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 淹然两年前,作为岩井俊二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的口碑与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尽管有陈可辛的护驾,这部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人们普遍认为它充满着尴尬的汉化痕迹。
两年后,同样的故事卷土重来,换成了全新的日本班底,祭出了这部〈最后一封信〉。
回到熟悉的语境,〈最后一封信〉变得光滑顺畅。
当初,〈之华〉里有这么一幕:少女之华穿着拖鞋跑到门口取信,虽然岩井俊二最终采用了这个本土化方案,但心里还是别扭,「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鞋换掉……」现在,岩井俊二终于可以自由地调遣故事细节。
比如,呈现独属于日本的夏日记忆——花火和浴衣。
幽蓝的夏夜,少女被莹莹的烟花照亮。
易逝的烟花和青春啊,经典又日常的物哀之美,真的很难转译到别的语境。
〈之华〉里,智能手机时代却执著于写信的设定,也只能放回古老又现代的日本。
在那里,书信仍散发着光晕。
年轻的后辈会恭谨地以书信形式,表达对前辈的感激之情。
又或者,重逢少女时代的暗恋对象,松隆子扮演的裕里,会发出少女般的惊叹:「啊,终于和学长握手了!
」这样的设置可以放在〈之华〉里吗?
很可能变成角色的道德瑕疵。
所以,从〈之华〉到〈最后一封信〉,更像是一次「回归」——一个本就属于日本的故事回到了日本。
不只是细节的差异,岩井俊二还为〈最后一封信〉赋予了别样的基调。
虽然〈之华〉与〈最后一封信〉都以死亡作为故事的序章,但开场镜头却不同。
〈之华〉直接进入了葬礼,以哀写哀。
而〈最后一封信〉则以一派纯然天真启动了整个故事。
镜头里,雪白的小瀑布,绿荫环绕,少女们像小精灵一样畅游其间。
随后,少女们才来到了冷寂的葬礼。
这是以乐写哀。
这才是更岩井俊二化的口吻,唯美与残酷保持着紧张感。
还记得〈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吗?
鲜绿的稻田,反衬的是少年孤冷心境。
此外,岩井俊二还在〈最后一封信〉里塞进了不少航拍镜头。
〈之华〉的镜头紧跟着人物的一举一动,而〈最后一封信〉却喜欢适时拉开镜头,远远地遥看城市或乡镇的全貌。
生与死,悲与喜,对此要如何是好呢?
天空还是沉默,日子还是继续,〈最后一封信〉有意制造着这种疏离感。
但这种疏离感,又不是侯孝贤那样的「天地不仁」。
你以为岩井俊二是希望变得更冷峻吗?
不是的,当〈最后一封信〉的镜头重新拉回人间的时候,岩井俊二将青春的滤镜开到最大,使用了比〈之华〉持续更久的唯美慢镜。
场景是这样的,中年男人回到校园,恍然间看到了还是少女模样的昔日恋人,久久凝视。
这段长长的慢镜,是日常里最高亢的抒情,是镜头直直地捅破了人物掩藏的心绪。
岩井俊二懂得这种远和近的艺术,镜头拉远是为了接下来镜头更狠狠地推进。
日光之下,那些逃不掉的哀伤,抹不了的遗憾,牢牢围困着人类。
电晕里,未咲的死,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相关者的生活被悄然改写。
如何面对突然的死亡,永远的遗憾,是被裹藏在小清新镜语里的沉重内核。
为什么日版的〈你好,之华〉,不叫〈你好,未咲〉?
很明显地,岩井俊二有意对位于〈情书〉。
〈最后一封信〉原名「Last Letter」,〈情书〉原名「Love Letter」——有人说,如果想凸显出两者的镜像关系,〈最后一封信〉也可以翻译成〈遗书〉。
今年刚好是〈情书〉公映25周年纪念,〈最后一封信〉就像活在〈情书〉延长线上的作品,是跨越了25年后,显豁出的一个长长的影子。
一样的死亡开场,一样的图书馆管理员设定,一样的亡者替身的来信,一样的暗恋,一样的流感,一样的青春追忆……就像〈情书〉里没有情书,有的只是躲在借书卡背后的隐秘告白,〈最后一封信〉里的未咲,也没有别的话要对女儿说,所谓「最后的信」,其实是当初的毕业讲演稿。
〈最后一封信〉和〈情书〉采用的的都是双时空讲述,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永远是青春的部分。
岩井俊二的特别之处是,对青春的叙述,永远是在他人口述、回忆中拼凑而成的图景。
〈情书〉里,是靠着女藤井树的追忆,才还原出了男藤井树的珍贵片段。
〈最后一封信〉里,是靠着未咲妹妹、昔日恋人的讲述,才勾勒出了未咲的少女时代。
因此,这种青春叙事,是充满柔光的,也是不可靠的。
也因此,才更突显出当下的疲惫或狼狈。
所以,岩井俊二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是真的小清新,而是要借着小清新来超度伤痛。
是的,岩井俊二从来不回避伤痛。
小时候,你只记得飘动窗帘下的白衣少年柏原崇。
长大了,你才惊觉,那只封冻在雪地里的蜻蜓,是如此触目惊心。
回到这部〈最后一封信〉,你怎么敢深想,活在家暴恐怖之下的未咲,是如何偷偷翻看着往日恋人的书信,抓住这最后一点光?
岩井俊二的柔光背后,永远是死亡或孤独,正虎视眈眈。
只不过,走到〈最后一封信〉,岩井俊二实在没有更多的话想说,也掏挖不出更惊艳的细节。
他想用三代人的罗曼史,充填出更大的格局,但哪一段单拎出来,都软绵绵的。
〈情书〉里只是没有黄昏恋,但也有上一辈的故事,就是博子的爷爷。
谁忘得了他在风雪夜背起博子的坚定,温度与力度兼具,是对死亡与遗憾主题阐述的又一次有力推进。
说到底,〈最后一封信〉像极了〈情书〉遥远的倒影,但又像个缺乏个性的模仿者。
不知道在新作〈庭守之犬〉里,岩井俊二是否能找回曾经的勇悍?
原载〈北京青年报〉
最后一封信,感觉指的是特别多的东西。
开头一个航拍镜头拍向了电影中三个年轻的角色,他们在山间的瀑布旁玩水,他们分别是未咲的女儿鮎美,裕里的女儿飒香以及裕里的儿子(日版中不是太重要的角色,自己也忘了这个角色的名字)。
之后,镜头切到了未咲的葬礼,此时出现了第一封未咲留给鮎美的最后一封信——她的遗书,而鮎美害怕意识到母亲的死亡,一直没有打开这一封信。
而在裕里参加未咲的同学聚会,遇到了乙坂,而这正是故事的开端。
裕里在中学时期暗恋着乙坂,而乙坂暗恋着未咲,乙坂也一直写情书,通过裕里转交给未咲,但后来发现裕里那时并没有转交,而给乙坂学长的正是自己的情书,然后在乙坂的茫然中拒绝了。
再后来,乙坂成为了一个小说家,他写了他给未咲的最后一封情书,也是他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小说《未咲》。
因为裕里在同学会上没有把姐姐去世的真相告知众人,自己也用着姐姐的名义,与这个二十几年前的初恋,有了交谈。
因为裕里手机被其丈夫摔进浴池,之后电影以书信作为媒介发展,讲了关于乙坂,裕里以及两个年轻孩子的故事。
当乙坂重返校园,遇到了鮎美以及裕里,明白了未咲去世时的心情,释怀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暗恋,这也是乙坂对其青春写的最后一封信。
而裕里在最后与乙坂的见面,也是展现了她二十多年来的成长,也是对自己的青春写了最后一封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了告别。
故事的最后,鮎美打开了母亲的最后的信,发现这封信其实是当年乙坂与未咲一起写的毕业发言稿。
这里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实都有写自己在当时的最后一封信,与其说是最后一封信,我觉得这更像是这段时间的成长,以及对过去的释怀。
其实日版的主角偏向于乙坂与未咲之间的故事,但裕里这一个角色分散了我不少的注意力。
裕里相对于自己的美女学生会会长姐姐,自己显得特别普通,自己内心也讨厌别人拿姐姐与自己相比,她在年少时遇到了自己暗恋的学长,并且暗恋的学长还靠自己转交给姐姐的情书,因为电影中被发现没转交情书以及被拒绝在同一个片段,那一幕委屈的戏真的有点惊到了。
再到电影的末段,由松隆子演的中年裕里最后与乙坂的握手而说“这是我和学长第一次握手呢”,这段话带着兴奋的语气,真的可以感受到这个角色跨越了二十几年也有着少女一般的心思。
刚打开这部电影,然我不禁想起95年的《情书》,两部电影都是以书信作为媒介,都有一个演员饰演两个角色的画面(《情书》中山美穗饰演的渡边博子以及藤井树,《最后一封信》广濑铃饰演未咲与鮎美,森七菜饰演年轻时的裕里以及飒香),都有对中学时期对暗恋的描述。
说实话,在这个信息时代,以信作为交流的媒介,《最后一封信》虽然交代了背景,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割裂感,这部电影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真实性,也导致了《最后一封信》的评价没有《情书》高,也有人给出了“岩井俊二正在走下坡路”的评价。
想想这个书信的设定,对于情书的时代背景来说,我们是处于一个“未来”看“世界”的角度,很容易能代入,而《最后一封信》就做不到这种代入感了。
但说实话,我觉得《最后一封信》也是一部好电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松隆子对乙坂的心境,通过她的台词与语气,都能看出这段时间这个角色的成长。
本人是森七菜的粉丝,对她在电影中的表演也是十分满意的,裕里少女时期的暗恋却要大方面对的态度以及飒香对同班男生暗恋中的纠结,七菜真的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个委屈的戏,真的惊到了。
也不得不说,岩井俊二真的很会拍年少时期的少男少女,《情书》是,《烟火》是,《最后一封信》亦是。
同时,今天我还看完了18年拍摄的《你好,之华》,有一说一,感觉同样的剧情,这个发生在日本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真实。
为了实现岩井俊二的理想效果,他选了他母亲呆过的大连作为拍摄地点。
《你好,之华》戏份偏向于妹妹之华(这里的裕里是之华),周迅饰演的之华,在台词以及处理事情方面,感觉比松隆子更加沉稳,所饰演的角色也更加成熟,但可惜的是本人觉得松隆子在最后握手的那一个片段,在演出成长的同时,还能演出少女的羞涩感。
而饰演尹川(日版是乙坂)的秦昊那种无奈感真的没有演出来,而且镜头还真的慢慢堆过去,真的像有些评价一样,不知道是对演员过于自信还是对电影过于自信把。
饰演两个女孩的演员吧,我觉得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18年的邓恩熙与张子枫对角色的饰演可能真的比不上20年的广濑铃与森七菜吧。
《你好,之华》相对于《最后一封信》我觉得也有它的优点,它更倾向于家庭,抑郁的主题,因为选在了冬天讲述这个故事,色彩就像冬季枯枝败叶,了无生气的景象,充满了压抑的感觉。
岩井俊二也加入了周迅所讲的放生的故事,让电影加深了生命的主题。
个人感觉吧,岩井俊二不想再走《你好,之华》的老路,有了去其糟粕的感觉,使故事发生在夏季,也给夏季的瀑布,河流以及绿树许多镜头,给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主题基调,也使得电影没有那么沉重。
《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同一个剧本,却给人的感觉不同,本人觉得是因为这个日系剧本的“水土不服”,毕竟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差异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总体来说,感觉岩井俊二还是那个岩井俊二。
拍得很好,也拍得很困。
在周五的晚上,这些翠绿的山涧,恼人的蝉鸣,游泳池的烟火和旧校舍的桌椅成了催眠我的利器。
而福山在窗前看见牵着大狗的少女,阳光映在她们身上刺眼一般,仿佛照进了自己失意的中年,我也一激灵就清醒了起来。
岩井俊二和神木隆之介,在我这儿叠了个致郁的buff,故事虽然中庸,但太适合一个悠悠然的暑假时的村野,是平凡人年轻时候的一点闪光,再回忆起来只能说初恋是心惊胆战。
难得的是几个演员都发挥超常了,松隆子演出了少女的欢喜与悸动,对姐姐的嫉妒和疏远在人生的洗礼下变成了遗憾与自责,面对自己的初恋说出如果姐姐跟你结婚一定会幸福很多吧,而这感情在两个女儿心里演变成了彼此的担忧与爱。
两代少女用了同样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丝丝不够时髦也不够精致,但在绿叶掩映之下她就是很合适。
福山在我这儿一直演戏同质化严重,但就从那个叫醒了我的镜头开始,他实在是演出了那个在学生时代就平凡却温柔,到了中年有些自卑无法往前走的样子。
神木真的亏在了身高上,但他演得太好太好了,初见少女的失神与一瞬间的自我怀疑,被告知情书被姐姐念给了妹妹听那一瞬间微微瞪大的眼睛和无措却还是笑着说她做什么都只能原谅了,就连生气都是淡淡的,很快败给女孩儿突如其来的表白,他的声音也是恩赐,旁白太动人了。
其实也不能说值得五星,但我就是想打罢了。
就是说,神木隆之介,还能谈正常快乐的恋爱吗……
期望高了有点失望。
我看的第一部不是筱田升摄影的岩井俊二电影。
果然感觉逊色了不少。
不过我看《情书》小说的时候也很被打动,或许不只是视听出了问题吧。
爱,死亡与青春。
让成长中的少年们猛地收到死亡「不可幸」的冲击,再去描绘「身后事」相关他们或向上或向下的反应。
不过本作,是在有点俗。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它是翻版《你好,之华》?
那下一部就看这个吧。
关于本作的一些,也留着一并说。
《燕尾蝶》还是初中看的。
当时看完就是李安看完《处女泉》后的感受,不懂,但大受震撼。
有空也再看一遍吧。
《Last letter》里很多镜头很有以前的风格,但是在本作一般的情况下,难以让人产生考据的欲望。
到了这种情况宣传标语才能打上“集大成”啊(虽然我并不认为本作集大成),之前看《蓦然回首》的宣传语也有这三个字,心想藤本树倒也没有到作者生涯晚年吧……
拍得很好,也拍得很困。
在周五的晚上,这些翠绿的山涧,恼人的蝉鸣,游泳池的烟火和旧校舍的桌椅成了催眠我的利器。
而福山在窗前看见牵着大狗的少女,阳光映在她们身上刺眼一般,仿佛照进了自己失意的中年,我也一激灵就清醒了起来。
岩井俊二和神木隆之介,在我这儿叠了个致郁的buff,故事虽然中庸,但太适合一个悠悠然的暑假时的村野,是平凡人年轻时候的一点闪光,再回忆起来只能说初恋是心惊胆战。
难得的是几个演员都发挥超常了,松隆子演出了少女的欢喜与悸动,对姐姐的嫉妒和疏远在人生的洗礼下变成了遗憾与自责,面对自己的初恋说出如果姐姐跟你结婚一定会幸福很多吧,而这感情在两个女儿心里演变成了彼此的担忧与爱。
两代少女用了同样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丝丝不够时髦也不够精致,但在绿叶掩映之下她就是很合适。
福山在我这儿一直演戏同质化严重,但就从那个叫醒了我的镜头开始,他实在是演出了那个在学生时代就平凡却温柔,到了中年有些自卑无法往前走的样子。
神木真的亏在了身高上,但他演得太好太好了,初见少女的失神与一瞬间的自我怀疑,被告知情书被姐姐念给了妹妹听那一瞬间微微瞪大的眼睛和无措却还是笑着说她做什么都只能原谅了,就连生气都是淡淡的,很快败给女孩儿突如其来的表白,他的声音也是恩赐,旁白太动人了。
其实也不能说值得五星,但我就是想打罢了。
就是说,神木隆之介,还能谈正常快乐的恋爱吗……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20℃左右凉爽的天气 淋浴后等待湿漉漉的头发自然晾干 钻进蓬松的被窝里看《最后一封信》这部日影 一切都太舒服了岩井俊二导演拍摄的夏天仿佛能闻到大自然中植物的香气 参杂着一丝潮湿和清凉 取景 选角 色调 台词 能感觉到是非常用心和细腻的制作 二刷截图的时候内心在感叹 每一帧都美好地淋漓尽致我个人非常喜欢收到手写信 亚洲人含蓄的情感表达 写信是需要沉下心来整理思绪的 诚挚的情感通过凹凸的笔迹隐隐流露 传达心底 尤为珍贵(朋友强烈建议我不要看《你好,之华》 确实这样的故事在日影中存在更为合理 也更像是岩井俊二订正完善了自己的作业 然后再呈现给观众
最后一封信,感觉指的是特别多的东西。
(接下来开始剧透)开头一个航拍镜头拍向了电影中三个年轻的角色,他们在山间的瀑布旁玩水,他们分别是未咲的女儿鮎美,裕里的女儿飒香以及裕里的儿子(日版中不是太重要的角色,自己也忘了这个角色的名字)。
之后,镜头切到了未咲的葬礼,此时出现了第一封未咲留给鮎美的最后一封信——她的遗书,而鮎美害怕意识到母亲的死亡,一直没有打开这一封信。
而在裕里参加未咲的同学聚会,遇到了乙坂,而这正是故事的开端。
裕里在中学时期暗恋着乙坂,而乙坂暗恋着未咲,乙坂也一直写情书,通过裕里转交给未咲,但后来发现裕里那时并没有转交,而给乙坂学长的正是自己的情书,然后在乙坂的茫然中拒绝了。
再后来,乙坂成为了一个小说家,他写了他给未咲的最后一封情书,也是他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小说《未咲》。
因为裕里在同学会上没有把姐姐去世的真相告知众人,自己也用着姐姐的名义,与这个二十几年前的初恋,有了交谈。
因为裕里手机被其丈夫摔进浴池,之后电影以书信作为媒介发展,讲了关于乙坂,裕里以及两个年轻孩子的故事。
当乙坂重返校园,遇到了鮎美以及裕里,明白了未咲去世时的心情,释怀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暗恋,这也是乙坂对其青春写的最后一封信。
而裕里在最后与乙坂的见面,也是展现了她二十多年来的成长,也是对自己的青春写了最后一封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了告别。
故事的最后,鮎美打开了母亲的最后的信,发现这封信其实是当年乙坂与未咲一起写的毕业发言稿。
这里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实都有写自己在当时的最后一封信,与其说是最后一封信,我觉得这更像是这段时间的成长,以及对过去的释怀。
其实日版的主角偏向于乙坂与未咲之间的故事,但裕里这一个角色分散了我不少的注意力。
裕里相对于自己的美女学生会会长姐姐,自己显得特别普通,自己内心也讨厌别人拿姐姐与自己相比,她在年少时遇到了自己暗恋的学长,并且暗恋的学长还靠自己转交给姐姐的情书,因为电影中被发现没转交情书以及被拒绝在同一个片段,那一幕委屈的戏真的有点惊到了。
再到电影的末段,由松隆子演的中年裕里最后与乙坂的握手而说“这是我和学长第一次握手呢”,这段话带着兴奋的语气,真的可以感受到这个角色跨越了二十几年也有着少女一般的心思。
刚打开这部电影,然我不禁想起95年的《情书》,两部电影都是以书信作为媒介,都有一个演员饰演两个角色的画面(《情书》中山美穗饰演的渡边博子以及藤井树,《最后一封信》广濑铃饰演未咲与鮎美,森七菜饰演年轻时的裕里以及飒香),都有对中学时期对暗恋的描述。
说实话,在这个信息时代,以信作为交流的媒介,《最后一封信》虽然交代了背景,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割裂感,这部电影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真实性,也导致了《最后一封信》的评价没有《情书》高,也有人给出了“岩井俊二正在走下坡路”的评价。
想想这个书信的设定,对于情书的时代背景来说,我们是处于一个“未来”看“世界”的角度,很容易能代入,而《最后一封信》就做不到这种代入感了。
但说实话,我觉得《最后一封信》也是一部好电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松隆子对乙坂的心境,通过她的台词与语气,都能看出这段时间这个角色的成长。
本人是森七菜的粉丝,对她在电影中的表演也是十分满意的,裕里少女时期的暗恋却要大方面对的态度以及飒香对同班男生暗恋中的纠结,七菜真的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个委屈的戏,真的惊到了。
也不得不说,岩井俊二真的很会拍年少时期的少男少女,《情书》是,《烟火》是,《最后一封信》亦是。
同时,今天我还看完了18年拍摄的《你好,之华》,有一说一,感觉同样的剧情,这个发生在日本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真实。
为了实现岩井俊二的理想效果,他选了他母亲呆过的大连作为拍摄地点。
《你好,之华》戏份偏向于妹妹之华(这里的裕里是之华),周迅饰演的之华,在台词以及处理事情方面,感觉比松隆子更加沉稳,所饰演的角色也更加成熟,但可惜的是本人觉得松隆子在最后握手的那一个片段,在演出成长的同时,还能演出少女的羞涩感。
而饰演尹川(日版是乙坂)的秦昊那种无奈感真的没有演出来,而且镜头还真的慢慢堆过去,真的像有些评价一样,不知道是对演员过于自信还是对电影过于自信把。
饰演两个女孩的演员吧,我觉得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18年的邓恩熙与张子枫对角色的饰演可能真的比不上20年的广濑铃与森七菜吧。
《你好,之华》相对于《最后一封信》我觉得也有它的优点,它更倾向于家庭,抑郁的主题,因为选在了冬天讲述这个故事,色彩就像冬季枯枝败叶,了无生气的景象,充满了压抑的感觉。
岩井俊二也加入了周迅所讲的放生的故事,让电影加深了生命的主题。
个人感觉吧,岩井俊二不想再走《你好,之华》的老路,有了去其糟粕的感觉,使故事发生在夏季,也给夏季的瀑布,河流以及绿树许多镜头,给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主题基调,也使得电影没有那么沉重。
《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同一个剧本,却给人的感觉不同,本人觉得是因为这个日系剧本的“水土不服”,毕竟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差异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总体来说,岩井俊二还是那个岩井俊二。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
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
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
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
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
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
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
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消费下情怀
【X】于我而言,岩井俊二大概是最无聊的作者之一,配乐的品味也差。
《你好之华》日本版,同样是岩井俊二拍的。因为下了很久忘记了谁拍的,结果刚看个开头,就满满的岩井俊二风格。再接着看就感觉故事熟悉,原来拍了个日本版。依旧很喜欢。尤其松隆子竟然还是那么可爱纯真,四十多岁依旧很美,当时《四月物语》就深深地爱上这个演员,最后《告白》以为成熟改路线了,现在看来她还是她,还是可以演可爱羞涩。小演员也很棒,虽然不认识。喜欢。
好了好了,知道你很怀念你的初恋了。
《你好,之华》的违和感消失了。虽然中国版我也很喜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果然还是太日本了。航拍加配乐就是冲着我的鸡皮疙瘩来的。
四月情书海街物语
画面构图都很美好,两个小演员也很漂亮,比你好之华质感好,但是剧情吧就没什么感觉,不触动不心动更不感动。
「口止め料だよね」「違う 人聞きの悪い」笑笑 松隆子的表情动作 把角色演得活泼可爱又有人母温暖的安心舒服感 太喜欢了(中山美穗这大概是我觉得最有好感的角色了(啤酒是可以提前打好 出单前扎一下筷子就行吗 早几年知道就好了🤣(为了kamiki看的 虽然镜头超级少但在有限的镜头里还是很皮ww(故事挺温暖的 大概最近心情好所以看什么都好看吧
没看明白……
特地对比了一下中国版 对于女主两次欺骗 周迅和松隆子为什么后者更让人难受 可能还是松隆子的表演更让我感受到她对男主的喜欢 但这个欺骗看上去无伤大雅 却明确了女主根本不考虑姐姐的心态 如果男主有回应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刚刚在料理人看完森七菜又在这里遇见,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每一个人到中年一样,岩井导演也会开始时不时地回忆起自己那尚有无限可能的年轻时代啊。高中时的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干,每个人都看似在完全一致的轨迹上,但是一旦毕业之后,就像大树的枝叶一般,开杈分离,再也不一样了。而那些开出去的树杈,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打消可能性的过程。有人或许还能不断地看向过去而寻取安慰,但是其他人呢?莫不是匆匆的头也不回的向前向上,就像树杈越来越远离枝干,再也不记得从前。
捏马马的,同学会上就发现了,还能去加联系方式、发喜欢25年了。。高中表白过,大学谈过,姐姐肯定知道的,,该不会其实就是给妹妹发的吧🙄
为悲伤而悲伤
换个背景就顺眼了很多
中国版本的青春时期小演员全方位吊打日版大龄装青春组 广濑铃(她是气质问题)和神木隆之介选角失败 知道是名导都想要这机会 可也太不对劲 尤其神木 快30岁高龄还发胖严重是怎么好意思演高中生 中国可是真的找了15岁左右的三个孩子啊 青春是装不出来的 哪怕你再显小 大人部分还是松隆子完胜
这个故事更适合发生在日本,但是两版都看了之后,觉得不是拍的不行,是这个剧本本身就不行
好,是很好,但就是审美疲劳了,原滋原味什么时候也可以变成值得褒奖的理由了?
「2023.1.24」这部last letter可以说是那部love letter的复刻了,书信传递情感,怀念逝去之人,回忆学校时的爱恋,这些熟悉的元素又被用了一遍,故事上也很相似(影片里也有致敬烟花),却达不到之前的感觉。在对情书的情节复刻用完了之后,后半段剧情塌掉了,松隆子这个角色仿佛从电影中消失了,男主对往日爱情的追寻也十分冗长,终究是无法共情这场错过的爱恋。结尾把女儿与母亲的高中时代两段影像重叠,处理的很精彩,对整部电影来说却也不算是个合适的结尾。希望岩井以后能拿出新作品,不要继续重复自己了。「2024.4.24重看」
有了信就有了故事,用信开始,用信收尾,而故事不会结束。类似的剧本日版显然比国版合乎情理得多。福山雅治可能是长得最像导演本人的演员了。
3.5;虽是几乎复刻的文本,但观感舒适度仍超内地版。在情书情结的专一性和长久性上,岩井俊二堪称长情,只是置于21世纪的情境下,不免过于超现实;而书信引发的代际间时空游弋,却也正是最大亮点——从往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时间的洗礼下,我们都要学会再见。夏日的少女,回忆的潸然,诉诸文字的心事,终将挥手的青春,漫长的告别,释然的放手——美则美矣,但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