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恐怖片更惊悚,因为它真实。
与世隔绝的山村,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乡,相反,那里正是无间地狱。
艰苦的自然条件,无知盲目的村民,法律的无力与刑侦人员的无能,可怕的群体无意识和惊人的麻木。
当一个涉世不深又缺乏防范意识的女大学生同时遭遇了以上所有元素,她的人生毫无争议地走到了尽头。
所有的灾难都起源于无知。
不管是白雪梅的还是那些村民的。
被拐卖本身已足以使人扼腕叹息,但在这部影片中它仅仅是打开了地狱之门。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才是重头戏:被强暴,几次三番逃跑又被抓,被自己甘愿以身相许的人欺骗,被原本应该对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辜负,前来营救的父亲和自己一样身陷险境,所谓的正义使者软弱得不堪一击,一个小小的村主任手握生杀大权。
当一个人面对以上这些情景,她能做什么?逃跑的结局已经看到了,为了仅仅三块钱的车费她就错失了近在咫尺的自由,付出尊严收获的只是冷漠。
自杀?被当做物品的她没有了断的权利,因为她是被人花了钱买来的私有财产。
更别提还有那个孩子。
那个她不情愿生下的仇人的孩子。
即便最后她豁出一切捅死了自己痛恨的人,她看到的还是连绵不断的群山。
看不到尽头的盲山。
她逃不出去。
即便出去了,也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被粉饰得更好的人性地狱。
从白雪梅被强奸的开始,这个社会的伤疤就被血淋淋地撕开,那些早已腐烂流脓的组织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观众眼前,观后感《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观后感》。
每一个细节都暗含着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领导来检查之前通令所有人准备应付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对法律一无所知的村民昭示着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不交钱不肯去解救被害人的警察让观众看到了什么是贪污腐败。
如果说这些都还只停留在制度问题上的话,那么那些村民的冷漠真的是可以上升到人类劣根性的高度了。
没有人对白雪梅伸出援手,甚至是施与一点点语言上的同情。
没有人觉得她受了迫害:本该如此呀。
人活着本是这样呀。
人本身就是如此丑陋呀。
即使是观众对着屏幕愤怒地咆哮,可那又如何呢?我们的声音传递得到盲山中去吗?再说,只有旁观者会愤怒,当局者只有麻木。
而且,在生活中,我们难道没有扮演过村民的角色吗?我们是否追查过在路边乞讨的孩子的身世?我们是否管过邻人的家庭暴力?当看到有人让自己的孩子辍学时,我们几个人去劝阻过?当看到邪恶发生时,我们谁去阻止过?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不仅是恐惧有一天会陷入同样的绝境,更是害怕我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样的人。
原来这就是地狱。
不需要铁条,他人即地狱。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让我体验到了绝望。
像是水和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像是巨大的黑幕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的绝望。
完美的绝望。
淹没所有的光明和美好的向往。
所以在最后,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李杨。
感谢他把这种绝望和绝望后的思考带给了我们。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讨论《盲山》哪个结局更真实些,这实在很无谓,首先民敬公安确实很努力地去救人了(他们毕竟还想社会和谐吧),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救人成功(他们也不是神仙),而像本片的原版女主角这样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而且影片中只有她这么做了),可悲的是,这个残忍的结局不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
这两个结局不存在谁更真实些,因为都发生过,只看观众们更愿意去选择哪个结局了,前者代表了“一线希望”,后者引人反思。
影片中有个演员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影片中有个角色叫郑小兰的,扮演她的演员真的就是几年前给骗嫁到山村里的,影片开拍时她还没有获得解救。
(“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
”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
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
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
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故事中的小男孩李青山可以说是全片中形象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了,但其实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很朴素,也很单纯,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那些荒唐的行为,与行为者是不是村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给予一点正面的教育,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谁是最可恶的人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说导演的用意是为了表现“村民的愚昧”,可导演真的是这样狭隘的吗?
敢问,是哪个“穿着西装”的人把女主角卖到山上的?
是哪个“有知识”的人和女主角私通被发现后就“私了”的?
是哪个“文明”的司机见人有难还讨价还价的?
是哪些“有文化”的人面对着女主角的求救却视而无见、还心安理得的?
比起“愚昧”的“农村人”,我觉得这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高修养”的“城市人”简直更可恶!
《盲山》不是能用以一句“跟前作《盲井》一樣震撼”就能形容我對此片觀后的喜愛。
從女主角大學生白雪梅被送上山的開始,我就知道又會是一部與《盲井》類似的描寫中國社會問題的電影。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故事“應該”如何開始,經過如何,甚至再猜想著結局如何地發人深省。
《盲山》就是講一部中國八十年代初販賣人口的社會問題。
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年代,女大學生畢業后急於四處找工作幫補窮困的家庭。
不料卻成爲人口販子的目標,謊稱招入中藥公司,佯裝上山與農民商談中藥生意時,7000元人民幣留下女大學生白雪梅。
接著電影進一步生動地展現了白雪梅與農民們一次又一次地逃脫與阻撓的過程。
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都這樣認爲:農民都是施暴者,應該受法制制裁;被販賣到農村的白雪梅應該是受害者。
後來聼李楊導演的一說,才發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我們如果從農民的角度去看的話,他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一輩子賺的錢買一個老婆,卻被人看成拐帶。
或者說,由於當時的社會信息不對稱,如此偏遠的農村裏要招一個老婆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用錢買老婆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
爲什麽白雪梅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農民們去一次又一次拼了老命地把她找回來,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錢。
7000元人民幣,就是他們一輩子十幾二十年賺回來的錢一下子跑掉,他們能不拼老命嗎?
從一開始白雪梅被販賣到村裏的時候,農民們其實是想和她好好過日子的。
找個老婆,生個孩子,過過小農的生活,延續下去,就是他們最基本的願望。
最後還是不得不強迫白雪梅還是出於她的堅決抵抗不得已而做出的野蠻行爲。
當然從農民們的教育程度來看事情,7000元人民幣買回來的東西,爲什麽不能佔有。
村裏就是這樣的氛圍,買老婆是一種大家一直以來後代延續的作爲,無可口誹的事情。
所以老婆逃跑或者說丟失了,農民們當然團結地去找。
即使是村委的幹部,也不會去管這些他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而村上已經被販賣許久的婦女也心甘情願地留下來好好地過日子,因爲她們知道即使自己能逃出去,生活也不一定好過,改嫁的機會也等於零。
村上唯一有文化的農民德貴表弟也只讀過高中,白雪梅與他發生的戀愛也只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白雪梅通過他爲了逃離農村,而德貴表弟通過她,得到自己所要的性需求。
最後,白雪梅通過小孩的通風報信,公安來了抓人的時候,農民也跟公安講理 - 人帶走了,誰賠他們的7000元人民幣。
公安被農民包圍,也不得不讓步回去想辦法。
電影結尾白雪梅向“丈夫”砍去那一刀,其實在“丈夫”洗頭的時候就有埋伏,當時白雪梅在切菜,“丈夫”命令她拿毛巾時,白雪梅就已經緊緊地握著菜刀,似乎正要給“丈夫”一刀。
結尾這一刀,我覺得是因爲“丈夫”在毒打著白雪梅的爸爸,所以比起之前要來得怨恨要多。
如李楊導演所說,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觀衆想象留有空間。
李導演也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這一刀給了白雪梅自由,同時又給她限制了自由。
我非常認同的。
因爲故事由始至終都圍繞著白雪梅不斷地失去自由和爭取自由來開展的。
爲了拍好這部片子,李楊是經過兩年多時間去到當地對被販賣的婦女一一進行採訪的,並且還成功地接觸到出獄后的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而電影中的演員們除了演白雪梅的是來自北影的大三女學生和演表弟的男演員外,其他都是第一次觸電,都是來自于當地的農民家庭。
他們的演出非常地到位和出色。
觀影后,李楊來到現場,一一解答了觀衆的問題與自己拍攝《盲山》的初衷。
“盲”字並不是特意接著上部電影《盲井》而來的,只是突發奇想,盲字在反映這部電影主題上非常的到位。
“亡”字加“目”字,死亡的眼睛,不是人死了,是因爲人有眼睛卻視而不見。
《盲山》電影名的由來,或許是電影裏白雪梅要逃出生天惟一的路就是越過一座山去到鎮上。
李導演還透露電影中那位通風報信的小孩的名字也是有意識地取的,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材燒。
謝謝李楊導演,期待你的下一部《盲x》系列。
看完《盲山》,心情肯定很糟糕。
这个电影简直没法写影评——因为电影拍得是好是坏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电影里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敬佩导演李杨的,因为他总愿意去拍这些最沉重的题材,我还敬佩他剪出一个比较光明的版本供院线上映,因为能上院线总比只走国外电影节路线好。
电影关于拐卖妇女。
一个女大学生,刚刚毕业,因为着急找工作——读书已经欠下一笔钱了,弟弟紧接着又要读大学,被人贩子骗到西北山区,7000块钱卖给了一个农民。
她反抗,自杀,都没成功。
在父母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强奸了她,之后她一次又一次逃跑,一次又一次被追回,因为全村人都可以算是她的看守。
她被强奸,被打,被关锁,没有人伸出援手。
最后因为她有文化,教孩子们读书,一个孩子帮她寄出了信,她的父亲找到了这个小山村。
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的版本里,是父亲带了公安来,也不能把女儿带走,这个女大学生最后拿起一把菜刀朝她的“丈夫”砍了下去。
而上映的版本,是公安把她救走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其实两个结局都还是可能的,公安也确实救过被拐卖妇女,戛纳的版本更从角色的性格出发,是一个更悲愤的个人悲剧。
两个结局甚至谈不上哪个好得多。
结尾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公安上,但问题的起点与根源并不在这里。
从一个极其残酷的现实出发去讨论人性,有时候会觉得十分无力。
在《盲山》里,村民对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的处境的漠然(大多数人还积极充当帮凶)让人觉得可怕,但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贫困,愚昧,是生产力发展造就的金字塔底层的泥沙。
女大学生运气好一点,最后能从这里逃出去,但是他们逃不出去,他们犯罪了,犯一种无知残暴的罪。
而他们之所以共同犯罪,因为他们是一个底层的“利益共同体”,也能组成一个利益的互相保护网络。
所谓“仓禀足然后知礼节”,生存的,传宗接代的欲望,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欲望。
当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有这么一部分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娶上媳妇的话,万恶的人贩子产生也不足为奇。
只是,最被侮辱被损害的总是弱者,是女性,因为阶层的权力划分与性别的权力划分相重叠时,一个文盲农民又在一个大学生被拐卖女性面前成了一个强权者,能够享受到权力与随之而来的利益。
这样地从利益而不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结果当然非常悲观。
但可能不悲观吗?
在一种整体性的《盲山》情境之中?
命运对待弱者何等无情,但也许逃出去的白雪梅,可以再努力争取一个她想要的人生?
又也许留下来的陈春丽(她已经有两个孩子),可以在这个地方开始一段她始料未及的人生?
普通人对于制度的漫长变革与美好世界的可能到来,能多想多做些什么呢——也许可以寄托一点希望的,仅仅是个人的“命”。
她们的命运都被“弄错了”,但命运的缝隙里,是不是还能有一点绝望中的希望?
这么说来,我居然还更希望,电影的结局是公映版的结局。
李杨来报社放新片【盲山】,尽管放的是已经通过电影局审查的版本,还是看得很难受,电影题材本身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让我更难受的是这个: 一个电影剧组来到一个小山村,拍摄一部关于拐卖妇女的电影,恰好这个村里就有一个(也许更多)被拐卖来的妇女,剧组甚至请她及她的“丈夫”充当群众演员,而这个电影的主题是探讨“为什么一个妇女活生生卖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家都知道,但她就是逃不出来。
我们人的眼睛都干什么了?
就是逃不出来。
”然后电影拍完,剧组离开,山村还是山村,拍电影的还拍电影。
她们为什么逃不出来?
“我们”是否也有责任?
当时读朱红军的黑砖窑报道,有一段读得有些心酸: "几年来,王兵兵一直在设法谋求发家致富。
他曾一度以运输为业,但所获寥寥;还承包过两年全村的农田灌溉业务,却屡因收缴资费,与人发生龃龉。
2002年,他还曾开办石灰窑,但适逢临近的广胜寺风景区搞建设,石灰窑因被本地电视台记者三度曝光,只好关停。
" 我在想,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其实像王兵兵一般背景的人,在这个国家应该遍地都是吧?
),难道他就活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就该一辈子按“城里人” 的逻辑去办事,守着几亩薄田,养点鱼,种点果,然后运到县城卖还要被城管驱赶?
为什么他想实现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的卑微愿望如此难实现?
这个社会向所有人,包括农民,展示了拥有财富的可能性,但真的有向他们提供获得财富的途径吗?
在当地,除了开办各种小工厂,小手艺,农民有其他致富的途径吗?
有的话,有人教过他们吗?
没有的话,我们可以用“正义”“人性”"愚昧"这样的道德高度去“批判”他们吗?
也许我们可以说,王兵兵的行为都是“非法”的,那哪些是合法的呢?
存在么?
我宁愿相信,一个人并不是有意去漠视另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而是,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和尊严轻如鸿毛的时代,如果一个农民活在世上,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者社会对他的尊敬,那他又怎么会去尊重另一个人的生命?
还没思考出答案,也许永远没有,所以我没有当面向李杨导演提出这个疑问,只是难受...
李杨的新片《盲山》属于让人看了之后无言以对的电影。
无言以对有时候是因为对导演手段的拜服,有时候是对影片所反映的现实无可奈何。
《盲山》属于后者。
这部影片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激起人们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山区”拐卖妇女丑恶行为的痛恨,而在于将一个严密地将被拐卖妇女牢牢掌握的现实环境抽丝剥茧般展露。
李杨说,中国人造字就是有文化,盲,就是没有眼睛。
白雪梅身边的人,对于她的遭遇通通闭上了眼。
没有闭上眼的,盯在她的下半身,琢磨着从那里得到一点好处。
从人贩子将白雪梅送入德贵家的第一天,白雪梅每天的遭遇都是其他被拐卖妇女曾经经历过的。
应对白雪梅的反抗,对于这个小村子里的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的行为,非常自然,也非常默契,因而,也非常残酷。
婆婆演红脸,公公演黑脸,顺便在德贵强奸的时候帮忙按住腿;村民的老婆也是买来的,所以他们是德贵天然的同盟军,在白雪梅逃跑的时候每次,这些人跟德贵永远都是同时出现;邮递员拿求救信去换了特产和好处,村主任打着官腔纵容村民的所作所为。
镇上的客车司机面对找老婆的村民只能开门,不能怪他,从影片情境设置中,我们知道镇上的司法机关对于这件事也同样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汉娜·阿伦特曾经说纳粹分子艾希曼犯下的是“平庸的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地履行职责。
他并不阴险狡诈也不蛮横,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恶的动机,而这种热心本身来说也谈不上是犯罪。
阿伦特认为,这才是艾希曼的罪行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判断力。
他以纯真的热情,做着世界上最为丑恶之事。
脱离现实,没有思考能力,可以发挥出人类潜伏与自身的所有丑恶本能。
“平庸的恶”因其平庸,显出比 “极端的恶”更为狰狞的面目。
如果说村民没有思考能力,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他们都清楚买卖妇女是一件要坐牢的事情。
只是解决生理问题以及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压制了他们的思考;他们也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因为现实就是村里的男人很容易就打光棍。
他们的恶还是平庸的恶吗?
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种恶找不出凶手,因为每个人都是凶手。
但是我无力指责他们。
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一个小村庄里面的光棍,一家所有的积蓄是七千块钱,终于买了个媳妇,我对她会不会比德贵更温情?
我妈会不会帮我按住她的腿,并且在警车到来的时候耍横般躺在车轮之下?
这时候,如果德贵是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人性观念并且敬重李杨导演电影的德贵,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会不会写下如上状似沉重的话语,并发出一声高贵的感叹?
面对白雪梅的苦难,电影中的人没有眼睛。
我们看完电影,这些人全都站在白雪梅的身后,虽然没有眼睛却不影响对我们的直视。
谁能理直气壮地与他们对视?
在前作《盲井》中,我对于结尾的那一段吊诡其实颇有微词。
一个想谋害他人性命换钱的人,结果以自己的性命帮“猎物”挣了三万块。
吊诡经常给现实抹上荒谬的神色,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连这样的荒谬都显得过于亮色。
在山西的小煤窑里,不容易出现这样杀人者与被杀者角色倒置的场面。
在西北某地区里,我还是愿意相信被拐卖妇女能够被成功解救,不管数据与片尾的字幕是否相符。
李杨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天生喜欢戏剧冲突,这是他将女主角设定为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的原因。
据说原版结尾是公安到村子里进行解救时,德贵与公安以及白雪梅的父亲发生拉扯,白雪梅情急之中手起菜刀落,将德贵的头颅砍下。
据说在国外放映时,每次到结尾都有掌声,观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
在和谐版结尾中,白雪梅没有杀了德贵。
奇怪的是,这个和谐版结尾显得并不怎么和谐,法制与威权的代表,我公安战士的形象不能说负面,却尴尬而窘迫。
德贵死与不死,白雪梅走脱与没有走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一股强光,从没有眼睛的眼眶射出,堵住我们所有廉价的话语。
好了,别对着自己白花花干净的卫生间镜子一遍遍问:“Are you talking to me”了,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无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的光棍,对着你喊“我们要老婆,我们要老婆!
”他们没有眼睛。
你试试看。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864639.html
《盲山》说的是人口拐卖的故事,好像是因为抹黑了我党村干部的形象所以被禁了吧其实这部电影真的是很现实的,反应这中国偏远山区因为贫困落后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孩子们没钱上学,教育跟不上,大人思想脱节,不顾法律后果进而知法犯法!
这里只是讲的西北某山区,看电影就知道很偏远的一个地方,只有一天路通镇上,如果去旅游呢我会觉得风景还不错,可这是女主被卖去的地方啊,所以看起来格外的凄凉,女主刚出社会,外出打工的时候被无情的该杀的人贩子盯住,这种人就该直接枪毙!
然后悲惨的命运就开始了!
人贩子以中草药公司要收草药的名义把雪梅偏到了买家那里,路上喝了人贩子给的水就被迷晕了,所以千万不要喝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啊!
买家一家三口人,恶心大叔,恶心大叔的父母,他们出钱买了女主肯定不会放她走的,居然丧尽天良的一家人按住把女主强暴了,村里的人和村里的主任良心真的被狗吃了,居然怂恿!!!
而且还帮凶!!!!!
mmp!!!!
可女主是个大学生,当然不可能就此待在那里,一次次的求救无果后想到了逃跑,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村子里有好多都是被卖过去的都认命了,虽然告诉了路线但是也没那么容易,一次次被抓回去,毒打肯定是逃不了的,她想到了自杀,被买家恶心大叔的表弟救了,还送她书还说会帮她逃出去,看到这里我还觉得他挺好的,看到最后才发现也是一个骗子!
女主写的信被邮递员给了恶心大叔,所以一直没有回信,还是一个小朋友帮忙才最终得救了,所以人心还敌不过一个小孩子!
习惯真的很可怕,母爱的力量也很伟大女人都是会认命的,其他被卖过去的女的最后被救的路上还是选择回去因为放不下小孩!
希望中国能重视偏远山区的教育和建设问题,中国不止有城市还有农村,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农村也是中国的!
(我说这话不会被封号吧😥)
讨论删未删节的朋友们似乎都在纠结影片的结尾。
的确,两个版本的结局如何,其实只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与影片要旨并无太大影响,一个是以冲击的手法极端表现了各种社会弊病的最坏结局。
另一个是让大家心存希望,相信还会有改善的余地。
然而,我是先看了未删节版,然后来豆瓣看影评,发觉最让我震惊的那个情节并没怎么在被大家讨论。
于是我又重看了一遍删节版,发现让我愕然的那个关键词果然被改掉了。
删节版里,公安带着雪梅父亲第一次解救的时候(虽然未删节版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次解救),中途被村民包围,公安让雪梅父女稍安勿躁,三日之内必来解救,雪梅父女当时就跪下了求公安当天就把他们救走,这时,雪梅父亲的台词是"我已经花了几千块的差旅费,这次救不出,我再也没钱救我女儿了。
"blabla,最后把人救出,再来一段赞扬公安的字幕,顺利通过总菊审核。
然而,未删节版本里,雪梅父亲说的不是几千元的差旅费。
是解救费!!!!!!
不注意的话,台词一瞬也就过了,先看删节版的话更难察觉,其实公安根本就跟之前的医生一样,不给钱,怎么救人。
这边村民付钱给人贩买人,那边丢失家人的付钱给公安救人。
一个词,对一整串事件的理解完全颠覆。
最黑暗的,不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而是将其织在其中的那张盘根错节龌龊的黑网。
这是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电影。
《盲山》的故事,在报纸上似乎并不鲜见。
来自农村的女孩白雪梅,是全村人的骄傲。
大学毕业欠下了4年助学贷款,很害怕辜负家人的期望。
她认识了一个老乡,说跟着别人倒卖药材很赚钱,她便满心感激地同意了。
他们来到一个偏远的陕西农村,一杯水下肚她便失去了意识。
醒来后她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钱包证件全部丢失,她成了一个拐卖妇女……故事之后的发展,其实可以想见。
但是让人想象不到的是那些真实到冷酷的细节,在纪实般的镜头里,那些冲突、野蛮、激烈、挣扎被一点一点呈现,让人清晰地看到这个女大学生逐渐崩溃的过程。
每一张在镜头上出现的脸,都带着理直气壮的凝视——道貌岸然的小叔子、漠然的村委会主任和收税人、无数次把求助信交给“丈夫”的邮递员、夸“丈夫”艳福不浅的村民、劝其认命的其他被拐女人、为了三块钱而拒绝载她离开的司机、长途汽车上漠视她被抓走的司机和乘客…… 雪梅像被困在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山深处,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逃出生天,一张人为编织的滔天巨网像绝望般绵密地缠绕着她。
电影有两个结局。
在戛纳放映的版本里,警察第一次未能将父女俩带走,答应明天再来。
然而当天晚上父亲被打残,白雪梅发狠一刀砍向她“丈夫”的脑袋,电影瞬间黑屏。
请不要以为这些只是与你无关的“新闻”,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国外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救能力,被拐卖后如何求助、野外如何生存、发生火灾地震如何求生等等,这些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生存技能。
你要学会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安然地活下来。
刚看完盲山,就来豆瓣看评论。
发现有几个朋友猛批盲山导演跟张艺谋一样靠给外国人提供高尚的YY来获奖,有几个朋友对盲山的结尾很疑惑,大骂又被广电总局骗了。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片子,剪了也比看不到好。
除了传说中的两个版本的结尾以外,这片子并不是只反映了拐卖人口这一个问题。
如果跟以前的电影一样不许放映,那么电影中涉及的其他问题想必也一起都剪了。
如果这个片子被禁了,那里面的村委会乱收费,村委会主任黑社会化,被拐卖女性的真实处境,现实中偏远山村的生活,当下农民生活境遇等等问题也将随着广电总局一纸禁令停播了。
而对于传说中的那个另外版本的结尾,我认为对影片主题来讲并没有太大影响。
毕竟那些想把主题上升到什么主义的人,都不是纯粹看电影的,一帮托物言志的人而已。
就拿那个口口声声跟警察说为人民办事的村委会主任来说,电影就有三个场景提到了黑社会一样的村委会:一个是一帮流氓一样的人来找那买媳妇的一家收费。
一看就知道是乱收费。
还教导那男人:管媳妇就得跟收费一样,来硬的。
第二个场景是女大学生去找村委会求救,那主任让她回去,先调查再说。
这深刻的让我见识到了土皇上跟官老爷的官腔,居然发的一样标准。
最后就是警察们和父女俩进了村委会,而村委会墙上挂满了锦旗。
这对比,真有效果。
当年听老罗语录的时候,老罗讲过户口制度与新警察。
虽然讲暂住证的段子被大家记住了,但是老罗在里面开头就义愤填膺的说:如果你生为一个乡下人,就是个二等公民,遭受种种的不公正待遇。
现在看来,你如果生下来就是一个女性,那等待你的不公正待遇丝毫不比所谓“乡下人”少。
电影从头到尾就说明了这么一个事。
他没弄一个很装x的视角出来,非把电影给整的特别深沉,特别有精神,特别有情怀。
而是用记录片一样的角度,就告诉你远方的山村有这么一个事,女人有这么一个状态。
就是告诉观众,你在电影院里花几十块钱看电影的时候,还有这么多的大多数在乡村在火车站在集市在底层沉默着,在村子里这么活着。
告诉大家,一个女人是怎么消失的,告诉大家上大学都可以上的欠一屁股债,毕业就出来就被人骗了;告诉大家村委会在很多地方就是黑社会。
所以,这片子剪没剪,河蟹没河蟹,真的不重要。
只要看电影的时候,别老犯小资产阶级那套情怀,把什么都上升到人性啊,关怀什么的形而上里去就行了。
能把这电影里任何一个问题看透了,也对得起人家广电总局这次睁一眼闭一眼了。
晕死了,又是和谐版。。不过这样的片子也只能是拍了到外国去拿奖的,自己家人就不用看了其实。。
李杨大概不会料到,十几年前的白雪梅,经公安机关奋力解救,还有逃出生天的一天;而2022年的今天,某位全国知晓的不可说女性,即使已被判定为拐卖,对那个男人,依旧只以“家庭”虐待罪起诉,而只字不提这场婚姻是否有效。
看的 心里很不舒服的撒 。上半天大学都 学什么啦??真不能 理解
我看的是..和谐版??觉得表弟很像撒贝宁...orz 这电影是真恐怖片。。这是找来的演员吗???太真了吧...这电影实在让我很不舒服,没法给高分..两星吧。。。
导演像个傻逼,喷你不是因为电影如何,该导演根本谈不上电影,戛纳一种关注,特别怀疑戛纳评委的品味?导演把女主人公当做一种政治讽刺工具。不是政治讽刺,是政治宣传。塑造了中国人群像的恶,穷的野蛮,是啊那么为什么穷呢?电影如果只是服务一种目的,不往艺术深处走去,创作者就太无知了,你的短浅目光正中领导下怀。暂且不说导演根本抓不住人物的一点力量,全是臆测。尬上天际的台词,最后村民围着警车打,真是坏。49年之后,农民别说为了媳妇打警察,60年为了自己肚皮你看你敢打吗?不要逼脸导演。
真可怕
又看了一遍法国正式版 不像中国电影的中国电影 其实城市和山里有何区别 一些东西不彻底改变 站在哪都如临深渊 只是你更愿极力申诉被盘剥的肉体 却不容易挣脱被围困的灵魂
一般,甚至有点恶心
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说,的确有够烂的,可能要讲的太多吧,感觉故事可以讲的再细致些再好看写的= =
我想看用刀砍死那个男人的版本。
看的心里感觉特别压抑 真可怕!!!!!
讲的是欺骗的内容,其实连拍摄和发行本身都充满着欺骗的电影
逃跑的段子有点假 很难带入
这个盲系列,真实而震撼
不关导演的事,西八女演员的傻逼发言值得一星
看到的是殺人了的那個版本。驚。
天啊 真的太可怕 盲山 盲的是心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多么可怕 但是有文化有知识又怎么样 那个乡村教师 唉 这些村民不怕法律 不怕警察 无视法律 看的好难过
太CCTV了 和盲井不能相提并论
火候不够
要再加个徐滔,就是电影版的法制进行时了。我看的还是正版盘,结局充满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