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电影《红河》。
从题材到叙述手法并不新颖,包括煽情的桥段,都没有出人意料的安排。
很多情节的发展,是你会一早就预料到得。
但越是这样的片子越是要求演员的表演功力。
有张力的表演,能够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亦或心甘情愿的堕进情感的共鸣!
张静初与张家辉的表演当属后者。
个人认为,二人的表演都属可圈可点,而静初略胜一筹。
我认为,静初表现的纯真应当再加上些稍纵即逝的迷茫与忧郁,家辉的表演再平实内敛一些就更好了。
在角色的拿捏上,还是李修贤这个老戏骨更加的贴切与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影片,也不仅仅是对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
这部疑似的言情影片一力倡导的,是成人世界里缺失的纯真!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我还是被深深的打动,感动在那个暴雨惊雷的雨夜,那个咬破手指的山盟海誓。
惊喜着那些充满灵性的精巧桥段,不过,为了不影响朋友们的观看,在此我不一一例举。
我喜欢阿桃在屋顶上奔逃时那充满希冀的音乐,还向往着阿桃那纯美的歌声:红河里有两条鱼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香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阿桃,是何等的幸福?
永远的停留在童真的人生!
你若玷污它?
它便永远的消失,绝不贪恋……而我们,是不是服从岁月的昭示,忘记那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纯真?!
张静初,如果能正常一点就好了文/金蔷薇不可否认,张静初一直很认真很努力。
《芳香之旅》抑或《孔雀》,时代洪荒里一个女性压抑隐秘的欲望,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芳香之旅》里,为道德而扭曲的师傅把老式车开到街市上的疯狂迷茫,《孔雀》里那个姐姐带动自制的降落伞鼓风而行时眼神里的激越,下雨天垂着双手走过煤堆滑倒在地的倔强与不满,皆令人过目不忘。
看到《红河》里有张静初,毫不犹豫下载来看。
可是,这一次却失望得很。
故事太一般,一个有智障的越南少女,带着她的创伤记忆懵懂闯进了别人的生活,悲剧就此上演。
几乎是看到沙巴老爷衔着个大烟斗,戒备森严地出场,就能猜出结局会是怎样。
张静初,执拗得一成不变。
当然,她的智障少女依然很逼真,眼神无辜而清澈,完全不谙世事。
可是,看了她演的这么多作品,突然有强烈的失落:张静初,你为什么不能演一个正常点的角色?
阴郁、神经质、歇斯底里、智障,我不知道下次她还要献给观众怎样性格残缺的角色。
惯性是种令人生畏的东西。
现在的张静初,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界,狂热迷恋非正常的精神世界,白痴、人格分裂、妄想症……无奇不有。
偏执于一种经验,必将导致极为明显的风格化。
也许他们不可谓不优秀,张静初也不可谓不勤奋不刻苦,但一旦风格化,就容易原地打转,少有突破。
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自我重复。
观看《红河》,我不止一次赞叹画面拍摄一流,蕉林那段犹如青绿山水画。
一边赞叹一边哀叹:完了,只赞画面不赞影片,基本上这片子算是废了。
这个故事比起以往差在哪里呢?
一个过于老套的爱情故事,比起以前那些有宏大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它显得过于渺小,纯粹的抒情,让它看上去矫揉造作。
原来还是要有点时代做点缀,这故事才能好看,哪怕这时代仅仅是拿来做反讽的材料。
那么,我们看影片,原来还是看重了这退远了的时代。
《红河》借来一点异域风情,可惜不敌时代意识形态那样容易引起观众基于怀旧的好奇。
看来,我们还是习惯于把问题推给时代,而不是留给自己。
原来改变一种习惯,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困难。
对张静初而言,我多希望她能分得一点汤唯的优雅,甚至我已不习惯她穿华服出席各种公众场合,神经质少女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
如果再这么演下去,恐怕她会成为问题少女专业户。
2009/05/17夜
这部电影或许叫 少女阿桃 更合适些。
阿桃是个摆脱不了童年记忆的智障少女。
是那种让人看着就想怜悯她的那种女孩。
在影片的下部,瑶族婚礼出现的时候,阿桃开始对阿夏产生男女之爱。
而在这之前,阿桃只是把阿夏当成爸爸而已。
当然,也许阿桃并不知道对爸爸的爱和对丈夫的爱有什么区别。
也许阿桃的文化知识还没能区分爸爸和丈夫的区别,她只知道这个男人能给他安全感和快乐,因此她爱着他。
阿夏是个还算好人的混混,一事无成,遭女人抛弃。
阿桃的纯真消除了阿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心理。
他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阿桃。
我们说不清楚这是爱情的力量还是道德的力量,也许两者都有。
在影片的结尾,阿桃追着阿夏的囚车痛苦地大哭,她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一个爱她和她爱的男人。
就像小时候看见爸爸被炸弹炸死的那一刻。
而阿夏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他在服刑劳动的时候,听见貌似阿桃的歌声,于是不顾一切的狂奔向声源而去。
导演试图向人们展示人的情感上最纯真的部分。
可以说他做到了。
这个电影和《南京!
南京!
》前后脚上映的。
在电影院犹豫了两秒决定看南京。
事实证明,在电影院看《红河》,对我而言确实有点小浪费。
不是说这片子不好,只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味。
一个只有五岁孩子智商的越南少女阿桃偷渡来云南的姑姑开的按摩店做清洁工,无意遇到没有正经工作的四十多岁老男人阿夏,因为阿夏的痦子和帽子阿桃觉得他像去世了的爸爸,而阿夏发现阿桃的好嗓子可以帮他赚钱。
黑道老大看中阿桃要带走她,阿夏在救阿桃的路上被老大追上打断了一条腿。
老大带走了阿桃,阿桃用老大随手放在车上的手枪击中了他的太阳穴。
警察赶到后,阿夏说老大是自己杀的,被判刑入狱。
阿桃被遣送回越南。。。
这个电影看完不会哭的死去活来,但是会有淡淡的感动长久的回荡在心中。
我记住的几个镜头:阿桃的好嗓子给阿夏的卡拉OK机带来不少生意,阿夏兴高采烈的点着钞票,抽出一张递给阿桃让她买槟榔,阿桃又顺手把钱塞进内衣里。。。。
躲避黑帮老大的路上阿夏的鞋子顺着溪水漂走了,阿夏光着一只脚到路边的二楼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局的同乡求助,电话打到一半发现阿桃不见了。
阿夏慌忙挂断电话跑下楼,最后发现阿桃抱着一些东西站在路对面,阿夏冲过去不由分说打了阿桃一下。
阿桃手上的东西被打掉——那是一双男皮鞋和一堆零钱。
我猜这堆零钱应该就是按摩店的客人和阿夏零零碎碎的塞到阿桃内衣或手里的吧。
事发后在警察局外面,阿夏被带上警车,阿桃追上警车并狠狠的咬了阿夏的手指一口。
这个镜头让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这个礼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婚礼上新娘对新郎“实施”的。
头脑单纯的阿桃,对阿夏的感情已经从觉得他像爸爸,到爱上他。
可是偏偏命运就是这么无情,“让我爱上你,却又让你与我分离”。
警车远去,一直温柔的阿桃那野兽般悲痛欲绝的哀吼久久回响。
看电影之前,红河是一种香烟的名字,看过电影之后我还记住了一首越南儿歌的旋律:红河里有两条鱼一条叫阿香,一条叫阿山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红河里有两条鱼。。。。。
记得很早很早以前,有过一次去越南旅行的计划,上网查了行程,路书,最后还是放弃了。
越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政治敏感度,也有负面的报道,旅行者在越南遇到意外。
看《红河》之前没看过任何影评,只知道几位主演,张家辉开始转型演悲情的文艺剧,以及张静初,对李修贤的角色也十分好奇。
我一直很喜欢张静初,无论从《孔雀》到《门徒》,再到《红河》里的智障女孩,她很擅长挑选性格鲜明,又轰轰烈烈的人物。
她也是适合,演的阿桃,虽然智障,但不软弱,骨子里眼神中透着倔强。
直来直往,没有迂回,屏幕里也不少这样的角色,张静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很特别的女子。
张家辉的演技和努力,在这部影片中点滴可见。
我以为,最难扮演的是与自己各方面都相差很远的人物,比如阿夏。
一个穷困潦倒,软弱无能的中年男人,靠女人混日子,委琐而且低下。
小到吸烟的姿势,与妓女一起厮混,浪荡的模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个特殊的人物,演绎一场惊泣的爱情故事,从人物到背景,都是卖点。
章家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青山绿水天地丰富的湄公河畔,绿油油的夏稻中细细的田埂路,田里供奉着小小的神龛,热辣辣的阳光笼罩着整个庄稼地,农人扛着锄具,云游的僧人一袭麦黄长衫悠然而过。
爸爸蹬着自行车,阿桃坐在车前,姑姑坐在车后,头顶着白色的斗笠,一幅越南农村夏田间的恬静画面。
我猜到了爸爸跑进树林深处找风筝,一定会发生什么。
果然就踩到地雷,在阿桃眼前生生的炸开。
这是阿桃智障的形成原因。
再后来,阿桃被姑姑(李丽珍)带进中国边境的小城在洗头房帮忙打下手,遇到李修贤扮演的越南籍的黑帮老大,和靠路边开卡拉OK摊子的阿夏(张家辉)。
阿桃中间帮阿夏招揽生意,在阿夏的摊子上唱歌,白日帮阿夏打扫卫生,洗衣做饭。
阿桃对阿夏有天生的依赖,阿夏很像阿桃的爸爸。
再处到后来,阿桃对阿夏的感情就有了变化。
姑姑收了李修贤一大笔钱,将阿桃过继给沙巴做干女儿。
这事是最后才交待的,之前所有观众包括阿夏也都不知道,以为是阿桃的卖身钱。
阿桃出逃后,被阿夏带回瑶族的寨子参加同乡婚礼,两人这时已经很有恋爱的意识了,导演也表现出这点,我们观众看得十分真切。
沙巴追到寨子来带回阿桃,被误会的阿夏和沙巴手下打斗,四十多的男人为了爱情这样相博,挺感人。
沙巴枪击了阿夏的腿,带回阿桃。
戏剧性的被阿桃枪杀在车上。
一个因为误伤致死,判刑五年。
一个被遣返回越南。
没交待阿桃,姑姑来探监的时候说,回越南找了一趟,但阿桃失踪了。
将阿桃镶着和爸爸照片的项链交到阿夏手里。
阿夏就崩溃了,求姑姑一定要找到阿桃。
回天无力前,求医生讨一线生机的悲凄。
两人最后一面,是在看守所。
阿桃被带进所里,阿夏被押送去监狱。
阿桃追着车跑,隔着铁栅栏,抓过阿夏的手狠狠咬了一口(这是她在瑶族的婚礼上看来的,女咬男的手指是仪式的过程,代表爱)。
又继续追,一直追一直追,直到被警察拖住。
绝望的看着阿夏的车越来越远,受伤的小兽从胸腔里崩出碜人的嘶喊。
一年后,阿夏伙同一群犯人在荒山拖沙,听到风里隐隐约约传来谁在有一句没一句的唱着,阿桃的《红河鱼》-“红河里有两只鱼,一条叫阿香,一条叫阿山,阿山是阿香的新郎,阿香是阿山的新娘……” 追着歌声,阿夏像追车的阿桃,一直追,一直呼喊。
风扑啦啦的吹过山林,荒山沙坑里浅浅的水,隔着遥远遥远,晒台上,一个年轻的女孩唱着《红河鱼》晾晒衣服,被餐厅老板呼喝,就住了歌声,转身走进房间。
阿夏还在追,却不见阿桃。
关于欺骗 片子中有不少关于欺骗的段落,沙巴对于欺骗自己的人处理方式是格杀勿论,这难免有些过于严厉。
我也痛恨欺骗,但很可惜,我不是黑帮老大,所以在被欺骗了之后多数的时候只能选择接受。
就像上周小楼说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反抗,那就闭上眼睛享受!
” 以前古人说无奸不商,到了现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一切都用唯一的金钱来做衡量标准,每个人都难免变成奸猾的人。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完全诚实的人,但我还是在尽量的希望我能真诚待人,同时换来别人的真诚相待。
关于欺辱 阿水把阿桃挣来的100块钱抢了走,却只给了她2块钱让她去卖槟榔。
要说吧也不能完全说阿水做得不对,自古老鸨子还不都是一样压榨着姑娘们的血汗?
毕竟老鸨子也属于资方,属于追逐资本的本能所为。
自从阿桃投奔阿水后,阿水一直在养活着她,虽然阿桃也每天都要干活儿,但毕竟能够活下来,阿桃也应该感谢阿水的收容。
可是,这一切都大把的金钱出现之后篡了味儿。
阿水竟然把阿桃卖个了黑帮老大,别管是当女儿还是当什么,这样的行为果然没有逃出经典老鸨子的做法,全然不顾阿桃还如此不经人事,亲情在金钱面前成了被欺辱的和被损害的。
关于爱情 人说这个世上没有两片树叶完全相同,但我坚信这个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和自己相配的那个人(让我忽略失衡了的男女比例吧)。
智障的阿桃会有自己的爱情,虽然来临的那一刻已经太晚;花郎阿夏也有自己的爱情,只不过在若干次失败后终于在枪声与歌声中找到;阿水也有自己的爱情——哼,阿水与阿夏相会的那个小茶馆里,我还真的以为是阿水动了真感情——只是金钱迷住了她的眼睛,让她无法看清楚;沙巴肯定会有自己的爱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耐住了那么久,或许又是另一个由战争而引起的创伤的故事。
爱情,就这么两个字,可是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却又那么的不同!
关于悲剧 我讨厌死悲剧了,从一开始我还以为结局会是阿夏带着阿桃回到了越南,在她父母生活过得村庄里一起抓鱼,一起种稻,一起生娃娃,或许还能继续一起放风筝,也就是所谓的从此之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类的。
可是,可是电影的结局却如此悲惨,导演你可以让我在大周末里看完你的电影轻轻松松的睡一个觉么?
为什么却让人在深更半夜里辗转反侧,为失踪了的阿桃想象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或者不可能出现的藏身之地?
再有这样的片子我不看了!
关于张静初 本来对明星一类的事情不怎么关心,但是看过片子之后,我觉得张静初的演技不是一般的好。
那股傻傻的孩子气分明不是智障,而是天真,她似乎永远活在爸爸被地雷炸死的那一刻,永远;她的心中没有任何瑕疵,也不允许有任何瑕疵,一旦发现,她就会采取极端的行动(挥起麦克风把流氓打倒在地,扔掉阿夏的所有鞋子,一枪打死黑社会老大等),多好的姑娘啊,虽然不让人省心,可是还是喜欢这样的姑娘;台词不多的张静初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送上自己最诚挚的感谢,为阿桃,也为张静初。
关于瑶族 差点这辈子还跟瑶族有了关系,这咬手指头的风俗还真是太可怕了。
“女爱男,咬手指!
”,“爱他,就使劲咬他!
”哇噻,远离瑶族,珍爱男人手指!
目前为止,章家瑞导演深为观众熟悉的四部电影都和云南有关,而且张静初当了三次女主角。
除了在会泽拍摄的《芳香之旅》,早前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以及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的《红河》,合起来被称为“红河三部曲”。
经过第二部《花腰新娘》里民族时装片一般的鲜艳外壳,潦草稀薄的主旋律故事之后,章家瑞似乎终于回过神来。
虽然还是为别人做命题作文,却敞开个人情怀扎实地做好剧本功夫,和第一部一样诚实认真地讲起了边陲小人物的小故事。
电影里的中越边界河口小镇,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方,那里色彩斑斓、湿热暧昧,树木和女人一样缠绵婀娜,一直被本地男人称为寻觅风月的最好地方,据说风情万种的越南女孩能把男人缠成绕指柔。
显然,章家瑞也借鉴了这个民间说法,编织了一个事关风月的故事,只不过用的是相对克制的悲情底色。
如果像电影里的婚俗一样,用牙齿狠狠地咬上心上人的手指一嘴,就表明爱上了对方,愿意和对方厮守到老,我想很多观众的心也被《红河》咬了一口。
作为当地政府参与投资的电影,“红河三部曲”为当地旅游起到明信片一般的作用。
第一部《婼玛的十七岁》里的元阳梯田和情窦初开的农耕少女,第二部《花腰新娘》的石屏女子舞龙队和异龙湖风光,都成为观影之外的谈资。
第三部势必也将为河口旅游添油加醋。
三十多年前的越战创伤,和中越边贸开放的背景下,风尘女子、黑社会、掘金客、流民等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河口小镇,像一个小香港一样纸醉金迷,在繁华背后有一种虚空迷离,每一天都上演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沙的生存法则,追与逃,逃与追,来来回回血淋淋。
无论是少女阿桃、姑妈阿水,还是黑帮老大沙巴、小贩阿夏都是这条生物链上的蚂蚱,都在日常生活中无力挣扎。
他们找不到希望,就在放浪不羁中麻痹烦恼,酒醒后,却还没有那些游荡在红河里的小鱼、小虾轻松快乐,所以阿桃唱着越南民谣《红河鱼》为人解愁。
比起前两部小成本的捉襟见肘,《红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赞助,还有欧美的可观投资。
从题材、制作到演员,章家瑞都把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拍出了一种大气的视野,香港、内地、欧美的团队颇具吸引力,商业诉求和个人情怀都兼顾了。
影片的视角在正视红河土地上的人物生态时,也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越南,甚至更远的人类生存的命题。
植被和雨水丰沛的热带土地上,红黄绿相间满目葱茏,暗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无限生长。
故事结尾像一个寓言的伏笔,引发人的联想。
媒体在造势宣传时把这部电影和根据杜拉斯小说改编的法国电影《情人》类比,多少些牵强附会,《情人》是异国色彩下小资产阶级情绪和洛丽塔情欲的失控故事,而《红河》讲述的确是小人物的破败生活,不乏温情的素描。
久未露面的三级影后李丽珍、影帝李修贤,自甘为张静初、张家辉做绿叶,演技自然娴熟,在爱与哀愁之间岁月的青筋、皱纹毕现。
我录像厅时代的偶像李丽珍,珍珍姐风韵犹存,一笑一颦都让人动容,而李修贤几乎“毁容”的表演,在拥挤的铁道边,被猝不及防的手枪击穿了头颅倒伏在汽车方向盘之后,也让人心疼起来。
灯光亮起,影院里再次响起《红河鱼》,我们都会以为自己和角色一起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得到了解脱,越过那一条相隔两国、相隔两人的浅浅红河,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红河不是银河,没有鹊桥连接,他们和我们也不是牛郎和织女。
现实中的牛郎正在夜场的迷乱灯光里轻言细语、甩臀扭胯,更现实的织女们在男人们画好的金屋里编织着从小三转正的春秋大梦。
阿桃、阿水、沙巴、阿夏这样的人物还在我们身边存在,他们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上努力用传奇小说一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相多么混乱,活着多么不容易,爱情在动荡无依中多么难能可贵,甚至奢侈得像春药!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好,至少我觉得很好看,那些细微的情感一点点的渗透出来,不能不感动。
张静初的演技一直都值得肯定,张家辉那种痞中的男人味是他一贯的作风,两人的第二次的合作终于擦出了火花。
相较于充斥着暴力的各国大片,《红河》过于平淡了,单线剧情,四个主角,伏笔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感动我,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可以延续数十年,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金钱面前一个女人的抉择,男人的占有欲和保护欲,我说这些不是想牵强的为这部影片扣上富有深度的帽子,我只是想说,这部影片不差,导演试图在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是否读懂了他。
当然其中有一些穿帮的镜头,又有哪个片子没有。
加勒比海盗的头上还带着阿迪达斯,《顺溜》收视率如此高可连基本的时间都是错的,更别说字幕的频繁错误了。
真正的走进了电影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穿帮的镜头上,而是关注情感的指向,阿桃的歌声难道不能让人感到平和和安详嘛!
影片《红河》放映结束后,我没有立即离席,而是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演职员表徐徐上升,可是由于眼镜的度数早已不足,我没能看清编剧的名字。
也许,片头就出现了编剧的名字,但是当时的我根本没想到要去看编剧的名字。
这部电影最应该得5星的是编剧孟家宗/袁大举。
因为这是近几年来国产电影里面少有的展示人性里“善”的一部电影。
这些“善”尽管是出自一个个有缺陷的灵魂,但却散发着本真的芬芳,而不是被当成标签硬贴在角色的身上。
而那些推动剧情发展的恶则全部来自社会和环境对个人生存的挤压。
人,生存下去是艰难的,尤其生活在当今13亿人口的中国,吃饱穿暖已实属不易,如果偶尔还能得到些许精神上的抚触,那该是多么的满足与惬意。
所以,人们愿出1元钱去唱阿夏的卡拉OK;阿夏渴望一份真挚的感情;沙巴沧桑疲惫的心需要美女按摩来抚慰;青春不再的阿水要多多赚钱以防年老色衰;弱智的阿桃只想寻回那逝去多年的父爱。
这些饥渴的灵魂正是我们这些坐在影院里隔岸观火的看客的投射,谁敢说自己是完满的呢?
那些闪耀着人文关怀的细节:沙巴的那条铁皮腿虽然让阿桃吓了一跳,可是她却真的把它当作沙巴身体一样按摩,正因为这行为是出自弱智的阿桃才打动了沙巴那颗水泥心的吧。
阿夏的情欲虽然被阿桃的无知而撩起,但是良知还是压制住了欲望。
阿桃把那支并不丰腴的棉花糖递给阿夏,只因为想让爸爸也尝到甜。
警察阿康虽明知阿桃是越南女子,但是因为可怜同乡阿夏四十多岁也没个女人所以帮忙办了暂住证。
警察也是有情感的“人”啊!
……正是这些细小情节使那些鲜灵灵的小人物都接着地气儿般地存在着,使他们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就走进了我们的心,令我们的心为他们的命运纠结。
张家辉的表演真的很地道。
Well done!章家瑞导演真的很棒。
我很喜欢片子的留白。
到今天我还在想,阿夏对阿桃的情感到底是情爱多一些还是父爱多一些,也许“爱”本身的内存就太过强大,根本没有办法把爱细化为CDEF盘,当爱以行为实施出来时就表现为用尽一切力量也不让所爱的人受到伤害。
影片没把阿夏的感情定性恰恰是高明之所在。
阿水去监狱探望阿夏,阿夏不停地质问她阿桃在哪里,阿水把阿桃的挂坠交给了阿夏,但当阿水转身离开的时候却是满脸的泪水,这泪水里面包含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既有可能是因为阿水已经又一次把阿桃卖掉(纯属个人猜测)的愧疚,也有可能是感动于阿夏对阿桃的感情。
最后出现的一边晾衣服一边唱歌的女子暗示了阿桃的命运很有可能是又一次被阿水卖掉了,或许此时和这个女子一样正在边晾衣服边唱着歌。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郑钧的《极乐世界》)从昨晚到现在,《红河》的片断不停地在脑子里面回放着,中午食堂的饭真是没什么味道,还是把这些想法都写下来吧。
周三傍晚6点40场的放映厅里观众一共也没超过20个人,广大的国人观众到何时才能学会欣赏这种感人肺腑的片子呢?
爱不仅仅是杜梅想从方言嘴里听到的那仨字,而是实际行动,如果爱电影,想让国产电影越拍越好,那么买票进电影院吧。
如果用简单结构来概括这个故事,那是对这个好的悲剧故事的极不负责任。
西方悲剧里有一种寻找父亲的传统,希腊神话中的恋母情节,实际可能是缺失父亲而无法满足的扭曲了的心理趋向,卡夫卡也经历了逃离父亲压力的痛苦,而这个实质上也是将自己的自由祭献给理想父亲的过程。
而宗教里的大多数神也是父的化身。
寻找父亲成为一种现实的人格缺失里铭刻在精神暗面的深深痕迹。
当然这个文化母题很难说是非常契合这个故事的。
但是对于阿桃来说,父亲就是永恒,她亲眼看见父亲被地雷炸死,她把阿夏误认为父亲,她本有可能得到一个富有而疼爱自己的父亲。
阿桃只是把这种永恒定格下来了,从镶着父女照片的吊坠,到父亲平时戴的帽子,再到优美的歌曲。
她时刻铭记着父亲,永恒的父亲。
所谓的智障只是她不愿把记忆的大脑发育到应有年龄的水平。
但是故事不总是一个寻找与被寻找的过程,阿桃的心性是发展的。
当她梦到父亲死亡,当她看到阿夏偶遇老情人,闯入阿夏和妓女的幽会,阿夏扮演的父亲父亲似乎已经死亡了,而她的永恒的父亲在她心里也真正的死去了。
这也就为什么能解释阿桃为什么会愤怒伤心,离开阿夏的房子。
失去心里永恒父亲后,就在她和阿夏在奔逃到瑶族村寨,他们的感情似乎超越了雇主和雇佣、代理父亲和女儿的关系,故事最后阿桃学着瑶族婚俗传统里的新娘狠狠的咬新郎一样咬在了阿夏手上。
故事悲情的所在,就是当他们真正明白自己需要对方时,他们已经天各一方了。
而且故事最后给了个开放时的结尾:阿夏逃离监狱奔向汹涌的红河,寻找实际不是阿桃歌声传来的方向。
阿桃这个人物让人容易想到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同样清纯、干净、自然,同样伴着河流,同样失去了父母,同样恍惚陷入爱河却最后和爱人阴阳相隔,同样寓含着等待的生命意义。
阿桃找到了失去的父亲,再发展到爱人,最后到失去爱人,回到曾经的山水人间。
这样很难说她是幸福的,世俗生活更是让人感觉她是不幸的。
在妓院打杂,耳濡目染到妓女不良的习性,被老板、同伴欺负,被自认为父亲的阿夏利用去陪客人唱歌,被流氓占便宜,再到逃亡,误杀本该是自己父亲的强巴,而失落的被遣送回国。
河流的界限似乎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
但是她是个特别的孩子,她干净得像家乡的天空,她心灵清澈得如多年前红河的流水,是她引起了故事的变化,是她的心灵涤清了故事人物的命运。
邪恶的强巴、失落的阿夏、淫荡的阿水,涌入他们心灵的美丽不断驱散暗面的阴霾。
看到痛悔、痛哭、痛奔的人们,如今的红河已经污浊成混沌不堪的状态,他们的灵魂渡过河,到河的那一端,能否寻找到昔日的清流。
河流只是两个国度一道界限,隔着唱着不同歌的人们而已。
好白菜都被猪拱了,请原谅我实在不待见女主,她演的不是弱智,怎么看怎么都像白痴
真是超难看
画面很美。
张静初把撒子都演过一遍了```
智障,会做饭,回到家便撅起屁股擦地板,擦皮鞋,文能买啤酒,武会晾床单,我操,真是个好傻逼,兼任处女──李丽珍说李修贤老师要收丫“做女儿”。骗猪呢。
妈的。
和老婆看的第一部戲
不可否认,张静初饰演的越南傻女孩的确可人,相当幼齿惹人犯罪....e...但就剧情来说挺傻的,不知道导演具体想表达什么。一元一首卖唱卡拉ok的张家辉,不过是利用阿桃做家务顺便咔点油,当然他也是有羞耻心的,于是乎后来良心发现为了“救”阿桃不惜打假斗殴。李修贤演的老人家黑帮大佬,还是挺慈眉善目的,即便是用枪打那个背叛他的小混混的时候也没让人觉出点恶来。这么看来,张家辉说他坏,警察盯他好久,这些统统是不合逻辑的,他不过就是个和美军打过仗,缴过美式手枪,落下一身伤疤,贩过走私烟,进而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糟老头子。
张静初总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演技,幸好她经得住了考验。
结局到底是啥
一般
以后这种片子少拍~
男主角是张学友吗?他哪年的片啊?
装疯卖傻方法派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在回程大巴上车载电视正好播着,就看了。环境气氛很独特。
很傻很天真
结局又是开放性!!!
让我对张家辉和张静初的演技刮目相看,非常感人
好戏!
很久以前看的,记不太清了总的来说不是很喜欢记得是因为张静初看的,很喜欢,主要是门徒里面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