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酷会员区闲逛看到了这部《永远的北极熊》,看名字想不到内容是什么,但一眼相中了这部电影,除了看到有人在评论区写温馨之外,另外一个让我选择的原因是它还需要额外购买才能观看,刚好我还有一张赠送的观影券。
有一个简单的筛选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花费越高,品质好的几率也会越高。
我猜在会员条件下还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的电影,会值得一看。
不出意外,真的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
《永远的北极熊 Infinitely Polar Bear》跟北极熊没有关系,男主角Cam患有Biopolar Disorder(躁郁症),而他的小女儿不知道,以为是和Polar Bear(北极熊)有什么关系。
Cam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聪明、会玩,有激情,当他和黑人姑娘Maggie相遇时,恋爱结婚,有了大小两个女儿,过了一段幸福、快乐、自由的生活。
Maggie并不知道Cam有家族遗传的躁郁症,直到1967年某一天Cam病情发作,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被强制拉去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Cam可以离开治疗所独自生活,但他无法工作,也不能回到家里去。
他会把生活场所弄得一团糟,有时候会发狂,为了孩子,Cam必须和她们分开。
Cam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是家族以前赔了太多钱在信托上,到他自己身上已没什么钱。
Maggie在波士顿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无法担负家庭的支出,她们不但要从郊区的大房子搬到城市里的廉租房,女儿们还得去上很差的公立学校。
Maggie想要努力改变她们的状况,所以去考取了MBA,拿了奖学金,去纽约读新的学位,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
没有人照顾两个女儿,Maggie不得不找Cam来帮忙,要求他接送女儿们上学,给他们做饭,照顾她们。
Cam本来就是一个病人,他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很热情,有时候又很躁狂,邻居们怕他,躲着他。
Maggie还告诫女儿们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爸爸有躁狂症,免得被人看不起。
Maggie不在,Cam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女儿们的鸡飞蛋打的生活。
Cam对女儿们说,告诉你的同学,你的老爸有躁狂症,不要因为你的老爸影响到你们没有朋友。
Cam经常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堆很多东西,女儿们很不愿意邀请朋友来家里玩。
但Cam要求女儿们把同学带到家里来玩,说家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他手艺很好,能做出好吃的点心。
朋友们来了之后,给他们各种好玩的东西,在外面也玩得很开心。
Cam受不了照顾两个小孩的琐碎压力,某一瞬间被刺激得摔门而去,不管两个女儿怎么哀求也不管。
但在走廊的尽头,回头发现从远处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电梯上上下下兜了一圈后还是回到家里。
Cam撞门而入,告诉两个小女儿,他们的门并不保险,链条也没有多少作用。
之后收拾自己弄脏的地板,修好撞坏的门。
姑娘们此刻更知道,虽然她们的爸爸病着,也不完美,有很多毛病,可是在他身边很安全。
这个爸爸有时候很烦,很讨厌,但是更多时候很开心,很愉快,自由自在,且勇敢,会打破常规带她们去做很多开心的事,给她们看R级的电影,教会她们打架,交朋友,去好玩的地方,玩有意思的游戏。
在漫长的生活中,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在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前。
Maggie在Cam面前会抱怨,抱怨生活的艰难,抱怨要像男人一样四处奔波。
可是Maggie很爱孩子们,也还爱Cam。
在Cam病情稍微稳定一些后,带孩子们去看他。
不得不去纽约求学时,鼓励Cam相信Cam能够把孩子们照顾好,周末回来的时发现家里乱糟糟时也没有大发雷霆,歇斯底里。
在Cam把家里收拾得相当整齐干净时,又会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Maggie发现Cam的状态越来越好,女儿们在老爸的照顾下交到了新朋友,生活得很开心,Maggie 甚至能够再和Cam一起去散步,计划两个人的将来。
Cam也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他既逃避照顾孩子的繁琐工作,又一直努力把女儿们照顾得很好。
修车,做好吃的东西,收拾房子,接送女儿们上学,花了大半夜笨拙又灵巧地给小女儿做了一条很漂亮的演出裙子。
他一直努力表现得更好,希望Maggie不要放弃自己,有时候向Maggie撒娇,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到以前一样,是一家人,是一对夫妻。
Maggie本以为拿到MBA学位后,能在波士顿找到工作,不管和Cam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两个人都会把最好的爱给两个女儿,一起把她们养育长大。
可惜Maggie是黑人,波士顿那些雇主有些歧视,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去纽约工作。
Maggie想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去,可大家都不想。
Cam无法适应纽约的环境,无法跟到纽约去,但他并不想被大家抛弃;两个女儿担心他们走之后,Cam会孤单寂寞冷淡;而Maggie知道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之后,只能把他们关在昏暗的房间里,直到她下班回来,没有人陪陪伴,也无法像在波士顿时开心游玩,她不想这样。
最后,Maggie决定,她自己去纽约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女儿们和Cam留在波士顿上学过生活,Cam照顾两个女儿,既有约束和责任,也有温情和鼓励,对他的病情好转有帮助。
最后有一个镜头,两个女儿要到朋友家玩,禁止Cam目送他们,她们觉得这样子使她们觉得很难过,他目送的样子看着太可怜了,她们是不会回头了。
可是最后,她们还是回头了,挥手向爸爸道别。
很日常化的一个故事,拍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场景。
即使没有狂躁症,大多数人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抓狂发怒,想要撒手不管的时候。
其中也有温馨、美好的时刻,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需要,一家人才有哭有笑一直走到最后,过着整体幸福的生活。
大女儿和Maggie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你在WGBH认识爸爸的时候他是现在这样吗?他很风趣,充满激情他了解世上的一切也有工作,对他来说挺好的他是个很优秀的灯具设计师但最后,压力太大了我不知道。。。。。。
我不了解躁郁症而且,那是60年代每一个人都神经兮兮的我不知道情况有多严重你可能会后悔嫁给他不,绝对不会生活会有很多不幸和难过,但是也会有很多幸福和美好的瞬间,或许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但家人是最好的良药,不是么。
重要的是有凝聚在一起的心,互相关爱维护,日子便过得丰富多彩。
2016/07/15 23:12 撰写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年底一般是看大片、看贺岁片的日子,但就是看了这么一部喜中掉泪的“老”片。
当绿巨人成了只会满嘴跑火车的“无能”话痨,生活还得继续。
经济“独立”,不接受帮助,还努力活着,这样的“神经病”是不是特别励志?
任何人都有过人之处。
世界并没有把任何人变成“废物”,只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废物”。
如此,何不积极地选择另一条路?
只有内心自发的动力才是最闪耀的魅力。
面对操蛋的生活就是要乐观,只要活下去就是积极的,管他怎么活。
对于任何在苦海中漂泊的小船,家人永远是最好的港湾。
小成本又“过时”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朴朴实实地改编,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很早就下载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直未看,以为又是像平时常看的家庭伦理剧的情节,但是看完之后,会觉得是惊喜。
电影中父亲的妥协,母亲的让步,孩子的成长,就像我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我渴望的人生。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这部电影不像其他电影那样loser最终成功,父亲依旧是父亲,母亲依旧是母亲,孩子依旧是孩子,没有180度的大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看到waiter要求爸爸戴领结时,爸爸从口袋中掏出领结,娴熟的戴上,母亲无可奈何的选择去纽约,看到孩子们争论不能只留下爸爸一个人,看到母亲看着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人去纽约,留下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他们的每一个让步都是因为爱,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最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了,本来看名字和题材都不怎么感兴趣,看了看卡司,嗯,马克叔和佐伊索尔达娜,好吧,那就看看吧。
影片笑中带泪,特别逗又觉得有点心酸,不是那种夸张式的喜剧,就是觉得角色的演绎和互动特别好玩,看着看着就想笑。
去看祖宅让女儿们尴尬的不行,爆粗跟俩小女儿吵架;在学校门口惊呆了所有小朋友;撞开门说那链子一点用没有;女儿可怜兮兮的站在走廊尽头,后面又自己可怜兮兮的站在走廊尽头(还来了个反转对应,太可爱);给女儿做裙子那,先是yesyesyes,然后nonono,再然后fuck it直接丢出窗外,,最后还不得不拿棍子从树上弄下来,笑死了!
种种镜头笑点不停,满满的幸福感。
后面跟佐伊撑着肩膀对着哭,画面有点滑稽但又让我眼泪流的根本停不下来,妈蛋呐,电影太可爱了!!!
马克叔貌似在演绿胖之前一直都是这种小成本独立电影的常客,感觉妇联里面太埋没叔的演技(之前看begin again就有这种感觉了,好适合这种暴躁的性格,所以演了绿胖?
),这部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
佐伊应该是我见过最漂亮的黑人妹子了,电影里面纤细修长,复古的衣服配上一双平底长靴简直美如画。
嗯,豆瓣的第一篇影评,实在是好多想说的,小细节太多,短评写不下。。。
觉得这才是15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电影了。
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而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就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首先让我们抛开,两位男女主角是否擦出花火,影片叙事手法是否戏剧化,等等干扰因素。
从独立电影的角度出发, 这部由从事编剧工作15年的女导演:Maya Forbes 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在去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得到关注,还是有充足理由的。
论叙事的平淡,这部以大女儿的回忆为主线的电影,绝对算不上之最。
反而导演通过很多8mm胶片素材的穿插,让整部电影的层次和观感变得丰富。
开篇,父母的相遇与结合,想必都是大女儿听来的故事,均以闪动的8mm胶片素材呈现,也正符合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
同时,影片中很多过场,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也都是通过泛黄的家庭录影带素材的方式展现。
让每个人心中对童年的回忆,与父母相处的欢乐时光,在零星微弱的画面中随之浮现。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相似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于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
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患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她想要捕捉并呈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孩子们,最自然真实的反应。
影片命名为《Infinitely Polar Bear》,中文译名为《永远的北极熊》,看过影片会发现,来源于大女儿对父亲的一句评价,爸爸就是那只永远都呆在那里的玩具熊,总是傻呆呆的,但是,他一直都在,是童年里永远的陪伴。
而整部影片的叙事开始,也是先从爸爸的失控展开,患有狂躁抑郁症的父亲,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无法维持婚姻的关系,最后被送进了疗养院接受药物治疗,一段时间过后,才恢复出院观察的日常生活。
而工作中屡屡受挫的母亲,也在这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了将来可以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准备独自前往纽约,完成自己的MBA学业。
这个几近崩盘的家庭,就这样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岔路口。
于是,还在康复期的父亲,有了更多的日常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夫,一日三餐的煮夫,放学后的陪玩,收拾房间的清洁工。
十八个月的时光,大女儿Amalia和小女儿Faith,两个人从抗拒,抱怨,害怕,到接受,感激,不舍。
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因为父亲的躁郁症而被无限放大,也让一个家庭的责任,父女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沉重和曲折。
家庭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整理房间,收拾碗筷,邻里相处,在这部电影中,都被另类的演绎。
爸爸既是那个可以自己制作书架的能工巧匠,又是那个将旧物堆满房间的邋遢鬼。
收拾碗筷可以是件让父亲崩溃的家务,也可以是父女三人欢唱游戏的娱乐项目。
与邻居的相处,可以是父亲令人尴尬的热心帮助,也可以是邻里孩子对父亲厨艺的称赞。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本真表现,借由精神疾病的父亲,撒开了父爱表面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男人对父亲角色的呈现。
一个会跟孩子顶嘴,甚至对骂的父亲。
一个会为孩子缝补衣服,但是却不爱刷碗收拾房间的父亲。
一个会忍受不了孩子任性,摔门而去的父亲。
在这样的冲撞中,孩子们会看到父亲真实的一面,即便是有些令人失望的,甚至有时是可怕的。
但是这样的父亲,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体谅并照顾大人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索求。
在无数次的争吵,抱怨和谅解中,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永恒的亲情联系。
父亲为了照顾两个女儿,也是在拼命的完成自己的日常任务,虽然偶尔崩溃一下,偶尔任性的成为孩子们的拖累。
而孩子们也学会了照顾父亲,安慰父亲的失落。
当父亲埋怨孩子们不带他玩儿,只拿他当保姆的时候。
当孩子们认为有这样的父亲,住在这样的公寓里,难以启齿的时候。
双方里总会有一方妥协,这样的道歉和让步,正是亲情中最可贵的地方。
于是影片中,女儿们和邻居孩子们的游戏中,总是有爸爸的乱入。
爸爸会毫不避讳的说出:“你们不可以因为我这样的爸爸而交不到朋友,家里的境遇和你们没有任何关系。
”影片中,还特意交代了父亲显赫的家庭出身,富有的奶奶和良好的教育,都是这位父亲本应拥有的炫耀标签,而却因为精神疾病的困扰,让这一切付之东流。
奶奶尽了最大限度的义务,帮助支付房屋租金,而父亲也不会轻易的向母亲要钱,只是会偶尔带女儿们来看望奶奶,顺便享受下短暂的奢侈生活。
这样的故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一切都是凝聚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
影片中将这些复杂的人物情感,通过父亲夜里给母亲温柔的捏脚,对于孩子必然延续母亲血统的谄媚;母亲被孩子们埋怨做饭难吃,面试工作的缕缕受挫,每一个决定前的艰难与忧郁;大女儿敏锐的察觉父亲的孤独和伤感,并允许父亲加入小伙伴游戏的让步。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影片最后,母亲虽然对父亲感到失望,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气馁,但是看着女儿们开心的过着每一天,感受到了这一切都是父亲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生活不由得开始怀疑。
最终让步,没有做出独自带孩子们搬去纽约的决定,而是看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身边的丈夫相拥而泣,这里面有感激也嫉妒,有气愤也有不甘。
每一个微小的家庭,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下,总躲不过疾病和生活的重压,而能抵抗这一切外来冲击的,只有坚固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信念。
外界的影响有多强烈,每个家庭成员,就需要用多坚强的内心去承受。
导演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故事,而是一段,真切平实,冲撞不断,用温情化解伤痛的家长里短。
影片结尾,停留在孩子们终于进入了私立学校,在父母的付出和努力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在最后,即将赴约新朋友的约会前,与父亲告别的场景。
父亲依然是一副长官的腔调,好像孩子没从未长大,从未厌倦他的游戏一样,他精心筹备了放学后的划船出游,殷切的希望孩子们为他的安排欢呼雀跃,却得知了孩子们各有安排,并且每一项活动中,都没有安放他的位置。
于是,他意识到,孩子们长大了,交到了新的朋友。
所以他只好嘴硬的说着违心的话语:“祝你们玩的愉快,记得按时回家,不用担心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之后就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站在原地不动,让孩子们反而心生愧疚。
这样的父女角色颠倒,父亲像孩子一样渴望女儿们的陪伴,女儿们像大人一样对父亲的举动充满无奈和妥协,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这样的家庭虽然因为有病的父亲而看起来的不太正常,但是也正因为有着一位这样的父亲,而让这份特殊的父女情,变得无比难得和弥足珍贵。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2015年8月3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永远的北极熊 (2014)7.7201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玛雅·福布斯 / 佐伊·索尔达娜 马克·鲁法洛
我感觉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狂躁症的病人在如何通过家庭的帮助下重回正常的生活,或许这部电影的精华就在这里吧,我觉得我看过这么多电影,相对来说这类电影也是仅次于科幻片,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家庭电影吧,相对来说家庭电影看着很治愈人心,还有很温暖吧,确实拍特别好看,再加上有马克鲁法洛和佐伊索尔达纳,两大顶级巨星,共同出演!
有笑有泪的才是好电影有笑有泪的才是生活尽管生活很糟,但还好,我们有爱。
得了躁郁症的cam,偶尔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
也是,大概人总是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吧。
疾病也许没办法痊愈到正常的样子,破损也许也没办法修补到最初的光鲜,生活有时候让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有时候就是要让你抬不起头,那我们呢?
深处其中的我们呢?
难道要为了臆想中的最好不顾一切?
这世界,哪有什么最好。
所以,混乱就混乱,疲倦就疲倦,抓狂就抓狂,生活有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真的,它有时很糟糕,却从来不完美。
它就是那样,从来不管你接受不接受。
而我们,与其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活的真实,不如先接受自己的残缺。
然后就一起,过最真实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成长。
电影的最后,孩子们去找各自的朋友玩了,留下cam一人站在原地。
孩子们背对着父亲,一边远走一边哭,最终还是回了头。
这时候,你流泪了。
这就是成长,它总以眼泪和分离为代价。
如果孩子能分离,就是我们的成功。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了这部电影,值得推荐。
以下是我观看电影的一点心得。
这部电影中,存在种种冲突: 一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起初,在孩子们眼中,Cam这样的父亲并不合格,甚至因为这位父亲而感到困扰。
母亲远走纽约求学却给了父女相处的契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父女关系渐渐修补,转而为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但之所以父女关系能够转为为安,甚至更为融洽,归结于父女之间天然的爱,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恋,父亲对孩子的护犊之情。
在故事的结尾,Cam望着孩子远去,也代表着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飞,但是无论如何,回过头来,父亲一直都在。
孩子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行。
二是,Cam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Cam出身显贵,家族曾富甲一方,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他不识愁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天真浪漫。
他不仅处在波西米亚时代,他也属于波西米亚时代。
Cam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男人,对生活的美好有极强的感知力,向往自由。
然而,时间是不断前行的,人们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走上了所谓理性道路,更加理智,却也更加冷漠。
这样的现实令Cam患上了狂躁症,通过药物、酒精来填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失业,乃至被隔离精神治疗,夫妻分离,这些都显示出他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冲撞中,不断调整,渐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三是,父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
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并不平等。
母亲Maggie远赴纽约进修,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不能够在波士顿的工作场合找到立身之地,只因为她是女性,她有孩子。
在众人看来,女性似乎对于家庭都应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在家带孩子。
在电影的最后,Maggie只身到纽约就职,背井离乡,尽管不舍,依然还是要抛下自己的孩子,为的是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电影片名polar bear北极熊指的就是患有狂躁症的父亲Cam,在他人眼里,Cam就是无法控制情绪的北极熊,此处infinite正是用来形容Cam,以爱为桥梁,不所不能的父亲。
这部电影以小见大,小细节处温馨动人,令人泪目。
此外,透过这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风尚,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一品。
<图片1>
虽然影片就躁狂型抑郁症这个切入点来说不够深刻,但实在无法抵抗这种因为亲情的羁绊而互相“照顾”的电影。最后一幕忍不住哭了。绿巨人是个好演员!
想起之前看的一部《忧愁围绕着我》,在情感层面上都差不多,不过气氛要比那部轻松多了,虽然这部电影比较平庸,亮点不多,情抒得有点过了,不过整体还是比较快乐比较温馨的。马克·鲁弗洛到是相当适合在这种都市生活小品里饰演一个有点玩世不恭的父亲,就像begin again里面一样,可以彰显他的魅力。
马克不属于那种很闪光的男演员,近两年看他的狐狸猎手,歌曲改变人生,平常的心再到躁爸爸,还真是慢慢给加分了,演技看的到,这部片子挺Classic的。
两个女儿的演技都很鲜活。
男人带孩子本来就很热闹了,患躁郁症的爸爸带孩子就更热闹了。看得人又哭又笑,感动孩子对爸爸的包容,也感动爸爸对孩子的包容。最后,孩子终会长大离开,爸爸也是。
这个躁郁症真够温和的
剧情发展很扣人心弦 不经意间就看完了整部电影
也只有从小在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成长的人,才可以无视社会规则,这样任性的生活下去。生活这样打击他,他依然故我。
卷毛的puppy eyes,just kill me already
bipolar和polar bear。疑似白人富二代非主流嬉皮士的爸爸和奋斗黑妹索尔达娜,在60年代那个民权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结了婚,但民权平等并不是主题,肤色白净的女儿也并不纠结自己黑人血统的身份,这部剧一直在走标准的家庭温情路线。绿巨人爸爸在不发怒时确实非常可爱。
用一种有点夸张色彩却又真实浪漫的细碎温情去打动人,叙事有点欠佳但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故事里对父女亲情的表达,太可爱了
好久没看小清新片了
复联绿巨人的狂躁爸爸超级萌,虽然看起来和银河护卫队不怎么搭。导演是故意一直让他穿绿衣服的嘛。大女儿小胖妞也好有爱,这才是美帝婆婆妈妈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像一碗小火慢炖的姜汤,点滴流露生活的艰辛与温情,缓缓道来的父女亲情,令人动容
2015.11.23期望值偏高了,没想到会这么“吵”。女孩们演得很松弛,虽然有委屈、难堪和不满,但都被她们用善良、理解和忍让化解了,这份孺慕挺动人。不过片中的躁郁表现同我的认知有出入,感觉更像精分造成的智商受损,喜怒无常,没有自制力,而且其幽默感僵硬得可怕,可能是编剧问题。
根据导演自己的故事改编的温情小品,无功无过,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从女孩的视角看去,生活的苦涩也变得充满温馨。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努力客服自己的疾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笨拙的关爱着家人,能有这样的父亲,不幸之中又是多么幸福。
故事是好的,但就是不痛不痒
这个男人虽然有病,但是比我正常多了。
对题材和剧情都实在提不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