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因为“雪花是撒给人间的纸钱”这句话让我决定一定要看完这部电影。
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眼里不会有低分,可能我泪点真的很低很低,看不了老人的孤独和眼泪。
大雪是个外表有点冷漠但其实内心善良细腻,很有文化的老太太,她似乎有点孤僻,不大搭理人,可是她却把三千块的房租退给了丧父的辰泰,安慰的话她也并没有明说,而是天亮之前将要说的话写成一封信放在门口。
大雪冬至是辰泰送给大雪的一幅画的画名。
她也是个坚强又倔强的老太太,明明很想念女儿,明明很想团聚,到嘴边的永远都是随你吧,我很好,忙就别回来了。
最让我难受的是梦里大雪看着丈夫,孩童时期的芳芳和小狗冬子在院子里玩耍,她想出去可怎么也出不去,只能徒劳地拍打着门,而事实上丈夫早已去世四十年之久,女儿芳芳远在上海,冬子也已走丢多日。
结尾真的,导演有心了,1221,原来大雪的生命早已定格在了这一天,原来走丢的不是冬子而是她自己,可是直到最后她也没能跟女儿和外孙团聚。
那个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邻居老大爷应该是她自己吧。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需要缓很久。
子欲养而亲不待,以后一定要多陪陪亲人。
电影叙述是很平淡的,即使剧情有反转也算不上是急转直折。
但电影描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而是一个比较寻常,甚至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边,并不需要过于戏剧性的手法。
大雪冬至,这是电影的名字,也是主人公和她宠物两个角色的名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预示了故事凄凉的结局。
空巢老人大雪,很久以前便失去了丈夫,唯一的女儿又远在上海,身边只有她的宠物狗陪伴,而这条狗名叫冬至。
这是紧随大雪之后的下一个节气。
老人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老人每日机械的过着日子,直到冬至夜晚,身体不适。
那之后才开始出现了不同往日的各种事情。
但到了电影结尾,观众才发现,老人早已在座椅上离世,那些“不同往日”的事,不过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正是老人日夜担忧,为之不安的。
隔壁与大雪年纪相仿,经历相似的老人离世家中,一个星期后才被家人发现,这正是孤僻的大雪担心自己突然离世,必然无人知晓。
小狗冬至走失,这正是大雪担心自己再失去唯一的陪伴。
女儿年后才能回家,这正是大雪担心在新春佳节不能与日思夜想的女儿、外孙团聚。
梦到眼睁睁看着丈夫女儿和狗一起里去取打不开房门喊不出声音,这一系列的幻想无不反应老人对孤单一人独自生活的恐惧与不安。
等到看见胡同里的小女孩写了满墙的1221,大雪才认识到今天仍然是冬至,没有小年,没有春节,邻居健在,东子没丢。
释然接受这一切,在生命最后的一瞬见到女儿带着外孙和冬至一起进门,才安详的离开人间。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
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
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没有整理影评,就先胡乱都写着。
都是真实感受。
她出生的时候,下了好大一场雪,父亲给她起名叫大雪,不久她的父亲就去世了。
真实故事改编。
这一点就足以五星。
比《我们俩》好看,不懂为何被差评淹没。
淡淡地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但影片没刻意渲染任何气氛。
影片细节特别多 可以再刷。
匠气是有,差点以为是女导演。
喜欢东子小狗实在太乖了还通人情。
有狗的老人不屑跳广场舞的。
失去狗开始渐渐离开自己的小世界小意识想要去尝试融入其他圈子但是失败。
没看出来寿衣店老板是李金斗耶。
他说,我懂 咱们老一辈的心思。
这一点在老人给女儿的电话里体现出:很思念,但开口就是你去婆婆家吧我不打扰你生活我要挂了不聊了。
十分不喜欢这样的老辈思维,女儿嫁了就是给别人家自己不要了。
狗丢了怕孙儿不愿回来看自己就瞒着孙儿这个小心思又很矛盾。
我一开始以为是东子自己跑女儿家去了然后女儿一家来看望老人。
但好像又不是。
毕竟女儿是嫁在上海。
老人一生被迫失去的都在梦魇中回来过却在现实中得不到。
也可能是狗真的曾经和家人一起回来了,也可能是以前东子丢了回来时的场景。
台词里有 东子又丢了 这样的话。
但是。
反正。
这次。
一切都与世长辞了。
悬梁自尽的丈夫,撇下她和女儿之后,生活就万劫不复。
但老人仍然坚持了这么久。
隔壁邻居老爷爷在家去世三天才被人发现,家属来了只有互相指责辱骂和分家产。
最后由于是鼓楼地段所以房产用于出租。
老人爱用的手提袋上印着望京,说明什么呢?
可能老人去过遥远的地方就是望京了,这是类似于旅行纪念品一样地位的袋子。
老人慢慢地行走。
慢慢地找狗。
慢慢地印告示。
慢慢地更改赏金。
慢慢地补告示。
偶尔也有年轻人来看望她。
细节满满一想就伤悲。
为什么不是个好看的电影呢?
真的比 我们俩 好看多了。
01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静。
《大雪冬至》就是一部讲述独居老人生活的影片。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魏大雪,丈夫在四十年前因为文革,在家中悬梁自缢。
女儿芳芳远嫁上海,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条叫冬子的狗。
魏大妈住在鼓楼旁的四合院里,那是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却生活着最孤独的人。
遛狗、买菜、做饭、看电视、听收音机、泡脚、睡觉。
日复一日,生活安静得可怕。
冬子的叫声、她和老伴(遗像)、冬子偶尔的说话声,以及女儿短暂的电话声,就是全部的动静。
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魏大妈的世界冷冷戚戚。
冬至那天,魏大妈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
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外孙女毛毛做饺子吃,结果被女儿嫌弃“老传统”。
怅然若失的挂掉电话后,魏大妈一口气抽了杯二锅头。
那一瞬,心脏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狠狠抓了下,揪心的疼。
就在这个夜晚,魏大妈靠在躺椅上,一如往常的听戏泡脚,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洗脚盆的水还在冒着热气,老人的体温却逐渐冰凉。
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屋里,冬子陪在老人的身边凄厉的叫了一晚。
02这无疑是一个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故事。
但导演在叙述时,却有意保持冷静、克制甚至显得疏离。
很多人说《大雪冬至》像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台词。
导演只是通过镜头,像个旁观者一样,记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真实乃至残忍。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直击人心。
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造就了一种一言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看完电影的我们,不会哭,这种廉价的眼泪毫无意义。
但我们会作出行动——真正去关爱逐渐老去的双亲。
这就是《大雪冬至》的力量。
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爸妈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真的像他们在电话中说的么?
真的像他们在朋友圈中炫耀的么?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想念离家千里的我们,却无数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报喜不报忧。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说放心不下家里、不习惯,才不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其实只是不想给我们添乱。
爸妈笑着说一切都好,我们当了真。
我们吐槽生活艰辛,爸妈却上了心。
03饰演魏大妈的祝希娟老师,不愧是第一届的百花影后,影片里有三个镜头格外打动我。
祝老师仅凭三个眼神,将一个有点儿孤僻的独居老人,演绎得活灵活现,演技吊打一众流量小花。
第一个镜头,魏大妈买菜时,路过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眼神漠然带点不屑。
第二个镜头,几天后,收音机里响起广场舞神曲,魏大妈不由自主的晃动身体,几秒钟后停下来,对疑惑望着她的冬子笑骂了句,“小兔崽子,就准你抽风么?
”眼神复杂,恼羞成怒又带点理所应当。
第三个镜头,再次路过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魏大妈停下了脚步,迟疑的跟着音乐,犹豫的晃动着身体。
片刻后停下来,她无奈的笑了笑,转身回家。
那个眼神,包含着渴望、向往、艳羡,但更多的是无奈。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广场舞对于爸妈这一辈人的意义。
广场舞,只是一群老人的抱团取暖。
人是群居的动物,害怕孤独的特性早就写在了基因中。
时代变化太快,但每天都有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
这种巨变中的不变,对于爸妈而言太珍贵,这是来自同类的安全感。
广场舞汇集的是一个又一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它是大妈大爷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难得的温度。
04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
只是今年,我会关掉手机,不再和朋友们出去鬼混。
我要专心的陪陪爸妈,和他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备年货、包饺子、做年夜饭、包红包、看春晚,甚至包括最讨厌的走亲访友。
(大龄单身女青年伤不起)有人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
但我更害怕,太专注于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日常的陪伴。
爸妈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补品、去更贵的景点、住更大的房子。
爸妈的好日子,更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陪伴,是每天一个电话的准时问候,是节假日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是耐心和牵挂,是真心和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陪我妈!
起床 遛狗 买早点 路过广场舞人群和锻炼的隔壁大爷 坐在石墩子上看来来往往 剁馅做饭包饺子听听广播 中午看着甄嬛传睡的很香 给远在上海的女儿打电话唠叨唠叨 泡脚的时候边看京剧边给狗扔球 入睡………这仿佛就是一个独居老人和她的狗一天一天又一天好像重复其实并不相同的生活慢节奏,好像没什么故事,好像这就是生活。
出现了四次京剧念白【平贵回来了】作为转场,每一次都有时间的跳跃,从冬至到一月四号一月八号再到小年〈大概是这样记忆力不太好〉。
大概是丈夫不在了四十年,她也像王宝钏寒窑一样一等就是四十年,最开始等丈夫后来等女儿等租客……等那只不回家的狗。
说是回来了每一次却都有人离开。
那些在她生活中本身就是日常的人,都在慢慢离开。
东子丢了,大雪以为他会马上回来,可是没有。
于是她从最开始的出去的时候给东子留门,到没什么事就不出去了,再到半夜打着手电边叫边找东子,再到贴寻狗启示,金额从无到500到2000再到3000,可是东子却一直没有回来。
她渴望东子回来,就像她渴望着她一直等着的丈夫女儿回来一样。
记得一个细节,大雪第一次路过广场舞人群的时候头都没有扭仿佛十分不屑。
回到家听到歌却一个人跳了起来。
第二次路过她看着那群人嘴角勾笑,有若有若无的羡慕。
第三次她跟着人群弱弱的,小小的摆动身体,想融入进去的样子特别可爱。
最后的结局,她等回了女儿孙子和东子,但却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天冬至大雪,后来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生活从此戛然而止
挺感人,冬至的一天浓缩了老人晚年孤独丰富而又感慨失落的生活世界,大环境历史变迁在一个独居老人身上的凝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丈夫姓邢,也许融入了导演身边一种独特感情在里面。
传统女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的爱。
片尾主人公对早逝丈夫的一番心灵独白更展示了这位独居老人伟大坚强的一面。
冬子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心灵寄托,就像在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女儿就成一位不幸脆弱女性的所有牺牲和付出的目标一样,女儿长大之后过的也并不幸福即使陪伴在女儿身边也不会更如意,心灵寄托或者说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了意义,其实冬子一直都没有失,是老人活着的心灵寄托和追求丢失了。
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人生没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像伟大的母性致敬!
希望大家能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这一个关心的眼神·感谢邢潇导演推出这么感人的优秀作品,精心的场景布置,情节设置和细腻深情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演绎,感谢默默为电影线下宣推,坚持反对‘摄屛’做出许多努力的果果同学·
北京,冬雪,四合院,独居老人,而且是老太太,一位如子(如女)的房客,很容易让人想起马俪文的《我们俩》。
太像了。
但《我们俩》老少两个的感情铺垫,发展变化做得挺好的,流露出淡淡的温暖,尤其是在雪天寒冬里。
这个节奏更沉闷,更孤独,给人的温暖不多,反而有一种寒冷。
如果没有狗的陪伴,基本就要成独角戏了。
最近看了祝希娟老师一个演讲视频,关于养老的,幽默风趣。
我想如果用风趣的风格来讲述一个老人题材,会不会很有意思?
对了,导演之前拍过的两部商业大烂片我都看过,但已经记不起说什么的了。
这一部或许能记住一些。
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文艺生活电影,邢潇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空巢老人魏大雪在暮年的各种日常生活。
包括她与宠物小狗的情感,故事直击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着各类的弱势群体,倡导子女关爱父母,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届百花奖影后祝希娟饰演空巢老人魏大雪,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演技可谓登峰造极。
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通篇朴实而又真实的影像,让人不禁对空巢老人进行沉思。
当北京大城市的世俗生活,其实已经慢慢被大北京、首都北京、现代北京掩盖掉的了,而影片还原了它们,也算难能可贵。
尤其《大雪》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中影签约导演邢潇还是用细腻镜头,把一幕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的匠心精神。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同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堪称《大雪冬至》最大亮点。
可是从女主角魏大雪的爱狗瞬间失踪,她四处张贴广告寻找,从500元到2000、3000元的赏金提升,以及某空巢老人死后子女争斗说出“还不如一条狗”,都让人对小狗何去何从,抱有自己思维。
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但女主角的丈夫早在四十年前自缢,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出情感爱意,让人浮想联翩。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细腻地诉说着,也描绘着一个空巢老人的漫长晚年生活。
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呢?
而狗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本片中老人独自逝世后,小狗四处汪汪叫,并抓撕着大门,萌宠的无限爱被放大到极限,让人戳泪!
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它能陪你走过最后的时光,谁不想有这样的萌宠呢?
本片像一种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种自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情,它在固定的时间之内感受一个可能有不同结局的生活,然后更加看清楚现在的社会问题。
编导用质朴而温润的镜头对魏大雪的聚焦,构筑了《大雪冬至》似潺潺流水般恬静的故事,且这种平淡若水的展开与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有觉何般枯燥冗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被生活的很多细节所打动!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里面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足音,淡淡的,意味悠长。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朋友圈充斥了大量的“饺子”,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承载了人们的喜悦。
但是,当你漂泊在外,与朋友共享这份喜悦时,也不要忘记,留守在家里的老人,他们很难过的——《大雪冬至》魏大雪是当下中国的典型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家里只剩自己留守。
对于年轻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节气,即便地冻天寒,街上光腿的小年轻仍然随处可见,这是年轻人的特权。
但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这是个难熬的日子。
正如影片所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儿人气儿上去,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早已习惯了外在的寒冷,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
看看魏大雪的一天就知道了,遛狗、照顾狗狗、吃饭、睡觉、看电视,除了时刻陪伴自己的爱犬外,最有人味儿的问候可能就是路人的寒暄。
在这寒冷的冬天,一人一狗相依为命。
老人们常说,只要熬过去了这段时间,就能再活一年,但又岂是那么容易,况且,狗还丢了。
魏大雪更孤独了,但老人们总是有些倔强的,一边找狗,一边将自己硬朗的一面展现给邻居看。
给女儿的电话中,思念常到嘴边,却总是化为“忙就别回来了,我很好,去你婆婆家吧!
”
我只是一个快要入土的老婆子了,你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到我身上。
不打扰你生活,是对你最后的疼爱。
也许狗狗就快回来了吧,也许女儿会想着来见一面吧,听说隔壁的王大爷在家里走了三天才被人发现?
广场舞还蛮有意思的,哪天也得去跳一下,后悔之前没跟人家学。
唉,算了,都不重要了,反正都要死了,寿衣自己已经买好了,女儿到时候回来处理后事也不会那么麻烦。
这就是一位弥留老人最后的映像,狗狗从来没有走丢,走丢的是她自己。
镜头停留在窗外的大雪天,这个冬至格外寒冷,而萧瑟的雪花,正如她一开始所说,像极了老天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这样的故事,显然并不只在一处上演。
一个个孤独的老人,在无人陪伴之下悄然离去,他们在生前的最后时光,或许能够看到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只是,那里边没有自己。
他们拼命的喊,想让人注意到自己,想加入,却无人理睬。
连幻象都不肯成全自己。
总之,很伤悲,无论观众。
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又似乎越来越远,人们能够很轻易的用电话联系,却无法让心灵获得慰藉。
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愈加严重的问题,想解决,却总是无从下手。
日新月异的社会像一只无形大手在推动着年轻人往前走,而家中的老人被远远的抛之身后。
冬至,大家正在聚在一起吃饺子吧,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也被烘托的极有气氛。
那么,也不要忘了给家中的老人去个电话,告诉他们:“今儿个天冷,多穿点儿。
”就像你小时候他们督促你加衣一样。
冬至已至,望他们此冬,心有所暖,爱有所安!
主题痕迹太露,内容也单薄了些,台词还有提炼空间,与结尾反转呼应的细节伏笔,除了日历还应该有考虑,问题种种,但电影至少是动了脑筋的,懂得影像艺术基本原理,不像时下不少导演,都不知道在大学怎么学拍电影的。
人死了就成了一个框,图个什么呢?那个图字中间,是一个"冬"
节奏慢,台词多,惨。
节奏有点慢,适合静静地观看。,看完后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方式,也会思考自己将来生活的样子。
其实这种现实题材的电影挺好看的,很细腻很有老北京特色,祝希娟老人家的演技丝毫没有演戏的痕迹,很质朴,我妈妈也是这个样子,只是没有电影里这么含蓄😂想让你回家就说,不想让你回家你打电话直接告诉你别回来今儿没饭!电影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孤独的老人,唉。。。我邻居就是老两口,平时爱说话身体也硬朗,后来不知怎么最活泼的老太太中风没几个月就没了,老头看着也没事儿,结果不到一年也没了。
终点之前 谁都有垂暮之时
片中那个画家挺像我的,画了十年还是一个渣(虽然我也不是个很吃苦的人),最近打消了出去外面闯的念头,想想自己也只有一个老妈子真的心疼自己,不如留下来陪着她走完剩下的路吧
很不错,可以看。可以再次看。剧情设计好。但还可以更好。独自一人的理由单薄。是单薄。不愿打扰,也是不愿尽责。
鏡頭不錯,但是人物刻畫與整個編劇都有問題,觸動不了人
这片子提醒我要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孩子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父母才不会那么孤单。
老北京四合院空巢老人的晚年余生~~
片中老人其实在12月21日,冬至那天晚上已经过世了吧。
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都是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冲着祝希娟老师去看了一下,还不错
说句实在话,拍摄构图都不错,台词剧本是硬伤。
为什么预告片有一种公益广告即视感
这片虽然导演手法上还不够自然老到,但是老北京的味挺正,胡同,四合院,鼓楼,鸽哨...有些地方刻意了,特别是74分钟那里的独白,本来是孤寡老人社会问题,扯40年前的陈年旧帐有些动机不纯,而且年代也不太对得上。最后那个2016.12.21反转也是没有必要。
雪花是撒向人间的纸钱
那页日历终究没能翻过
再也不拦着妈妈去跳广场舞了,让她开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