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高个儿

Дылда,裂爱(台),瘦人,Dylda,Beanpole,历劫高娃(港)

主演: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瓦西丽莎·佩里吉娜,Andrey Bykov,Igor Shirokov,Konstantin Balakirev,克塞妮娅·库捷波娃,Olga Dragunova,Timofey Glazkov,Filipp Zhlob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高个儿》剧照

高个儿 剧照 NO.1高个儿 剧照 NO.2高个儿 剧照 NO.3高个儿 剧照 NO.4高个儿 剧照 NO.5高个儿 剧照 NO.6高个儿 剧照 NO.13高个儿 剧照 NO.14高个儿 剧照 NO.15高个儿 剧照 NO.16高个儿 剧照 NO.17高个儿 剧照 NO.18高个儿 剧照 NO.19高个儿 剧照 NO.20

《高个儿》长篇影评

 1 ) 高个儿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

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2 ) 俄罗斯电影《高个儿》

《高个儿》俄罗斯电影,电影原名《Beanpole》,直接翻译为豆杆,也作为瘦高个子的称呼。

1945年的列宁格勒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饱受摧残,每个人都在努力恢复平静。

1991年出生的康捷米尔·巴拉戈夫受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1984年出版的小说《战争中没有女人》启发,力图在电影《高个儿》中描绘女性士兵应对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饱受摧残的故事。

高个子女孩伊亚在病房发呆,整个人僵在那一动不动,曾经作为炮兵的她因为脑震荡后遗症,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冻结”在那里不能动弹和说话。

伊亚有个收养的儿子帕斯卡,小家伙刚刚会说话,是医院中快乐来源,伤员通过模仿各种动物逗乐帕斯卡,当一个士兵问,狗怎么叫的时候,人群沉默了,帕斯卡可能不认识狗,因为战争,小镇上的狗都被吃光,于是众士兵开始学狗叫,与其说是狗叫,不如说是哀嚎。

伊亚在跟帕斯卡玩耍的时候,突然“冻结”病症发作,还没见过狗狗的帕什卡被压死。

玛莎是伊亚的战友,从伤病中恢复后已不能生育,帕斯卡是她战场上生下的儿子。

得知真相的玛莎逼迫伊亚为她生一个孩子,伊亚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屈服。

玛莎选择了医院的医生尼古拉,于是同一张床上,玛莎在最里面,伊亚夹在中间,尼古拉趴在伊亚身上,随着哭泣的声音,玛莎因为尼古拉的推力猛烈的晃动。

玛莎穿上绿色连衣裙,快速的旋转,一边转一边笑,她想到了快乐的小时候时光,接着呼吸困难,近乎绝望,战争摧毁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旋转让她眩晕,战后的世界更是让她周围的一切失去焦点。

狙击手主动要求药物自杀,只因为他不想成为其他人的负担。

当医生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来,他说生前已经遭受了很多痛苦,想死的轻松点。

高个儿说,我不想再帮这样的忙,医生说是他主动要求的。

而在注射的时候,她再次确认,你真的想这样做吗?

其实高个儿是善良的,很多时候她身不由己。

红头发的矮小玛莎和金发、瘦高的伊亚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在战争中遭受创伤的女孩,战争后,还要在饥饿歧视中继续生活。

两个女孩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彼此的友谊。

也曾想杀死对方,也害怕失去对方。

虽然没有尸横遍野、断壁残垣,《高个儿》通过两个女孩,表现了战争的恐怖,战争的伤痛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泡妞的士兵说,女兵会为了食物乖乖听话,而玛莎正是因为在战争中为了活下来,多次流产导致无法生育。

《战争中没有女人》说,“我们对战争一无所知,我们都是从男性的视角了解战争,我们都是“男性化”笔下战争的囚徒”。

《高个儿》表现了战争的另一面,尽管国家胜利了,但人们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那些在战争中贫穷、痛苦和绝望的女人还在努力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众号。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高个儿》,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凉心评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3 ) 一场毫无硝烟的战役

发于2019年欧盟影展故事发生在二战后列宁格勒的第一个秋天,讲述了人们在重获宁静与和平之后,却不知道如何适应战后生活的无奈与痛楚。

作为一个文学性极强的故事,导演将视角对准在一个高个儿女人身上,由她牵连出身边周围人的生活境况。

浓郁的色彩、精致的摄影以及对情绪掌控的克制,都赋予了这部影片迷人魅力。

作为俄罗斯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高个儿》,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就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影片选择了一个严肃题材-“战争与历史”,却不将镜头对准打打杀杀的战场,而是描述了一群战后幸存者的生活:他们从战争中存活下来,却带着或多或少心理或生理上的问题。

他们的生命虽然得到了延续,但战争仍带有不可避免的创伤,他们需要时间来学习过着正常生活。

「无法被忽视的女人」影片以伊娅抽搐的画外音作为开场,我们看到一个高挑的女人出现在荧幕上,她有着精致的面容,举止之间却有些笨拙。

她比普通男人要高半个头,所以在走路时会不自觉地驼着背。

过于高挑的身材并没有让伊娅有外貌上的优势,反将她的不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她渴望着爱,也渴望着被爱,却也在陷入爱中无法分辨自我。

导演虽然以伊娅的视角贯穿始终,但其实是做了双女主的设置。

伊娅是冰,玛莎是火,一个冷淡,一个热情。

因此,伊娅\玛莎这一镜像结构,构建了一种更为复杂与纠缠的人物关系。

玛莎曾作为慰安妇导致自己反复流产最终不孕,所以她渴望拥有一个孩子,然而她却不能有。

相较于玛莎的奔放主动,伊娅是羞涩,甚至是木讷的。

玛莎享受异性带来的快感,伊娅却是极其抵抗的态度。

饰演伊娅的演员维多利亚1994年出生于西伯利亚城市伊尔库茨克,她于2019年毕业于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饰演玛莎的演员瓦希莉莎1996年出生于莫斯科,2019年毕业于格拉西莫夫学院,《高个儿》皆为两人的长片电影表演处女作。

伊娅曾多次受到异性示好的暗示,但伊娅往往是选择忽视,她的内心极其脆弱,她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无法安放自己内心的惆怅。

她曾经作为高射炮兵上过前线,然而高分贝的震伤也给她带来后遗症,她会不自觉地抽搐,甚至失去意识、不能控制自已,所以她在一次发作中结束了帕什卡的生命。

影片虽然描述的是战后人们生存状况,但很明显的是侧重表现战后女性的生存状况:她们有的是受伤战士妻子,丈夫虽然如英雄般从战场凯旋而归,却成了残疾无法动弹;有的是女高官,在接受战后伤员鼓掌时,会感到忐忑;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玛莎和一个内敛、不起眼的男青年莎莎相爱,莎莎的母亲虽然深知玛莎的不易,却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娶这样的女人为妻子。

导演关注女性命运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在二战中战斗过的女性。

根据资料显示,二战是女性参与度最高的战争。

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整部影片,从而使影片更为饱满。

「除了活着,我们还拥有什么」伊娅和玛莎就是战后脆弱的面孔之一,她们虽然活着,却很难拥有生活的主动权。

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曾带着录音机和笔记本,利用4年多的时间去采访多个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女性,写就了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将战争的残忍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战后的城市虽然满目疮痍,但导演却用浓郁的色彩来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导演坦言这部影片有一个特别的调色板,当他开始研究二战时期的人的日记本时,他发现:尽管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浩劫之中,却依旧被明亮的色彩包围着。

于是,明亮的色彩与战后生活本质的冲突也变得有趣起来。

影片中出现的大片的绿和大片的红,复古的色调使整个影片别有韵味。

伊娅和玛莎虽然性格迥异,但导演在服饰上并未做出过多差异区别。

她们往往就是端坐在那儿,一个高大,一个娇小,红与绿,同样的夺目与同样的耀眼。

导演将观众的视点聚焦在这群战后英雄的脸上、眼睛上、手臂上,从他们的身体来感受战争所造成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看到战争摧毁了多少建筑。

即使真正的战争已经过去,内心里的挣扎与反抗却从未停止过。

战争虽然过去了,但战后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人们要学会弥补遗憾、舔舐伤口、珍惜当下,要适应战争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为了让整部影片更加真实,剧组在很多细节都下了很多功夫,例如片中搭乘的电车就是从博物馆里借来的。

在医院拍摄的特写镜头中,生产人员不得不设计和制造定制的可折叠枕头。

为了让绷带看起来更加真实,摄制组在拍摄前先把绷带泡在茶里,用散热器烘干,这让绷带看起来像是洗了很多次。

玛莎在战争中所受的伤以及她必须接受的手术,是由一组医学专家来决定她应该在哪里留下疤痕,他们做了广泛研究来决定这些疤痕应该是什么样子。

医院墙壁的喷绘是在拍摄期间进行的,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最后一个阶段时,我们可以看到走廊已经完全翻新了。

制片人想出了这个主意而导演很喜欢,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最后墙被涂上了幕间休息的颜色。

今年5月HBO出了一款热门电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镜头直击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它更大地引发了观众对于核灾难后人们心理健康建设所遇到的重重障碍的关注。

在巨大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脆弱无比的,灾难所带来的阴影长期潜伏在受害人身上,甚至挥之不去。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受害者要学会与自己博弈,与痛苦博弈,与过去博弈。

「青年导演的大放异彩」《高个儿》讲究的美术、精致的摄影以及演员生动的表演,都使影片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俄罗斯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导演之一的巴拉戈夫,他生于1991年,却早已展现出他卓越的电影才华。

巴拉戈夫在2017年推出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亲密》,讲述了人与人疏离的状态,娴熟的视听语言让它获得了戛纳“一种关注”大奖的提名,而2019年的《高个儿》更是拿下“一种关注”的最佳导演。

巴拉戈夫在学生时期,就拍摄了多部短片和纪录片,参与了国内外的各种活动。

巴拉戈夫就读于纳尔奇克电影学院,作为一个年轻导演,他的电影题材选择却显示出了与年龄不同的成熟,他努力唤起年轻观众对于历史、过去、人际关系的关注,也让世界观众看到本国真实的一面。

同样入围过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同样也生于1991年的比利时青年导演卢卡斯·徳霍特(2018年的《女孩》),两人常常被影迷津津乐道地做比较。

但卢卡斯和巴拉戈夫的风格却是截然不同,但毫无疑问,两人都展现出了天才的光彩。

《高个儿》极为克制地描述了战后人们的辛酸苦楚,全片没有任何音乐渲染,大量的同期声努力营造现场的真实感,甚至在最后字幕出现时候的音乐都是断片似的,看完之后会心生出一股沉重之感。

然而过去并不可以被遗忘,厚重的历史并不能被岁月所掩盖,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青年导演,去挖掘出更多新颖题材,来创造更多动人的荧幕时刻。

 4 ) 色彩的运用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

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

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

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

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

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

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5 ) “我想成为她的主人”

看了十几分钟 目测是悲到哭,整理心情,学习。

(看了一半的感觉) 晚上看完,一直在想,小男孩的存在是否是臆想的存在,只是在给两个女主在一起的理由()很显然她们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而已。

一开始没看电影,感觉高个应该会是比较强势的女孩子,较为主动,结果一来,“傻大个”直接拖回现实。

是的,女主除了个子高一点,其他和平常女子相差不大。

(不过呆呆的,是个温柔到极致的人)高个伊娅数次被迫服从玛莎的要求(无疑是比较强势的)高个胖揍两个偶遇男人,两个女主相视而笑。

有意思的事,刚开始我以为玛莎会让小个子男主和高个伊娅一起生娃,但伊娅很排斥男性,在她们两个中间,她不容许有第三个他进入她们的空间。

为了她,高个伊娅被迫发生关系,而这个单纯女子需要爱人的陪伴才有勇气进行。

一直在想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对调一下,估计震撼不会这么强。

高个伊娅,那般脆弱,她的爱更是小心翼翼。

第二次去找医生时,她在路灯下矗立,一动不动,最后,鼓足勇气,去医生处。

但玛莎把这种爱当成了赎罪。

承认小男孩的存在吧,是否是一种爱的代替呢,毕竟那是玛莎的孩子啊,身上留着她的血,是她们唯一的联系。

在玛莎的眼中,孩子是一切。

却也是被迫接受现实。

“我的傻大个会生,这是她欠我的”“你要孩子做什么”“想成为她的主人”

 6 ) 为了不晚,跑5km去看,真值

闻听资料馆放这片又剪又放大,各种群里哗哗哗转票,对价出都没人要。

而被剪掉和放大后,从看到的画面来讲,丝毫不影响理解。

这片,够猛,够真。

因为高以翔的离世,我去搜了搜他的过往作品,有一部叫做《最萌身高差》,同样,演员胡兵也只能和瞿颖对戏。

这说的还是男生,如果女生高个儿,比如赵蕊蕊那么高,应该除了特型演员以外,没有角色可以拿,更不要说像本片这样作为主角儿出现。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尬戏,每一个动作都发生的那么自然,仿佛两位女演员真有过肌肤之亲一样。

其次,我虽然是男生,但从小被人称做“傻大个”,所以本片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傻大个”。

我该有一位前同事,身高一米九几,184的我站在他面前会觉得恐怖,不过他可不像我,不但不傻,而且风趣幽默。

叙述情结什么的,其实没啥意义。

说几个点吧。

影片最令我深刻的点,就是小男友带着女二见父母的真实。

这也是本片立得住脚的关键。

战争或者说生活,哪有那么美好,但能坦然面对自己经历的,又有多少。

活着,怎能虚伪?

应该说,无论怎样,乱世中活下来,真的就是英雄。

 7 ) 底色的悲

苏联电影《裂爱》,油画式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红绿交织,流淌了两个多小时的红与绿,巴拉戈夫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对整部电影的语言有着近乎天才的掌控力。

讲苏联二战后的第一个秋冬之交的人与事。

看见了不一样的战后社会,一个退伍女兵在退伍之后进入了医院工作,闲暇之余就会帮朋友照顾孩子,但是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女兵再一次情绪失控中杀了孩子,而朋友知道后也是崩溃了。

而女兵为了弥补朋友,答应她会为她重新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这两个女人也就达成了一种奇怪的关系。

整部电影的格调是那种温暖的气氛,但是背后却是无情的创伤,战争对每一个人造成的创伤有大有小,但是毋容置疑的是,战争的确会对每一个人造成伤害。

电影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看似波澜不惊,背后却充满意味的故事,不得不说的是,导演执导这样的电影应该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作为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战争爆发,过后,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战争亲自烙下的痕迹,无法改变!

盛佳蓝光标记

 8 ) 《瘦人》:战后苏维埃满目疮痍的日子

Beanpole (Dylda): Disturbing scenes of postwar Soviet life《瘦人》:战后苏维埃满目疮痍的日子By Clara Weiss17 July 2019The second film by 27-year-old Russian dirtor 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 (Dylda), gained praise at the recent Cannes Film Festival where it won the FIPRESCI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Critics) prize.作者:韦斯·克拉拉 2019年7月17号近日,由27岁的俄罗斯导演坎特米尔·巴拉戈夫指导的第二部影片《瘦人》在戛纳电影节赢得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

The film treats the damaged lives of two young women who have returned to Leningrad (today St. Petersburg) from the front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nflict claimed the lives of over 27 million Soviet citizens, including over 1 million in the siege of Leningrad alone.电影讲述了二战后,两名年轻女子从前线回到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后的悲惨生活,2700多万SL公民都在二战中丧生,仅列宁格勒保卫战就夺走了一百多万人的生命。

“Dylda” in Russian describes a tall and somewhat awkward person and refers to the film’s protagonist, the young nurse Iya (Viktoria Miroshnichenko), who works in a Leningrad hospital treating wounded Red Army soldiers. She is also looking after a young boy, who seems to be her son. The film opens with a scene in which Iya experiences something of a fit or seizure and loses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to hear what is going on around her.俄语“Dylda”在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身材高大,有些笨拙的年轻护士lya,也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Lya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战地医院照护受伤的红兵战士,同时也在照顾一个似乎是她儿子的小男孩。

电影的开场镜头是lya失去了意识,听不见周遭,不停地痉挛抽搐着。

Within the first 20 minutes of the film, Iya, in a highly disturbing scene, strangles a little boy, Pashka (Timofey Glazkov), during another fit, while the two are playing. Soon afterward, Iya’s friend Masha (Vasilisa Perelygina) returns to the city from the front. It turns out she was the boy’s mother and had asked Iya to look after him. When Iya tells Masha that her son is no longer alive (without acknowledging she has killed him), she says, “I’m guilty in front of you.”电影开场后的二十分钟里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场景,lya和小男孩Pashka(蒂莫菲·格拉兹科夫饰)正在玩耍时突然抽搐发作,勒死了小男孩。

不久之后,lya 的朋友Masha从前线回到了列宁格勒,原来她是小男孩的母亲,拜托lya照顾孩子。

当lya告诉Masha小男孩已不在人世(并未承认是自己杀了他)时,她对Masha说:在你面前我有罪。

The rest of Beanpo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ha and Iya, which develops in an increasingly abusive and troubling manner. Masha, having undergone multiple abortions (we later learn that she worked as a prostitute for Red Army soldiers at the front), is unable to bear another child. She forces Iya to “pay” her debt by giving birth herself, an effort that proves futile.《瘦人》的余下笔墨着重于Masha和lya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一种日益肆虐,令人不安的方式发展着。

Masha曾多次堕胎以至于无法生育(后续交代她曾是前线Red军的妓女)。

于是她强迫lya生下一个孩子给她作为赎罪,结果依然徒劳无功。

Masha also develop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n of high-ranking Communist Party bureaucrats. Though she initially pursues this relationship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proper food supplies for herself and Iya, she eventually also hopes to find some emotional refuge by marrying him. Toward the end, after a physically violent confrontation with Iya, the two lie in each others’ arms and Masha tells Iya: “We will have the child, and it will heal our wounds.”Masha还与GCD内部高层官员的儿子相恋,虽然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但最终她渴望通过结婚在这段关系找到感情上的慰藉。

最后,在与lya发生肢体暴力冲突之后,她们躺在彼此的怀里,Masha告诉lya: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孩子来治愈伤痛。

There is little question about the sincerity or artistic talent of Beanpole’s director Kantemir Balagov and the entire very young cast and crew involved in the making of the film. The performances by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impressive,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at several have never appeared before a camera before. The camerawork and the film’s palette (its restriction to deep red and brown and some green tones) do much to re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the immediate postwar period. The director’s evident and sincere concern to show the long-lasting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effects of the war on those who survived comes through to some extent.《瘦人》的导演坎特米尔·巴拉戈夫以及所有参与影片制作的年轻演员和全体工作人员投入的真诚,发挥出的艺术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演员们的表演使人印象深刻,尤其难得的是不少演员是初次表演,在此之前毫无表演经验。

影片的拍摄技巧和整体调色(仅限于深红,深棕,绿色调)极大程度上重现了战后的氛围。

导演对于表现战争给幸存者带来的长期持续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However, Beanpole has substantial weaknesses, bound up above all with the lack of any coherent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ion on Balagov’s part, not only of the postwar period, but of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more generally.但是《瘦人》也存在大量的弱点,主要是因为巴拉戈夫对战后时期,以及更为广泛的SL政治和历史缺乏连贯的理解。

The film does hint at some of Soviet society’s deep-going problems—hunger, the unequal food distribution and the general social inequality separating the bureaucracy from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The parents of Masha’s lover lead the lives of virtual aristocrats, in a palatial mansion outside Leningrad. However, for all of this and the considerable effort that went into reproducing the atmosphere of that time on a visual level, Balagov’s work remains strangely ahistorical and abstract.这部电影折射出了SL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饥饿问题、食品分配不均、官僚主义盛行等不平等的社会问题。

玛莎情人的父母住在列宁格勒郊外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里,过着贵族般的生活。

然而,为了在视觉上突出时代的氛围,巴拉戈夫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出奇地非历史且极为抽象。

Beanpole’s primary theme seems to be that war as such has horrific, perhaps even irremediable consequences. The war of the Soviet Union against the Nazi invaders, however, was not just any war, and the mass trauma it produced in the Soviet population, a trauma that endures until the present day, cannot be simply attributed to the crimes and horrors of the Nazi occup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war “as such,” no matter how terrible all that was.《瘦人》的根本主题应该是关于战争所带来可怕的甚至是无法补救的后果。

这不仅是SL与纳粹侵略者的战争,它带来的大规模创伤在SL人民心中一直存在且持续到今天,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纳粹分子的侵略带来的犯罪和战争恐惧阴影。

不管那有多可怕。

Genuinely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state of postwar Soviet life also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played by Stalinist political oppress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its historic betrayals—both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abroad—and the resulting immense confusion. Despite the bloody repression under Stalin in the 1930s, tens of millions of Red Army soldiers and civilians working for the war effort were dedicated to defending the state that had emerged out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1917 against the fascist threat. This heroic effort proceeded at every step of the way against and despite the ruling bureaucracy and many fought in the war believing or hoping that after Hitler, they could do away with Stalin.要真正适应战后SL的生活状态,还需要理解SDL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政治压迫及其在SL内外的历史性背叛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混乱。

尽管SDL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血腥镇压,但仍有数千万为战争效力的Red军和平民致力于保卫这个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摆脱法西斯威胁的国家。

这一英勇的努力伴随着对抗统治官僚主义的每个脚步,许多人相信在希特勒之后,他们也能推翻SDL。

Although the prestige of the bureaucracy w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by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the reestablishment of a rigid and violently repressive regime after the war, under conditions of enormous material hardship and suffering, produced great anger and disappointment in the Soviet working class and youth. Beanpole, unfortunately, does not manage to convey any of those sentiments尽管官僚机构的声望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二战的胜利,在战后重建的刚性和暴力专制政权下,物质材料的紧缺导致人民生活苦难,进而在SL工人阶级与青年学生中引发了极大的愤怒和失望。

遗憾的是,巴拉戈夫并未成功地传达这些情感.Operating largely outside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Balagov proves unable to rise above the level of somewhat morbid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is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depictions of the central figures, and especially Masha, that appear at times unnecessarily cruel and lacking in empathy, it also leaves much of the storylin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follow. It remains unclear, for instance, why Iya, who is generally portrayed as an exceptionally kind and generous person, would kill the little boy, even in a fit, or indeed where these attacks themselves come from.巴拉戈夫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一历史背景,被证明无法超越某种病态的个人心理。

这不仅有助于描述中心人物,尤其是玛莎,有时显得过度残酷和缺乏同情心,也致使很多故事情节极难遵循。

例如,仍旧不清楚被描绘成非常善良和慷慨形象的lya会杀死小男孩,即使是在病症发作的时候,或者尚未明了这些攻击的念头究竟来自哪里。

The problem of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child-bearing was a very real one for millions of working-class and peasant women at the time in the USSR, given the massive demographic crisis that had been produced with the loss of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young men in the war—a crisis that prompted the bureaucracy to issue an abortion ban in an effort to increase the birth rate. But Beanpole largely reduces this painful situation to the question of the tortured 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women and their specific experience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Lastly, it is somewhat troubling that the director’s own attitude toward the war remains unclear.性关系和生育问题是数以百万计的SL工人阶级和农民妇女考虑到的非常真实的问题,巨大的人口危机产生的损失是整整一代的劳动力,由此促使政府机构颁布堕胎禁令,以提高出生率。

但是《瘦人》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种痛苦归结为两个女人间痛苦的个人关系以及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

令人不安的是,最后,导演自己对战争的态度仍然不明朗。

Balagov belongs to a group of young directors trained in a film school founded by Russian film director Alexander Sokurov as part of the university in Nalchik,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 Caucasian region of Kabardino-Balkaria, a region that has been left in virtual ruins by the restorat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1990s. The anti-historical artistic conceptions of Sokurov will have played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young artists and their generally dispirited tone. However, ultimately, much mor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and the Russian intelligentsia are involved.巴拉戈夫就读于由俄罗斯电影导演亚历山大·索库罗夫创办的名为“纳尔奇克“的青年导演电影学校,坐落于北高加索地区的首府巴尔卡里亚, 1990年代为恢复资本主义,这个地区一直保留着战后的废墟。

索库罗夫的反历史艺术观念将在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和普遍沮丧的基调中发挥影响。

然而,最终在俄罗斯的艺术和知识发展中,涉及到更为根本的问题。

Balagov and other graduates of the Nalchik film school (including Vladimir Bitokov and Kira Kovalenko) grew up in the wake of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the year of the first-named director’s birth. Despite the influence of Sokurov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various disoriented and anti-Marxist conceptions among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ey have shown an interest in tackling complex historical and social questions in an honest manner.巴拉戈夫出生于1991年,纳尔奇克电影学院(Nalchik film school)的其他毕业生(包括弗拉基米尔·比托科夫(Vladimir Bitokov)和基拉·科瓦连科(Kira Kovalenko))都是在1991年SL解体后成长的。

尽管受到索库罗夫的影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中存在着各种迷失方向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但他们表现出了以诚垦的态度处理复杂的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兴趣。

Balagov’s first feature film, Closeness (Tesnota, 2017), was a highly original and promising work, dramatizing the life of an impoverished Jewish family in the 1990s in the North Caucasus reg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ter-ethnic tensions, poverty, anti-Semitism, the First Chechen War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very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 in post-Soviet Russia.巴拉戈夫的第一部故事片,亲密(Tesnota, 2017),是讲述了在1990年代,在北高加索地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戏剧化的非常原始的生活的和工作,包含了在SL解体后的俄罗斯,种族间紧张的关系背景下的贫困,反犹太主义,第一次车臣战争,以及传统家庭关系理念的优势。

However,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undoubted seriousness and talent of the filmmakers behind Beanpole, the new work sheds a stark light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grasping, artistically or intellectually, the reality and experience of life in the Soviet Union outside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and outcome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rise of Stalinism and the nature of the Soviet state. This reviewer hopes that Balagov and other young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of his stature and talent will take up a genuine study of these questions.然而,正是因为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和《瘦人》背后制作人的才能,使得该片颇具野心,却无法 跳出SL的现实和生活经验的大环境,没能深入地了解十月革命的起源和结果,SDL主义的崛起,以及SL的本质,以至于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和主题不够凸显。

这位评论家希望巴拉戈夫和其他与之才能相当的年轻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

-原文转自https://www.wsws.org/en/articles/2019/07/17/dyld-j17.html字幕组仅翻译,用于交流,禁止商用盈利,截图来源网络视频。

翻译 Alloy-目前该电影资源只有俄罗斯生肉,俄语无任何字幕,字幕组诚邀俄语听译加入到该电影的翻译中来

 9 ) 二战后的苏联,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痕

相信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人一定印象颇深,对于战争而言,伤害自己的并不仅仅是给你带来战火的人,战后的无休止的审判才是最催人。

这就跟曾经的奥斯维辛一样,死去的人可以获得安宁,而那些活着的人却总要接受民众的一次次的叩问,为什么别人死了,为什么只有你活了下来,你求生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

敌人的屠刀永远是可见的,可见的屠刀并不可怕,因为死亡是可以预知的,你不能避免的,因此,这算是一种结果。

而人们畏惧的往往是那些不可预知的事情。

战争中的屠刀给你的最坏的结果就是身死,而战后的“屠刀”,虽然让你活着,但是却剥夺了你的尊严,带给你一种无休止的审判,审判会随着时间逐渐的加深,即使你活着,生不如死的活着,那这跟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来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战争依旧是屠戮,活下来的幸存者不仅要经历战争的拷问,同时还要接受白眼,接受无休止的羞辱。

生存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战期间的苏联,据不完全统计,因为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大概在2680万左右,死去的人们会得到应有的荣誉以及怀念,而活下来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有罪,为什么别人死了你还活着?

这种逻辑不止一次的拷问着那些侥幸逃生的人群,同时,战争留给这些人的不只是被生者的拷问,同时无法安放的还有他们不安的灵魂。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高个儿》讲目光集中在战后千疮百孔的城市中侥幸活下来的人们的生活上。

这些活下来的人们大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他们的生活无不充满着挣扎与不幸。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们还时不时地对他们进行拷问。

想要在战后生存,他们所要面对的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两个护士的战后生活很矛盾,同时也伴随着希望与失望的不断轮回。

高个子的护士因为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创伤,时常会做出来一些不寻常的举动,甚至于连无辜的孩子都在自己手中丧命。

这并非是她的本意,只不过战争对于这个略显木讷的人荼毒至深,而她与矮个子护士之间的友谊渐渐地消弭了这种感觉。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温暖的感觉。

矮个子护士在战争中曾经艰难求生,为了生存她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而战后的生活并不能如她所愿,孩子可能是唯一的寄托,但是这个寄托却让高个子护士给抹杀了。

无奈之余,她只能寄希望于高个子护士重新给自己怀一个孩子来作为安慰。

后来的她遇见了一个小伙子,生活看起来又带给了她希望,只不过这个希望太过于短暂,在与小伙子家人见面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矮个子护士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她与高个子护士依旧相依为命。

只有被伤害过的两个人才能彼此互相理解。

战争对于别人来说只是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直挥之不去的痛。

本片130分钟,但是给人的直接观感却有好几个小时那么长。

当然,这跟本片的节奏有很大的关联,但是正是这看上去一潭死水的缓慢节奏,我们才能真切的了解战后的城市,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是胜利也不能消弭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孔上的灰尘。

敌人往往屠戮的是肉体,而战后面对着那些曾经的弱者的审判这才是刻骨铭心的。

活着仿佛成了一种罪恶,死了的人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次生灾害。

就如同片中的男孩的母亲一样,她面对着的是一个在战争中苟且求生的姑娘,即使她可以说出我完全理解你的谎话,但是实际行动却依旧是很果断。

对于这个求生而活下来的姑娘,依旧是有着一种难以剥离的隔阂,而这个隔阂最终击碎了这个姑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高个子对于未来的向往仅仅是能让自己的同伴有一个孩子。

她曾经扼杀了那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只想要让孩子重新回归,以此来化解自己心中的痛楚。

但是这个愿望最终也破灭了。

生存下来确实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人活着如果没有了念想,那么即使肉体丰腴,也同样如行尸走肉一样。

片中大段出现肉体裸露的镜头,但是那些镜头却丝毫没有美感,有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疲惫不堪的灵魂。

战争剥夺了他们的肉体,而战后,他们的精神同样被摧残。

活在非议中,确实是一种不幸。

 10 ) 愿世界和平。

侧面反映战争的剧情片。

虽然看得很压抑,但这真的是部很不错的片子。

故事发生在战后医院,战争即将结束,看似一切都恢复原样,但是有无数人的一生,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两位女主都曾上前线,后来回到医院做护士,衣食堪忧。

片中大量场景都是夜景,烛光映出的红色,灯光下的暗黄色,人物在光线中的红色,退出光线看不清面目的黑色,冷色调下的惨白色,就像油画一样,每个色调都静静地告诉你台词未尽之意,二位女主一位大红一位大绿,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人衣服的颜色开始交融,渐渐增加了对方的颜色,最后完全对调,视觉上就表现出双方立场的渐渐转变和替换,俄罗斯人的审美和镜头表现力真的很强。

伊娅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有段情节是伤兵们学动物让孩子猜,开始我以为用意只是用伤兵们被炸瞎的眼睛和断了的手展现出战争的残酷,看到最后发现不止如此。

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狗,也许在这么穷困的环境里,人们不止养不起狗,甚至可能都杀了充饥,然而玛莎去男友家时,他的妈妈正牵着一条猎犬散步回家,镜头细细的拍着这只漂亮的狗,一个简单的镜头阶级反差就摆在眼前。

本片节奏缓慢沉闷,通片没有BGM,白天就是嘈杂的室外,晚上要么是隐隐约约的广播声音,要么就是静静的,只有人轻声对话,这么沉重的故事,加上这样的色调,这样的背景音,不用仔细去想情节,就已经十分压抑。

片中最单纯的角色,是追求玛莎的纨绔,他被朋友拉着出去猎艳,却爱上了玛莎,用笨拙的方法追求她,送她好吃的,像小学生一样跟她闹,然后要带着她回家见父母,即使知道她不能生育也要娶她,而玛莎开始图和他生孩子,然后图他送的吃的,又图他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个情节设计也挺好的,娇生惯养的金丝雀觉得爱情就是天大的事了,在经历过战争、穷困、病痛的人的对比下,单纯得让人愤怒。

玛莎对这个男人一直有所图,但又让人恨不起来,她并没有对男友的妈妈撒谎,她说出自己所有的不堪,她们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母亲和儿子的女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阶层最直接的冲突。

这就是我想拿这部片子和上一篇对比的地方,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阴暗的一面,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说话的节奏语调,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中,你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自私、残忍、贪婪是出自于什么,他们又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通过进入角色的内心,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被战争裹挟的无助。

这才是片子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以下是概括全剧透,慎看========

伊娅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姑娘,发色很淡,脸色很白,喜欢穿绿色,一脸病容。

故事一开始她就在犯病,可能因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后遗症,她犯起病就像一个卡住的发条玩具,静静的,发出很轻的“咔咔”声,不可自控。

故事背景在战后的苏联,她从前线退下来后在一家军医院做护士,还帮战友玛莎照顾着年幼的儿子,因为犯病时压住了孩子致使他窒息而死。

玛莎回来一再追问得知消息后,当时就拉着伊娅出门,遇到了在街上开着车猎艳的两个纨绔,两人给伊娅和玛莎食物,玛莎把伊娅支走,和其中一个纨绔发生关系,因为她非常想再要小孩。

两人回家后去公共浴室洗澡,伊娅发现玛莎肚子上的伤疤,后来玛莎才从军医口中得知自己在前线中弹后,子宫已经被切除。

军医院有个全身瘫痪的军人想让军医帮自己了结,他不想回家连累自己老婆孩子,求医生帮他。

玛莎发现了军医和伊娅合作完成了病人的心愿,她以此要挟军医和伊娅帮她生小孩。

伊娅一直偷偷爱着玛莎,虽然她极度不情愿但还是听玛莎的话和军医上床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怀上。

有领导带着儿子来军医院给伤兵们分发慰问品,她的儿子就是和玛莎上床的纨绔,再次相遇后,他开始追求玛莎,玛莎也享受着他送来各种食物和日用品,伊娅看到他们关系越来越好,非常生气,她开始假装怀孕,想夺回玛莎更多的关注,从被玛莎控制的处境中翻身,她甚至又偷偷去找军医,想再努力一下。

纨绔带着玛莎去见家长了,但最终不欢而散,玛莎返回来,觉得自己再次失去了一切,即使伊娅告诉了她怀孕是装的,她还是说要和伊娅一直在一起,憧憬着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

《高个儿》短评

【在前线是战士们的临时老婆,在后方是英雄们的慰安妇】没有配乐,只有磨牙一样的咔擦声,耳鸣一样的轻轻蜂鸣,憋屈的呼吸和喘气,痛苦的呻吟和木床摇晃的嘎吱作响。红色是血是火苗,绿色是和平是树叶。墙纸是绿色的,破烂撕裂下的是斑驳的红色。这是战争的颜色,战后女人的颜色。最后,她为了借来了绿色上面染了像血迹般的碎花裙子,自己穿上了红色的毛衣,坐在家中等她回来,宣判她肚子里的一无所获。卵子和卵子,精子和精子,不能繁殖的同性之爱,是不是上帝最残忍的诅咒。

6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推荐

俄罗斯王小帅,且比王小帅更加精于算计。模块化元素拼贴成为影片成立的先决条件:沉痛的故事基调、畸变的表演风格、细碎的声效抓取、刻意的红绿调色;却完全回避真正凸显张力的影像技术呈现:画外空间延展、内外景场面调度、镜头组织与剪辑节奏。观众极易被牵引着发挥想象力对各种隐喻符号进行解读,但剥开唬人的外壳,全片不过是一场干瘪的看图猜谜练习和人物走位示范,而最终指向的恰是最浅白的战争阴影与创伤,是完全架空的概念提纯和无虞中庸的价值输出。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影片重建了一个作为观众的我难以进入和理解的战后世界。

12分钟前
  • 走神王
  • 还行

黑白会更有感觉

16分钟前
  • camac
  • 推荐

俄罗斯一定是被上帝下了赌咒,太过沉重了。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不幸才刚刚开始,慢性的折磨,要相伴余生。

1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我对剧情没有太大感觉,有感触力的还是色彩的运用。

22分钟前
  • 不羡鲜
  • 还行

与看片之前简介和各种短评的不知所云相比,电影出乎我的想象。很庆幸没有先入为主地放弃。

27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7。战争所摧毁的更多看不见的地方,被导演冷冷地一点点地展现了出来。

32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3.5;浓烈的色彩冲击力,在表现情感的对撞和喷涌方面很具风格标识度,不同色调的打光以区分人物属性,导演在视听方面很有追求,然而在与文本的缝合度上有欠缺。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第一遍的观感大概就是精美但拖沓无趣没有吸引力,以致后1/3我完全昏睡过去,I don't need this // 二:确实如某篇长评中所说,只是静物画罢了

36分钟前
  • hellst
  • 还行

蹭同志热度的邪恶政权战后PTSD电影 以及我对屎黄色调真的过敏

40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

42分钟前
  • 你好。
  • 还行

@FLC. 不愧是索科洛夫弟子。

44分钟前
  • 介意
  • 还行

真的大师潜力股,以小见大,还比较克制。不过气质还不够突出。

45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僵直”这个leitmotiv在肖斯塔科维奇式的《高个儿》的第一个镜头即清楚地点明,女主角忽如其来的“凝固”是在隐喻战后的苏联社会在巨大创伤面前的凝滞。巴拉戈夫这一部极其复杂的社会研究最终却没能成为一部完美的人性交响曲,原因在于各个分部主题之间没能彼此交织。由两位女主角引发的几个剧情段落仅仅是网状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整体向前发展的。而同时包括绿与红对比的影像cue又在指向性上过于多义,因此电影整个呈现出与角色一样的凝滞。不过这也暗合了作品的主要断言:这样的社会没有未来,唯一的孩子死于凝滞的压制下。而女主角们之间玩的替代游戏也是弗洛伊德“压抑”行为的好例子:与其深入处理过去的的创伤,我们还是简单地寻找替代品,在伤口上快速贴上一个创可贴。这样的爱情自然是不孕不育的。

4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我也一样。”

49分钟前
  • 密斯湖
  • 推荐

舞台剧式的表演风格和形式化的服装色彩搭配,构成的是一道没有切口的伤疤

51分钟前
  • 玲玖
  • 较差

即使对于幸存者,丰沃的唯有死亡。叙事细腻精准,画面诗意蛊惑,导演30不到,第二部长片却已经是大师级的电影语言,简直不可思议。高官慰问时,年轻士兵用力鼓掌,伤口崩裂以致病服上的血斑越来越大。仅两分钟的场景,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已经塑造了一个让人惊愕的战争、人民、官僚的噩梦。从塔式、索库洛夫(正是导演的导师)到2017年的On Body and Soul和这一部,前苏联的断壁残垣里藏着电影的魂。TOP 2019

52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观影感受太痛苦了

56分钟前
  • 我可我可我可
  • 较差

?一定是被剪掉的镜头影响了观感,俄罗斯电影居然在电影展上都只能看阉割版,这个世界太魔幻了,衷心希望演员们都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呃 #EUFF2019

60分钟前
  • Ecan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