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极慢的速度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有种感觉是,虽然这本书是上一年春天看完的,但根本不知道当时怎么看的,只记得课题分离一个词而已。
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关注于太多的看的作品的数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有限,能够品鉴好一些作品足以。
看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是一部爽文,课题分离,目的论,世界地图中心论,让我如获至宝,让我一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开心心去实践去 去取悦自己 去成为幸福的期待中的原子人。
但书的后半部分,却让我有点泄气,作者又将幸福的落脚点放到“共同体”上。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又是什么现代原子人的大招,“共同体”有让我幸福不能受控起来。
我尽量去理解受控的共同体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确实因为这一点有些不理解和丧气。
电影中阴暗女主作为吉他英雄,只敢发不露脸的社媒,一心想要去组乐队。
但幸运的是她真的是吉他英雄,这里有个纽带乐队,比家庭还温暖。
你社恐没关系,还有我们;谈的不好不会配合没关系,大家都在成长;你打工不想露脸没关系,你来做饮料我去招待顾客。
但是我们要你最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我们是家人吗,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吗,你可以认真的做自己,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吗?
小i人,坚持做自己吧,总有一天有人会爱你,会找到一个“共同体”。
即使暂时没有也没事,把你自己做好,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不推荐,无聊可以看看 最近电影院里真的没有什么让人特别有欲望去看的电影,最后挑挑拣拣选了这个。
最开始就没有没有对这个电影有特别大的期待,看之前就猜大概是青春物语+音乐—女高中生/初中生通过音乐获得友情拯救什么之类的。
希望至少能会是《lovelive》《AKB0048》《卡罗尔和星期二》这样的水平音乐番,毕竟给开电影了。
我甚至没有期待是《星际牛仔》那样的音乐,但至少音乐要做到可以吧。
但实际很一般,加上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都甚至比不上我之前用电脑看的音乐番更出彩。
实际最后的结果果然也和我猜的相像,但是虽然并没有对主线的羁绊,四个女孩子的友情感动,(我觉得主要是主线四个女孩子之间的羁绊铺垫的太浅薄叾,我感受不到那种类似命中注定的友情,或者说但凡她们现实出道组成乐队,我也会觉得她们只是普通的同事,没有团魂,一定会是主角孤独的个推,一定做不了团粉,随时留言要单飞)而且说实话,作为一个音乐番,音乐真的写的很一般。
是那种我看完电影,不会去网易云找一下收藏下来的。
反而整个故事只有在那个醉酒的成年姐姐在路边随意的开始路边表演的那段,突然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和真实,而不是套路化的流水。
成年人或者说前辈的温柔真的和灿烂的夏季晚霞很相配。
话说酒精 乐队 夏天 真的很公式!
另一个让我会心的就是孤独搞乐队的原因真的很有意思,搞乐队出名-辍学=有钱有闲。
未来要在节目里作为乐队大佬,用风轻云淡的口吻讲初中被孤立的青春伤痕,那种大佬风范。
真的看过好多好多类似的。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得不到就毁掉,厌女犯罪低龄化,英剧还是那么先锋敢拍| 混沌少年时 拉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tv版已经上映很久了,剧情已经有太多I人共鸣的回响在了,我倒是想夸夸别的。
深夜动画番剧的市场这二十年其实成长并不很多,至少是远远望不见隔壁游戏行业的尾灯的,于是成本成了动画制作的重要边界约束,手绘原画是首当其冲的降本增效领域,减少原画张数,在可动范围上投机取巧,造成了越来越多作画崩坏和上色错误的名场面,京阿尼在《全金校园篇》那手绘60帧如飘柔般丝滑的转身甩发画面似乎已成绝唱。
另一方面作为最有力竞争者的3D技术,在呈现效果上却日益精进。
从建模辅助、真人动捕到3渲2,各类技术手段蓬勃发展。
而乐队动画这个题材,恰恰是3D技术最适合的领域之一,毕竟3D在舞台场景上表现力远超2D手绘。
20年前凉宫的《GOD Knows》上真人动捕的惊鸿一瞥是这场浪潮的最佳开幕,LL和BandG两大企划都热衷于拥抱3D,京吹的3D乐器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直到最近几年GBC、mygo、“神人tv”已经彻底用完全的3d动画来制作少女乐队番,似乎这就是乐队动画的标准答案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芳文社给了我们展现了另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这家擅长拍各种题材下美少女贴贴的制作公司其实抛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少女乐队番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Live么,当然没错是Live(不,是女同,划掉)。
毕竟Live实际上往往是番剧最终情感高潮的爆点。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几首让人能够循环的好歌只是乐队番能够立住的基础,而远非全部(想起了神人tv的我心在流血)。
充分铺垫的日常,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和成长,才是少女乐队动画的真正灵魂。
那么当选择来到了用于表现夸张的人物形象、故事进展和情绪起伏,2D动画的表现力转而完胜3D。
《孤独摇滚》中,吃草的山田凉、不断幻化为各种生物的波奇酱、随着人物情绪变化百变的画风,时而夸张,时而写实,这些名场面无不是2D动画大显身手的舞台,监督和原画师用不受常识拘束的自由多变的想象力,为人物情绪的表达增添了无穷的张力,穿越画面直入人心。
当然芳文社也不是个拒绝新技术的古化石藏家,舞台动作特别是live的高潮段,比如波奇的华彩和飞猫式的穿越镜头,都有很明显的3d辅助或者3d渲染的痕迹。
但在情节推进的非舞台部分,真的是一场极其出色的2d动画大餐。
毫不夸张的说,在3d乐队动画占据上风的今天,芳文社和斋藤圭一郎带给我们的《孤独摇滚》,真的堪称一部标志性的动画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对于动画最重要的东西绝非仅仅是动作和光影,而更是真挚的情感传递和无尽的想象力。
P.S.:聊起这个就再说点跑题的,3d与2d哪个更好的争论其实再另一个领域——R本中更早就得到了更深入的讨论。
3d制作的低成本高质量稳定量产输出,加上现在又有了aigc这个辅助利器,已经在r本生产端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但2d的r本却并未随之式微,不管是实体消费端的销量,还是e站的平均评分,2d本反倒是更胜一筹。
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只有2d手绘更能轻松展现不可能的角度和夸张的人体。
二则更加重要,2d相对于3d在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非重要信息的剪枝,光影、物理引擎互动效果当然是3d擅长的,但并不是r本需要的。
恰恰相反的是,画师精选并突出的重要信息反而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力。
如果给近五年来看过的乐队番排名,我大概会给出《孤独摇滚》>gbc>mygo>>>颂乐人偶的排名,原因就在于孤独摇滚实在是优秀到难以置信。
把体量缩小确实节奏有所改变,不过对新观众特别友好,也让我这样的铁粉高呼过瘾。
缩在这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也让我有时间专注于剧情,能让我萌发更多的点子,这是好事。
孤独摇滚开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高,大多数差评都是说既不“孤独”,也不“摇滚”——其实是相当不清不楚的评价,从来这二者就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界限,就像摄影里面的“德味”,都是主观感受,你大可说孤独就是没朋友,也可以说就算有朋友,没有深刻直达心底的交流才叫孤独,你大可说摇滚是万青弦上的石家庄,当然你也可以说摇滚是小鬼两手捧着的空气吉他(当然这个我不认可,虽然他流派写的是什么朋克,实际上这逼比华晨宇都差远了),那咱大不了道不合不相为谋。
没有定义,完全是人自己想出来的,那我何必去跟你纠结你的评价,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摇滚,何必呢?
你说它是废萌也好,说你它是精神病也罢,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坐在影院的座位上我想了很多,然后实际落笔没写几个字出来。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脑子里翻江倒海,实际写起来又不知道写点什么。
我刚开始想标题,就像在写高中议论文,似乎整个影评都是要点题着来写,但是无所谓呀。
正如山田凉点出来的那一句,不独特还不如死掉好了。
人就是这样呀。
我躺在座椅上想了很多,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想到过去又想回现在,青春真好啊,青春容许你想你所想,做你所做,容许让你结识你意料之外的好友,容许你不随大流,不扯王八犊子,容许你写你想写的,做你想做的,容许你完成人生的转变,把身上的石头和尘土尽数搬开或者洗却,留下的是晨曦,是你想成为大家英雄的梦想,是你未来的前路。
文以载道,影视作品也是一样,它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让你在万千个夜晚,让你在怀揣着和一里一样的孤独感的时候,能让你明白生活是有盼头的,尽管它并不时刻如你所愿,但是起码我们都在改变。
想了很久想了很多,落下来一没逻辑,二没有创造性的想法,那么就这样吧。
想的很多东西都搁浅了,这应该是蘑菇帝国的歌词,佐藤也给结束乐队写曲了,挺温柔。
在影院的天花板上,我看到东京的晨曦。
番剧未看,剧场先行。
在一部院线时长90min 的影片中,刻板的人物性格井喷式溢出、模式化的热血剧情行云流水般倍速推进,它像整部番剧的解说打样,剧场版观后已经让我失去回看原剧的动力。
孤僻与社交隔离并不是种怪异的性格,我时常因它感到舒适甚至是以此为区分自己与群体不同的固执傲慢佐证,尽管也会在观察到人群中行动自如自洽的个体而心生艳羡。
后藤独的机遇与困境、行动与西西弗斯在剧场版中的展现被精确计算到了每一个幕起幕落,同时却也失去了让观众顾影自怜的能量,我无法在已知精美结局的进化论中感受人与生命命题间互动的张力。
唯有那句「知晓自己的敌人在何处」依旧醍醐灌顶,这是青春乃至人生中都重要无疑的预言,因为误判而对着风车拔剑四顾的茫然已消耗人太多岁月,若我人生中有教诲如此,能否幡然醒悟得早一些?
还是任何经验都只能从真实的历险中以血泪换得,无从得知。
从看到孤独摇滚的名字就隐隐觉得自己一定会去看,就像当初得知苏打绿演唱会的消息一样。
上周六打算连看两场孤独摇滚,当时看到简介很感兴趣,孤独阴沉,这多么像我;乐队,多么默契的团体。
我第一次看到乐队是在思南街角之声,一个吉他手望着另一个人笑得多么灿烂,当时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很渴望自己也有那样的瞬间。
我想这是对于灵魂朋友的渴望,一个眼神便能传达所有想表达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想慢下来,让自己提升一点敲字的准确率,说提升一点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开始让自己错误率降为零了。
我的眼皮现在有点刺,感觉是因为一直在电影院又哭又笑,眼珠(写的时候想的是眼里的泪珠,写成眼珠,现在看真是哭笑不得)一颗一颗往下掉,眼皮肿了。
想到这里我看了一眼镜子,又把自己的样子拍下来,眼皮真的好肿好厚,笑起来也是一种没精神的样子;但是如果细看我的眼神,我现在神采奕奕,只是眼皮有点肿,脸有点红。
不管是苏打绿演唱会,又或是《孤独摇滚》,我内心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开启了某种神力。
我明明没有买上演唱会的门票,苏打绿却阴差阳错又一次遇到台风,于是我借由台风买到了门票。
我明明在周六加班,大光明影院居然一连放了这么多天上下场连续的电影,以至于我今天临时起意还可以去看。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刚刚好,好像有一种天意在里头。
或者,更加明白地解释这件事情,其实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所有看似天意的安排,都是内心强烈渴望驱动的结果;其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如此顺利进行,是因为没有那么渴望,也没有那么关注,于是在记忆中过掉了,存在但不在场。
第一次看包场电影,偌大的影厅只有我自己,消防宣传片陡然出现时,我忽然被一种恐惧攫住了,突然出现的画面让我慌张,刺耳的蜂鸣声让我非常难受,好像整个大脑都在共振。
除此以外,整个宣传片的声音也太大了,而且声音分布不均匀,在几片音响里跳来跳去,嗡嗡嗡震得我耳朵要裂开。
在那么短短的宣传片播放时间,我忽然开始想象自己一会儿将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影厅,然后我会因为受不了一个人在黑处而狂奔出去,我想;我可能有黑暗恐惧症,或者幽闭恐惧症,我想。
但我终究留在了椅子上,我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而在影厅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出现任何预想过的不好的感觉。
相反,我看到小孤独这个字幕就开始喜欢了。
看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种很想把这个电影记录下来的欲望,我想这是因为我已经确定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个片,我想要分享快乐。
但在miss了孤独摇滚的画面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专心享受电影。
看到小孤独的那些内心独白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样子——内心独白如此丰富,表现出来却仅仅只有面部表情,还常常社恐和失去意识——我总是忽然就流泪,有时呜咽,低低地发出一些悦耳的呜呜声,有时忽然大笑,还有时边笑边哭、边哭边笑,笑着就开始哭。
我笑得想哭,我总是听一个朋友说类似的话,却不理解,今天真正体会到了。
我非常庆幸这是我包场的孤独摇滚,我才得以如此自由地表达情绪。
这不但是《孤独摇滚》,这也是我的孤独摇滚。
我会想起我走进影院取了一张票后,检票员说——“孤独摇滚可以入场咯”,我知道那句话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他撕票根的时候很仔细。
第一场结束之后,清洁阿姨走进来,我们对视了一眼,她默默走了。
结束第二场之后我溜进另一个厅,看到一个大爷穿着汗褂子,一边摇着扇子,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看电影。
影院好热,我也穿着背心,还脱了鞋,舒服地蜷在椅子上。
好有趣,原来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看到小孤独对于周围人的观察,总是不停地道歉,不愿意给人增加麻烦,难以拒绝别人,好像看到了自己。
曾经和现在的样子。
看到她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不讲话,却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好像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相处的样子,也忽然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朋友很少。
窗边飘来清凉的晚风,我的眼皮还是刺,眼睛还是痛,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和波奇酱同为infp4w5,哭了四处地方:第一处是“自卑着 但也向往憧憬着 我明白这种感觉” 我也是啊… 会羡慕耀眼的舞台、羡慕人群中的主角、羡慕天生就享受舞台的阳光人士,也曾为上台发言和与不熟的人交流等一点小事而紧张不已 努力扮演理想中的自己 但就像狼王梦的双毛 再怎么扮演也会有瞬间被打回原形… 提醒自己并不是天生阳光的人群主角…可我只能活一回 当然想要自己理想的样子 不想就这么算了… 哪怕会被一次次打回原形 也想要努力扮演 说不定哪一次 真的就成了自己的主角…第二次是她们稚嫩但拼尽全力的努力 其实真的是“尽力了 不留遗憾就好” 只是想要这样的体验…第三次是波奇酱室外演出 她害怕他人的审视 但其实大家都很友善 “敌人并不存在” 就像我之前说的 isolate 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不要去假想敌 没有人审视你 即使有 他们也不重要第四次是乐队演出时 团队陷入低谷 观众的不利评价 波奇酱回忆起了室外演出时的友好感受 即兴solo 还是那句话 没有值得你在乎的人在审视你 如果有人审视你 那他们一定不是你重要的人 只要做自己的主角 留住那些值得的瞬间就好了…有些人看了会失望可能是孤独和他们理解的不太一样 但后藤那种自认有才能的社恐 班级透明人但内心渴望认同又多少带点自命不凡 自卑着但又憧憬着一个聚光灯下闪耀的时刻 只能说对上了频率就会有共鸣 “那时我含泪发誓各位必须看到我”也不只是天生阳光的e人的特权…
作为电影的话我觉得只值三星,但是本来就没抱太高的期望,所以还是综合一下给了四星,觉得评分7.5左右比较合适。
删改太严重了!
整个第七集居然全部删掉了,那可都是精华啊!
拍照那部分也是,删得都不连贯了。
玩女人那段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的删除,导致电影全片没有直接介绍星歌和虹夏的关系,直到中后段才由角色之口说出两人关系,没有看过番的观众也不能直接依靠两个人发色相同就判断她们的关系吧。
删除大量片段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段蒙太奇。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理解制作组做了很好听的原创歌想放出来的心,但是蒙太奇片段没有重新作画,人物一直在说话但是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如果不是看过原作一些片段会有点不好理解。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很奇怪,太快了,像是开了1.25倍速,这可能就是番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上半部分浓缩了一到八集,明白是想断在“波奇酱的摇滚”(孤独摇滚)那里,但是还是太赶了。
总结,是完完全全的粉丝向电影,非粉不建议观看,会感觉云里雾里。
因为我是基本上不看番剧总集篇的,所以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总集篇都有这些弊端。
但是下我还是会去看的,可能我这种粉丝就是甘于被割韭菜吧。
话说第二季给我好好做就行!
疑似宅男幻想中的女高中生生活;硬要剪成上下两部成75分钟时长的电影,guna!
在大陆看到真的是感谢各方了。看过很多总集篇,特别是高达的,总集篇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TV版流水账。但是孤独摇滚的,是有一点点的巧思的,详略得当,前后呼应,让即使是第一次看的人也能很舒服的了解剧情和人物,对于看过114514遍的老粉来说,更是直呼过瘾。Dolby Atmos厅音响很好,很live。因为是点映,所以没有物料,遗憾啦,但是重要的是电影,是电影。圣斋藤难道真的是神?
3.5 本来对这个画风完全没兴趣的,但因为看另一个电影,干脆就连看了,没想到这个社恐怪咖女主意外的很搞笑,还有点共鸣,而且女孩子们的友谊真是令人羡慕啊!可能因为是发特典的活动场,有coser来,前面就坐了一个女主的coser
5- 两部连看,节奏崩成了一坨,剧集经典的内心os与情绪可视化在饱和式轰炸后也索然无味,只剩下经典事件的重现给到略微的感动,能做到粉丝场到最后大部分人玩手机真的难以评价。原始剧集虽然本身较短,但这种单纯“重置”法子还是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全程似乎开了倍速,台本轰炸与莫名其妙的情绪起伏还有不明确的高潮结尾,甚至连角色的成长变化都塑造地毫无弧光,实在是食之无味。
对于我这种没看过TV版的人而言,总集就特别适合。如雷贯耳的大作,今日终于有幸一睹。讲真,歌很好听,故事也有动人之处。虽然作为i 人,我依然理解不了这夸张的社恐,但整部作品有音乐,有梦想,有友情,有成长,而且还是全员女生,这点令人很欢喜。
比想象中节奏好点儿的总集篇 波奇酱好帅
不得劲儿
总集篇,看tv版就够了
连起来后节奏中反而更能看出四格的基本结构,剩下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卖新歌剪的呗
【theatrical】对两段叙事蒙太奇(或称新曲宣传混剪)不太满意,虽然理解总集篇仍须与TV做出区分,但其中对于TV中的部分有趣小细节所进行的牺牲似乎使得作品呈现出更接近于原作的四格结构特征了,我是说,即使将每集时长粗暴地掐头去尾乘以六,至多不也就两小时尔尔吗(然而刚注意到下篇甚至只有七十来分钟)
没有带娃去南丹,但看了这个系列,她很喜欢,看样子以后可以一起看live了。
无聊至极。
我一直都是结束乐队的粉丝啊
很欢乐哈
这种几把片居然8分,看来2025年了非主流鬼火青年还是不少啊
粉丝向电影,万幸路人也基本能看得进去,台词还挺有梗的,这就是年轻人呀
以此片为契机,和朋友展开了从静安大悦城至南京东路百联ZX的整天二次元康复之旅。大银幕上结束乐队挥洒的泪与汗、青春的痛与希冀都被放大,而立体声环绕下的鼓点、贝斯、吉他音轨交织出看TV版时未有过的共鸣。剪切很干脆地去掉支线插科打诨,反保留几处严肃经典对白,中止于俱乐部首演后虹夏那句照应标题的“波奇(孤独)摇滚”,相信即使是第一次看的人也会随剧情而触动。另外也得以再确认看TV时的想法:前半部相比后半部,有更多波奇为第一视角(且主要面向虹夏)的镜头及从稍远角落“窥视”团队的背后视角,就像波奇起初那忐忑的灵魂,后半程镜头则逐渐水平均匀,互动重心也转移至波奇和喜多。很怀疑这隐喻了脱宅的两个阶段:首先在至亲引领下确立自我,再在与挚爱的互动中找回目标。
这也太难看了吧……浪费我的时间……
究极社恐跟三个女生组合队的故事 有点意思 有点好玩 整体平平 主要歌一般
总集篇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