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好看,但是太短啦!
除了第一个故事的女主的恐慌障碍没看明白到底是来自于自己与前婆婆的内心竞争,还是前夫的出轨,感觉另外两个故事都是跟原生家庭有关的。
生小孩养育小孩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不知道父母们怎么老是说就一双筷子的事,明明要思考很多东西。
对孩子很好的父母,好像孩子有时候也不能长的很好,更不用说对孩子不好了。
第二个故事的大哥,因为父母的抛弃,从小就很努力坚持对妹妹的责任,所有的累与苦都自己扛着,然后出现了躁郁症。
情绪果然是需要宣泄口的,如果身体这个容器承载了太多,就会坏掉,虽然可能别人不理解你什么的,但是有时候说出来,就会容易忘记一点,自己也没有那么累。
第三个故事就是相对而言在新闻上常见的有病的父母养出来有病的孩子,幸好最后女生意识到了,斩断了跟父母的关系。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重要的没错,只要没有影响到别人,尽量对自己好一点吧,这没有错,不必心怀愧疚。
2025.4.9日【焦虑症】总觉得看不到未来,生活没有劲头,不知道如果才能缓解这种麻木的情绪...今天早上骑自行车上班路上,有了当年在校园里跑操的强迫停滞感,心理会觉得紧张,想要强迫自己刹车,有个四五次,刹车瞬间刺耳的声音也意料之中的没有缓解我的压力。
昨天晚上在家哭了,情况也没有好转,我也有保持间接运动,一直挺紧张的
昨天看了一集,感觉真的不错,第一集是夏帆,很喜欢的一个女演员。
中村伦也这样憨憨的聪明也不错。
剧中关于恐慌症,预感焦虑症都有具体的演绎,可贵的是,中村伦也在和患者解释中,循循善诱,通俗易懂,让观众也能够学习一把。
(其实和前面心疗内科的程式化治疗有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也从侧面告示,心理原因造成的身心疾病需要一个更自由随意的环境,即使是医院。
)真正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并且最重要的是告知了观众,如果自己和身边人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去慢慢地化解。
有一个外来词我很喜欢,babystep!
真的很贴切,就像婴儿学步一样,对于心理原因造成的障害,化解需要慢慢地来,不仅仅是慢慢地来,也可能是走两步退回原点,然后走三步又退两步的状态。
虽然让人颓废但是还是有一星半点的希望让人欣喜雀跃。
有一点是挺吓人的,日本是每12个人里有1个人有精神障害的人,美国则是每4个人里就有1个精神障害的人。
日本是患病率低,但是自杀率高(世界第六),美国是患病率高,自杀率低。
所以中村在说到这一事实的时候,问身边的土屋太凤(护士),你觉得是身处在哪个环境里更好呢?
这也值得我们观众去深思。
美国的shrink们会把患者扩散的繁杂思绪逐渐收缩,这样的专业人才,才是现今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出路。
所以看这部片子给人一种新风拂面的感觉!
第二集里这个双相精神障害,演员虽然不是名演员,但是表演的张力很到位。
就是那么一回事的感觉。
故事开端还是悲伤的原生家庭,拉面店经理(?
)在患病后才被揭开的过往事实,原来他一直是勉强自己来支撑着这个兄妹两个人的家庭(所以还是第一集说的那样,精神坚毅的人反而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躁郁症是一个不算新的名词,不过我实话实说只是看了这集才真正了解。
并且这个大脑里的疾病和糖尿病,心脏病是一样的,需要长期同它共存。
中村在这里说到,“你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士(fighter)。
”很恰当很有趣的比喻。
和这些慢性疾病长时间相处的过程中,你必须了解你的敌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会出什么样的招,然后就是你接招拆招的应对。
拉面经理在准备去青森县树海赴死的时候被强制带回了某家医院,后续就是他在这家医院里的种种,他从心里不愿意和这里的人相处,把自己仍然区别出去。
到后面变成入乡随俗。
“习惯了吗?
”这句问的怎么那么像新人刚入职一家公司啊?
哈哈哈,看样子现今社会中只是环境不同,本质说不定都一样。
😄其实日剧里的社会已经很好了,再看看自己身处的这种环境。
真的是🐺窝虎穴一般,如何自救,00后已经给出答案,社会蠢人,就穿的花里胡哨地去上班,不做那个能者,而是做忍者,能够隐身🫥就隐身。
管中层拍脑袋想政策的,如何加钱给哪些一根筋的冲头们。
管你什么编制还是萝卜坑🕳️,衮!
科普剧,一唱一和,“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篇幅有限,总觉得差点什么,不过故事最后也是圆满闭环了。
三集一个共通话题:依靠别人也是一种力量(但相互依赖有时候是医疗禁忌)。
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不知道怎么改变,因此所寻求改变的“方向”变得尤为重要(专业机构里的医生不专业)。
人带给人压力,人给予人调解,这个社会是从哪一步开始掉到的错误中?
当代是一个精神病患熔炉,因此精神科正常化迫切需要,而不是妖魔化和趋利益化。
每家似乎都会出现一个精神病患者,而如何选择面对的最终结果会是越来越多的病患亦或是一同回归日常生活。
“想要活着的实感,想要贬低自己,想要别人看到自己,但是深处的共同点,是彻底失去自信”。
如何重塑自信:学会长大,学会独立自主,学会变得强大,而前提是要提前,祂们的世界更艰难。
希望是希望最终会出现从“这是送你的”到“你能收下它嘛”的转变——一束花与自己的和解和告别。
出了这么一部正经科普心理知识的剧,立马看了,才三集,短短的,可是每次都是静下心才会看,拍得用心的剧,值得慢慢看。
最有共鸣的是第三集,心理学知识常学常新,永远都有未学的知识点。
小伊也可能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前面的几十年,过得很艰难,明明不缺吃不缺穿,却常常哭泣,内心的批判者疯狂责备自己,有一个控制焦虑型的母亲,最常说的话是,“别人怎么怎么,你怎么不这样”,她会为了达到自己控制的目的,刻意把情形夸张到焦虑的程度,就像长大后,为了劝女儿在商场买下衣服,会故意嘲讽,“大家都会分辨你穿得好穿得不好”,营造职场环境的不安全感,似乎同事都在心里批判她穿着廉价,却不说。
小孩自己也会内化母亲的话,内心形成一个严格的批判者,一旦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就会斥责自己,不如别人,哪里都差,忽视自己的正常需求。
直到那时候,完全撑不下去的时候,疑惑为什么自己永远在黑暗中哭泣,好像被所有人遗弃,遇到的恋爱也是这样子,极端疯狂,明明是捕风捉影的恋爱,明明知道他人并不爱自己,却好像疯狂的爱恋。
会有离开家的分离焦虑。
害怕和人相处,后来发现原来自己随身携带一面棱镜,照出自己怯懦自卑的样子,和剧中一样,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好像春暖花开,把人上升到圣人的地步,一旦通过放大镜找到一丝不好,他人被判死刑,还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所有人都是自私的。
世界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眼里倾斜。
在痛苦中长出血肉,决定相信自己一些,给予自己多一些信任和鼓励,保持运动,维持多巴胺,自我批评时,立刻纠正,“这是不对的”,即使还没做得很好,世界已经回到平衡状态。
回到平衡态的世界,发现身边人也没那么危险,不爽的时候,不必忍耐,有脾气就发,他人也会增加边界感。
坚持自己的需求,即使因此会和别人不一样,对自己更宽容,因为理解一路走来的难,一旦有了理解,其实也没什么,不必恐慌,失眠,早上一样可以起床,夜里痛苦得要死,清晨照样神清气爽,不要躲在夜里疯狂自我谴责,都不是什么大事,像无赖一样活着,没有正确态的人生。
还是有分离焦虑,对伴侣有控制欲,控制不住会发脾气,但是可以隐匿在人群,平常生活了。
爱里才会长出真正的血肉,跪着向在初中被欺负,惶惑的自己道歉,安慰她,她好像才从坑里爬出来走掉,不然她会一直呆在原地,不知道去哪里,一被触发就会哭,就会情绪失控。
我也想变成大人,不是因为大人很好,只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还得走下去。
这个剧拍得太好了,其他人往往不能理解心理上的障碍,第一集的恐慌症,类比强迫症,心理上的问题真实存在,不是开个玩笑,鼓起勇气推向害怕的事物可以解决。
慢慢来,接受它,不要过快推进,执行baby step,过快的世界留给人们过重的压力,留一点耐心给周围的人,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
人生有时候就是一个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终点。
既然向死而生,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怎么去认识精神类的疾病?
这部片子虽然只讲了三个例子,但是却完美形成了一个哲理的闭环——什么才是真正的共荣共生。
一、避无可避的焦虑——恐慌症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别人的评价是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因此,别人的话慢慢内化成自己内心的审判标准。
把他人的期待和标准看作是圣旨,犹如在自己头上悬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把自己置于黑暗而危险的境地。
焦虑犹如黑幕一般慢慢笼罩着自身,逃避——动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造成了——恐慌症。
恐慌症不仅缩小了活动范围,还缩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害怕的东西过多,人必然会进入被围困的死循环之中,避无可避。
破局——就是按照害怕程度,一点点脱敏。
不断试探和拓宽自己的界限,挑战自己的极限,换来新的可能性。
就像溺水的人不停挣扎,拼命喘息,最后学会了游泳,方才真正摆脱溺水的困境。
这便是精神疗法的第一步——面对。
只有面对,才能继续往下走。
就像是精神病一样,多么难以启齿的病,这并非是“心灵的感冒”,还有东亚耻感文明之下的他人异样的审视。
面对是走出的第一步,也是社会应该正确面对的精神疾病的第一步。
二、 难以启齿的求助——双相情感障碍 有些人天生就有高自尊,高敏感性,他们趋利避害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躲避,而是以自己默默承受为代价去逃避过高的压力。
他们有超强的忍耐力和能力去做事,对自己也有极高的标准,他们是外人看起来可靠又努力的代表,甚至通常还带有一部分的完美主义。
他们是勇于面对的代表,但是,人并非是一个机器,人生在世,需要支撑,他们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抗下所有。
这就到了第二部,面对不能只是一个人的课业,还有家人、朋友和亲人的支持,精神类疾病之所以会成为肘腋之疾,也是因为它的孤立无援,这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产生于个人,也需要社会的结构性支持为其撑起一片天。
破局——寻找支撑,在他人的帮助下,学会自我调节和判断。
给情绪打分,不让自己的情绪过分起伏,让自己一步步找到自己情绪的平衡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填补那一个个人生的破洞,化解情绪黑洞。
三、浑浑噩噩的找寻——边缘性人格障碍如果说有些人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脆弱,那么有些人就无限放大自身的无力感,用各种方式寻找支撑,用一系列疯狂的行为去试探,去寻找大海中可以依附的浮板。
这种令人难以招架的性格使他们走向社会边缘的同时,也会吸引一部分愿意被吸血的人的靠近,形成有害的共生关系。
而这部分愿意被吸血的人实际上内心也非常的脆弱和不自信,之所以愿意帮助是因为自己内心极度匮乏的自信心。
因为极度匮乏所以拼命给予,以显示自己的富足,自我满足。
人犹如海上的孤帆,永远都在找寻灯塔。
有些人找错了,陷入了迷茫,有些人找不到,陷入了慌乱。
破局——正确的认识自身,然后找到目标。
风花说,她想要做一个大人。
那么什么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大人呢?
做事有担当,不患得患失,有强大的自我和精神力。
就像是儿童学步一样,第一步是依赖别人扶,迈出第一步,然后模仿走路,自己去慢慢走,最后脱掉拐杖,成为能自己行走的人。
人从猴子进化而来,就是学会了直立行走,而不只是只在树上晃荡。
四、共生共荣的境界身体上的感冒,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痊愈,那些病毒也并非完全被清除体外了,而是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
体内的抗原能在下次进攻之时良好的抵抗住病毒的攻击,这就是身体上的“痊愈”。
心灵上也是,很多精神类疾病并不是正常人身上就没有,只不过他们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不破坏自己的生活。
因此,心灵的感冒也是如此,面对-支持-控制,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存。
社会亦如此,人生病了,通过社会支持力量能够再次在病愈之后返回社会,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治愈。
心灵上的疾病破坏的不仅是患者自己的社会生活,还有患者家人的社会生活。
因此,病愈的代表就是能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这才能真正去耻感,从而真正达到共荣共生。
⭐️影片名字:Shrink―精神科医ヨワイ―⭐️国家和上映时间:日本 2024⭐️影片时长:50min/3集⭐️出演人员:#土屋太凤# #中村伦也# #竹财辉之助# 作为2024年难得好看的日剧,这个是真的推荐。
本剧改编自原作七海仁,漫画创作月子的同名漫画,讲述的是现代人(日本社会背景)生活中面临越来越多问题后,产生了精神问题,去精神科寻求帮助的温暖医疗科普故事。
第一集讲了恐慌症,第二集讲了双相障碍(躁郁症),第三集我目前还没看到。
中村伦也饰演的医生非常贴合角色,慢悠悠的却很能让人安心。
这个剧虽然演技有点尬尬的,但是主要看得是故事走向,而且这个故事感觉能在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怎样的选择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又给人带来了怎样的压力。
我们要怎样舒缓这种情绪,这些情绪是什么,又能寻求哪些帮助。
非常推荐的一个日剧,体现了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日剧。
5⭐推荐。
第一集,惊恐障碍。
如果总是逃离,活动范围就会逐渐变得更加狭小,那不安的感觉就会更强烈。
如果一直逃避会导致症状加重恶性循环要有意去尝试会让你感到不安的事情,借此让大脑切实地感受到,你是可以完成这件事的。
如果能完成,就表扬一下自己,也可以用奖励作为激励自己继续的动力第二集:双相情感障碍。
第三集:边缘性人格障碍。
反正大家到头来都会离我而去。
其实你真正想说的是:你是我很重要很珍惜的朋友,就算你对我做了这么过分的事情,我还是希望你能陪在我身边。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们一直都在与害怕被人抛弃的不安作斗争,所以反而会去考验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
其实你们只是想让对方说一句:没事 我会陪在你身边的割腕的原因每个人都不同,想要活着的实感, 想要贬低自己,想要别人看见自己。
但是深处的共同点是彻底失去自信,也有人越是自己都站不稳的时候,越是执着于想要帮助别人。
所以没有自信的人容易相互依赖。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你神经病啊!
”“你才神经病,你全家都有病!
”
很多时候人们吵架,都会互相骂对方神经病、你有病、脑子不正常。
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拿“神经病”或“精神病”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才导致了人们对这个词的误解,还有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礼貌和冒犯。
有人失眠去看病,医生却建议他们看“精神科”,然后人们就抗拒了,觉得是丢脸的事情。
电视报道称,地铁伤人事件中的嫌犯有精神病史,人们也认为“精神病”是嫌犯的保护伞,他可以为所欲为了。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精神病”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就是不好的词语。
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也会产生歧视和排斥,说白了就是以偏概全的偏见。
值得一说的是,最近一部以「精神病」为题材的日剧播出后,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喜欢,目前豆瓣评分8.4,它被誉为冷门佳剧。
该剧也是日本女演员土屋太凤产后复出的第一部作品。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Shrink―精神科医ヨワイ―
01什么病才能看精神科?
雪村(夏帆 饰),她是一名离婚独自带娃的上班族。
雪村整天忙着照顾孩子和家庭,对她来说早上喝口水的时间都是奢侈的。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除非不得已,不然雪村宁愿骑上40分钟的自行车去接送孩子上下学、自己上下班,也不想坐电车。
因为雪村害怕坐电车,在车站排队等车都会令她不舒服。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这天送完孩子,雪村听到家长们在校门口说其中一位老师请假去看病了,但这位老师去的是精神科诊室。
精神科看什么病?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事发突然,雪村被夹在人挤人的电车中,那一瞬间她就感觉自己胸口发闷。
她张口大喘气,似乎是在向周围人求救。
幸好有个好心人帮她联系了站务员。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一个手拿法棍面包的男人先蹲了下来。
男人趴下和雪村平视,边触摸她的手背温度,边教给她呼吸频率。
雪村很快就像“好人”一样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男人见她不再发病,起身离开了。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哪位乘客心脏病发作了?
”站务员姗姗来迟,包括雪村自己,他们都一致认为雪村是心脏病发作。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紧接着,雪村赶到公司开会,会议室要打开投影仪,窗帘拉上那一刻,室内陷入了黑暗,雪村再一次昏倒了。
众人连忙将雪村送去医院治疗。
医生却说雪村的身体没有出现问题,如果还是担心建议她去精神科看一下。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又是精神科…说雪村不排斥是假的。
去精神科就诊,是不是就会被认为她不正常了?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雪村还是去了一家网络知名度很高的精神科诊室。
医生却不问她具体情况,只说是焦虑症然后开了药。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眼见雪村还要咨询,医生转手就拿起桌边放置的一本叫《能治好所有人的心疗内科》书,美其名曰“你可以买院长的书,书上都有,看书就行了。
”02精神专科弱井医生该剧根据同名漫画改编,剧名《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中的“Shrink”做动词时是缩小、收缩的意思,做名词时是精神科医生的意思,也是剧名的由来。
在美国,精神科医生就被称为“Shrink”,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将患者因妄想而膨胀的大脑缩小回去。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有数据统计显示,美国人不管是失恋了,还是被领导骂了,一丁点小事都要去看精神科,所以去看精神科的美国人有很多,但自杀率较小。
日本人正相反,人们普遍认为看精神科是丢脸的事情,很少有人去看,也就很少有精神病患者,但日本的自杀率排名世界第6,美国是第20。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弱井医生(中村伦也 饰)在新宿市中心的一条后巷经营一家小型精神病诊所。
护士雨宫由里(土屋太凤 饰)是第一次在精神科工作。
她和弱井医生在工作上互相配合,也叫她了解了不少精神科的专业知识。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弱井医生就是那天给雪村救治完,起身离开的医生。
雪村虽喝着第一位精神科医生开的药,却还是觉得不舒服。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巧合的是她又遇见了弱井医生。
咨询过弱井医生后雪村才知道不是所有精神科医生都不专业,也不再因为去精神科看病而产生抵触心理。
更重要的是,她不是因焦虑症发作,而是恐慌症。
在弱井医生的治疗和帮助下,雪村的恐慌症得到了好转。
03破除偏见,去污名化“我受够这样的自己了。
”“我一辈子都治不好了吗?
”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看病之后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治不好也不想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去治病了。
但弱井医生安慰患者说需要有决心,和这个病共存下去。
弱井医生还会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一些小小的举动去温暖剧中人,同时也治愈了屏幕前的观众。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看病,我就没有病。
可不看病不代表没有病。
平常感觉精神压力过大时或者遇到一点小事,就应该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咨询精神科医生来寻求帮助。
但话说回来,到精神科就诊这件事之所以不能被许多人接受,首先是因为价格贵、靠谱又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也不好找。
如果看精神科能跟看感冒一样便宜又平常就好了。
(《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截影)这部剧的唯一缺点就是只有三集,但导演用三集的内容分别讲述了恐慌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三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
从发病再到治疗,虽然结局有些理想化,但也让观众认识到了有这些症状的人会经历什么、处于什么状态,破除偏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展现了人性温暖的一面,还减少了人们对精神病的误解,也让精神病患者知道不只有自己生病,他们也不再孤单。
总而言之,在现在人们以“日常发疯”为生活的精神状态,偶尔还会像精神病人一样失去自控力,甚至有人拒绝承担责任与道德义务…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部节奏舒缓的科普剧给自己治疗。
图源于网络/ 图片腊月初八 / 作者
一共三集,分别讲了恐惧症、双相和人格障碍三种心理疾病,对于之前不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人算是科普,对于自己或者身边人本身是这种心理疾病患者的人也能做到一种宽慰,知道这是一种疾病,比以为自己坏掉了好不了了是更让人放松一点的事,就像剧中的台词,“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未知事情感到恐惧,但当这种痛苦有了名字,我便安心了”,我也是因为这句台词才想看这部剧的。
三种疾病中人格障碍更能共情一些,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人格上的问题吧,内在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某部分成长停滞了,而人与人之间又会因为某些伤痕而吸引,从而强化这些伤痕。
“我想成为大人”。
对于自己熟悉的,比如第三集,就比较吸引我,而自己不熟悉的,比如前两集,就没太有吸引力,纯粹抱着被科普的心态在看。
剧中的大家在发现疾病之后有尽职的诊室,有身边人的陪伴,而在剧中看到这些患者的病好起来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那么理想化,心理疾病从被发现到治疗到能够和谐共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一次治疗结束病就痊愈了的,所以希望,如果有相关的患者在经历着这些痛苦,愿他们有勇气,有毅力,去看到明天的阳光,不要轻生,只要人活着,就一定会看到阳光的。
白开水
希望有续集
需要更多集,我也想成为大人。
过于平淡了,科普温馨,大家都有病大家都需要帮助
只能当个科普剧
日剧常规模式和套路,太短。
很好看啊,找回日剧暖暖的氛围了。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概括中村伦也太恰当;剧本身除了夏凡的第一话还行后面都没太看进去
很温暖的心理疾病科普剧
日本行业剧包罗万象,这剧像带着教育任务拍的,编剧略弱。
无论你身处多久的黑暗,都请你务必找到人生的向阳处,拜托了!
也不是说不好,只是分有点高。想科普想讲故事想人文但想表达的太多又没展开。建议多讲几个病症,每个病症两集。其实只需拍普通医疗剧般将医患和社会讲好就行,感觉还是区别医疗剧对待了。
难看,一集弃,天天抱着三个巨大面包啃的这个人设让我出戏,各种细节也处处都不自然,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这角色太适合中村伦也了,这不比之前那个傻兮兮的鸡汤咖啡师好多了?
我好像不明白。
几个故事不错挺nhk的风格,就是弱井也太弱了吧
太短了,但是讲得很细,有学到知识,要是可以再拍长点就好了。
NHK什么时候给powerhara出一个科普片
中字@fedo。01恐慌症02躁郁症03边缘人格障碍。感觉多少有点心理问题的人才能更容易共情这部剧,那些心理正常的人是没办法感同身受的。不搞些有的没的剧情,而是老老实实做科普,指导患者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疾病,也希望世间能够普通地看待,国营台的社会责任即在于此。好像也接受了弱井医生的诊疗一样,好像快要摔倒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一样,好像痛哭的时候有人用力抱住自己一样,令人感到温柔的、安心的、有力的。夏帆的演技代入感好强,还有聖酱破碎、沮丧、任性、雀跃等情绪的变化👍🏻区区三集完全不够看,期待系列化新作。
男主到底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资格给来访者下诊断的。另外他们那边精神病人确诊不需要验血和心电图之类的东西吗?剧情平平淡淡,有点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