我沉迷剧集的重要原因!
一日可以无肉,但不能不看剧!
和大多数的朋友看法相同,“夏日香气”应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虽然在这里评分并不高,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评介和喜欢!
除去男女主角间纠结、压抑、凄美、欲罢不能的爱情让观众也跟着他、压抑着外,剧内的风景简直太美了!
完全就是一幅幅的山水画,我想这导演说不定也和张大导演一样是摄影出身呢。
再有就是应它剧的音乐,虽然我是一点都不懂,可是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觉到有点荡气回肠!
时而柔情而时,达到了画面、音乐、人物的高统一!我不会写影评,这只是我的观后感。
我想有机会我会复习“我的公主”,还是喜欢公主的宋承宪。
当年的孙仙真的亚洲第一清纯小白花,太太太漂亮了,只看颜就好,月牙弯弯太可爱了
一貫的作風,景美人美,惡俗。
大爱啊大爱
为了孙艺珍的颜去看了,看了几集和结尾弃了
孙艺珍美,宋承宪……额那个造型...剧情...额...
Sonyejin真是好看。
当时心心念念迷恋着宋承宪啊!!!!
好长时间没看韩剧了,久违地又见到各种拖沓桥段,有几个镜头让我觉得孙艺珍很像金泰熙,很奇怪。
唯一一部看过的韩剧。初中的某个暑假看的,剧情狗血,男主很丑,但有青翠欲滴的山林,孙艺珍含蓄的笑容和夏天的连衣裙。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开头的舒伯特小夜曲。我一直不喜欢韩国,但是看完后我还是喜欢上了孙艺珍。
无论是故事还是拍摄都显幼稚的韩剧,只要挑几部有代表性的看就行了。
孙艺珍是我的女神
要说我为啥能坚持看完。。。。因为我喜欢孙和宋。。。。
景色不错 孙艺珍很漂亮 干干净净的 但是情节慢慢悠悠 默默唧唧的。。
居然我看过,羞...
回想起来真的有夏天的香气
如果不是孙艺珍.......真的看不下去 毫无剧情可言 而且巨拖沓 男主成了观众公敌 衣服穿得像个乞丐 好在还有孙艺珍的颜值...没有她 这部剧就真的毫无看点了
过了这么久,那种弥漫在宝城茶园的香气仍在萦绕。再看一次男女主的剪辑,每一个画面依然芬芳。
忘记结局了...
剧情都记不清了关键是看孙艺珍啊~
香气弥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