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的美,盖过了应接不暇的所有人。
她迷人、性感、带点欲说还休的沧桑、扭着蜂形的腰肢和臀部。
大红的嘴唇、裙子的带子随时准备滑下来、或者抽烟。
有一种风尘气息的浓艳。
这部片子的可贵,大概于它的温暖恬静、与暴力阴暗的制衡。
迷人的远景、聚会中调皮的螃蟹、暖的色调...下一步就是黑、白、灰、血、骗局、碎尸...虽然故事讲的有点紧赶慢赶、内容和想表达的东西,过了八分饱,但是顺一下,还可以说是丰满、仅仅丰满而已的电影。
片头曲叫什么?
求地址。
极赞。
哦、你长得真好看,啊、像块樱桃派,啊、我好想死啊,哦、这算什么生活!
你真好看、我的妈呀、吓死我了、你是我的偶像!
好比...最令人悸动的旋律哦,我是怎么了?
哦,我恋爱了。
怎么你不同意吗、突然之间你和我这个翻译也挺逗的、神经叨叨的。
关于男主:在这个旋律中几个镜头,完全阐述了男主角的心结:老婆自杀。
老婆很爱他、在报纸上剪下他的样子、贴了厚厚一个本子,等老公回家渡过一个浪漫的夜晚...结果老公还是那样疏离、忘记了一切只记得干活干活、女的绝望了,把结婚戒指放在那个载满浓浓爱意的老公模样剪报本上、自杀了 ,祭奠了爱情。
迟钝的男人后来还不明白“她好好的为啥要自杀”这就是寂寞芳心。
警方是伸张正义的化身、然而这个案件、作案的这两个人却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个死了老婆以后就知道在办公室坐着的警察。
拯救了他、点醒了他、使他反思顿悟从而在案件结束,放下功名利禄寻找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真义。
从他对他的情妇的表现,我们不难看见他和他前妻相处时候的影子,只在很晚见面,不沟通,不交流,不表达..甚至遗忘他们的相约。
这不是爱情,不是对爱情的方式。
然而现在很多男人,都差不多也这样做,女人被逼出了脾气、男人还觉得不可理喻、没有教养。
也许有人说,这是男女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爱情只有一种思维方式。
那就是像玛莎说的:爱情就是中间容不下任何一个人.爱情就是可以为他杀人送命。
玛莎那句:曾经也有人为你杀人或者送命、来表达她有多么爱你吗?
更多是一句总结,给男主也给观众。
就像作文的结尾,总得点点题。
关于骗子:寂寞芳心,就是那个胸部下垂浑身皮包骨头的五十三岁老美女在嘿咻的时候说:你叫我的名字并说你爱我;寂寞就是村庄中白色房子里善良纯洁的少妇怀孕时、说,我知道他不像外表这样,我能接受、我已爱上了他——我不愿再像过去一个人生活。
...从前这个贴着假头发片、盖住河豚头的男骗子算是游刃有余,来去自如,不杀人,只诈骗,即使抓起来也上不了电椅。
但是他遇上了他的爱人,这生意就不好做了。
她看那些女人,都不顺眼,他是她的,她却要像个旁观者一样、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女佣一样在旁边看着、伺候着自己男人跟那些女人干各种各样的事情。
她爱他,于是她杀了那个模样可口怀孕了的女子,伪造成浴室割腕;她很可怜,老女人嘿咻就嘿咻,还非让费尔南叫她的名字说爱她,可怜的女人流着眼泪在暗黑色的光线里、陷在床上,心碎欲裂。
费尔南努力了半天,就挤出了一句:继续......奈特。
这个小小的细节也可以看出费尔南对她的爱。
老女人又逼着他说,他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说:我爱你,小猫咪他想的是玛莎,他只叫她小猫咪。
却给老女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这完全就是吵架和好一对恋人的样子、吃醋、耍脾气、吵架、爆发、和好。
再从打发警察、费尔南的情绪表达来看,他也是很爱玛莎的。
但是男人的爱似乎永远没有女人的爱那么牢固。
他那么喜欢孩子,她都没想到。
安静的村庄、善良温柔的少妇,可爱的小女孩。
玛莎都不禁跟这个女人紧紧握住双手、紧紧相拥,对比之前对老女人的表现:嘲讽、从镜子里盯着她、打断他们调情...截然不同。
可是善良的女人使玛莎绝望了,她怕她抢走她的一切,她是一个真正的第三者、她怀孕了,费尔南还要给她取名字叫玛莎。
自己好像被剔除了这个家庭。
在此之前,碎了老女人之后,和好的恋人有一次交谈,关于未来。
玛莎说想生个孩子,过安稳的生活。
费尔南马上同意,并说城市坏人多不适合养孩子,要到乡间去,玛莎喜极而泣坐在爱人的怀抱里。
可是这一切在这个白色房子的家庭里似乎都实现了——被别的女人实现了,那么自己完全是个多余的了吗?
那怎么办。
玛莎决定杀死她。
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她要男人做一个选择:你爱谁。
男人杀了善良的少妇,玛莎又借着一点伤大哭大闹、男人杀了心爱的孩子。
不然杀人送命又有什么意义?
——为了表示他爱她。
关于玛莎:关于玛莎的过去,也是交代的很着急。
她美丽,几乎被每个寻芳客找过,哥哥从10岁起强暴她、她好看,但是却是残花败柳。
她含着水心碎又心醉的眼神,迎来了她钓到的费尔南。
她也许并不聪明,但是充满经验。
所以她可以骗。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骗子、靠救济金的女护士。
缺失了正常的伦理、幼年不堪、成年被玩弄都使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自私、迷失、不轻信人、又止不住渴望一种深深的温柔、残忍、...在她和死去母亲的小女孩交谈中,可以窥见她不幸童年的一角:你孤苦无依了...没有人来救你...全是她的过去。
小女娃娃可不管,上去来一口:我恨你。
男人爱孩子,不然早就下去手,不然也不会买车子、在沙发上愁眉不展、女人可怜孩子,因为自己有过那样的童年,她思绪万分,她的爱情战胜了她。
她一生一次的爱情。
她夸大其辞的在恋人面前告状,怎么办,他爱她。
于是他们杀了孩子。
证明了他们的爱。
最后的最后,他们也一起死了,在电椅上。
玛莎遵从了自己,守住了一世一次的爱恋。
男主也明白了爱情,放下一切去追求幸福。
完美结局。
真实事件改编。
一个喜欢骗财骗色的男人费尔南德兹,棋逢对手,爱上了“剽悍”的女人贝克。
心手相携,掠财掠命无数。
最后,终于走向了电椅。
在死亡面前,女人神态自若,男人略显慌张。
约翰·屈伏塔诠释的警探原型——艾默·罗宾森,刚好是该片导演托德·罗宾森的祖父。
可惜,我一直主观地不喜欢屈伏塔,似乎无法改变。
扮演贝克的萨尔玛·海耶克,是“大只美女”,在片中表现得相当优秀,暴躁、残酷、偏执、邪恶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其他角色,都成了她的陪衬。
嘿嘿。
不要轻易相信征婚交友广告上认识的人哦,说不定,里面正潜伏着另一对“芳心”杀手。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可以让人回味的。
说实话,在家看这部高清的DVD之前,我刚从电影院花了大银子看了《让子弹飞》,除了看的时候有些地方让我笑过之外,剩下的东西,看完电影基本上就忘了。
当然,我们从来不应该对中国电影报太大的希望,支持就好。
回家以后,想着要看点其他什么冲淡一下这种不好的感觉,于是就随便找来了这部片子。
看的时候,就是报着看故事片的心态来看的。
不喜欢男骗子的长相,女骗子够有味道,但是残忍的作风让人想立刻毙了她才痛快。
特别是后面那个小女孩的妈妈被枪杀以后,我一直祈祷千万不要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下手。
但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当然,最后坏人还是得到了惩罚,但是,对于他们所做出的罪恶来说,死一万次都不够。
看完影片以后,我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那么多长相还不错的女人会去报纸上交友,会去将自己的身体和财产托付给一个来路不明的男人?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个男人够体贴?
够温柔?
在这个骗子寻找的对象中,我找到了答案。
应该说,也是电影侧面要表现的东西——那就是战争的残忍。
看过太多正面反映二战的电影,在战争下人性的本能得到全部的爆发,求生求死求名,神马都是浮云。
你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电影中,死去的战士手上一般都会有一张照片或镶着照片的项链,照片上要么是一个女子要么是一个孩子。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孩子和女子在失去父亲和丈夫之后,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了战争的硝烟,只有表面的看似平和。
但是,这些失去了至爱的人们,只有孤独作伴。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也是关于那个小女孩的。
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妈妈的笔友,她居然画了一幅三个人在一起玩耍的图画,这个笔友显然站在本该是父亲站的位置上。
后来,电影里小女孩的妈妈看似轻描淡写地提及,小女孩从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她自己也做好了和女儿一辈子相依为命的打算。
可见,当真有一个人打着关心她们的旗号出现的时候,这两个脆弱的人真的以为找到了依托。
可惜最后却都被残忍地杀害——这比自己的丈夫死在战场上还要残忍十倍!
还有那个自杀在浴缸里的女子,漂亮且怀了骗子的孩子。
连警察都想不通她为什么要自杀,因此确定里面一定有阴谋。
在女子的起居室里,一个镜头闪过,那是她的死去的丈夫穿着军装的照片。
唉~对于一颗孤独的心,坏人真的可以有机可趁。
所以最好内心够强大。
但是,当战争的残忍将所有的这些剥去的时候,谁还敢说自己可以够强大呢?
也许只有斯嘉丽吧,做一个乱世的佳人,也不要因为软弱而轻易相信别人,丢了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身家性命。
John Travolta(约翰·特拉沃尔塔)是我见过最虎背熊腰的演员!
他的脸也是兽类。
而海耶克的身材五官都不错,致命的在于脸实在是太大!
故事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40年代的雌雄杀人组向观众提出一个疑问,你会因为爱去杀人么?
非常老套吧。
我不敢说,自己不曾这样的渴望被爱过,用所有的破坏、改变、摧毁来证明强烈的被爱。
可是,看到生命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轻蔑,压抑之余,不禁叹惜,谁也不值得这般,谨记,谁也不值得,即使是自己。
故事情节是主要的看点,根据40年代真实事件改编。
演员阵容也不错,女主角演得最好,看得渗得慌,这样的女人不能要,是会要你命的。
由事件改编电影,就是看个过程。
还原历史。
有时候一部电影只是为了成就一个角色,一个演员。
其实,这就够了。
我原谅了芳心谋杀里两个男人略带夸张的演技。
他们表演的其实不错。
前提是,如果没有萨尔玛·海耶克。
如果没有她。
寂寞芳心无法被谋杀。
如果没有她。
寂寞芳心只是二流戏。
凶手们我看到过别人这么形容两个芳心杀手的关系。
“因为爱和死是人所能达到的两个极端,而他们选择了用死证实爱、促成爱,或者,用死把爱钉死在腐烂之前。
”那个疯狂的时代里,有一对雌雄大盗。
他们偷取的是女人的芳心。
男性负责实施,女性负责旁观。
于是,一个个女人被骗色骗财。
然后,这对扭曲着的男女亡命天涯。
女人们由于萨尔玛非常美,所以我只能说她重新塑造了玛沙·贝克。
我们无法看到一个女人的臃肿和丑陋,但是我们能同样看到一个女人的绝望和复仇。
当搭档游走在众多女人之间时,那张嫉妒着疯狂的脸,是如此迷人。
眼泪落下来的时候,斧头也跟着落下来,于是,又一个女人成为嫉妒的牺牲品。
读者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寂寞的。
尤其是女人。
她们在内心深处总期待着被人拯救。
等待的是白马王子,也是罪人。
我们能责怪那些不停不停书写寂寞的芳心吗。
我们能责怪那个为了爱而疯狂的玛沙吗。
爱是发烧,病菌侵袭,在生与死的界线上人们苦苦挣扎。
正义与邪恶不过是为了抓住维纳斯女神的衣角。
有的电影 吸引人的部分在剧情,有的电影 吸引人的部分是演员。
这部电影更多的属于属于后者,剧情上从开场的莫名自杀,和死刑开场先给你一个大大的问号,之后随着故事的展开,自然而然过渡到最后的死刑执行结局,lonely hearts 的主题也越来越鲜明,无论被骗者,骗人者,杀手,警察,都是一个个的lonely heart,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
演员无论是Travolta饰演的警探,还是Salma Hayek饰演的女杀手都是最出彩,也最吸引人眼球的二位。
Travolta就不多说了,这个家伙的表演也好,角色也好,我一直都很喜欢。
意外的惊喜要 属Salma Hayek的表演了。
这个墨西哥美女,或者说老美女,的表演有种特别的味道,不同于大多数的好莱坞演员。
她的表演总带着很浓厚的异国风情,狂野,热烈,霸道。
再加上浓重的墨西哥口音,在影片中的逼男杀手杀死怀孕的受骗者那段表现的最突出,把一个女人对爱的自私,霸道,嫉妒痛痛快快的表现出来,男主角在这场戏中简直成了她手中的玩偶,乖乖听话的孩子。
在网上找了一下这个女人的资料,发现和现在去好莱坞发展的巩莉很相似,都是在国内红遍半边天后,到好莱坞发展。
不过相比巩俐,我想她更易被西方接受,同样的肉花瓶角色,巩俐演来总是红高粱里的黄土味,别扭到都不忍心看。
听说 萨尔玛 海耶克的《弗里达》也很精彩,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很多地方很象黑色大丽花,老旧的年代,真实的案件和人物,情欲纠缠的犯罪和罪犯。
女主很PL,正是当红时,男主一看就是个油头粉面的痞子,粗壮肥硕的约翰恰如其分的饰演警察大哥,对他不是很感冒。
只能说被害的几名女子其实都很美。
和《黑色大丽花》差不多属于同一年代的电影,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出于真实故事。
故事结尾和开始穿插进行,构思奇特。
女主角贝克扮演者海耶克对于人物心里的把握丝丝入扣。
故事最后两者被电击而死的场景让整个故事到了高潮!
死亡就如那电击之后的一缕烟,搜。。。
就没了。
故事还有一个悬念就在于那个警察的老婆究竟怎么死的?
我想再故事最后贝克死前的那句无心的问话:有没有人因为你而杀人或者送命?
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警察的移情别恋让她老婆在孤独寂寞中最终消亡。
Never look back.
珍愛生命,遠離網友。
萨尔玛海耶克演技确实高赞。可惜我看之前就听闻过历史上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加星给导演,毕竟祖父就是那个英雄警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姑娘 给力啊~
比我想象要好看~~虽然跟事实不符
名字很香艳 但不够香艳
jared leto的秃顶太霹雳了
怎么那么胖了
真的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在欢快的爵士歌曲中女人带着爱与恨就这样死掉了,阴谋啊爱情啊,这有点像好莱坞庄园,复古饭还有探长什么的。
是有些扭曲的真爱 感觉和日本那部情色片的情感类似
秃顶男 海耶克重口味啊
绝望、自负、疯狂、孤注一掷的爱。海耶克太美了,她的脸一出现在镜头里,你就只能盯着她的脸看,混合了伊娃格林和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美,把JL比下去啦~
縱使Jared和Salma都是時尚咖卻成不了Bonnie and Clyde——這對鴛鴦大盜實在太反社會了,因此最後的死刑場面變成「替天行道」的心理安慰,電影也成了純粹的說教片。
愣是把一对亡命鸳鸯的变态连环诈骗杀人案,拍成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啧。女主这种爱到丧心病狂的女人,杀人毁尸的时候咋就脑子这么清醒,这不科学啊。
我说相当不错~有没有人曾经爱你到杀人或者送命?
无聊透顶
五颗星绝对不够。
看~今日说法~,这样的骗子现在也很多。。还有海外的~杀猪盘~。不过,这男子比一般骗子手法高明一些。而且现在男女搭档骗子比较少女孩子们,请多谨慎。。
Last word-- "I I wanna shout it out; I love Martha! What do the public know about love?" - Fernandez "My story is a love story. But only those tortured by love can know what I mean .Imprisonment in the Death House has only strengthened my feeling for Raymond...." - B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