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昆汀是个鬼才。
而所谓“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现代电影史上,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导演。
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美国独立电影革命旗手……围绕在他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人们为他和他的电影争论不休。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七个关键词,浅析昆汀导演2005年与弗兰克·米勒,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拍摄的影片《罪恶之城》。
关键词一:环状结构昆汀导演在1994年就以《低俗小说》一片的环状结构一鸣惊人。
而在时隔十年的《罪恶之城》中,昆汀又大玩了一把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总是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步步推进故事。
而厌腻了按部就班讲故事的导演和编剧们,就开始在探索不同的结构类型。
典型例子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一片,通过倒叙和剪辑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悬念丛生。
而昆汀无疑也是玩结构的高手。
《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都是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打乱时间顺序,让不同章节的主角相互穿梭,将三段式小故事讲述得饶有趣味。
《低俗小说》的人物围绕黑帮老大马沙展开,三段章节分别讲述了马沙的下属在咖啡店遇到的劫犯,马沙的下属与其情妇,马沙与老拳击手的故事。
而在第一段为主角的下属,在第三段中只是露了一面就被打死的龙套。
这样的安排无疑让人很新奇,当观众看完全片了解了整个故事之后,冥冥中就有了站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的命运的奇异感受。
而环状结构的妙处在于,由于全片的时间顺序是被打乱的,无论从影片的那一段开始看,都可以了解故事的全貌。
而影片的收尾呼应,全片的多处前后照应,也增加了“环”的循环和圆满感。
《罪恶之城》的结构相较之下要松散很多,三个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主角除了南茜也没有直接出现在故事中。
然而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三段长片中故事的人物是有一定联系的。
三段长片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段 哈迪根&南茜 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第二段 马福&歌蒂(温蒂) 反派:凯文(眼镜男)第三段 迪怀特&格尔 反派:杰克(坏警察)在第一段哈迪根和南茜的故事中,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的父亲是罗克议员,罗克议员的哥哥是罗克主教,出现在第二段马福和歌蒂故事中。
歌蒂为罗克主教为首的神职人员提供性服务,从而惨遭杀害。
而第一段中的小南茜,八年之后长成了酒吧的舞女,在第二段故事里为主角马福提供帮助。
而此时南茜还没有听从哈迪根的话远走高飞,可以看出这段故事发生在第一段(后编)之前。
三个故事的共通处是酒吧,哈迪根为了寻找南茜来到酒吧,此时背景里出现了马福和杰克。
第二段马福出场时,旁白介绍马福也提及南茜,此时是第三段的主角迪怀特作为视点人物说出旁白的,也为下一段迪怀特做主角做了铺垫。
第一段后编,哈迪根去农场找小罗克报仇时,第二段里的眼镜男凯文坐在农场里读圣经的镜头一闪而过。
关键词二:黑色幽默即使是在如此血腥暴力的影片中,昆汀导演也没忘了加入黑色幽默。
在血浆与残肢中,这些荒诞的情节显得如此滑稽。
比如在迪怀特抛尸过程中,头上还插着枪的杰克的尸体突然开口说话,甚至还会拿烟抽,喋喋不休直到迪怀特撞车才闭嘴。
之后为引蛇出洞,美穗一箭射穿黑帮光头,此人中箭后震惊的反应与周围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紧张的观影过程中会心一笑,张弛有度刚刚好。
关键词三:邪典电影Cult film,通常翻译为邪典电影。
意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杂烩,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昆汀导演的影片无疑是邪典电影。
邪典电影的几大特征都可以在《罪恶之城》中找到对应。
1.低廉的B级片B级片是指缺乏预算,成本低廉的影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
由于成本低,为了吸引观众,B级片往往是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又夹杂着怪兽、僵尸、飞碟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还有色情的擦边球。
也因此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金刚大战外星人等天外飞仙的剧情是B级片导演的最爱。
很多大导演童年时受B级片的影响,在自己的片子中也喜欢放入B级片元素来致敬。
比如蒂姆·伯顿导演就是一位有名的B级片爱好者。
在《罪恶之城》中,昆汀也放入了很多B级片元素,使影片有了低廉恐怖片的质感。
典型如美穗和凯文出场时天空电闪雷鸣,将人物的脸照映得阴森可怖,配合扭曲的表情,分外诡异。
2.粗俗夸张《罪恶之城》未必粗俗,但刻意的夸张是一定有的。
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符号化的女性服饰设计,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版的不真实感。
3.元素杂和背景设定在未知年代,使得影片有科幻片的反乌托邦传统和社会批判意识,又有恐怖片的血腥暴力,漫画般的分镜头感和黑白定格,人物持枪时的西部片感,以及不时的黑色幽默。
4.亚文化影片中的正面人物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群——妓女,流氓,逃犯,他们信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通过个人的暴力手段,表面上对抗的是代表政治的罗克议员和代表宗教的罗克神父,实则颠覆主流价值观,对抗的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5.自成体系Cult Movie中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罪恶之城》也一样。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有详尽的背景设定,条子与妓女的停火协议、超速一样会被交警追、被警察拷打胁迫签下认罪书……现实与虚构交织,令人罪恶之城的魅力别具一格。
6.不同于艺术不像艺术片需要正襟危坐,cult片嬉笑怒骂中自有“接地气”的风味。
不需要找寻那么多象征和意义,坐下来享受血浆横飞的快感就好。
关键词四:个性影像《罪恶之城》的画面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全黑白的画面有着黑白片的特殊质感,而偶尔的彩色在清一色的黑白中极为亮眼,飞溅的血液、金发女郎和她鲜红的衣服、蓝色的小轿车、黄色的变态小罗克……阴暗中又有着华美。
此种手法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结尾惊鸿一瞥,在此片中大量使用。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生来就带有漫画特质,而漫迷导演昆汀则将此点发扬光大(关于昆汀对动漫的痴迷可以参看《杀死比尔》插入的动画片段)。
定格、大特写使得影片有着漫画分镜头般的镜头语言,而不时的全黑白剪影处理也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此片的西部片元素也很多。
人物拔枪时刻意的pose,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般的“做作”效果。
在中国5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中,塑造英雄人物时也常用此方法。
关键词五:另类英雄传统设定中的英雄往往是警察等正义角色,而审美疲劳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他们更喜欢《基督山伯爵》、《西游记》等反叛的英雄角色,甚至是诺兰导演的《蝙蝠侠》或者《V字仇杀队》这样有些黑暗的英雄。
而以小混混、流氓、杀手等传统意义上的坏蛋做主角,让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片子也不鲜见。
远的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近的如国内导演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本片中,除了退休警察哈迪根是“正义”主角外,其他主角的身份都不那么光明磊落。
马福是有精神病的流氓,迪怀特是整容的逃犯,温蒂是妓女联盟的大姐大。
在这扭曲的世界中,靠自己双手力量和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拯救弱者、拯救爱人的“坏人”反而更可爱。
他们信奉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们为钱做事但绝不为钱权出卖人格,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却仍心存希望和美好,他们愿赌服输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即使放弃生命也无怨无悔。
权势熏天的罗克家族构成了影片的主要黑暗势力,虽身为议员、神父,罗克们却比罪犯们更为邪恶。
且比起小流氓的明目张胆的恶来说,隐藏在金钱和权力之下的黑白勾结、借刀杀人等等看不见的恶更为可怕。
关键词六:女性主义乍看下昆汀未必有多女性主义,在《罪恶之城》中女性基本扮演弱者和尤物的角色,是男主角奋力拼杀的动机。
但第三段故事中,妓女联盟这一设定着实亮眼。
结尾女孩们站在高处持枪朝不可一世的黑帮爪牙扫射的画面也相当帅气。
细究起来,昆汀是很喜欢表现女性拥有力量后强硬一面的。
《杀死比尔》中,无论是乌玛·瑟曼饰演的犹如不死小强的主角,还是吹口哨的黑曼巴、使流星锤的gogo、刘玉玲饰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是非常强大的,所拥有的力量很多男性都不是对手。
在本作中,美穗这一日本杀手的角色也同样强得像鬼一样,在片中佛挡杀佛,所向披靡。
也许柔弱的女性使用与娇小身躯不相称的巨大武器,爆发出坚韧力量所展现出的力与美的对比,是昆汀所热衷甚至痴迷的吧。
在日本ACG术语中,这种美感被称为“反差萌”。
昆汀深谙此道。
关键词七:日本情结毫无疑问,昆汀相当迷恋日本风情。
这点在他的影片中多有展现:《杀死比尔》中的一段就是以日本为背景的。
前文提到,栗山千明扮演的gogo、刘玉玲扮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乌玛·瑟曼用日本刀大战黑帮百人众的场面也十分精彩。
《低俗小说》中退役拳击手布奇逃出黑暗当铺又折返救黑帮老大马沙时,在当铺左挑右选,选中了日本刀作为武器。
《罪恶之城》中杀人不眨眼的美穗,使用日本刀、苦无,像忍者一样轻快敏捷的身手,刷刷几下就结果了几个大汉再顺便剁成几段装箱,血溅满脸却一脸漠然,彷如修罗在世。
即使是打酱油,也一定要有日本元素出现,昆汀导演的执着无人能及。
也许黑泽明等日本电影大师,也如同张彻的中国功夫片一样,给予了昆汀的动作片之路深远的影响吧。
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上映,无数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体会昆汀的魅力。
而2014昆汀依旧高产,新片计划近日也曝光。
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今后又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
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都看过电影,剧情我就不介绍了。
迪怀特是“黑吃黑”的代表,杰奇则即是警察又是黑恶势力保护伞。
黑社会也有其“法律”与“正义”,老城的协议也好,妓女的权利也好(男性黑帮与妓女在电影里是对立的势力),迪怀特是绅士与暴力的结合体,为了帮助妓女们与黑恶势力展开斗争。
这段的精彩之处在于迪怀特处理杰奇尸体那段,杰奇的头颅与迪怀特的对话。
相比迪怀特,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哈迪根则完完全全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哈迪根的正义完全按法律程序去执行,所以显得脆弱无力(反映了导演对法律的态度)。
当哈迪根以暴力解决了黄杂种时,我是拍手称快。
可没想到他却选择了自杀,照应了“老人死去了,小女孩获救了”。
这段的精彩之处在哈迪根危重住院时,各个出场人物的独白。
人性的闪光与丑恶,及权利政治的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哈迪根的死是对恶势力的屈服,是对整部电影隐藏在幕后的强大政治势力的屈服。
马福(米基洛克饰)看得我热血沸腾。
他是正义的代表,为了给爱人报仇,敢于对抗一切势力,包括幕后的红衣主教。
马福才是真正的展示暴力美学,对恶人手段极其残忍,对爱人和母亲又是充满了爱。
这段最精彩的地方在马福杀死四眼仔和红衣主教那节。
片中有一个细节——大雨中,马福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后,向上帝的雕像开枪射击。
对白是——他开始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从四眼仔口中得知红衣主教是幕后主使)。
红衣主教是议员(哈迪根那幕,黄杂种的父亲)的兄弟,即是宗教的代表,又是政治(或说政权)的代表,还是电影中最大的幕后恶势力;四眼仔则是邪教的一个象征,靠吃人在把灵魂升到天堂(也有人说那是人性邪恶的集合体);议员则是丑恶政治的代言人,冠冕堂皇,却是各位正义使者的最大敌人。
哈迪根过于执着与正义,所以他死了;马福过于执着与情感,所以他也死了;迪怀特游走于黑白之间,既执着于正义,又不过分执着(他不直接对抗政治,杀了警察偷偷处理掉)既执着于感情,又不过分执着(妓女都认识他和好几个都有一腿——汗一个),所以最终他活了下来。
恶势力依附警察,警察依附政治,政治依附宗教(至少剧中如此),正义方则是依附于爱——朋友之爱(迪怀特与妓女们)——父女之爱(哈迪根与南希)——恋人之爱(马福与戈蒂)。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说明,政治是一切邪恶的根源,爱是我们维护正义的唯一武器,当然——手段必须是暴力,以暴制暴!
天台杀手在漫画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称号:“The Colone”(上校),也被称作“the man"和”the salesman"(销售员). 红衣女在漫画里也没有名字,漫画里叫她“顾客”。
电影标题“顾客至上”里的“顾客”指的就是她。
红衣女和黑帮成员有染,她发现对方是黑帮后,决定于黑帮成员撇清关系。
但是黑帮成员威胁她,会以最残忍最恐怖的方式将她折磨致死。
红衣女知道自己无处可逃,于是雇佣了天台杀手给自己一个甜蜜的死亡。
电影里的台词其实已经解释了这个剧情。
杀手说“你厌倦了逃跑,你已经准备好面对你终究会面对的,但是你不想独自面对”。
杀手杀掉她后说“I'll cash her check in the morning”,这句话电影里翻译成“我明天早上去兑现杀她的支票”,其实这里翻错了,这句话说的就是完全字面上的意思:”我明天早上去兑现她的支票"。
支票就是红衣女给他的。
看完这个片子,很激动,几年来难得的激动,我想说这是一部疯狂的电影。
我非常喜欢。
它确实达到了一直极至的残酷和暴力。
它的叙述的方式和结构也是我最喜欢那种。
关注这部电影让我狂热的台前幕后太多,我简直不知道如何说起。
如果能在电影院看这个片子,那简直太他妈的爽了。
1.因特殊的拍摄手法,其实Mickey Rourke (Marv) 和 Elijah Wood (Kevin) 直到影片上映时才第一次见面。
2.Miho (戴木青文)使用的剑是《杀死比尔》里的道具,一直由Quentin Tarantino保存。
3.剧中Nancy的角色有裸体戏份,但由于Jessica Alba拒绝裸戏,而Robert Rodriguez 和 Frank Miller 也都觉得裸戏并不十分重要,也就不是十分在意。
4.尽管出现在所有的三个故事中,Brittany Murphy的所有戏份还是在一天内就完成了。
5.Robert Rodriguez曾帮助拍摄了部分的《杀死比尔2》,并只象征性的收取1美元报酬。
Quentin Tarantino在本片中还了人情。
6.Robert Rodriguez是按照Johnny Depp构思Jackie Boy的形象。
7.Christopher Walken, Willem Dafoe, Steve Buscemi 和 Michael Douglas 都曾经被考虑出演本片,其中Douglas原定出演Hartigan,Buscemi出演变成黄杂种之后的Junior。
8.Leonardo DiCaprio曾被邀请出演Junior,但最终被拒。
9.原著漫画中,黄杂种开的车是Atlantic '57C Bugatti,但在电影里被改成了1936 Cadillac Limo。
是因为剧组负担不起布加迪4天超过23万美元的租金。
10.Adrien Brody曾为Jackie Boy的角色试镜。
11.在Carla Gugino确定出演Lucille前,Uma Thurman, Sarah Jessica Parker, Ashley Judd, Carrie-Anne Moss 和 Naomi Watts 都曾被考虑。
12.Kate Bosworth曾是出演Gail的第一选择。
13.Dwight最后将敌人引诱近老城的小巷是来源于斯巴达国王Leonidas在Thermopylae战役中对付波斯大军的策略。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也是根据Frank Miller描写这次战役的一本书而改编的。
本片中Dwight的内心独白"No escape, no surrender, no mercy",也是《斯巴达300勇士》的旁白之一。
看过两个版本。
一、吸烟帅哥杀红衣女;布鲁斯威利斯(以下简称BW)为了个小姑娘入狱;丑男为妓女报仇;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BW最后自杀;帅哥最后电梯里给出卖队友的女烟抽……二、(长版本)黄杂种,bw的故事,加长部分包括bw的老婆到医院去看他,还有各身份的人的冷嘲热讽、女DA去帮他解决案子;冷嘲热讽,是递烟男杀手的故事,其中有直接在电梯里给叛变妞儿烟;不得好死,丑男为妓女报仇故事,加长部分为丑男妈妈与之对话;狙杀,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的故事。
最然在时间轴上所表现不同,但故事是相同的。
昆汀就是这么个叙事风格,个人来讲更喜欢第一种版本。
三个故事,乍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是有联系的。
递烟帅哥在这充满罪恶的城市杀了红衣女,而后BW一个马上就退休的警察为了11岁小处女而虐州长儿子,8年后出狱寻找当年11岁小处女时,在酒吧找到了如今长大成人的杰西卡阿尔巴。
此时,镜头扫过丑男和2B条子。
杰西卡阿尔巴跟BW跑了之后丑男被陷害,后又跑回酒吧寻找真凶,此时妓女男友认为丑男应该生在古罗马化身角斗士。
当BW去救杰西卡阿尔巴时镜头闪过哈利波特男坐在椅子上看圣经,说明那时候的他信仰战胜了吃活生物。
丑男找寻真凶时去了旧城区,被妓女孪生姐姐误认为妹妹的死全因丑男,捆扎在凳子上一顿抽时,妓女男友的前女友及叛变妞对丑男冷嘲热讽,火上浇油。
丑男把妓女孪生姐姐安置在杰西卡阿尔巴家中,此时BW应已自尽。
丑男最后被坐电椅。
妓女男友最后于条子的杀戮有点没病乱呻吟,但,黑色幽默还是存在的,比如美惠射杀身边喽啰时,其他人的冷漠无视。
最后,出卖队友女被递烟男在电梯里被递烟了……其实,完全可以按照剧情中把人物的名字写上去,但未看过的朋友们会有点觉得剧情人物与名字对不上。
如此写来,即使没记住角色名字的甚或多年后忘记剧中人物名字的,仍可以看本作知晓完整剧情。
嗯,不用谢我。
2014年11月01日 19:48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臭味相投的人大聚首!
看完一遍狂呼过瘾,比kill bill更极致后来又在巴黎看了一个按故事分别叙述的特别版本,更带劲了我一向是动态支持者,也就是说,漫画永远比不上动画,这一次,我想,我又是正确的
暴力美学,一个关乎生死、关乎哲学的概念。
提到“暴力”,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血腥”、“凶残”、“权力”,但当它与“美学”结合在一起时,就显得十分高深莫测,使人摸不着头脑。
“暴力美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罪恶之城》堪称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拍摄技巧、剪辑手法的精良,以及它将“暴力”经过形式化的处理和改造后使观众观影时不至于有不适感。
《罪恶之城》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的故事内核,在于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鲜明的性格。
在罪恶之城中,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影响了故事的背景,故事的背景造就了这个城市里的所谓“英雄人物”。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罪恶之城也不例外。
在这个满是荒诞、满是不公的地方,英雄人物就显得尤为突出。
他代表的是在权力制约下,每一个还心存正义的人,他代表的是被黑暗笼罩着的罪恶之城中残存的一丝丝光亮。
影片中的唯一正直的警察哈提甘、为了女孩歌迪报仇的马弗,甚至是浪子德怀特、女杀手美穗和维护老城秩序的女孩们,都是罪恶之城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坚持自己的正直理念,或是为城市中的罪恶打抱不平。
他们每一个角色都是令人心生纠结、难以回答是非对错的个体,原因无外乎他们用暴力来维护所谓的正义与公平。
但在罪恶之城里,法律已成为了上位者手中的玩物,不采取以暴制暴,结果就是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湮没。
哈提甘,整部影片中唯一正直的警察,他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并且马上就要退休,和恩爱的妻子过上美好的晚年生活,但未破的连环强奸、分尸幼女案使他难以心安理得地脱掉一身警服。
所以,他最终选择去营救那个刚刚被抓走的11岁小女孩南茜,而他的这一行动影响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在强权面前,他选择不妥协,他知道作案者是城里最有权势的人的独子,仍然用子弹射穿那个人渣。
而最让人心伤的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搭档竟然在背后射击自己。
哈提甘的内心一定无比复杂,我大胆猜测他在那一刻曾有过放弃追寻正义的念头,连自己多年的好友搭档都被罪恶同化,辨不清是非,世上还有什么可以令我相信的人呢?
难道我就这样一个人战斗一个人走下去吗?
但无论他心里想了些什么,他最终还是拼尽全力保住了小女孩的平安,尽管代价是被关进监狱,他仍然是欣慰的。
“老家伙死掉,小女孩活下来。
交易很公平。
”这句话两次从哈提甘的口中说出,一次是在他第一次救了小女孩,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时候,一次是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
他也许知道凭借一人之力无法改变整个城市,但无论是因为正义,还是因为爱,他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他觉得这是值得的。
哈提甘是影片中相对来说最正面的人物,虽然因迫不得已杀了许多人,但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有正义。
马弗是一个面貌丑陋,肢体粗硬,脾气暴躁无常的壮汉。
他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靠假释官露希尔的药来控制自己。
一天他偶遇性感的女孩歌迪,歌迪给了他从未感觉过的温暖和理解,却在他面前被人杀死。
马弗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想为歌迪报仇,从此走上了一条追寻真相的不归路。
他不断地找人询问相关的信息,一步步挖出杀死歌迪并且吃人的黑帮头目凯文、凯文背后的支持者红衣教士两个不断作恶的人。
他在与凯文搏斗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受了严重的伤,还将露希尔的性命搭了进去。
露希尔的死更加证明了在罪恶之城中,警察——在社会中应起到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的角色,已然沦为掌权者手中掩盖自己罪恶的工具。
他得知自己力量的渺小,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只因歌迪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最美好与温暖。
他提着凯文的头去找红衣教士并杀死了他,不出意外地进了监狱遭受死刑,但他从没有一刻后悔过,为了歌迪,一切都是值得的。
马弗是影片中比较复杂的一个人物,原因其一在于他与恶势力对抗并非是为了维护城市里的公平与正义,仅仅只是为了一个女人。
其二在于观众会对马弗本身的精神疾病产生疑问,这一切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马弗的幻想?
罪恶之城的恶势力究竟有没有因为马弗的报仇行动而削弱丝毫?
这些都是需要细细思考的问题,并且因理解角度不同,每个观众的回答也会各不相同。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观众不会对马弗报仇时的暴力行为有强烈的反感,也许还会拍手叫好。
这就是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在。
老城的姑娘们,性感而可爱。
她们与警察签了长期协议,只要警察不来骚扰,姑娘们就可以自由地把皮条客和黑帮人赶出去保护自身安全。
而这种平静被德怀特和女杀手美穗误杀了表面上十分正义英雄的副警长拉夫提打破。
老城即将门户大开,马上就要开战,唯一的办法是掩盖拉夫提来过老城的事实。
在德怀特抛尸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变故,并且老城姑娘之中有奸细,黑帮集中火力对姑娘们进行围攻,姑娘们不甘示弱对其大开杀戒。
最后的镜头充满了隐喻,它或许想表达女性解放,或许想表达在罪恶之城中暴力比别的什么都要有效,故事的立意可以有很多种,姑娘们的样貌性格也会在观众的脑海中迟迟挥发不掉。
每个姑娘都是自己的英雄,这个世界容不下姑娘们的火焰,就让这火焰把罪恶之城的一切都燃烧干净吧。
暴力美学作品塑造了很多“英雄式”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在追求正义或找寻真相的过程中,自身的暴力行为往往不会被社会主流观念所认可,但故事本身设置的背景会将这种否定的声音弱化,会使观众在观看暴力美学时,内心并不会过多谴责。
可以说,暴力美学中塑造的“英雄式”人物体现了暴力美学的魅力之一,《罪恶之城》的英雄人物角色和故事内核增强了整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部相当酷的电影。
画面冲击力极强,强到即使无法记住画面的内容,却忘不了那种残忍的美。
Bruce Willis,真是哪儿都少不了他,越老越帅。
这部电影分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短小精干,但都是完整的故事。
黄色怪物顾客至上不得好死大开杀戒仔细想想他们互相关联,且还分着阶层。
关联在于南茜那个脱衣舞娘,是警察从政府官员的儿子手下救出的小女孩,而政府官员的哥哥是吃人肉且与狼人一起杀害妓女的同谋,也是极有声望的信教徒...这部电影改编自漫画,当初看它是因为买了本书叫《以眼说话》,封面出自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只是感到猎奇,无休止的独白,好像主,人公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加以解释,除了絮絮叨叨的台词外,还有全黑白以外零星半点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常常出现,或代表血,或是女人鲜艳的红唇,明媚的眼,难忘的美好一夜情发生的所在地。
在这个罪恶的只有黑白的城市,黑与白其实无法分的那么清楚,于是血也可以是白色的。
为什么无法分清?因为混沌,这像一个无法无天的城市,警察也没个正行,想着非礼妓女,殴打自己女朋友,甚至这个城市包容吃人的恶魔,而信教徒那么最应该纯洁的人,冠冕堂皇的吃人还说着摄取她们灵魂这样的屁话,,而视妓女的命于不顾。
但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法无天的城市,权利依然有效,主教把废物弟弟提成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甚至有权利颠倒黑白让无辜的人替罪,警察的死依旧让老城的女人们感到担忧,如果这是一个暴力说通一切的地方他何必担忧呢?还有就是为爱奋不顾身的大块头,他杀了主教,杀了狼人, 以为自己在狱中看到 了心爱的金发女郎,结果只是与她相似的妹妹,一瞬间金发又变成黑白颜色。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颜色代表温度,代表魅惑,而为什么其他是黑白?大概是为了凸显这个城市的冷酷与混乱,这是个没有颜色的世界,可它依旧有情,爱情为主,不管再酷的人也是有情的,他们为利益拼搏,反抗,这是这个城市的生存之道,这是个暴力的城市,也是个有情的城市,只不过你要按规则办事。
real暴力美学
这个城市拥有世界顶级的医疗水平!
色彩运用的太帅了。当年的Alba青春貌美,简直让人窒息
很NB。但我还是更喜欢上帝之城和低俗小说。
很贴近漫画,极为风格化的影像
old man dies, young girl lives ,fair trade!
都得死!
重剪辑加长版有变动。黄杂种第一,罪城第二,狙杀第三。中间好似还加入几分钟的小故事。爽到爆。
竟然非常的喜欢。HHP也全中,那个装逼的旁白使全片都有一种搞笑的氛围(in a positive way)。影像处理的真心漂亮,绝对是数字影像美学的里程碑呀。这个片子也把漫画改编发挥到极致了吧。 Rodriguez自摄自剪
三个不相干的故事是为说明警察和暴徒已无分别?也就是无间道吧。一袭红衣十分震撼。
影像没话说,但我基本是当恐怖片来看的。
AlexisBledel那湛蓝的眼睛
这个基调很不错!还有几乎是用旁白来说的台词也很特别.就是似乎有点不够罪恶...
啊啊啊算不算大叔萝莉配啊~~~这个故事,应该漫画会好看很多吧?
不喜
色调与暴力
满眼妖饶 但还不是我的菜。
里格斯最NB的电影
不是我的菜
看纯技术流的暴力片跟看纯肉欲色情片一样,多了就恶心。高潮过了就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