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以科幻背景讲述心理救赎的故事,电影的配乐很神,符合各种凄哀心境。
边缘人是要采取行动救赎自己,还是要采取行动逃避,不管怎么选择,我们始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有勇气和他交谈吗,有勇气问他过得怎样吗,有勇气给他建议为他鼓励吗?
这个片子算是好莱坞科幻片中的非主流了。
Mike Cahill在用final cut pro摆弄合成图层的时候萌生了做电影的想法。
于是和好友Brit Marling一起写了剧本。
用一台Sony EX3 720拍了自己了第一个长篇剧情片。
不得不说,执行力相当强悍。
故事结构很巧妙。
借用earth 2的壳,讲述原罪与救赎的故事。
这为叙事提供了弹性空间。
同时又能提升科幻度。
这个壳做的还挺好。
中间SETI科学家和结尾给本片科幻感增味不少。
音效设计全程开挂,有些用功过头了,不过渲染氛围很不错。
Sony EX3 720p画质让画面更有颗粒感和质朴感,方便做视觉特效,但却把摄影拉低到了youtube视频的水平(导演说自己受Krzysztof Kieslowski影响很大)。
有些镜头快速zoomin和转场有些不太适应。
Brit Marling清新美的惊动了地球。
有望成为好莱坞新一代女星。
当男猪脚发声的时候总觉得是Bill Nighy客串配音的违和感。
另外,惊喜发现幸福终点站的那个印度裔老清洁工在片中客串了老本行。
PS:导演Mike Cahill关于本片的一些采访:http://www.avclub.com/articles/mike-cahill,59293/http://blogs.commercialappeal.com/the_bloodshot_eye/2011/08/another-earth---a-review.htmlhttp://www.flyoverfilmfestival.com/flyover-2011/interviews/ryan-daly-asks-mike-cahill/http://bluray.highdefdigest.com/news/show/Luke_Hickman/Mike_Cahill/HDDs_Interview_with_Another_Earth_Director_and_Co-writer_Mike_Cahill/7351http://cinedork.com/2011/07/25/interview-mike-cahill-discusses-intertwing-science-fiction-and-drama-in-another-earth/
这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格调可以定为压抑那一类型了,画面是那样的灰蒙蒙的,似乎永远看不到阳光的那种,音乐是那样的诡异,仿佛要把你牵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我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的确,在影片的故事行进中,涉及到了一点科幻,涉及到了想象。
片中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存在于这个宇宙中,而且离我们很近,那就是another earth,但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点关于another earth 的展示,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影片从一个聪明的女孩开始,她放任不羁,风华正茂,满怀希望,她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认为她的将来,nothing is impossible。
与此同时,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音乐家,拥有美好的事业,拥有美满的家庭。
可是当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遇上这个处于家庭幸福中的男人后,一切都改变了。
女孩酿成了交通事故,她开车撞向了那一家三口。
女孩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梦想,她被判入狱四年,而音乐家失去了妻儿。
影片很快就转向了四年后,四年的时间,给女孩太大的改变了,她背负着罪恶感,她已经变得不合群,不爱与太多人交谈,她内心承受着杀人带来的罪恶感。
她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折磨,她甚至选择了自杀,但被人救起。
后来她选择了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她想去向那个音乐家道歉,但她在他面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懦弱,她在罪恶感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
她阴差阳错地给音乐家做起了清洁,她希望这能改善他的生活,能让他的生活能变好一点。
后来她和他之间有了好感,我想这好感源于一种同处于绝望生活边缘人的共鸣与理解,但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她杀死过他的妻儿。
当女孩被抽中并有机会登上另一个地球时,她来向他告别,他对她不舍,让她不要走。
她只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她的故事,听完那个故事后,她让他决定她的去留。
结果可想而知,音乐家对杀死他妻儿的人不会有一点好感,她离开了。
最后女孩把那个机会给了那个音乐家,她希望他能登上另一个地球,她希望他能在另一个地球上见到自己的妻儿,因为按照科学家的理论,两个地球是存在镜像关系的,而四年前的车祸那一天因为两个地球离的太近而互相看见了对方,从那时起两个地球上的人就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行进了。
女孩最后还是解脱了,她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整部影片还是比较难懂的,尤其是影片的结尾,一个让人很意外的结果,女孩在earth 1见到了来自earth 2的女孩,影片在两人的对视中结尾,到底音乐家有没有见到他的妻儿呢,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观影期间我就一直在想,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人其实最难原谅的是自己,别人原谅你与自己原谅自己,后者要难很多。
所以电影就会构想这个世界存在另外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自己的视角来看许多事情,就会看到很多的不同。
1、教授给罗达的那段演奏,一支琴弓,一个钢锯,一段环绕宇宙的旋律。
锯子是一种破坏性的工具,但在影片中却成为了一种乐器,显示出了建设性的一面;罗达向教授的那段坦白,试探忏悔真诚直接的说出那场事故。
只要我们敢于承认,敢于正视存在着的另一个我们,在影片中,不妨称作敢于正视并接受我们自己的决定,也许能得到自由。
2、罗达不论是恐惧的颤抖还是自责的沉默,以及怯懦的逃避,所有极致的孤独压力追悔善良以及爱都在她黑色的连帽衫下沉默着。
唯干净的外景下她的身影和没有目的的手指清晰表述她的意识。
她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站在那里就是一场故事。
3、救赎的故事总是花样百出,但从未如此新意。
科幻的外表下是深沉的母题. 从未露出笑齿的女孩在自我惩罚和迷茫中穿梭徘徊,时而抬头看看另一个地球上的另一个自己,生命发生改变的那一刹那是否她也在注视自己呢?
4、一部用了做新闻记录的方式来叙事的电影,90分钟,没有特意安排起承转合,节奏也缓慢,且不时插入新闻素材。
借镜子的形式,表述我们和另一个我们同时存在。
我总是有美好的愿想。
看到结局,然后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是个无奈的结局。
但我还是倾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
关于结尾:就像平行宇宙的概念那样,假设的是earth 2 和 earth一模一样,发生的事情也都一样,那earth 2上的rhoda和earth上的rhoda做的事情也应该一模一样。
那么当earth上的rhoda做出把票给john这件事的时候,earth 2上的rhoda也应该做了一样的事情,那么从earth到earth 2的是john,与此同时,从earth 2到earth的也应该是john,那么earth上的rhoda和earth 2上的rhoda不可能会在earth上相见。
所以,我还是愿意美好的相信,片中提到的两个earth间的synchronicity已经在4年前终止了。
所以earth 2 的rhoda才会到earth来,而earth上的rhoda在这个时候没有出现在earth 2上,不然两个人根本无法相遇。
说明两个世界已经不同步了。
所以在earth 2上四年前的车祸可能没有发生,john去了earth 2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和earth 2上的自己,然后在确认那边家人生活很好之后,可能可以回到earth来,最后能和rhoda重聚。
我一厢情愿的美满结局,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想得好一点。
大概是因为导演给影片定的基调就太凄美,我总想着把基调拉回来,但是这只是我的愿想而已。
不剧透了,说说感悟: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能有机会回到从前,跟从前的自己说些事,做些改变。
特别是像我这样十分沉溺于幻想的人。
总是想着回到几年前,为自己犯下的错做一些正确的决定。
然后慢慢的勾勒出往后事情发展的趋向和可能的现在的自己。
但同时我又可以理性的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就用多维宇宙来解释,假设可以时光旅行,你回到从前,在你做出一个不同决定从而使事情发展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平行宇宙,你改变的只能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的未来,不然就发生了外祖母悖论。
所以你说认为做出的正确的改变,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影响。
每个人都是这样,渴望着自己能回到过去做一些改变,但同时又清楚的知道这并不可能,但却还是爱做类似的幻想。
所以我很爱这个片子,更爱这个结局。
为我以往想象的一切不可能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愿景。
虽然片中的镜像地球和我们常有的时间旅行的想象并不一样,但都给人再一次机会,让你做一些改变和弥补。
就比如按我个人推论片中的结局。
对于rhoda和john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不会改变,earth上的事情已经成为事实,john没有了家人,而rhoda也总是活在阴影里。
但通过一个earth 2的存在,让rhoda有机会去真正救赎,让john也有机会能再见亲人一面。
即使知道自己本身的一切无法改变,但这也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啊forgiveness,啊another earth,啊 synchronicity。
怎么说呢,最后教授去了E2,而最后的最后不晓得是在地球还是在E2上两个罗达(好像是这么写的)相遇了。
应该是在地球上吧。
教授去了E2去寻找他或许还在的妻儿,E2上的洛达为了寻找解脱来到了地球。
肯定是悲剧了。
E2的来了说明E2上也车祸了,John肯定见不到pion的小孩子了。
而骆达本来还有希望的心也在此破裂了,因为她造成了的John的家破是永远无法挽回了的。
在看片的时候一直有个词在我脑子里转,redemption。
希望他们两个人可以冰释前嫌吧。
一个原谅自己,一个原谅另一个。
《另一个地球》结局——如果不是罪犯,就是百万富翁首先我不认为是一个悲观的结局。
对于影片的结局,编剧在两段电影情节中已有暗示,第一段是美国太空合资企业的老大Keith Harding和女主角Rhoda通电话时说的一段话:Hi. It's Keith Harding. I got your letter. I was very moved by it. You know, when I was 15, my headmaster said to me- he said, uh, "Harding, yo'll either go to prison or be a millionaire." Yeah, well' I'm... I'm grateful it was the latter. But, uh, it's a fine line. And finer than you would think.译文:你好,我是Keith Harding,我收到你的来信了,很感人。
知道吗,我15岁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对我说,他说:“嗯,Harding,你将来如果不是罪犯,就是百万富翁。
”呃,好吧,感谢上天,我成了后者。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微妙,比你想象的更微妙。
第二段是电视中镜像理论创始人、天体物理学家Richard Berendzen博士的理论:In the grand history of the cosmos, more than 13,000 million years old, our Earth is replicated elsewhere. But maybe there's another way of seeing this world. If any small variation arises... they look this way you look that way... suddeny maybe everything changes, and now you begin to wonder, what else is different? Or one might say that .. You have an exact mirror image which suddenly is shattered, and there's a new reality. And there in lies the opportunity .. And the mystery. What else? What new? What now?译文:宇宙的浩瀚历史,长达130亿多年,我们的地球在另一处被复制了,但或许我们换个方式来看这个世界,一旦两个星球间出现了任何微小的变化……他们往这里看,你们往那边看,也许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于是你开始想: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或许,有人会说……你原本在镜子中的影像突然就粉碎了,继而出现了新的现实。
其中既有机遇,也有神秘的未知。
还有什么?
还有什么新鲜事?
现在是什么情况?
上面两段电影情节已经说明了结局:对称被打破,两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影片结尾,地球1的父亲去了地球2,地球2的Rhoda来到了地球1,证明这种对称已经被打破,Richard Berendzen博士的理论是正确的。
Keith Harding提到的罪犯和百万富翁之间的区别其实微乎其微,也预示着片尾导演要传达的内容,站在地球1的Rhoda对面的那个穿黑大衣的Rhoda,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或许就是4年前的一念之差,一个Rhoda成了罪犯,生活潦倒;而另一个Rhoda顺利地读完麻省理工,有着令人艳羡的生活。
所以我相信的结局是这样的。
父亲到了地球2,看到了妻子还在,儿女也都健康成长,当然还有另一个幸福的自己,已倍感知足。
人有时候感伤和不能接受的,是那个人已经在这个世界消失,你不可能和他有任何交集了,但父亲看到妻儿健在,看到他们能幸福生活,哪怕他们已不属于自己,也已知足,也可以放下对Rhoda的仇恨。
这样的旅行肯定不会是终生的,在地球上跨国旅行尚有如此多限制,如果将两个地球的互送到对方星球而没有监管制度,岂不是乱了套?
因此男主角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回到地球1,但此时他已经放下心理的负担,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
而由于科技的持续发展,他或许还可以偶尔和地球2的妻儿和自己通电话、通邮件。
与他们和另一个自己成为好友。
而Rhoda呢,早先她想去地球2的目的,以及她见到另一个自己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影片中有一段也已经说明——Rhoda获得可以去地球2的消息的一段内心独白:“我们的一生中充满了惊奇,生物学家能看见的生物越来越微小,天文学家望得越来越远,望进黑色的夜空中,望进时间,望进宇宙。
但或许奇迹中的奇迹,既不是那样微小的,也不是那般巨大的。
而是我们自己,近在眼前,我们能认出自己吗?
即使能,我们又会了解自己吗?
我们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们会能从自己身上学到什么?
如果我们能走出自己的躯体,看着自己,我们会对自己说什么?
”这一段独白正是片尾两个Rhoda面面相觑时内心的想法。
Rhoda是一个热爱天文、善良、聪明的女孩,无论在地球1或地球2,无论她是曾经的罪犯或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她都有动力和能力获得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
无论是哪个地球的Rhoda去到另一个星球,只要自己与自己见面,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站在自己之外,审视自己。
在顺境中保持冷静,在逆境中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悔恨和失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对未来充满信心,或许是Rhoda在另一个自己身上可以学到东西。
结局应该是美好的,四个月后,女主碰到另一个自己,有可能是男主到了另一个地球而叫她过来的,而且从穿着上看,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也不像是清洁工了,所以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没有发生车祸,另一个地球确实不同步了。
从挂牌的人的镜头还有老头来看,貌似这个地球才是镜像的,不管哪个地球是镜像的,因为另一个地球女主的到来,最后女主是得到了救赎的。
什么时候起科幻片开始褪去硬线条的架构,尝试用叙事的内核替代抢眼的视觉元素,如同早前[源代码]和[忧郁症]都是这样剧情先行的设置,而眼下[另一个地球]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数,科幻外衣的裹衬下表述地是深刻晦涩的哲理。
在一个半小时故事里,围绕车祸过后罗达和约翰之间,赎罪与原谅的母题成为影片叙事的主线,反观其中平行宇宙和镜像理论的穿插,则更像是为了议论文的论据而存在的佐证。
交代“地球II号”事物同步发展,运行轨迹一致的落笔,更像是籍由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里人心的脆弱与不安,思考着自身与影子的关系,因此影片里无时无刻不充满这种辩证的隐喻,更是一再用旁白的方式加强这种观点的表述:“我们会遇见我们自己吗?
那个我比这个我更好吗?
”可至始至终电影都没有对地球镜像的缘由作出解释,转而试图以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将这种困惑或解答转嫁给观众自己,似乎意味着每一种反馈都是这个问句的答案。
譬如片中一个场景,罗达和约翰在玩格斗游戏,屏幕中的人物是自己的影子,从头到尾镜头没有给到过游戏的内容,却一直注视着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细微的镜头语言成为了画面之外的解读:与其是你在操控屏幕中的人物不如说你被那个人物所操控。
对于[另一个地球]来讲,科幻元素的加入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一个试图厘清人与人间无法洞察暗角的途径。
然而随着整个叙事下来,影片在最后交代罗达和约翰离开与逗留的选择,以及罗达遭遇到另一个自己的情景后,关于整个主题的表达仍然讳莫如深,或者说这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就是导演需要的,所以他才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来呈现冷色调的影像风格,继而又将抽象的借喻藏匿在漫不经心的叙事里。
最后,在这部对白与长镜头组成的剧情片里,科幻只是掩饰这种未知感的借口,全然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所有的答案都在说与不说间存在,如同整部影片的基调,玄乎的元素包裹平乏的初衷,除了圣丹斯会对这类独立小片青睐有加外,普通观众则只会沦陷到极度喜欢和不知所云的两极里。
第一篇影评献给了本片。
一开始怀着科幻片的心态去观看,但是万万没想到,它是一篇探讨自我的文艺片。
片中的设定:存在另外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地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外一部描述平行世界概念的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
只不过后者更多从科学的角度去诠释这个概念,最多牵涉到关于人类的就是片尾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但是这部片子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探讨人 ,探讨自我,还有救赎。
披上了科幻的噱头也只不过是给灰暗的片子蒙上一层透着几丝光亮的纱布。
如图片中女主对自我的救赎,正如我题目所言,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希望仅仅是一种窒息的绝望罢了!
关于片尾的结局,我更倾向于“你对自我有怎样的认知,就能看到怎样的结局”这种看法。
乐观的一面:不论John去到另一个地球的结局如何,对女主而言,她已经做出最大程度的弥补了!
而答应去,对'John而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对于两人而言,彼此之间能够得到宽恕!
这就是我看完本片后最大的一种释怀。
悲观的一面:女主放弃了对自我的一次难能可贵的探讨机会(上太空)继续过着昏昏暗暗的日子。
这里有些影友说她已经从阴影里走出来了。
可是我仍然认为导演给我们呈现的基调是 不可改变的过去 只有不断的宽恕(无论对自我还是他人)所以她最后仍然是走不出来。
而男主的命运其实片中在两人吃饭时已经有暗示(回不来)所以对男主来说,也只有以死的方式能得以解脱,同时能宽恕女主。
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待本片,都能察觉片子在窒息的绝望中隐隐透露着一丝希望,至于能不能冲破阴霾 看到阳光,就看你们现时是怎样的心态了!
~华丽丽的分割线~昨晚久久难眠,可能是觉得女主太像自己了😲 虽然没有从优秀大学生沦为罪犯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面临人生转折的时刻吧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无力而悲凉 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
你想自我救赎?
甚至连死亡的权利都没有。
你想得到宽恕?
别人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这个代价有多重。
昨晚刹那间理解了那位可怜老人的自毁举动 那两人相拥而眠的镜头真的催人落泪。
有时候看不到未来的尽头,怀里又揣着悲凉的可笑的希望,人生如同被人噎住喉咙,窒息痛苦却又无法摆脱。
看不见,听不到,一味沉沦,或许很无奈,却又何尝不是一种办法呢?
立意独到,创意也很好,可惜这情节的铺叙太装X了。弄得通俗易懂点不好吗?仅有的两星给女主的脸和身材。
这电影的标题和海报基本上是骗人的,标题党!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科幻电影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啦!
又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神棍赎罪片。更可怕是节奏拖沓表演做作,几乎看不下去。至于用来支撑剧情的平行世界梗以及边缘再化梗(may peace be upon the losers.... 简直不知从何吐起。两颗星给海天一色大小星的美工作业meh。女主脸见南方恶。
看到天空中那颗蓝色的星球,我总感觉自己在做梦!
“宽恕随着受害人的死去而死去,不再存在“, 可以宽恕的都不能称之为宽恕,所以当她以为是解脱的时候,其实是给了他人希望来假想给自己宽恕。但很明显事实已经发生,不管是当下的,还是另一个地球上的。
超级典型的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其实觉得有点装装的,但还是很有范儿!女主绝对小清新
在earth2上依然发生了车祸,所以rhoda来到了earth1。所以最后两个rhoda见面了。悲惨啊。不过这个故事到底和另一个地球有什么关系呢
因爱受伤,以爱疗伤!
我想打3.5星的…这是一个悲伤的套着科幻外衣的伦理救赎片…
有些个时候,你要跳出自己来和其他人一样来围观自己,可当你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可能又欲言又止。救赎题材加科学幻想,挺新颖,有些个镜头很漂亮。ost也不错~
to adjust yourself
糙了点,不过大体感觉是对路的,你有条件还是得拿专业数字机而不是DV去拍啊!
Brit Marling让我想起了为什么爱电影。
导演们编剧们,别什么主题都套平行宇宙了,要被弄烂了。作为一部豆瓣文艺小清新们评价颇高的一部片子,罢了
虽然各种不完美,但是完全很了解。
同步破镜理论提供一个单纯的愿望,结局值得回味。
独立电影很难得,情节老套但有意外结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858073海报、女主很好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791579剧情非常无聊。她应该是最年轻貌美身材好的清洁工吧,金发蓝眼睛,牙齿整洁。为什么会出现另一个地球?保持头脑清醒就会得到内心的安宁。通过自学反而学到更多。未成年能开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813994
好妙!好喜欢这种题材的!肇事女孩最后爱上了丧了妻子的男主人,而结尾处她以一个试验者的身份(并非褒义,想她说的,类似死刑犯去做实验)终于登上了地球2号,抬头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到这戛然而止,赞!
好无聊的救赎片。片头音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