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下的人生
Ixcanul,火山少女的爱愁(台),Ixcanul Volcano
导演:杰罗·布斯塔曼特
主演:María Mercedes Coroy,María Telón,Manuel Manuel Antún,Justo Lorenzo,Marvin Coroy
类型:电影地区:危地马拉,法国语言:西班牙语,玛雅语年份:2015
简介:利亚是一位17岁的卡齐格尔族玛雅人(Kaqchiikel Maya),她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一座活火山脚下的咖啡种植园。她被许配给了种植园的一位工头。但玛利亚却一心想要去发现火山另一头那片对她来说是完全未知的世界。她引诱了一个一心想逃到美国去的咖啡收割工。但那个收割工扔下 她后,玛利亚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在的世界和文化。..详细 >
危地马拉🇬🇹
讲述了危地马拉玛雅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挣扎的情绪。
可以看出我的“国际艺术电影”课教授煞费苦心加入这部电影到课程里的原因就是政治正确之我们有在feel what indigenous people's life is like。这部电影充满着拍给“现代殖民者”(包括我在内..)的感觉,导演一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拿现代殖民者观众的身份在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这种审视和修正尤其明显。但是不得不说导演作为一个没有子宫的雄性动物感受到了“女儿,母亲,外婆”关系里某种火山一般的力量是蛮厉害的,能把这一点讲述得动人就已经足够让人敬佩了。
玩偶一般的表演。
异地风情,难以抵挡的魅力。
將故事背景放置在蠻荒遠離文明的世界,似乎就可以將當下「人權」的故事重新敘述,或者可以把女孩的抗爭作為某種自覺的「天賦」——當然最後不得不屈服于命運與其說是「傳統」的壓迫,不如視為一種任何情況下的常態,母親因為女兒的受傷被迫接二連三進入現代社會後的惶恐、期待和焦慮,似乎更為重要,壓迫著似乎也是某種破壞者的先聲。
看到后面我觉得是原始母性的力量,就像火山下的生命。片头是开始也是结束,也许她是开始了一段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但确也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吃穿不愁。
一种民族志影像。
我不怕
贫穷迷信愚昧的表象和结症也是全球化的。
【5】本质还是裹小脚的电影。从没看过危地马拉的电影,但给我的印象很符合对朝鲜,伊朗,东亚国这些地方的印象。感觉有意图剥削女性而突出女性自由,拍成危地马拉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结果拍成了国产剧爷爷奶奶最爱看的裹小脚的电影。镜头美轮美奂,艺术价值不敢恭维,火山一览无余,冲破信仰之后还是要嫁包工头和拜神洗礼。只可惜张艺谋的《大红灯笼》空前绝后,要不然银幕场刊得3.8+烧死了,让你们跪地喊爹,那里轮到这部3.1分。
连教士都无法消灭蛇
比想象中的要好。一开始以为还是那种大山里,老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旧故事。但在这个基础上,导演多了一层反思和质疑,对火山那边美国梦的质询,对封建迷信的破除。用家庭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女儿的爱,瓦解了那一层迂腐的婚姻嫁娶,尽管结局没有改变,但还是看到了最质朴的情感关系。摄影加分,火山的黑黝,黄绿的丛林,总有种自然的温情。
最后的三十分钟,将一部带有人类学记录色彩的贾樟柯式电影,无声无息之间转化成早期的张艺谋,陈凯歌。人生的无奈,人性的复杂,控诉就不该有声音,甚至眼泪都不需要。内敛的面孔从些许跳动的内心流露,到披上嫁衣的全程木讷,惊心动魄已然在观众心里了。
纪录片的叙事 镜头都很稳 整个画面色彩包括焦外都很喜欢 言语不多 可是感受到的一点都不少 火山上的黑色砂石 空气里的咖啡豆味道 加上传统和信仰 非常有吸引力。一样是“怀了人渣的孩子”的故事 the volcano充满了独特的当地气息 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也很明显 跟所有其他的父母们没什么不同
复杂的拉美,太多矛盾感以我的程度简直无法用语言组织清楚。电影是很好的,母亲的角色是灵魂所在。
一脸麻木的玛丽亚住在火山的脚下,所及之处只有火山与咖啡的味道,生活乏味又没有希望。她曾尝试着去逃离,却没有路可走,生活重压之下,怀的别人的孩子被父亲和未婚夫悄悄卖掉,换来的是所谓的大家的幸福。女孩新的生活开始,但依旧是火山与咖啡的味道…女孩父母对未婚先孕的态度倒还挺开明的。
从头看到尾 都没看到火山全貌的我表示很忧伤 但是玛雅少女真美啊!
从被蛇咬开始拍之后会如何展开,可能会好一点....现在这个版本,浓重的外来人视角,剧情又重心失衡,只能成为一部优美的、合格标准的第三世界影展特供片。
终于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