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福斯特演技炉火纯青,窃以为不输于刚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的Julie Christie,经得起仔细捉摸,就像对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之类能再三品酌那样。
朱迪福斯特扮演一个电台主持人,原本沉溺在卿卿我我之中,男友暴毙街头而警察和法律又不能伸张正义,艾利卡只能选择以暴制暴。
购买非法枪支、以不同的方式惩戒恶徒四次击杀五人,艾利卡结识了警察Mercer,Mercer是一个敬业善良的警察也是一个恪守法律的警察,所以只能眼看着走私犯逍遥法外而因缺乏证据徒然兴叹艾瑞卡和Mercer在几次接触后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在艾瑞卡警觉到自己沉溺暴力决定收手时却得到杀害男友的线索,艾瑞卡还是决定复仇,与此同时Mercer也把几次枪杀的嫌疑锁定在艾瑞卡身上,艾瑞卡击杀两名仇人陷入危机,闻讯赶来的Mercer在法律和私刑间进退两难,陷入困境,It depends on...拣我觉得非常赞的地方说:1,朱迪福斯特的扮相很酷但又不耍酷,短发、T恤加夹克,简单平淡,配上严肃的表情,有一种隐隐的冷冷的性感。
这其实不是重点,她扮演的是一个电台DJ,声音非常好听,节目的播报和一些独白对情节的推动和主角心理的展示居功至伟。
拿她播报节目的声音来说男友被杀前后截然不同,前面性感温和有浓浓的小资味和文艺腔,后者则低沉压抑,就像一个“沉默的羔羊”,两相对比男友暴毙对她的打击和她枪杀恶徒后心里的恐惧不安全感就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2,几个细节之美:艾瑞卡在伤愈后穿过街区时对同行的那个男人疑虑重重,导演NB;艾瑞卡醒过来后两个警察问话,其中一个说"Look,Mis X,We're on your side",回曰"yeah,I knowthat,you're the good guys,!@##How can't I does feel li-ke that?"你就可以感觉到美国人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批判,这一点完全可以被拿来做对“万恶美帝国主义”的批判教材了,这种不信任感一路蔓延,成为一种工业化国家冷漠人情的写照。
当艾瑞卡亲自到警察局询问案情时,值班的警察按部就班地问她案子的时间、人物,井然有序,“赞”美国警察一次,接下来那个警察说了一句“贴心”的话,大意“我真得知道这对你非常难,但请保持耐心在旁边等候,警察会帮助你”,礼貌又不失关怀,“赞”美国警察+1,当艾瑞卡在旁边等待时,下一个黑人过来咨询,同样的程序同样的顺序同样的“我真得知道这对你很难, 但请保持耐心在旁边等候, 警察会帮助你”,脊背发凉ING:所有的一切在现代社会都切割成程序,都幻化为数据,个人的愤怒、死者的悲伤,没有啦。
就是这个小细节代表了艾瑞卡对政府的幻灭,出门向右,有一个枪械店。。。
再一个细节是艾瑞卡痊愈后第一次回电台录节目,用工作来麻木神经,现代社会举世皆然。
艾瑞卡在开麦后近一分钟的静默开口又静默最后弃底稿不用而现场即兴表达自己的恐惧,那种感觉只是听,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就会感觉到,那种恐惧感和孤单就会吞噬你,就像“纽约恐惧你”那样,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丝丝入扣,没的话说。
3,四次惩戒击杀五人,每一次对艾瑞卡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代表的含义不同,豆瓣上有一篇精彩绝伦的评价,做爱来喻:初潮(男友被杀)——意外的快感(超市被动杀人)——有意识的自慰(地铁枪杀两黑人和主动救被性虐的妓女并击杀性变态)——酷似同性恋的一段插曲 (与警察Mercer惺惺相惜杀掉Merc-er无力惩戒的走私犯)——高潮(复仇成功)。
只能用wonderful形容了,珠玉在前,原文http://www.douban.com/review/1281640/4,Mercer基本锁定艾瑞卡就是“复仇者”后与艾瑞卡的谈话。
真是互飙演技的典范啊,一个惋惜一个无以面对,两个人压在一起的手,温暖又心酸。
所幸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happy的happy end,艾瑞卡一个人走在阴暗的小巷,被整个的黑暗吞没。。。
5,小八卦两个:艾瑞卡男友就是Lost里的帅哥萨伊德;朱迪福斯特的茄克下那件T恤上印着大大的“喜喜”:)
朱迪演的复仇女,游走在正义和争议的漩涡里,其实从所学的法律常识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来得痛快和直接但和社会性的处理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样的人性故事很多很多,但朱迪制作并主演了,显得这个耶鲁的高材生在电影的世界里表达了社会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值得大大地探讨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些时候的一念之差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当事人的双方都是,一念中如果邪恶闪过了可能社会的普遍的人类价值系统会做出一定的公认的处理或好或不好,一念之中如果带着争议的正义闪过了可能带给社会普世认识也一样会作出判断,但这个判断带有的是好是不好呢?电影是教科书,电影是宣传队电影的背后,会引起的社会性反应深入人心了吗?还好,电影是个故事剧,不是LIVE SHOW.朱迪的味道还是有的,但影响力也被她的同行恋的大胆冲淡了许多,仅从这个电影的判断上来说.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和恩爱的未婚夫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
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
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这一切,引起了梅瑟的注意,他所代表的法律的正义显然不能认同艾瑞卡的做法,二人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
无论怎么看都缺少真正的力量 无论是黑暗势力 还是正义一方 无论是虚张声势的暴力 还是人物内心的觉醒 差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演员不错,结尾不够和谐。
据说后者就是男版【勇敢的复仇者】和【七宗罪】 的结合,也是讲动用私刑的问题。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警察破别的案子(包括女主的受害案)一头雾水,追查复仇者挺有灵感的......是为了编写剧情才这样吗?
这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把悲剧和绝望的情绪置于其次,把暴力和惊悚推上前台。
又一个典型的美式硬派复仇天使,只不过这次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造作。
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是,复仇女人缺失了情,无奈的变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有志女青年复仇,这个动词抑或是形容词,后面只要沾上女人这两个字,就立马变得阴柔和妩媚起来。
电影里从来不缺乏复仇女人,最近的有来自韩国的金子小姐,有强悍无比的美国新娘,甚至在《密阳》里的柔弱寡妇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了报复。
这些女人无一例外的拥有一个阴暗的不忍回忆的过去,然后心性大变,于是产生了以暴治暴的念头,从而被人们冠上了复仇天使的称号。
金子的复仇之路布满了血腥,美国新娘则直接习武练刀血浆飞舞变态异常,而寡妇的复仇却让人深思。
又一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在一场突发的暴力事件中诞生了,她是一个电台DJ,有一个男友,一个公寓和一条狗,生活在纽约并且热爱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街道,这个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一场意外的暴力袭击事件,摧毁了这个女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挚爱的男友和狗,包括未来的生活。
男友死亡,女人幸免活下来,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生活状态。
从曾经对纽约的爱转变成恨,对人群的惶恐和对周遭所有事物的怀疑,在这个女人心中,世界一瞬间充满了黑暗的犯罪和可怕的暴力,危险在纽约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角落潜伏着。
于是,女人发现警察和法律并不是阻止一切犯罪和罪恶最有利的工具,她以自己的方式,以一把在黑市里买到二手枪,开始了复仇之旅。
这样一个复仇女人,比起同样来自美国的新娘,更多了几分真实的力量。
她不是漫画故事里那种一瞬间便被赋予了力量的女英雄,也不是像超人、蜘蛛侠和蝙蝠侠那样的救世主。
“义务警员”这样的称号被加在她的身上,显得有几分造作。
她的复仇之路起源于对男友死亡的无法接受,第一次杀人则纯粹属于正当防卫。
深度的人群恐惧症和不安全感,是女人想要有一把枪自卫的理由。
慢慢地,这个女人碰见了越来越多的犯罪和罪恶,于是她抬起了枪,以自我的判断和价值体系作为标准,毫无恻隐之心的杀死每一个企图犯罪或已经在犯罪的人。
“以暴治暴”成为这个女人报复的中心理念,所以,她是一个完全不想作英雄,却成为了人们眼中英雄的勇敢女人,她的勇敢在于她抬起了枪杀死了坏人,而那些坏人的死在人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影片开始把这一问题逐步放大展现出来,且立马摆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前。
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正义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和判断性,是否能成为夺走一条生命的正当理由。
女人的所作所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下非常火热的日本漫画《死亡笔记》,女人和死亡笔记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女人多了报复这一层,都以自我的价值判断杀人,当然杀的确实是坏人,但是法律的存在就同时受到了轻蔑。
在大部分不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大众眼中,女人成为了一个变态的连环杀手或是一个义务警员。
影片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个复仇女人的暴力史,她每次的报复行动和杀死的每一个坏人,而则把她的内心淡化了,只通过了了几次的女人工作时以DJ的身份带出的心理独白,观众得以直接地了解这个女人的内心。
所以,本来作为影片主角的女人被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道德法律和人性的判断给代替了,动作、暴力和惊悚成为主要的内容。
很显然的是,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立场,无论从一直侦察连环枪击案的侦探的态度,女人的那个黑人邻居帮其隐瞒“杀人事实”,还是从最终女人“逍遥法外”的结局来看,在影片虚构的社会中,大众普遍都认为女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充满争议的复仇女人,在美国民众心中,成为了真正的“以暴治暴”的英雄。
当影片结束,女人顺利逃走,又一次回到暴力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个隧道口,整部影片留给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女人杀人的场面,和她那张惨白的充满仇恨的脸。
一个悲剧却没有一份悲剧的力量,充满着的是现实主义式的发人深省的各种关于人性的疑问,发生悲剧的人被淡化,悲剧造成的结果和事件被放大,这是《复仇的女人》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从来没有人会怀疑朱迪·福斯特的演技,这个被称作“美国电影业的一个标志”的女演员,把《复仇的女人》演绎的异常坚强,这一角色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朱迪的精湛演技。
影片实际上纯粹是一部明星电影而不是导演电影,朱迪的光环是影片票房的保证同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但是,放下朱迪的明星效应来看。
影片导演对于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塑造和刻画却是很失败的,明显的想以点盖面,以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却做的很生硬和粗糙,暴力和紧张的故事情节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和好看的部分。
当然,这样的故事,一会是那种走情感路线的文艺腔调,另一种就是此片走的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电影的套路。
喜欢哪一种,则完全看观众的个人喜欢。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情注明
中间好像也播放了一段,在女人回忆男友的时候.婉转悠扬,出现的时候恰到好处,不用太多的语言,只要几个画面,几个音符,爱与思念便占据了全部.
JOSAIYou shouldn't smoke, it'll kill you.ERICAI don't care.JOSAI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看Brother Coen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凌厉之后,面对的是悲凉而疲劳的收场,而Neil Jordan的The Brave One不一样,它几乎被一股力量感贯穿始终,能叫你纠结不堪,同时Jodie Foster又给其中注入了一种柔性元素,使之不至于像Oliver Stone的一些作品那样,因为过于激进而失去了控制。
我这样评价,或许给人感觉这部电影是中庸的,实际不然,不仅涉及到了很敏感的话题,而且也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将其看作两部电影,一个是个人的:关于一个在暴力犯罪中受伤的女人被这场悲剧折磨并且复仇的故事,另一个,则涉及到了大的社会问题——或者更应该看成一个古老的伦理问题:当象征理性的法律无法作为时,是否应该以暴制暴。
先看第一个主题,这是显性的,实际上也是全部电影进行的逻辑,开头的十来分钟,小资味道浓得让我都有些反感了——难道Neil Jordan到美国就失去了自己的风骨了吗?
这种心理引导下的粗疏,让我忽略了很多其实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说后来Erika买枪的那家唐人街的枪械店,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开头Erika朋友的摄影作品中,他们甚至谈起这张照片;比如说在中央公园,惨剧发生前的片刻宁静中,当Erika和David温存时,其他的背景音消失,只有巨大的喷气式飞机涡轮发动机的轰鸣(Thanks to Clarice),你想起了什么?
Come on,这是纽约!
暗示得很隐晦,所以当惨剧发生时,才能给你这样的感觉——没有任何征兆,只是生活中一次寻常的散步,但却如此不幸。
当惨案进行时,肩扛式的拍摄加上影片中穿插的dv更将这起犯罪平常化——确实,n年前读过一本纽约法医写的书中就提到:想自杀的话就在夜幕降临后一个人逛中央公园或者去小意大利区。
正是这种日常化才让人感觉触目惊心,也正如此,Erika出院后对曾经感觉平常亲切的事物都会产生恐惧感——这次事件将这个城市温柔的面具取下了,实际上,罪恶无处不在,即使没有极端到步步惊魂。
事后的肮脏血腥的抢救和温柔的情爱剪接在一起,产生的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在这里,原本的平衡被打破,而因此产生的失重又没有办法填补,而对于犯罪调查的结果只是无尽的等待,这就为买枪提供了很好的动机——这里她还没有想到复仇,只是第一为了安全,第二还想挽回已经失去的生活。
再接着,就是连续的四次杀人。
第一次,她是被迫的,如果她不开枪,就可能会被杀,她唯一的不妥就是取走了录影带——因为她要保护自己;第二次,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被迫,但这次,她开枪的性质要暧昧多了,因为她本可以跟几个受害者一样,在前几站就下车,而且这次和前一次的惊慌失措比起来,她要镇定很多,每一枪都命中了;第三次,已经不能说是被迫了,因为她本可以拒绝那个有钱的老变态,这一次她已经是半主动的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至于杀死那个走私犯时的她,已经主动向罪恶出击了。
这四步,她从自我保护到主动出击,一层层推进得很自然,她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复仇,也可以看成是宣战。
但即便如此,她还仍然是那个受害的女人,而不是漫画或者黑暗的公正这样的肥皂剧中凯特安妮摩丝演的那个超级英雄,她仍然在承受着痛苦——这时候的痛苦是双重的:她作为受害者的痛苦并没有散去——中间一段宣叙调式的情节呼应开头(又一次!
)地把她为结婚订购的请柬又摆了出来,于是所有痛苦重来,这段是片中不多的超现实场景,隔着象征阴阳两界,一边是回忆中的吉他阵阵,一边是未亡人的痛苦不堪;与此同时,她的新的身份给她带来的道德压力更是逼人——她不是差点去自首了吗?
这时候,随着警察朋友适时地接近真相,仇人适时地浮出水面,所有矛盾都必须做个了解了,这些都在意料之中,只是怎样给出个最后答案成了问题。
我原来一直认为Erika的复仇会成功,但她是必死的,结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的是最后居然是用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巧妙地处理掉了,开始我曾经感觉有些不适,但回过头来想,死亡不也是一种俗套吗?
而且,眼前的这种处理已经是可以想到的最好方式了,给这部压抑了很久的电影稍微一点俏皮,但当Erika终于有勇气回到中央公园那个改变她命运的地方时,悲剧的气氛还是很浓,她可以摆脱复仇者的身份了,但她的过去仍然无可挽回,一种日常的意外的恶将她的生活全都毁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悲剧。
而另一个主题,则隐晦其中,虽然很多电影中都会提到以暴易暴,但我们看到的多是蝙蝠侠、侠圣等充满浪漫气息的,真正以很写实的视角来展现的,着实不多,山姆派金帕的《稻草狗》可以算一部,但那也是在特定环境下,而这部影片中,看到的主人公所生活的场景恰是最平常不过,正因为是这样的前提,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更为争议。
各种观点已经藉由片中的听众电话得到反映,而创作者的观点呢?
结局已经给出来了。
谁说非要海斯法典那样,好的坏人最后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她已经够惨了,为什么还要让她死?
她杀的那些人不是恶棍吗?
法律制裁了那些人没?
为什么要在一具罪恶的肉体旁边放一个炽天使来殉葬呢?
看的时候,我的感受也很复杂,尤其是又联系上了911后恐惧与报复并存的情绪。
理性告诉我,不能如此,否则你跟罪人们一样。
但那又能怎样呢?
像个傻逼一样地等待着所谓迟到的正义?
看着那群恶棍们逍遥法外?
当年轻的萨缪尔亨廷顿向下流的恶徒们挥起拳头的时候,那帮有受虐癖的左派们在干什么?
在给按照现在掌握的证据来看已经确定无疑有谋杀罪的诸如乔治杰克逊、休伊牛顿这样的恶棍们做无罪辩护!
God damn it!又想起马加爵事件后一群为马叫屈的人们了,我不知道死者的家人看到这帮伪圣徒们会怎么想。
是的,仇恨无法解决问题,但这些是事实,你该怎么做?
姑息罪恶是比罪恶本身更可耻的行为,以此不惜冒着自身染黑的危险来惩治罪恶的人才是圣徒,当然享受72个处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圣徒的——这些话尤其是说给那群迫害妄想狂严重的自以为是的法国人。
别跟我说什么感化,9成的感化故事都是滥情的三流杂志制造的精神麻醉品,这毒瘾在一次亲身的痛苦后就会烟消云散。
即便真有感化,在一个恶徒被感化的时间里,恐怕又有10个无辜的人死在其他的恶徒手中,即便是最实用的考虑也不会相信这种虚伪的论调。
好的,疯狂结束,恢复理性,我承认我被这电影搅得有些混乱了,再夹杂了些其他的想法,让人没办法平静,宏观的思考具体到微观的事实中,多么乏力。
啥剧情
看此片时脑子里一直浮现Jodie Foster前不久宣告出柜的情形,说实话,片子里她还真是彪悍……本片【提名】2008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当然今天获知金球颁奖礼将取消,奥斯卡80大寿看来也是未卜~
剧情老套,表演浮夸。
从美梦到噩梦,只需要一瞬;但从噩梦走出来,可能就是一辈子。You keep walking. You keep eating. You keep...living. But...it is different. Foster的美,永远都与别不同。
简直是个喜剧片
朱迪·福斯特的演技没的说
有些暴力总是让人恨之入骨,只想忽略一切法律和人性。
非常不好看,就是没什么意思的感觉,但是朱迪福斯特真的是好特别的一个女演员,她身上有那种其他女演员没有的特别凌厉的气质,但是又不会喧宾夺主,不知道不知道后来没再接过特别好的剧本了,真的特别可惜。
CCTV6.朱迪·福斯特到底拍了多少硬汉型的电影啊...配音版其实做好了也行,可翻译的水平实在低劣
Formula vigilante tale. The one weak point is that crime conveniently keeps just popping up around her, over and over again. Satisfying and interesting, but it lacks an imagination, except at the end.
朱迪福斯特个人秀!精彩!
垃圾电影! 把美国的治安演的这么差! 随便散个步就让人给打死了 ,难道没摄像头? 人死了找不到凶手就一了了之! 只要是个人有把枪 就可以随便杀人? 难道地铁没有监控?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什么? 以暴制暴??? 去你妈的 什么恶心电影
i like the ending
Tough lady Jodie(4/4).节奏略拖,片子很多细节只在2010s之前成立,比如没有security check和camera的地铁。不过仍不失为一部私fa制裁爽片。如果你支持同态revenge,如果你也曾对当代law所能溯及范围的有限性感到绝望……那么,《勇敢的人》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烂片呀烂片
2.5星,太冗长导致节奏太慢,复仇没点快感
16年前,她在《沉默的羔羊》里转身向霍普金斯开了著名一枪(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那时她就是个勇敢的人,时隔多年,她的演技依旧在线,刚毅的面容、无情的眼神,让人有种满级杀神的感觉。只是,片子里有些不符合常理的地方,9mm口径手枪其实是很难驯服的武器,第一次可能是运气,但是在第三场杀戮中,举枪就能射杀驾驶员,有点草率。结局很美好,police终究承担了一切。
抛开道德,抛开伦理,这只是一个愤怒的女人的复仇,没有法律,只有人性。不是纵容犯罪,但这种真实的片子。有多少人敢拍呢。朱迪福斯特的演技,还是那么一流!剧本硬伤啊。
喜欢Jodie Foster在电影里做的那个节目,喜欢节目里她说的话,当然电影的结局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第五十分钟bug出现,白人警官在地铁捡起弹壳说:9毫米自动。黑警官说就像另一晚上那个?白人警官说yes。上一个说的是半自动。而且我完全不知道,你如何从弹壳看出自动和半自动的?用的弹药是一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