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本来也是一种创作,所以并不在意忠不忠于原著。
片中场景的营造特别成功,尤其是配乐,时而静谧时而诡谲。
不得不说这次石田三成真的是帅的过头了,电影也是聚焦在三成身上拍摄的,尤其是最后与小早川的对话,又给了后者的反叛一个合理解释。
霓虹人的拍这些历史片似乎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人物内心,给他们的行为作出新的诠释。
最后女主大一大万大吉似乎是强行加戏吧,但是“一人为人人,人人助一人,则天下太平”不也是借他人之口将三成临死前的悲壮和遗憾塑造的更加淋漓尽致吗
亨利米勒说:“你现在想到什么,就开始写吧!
”因此,故事就这样说起。
德川家康: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没有人能事前洞悉人心和胜败。
“就算活下去,也只是无尽的苦难,对这浮世,我无言以对。
”“这是一场赌博,不赌一把,怎能有资格夺得天下?
”“如果作弊能赢,如果作弊能赢,就值得一赌。
”“作弊还称得上赌博吗?
”“这才是真正的赌博,我的生涯、地位、领地、人民,全都赌上了。
输了就将一无所有。
我愿意动上一切手脚,等到确定能得到我要的点数时,我才会掷出骰子。
”“边刺激边忍耐,让他成为够格的对手,是我培育了他。
竹杖那件事,至今想起来仍气急攻心。
”“你不也同意当世人为利益所趋时,独自逆行而为是件有趣的事情吗?
”“逆势独行是疯子的行为!
逆势得胜才是真男人。
一旦战败,正义就荡然无存。
”生产与战场,都是出生入死的关键时刻。
作为此生的纪念,我要与正义一起灰飞烟灭。
“像你这种无脑之人,不会理解我的心,走开,太碍眼了!
”
《关原之战》的艺术价值很大,成就很高,两个半小时,成本不小,还真不错。
该战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日本统一的一战,也是日本真正拥有了扩张实力的原点。
该片独特看点:身背“母衣笼”上场厮杀的武士;微距写实的伊贺忍者。
7.5分双手奉上。
建议豆瓣把五星制改为十星制,缩小单位分距,使评分更加精细化。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宅神毛利,从头到尾没挪过地方食神吉川,打仗开始吃饭,挡着毛利不让下山战神小早川,偷袭大谷吉继,一战封神一群神队友,三成无奈GG。
本片从三成的角度,刻画了义与不义,顺便夹私货告知大家义的世界无法改变战国乱世云云。
私以为没那个必要,天道好轮回,谁又饶过谁。
宇喜多秀家表现可圈可点,虽然战败,最后平安地在八丈岛渡过了50年余生,于1655年病逝,享寿83岁福岛正则、加藤清正这么卖力,最终还不是被划分为外样大名。
战后毛利家削至周防长门,看似失败至极,谁想倒幕时期萨长土肥四蕃又站起来了(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肥前藩4藩之总称,幕末期被称作“雄藩” , 主要人物被称作“元勋”、“明治之元勋”、“维新之元勋”, 萨长土肥一时期几乎独占明治政府的上级官职,因此被揶揄为藩阀政治,周防长门就是现在日本的山口县,不是山口组,山口组在神户)成为德川将军下台的主要推手,家康如果还活着,不知道作何感想。
PS:最后来个搞笑的活跃一下气氛,文武全才西园寺,忠义无双小早川。
清心寡欲藤吉郎,英年早逝北条庵。
双目如炬小伊达,霸气爷们森兰丸。
之死靡它昌幸公,碧血青天刀疤男。
石田三成在江戶時代一直是大奸臣的代表,一直到明治時代才開始逐漸獲得正面的評價。
從史料上來看,三成無疑的是個能吏,也是豐臣家的忠臣。
從秀吉當上織田家的軍團長,在中國地方和毛利對戰的時候,三成就是秀吉的後勤幕僚,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包圍三木城、鳥取城,水淹松山城,都是大工程啊)。
秀吉是通曉經濟重要性的人,在他得到天下之後,立刻便重用擁有高度事務處理能力的三成負責各項內政工作,出兵朝鮮的時候也是三成負責後勤補給。
三成身為秀吉身邊的秘書官,一時權勢傾天,各大名都得退讓三分,甚至紛紛巴結。
但並沒有任何關於三成收賄的跡象,就算後來德川幕府對三成極盡抹黑,也沒能說他手腳不干淨。
三成是能吏,而且是清廉的能吏。
三成的缺點,在於他不會做人,或者說,在權謀運用上少了一份人情味。
他過於追求忠實而有效率的執行命令,而得罪了太多人(家康則完全不同,在關原之戰之前,幾乎是極盡能力籠絡人心)。
當然,由於他正直的性格也有一票兄弟和他情投意合、全力相頂(直江兼續、大谷吉繼等)。
他的家臣對他也十分敬重,在關原之戰中,雖然人數不多,但西軍中的三成軍是最有戰鬥力,而且支持到最後才崩潰的。
但可能是因為少年得志,能力過人,三成處世上的確有太過自信自傲,沒替別人著想之處。
打個比方,在小學班級裡可能都有這樣的同學存在:功課名列前茅,做什麼事都符合學校規定,總是被老師稱讚。
其他人頑皮搗蛋總是他第一個向老師打小報告,和他吵架會被他說的啞口無言,想欺負他他就會叫老師把你叫到辦公室罰站。
三成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人總有畢業的時候,秀吉也有死去的那一天。
秀吉死去屍骨未寒的時候,德川家康就開始了他奪取天下的計劃,一口氣安排了好幾個和其他大名家的聯姻。
大名之間禁止擅自聯姻是秀吉的遺言之一,身為五大老之首的家康在病床上的秀吉面前簽了好幾次血判(用自己的血簽名畫押)表示要遵守遺言,卻在秀吉死後立刻翻臉。
好學生的三成當然看不順眼,但秀吉老師已經不在不能打小報告了,怎麼辦呢?
只能把唯一在資歷、年齡、領地大小上勉強能和家康相比的前田利家抬出來。
在利家的周旋下家康勉強認錯,擺平了一場風波,但利家在9個月後也隨著秀吉的腳步去世。
利家去世的當天,之前一直被利家壓著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7名年輕大名(除了黑田和細川之外,其他5名都是和三成一樣,從小在秀吉身邊長大的武將)立刻爆發,決定要殺掉三成。
這7個人都是在朝鮮最前線奮戰的武將,本來前線的武將和後勤文官不和就是常事,但三成聯合小西行長想在暗地裡結束戰爭議和,而沒有公平的向秀吉報告前線武將的功績也是有的。
在前線最忠實的執行秀吉命令,孤軍殺進朝鮮內地捕獲朝鮮王子的加藤清正,甚至還因為骨子裡調雞蛋的理由被三成告了一狀,遭秀吉處罰。
由於這些恩怨,豐臣家內部分裂成已加藤、福島為首的武鬥派和以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雙方勢同水火,只是三成待在秀吉身邊而武鬥派一直只能敢怒不敢言(行動)。
秀吉和利家死後,武鬥派在家康的默認(甚至暗中支持)下終於爆發。
知道有生命危險的三成,做出的決定是跑到幕後黑手的德川家屋子裡去請求家康庇護。
這個舉動看似出人意外,但可以看出三成是個聰明人,而且有著正確的謀略眼光。
家康的目的在於奪取天下,奪取天下當然不是殺了三成就結束,家康需要製造混亂,製造戰爭,他才有機會可以重新做權力的洗牌。
之後的事情和題目無關,就不細說了……。
在關原之戰前夕,家康的表現完全稱得上日本史上最大的陰謀家,用盡各種權謀分化、挑撥、壓榨。
最後拉著一批秀吉從小帶大的武將們在關原將三成擊敗,奪取了豐臣家手中的政權。
關原之戰拼的其實是開戰之前的外交戰和心理戰,勝負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三成除了資歷、軍事經驗不足不能服眾之外,最大的敗因在於他高估了其他大名對於豐臣家的忠誠心……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把秀吉過去的恩澤放在現實利益之上的
前端PS:对电影所描述的本段历史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跳过本人的评论部分,直接下拉到黑字加粗部分,那是从历史角度对本电影的讲解刚看了半个小时,差点看不下去,并不是看不懂,而是对这段时间的历史太过了解了。
司马辽太郎的这部小说我也看完过,剧情很紧凑,但也不是这2个多小时能够讲清楚的,毕竟这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多时间节点、事件原委都是需要表现出来的,这样观众才能看的明白。
这部电影的开始,导演是用简单倒叙的手法,用关原之战前石田三成的回忆,讲述了石田三成成为丰臣秀吉秘书的经历。
顺带回忆了这部分时间的战国历史,尤其是丰臣秀吉外甥丰臣秀次的谋反。
但看着有种节奏过快的感觉,各位演员们仿佛在着急忙慌的去演完交工一样,节奏、剧情、剪辑,都是跳跃式的推进。
尤其在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矛盾上,压根没有真正的激化出来。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应当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在丰臣秀吉面前故作忠诚,比如本多正信如何与德川家康密谋天下,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利用和激化丰臣家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似乎就像看大事年表一样,一二三四的就这样念出来的一样,仓促,也缺少核心点。
不由得想起老早的一部《关之原》连续剧,那些大和剧老戏骨们,真的把德川家康的大奸似忠,和石田三成对丰臣秀吉知遇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或许是有导演的个人思想在里面,这部电影在对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描述的比较多,比如岛左近、大谷吉继,而东军方面也就是德川家康戏份多一些。
而这样的结果那就是角色失衡,观众也就只对除了剧情以外的内容感兴趣。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平定战国乱世,织田信长靠狠,丰臣秀吉靠仁,德川家康靠忍,然而,如果说玩政治,德川家康当之无愧是时之豪杰。
如何低三下四,如何暗渡陈仓,如何挑拨离间,如何摆弄人心,石田三成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在剧情上,更多的应该描述德川家康的手段,和石田三成的反制手段较量(虽然玩不过人家,但是三成的手段设计性是很理想的)。
而这部电影,显然让这俩对手有点无缘无故又有点牵强附会的杠在一起。
当然,这部电影叫《关原之战》,在战争上也应该多加泼墨,从战争前西军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石田三成的威望问题,东军丰臣系武将齐心协力表现自己。
到战争时的拉锯战,再到小早川秀秋的背叛,以及毛利秀元的作壁上观,包括老古董岛津义弘的死要面子按兵不动。
最终西军战败,各将领的结局。
对于战场上将领百态的刻画,是一部历史战争片应当有的,而这位导演显然火候还是欠缺了许多。
还有的是关于初芽和石田三成的暧昧感觉,其实也是来的稀里糊涂,为什么一个刺客忍者不杀三成,反而因为一句话而被收买,为什么前面让称自己为狗,后面却奢求起了关心,为什么只是收取一些情报,就让两个人就产生了情愫?
当然,或许有更多的篇幅,才能把那种感觉表达清楚,但是如今这么简短的时间,显然无法服众。
而在对历史节点的挖掘上,导演也无法将前因后果讲的清楚,这也因此有了标题那句话,只有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
(只在日本和台湾上映了,唉为啥有台湾呢)。
这里,也给各位想要看这段历史的朋友,推荐区胜写的《话说日本战国》,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多。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演义,半真半假看的开心就行了,而在本人感觉上,历史题材的电影,要么是符合历史,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都能看懂。
要么是让人浅显易懂,即便没看过历史,但也能很短时间内明白节点和内容。
显然,这部电影,选择了第三者,和历史有出乎,也没讲清楚为啥会这样。
所以,给这部电影,只打了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日本电影的置景和配乐,还是一级棒的。
附:以下给大家从历史的角度简单讲解下这段历史(有部分剧透)早年,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就那个脸上有病的)被丰臣秀吉发现其才华,收为贴身秘书。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由于自己无子,便收了外甥丰臣秀次为养子准备继承家业,然而小妾淀姬突然给他生了个孩子是为丰臣秀赖。
由于有了亲儿子,丰臣秀吉想让丰臣秀次挪窝,而不识相的秀次不但不挪窝,还口出狂言说以后给秀赖点地方过日子就行了。
于是丰臣秀吉起了杀心,在秀次一次作死事件上大做文章(秀次向天皇进贡,被污蔑有谋反的意思),逼死了秀次,然后杀了外甥秀次全家,包括刚远道而来,一脸懵逼啥都不知道,只是按照早些年的约定,要和秀次成亲的最上义光女儿驹姬(就是电影里石田三成惋惜的那个)。
秀次被杀后,丰臣家的血脉只剩下丰臣秀赖这一根,十分薄弱,丰臣秀吉还不停的让各个大名们写忠于他和秀赖的保证书,扬言要带到棺材里去,这让位高权重的二把手德川家康暗暗的乐的肚子疼,战国乱世,人质都能杀,保证书顶个屁用。
不久后,丰臣秀吉去世,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官接管了一切事务,他们为了不影响当时参加文禄之役(即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三大战役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诸将的士气,以及日本国内其他人(你懂得)节外生枝,就秘不发丧。
直到外征人员全部撤回后,才正式公布死讯,丰臣秀吉原配宁宁出家,淀姬和秀赖去大阪,前田利家是孩子监护人,德川家康继续在伏见主政。
由于丰臣秀吉在世时重文轻武,这使得在文禄之役时,文官和武官势同水火,加上一部分武官是和丰臣秀吉一起从尾张开始打天下的,而文官却是秀吉在近江事业有成时招募的,所以,丰臣秀吉一死,压制不住的矛盾就爆发了。
而德川家康也正是看重了这点,他首先讨好出家的丰臣秀吉原配宁宁,通过宁宁是原配的身份并且出身也是尾张的特点,拉近了和丰臣武将的距离,然后违反丰臣秀吉不准拉帮结派的规定,私下将德川家臣的儿女和丰臣武将结婚。
纸包不住火,文官看到德川家康的拉拢阴谋后,也很清楚二把手想篡位的心思,就向同样资格老的前田利家告状,想让前田利家来压制德川家康和武将派,结果还真压制住了,德川家康不得不回去闭门思过,结果才回去,前田利家病死了听说利家挂了,而且石田三成还告了黑状,于是武将派以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就电影里那个二愣子似的家伙)、浅野幸长为首,提着刀跑去找三成算账,也就有了电影里石田三成跑路,跑到德川家康那里的一出。
(提醒,电影里是前田利家压制了武将派的暴动,而历史上,这时候的利家已经死了)。
家康这时肯定不会杀三成,因为这水还不够浑,他拉了偏架,让三成自证清白没有告黑状,代价是辞职回家,而此时的三成无兵无外援,于是就回到了老家佐和山城蛰伏。
到这里,电影有一段没讲到,家康用一个莫须有的暗杀计划,使得前田利家之子前田利长吃了哑巴亏,从而在关原之战中没有露脸。
而电影里讲到的是三成与上杉家臣直江兼续的密谋,其实是在处理丰臣秀吉后事时,比电影里的节点要早。
三成与直江兼续的密谋就是三成在西,上杉在东,共同起兵夹击德川,而密谋后回到老窝的直江兼续正式开始起兵计划,还用直江状激怒了德川家康,愤怒的家康带着丰臣系武将,以讨伐谋反的名义,离开伏见来打上杉。
此刻,伏见和大阪兵力空虚,后方的三成便联络一些被德川欺压过的大名,以为丰臣家讨逆的名义,起兵夹击德川。
这里插一句,岛左近是最早跟着筒井家的,因为老大不行,就成了浪人,三成得知他的名气后,用自己的一半薪水来聘请到的他。
三成起兵第一站就是攻占大阪城,目的是抓住跟着家康一起去讨伐上杉的大名的家眷当人质,结果做事不密,家眷们跑的跑,死的死,让跟着家康一起的武将们对他恨上加恨。
之后就是攻打伏见城,镇守的德川家元老鸟居元忠战死,拿到伏见城后,就坐等德川家康回师了。
(其实伏见城之战这段能拍到电影里就很好了,会很壮烈)这里再插一次,三成号召讨逆时,岛津义弘也来了,但是三成看他带的人少,特瞧不起他,这是他俩的第一个梁子。
(估计三成不知道当时的萨摩岛津兵团的无敌实力)三成停下时,布了个局,政治上,让毛利家家主毛利辉元当盟主,目的明确,除了毛利家本身声望有号召力外,事后有功的话是他三成的主意,有祸的话反正他三成不是盟主,麻烦也找不到他身上。
军事上,用大垣城和岐阜城作为桥头堡阻击德川回师。
织田信长亲孙子织田信秀就是负责岐阜城防御的。
自此,东军和西军的界限就画出来了,三成方来自京都以西的大名居多,而德川方是京都以东的大名居多。
东军得知夹击消息后,在小山(地名)开了战略会,其实就是明确本次战争的意义,与会者公然提出丰臣家的秀赖公子就是被这些文官给忽悠到了,我们要以二把手德川家康为中心,把这些忽悠人的家伙干死。
战略会后,丰臣系武将负责先行回师,德川系负责回到大本营江户招募战斗人员,留德川家二公子结成秀康与上杉家对阵,只守不攻。
丰臣系武将很快杀到了西军的桥头堡,便停止进攻等着德川系人马过来,可德川家康磨叽着就是不动,直到德川系武将本多忠胜来当监军,丰臣系武将才明白,这是要投名状来了,如果真的效忠家康,就先杀几个丰臣系同僚看看,表表忠心,于是一通组合拳,加上织田信秀是个草包,岐阜城沦陷,大垣城也近在咫尺。
由于岐阜城沦陷,西军不得不调整军事,将兵力集中在大垣城,然而调整却没跟岛津义弘打招呼,结果差点让他陷入东军的包围圈,这是他和三成的第二个梁子。
家康在江户也没闲着,首先写信给上杉四周的几个盟友,让他们一起攻打上杉,这就绊住了上杉进攻的步伐。
其次,毛利辉元的堂兄吉川广家向德川家康去信,表达了毛利家打算中立的意思,毛利辉元政治觉悟就是没他堂兄高,明显是三成给毛利家挖的坑他愣是没看出来,这也是毛利家富二代娇生惯养的结果,以前有问题还能有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两个叔父给出主意,现在先辈们都去世了,这个富二代就成了没主意的人,还好堂兄广家看到了危险,于是软磨硬泡、陈清利害后,毛利辉元便派吉川广家代替毛利家与德川家康商议保持中立,不会出战,这是西军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被策反了。
最后,受领地转移事件和宁宁影响(电影里有讲述),小早川秀秋也去信表示要做内应。
安排好了这些后,德川军兵分两路,一路德川家康带队走南路,一路德川秀忠(家康三子,德川家接班人)走北路。
结果是德川秀忠点背,因为被上田城的真田幸村绊住,关原之战结束了,他还没走到关原,这是题外话不表。
反正结果就是东军兵力就这样有落差了。
石田三成在大垣城看到东军象征主帅的标志后,明白该来的德川家康还是来了,岛左近不把东军放在眼里,在杭濑川设伏诱敌,给西军来了个开门红(这就是电影里那一段家康吃着饭团先说好后骂娘的那段)。
晚上西军军事会议,鉴于白天打了胜仗士气旺,岛津义弘提议夜袭最好,其他几个人也符合同意,然而石田三成却当着那么多人面,驳回了岛津义弘的提议,这是第三个梁子。
作为文禄之役能征善战,连朝鲜和明朝都头疼的战国名将岛津义弘,带着一帮当时日本最凶悍的萨摩兵,连续三次被一个小辈文官驳面子,难怪关原之战时他说出那番话了。
身在大垣城,敌人在城外,西军军事会议开的莫衷一是,探马和忍者告知情报,东军打算绕过大垣城,直接攻打石田三成的佐和山城。
西军兵力占优,而且又能及时抢占有利地形,虽说德川家康擅长打野战,但石田三成还是打算利用这两大优势截击东军,且全部包围吃掉。
(下为关原之战布局图)
关原之战布局图看了这图,恐怕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都能看的出来,东军基本就是进入了包围圈,必死无疑,西军军事会议结束后,各个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进行各就各位,而察觉到西军动向的东军,也立刻行动追赶,就这样,不占兵力优势的东军进入了包围圈。
之后的事情就和电影里差别不大,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撩骚的打开了关原之战的序幕,对阵双方你来我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军由于后续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在击退东军部队后追击,只能是撤回防线,而东军却能够利用后退进行反杀。
开战不久后西军岛左近不幸饮弹,历史上是下落不明,使得石田三成无法应对对阵的东军黑田长政攻势,于是石田三成亲自去岛津义弘处,让其攻击黑田长政侧翼,结果岛津义弘扔下了一句:此战我们是各自为战。
之后就继续不听石田三成的号令了。
此刻,即便岛津不参战,如果毛利秀元和小早川秀秋部进攻,一样可以包围全灭东军(看上面的布局图就清楚了),石田三成放出进攻信号,可得到的却是两路人马不听号令、无动于衷的结果。
当然,德川家康也看到了石田三成的信号,两路人马的表现顿时让他明白了与毛利、小早川约好的潜规则生效了,于是将本阵继续向前推进,给东军前线更多的支援,也给西军更大的军事压力,东军也彻底进入了包围圈中。
此时,石田三成还在不停的放信号让两个未投入战斗的部队开打,可这两边,一个毛利秀元说饿了开始吃便当,都开始打仗了,哪有做饭的道理,饭盒都是空的(日本课本里的“宰相的空便当”就是由此而来,比喻言不由衷的人),一个小早川秀秋纠结的犯了选择综合症,直到德川家康也忍不住喊他下山开打,让本多忠胜在山下用枪声警告他,他才下定决心:全军下山,进攻大谷刑部(大谷吉继)营地。
(也有传说,小早川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身边早埋伏好了德川的杀手,如果不叛变,就要被杀掉,由亲德川的家臣接管军队。
)关原之战这一刻,胜负已分小早川叛变首当其冲是大谷吉继军的压力,祸不单行,大谷吉继前军四个小诸侯见风使舵也叛变了,于是大谷军被叛军包了饺子,大谷吉继自杀,尸首下落不明。
然后再往前就是宇喜多军侧翼被斩断,宇喜多秀家被家臣明石全登拉走,最后就是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军,叛军和东军联合反包围,将西军合围全部歼灭,石田三成等主将在合围之前已经逃走。
直到最后,岛津军才回过神,也不愧是战国最凶猛的一只军队,用声东击西加埋伏的方式,冲破了东军的合围,扬长而去,虽然岛津义弘侄子岛津丰久战死,但东军也没讨到便宜,德川四天王的井伊直政受伤,不久后伤发身亡。
德川家康最喜欢的小儿子松平忠吉也受了伤,还好没有井伊直政严重。
而毛利秀元则下山直接回到了大阪城,没有参与到任何战斗中。
石田三成还没回到老窝佐和山城,老窝就已经被端了,而他在村子里也被投靠了德川的旧友田中吉政找到,之后与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和尚,一同被斩于京都六条河原,关原之战正式结束。
关原之战的其他额外战役还有长谷堂合战(最上军、上杉军、伊达军)、第二次上田城之战(德川军、真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区胜的纪实文学《话说日本战国》来看,另外游戏《战国无双》系列,也会有对应的历史故事的。
关原之战酝酿已久,可真正打起来也就短短的那么几个小时,这部电影以石田三成为正面描写,以义字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几声大喝,几句夸词就成了义了吗?
为了义,而囚禁大名家眷以至于闹出人命,这种义来的可是真的无耻。
大一大万大吉真的不是为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正如电影最后的描写,石田三成临死之前口呼大义,之后影片便戛然而止,毫无内涵。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会战,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两大军事集团,总集结近20万大军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总决战,这场战略决战,是统治日本两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的开幕之战,也是丰臣家族覆灭的开始。
司马辽太郎写了同名小说,电影把这部宏大的日本小说搬到了大银幕进行了全新的改编。
这部电影设计到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背景非常之大,从年轻的丰臣秀吉和年幼的石田三成因为“三献茶”相识开始一段主臣缘分,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削平群雄,一统全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进而想要以此为跳板征服大明。
参与侵朝战争的中的诸多名将都有在片中登场。
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晚年陷入巨大的继承人危机,他本来没有子嗣,收养了养子丰臣秀次,丰臣秀次继承了关白之位,但是没想到丰臣秀吉老来得子,生下了三子丰臣秀赖,秀吉准备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直接导致了与养子矛盾的激化,最终丰臣秀次遭到了满门抄斩的命运,而执行杀戮的就是秀吉忠实的家臣石田三成。
电影的一号男主角是在关原之战中战败的一方石田三成,这部戏对这个战败的历史人物寄予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和同情。
“大一大万大吉”是他秉持的理念,他希望为“正义”而战,不是为了逐利,他收服岛左近和初芽,有着匡正天下的雄心,但是另一方面这个人在政治斗争和与人相处过程中也有人缘很差的一面,他和小早川秀秋、加藤清正这些丰臣家族的股肱之将都有矛盾,不能团结,这反而给了自己的政敌德川家康机会。
德川家康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竹杖,他居然毫无礼貌的拿起就走,这些都看出这个人性格在政治斗争过程中的爱憎分明,不容妥协,也是他性格命运悲剧的一面,尽管有岛左近的辅佐,但是还是在政治同盟巩固方面落了下风。
德川家康是真正的老狐狸,日本老演员役所广司把这位枭雄演的很好,他和石田三成的对决,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他有着刘邦式的狡猾,而在丰臣秀吉那里,他表现的有很像三国时代的司马懿,他最终也像司马懿终结曹魏政权一样,终结了丰臣秀吉奠基的霸业。
石田三成的性格在政治中还是有非常理想化的一面,他秉持自己的正义之心行事,但是兵不厌诈,政治的斗争则更是复杂,他完全为了义理去趟直了走,这个和德川家康这样不择手段胜利的对手比起来,他等于自缚手脚。
这部电影全景式的展示了关原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算得上近年来日本电影中最有史诗气魄的作品,关原之战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涉及到上方的战略部署,排兵布阵,也是后世军事史学家们非常热衷研究的战争。
在后来的明治时代,日本陆军聘请的德国军事专家米切尔少校看到由日军提供的当时关原合战的布阵图时曾经说过“西军必胜”,仅凭战场布阵来看,西军(石田三成一方)可说是占尽了优势,但是战争自古以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武器的较量,涉及到外交、政治、经济动员等综合能力,石田三成这一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的矛盾被德川家康分化瓦解,小早川秀秋临阵倒戈给了石田三成军事集团崩溃以致命的一击。
小早川在电影中的态度被处理得也是非常暧昧,他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相持阶段决定胜负的关键少数,这个位置有点像楚汉相争关键时期的韩信,如果当时项羽也能成功游说韩信倒戈,历史的天平估计不会是汉家天下。
这部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无疑是战争部分,系统的看到了当时古代日本战国时代的军事打法,很多人会对日本古代将士打仗背后插的旗帜印象深刻,其实在那个时代日本武士上战场都是自备盔甲,电影中也有交换头盔和解的武士传统,几万人,十几万人的会战,没有统一的军服,各个军事集团大名统领的军队服装也不一样,很容易打乱套,自己人杀起自己人来,所以都用这种后背插上旗帜的方式标识,也便于将领指挥阵型。
这部电影在战场呈现出的交战态势还是显得有些混乱,石田三成到处奔忙,看不出整个战场总体的进程和态势的攻防转化,在场面驾驭上还是有些失控和混乱的感觉,但是总体上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典军事题材作品。
翻拍81年的老电影,变的是画面较老版大幅度的提高,节奏感也明显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而不变的是又极力地丑化德川家康,日本人民对家康公何仇何恨,但凡影视剧无一不把家康公刻画成一个鹰视狼顾的野心家,信长、秀吉皆不足点评,这两位充其量是一军阀,而家康公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人,要知道自圣德太子以后就要数家康公推动日本的发展最大,否则这个东瀛小国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另一方面,石田三成绝对不能算是忠臣,而是地地道道的一佞臣,其口中所言“正义”未免过于牵强,假设关原大战以西军获胜,则乱世还会继续,百姓依然要受战乱之苦,能结束掉乱世使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平安乐土,反之一切战争全是军阀称霸行为。
这电影应该改名叫石田三成——关原之战。
完全是以石田为核心写的本子,其他战场、众多人物很多都忽略了。
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一定看的很迷糊,怎么打输的?
只看电影,只能看出小早川叛变导致失败,其实还有太多因素没拍出来,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石田耿直得罪人太多?当然了,那样一部电影也拍不完。
对一部商业片也不用要求太多。
即使搭配了旁白依然没把司马辽太郎的原著说明白。支线盖过了主线,“太阁之恩”不是比“正义”更有说服性吗?这是爱情片?
首先最为司马辽太郎的原著粉,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什么难度,我相信不会有什么不爱日本战国的人会去选择这部电影。石田三成的选角很符合我口味,整体服化也达到预期,只是在很多剧情浓缩的有些过头,不能说这部影片不好,但完全可以更惊艳。
一塌糊涂!怀疑对日本战国史不了解的观众是否能分得清哪派是哪派。战争场面都用近景,只有一场戏用了俯拍,感觉就是聚众斗殴啊。故事都讲得那么烂了,还大费周章的扯了条爱情线,开头秀吉突兀的装副猴子样简直了 。把决定日本历史走向的关原会战拍成这样很失望。一星给美指,一星给富贵晴美的ost~
两个小时的冗长文戏半个小时插科打诨的战争戏导演对大局根本没有把控能力回看黑泽明的「乱」简直是神级水准
西军视角下的关原之战,叙事混乱,节奏失控,对历史素材取舍不当,强行加入三成和女忍者的感情线,结尾草草了事;视觉方面剪辑低效,调度差,运镜也不佳,战争场面拍得毫无史诗感。总之,几乎一无是处。
石田三成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
节奏太差了 味如嚼蜡 还不如看ppt
死命塞了太多东西进去的急行军大杂烩
两个半小时对人物性格内心的刻画太差了 这可是影响的他们命运的关键啊
不了解战国史,有网飞纪录片打底,中间的各种势力范围涌动和后面战情的变化还是看不懂。这种太多信息量需要交代,即便人物都是1.5倍速在讲话,不少场景都切得过快,都还交代不清楚剧情,可能是编剧问题,也可能真的不适合做大全景式描摹的两小时电影。美术爱好者比如我可以好好过把瘾。背景乐似有还无的胡琴声配合古战场很有味道。满脸横肉,眼袋暴出,总是被夜晚戏打顶光的役所广司真是太恐怖了啊啊啊啊,东出昌大妥妥的软弱渣男相,据说后来没过多久抑郁而终。还有对于战场的描绘,经常会出现毫无秩序,一堆人乱喊的场景觉得很真实啊
这碗大一大万大吉的中二魂我干了 但感情戏除了票房因素真毫无必要役所广司这种没特质的演员适合老乌龟 东出昌大则显然莫明充满了小早川秀秋气质只有铁砲齐射和母衣众奔驰这两下有视效
古云:「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侠士者,岛左近也;美人者,初芽也;但世事多是庸众的胜利,历史也常为胜利者书写,三成这个人,天真,固执,故能一以贯之,未免让人又爱又恨。此剧选角甚好,三成真帅,老狸甚狡,岛左近大叔更豪,末有村妹妹一句「大一大万大吉」,直接粉碎了我。
无论剧情、节奏、台词,都感觉特别赶;倒的确去年暑期日本的大制作;几个主角塑造得还是挺立体丰满的,只是对一个完全不了解日本历史的外国人来说,还是看得稀里糊涂。
看过原著或者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剧情。关原战神也洗得太白了。。。。。选角非常棒,看到了最好的一版左近。看到最后那种无力感非常真切。三成脑残粉五星没跑了。
非常出色的历史大戏,严肃、严谨、节奏完美,前半部分的铺垫绝赞,役所广司的表演真是惊艳全场。
以单一人物为切入点的悲剧英雄挽歌没能让本片宏大规模和精良制作发挥出应有气魄,演员表现不错,但不能从根本上丰富单线条的人物塑造,摄影剪辑配乐很有穿透力,却不能拯救草草收场的剧作母本,相比而言,前半段的文戏铺垫虽然对非历史爱好者不够友好,却更具戏剧张力。
分明就是狗咬狗,都想做老大,还要分什么义与不义。成王败寇乃是不变的真理。
一部不像纪录片的故事片,一部不像故事片的纪录片
《关原之战》看起来很像一部反战电影,表现的是勇士被政治所愚弄,但实则是用现代战争政治-谍战-勇气-正义的模式,讲述了一遍何为“武士道”的电影。主角石田三成作为一个贯彻武士道精神的武士,保的是一开始就陷入不义争端的丰臣秀吉,对抗的是觊觎王位的德川家康,以少敌多终于兵败被俘,影片最后他的点题台词是,“这就是我(武士)的正义”,直接点明武士道的核心内容即为“忠君”。很多人说,当代的日本人已经放弃了军国主义思想,但从这部在日本备受好评的电影来看,我不以为然。
这就是你的正义,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