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位老巫婆想要变成王后,坐拥金银珠宝的故事。
一天,国王听见了无比美妙的歌声,便着人去寻找,送了很多金银珠宝给她们,却不知道这歌声是由两位老巫婆发出的,老巫婆知道了之后就想要凭此当王后,可又担心国王发现自己的面容,于是回应国王说可以给他看一个手指,两个老巫婆都想得到国王的喜爱,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手指变得细皮嫩肉,最后有一个终于成功了,国王看到后,越发地想要她们,后来她们就提了个要求,要见可以,但是不许有灯,国王答应了,可第二天发现自己身边的是一个满身皱纹的老太婆,气愤下就命人将之丢下了城堡,后来那位老巫婆遇到了一个人,无意中自己就变得年轻貌美,她很高兴,在这时国王也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回去,准备封为王后,结果在举办婚礼的那天她又变回了曾经的模样,被国王丢弃。
所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1.杂技:运动平衡开场,杂技表演激怒了未能生育的王后;其后,变得年轻的老妪姐姐邀请老妪妹妹来参加一场有杂技表演的宴会。
这两次展演的杂耍,是一种运动中求得平衡的方式,并掌握在演员手中。
当被巨人困在岩洞的公主为杂技团的演员所救时,平衡已不仅仅是杂技演员的表演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它将在关键而危险的时刻在绳索上将公主背离岩洞,在平衡间求得生存。
尾声,公主加冕,众人仰望天空观看手握平衡木的杂技演员行走于钢丝之上,平衡的寓意再次上演。
2.生命:身体平衡巫师说,要想求得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个生命死亡才能求得平衡。
于是,水中怪兽与国王的死去迎来了两个少年的生命;类似地,要想使至爱的孩子回家就要牺牲母亲的性命,平衡成为了一种交易,欲有所得就必须付出代价,这是王后与孩子的故事。
吸血的跳蚤与习惯放血的国王之间彼此需要,当国王的跳蚤死去,他不得不让他的医生们用蚂蟥为之放血,以保持体液的平衡及其所带来的身体的舒适,似乎不这样做他就会变得虚弱甚至失掉性命。
年老体衰的老妪姐姐只有在吸入巫婆的乳汁这种液体时,她的身体才会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她的肌肤变得年轻,而生命变得富于活力。
这种关乎身体的体液平衡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四百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与后来继承希波克拉底医学的盖伦,而具有权威的盖伦医学影响了整个欧洲的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影片中改编自《五日谈》的三则童话有关身体与生命的讲述也映现了这种平衡理论。
3.王国际会:权力平衡王国们之所以存在,事实上也是一种平衡,当战争不是主题时,国王们就要在彼此的重大仪式上出席,以显示对彼此的认可。
刺杀水中怪兽的国王牺牲了,其他国家的国王与王后就要来到这个国家哀悼,那个花心的国王和带着小公主的国王也来了,随后,得以生育的王后成为女王陛下,从而实现了这个国家内部权力的平衡。
等到小公主长大,又克服困境,让王国的所有人臣服于她的勇敢,她合法合理地获得了王位,当她得到加冕时,其他王国的国王和王后也来到了她的国家,共同见证这个王国的权力移交与再次平衡。
马提欧·加洛尼所执导的《故事的故事》改编自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所著的一部童话故事集《五日谈》,所谓“五日”,必然有五天的故事可讲,但影片仅仅取用了《五日谈》中第一天的《跳蚤》《老妇人原形毕露》和另一个关于《女王》的故事,将这三个故事设置在相邻三个国家之间,分别以这三国的王室成员作为主人公来讲诉。
本部影片虽说是童话却是一部成人童话,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非仅仅是教导孩子什么是“善”?
什么又是“恶”?
而是告诫成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当然,这也并非让人消极被动的接受命运,而是叮嘱众人: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太过强求,执念太深就得有所牺牲,若没有承担牺牲的勇气和觉悟,那还是尽早放弃的好。
故事之一:女王偏执的爱
国王与女王辉煌的宫殿内,马戏团的“小丑”们以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来娱乐周围那群雍容华贵的王室贵人,王后冰冷的神情却与嬉笑一堂的众人显得格格不入。
直到小丑中一人失手将冷水冲到了另一名女性小丑的肚子上,对方怀孕的大肚子暴露在众人眼前,王后再不能抑制自己,倏地起身愤然离去。
她是觉得众人对小丑太过分心生同情吗?
从后面可以知道并非如此,她是触景生情,为一直以来不孕的自己而感到悲哀。
正是这份极想拥有儿子的执念让她倾尽一切,不择手段地去强求。
一天夜里,宫殿里来了一位巫师,他告诉了国王、王后如何得子的妙方,但告诫二人:有得必有失,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
王后执意想要儿子,因此,深爱王后的国王决定亲自为她取水怪之心来满足她拥有一个儿子的心愿。
最后,水怪死,心已得。
王后终如愿以偿,国王却因此而牺牲。
令人寒心地是,王后抱起河岸的水怪之心,却未正眼看一眼死去的国王。
国王出殡那日,坐在轿中的王后也只是沉浸在得子的欢愉中。
国王多年的陪伴对王后而言并不及这个刚出世的儿子,因为这是王后多年期盼才终于得来的,越是难得的东西越是令人珍惜,可往往是在这个时候,人最容易忽视掉身后一直陪伴自己的人。
未曾料到的是,水怪之心并非仅仅只让王后怀孕,同时令烹饪这颗的心的女仆怀孕,两人共同生下一对面色苍白、头发如雪的少年,这对少年面容相似,如一对孪生兄弟,感情还一日比一日好。
因“水怪之心”而出生的两位少年王后偏执的爱最终想横扫一切想接近她儿子的人,为此将女仆的儿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计一切代价想要铲除,甚至再次拜托巫师动用魔法的力量。
最终,她却以怪物的形象惨死在毫不知情的儿子手中。
作为“怪物”死后露出真面目的“女王”正如巫师所言:你要得到就必定要有所失去。
失去了丈夫对女王而言无关紧要,可是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一块交托了出去怕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
女王正是死在了她的不依不饶,她对儿子过于偏执的爱之下。
故事之二:老妇人执意挽留的青春 —— 改编自《老妇人原形毕露》在相邻的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耽于美色的国王,他每日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心心念念求得一位美人共度良宵。
一日,醉酒的他偶然闻得一段优美的歌声,便遥遥爱上了歌声的女主人,为此珠宝相送,只为求得美人归,可他哪里知道对方已是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
老太太因为这次机遇妄想老麻雀变凤凰,因此憋出尖细的嗓音来欺骗国王,用妹妹经常年吮吸而如竹笋般的手指来令国王更为其着迷。
在国王的执意求爱下,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答应与国王共度一夜,前提是:夜里不许开灯。
当清晨的日光透过窗户,照亮了一切谎言与虚伪。
国王大怒,令众人将这令他反胃的老太扔出城堡。
裹着鲜红床单的老太被茂密的树枝挂住,侥幸未摔死,在半空中悲戚大哭,为自己的命运悲哀痛惜。
她的哭声引来了路过的老女巫,女巫同情她的遭遇,将其从树上解救,并令其吮吸自己的奶水。
奇迹就此发生,茂密的森林深处,在布满绿苔的巨石上,鲜红的床单犹如世上最美妙的丝绸,包裹着一位陷入沉睡,如森林仙子般美丽的女人。
重拾青春的“老太太”打猎的国王偶然撞见了这位不似凡间的女子,她棕色的长发包裹着她裸露的身躯,令国王一时间如痴如醉。
重拾青春的老太如愿以偿的改变了她的命运,成为了一国之后。
国王与“新王后”然而,正如影片末尾所隐喻的那样:万事万物皆需平衡。
一方的平衡被打破了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倾斜。
姐姐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妹妹却仍以一副衰老的样子继续染布生活,她离不开与她相依为命多年的姐姐,更钦羡着姐姐的迹遇,为此,当她极力询问姐姐如何重拾青春的秘诀时,因姐姐的一句气话:我把自己的皮剥了!
而信以为真,雇屠夫为自己剥皮。
剥皮后的“妹妹”当妹妹的惨叫声一次次刺痛观众的耳膜,当浑身血淋淋的她痛得颤巍巍的走向那座她遥不可及的城堡时,残留在观众内心的只怕除了毛骨悚然的哀痛,更多的是意犹未尽的反思。
衰老的“妹妹”与重拾青春的“姐姐”妹妹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正应了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若执意强求,那么,你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吗?
也许,强求的结果也不能让你如愿以偿。
妹妹落得如此下场,姐姐呢?
是否就此安裕一生?
当结局来临的那一刻,一切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青春易逝,容颜难求,当青春的保质期已过,娇嫩的皮肤一层层褪去,她最终不得不重新变回老人,绝望地哀嚎着,离国王、离那富裕生活而去。
故事之三:公主破碎的梦 —— 改编自《跳蚤》比起那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则故事我认为更加强调对命运的反抗。
第三个国家的国王每日不务正业,却迷上了一只跳蚤。
研究“跳蚤”的国王当女儿为她最爱的国王父亲奏曲之时,父亲的注意力居然放在了一只怎么拍也拍不死的跳蚤身上,更加病态的是,他居然还开始喂养起这只跳蚤来。
谁也不知道一只小跳蚤有什么好养的。
直到某一天,国王将女儿不吃的生肉带回寝宫给一只奇怪的生物食用,观众才骇然发现:天,那只跳蚤居然喂到这么大了!
大了也就算了,关键还死了。
死了也就算了,关键还引发了一场“血案”。
国王的不务正业已经上升到一种境界了,居然开始利用死去跳蚤身上的皮开始娱弄众人。
并且,还以女儿的幸福作为牺牲。
国王为女儿“招亲”中他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有人会猜中这张皮是“跳蚤皮”。
这个人便是以食生肉为生,每日与跳蚤相伴的野人。
因此,他将女儿的整个幸福都搭了进去。
彼时的公主充满幻想,渴望嫁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在听母亲为其诵读故事的时候,尤其爱听那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渴望有一天能有这么一位令她心动的人带她看看外面的世界。
王后给公主讲故事然而,现实将一切撕碎,血淋淋地暴露给她看,她不得不被野人拖着前往那山顶洞穴,与眼前这个奇丑无比、凶悍粗陋的野人生活。
野人拖着公主往“山顶洞穴”她为何离开城堡?
为何答应父亲的决定?
更多的想必是在跟父亲赌气吧。
那时的她妄想以自杀的方式来让父亲收回成命,当父亲断然拒绝的那一刻,她又赌气嫁人。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娇惯得有公主病的小姑娘。
然而去外面走了一遭,见识过爱情的破碎、生活的落魄、恩人的相继死去,便也淡然了。
拯救她的马戏团一家当她面对拯救她的马戏团一家为她而死的时候,她对面前这个残忍的野人恐惧到了极点。
也许正因为到了极点,她反而冷静了,第一次向野人示好,第一次清楚自己该怎么走,第一次拿起刀子果断割掉野人的喉咙。
然后,她浑身是血地回家,将野人的头颅往父亲面前一扔,冷言道:这就是你为我选的夫婿。
经历挫折后归家的“公主”就那么静止了一秒,国王失声痛哭,她也失声痛哭,为自己的遭遇,也为如今成长的自己。
公主加冕成为女王的那一刻,另外两国的王室成员一同来道贺,我们见到了故事中三个国家的主人公汇聚一堂。
他们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得失。
当天空中的杂技人手拿竹竿走钢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公主略顿一下后展露的笑颜,那一刻既有说不出的感动与豁然。
公主加冕成为“女王”故事的结尾,行走在空心圆顶城堡上的杂技人在钢丝中间停住了,画面对称,既说不出的和谐与平衡。
影片在此刻画上句点,寓意:世界万物皆为平衡,有得便有失。
执念太深,得失早已注定。
“万物皆为平衡”
一,你妈是个偏激的控制狂,不准许你交朋友,偷窥你的私人空间,以爱的名义剥夺你的自我。
最终,你逃了,你以为你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其实你不知道,你“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
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为独立人格的宿命。
二,你有个强势的姐姐,比你美,比你聪明,比你得宠,比你运气好,比你野心大,比你口才佳,比你会演戏……即使你有天籁的歌声又能怎样,你还是活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有一天,贫穷不再,富贵袭来,她给了你一身华装让你来看她盛大的婚礼,愿意和你分享财富和幸福,只是有个小条件,要你对外保密关于她的黑历史。
嫉妒占领你本就愚蠢、轻信、盲从的脑袋,你彻底毁灭自己。
可惜的是,你没来的及看到你姐的下场。
多少人的目光从来都盯着别人,而从不审视自己?
三,你爸有钱有权,还有特殊的癖好。
你明知道在他眼里你还不如一只跳蚤,可是你对于父亲的无条件的爱还是让你选择了顺从他的包办的畸形婚姻。
你嫁给残废变态,洞居蛮荒,茹毛饮血,无人交流,没日没夜忍受苦役和蹂躏,“丈夫”甚至会杀害帮助你的好人以绝你想逃跑的念头。
你才明白父亲为了所谓的诺言实为自私的脸面逼你走上绝路,于是你找机会杀掉“怪物”,重拾自我,重获新生。
警惕那些怪物男人,哪怕是自己的亲身父亲,都不要留情。
女人一旦脱胎换肤,将强大无敌。
故事中的故事——控制狂与缺席者时隔多年再次重温《故事中的故事》,我终于搞清楚了故事中的迷人之处来自何方。
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发现故事里的父母角色一个是控制狂,一个是缺席者。
求子心切的皇后是控制狂,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儿子,眼中根本看不到其他人,这种狂热的爱先是让国王去世,然后又把儿子逼走了。
她要求儿子也眼里只有他,甚至不许拥有朋友,更没有自由。
为了占据儿子所有的注意力,她甚至差点杀了儿子的朋友,而这一切的借口都是“世界上没人会比我更爱你”。
现实中这种父母也存在,他们以爱为名绑住儿女成长和奔向自由的意志,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意志,否则就要以伤害自己或伤害孩子来威胁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把希望和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这种负担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太过沉重,最终每个人还是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缺席者则是公主的父亲,他沉迷自己古怪的养虱子爱好,完全无视女儿和其他人的存在,最后甚至任性地用虱子皮来作为选女婿的标准,极其不负责任。
同时,这种缺席中也存在对孩子的控制,因为父亲说了,自己之所以选择虱子皮是因为他以为根本不会有人猜中这是什么皮,本质上还是想让女儿留在身边,不想让她结婚后离开家。
然而孩子终究要长大,于是公主就反抗了,但第一次的反抗是出于赌气嫁了一个巨怪,其实她内心是希望父亲终于看到自己了,并且为自己的缺席而忏悔。
女儿浴血归来,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虽然代价惨烈,不但自己度过了噩梦般的一段时间,还让会走钢丝的小丑一家惨死。
而小丑一家就是开场为皇后表演的小丑们,说明那个走钢丝的男孩就是那个被泼了冷水的女人肚里的孩子,他为了救公主被巨怪杀死时才十六岁。
这也与开头巫师说的生死相连呼应。
电影中的生死为何如此紧密相连,其实是因为孩子无法忍受父母把对人生的希望投射在自己的身上,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却仍然用脐带跟父母相连一样,必须剪断那条脐带,孩子才能拥有自由,才能真正成长。
然而控制狂父母养大的孩子会对那条脐带又爱又恨,既想剪断它,又怕因此伤害父母,因为他们把那条不合时宜的脐带合理化,一边说它是爱,一边用它绑住孩子,因此拥有逆反心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反抗感到愧疚。
但是反抗是必要的,不挣脱脐带,就无法真正成长,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完人,永远会怀疑自己的感情和选择,也就无法确认他人的心意。
没必要对父母愧疚,因为他们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好色的国王和贪婪的老妇人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国王是在控制狂父亲和缺席母亲养育下长大的另一种形态。
前文提到的王子和公主都是被美化后的孩子形象,而国王反而更接近被扭曲后的孩子形象。
他极其缺爱,这反应在他色情狂的表现上,对欲望的无限渴求,但不会尊重人,只会掳掠和占有,还要求女人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他就要滥用权力。
他强迫唱歌的老妇人见他一面,先礼后兵,送礼不成就要动武。
而老妇人在假冒年轻女子和他见面后,就被残忍地丢出了窗外。
实际上这反应了他对母爱的渴求,一般低自尊的男性会更可能被年长得多的女性的吸引。
渴望在其他年长女性的身上获得他缺失的母爱,然而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母爱的空洞无法轻易被填补,而他继承自父亲的无法善待他人的控制狂天性,又让他很难守住爱,所以老妇人变成的少女终究还是变了回去。
贪婪的老妇人是扭曲孩子的另一个侧面,只是把对爱的缺失变成了现实中的贫穷和衰老,那个扭曲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如此丑陋,不值得被爱,只有通过撒谎、欺骗,甚至是幸运魔法,才能帮自己赢得爱情,然而她知道,那个看似完美的自己只是假象,她认为别人永远无法接受真实而丑陋的自己。
因为没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只能伪装一个乖孩子来赢得喜爱,所以就不相信别人也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就像那个剥了皮来试图变年轻的老妇人,就曾被撒谎怕被认出来的姐姐拒之门外。
就像那个可怕又可怜的巨怪,一次次被伤害后仍然渴望爱。
就像国王为了让皇后露出笑容,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屠杀海怪。
里面的人面对爱情都是如此卑微。
他们就像小丑一样,耍着把戏,取悦众人,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维持着脆弱的谎言和完美的假象,面具之下却流着泪。
然而,丑陋的那一面,其实也是美的。
我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巨怪那温柔而又残暴的爱,还有母亲怪物被儿子杀死后安详的脸,还有妹妹被剥了皮后蹒跚向城堡走去的身影。
真实的自己或许确实不那么美好,甚至很扭曲,然而那才是给人留下印象和值得爱的部分。
扭曲的小孩哪怕泥泞不堪,满身鲜血,也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理解,被信任和拥抱。
剥开假象后露出的痛苦,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个人评分 7.8看了某人的影评,觉得说的有理。
三个故事,都是因爱之名的控制。
还有很多人写剧情,写风格等等。
珠玉在前,我肯定写的不如他们。
想了想,我就写 故事的故事的故事吧。
童话故事,一般美好。
故事的故事,则阴郁残酷。
我要说,故事的故事的故事,则是这阴郁残酷中的一抹亮色。
第一个故事:女王和儿子的故事。
亮色:同胞之情。
我曾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推测,两个男孩因为太像,可能会反目,顶替。
第二个故事:老太婆与美女的故事。
亮色:追求的勇气和手足之情。
老太婆不管是虚荣还是爱国王,为了一晌之欢,反正蛮拼的,甚至都有些可爱了。
自己变美人后,还念旧情,约自己的蠢妹妹来,也没想着抛弃,挺难得。
虽然最后撕逼了,也是妹妹太蠢的缘故。
第三个故事:虱子皮的故事。
亮色:虱子没吃国王和戏班一家。
我看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养虎为患的念头,不过,竟然寿终正寝了。
有部分人,觉得兽人可怜,我不觉得,这点不加赘余。
我倒是觉得戏班一家好难得,也好可怜。
首先,答应了就来。
为信。
二,面对困难,想到办法。
为智。
三,面对怪物,已经死了几人的情况下,母子俩没有丢下公主跑,为勇。
一句话简评:因爱之名,因爱而怖。
但,因爱而存。
改编自被格林兄弟盛赞的童话 《五日谈》,五日谈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五天内讲了五十个故事,而本片节选改编了三个:皇后,两个老妇人,跳蚤,均来自第一天。
童话,在我们心中都是美好的,比如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故事并不是这样,一对兄弟,一对姐妹,一对夫妻的悲剧,荒诞黑色童话,我想这么说(就不剧透了)。
重口,血腥,压抑,欲望,无时无刻不在颠覆我们的童年,深刻的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从头到尾的我看的都有些压抑。
画面,我想说真的美极了!
每一帧自然风光都可以当桌面。
另外两个画面印象极深,一个是老妇人剥皮之后,一个是斯黛茜马丁披着红发半裸的站在森林里。
真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五日谈第一版叫做 《最好的故事,小孩子的消遣读物》, WTF. 不错的奇幻电影,有机会看一下。
2017.05.19
"Birth is always stained by death. And death, in turn, is simply one element of birth and not even the most dramatic one. Every new life calls for a life to be lost. The equilibrium of the world must be maintained. ""Every desire,every action corresponds to another. A violent desire such as yours can only be satisfied with violence. And there will be a cost. "
其实按照巨人的世界观来说他也没做错什么,错误的只是他不是人类,造成这个悲剧的还是公主他爹 。
特别现实,举个例子:你给的再好的东西,可是别人不一定喜欢,或者你对别人再好,人家也不一定会对你好。
看得出来巨人其实还是很喜欢公举的啊,但是强扭的瓜不甜。
唉。
另外再多说一句:美丽与恶心同时存在,善良和恶毒也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来豆瓣看到好些匪夷所思的理解和问题,我也是莫名惊诧了。
因为我看时觉得这三个小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啊。
王后和王子的关系应该是隐喻母爱的自私和排他性,王后一开始就显露出对丈夫死亡的毫不在意,后面她的生活的重心,欢乐的根源都集中在王子身上,王子看马戏笑,她看到王子开心就由衷笑了(和之前她和国王一起看滑稽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王后非常反感王子和女仆的儿子约拿(本质上应该是王子的兄弟)间的亲密关系,试图在悬挂着动物尸体的地方谋杀约拿未果后,约拿只能离开,后面王后付出变成怪物的代价也要抢在王子找到约拿前杀死约拿,这时的王后已经抛弃人性成魔了,即便如此,王子一来,她看到儿子,还是会立刻停手以免伤到自己的孩子,而王子已经认不出变成怪物的母亲,所以杀死了她。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的关系,虽然子女曾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虽然母亲如此的爱子女,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必须脱离母亲。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应该讲的是亲密姐妹间的竞争(和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对姐妹原本是各方面相似的(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倒是地位悬殊),看到姐姐变年轻成为王后后,妹妹倒底是因为愚蠢,还是被嫉妒蒙蔽了理智,为了和姐姐一样,哪怕付出剥皮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公主一开始渴望爱情,期望父亲替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结果胡闹的国王却在猜迷游戏中把她输给了野蛮的巨人为妻,还为了所谓的国王名誉强迫她接受(父权),可怜的公主期待有人来救她,还真有好心的马戏团一家来帮她,救公主的小伙很帅(有点像传统的童话故事走向了),可惜,巨人追上他们后杀死了马戏团一家(夫权暴力),公主最后用智慧和勇气,手刃巨人,回到王宫,成为女王,应该是女人(人)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写照吧。
三个故事虽然是分散的,但还互有关联,第一个故事里,国王下葬时,第三个故事里的养跳蚤国王和还是小女孩的公主、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都出席了,第三个故事最后,公主作为女王登基,第一个故事里的王子,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和由老太婆变的王后也出席了,更有意思的是王后这时突然开始衰老,只得匆忙逃出王宫以免被人发现,还是为了贴合第三个故事的主旨,人必须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红颜易老,靠欺骗,靠好运(魔法)得到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用童话形式讲暗黑故事,叙事太小学生,不恐怖,也不知道要表达啥,在我看来更像是凑字数作文
那虱子太可怕了。。吓到我了。。公主大战巨人,明明巨人是好人的说好可怜。。白血病王与孖生兄弟的分开。。。以及回复青春的老女人
不太喜欢。。。
又一个视听语言大师,但毕竟姿势比长夜行周边烂远了
。。。没什么意思
7.7
#Cannes2015#加洛尼的转型之作不能说太成功,之前积累起的现实主义个人风格印记在这里消失殆尽,在魔幻类型片的道路上也没有迈出什么惊为天人的一步。童话故事的简单性先按下不表,故事层面之上本该吃重的电影语言也无所作为,甚至跟流水线上的好莱坞制作没什么两样。瑰丽的场景特效在意料之中。
挺黑的,不过有点宿命论,当女王的结尾还不错。意大利的城堡美景啊
蛮无聊的
皇帝养跳蚤把公主嫁给怪人、皇后用丈夫的生命换来王子的诞生最后又变成怪物保护王子、老女人扒皮的故事都好讨厌!唯一喜欢的是泉水
很努力做出来的渣渣。情节除了离奇没什么特别的,比现实更残酷更不符合因果循环。90年代的特技水平,运镜缓慢,对白少,本来可以令人紧张的冲突都能做出令人昏昏欲睡的效果,真是服了。
呈现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如果不是我提前看了简介,那么凭着导演这乱七八糟将三个故事搅在一起还不加任何解说的叙事手法,我是肯定看不懂了。感觉三个故事都很奇怪,结局也很奇怪,觉得不太好看
画面定格一副就是一副桌面,而且胜在无比自然,丝毫没有特效感,有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味道,其实挺无稽的,最美的还属老妇变少女红单包裹那
三个故事貌似无关,但最后关联在一起之后可以容易发现,每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奴隶。贪恋美貌,不惜代价求子,荒谬养怪物虱子的国王把宝贝公主许配给相貌丑陋的怪人。故事书里讲述的美好是经过反复美化的结果,而流传于贩夫走卒民间的传说其实就是丑陋和残酷的集合体。
浪费时间啊!
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意大利童话故事集要用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演员说英语出演(主要角色中只有洛尔瓦彻和她的马戏班子是意大利人),就像片中莫名的段落切换一样令人疑惑。以“城堡”为依据衔接平行叙事,难道不如直接做成短片集省事且连贯吗?
似乎比想象的收敛
中规中矩,不算好看,奇幻多了,人物和剧情不吸引人,手法单调,也累。想想四十年前帕索里尼在写实的基础上,把《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饮食男女、地中海风光拍得像油画似的,又美又热闹,多好看。
看了半天装B的评论,我觉得完全不能同意,唯一的可能性只有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