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影电影名字中有“风云”,看了一遍电影之后觉得的确有点像天文爱好者等待天文景象的心态,大家可能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得知有某某“多年不遇”的天文奇观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时,哪个人不是期待满满,焦急万分的盼星星盼月亮,而当真正等到了天文奇观出现的时候,无论是流星雨也好,日月全蚀也好,往往不是一瞬而过,就是完全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壮丽和激动。
《迈阿密风云》也是如此,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一个通俗的警察捉贼的故事,但是总是希望在有了大导演迈克尔·曼,有了奥斯卡影帝,有了巩俐阿姨之后,能够展现出一点不同的风情,然而事实却是电影是老掉牙的类型,情节安排和故事发展更是老套中的老套,警探做卧底,然后和黑帮老大的情妇发生感情纠葛,最后警察身份必定暴露,好人坏人终于RP大PK。
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喜欢这样的类型电影,再加上事先期望有点高,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二、关于导演和演员迈克尔·曼的作品接触的不多,所以在谈论他的问题上,肯定会以偏概全,觉得他在导演《迈阿密风云》时,似乎是一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心态来处理的。
《无间道》之后(或者说更早的《忠奸人》),主流的警匪片已经不再把重点放在警察和歹徒的斗智斗法上,有的干脆着重表现推理过程,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揭示真相的无意义,最后抵达存在主义的彼岸,而更多的开始把重点放在卧底人物的灵肉交织上,现实和理想,忠诚和背叛的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这都比单纯的“大案侦破纪实作品”要显得更加深刻而丰满,由此再来看迈克尔·曼竟然在21世纪马上要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给观众献上一出水准不高于《神探亨特》的电影,优劣立等可先。
再来看演员,科林·法瑞尔也算一个性格演员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嗑药的关系,他在《迈阿密风云》中风采全无,不仅形象面目可憎,整个电影里也不晓得他在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看到他一直在和巩俐阿姨乱搞,由他来掌控《迈阿密风云》这艘船不掉到阴沟里去才怪;吉米·福克斯则继续向我们诠释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定律的正确性--获得奥斯卡影帝影后的演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必然成为烂片宠儿,无论是《绝密飞行》,还是《迈阿密风云》,吉米身上的灵气荡然无存,重新变成了一个努力但是平庸的好莱坞群众演员;最后自然还要说到巩俐阿姨,其实命运对她非常不公平,在她演艺生涯最黄金的时候,没有办法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现在终于进入了好莱坞,却又面临着章子怡老师的挑战,而无论是年龄还是从好莱坞开拓中国市场的计划上看,她都不是后者的对手,因此在这个名义上以她为第一女主角的电影中,巩俐阿姨其实还是非常努力,一方面她试图向熟悉她的华语观众留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另一方面又要向不太熟悉她,但是熟悉黑帮警匪片的美国观众留下一个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电影中“花瓶”形象的“新女毒枭”(或者说“职业女性”)的形象,而且从电影本身看起来迈克尔·曼也给足了巩俐阿姨的面子,不过巩俐阿姨要就此翻身,实在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电影和错误的搭档。
当然,话说回来,华语演员现在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想想成龙大哥当年是怎么冲冠一怒的,Jet第一部英语电影演的是一个凶残的黑社会,就算现在世界上最大名鼎鼎的发仔初来好莱坞能够适合他的角色也仅仅是杀手、流氓,好莱坞从来都是个白人至上,排斥其他人种演员的地方,而比起拉美演员,甚至是黑人演员,黄皮肤的亚裔演员更加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还是应该多多支持像巩俐阿姨、章子怡老师这样的华人演员,说三道四的话尽量少说,毕竟人家也是在努力的工作合奋斗,做的也是为华人争光的事情。
昨天上映的。
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
网站,电视都是。
商家还不失时机的把80年代的同名电视拿出来再放一遍。
整个电影的故事不难理解。
跟无间道比差远了。
看完之后我就两点印象满深的。
作为动作片导演,Michael Mann这次的答卷算是中规中矩(这点么影评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就动作片,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还是Bourne 系列。
在Miami Vice里面,他更强调的大概是真实性,所以动作场面简洁,镜头也是多采用主视角,而不是第三者旁观。
有时候会有那种失焦的效果,倒是看起来一点不觉得难过。
反而突出了紧张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银幕的关系呢)其次就是巩利了。
说实话……我真是失望啊,跟朋友形容她在片中的感觉就是poker face。
没表情的。
之前我没太仔细看过巩利的片子,不知道她究竟怎样。
听说是Michael Mann看过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就说以后一定要找她演戏(当然这可能是噱头)。
反正这电影中的几段“激情戏”我是没瞧出她和Colin Farrell之间有点啥火花。
Collin还是那张胡子坯子脸。
巩利大概除了秀秀身材换了几套衣服之外,就是那个表情从头到底。
反正我是没看出她的转变来。
其他的大概也不能从中指望什么了。
我觉得作为警匪片(这年头还有人用这个词吗?
)它算是及格水准。
不错的演员阵容和导演,剧本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只是大家发挥出了一个平常水平,没有太多惊喜。
Jimi Foxx?我甚至忘记他的存在。
不管是警察还是毒贩,都不够酷。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07/29/430/
开头的黑色背景的蓝色小字幕就让我十分不爽,写的什么根本看不清。
好在很快水花四溅,一阵清凉感觉打散了刚才的郁闷。
影片的开始我完全没有看懂,似乎是在办一个案子,而后就没了下文。
好吧,也许美国的卧底都很厉害,经常同时兼差在很多案子里当卧底。
一个电话打来,听声音就知道这个线人命不久矣。
然后就是明目张胆的公用线路联系警方,车水马龙的路上拦下卧底,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相隔2米互相喊话。
似乎他们准备放下手头的案子,转而帮别的部门查内鬼。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还真不想是这类片子应该表现出来的品质。
看看美国的卧底生活,跑车、洋房,没事喝喝酒、泡泡妞,想想《无间道》里的梁朝伟,《门徒》里的吴彦祖,都是一副不看心理医生就会疯掉的样子,怎么同时一种工作的人,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我一直以为见José Yero是就他们两个人去的,没想到说了没两句就看见另外的同伙进来了。
一语不合随手就有人递给手雷,真不明白这样还假惺惺的搜身干什么。
巩俐的嘴角明显的下垂了,不知是不是年龄造成的。
不过表情似乎有些僵硬,不是怀疑她的演技,也许只是因为满脑子在背台词而分神了。
而说道巩大姐的口语……,真好,好到一下子让我找到了些许勇气。
从来不觉得Colin Farrell帅,也许真的只是个人喜好问题。
谈着半截生意就跑去泡老大的情妇,这连真的罪犯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个冒牌货居然乐此不疲,还真是个情种。
而我们的巩大姐,很酷的说了句,“I'm a bussinesswoman.”,然后就很不bussinesswoman的和生意伙伴上床了。
真是辛苦她了,在床上,我没看到她的笑容,没看到她的渴望,只看到了她莫名其妙的眼泪。
天呀,这里剧情不应该哭呀,难道是她当时真的想哭。
Rico带自己的女友去谈生意,Sonny和Isabella明目张胆的搞来搞去,做卧底现在流行这样吗。
抑或只是为了最后的英雄救美做铺垫。
最后的结局似乎就是杀了几个手下,救了一个情妇。
老板也没抓住,内鬼也没揪出,完了。
这就完了。
恕我想不出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
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在一杯咖啡下肚之后,我和老公还是在上半片未放完的时候,困得东倒西歪了。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片子,帅哥,美女,而且是贩毒头子的女人,一拍即合;警察,匪徒,天上地下;最后的英雄救美,依依惜别……在对好莱坞片子逐渐倒了胃口之后,越来越难以忍受用这种片子来浪费时间了。
我只是觉得最后英雄美女分手的霎那,巩俐眼中流露的心痛,让我稍微有所安慰。
几天前,专程驱车近20公里、堵车时间共计半个小时赶往大MALL的星美国际影城观看《迈阿密风云》,不知道我们的热情是否会感动正深陷囫囵的星美的大脑袋们。
电影自一部22年前的电视剧,有媒体称其“以紧凑的故事情节,正邪难辨的角色设置及紧张激烈的精彩动作场面成为电视剧集新一黄金时期的代表作。
”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呈现于电视剧里的特点在电影中丝毫没体现,倒是感觉无论是从情节设计还是电影制作上均滞后于现在的时代起码10年之久,不知道是不是以此来向“22年”聊以致意。
在散场的电梯间里,有人忍不住偷偷说,这真真是一部好睡觉的电影。
可不是,睡一觉起来,情节丝毫不受影响。
曾经的“黄金代表作”或许和那个毒品泛滥的时代有社千丝万缕的机缘投巧,只是放之现在,毒品、黑帮……这样的故事反复在讲,想说出新意,确实也难。
《迈》自危机重重的卧底身上展开,于是一班FBI探员假扮运货分子混进毒枭之中,以期找到隐藏在FBI中的卧底。
谁是卧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角之一毫无悬念地与“老大的女人”产生情愫,最终以职务之便将其解救于水火之中,最终皆大欢喜,无人死亡。
这样的卧底故事,《无间道》也讲过,而且讲的悬念迭起,《迈》是无法能比的。
于是,我们只能关注索尼和伊莎贝拉的感情戏,而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始终也就是巩姐姐那一张憔悴、无表情的脸。
对着这样一张脸,我只能感叹,她也不化个妆把自己收拾的利落一点,一旁的老先生说了,人家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素脸,微黑,让人有“亚裔混血”的感觉。
为了追求亚洲票房起用巩姐姐可以理解,这是商业片通用的法则,只是她实在不适合于伊莎贝拉这个角色,就像章小妹不适合于《夜宴》中的宛后这一角色一样。
章小妹在《卧虎藏龙》中的成功,归结于李导一针见血地看出了她身上“倔强、任性”的气质与玉蛟龙不谋而合,但放之一个心计与欲望共存的皇后的身上,章小妹始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邻家少女的特质,略显单薄。
《迈阿密风云》中的伊莎贝拉,拥有银行家的背景,操控毒品交易,并成为大毒枭的情妇,这样一个女人,风情万种是基本条件。
美人迟暮的巩姐姐,可以把坚忍不拔地农村妇女菊豆演的出神入化,可以把藏身深闺的三姨太演的楚楚动人,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所谓“岁月如霜刀,刀刀催人老”,放在巩姐姐版的伊莎贝拉身上,再合适不过。
迈克尔曼在干什么呢?
倒腾出这么一部傻兮兮的片儿,是在向老版电视剧致敬吧,难怪把色调弄得和电视剧一水儿,剧情也原地退化到八十年代。
巩俐阿姨保养的还是不错的,就是眉宇间隐约还有秋菊在附体,那口儿英语啊……很有西班牙味儿床戏呢?
激情戏呢?
肉呢?
大波呢?
枪呢?
炮呢?
老曼的枪战戏是真的喜欢,可以用冷峻来形容了!
迈克尔曼的这部电影想法太多,所以拍出来的感觉有点四分五裂,但所幸的是我们看到了巩俐。
这位东方女神贡献了她率真而富有光芒的表演。
巩俐将东方面孔和东方的倔强执着一如既往地带到了电影中,这部戏中的科林法瑞尔既不潇洒也不浪漫,老气横秋还忧郁阴沉,我实在无法理解这张木讷的脸孔有什么值得巩俐喜爱?
显然,巩俐的出现让这部电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机,让这电影变得丰满而又光泽。
所以西方媒体将巩俐的表演称之为教科书式的表演。
迈克尔曼也许并不是一位一流商业电影人,但却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风格导演,用非常man来形容他的电影风格是比较恰当的。
他的电影作品通常都在两个男人之间展开故事,散发着强势和硬朗,比如《盗火线》,比如《惊爆内幕》,比如《借刀杀人》。
不过到了《迈阿密风云》一切却有了不同,尽管影片依然有两位男主角,不过在两者之间却不再有火花,所以影片也没有能带来多少反响。
《迈阿密风云》在美国的票房很糟糕,导致这种结果有很多的因素,未必全是影片质量的缘故。
迈克尔曼是个极度追求风格的导演,虽然他执导的大多是商业题材,但是有时候由于个人过分追求风格变化,往往会令影片变得十分小众,所以在电影票房上他是个不稳定的元素,有可能大赚也极有可能大赔。
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上一部作品《借刀杀人》,非常欣赏他对整部影片情节的设计和场面调度,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值得咀嚼。
《迈阿密风云》与《借刀杀人》一样在初始阶段略显沉闷,不过《借刀杀人》在后面是渐入佳境,所以我也同样期待《迈阿密风云》,不过最终却是令我失望。
导致失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故事的散漫和人物的薄弱,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必须能够时时刻刻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令他们不忍停顿,就象看剧集《24》那样。
影片《迈阿密风云》改编自二十多年前同名热门剧集,同样曾由迈克尔曼编剧,所以说电影版的《迈阿密风云》就象是他多年来想要圆的一个梦。
而且功成名就的今天他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这部影片。
不过重新由他编剧的影片却没有当年编剧的电视剧那样大红,真的是时过境迁观众口味大变样,警察与毒犯的题材在二十年前可能大受欢迎,而如今却早已犯滥成灾。
不知是因为迈克尔曼过分追求写实风格还是另有原因,迈克尔曼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加入更多新鲜元素,使故事变得更为曲折惊险,而是老套的直叙缺乏起伏。
情节上平铺直叙,影片没有能带给观众任何紧张感,和上一部《借刀杀人》的步步杀机的紧迫感觉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迈克尔曼作品中最精彩的男人对峙完全不见了,象《盗火线》中罗伯特迪尼罗与阿尔帕西诺,象《惊爆内幕》中阿尔帕西诺与罗素克洛,象《借刀杀人》中汤姆克鲁斯与杰米福克斯,而在《迈阿密风云》中柯林法瑞尔与杰米福克斯更本没有什么火花可以碰出来,这两个男人是平行线没有交集。
我以为在《借刀杀人》中表现出色的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应该能在迈克尔曼的新片中大展身手,事实上这次配给他的角色根本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重心基本上在柯林法瑞尔身上。
如果男人的对手戏没了,难道说迈克尔曼想要变变花样,搞搞男人与女人的精彩对峙不成。
所以我便期待爱尔兰小子与中国美女之间的“PK”,一开始巩俐在影片中登场还颇显出某种干练,以为在两人之间要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但故事往后发展却让巩俐完全变成了花瓶。
在影片中巩俐的职业女性的行头很飒,而且表演也不错,不过导演却并没有让她塑造一个狠毒的女人,而是让她成为一个被法瑞尔俘虏的女人,一个被爱情冲混头脑的毒犯当然就没法和法瑞尔形成对峙了,真正的大反派却是另有其人。
所有应该对立激化的矛盾全都不存在,这实在让人有些泄气。
而作为法瑞尔与巩俐之间的爱情也是靠一场场激情戏缔造出来,可以除却这些戏两人之间还是缺少其他的交流,包括某些复杂的情感也都被草草收场。
唯一值得一提的情感亮色是法瑞尔最后放了巩俐,很有些《盗火线》中警匪间惺惺相惜的味道,不过这次将友情改作了爱情,正所谓为爱放一条生路。
不过影片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正如前面所说的迈克尔曼是个极度追求风格的导演,所以《迈阿密风云》便是他独特风格的作品。
在《借刀杀人》中他已经开始使用DV拍摄,而这一次他更是大胆地采用自然光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拍摄影片,整部影片呈现出与大部分影片不同的写实风格。
在摇晃的镜头下人物和场面都显得非常之朴素,让观众几乎以为是在看一部纪录片,影片末尾处那场激烈的枪战更是逼真,爆头溅血仿佛就发生眼前。
这种粗糙朴素的极致风格与大部分传统影片的唯美画风完全不同,虽然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有创意的拍摄手法,但是对绝大部分的观众而言未必会习惯这类风格,这是和《夜宴》这类精雕细琢的中国大片完全背道而驰的风格。
面对没有经过修饰的写实画面,对于已习惯于精美如油画般电影画面的观众来讲,缺少华丽特效的自然风格未必不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的视觉已经不太能接受太纯粹的粗糙画面。
迈克尔曼的这种尝试实在不适合用在如此大成本的影片上,这毕竟是在考验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样的冒险又如何能期望能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同呢?
加之剧本自身又不够精彩,演员们又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票房的失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是失败,不过如果当作一种先锋实验电影的尝试,影片在技术风格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很有可能成为某类动作影片的学习教材。
不过价值1.25亿美元投资的教材也实在太过昂贵,只怕令环球影片公司大为光火,也让迈克尔曼以后的拍片计划会大受阻碍,没有商业上的成功在好莱坞也是不易居的。
文:眉间尺
如果只看豆瓣上5.6的评分,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烂片。
我想问题可能出在打分的人多是在2006年看的内地影院版后,给出了不及格的评价。
我没看过当年的引进版,我是在家看的2016年导演剪辑版,全长140分钟,蓝光画质。
以我看的这个版本而言,引用豆友的话“这是一部杰作”。
迈克尔曼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虽然在商业上起起伏伏,但他的主要作品都深得我心,包括《惊爆内幕》、《阿里》、《最后的莫希干人》等,更不要说影迷心中的经典《盗火线》、《借刀杀人》等。
迈克尔曼早年靠电视剧集《迈阿密风云》起家,这次重拾旧题材,动用1亿多成本,无非是想再次博得商业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这部片子商业成绩并不理想,但今天回头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是下了大气力来拍的,从演员、剧本、场景、道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追求,成品确是也出类拔萃,不失为一部都市警匪片的经典。
影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头一个阶段直到两名卧底为毒贩完成第一次交易,可以说剧情扣人心悬,尤其是身为卧底随时可能被残杀的紧张感十分强烈。
导演延用了从《借刀杀人》以来的DV拍摄手法,加重了纪录的风格,强化了写实的气氛,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压迫感。
第二个阶段以法瑞尔与巩利的感情戏为主。
虽然有香艳的情欲戏,但更象是两个人在肃杀的环境下苟延喘息的宣泄。
两人的关系为本已分明的正邪较量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第三个阶段以第二次交易为主,双方在尔虞我诈中走向最后的对决,迈克尔曼擅长的枪击战再次把真枪实弹、刀刀见肉的现实效果搬上了银幕。
训练有素的枪战技巧,交叉掩护的战法操作,让观众有如亲临现场感受枪林弹雨。
影片的结尾让人感觉这只是阶段的胜利,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并没有放下戒备,生命的威胁并未完结。
《迈阿密风云》延续了《盗火线》的主题理念:善恶边界模糊、正邪两方交叉。
几个主要角色形象丰满,人性立体。
也许这就是导演要表达的宗旨吧,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无所谓好坏,只是生存的需要。
因而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成是《盗火线》的姊妹篇,无论是风格、题材、主题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当今众多的警匪题材电影中,迈克尔曼的作品确实独具魅力,段位较高。
尤其是动作设计、场面调度、实战模拟等方面都是大家风范,仅以影片开头的一场摩托艇比赛为例,航拍、跟拍交替,主观、客观视角轮换,大场面、大调度,几个境头下来如宏的气势扑面而来。
只可惜,由于票房不高,这之后的迈克尔曼再难有如此大手笔来施展拳脚了。
不知道迈克尔看到现在充斥好莱坞的彼得博格这样的作品,作何感想。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让人标记的点是巩利的参演。
当初国内引进时曾以巩利的香艳戏为噱头,结果国人看的是删减版不仅大呼上当;再有也许国人看不惯巩利扮演一个南美毒枭的情妇吧,总觉得象是一个菲佣把自己漂白了,所以观后一致的口诛笔伐。
我想这也是此片评分不高的原因。
评心而论,巩利演的很出色,作为一个内地演员挑战完全陌生环境下的特殊身份人物,还要说带口音的英语,难度可想而知。
总体来说,巩利完成了导演的要求,对不安心理下爱恨纠缠的拿捏十分到位。
只是在情欲戏上感觉还是有点紧,放不开,这是内地演员的通病,毕竟成长环境不一样。
如果导演在拍摄时多加一些裸体可能会更自然些,不过迈克尔曼也不是拍床戏的行家,这一点在影片中有让人出戏的地方。
我想这部戏是让巩利成长升华的一部戏,因为有了这次好莱坞大制作的锤炼,巩利更加提升自己在镜头前的自信,所谓“巩皇”正是从这部片中老大女人的气场走出来的。
不过看了导演剪辑版还是应该明确,这部片子的主角是海报中的两名卧底,巩利的出现只是加重较量的不确定性。
引进版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让感情戏有了喧宾夺主的效果,会让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有所迷失。
很差劲 很不喜欢Colin
新海岸,新风景。大胆的黑色,让人物成为负形,而头顶总有光,飓风蠢蠢欲动,接近《新世界》的超验性。选歌精准,尤其是片尾Mogwai的Auto Rock。
实在没啥剧情可言,挺无趣的
请改名《迈阿密爱情故事》
太动人了
巩俐在这部片子里真是太失败了,角色定义、造型、演技都不行,还是水土不服啊。
迈克尔曼迈入创作末期却转投数字摄影的怀抱,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想想同在用数字摄影机的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跌得有多惨就知道了,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俗,猫鼠爱情的迸发,俗;卧底与毒枭的博弈,俗,但落实到相关场景的呈现,在布满噪点的夜景与粗糙音效制作的背后,老曼那忧郁又绵长的情绪化叙事就完全占上风,不需要去考虑那些狗屁爱情戏、人物动机怎么发生的,只管去慢慢体验其间人物与人物间有声或无声的交流与疏离,时而静止,时而奔涌,在最真实的稳准狠与最梦幻的琼瑶剧边缘反复试探,褪去了冷硬风的博弈以后,那相当迷人的气质让科林·法瑞尔那诡异油腻的胡子都变得性感起来。
【东方有线】十四年前第一次看时感觉太平淡,给了三星。十四年后再看,果断改成五星。有些电影的好处真的是要经过岁月沉淀后才体会得出。巩俐在迈克尔·曼的镜头下美丽、精干又从骨子里透出几分哀愁。两个男主角强悍而帅气。影片写实的叙事风格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缉毒卧底警察这行的危险。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卧底警察最终放走了女毒贩,没有犹豫,没有挣扎,再正义的主旋律也无法完全压制爱情的力量与意志的自由。联想起22年底那部因包含主角爱上毒枭的情节而被封杀的缉毒题材小说,只能说我朝还处于前现代甚至更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啊!(2023.2.20)
毫无新意的警匪题材,Colin Farrell却是格外的帅,巩俐已不敢评价。
全世界最酷的导演,独一无二的视听体验。
不能算烂片,但问题和瑕疵太多,分也扣的差不多了。优点是所有的动作段落都拍得很好,设计上不马虎,也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剪辑。但其他方面都很多问题,从片子本身能看出制作过程是大chuasai现场。一是数码摄影技术还不成熟,整个画面浓浓DV风,虽然在调色上尽可能挽救,但依然十分出戏。如果全片都DV倒也还行,主要是明显几个机位的画面差别很大,最后感觉是整正片BTS剪在一起。剪辑也很迷,俩剪辑师,感觉都没有做clean-up,好几处低级失误。声音也是剪出和混出了学生作业的水平。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但感觉成片和导演的想法相差甚远,或者导演本来也没想好。电视剧改编的故事,节奏也是很像一季电视剧强行压缩为2小时。巩俐状态也不好,和剪辑可能也有关。塞洛克斯的酱油角色台词不到五句吧……故事还是适合电视剧。
@ 徐东金逸 / 剧情老一般了 但予我则是记忆犹新的疯狂影院之旅 一路跑着进的放映厅可happy
看他們開了兩個小時會無聊地談著生意,只不過一會兒Limo裡開一會兒飛機上開一會兒浴室開…
闷闷的片子,情节也没什么看点。本以为最后还能上演个黑社会大佬报仇,鱼死网破之类的桥段,没想到皆大欢喜地结束了。无聊。巩俐大婶也完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这两个人根本不来电~
一路平淡。。。。。。。。。
很冷的迈阿密,很性感的巩俐,绝对上乘的犯罪片。
勉强及格。140分钟版。配乐太差了,和画面都是脱离的。迈克尔·曼的冷色调能把迈阿密也拍的这么阴冷,挺有意思,画面有份刻意的电视剧感,可能是向原版电视剧致意,也可能启发了阿耶后来的《警戒结束》等片子。故事主线是双卧底主角因一起内部泄密的卧底案,以送货人的角色打入拉美毒枭内部,法瑞尔捎带和毒枭合伙人兼情妇巩俐来了段禁恋,引出毒枭手下的陷害和最终混战。全片的枪战戏处理的有声有色,开场就有大狙击碎人体的画面,后期救人质的爆头,最终战的血花四溅、打击力等等都逼真利落,迈阿密警察在这片里够强硬和专业。41岁的巩俐吃30岁法瑞尔的嫩草,她刚在《艺妓回忆录》里甩扇子,又跑这里跳恰恰说西语,老实用功,她的古巴家族故事有份浪漫主义,这个人物写的挺立体,片尾透露出一种无边的寂寥,她的角色才是全片戏眼
31分钟,巩阿姨出场;51分钟,巩阿姨激情戏,但是数次均没有到肉。不知道导演要干什么。
巩俐只要一演成熟妖冶的女人,总感觉像演某种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