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出了n年前写的柳浪闻莺的特别装的影评的一小段(丢在我的电子笔记本里一下。
2022年3月5日观于xxxxx、xxxxxxxx。
含有剧透。
《柳浪闻莺》豆瓣开分6.4,和我的预期几乎相同的分数。
文艺片,西湖,越剧,朦胧的同性情谊,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这个片子想说的很多,有一些讲的不错的点,也有一些过浅过急的不足之处。
因为自己是粉丝,电影两遍刷下来,心底里涂涂改改,咂摸出来的优劣点也更加明晰。
整个电影最重强调的是氛围,做得最成功的也是氛围。
江南烟雨微风岸,歌尽桃花扇影风的温存一把握,可以说这个戏就已经成功了很多。
4:3的画幅复古有韵,很喜欢的是取景里生着浓浓淡淡青苔的那座宽大的楼。
银心练着戏,被阿姐唤出来让她别练了,抓男人最重要。
她不知所言、纠怨的身体,在那座楼外显得那么小,几乎让人觉得“伤逝”。
是很温柔的春的逝去。
西湖雨也拍的妙绝,断桥残雪、白娘子还情,这里从来有太多泪雨不尽。
银心垂髫在画舫的那一场《梁祝》,雨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是浑醇淡雅的闲愁。
而开头那场山脚别离戏,雨便泣诉得多,打在工欲善伞上似乎让他的驼背更深一分,更显他的羸弱无能。
似乎很多人不喜欢工欲善和垂髫的那场情欲戏,我却觉得是最显全戏暧昧与包蕴感的一场,文人戏人说话,就如银心所言,爱“藏着掖着”,用许多典故、许多戏里戏外的隐喻和互文裹成一颗糖衣,若是那人接住了还好极,若是接不住,二人海阔天空,也可以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看到豆瓣短评里有人说,这场情欲戏是“桃花账里挽春风”,画纸层层叠叠,委婉地露出情欲的底,令人起不了任何任何色心。
听说郑云龙演的是霸王别姬里的巩俐?
其实看完这部已经很久很久了,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不好说些什么……所以也一直没办法下手写些什么东西。
不过距离这部已经过去这么久了,现在终于是敢瞎写几句了……喜欢龙马上满四年了,我很高兴能看到他在不同领域的大胆尝试,但是有些时候也会为这些尝试捏一把汗,比如在听说他要出演这部的时候……其实龙的大银幕处女作选了这部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有为了妈妈的浪漫,也有一个月左右就甩肉30斤的果敢,说到做到一向是我龙哥做事的风格,我也非常非常喜欢龙这样的品质。
不过我还是要说,这部电影,尤其是整个团队的创作水平是非常有待提升的。
做为一部主打双女主的电影,在宣传口一开的时候就敢大胆地放话要比肩霸王别姬,做女版的三人故事,原谅我马后炮地讲一句,这种噱头实在是大可不必,且不说有多容易被打脸,这种抱着模仿,而模仿只到皮毛就先要去赶超的思想产出的作品,其创作的思路和态度首先就会让人对其初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说句不好听的,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抱非常大的期望……而剧目看下来也确实在我预期之内,龙是常年在舞台进行表演的艺术工作者,他自己本身也被很多媒体和粉丝或者路人问到过关于大银幕与舞台之间表演形式的差异,光我看过的采访,龙前后就回答了有好几十次吧,所以我觉得龙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大银幕上你的每个动作眼神都会被无限放大,讲究的是一个精准细腻,演员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表现又什么都展现尽了,这才是大银幕的魅力,也是大银幕对每个演员的严苛要求。
而这与龙习惯的舞台演出显然是两种概念,音乐剧的舞台就是讲究个大开大合舞台调度,要让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都清晰地听清你的每一句台词和演唱,感受到你或细腻或澎湃的情绪,要从身体、心理以及理念上去完成这种质变显然不是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就可以轻松实现的,而这部,本应,本应需要对人物刻画非常细致入微,对演员表演要求极高的电影,却样样都没有做好……导演功力不够是一方面,编剧的改写又是一方面,总之整个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非常的矫情和唯唯诺诺,所谓江南风情柔软细腻,景致柔美人也温情,但是不该是这样的啰里八嗦,温柔跟矫情是绝对不能粗暴地画等号的。
再回过头来看演员们,演垂髫的演员应该是有不少演绎经验的,而她自己也说等这个角色等了十年,所以她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算是这主演三人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另一位女主我先按下不表。
反观龙就真的是非常可惜……整部电影中龙都显得左支右绌,本就187的大高个儿,这大骨架子还有那刀刻斧凿的轮廓都在超大声地说自己摆明了不适合这个角色,至少那个阶段的龙,还没有那么多银幕表演经验的龙,是暂时还不适合的,让他缩进那么一个一个小小的取景框,好像多迈一步,下一秒就得出画,所以多余的动作表情是一个也不敢做,他演得难受我看着也难受,实在太拧巴……做为新晋的电影演员,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龙我说直白一些,我们是不是该多抛开一些人情世故,多考虑下整个制作班底的水平及角色的适配度?
一来就这么细腻实在不是很适合,先尝试个风流无度的王子皇孙,杀伐决断的江湖侠客,无脑但拽的霸道总裁,说白了就是那种废话少但拽得二五八万又有血有肉的角色,既能过把戏瘾还能熟悉镜头摸索表演方法,怎么不香呢?
我觉得哥自己心里门儿清,我也就不废话了,首次触电,“一般”就一般啦,龙我想看更多好东西,你继续加油哦!
一、主题:影片《柳浪闻莺》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浮沉。
随着流行文化的强势登场和金钱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戏曲逐渐变得落寞和边缘化,两位戏曲女演员垂髫和银心也历经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
她们清高、倔强,尊严在时代的大潮中卑微而无用;她们对于自我的追求,在现实的落魄中无人喝彩。
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二、从影片时间跨度(4年)看主题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1992年至1996年,影片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起伏,甚至对于戏曲的尴尬处境也只有非常克制的渲染。
影片置于前景的是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超越性别、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灵交汇。
戏曲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要对抗的是封建礼教;现实世界中,两位女性显得更为独立,但她们的人生同样不自由。
她们不想认命,不想放弃尊严,却陷入更大的无助之中。
这是现实的反讽,同时也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迟豫和茫然所致。
这一点,从影片结束于垂髫在戏曲动作中定格,画面变成黑白也可见一斑。
影片无法对两位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只能让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住,并风情万种地回首过往。
影片也许想表现女性如何向往人生的自由,彰显自我的价值,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们的追求却落入男性织就的情感或金钱之网。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性的因素变得虚弱而渺远,现实的许多逻辑被抽空之后,两位女性的人生得救似乎必须来自婚姻,全部精神突围只能寄托于戏曲。
这就可以理解,影片的时间跨度为什么只有四年,因为影片试图聚焦于两性情感之间的多元与暧昧,表现女性无措时刻的迷茫、成长与屈服,而不想在足够宽广的时空里表现命运的多种可能性,人生的多种诠释方式。
三、中国传统美学电影画面比例是4:3,而非传统的宽银幕,镜头缓慢、画面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加上戏服扮相,扇面、美景、诗词、戏词,情绪的营造皆是传统中国美学。
是那种能放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电影🎦——服化道不错,有恰当的氛围感,取景和分镜设计巧妙,小众、文艺、有情调,有裸露的情感、有隐晦的暗线,等等等等,虽然也有很多bug,但不妨碍观影。
还是那句话,磨叽男、凤凰女和独树一帜刚烈自洁女的三角套三角故事,最终结果是各自有了各自的归宿,是个好结局。
整个故事因为男女以及“女小生”带来的多重复杂关系带来了几重来来回回的【回头草】🔁,复杂、矫情、磨叽。
几个比较亮眼的点:①演员:没见过的两个成年妹子,非越剧科班出身但架势很有感觉——垂髫,真的好爱她,没扮是清冷挂,扮相更是超惊艳;银心,第一眼看上去像蒋雯丽,现在少有年轻演员还有这么传统美丽的长相,各种小表情拿捏得准确。
两个演小时候小姐妹的演员也有着成年姐妹👭的各自特征,很难得。
②服化道和镜头:很有年代感,细节满满,几乎没有什么穿帮的点。
机位和分镜也颇具设计,各种借镜子反光和墙面等等角度拍出来的都很绝,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③一些小设计:台词有些有点儿生硬。
但后台画眉那一段有张敞画眉那味儿了,暧昧的气氛比扇子看意中人和肌肤之亲那段更有感觉。
真的好美!
后台看梁山伯那段也很心动。
p.s.郑云龙很适合演这种台词不多还磨叽的角色啊哈哈哈,睁着大眼不怎么说话的感觉挺准确,就是到后边越来越像垂髫了——像个眼神不咋地的状态😂剧情和台词还是略微生硬,但因为越剧元素在,还是给个四星没问题
豆瓣的影迷朋友你们好,我是《柳浪闻莺》的导演戴玮,很开心能入驻豆瓣,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电影的一些幕后故事。
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导演,你是怎么找到工老师,垂髫和银心的,他们演的太好了,太适合片中的角色啦!
…还有的说:“导演选角很准啊,他们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三位演员太贴近人物了”!
是啊,从改编剧本到开机前确定启用的三位主演,用了二年多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我几乎天天和故事里的“垂髫、银心、工欲善”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我眼前越来越真实,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模样,终于有一天我在众多的演员中看到他(她)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重逢的老友…1、汪飏:我等垂髫等了整整十年!
垂髫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她的人选让我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一开始我们确定了两个方向,一是想找和垂髫气质贴近的“科班演员”,二是要在“戏曲演员女小生”中选出一个来,我记得大约见了几十名女演员,还有戏曲演员,不仅要试戏,还要试戏曲妆,一路看下来都感觉不对,直到有天男演员许凝向我推荐了汪飏,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我立刻被吸引了,她身上那股子 “劲儿”对了,是垂髫的劲儿…我还记得第一次见汪飏,她就和我说,导演,我看了两遍剧本,被感动哭了,我能大胆的说句心里话吗?
我就是垂髫,我等她等了十年!
”…很快剧组安排汪飏扮上了女小生的妆容,再穿上戏服,英气逼人,仿佛真是从戏曲《梁祝》里走出来“梁山伯”,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她!
2、 郑云龙: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相比垂髫,工欲善更是难寻,他是杭州的一名画家,是一个瘦弱白净,文质彬彬的江南才子。
他与垂髫在艺术上精神上息息相通,决定了汪飏出演垂髫,这个“工欲善”还要和汪飏有CP感!
在进组前夕,监制程青松和作曲董颖达向我推荐了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我当时不认识大龙,还特意去看了“声入人心”的综艺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他独特的气质和忧郁的神情。
但我深知“工欲善”有多难演,我对从来没有演过戏的郑云龙有点犹豫,董颖达坚持让我见见大龙本人,就这样我从杭州剧组到上海见了大龙,第一次见,他给我的感觉是很阳光很开朗,和忧郁的画家工欲善截然相反,而且大龙直言,这个角色和我本人反差挺大的,但对这个故事,在戏团的生活很感兴趣,“从小我就在京剧团的后台玩耍,因为我妈妈曾是京剧团的演员,后来为了我放弃了舞台和事业…”我问他,你想演吗?
他毫不犹豫:你敢用我,我就敢演。
于是马上安排了试妆试戏,那次大龙和汪飏一起试了一场,他俩的感觉特别对,大龙还告诉我他在减肥留头发,想从外形气质更靠近工欲善。
我确信:他就是工欲善了。
一个月后电影开机,大龙竟然瘦了一大圈,服装师和我说,他的服装都穿不了啦,必须重新购买。
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阚昕
阚昕,95后小女生,我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是离电影开机不到一周的时间,之前的“银心”演员因特殊原因离开了剧组,我们要尽快找到新的“银心”,电影才能保证按时开机,但前提是新的银心必须有越剧的功底,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过“戏曲”的演员或专业的戏曲演员身上,当时有一个学过四年黄梅戏的女演员是第一候选,我们电影的美术指导邱生推荐了另一位女演员阚昕,她是个新人,没参演过大银幕,但从外形气质很符合“银心”,看了她的一段表演视频,我和表演指导刘丹都很喜欢,决定在这两位女演员里选择一位,很快通知她们录制了同一场戏,当晚阚昕的表演视频发过来的时候,我和刘丹异口同声,银心就是她!
她从进组的那刻起,压力就伴随着她,八段越剧表演和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戏都是她每时每刻遇到的挑战。
剧组杀青的那天,阚昕和我说: 导演,能遇到这部戏,我感觉我太幸运了,感谢你的信任帮助…我想说,阚昕, 《柳浪闻莺》遇到你何尝不是幸运的呢,你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个“林妹妹”啊!
作为一个小时候学过国画,画过扇面(虽然没几张),十来岁开始喜欢昆曲,读过很多昆曲表演论文,看过很多昆曲演员采访和文集,在越剧强势地区上了大学,而且非常喜欢郑云龙先生的人,看完《柳浪闻莺》,眼泪在心里淌了一大片。
作为电影背景的故事,有着国画和戏曲双线背景,可以说是小众plus了。
故事的时代又跟现在相距了三十年之久,很多细节早已被人淡忘,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很多场景也难以重现。
所以影视化的难度相当大。
而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主创们很明显尽了全力。
无论是大龙在一个月内减重20多斤,以接近小说中的工欲善的形象,还是电影中出现的年代感十足的建筑和道具,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却是他们在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倾力投入,只为展现那样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代下一个微小而又动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992年夏,那是一个表面上平静无波,实则暗潮涌动的时代。
全国正在加速迈入经济过热,以事后的数据来看,92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4%,93年飙升到了14.7%,94年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4.1%。
当然,影片开始之时,垂髫、银心和工欲善还不知道这些。
他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物价上涨,原先旱涝保收的国营单位逐渐变得朝不保夕。
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自然是人心浮动,有门路的各寻出路,迫于压力,方方面面也少不了各种算计和比较。
影片中有不少细节,简略而又准确的照拂了这样的现实。
在这样一个时代,戏曲界面临着重重困境。
老戏正在逐渐失去市场,新编戏也难以力挽狂澜。
越剧从诞生起,到1992年,不过七八十年,本是最年轻的一个剧种,而且,越剧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新颖活泼、题材广泛的新编戏著称,表演上也更加通俗谐趣,并不像昆曲那么严谨规整。
但在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的双重冲击下,这些特点也并不足以挽救越剧,垂髫和银心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灰暗的未来。
女小生是各个剧种都有,但以越剧尤其突出的一个行当。
它的诞生,顺应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关于女小生应该怎么演,就如影片开头垂髫求教工欲善的那样,也一直有各种观点和争论。
影片最后,垂髫说,“工老师,你的谜我破了。
女小生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她像是超越了性别,是白马非马。
”呼应了开头的时候她去请教工欲善,“我演梁山伯是应该收呢,还是扬呢?
”工欲善说,你不用去问别人,你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白马因为有了自己的特点,从而非马。
女小生的表演者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真正靠近男性的一些特质和心理,但她艺术表演的过程,是超越了性别去演出一个她自己理解的男性角色,是她个性化的创造,所以,垂髫说,我超越了性别,我就是白马。
作为一个读过很多戏曲(主要是昆曲)表演论文的人,我很少见到影视作品里对戏曲表演问题有这么严肃的讨论,真是惊喜又感动。
按片中对时间的交代和大部分人求学就业的岁数计算,结尾时工欲善和垂髫都是30岁左右,正是舞台演员开始步入成熟的时候,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垂髫对“女小生是第三性,是超越性别的存在”的领悟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此时,由于戏曲行业的衰落,也由于自身的眼伤问题,垂髫已经无戏可演。
在影片中段,我看着垂髫辗转于盲人按摩店和草台戏班之间,想到了我看过的著名昆曲演员的回忆。
想起他们说,90年代初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在大街上摆摊给人刻印,到乡下一村一村跑堂会,去影楼给人化妆,去歌舞厅唱民歌或者流行。
想起他们回忆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如何坚持练功,认真对待每一次难得的演出,在剧院需要他们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放弃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归舞台。
这些昆曲演员,最后都坚持下来了,熬出头了。
尤其是我提到的这些老师,每一位都得过梅花奖。
看《柳浪闻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长久以来,我只听到了这些最终成功了的故事,而那些迫于生活压力,囿于人生机缘,没能坚持下来的戏曲演员呢?
昆曲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与文化遗产要等到2001年5月18日,越剧等剧种获评国家级非物质与文化遗产则更晚。
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中国声音,这是文化自信,而在当时,传承传统艺术的自豪感不能说没有,但心情的底色还是生活的困顿和前途的晦暗。
而这些迫于压力最终离开了戏曲艺术舞台的人,也是戏曲几百年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热爱舞台,他们的热爱,不畏困苦,不惧颠簸,他们的热爱,天生地长,纵情恣意。
他们的热爱,即便最后归于尘土,也是戏曲历经百年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就像片中琴师还扇的时候跟工欲善说“现在我们在乡下戏班,每天都有演出,她心情好多了,就是眼睛是看不见了”。
只要有戏演,哪怕眼睛看不见了,心情也能好。
工欲善去徐州找垂髫,垂髫没跟他回来。
琴师找垂髫去乡下戏班,哪怕坐着拖拉机,四处辗转,她二话没说,立刻向还算照顾她的按摩店老板娘辞了工。
戏曲本就是起于阡陌之间的艺术,以百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曾经遇到过的困境又何止一场经济改革。
戏曲不死,不仅仅是因为它曾拥有过的名家名流,更是因为它拥有划着乌篷船追社戏的普通观众,有着在四面透风的临时舞台上唱戏也开心的不知名演员。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部电影,是写给戏曲演员的情书,是说给舞台工作者的温柔爱意。
看完电影,我理解了为什么大龙说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我想他妈妈一定很开心。
作为观众,尤其是作为一个喜欢戏曲(虽然主要是喜欢昆曲,而不是越剧)的观众,我只想感谢主创,让我能够有机会,哪怕是极短暂的,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而又坚强的不知名的戏曲演员,让我能够有机会,至少在我心里,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关于绘画的细节也非常准确。
我记得小时候我老师教我画扇面时说,画扇面本身没什么难,无非是做好构图。
如果要更有趣味一些,可以把扇面上的画设计成每多拉开一格,都能形成一幅构图完整的小画。
片中工欲善画的扇面,并不是每一张都能做到这点。
但他送给垂髫那把桃花扇,是符合这种设计的。
在他准备去徐州之前,用画画逃避银心的讨好的那场戏中,他用一只秃笔,在画上反复涂抹,这是违背画画基本技法的,显得他完全不像一个职业画家,随后镜头一转,你会看到,扇面已经被他涂黑了一大片,原有的荷花构图接近全毁。
他完全是在焦躁的消磨时间,他甚至懒得掩饰,只不过银心永远在小心翼翼地计算和比较,不会真的去看他画的扇面。
再比如,关于工欲善渣不渣的问题。
工欲善在看过社戏的第二天,劝垂髫再回杭州,说的是“你想唱戏就唱戏,我们总能想办法,西湖边多的是听戏的人。
”这基本上是在说,我养你,你就去做你热爱的事。
他本是一个很懦弱的男人,按小说的话,后面还打算全日制读研,连他也明白了,要垂髫开心,只有让她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继续唱戏。
至于生活压力,尤其在一个医疗、教育都刚刚开始取消双轨制,生活压力全面上升的时代下,与一个盲人一起过日子的压力,他至少在那一瞬间,应该是抛到脑后了。
所以工欲善渣吗?
他不渣。
他只是也没有超出时代的能力和见识罢了。
景美,人美,背景美。
仅柳浪闻莺四个字便可窥见杭州烟雨朦胧间的泼墨绿意。
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定点镜头。
可是这剧情实在是对不起人和景,从工欲善醉酒唤垂髫名字开始,就流入了俗套。
本来是看郑云龙的,但讲实话,表演有点僵硬,表演痕迹较明显,不流畅。
且工欲善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悬浮,太花瓶,完全没有立起来。
(绒绒还需锤炼演技呀,舞台和电影还有有很大区别的,希望大龙下次的作品更好)
预期不高,意外好看,剧情之外有很多值得的地方,尤其是复古色调和对舞台的呈现我特喜欢。
片中的杭州是温柔的,有着年代感的质朴——西湖边是笔直的树,绵绵的雨,让整个色调都青绿绿、翠生生的,衬着工欲善和垂髫撑着的黑伞;剧团后门,大树掩映,废弃的烟囱包裹着薄薄青苔,泛着虚渺的绿气,女孩们赌着气,并没意识到命运在面前缓缓岔开;剧团大楼中央的天井,贴满马赛克的高墙,几何的压迫感,一场大雨,洗刷了忿忿的心(这段的调度也很好);影片沉稳地表达了一个毫不黏腻的理想夏天。
喜欢这个海报当然片中其实四季不缺,各有美感,老电影的色调,非常符合被我记忆篡改的上世纪90年代,这种素雅在大银幕久违了。
工欲善位于小木楼二楼的工作室里,美术做得相当好,凌而不乱,到处都是东西,也并不是每样都美,但陈设非常协调,不做作,有一种活生生的气氛,能想到我那些做书法古琴的朋友们那里的真实状态。
片中工欲善自己画扇子那段打光漂亮很多对这个空间的打光很到位——开始他们感情相对单纯时,光线成束从木窗中笔直地射进来,互相交织充盈,灰尘轻扬,让整个画面安静又舒适,置身其中的人也形成层次感。
后面感情纠葛,工作室就显得逼仄冰冷许多,而且多是夜景;影片最后,甚至觉得这个房子都跟着他们的感情一起老了。
阴冷逼仄的“老”房子影片还把舞台拍得非常美,而且简洁又现代,演戏的人显得如此精致又光彩夺目。
最震撼的是垂髫参加选拔,扮上相,脸上柔和的过渡色,让我第一次理解了“面似桃花”这个词该是什么样子。
最初只是觉得她非常适合戏妆,没想到一上舞台英气逼人,眼神流转,举手投足,肢体的仪式感太强太细腻了,配合唱段有丰富的小动作,当你get到时会觉得尤其抓人。
加上前景打光立体,背后的轮廓光打得也非常出彩,根根头发丝都泛着金光,每个动作神态都得以精确地捕捉,真的把我震到了。
这个剧照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影片中的舞台这些细节只有在精心的布光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被摄影机充分地捕捉下来,才能被我们这么详实地看到,才能深入人心,让我这样原本对传统戏曲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get到它的美。
看的时候也在感叹,戏曲是好,但真是个太需要精致的舞美、灯光、服化完美配合,才能更好表达、更充分表现的艺术,对观众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难怪影片无法给这门艺术的困境找出任何出路,它实在跟这个时代的简单粗暴是全然相悖的。
或许,vr等技术让近距离沉浸式的观看实现,没准恰好适合这种高质量、多细节的内容?
影片还很好地利用了镜子,将主角们一次次置于镜子营造的多维空间中,让并不对位的人物巧妙地进入同一画面,构图上用心了。
三位主演选得很好。
垂髫现实和舞台上形成极大反差,上面说了她太适合戏妆。
银心心思活络但让人烦不起来,她说“我害怕”的时候,你会可惜这个没有亲密关系的她却也无可奈何。
工欲善很好地演出了那种人格的被动感,我一开始还在想这样内心的娇柔、毫无主见的“小男人”有什么好,即便是郑云龙也不值得吧,没想到后半段剧情反转,不得不暗想:“文青千万别把自己活得太拧巴”,而且高兴地看到大陆银幕上终于成功塑造出男花瓶了,非常难得。
男花瓶,真好影片最后,跟着镜头回到西湖边,突然意识到“柳浪闻莺”这个词这么美:茂盛的柳枝如波浪般层层叠叠涌动着柔软的绿色,黄莺隐潜其中,随风轻啼,小巧又灵活,树下的人看不到,只听见细细密密的鸟鸣,而且这四字利落地表现了两重意向的位置关系——这么丰富灵动又精炼出来,生机勃勃,只是太久前就听过,忘记细想罢了。
首发于八又迷影组公众号
柳浪闻莺 2023.12.16事情是这样的,复习累了点开视频,在阿德里安的混剪处弹幕说他和郑云龙很像。
钢琴家与画扇师。
一开始那个拥抱哭泣的画面,感觉好假。
有一些局促也觉得没演好,就是,纯演员的那种。
如果同一个题材,给日本拍,会不会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是,日本人不会懂得桃花扇。
配乐也是,我觉得纯钢琴绝对可以,为什么要加大提琴,很俗。
并主题曲也可以做成戏腔插入,像新海诚的作品那样。
这本可以是一个很美的题材,可一下子为什么就觉得这么庸俗不堪,多了太多世俗?镜头可以是纯粹的爱情,与姐妹情,可以有太多细节了!
可偏偏就这么不愠不火,将如此本可以把每一帧拍成一幅水墨画的故事拍成了抖音那种短视频。
太可惜了。
比如银心那一段,其实只要敲敲窗,但注重一下舞台上脚步走错并眼生,表情,(比如,可以拍垂髫手心紧握那把扇子),而为什么这就像抖音短视频那样,像写英语作文(不是自己的语言无法表达,像有一层隔阂)。
结尾也太草率了。
可是,意会一下。
把那些抖音的成分全部剔除。
把画面的每一个光影晕开。
把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精彩纷呈起来。
它可以很美。
与《赤伶》这首歌殊途同归的美。
就是在人世间的世俗中萌生一股真正的力量,一股携柳带叶,纷纷扬扬,可又十分干净的纯粹。
你看,银心放弃了回心转意工欲善,却选择了老板,电影拍的全是小女生小情侣吵架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复杂与牺牲啊!
银心还是喜欢工欲善的。
我想与你在水墨中痛吻,想在画纸的层层掩蔽下触及你的肌肤,我偷偷地望着你,隔扇窥见意中人。
我在唱词的每一句梁山伯想着你,把我所有潜藏的温柔在光影纷呈中淋漓尽致地揉在你的目光里。
可我吻不到你,我抑制住每一个声嘶力竭,水袖起处,人影落下,心动的剪影。
可电影却拍成,灯红酒绿,大妈的花衣裳。
男主,少了阿德里安在《超脱》中的勇敢。
这是他们最大的不一样。
如果有机会(下辈子吧),我想来拍这部电影。
拍出《超脱》的中国版。
拍出《傲慢与偏见》的中国版。
拍出没有世俗灰尘迷眼睛的柳岸,拍出烟花般绽放的爱情。
那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爱情。
刚刚豆瓣标记的时候看到西湖十景柳浪闻莺,多好的标题,浪费了。
本来他在柳浪中闻见莺,可被隔壁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给完全覆盖。
妇女节半天假,陪太太去看的,因为她喜欢越剧,以及,终究是杭州本土的故事。
怎么讲呢,这片子一旦做好了,就是个“《我的天才女友》版《霸王别姬》”。
但很可惜,大多数时间,它只是“把明信片当作PPT播放”而已。
两个同性,一直在舞台上诠释一对异性,从而不知不觉形成了溢出友谊之外的、又无法去确切界定的、某种彼此依恋的感情,反向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认知,最终重塑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也用这份颠沛流离,见证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乃至戏曲黄金时代的落幕。
以上这些,哪怕直接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作业,本身就是多么引人期待和神往的设定。
然而,它唯一真正拍出感觉的,也只剩下“戏曲黄金时代的落幕”---用“落寞”更合适。
戏与人生的难以区分,以及作为“戏底”的梁祝,只能通过“在某些时刻刚好唱起了某些特定唱词”这样笨拙的方式来进行字面对接,多少是有点生硬,也有点让人遗憾的。
当然,“假梁祝之口”,至少能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保护(毕竟,导演自己都强调了,她拍的不是女同片),比如多年后重逢时那句还算催泪的“贤妹妹,我想你”。
“在戏中装扮成一个与自身性别不同的角色”(梁山伯),这是垂髫。
“装扮成一个与自身性别相同的角色,但该角色在戏中却又要装扮成一个与她自身性别不同的角色”(祝英台),这是银心。
所以,前者是女一号、是出彩的那一个和飞蛾扑火的那一个,后者看起来庸常而世俗化,情绪状态却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当银心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爱上的男人”和“自己在舞台上爱上的女人”之间竟然萌生了爱情,她当然会吃醋,但很可能,她压根就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为哪一个吃醋,她也许会报复,但很可能,她压根就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针对哪一个报复。
但这个复杂性,你在电影里看到了吗?
没有。
我看到的只是显型三角恋和隐型同性情之间的摇摆横跳、一旦后者显得危险了、就用前者来欲盖弥彰一阵。
我看到的只是“我的嫉妒让我心机婊了一次、我抢了属于我闺蜜的机会和男人、于是我持久地活在了悔恨莫及之中”。
这是啥?
这是晚间八点档。
于是工欲善成了十足的工具人,成了“两位女孩之间必须出现一个男人”的功能性存在。
你看他与垂髫在一起时,氛围永远有种舞台感,他与银心同框时,银心永远在做菜。
设计感非常重。
虽然郑云龙演得还挺好的---那种不想伤害任何人却又一直在制造伤害的窝囊的善良。
工具人还有很多,那个负责坏的表姐,像是银心恶念的开关,那个负责俗的于老板,像是银心被一次次扯回尘世的风筝线,那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琴师,像是沉默的护法、永恒的顶罪者、保证垂髫不至落回尘世的垫脚台。
“越剧女小生不是男性,不是女性,是介于男女之间的第三性,是白马非马,是中国文化的暧昧性。
” 这些话,其实没必要通过语言讲出来,用的还是这种论文腔的独白。
连你都说了,那是暧昧性,暧昧性说那么清晰,没劲了。
十八相送是啥,是一直在说,却又什么都没说出来。
配乐可以、画面可以、声音设计可以、有一些局部的调度也还可以,但总的来说,导演真心有点hold不住,看节奏和剪辑就明白了。
(我就不用人菜瘾大这个词儿了吧) 算了,鼓励一下,无论是因为杭州,还是因为越剧。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真没看懂要说些啥。感情莫名其妙…chuang戏莫名其妙…不晓得要说些啥。我还是去看原著吧。不过越剧小生是真的美哎单眼皮女生好看
只有银心真爱垂髫,并痛恨工欲善抢走了垂髫,这个片子才成立。导演说这是两个女人抢男人,其实是一男一女抢女人。对女小生的白马非马讨论太故弄玄虚,性别的暧昧与超越不能以艺术为唯一借口。看看当年越剧姐妹袁雪芬马樟花、尹桂芳竺水招的情孽,这种性别与爱意的复杂性不是一把遮掩的扇子能糊弄的。
特意去上海电影节看了首映,事实证明高铁来回看电影也可以非常值得!电影叙事节奏快,故事讲的非常清楚,完全不会出现文艺片常有的“看不懂”,几段插叙也是让人豁然开朗。尤其是男主演员郑云龙,原本是舞台演员,第一次演电影,有大段的怼脸拍摄,把情绪在细微处表现得非常好,太期待他以后更多的作品!
虽然片名叫作《柳浪闻莺》,不过西湖边的场景大部分是在北岸取景,倒更像是《曲院风荷》…摄影比较考究,剧作上却总显得差了口气,故事基本围绕三五个主要人物展开,主要场景也都是几个人物在杭州的居所或工作单位,可惜在浙江各地乡下走穴的场景没能再多一些,空间/场景的平衡做得不是很好,又多在雨天或阴天环境拍摄,色彩和调子的变化不大,整体略显有些单调,而且整个故事时间跨度并不长,只是90年代中叶三五年间发生的事情,显得过于平淡,而“徐州按摩院的那一夜”的剧情设计就有点太取巧了,男1怎么那么容易就找到女1了呢?如果男1是一间一间按摩院寻找过去还能圆回来,那么搭下趟火车跟随而来的女2也随后来到现场就有点不合逻辑了,and,一个讲述90年代的浙江、越剧及浙江省会的故事,几乎所有人物都一口京腔普通话也很是让人出戏…
虽然我还挺喜欢越剧的
#SIFF NO.11当天早上下午各看了一场,本来很担心晚上会观影疲劳。影片倒是蛮清新的,在整个电影节里都是风格比较独特的存在。剧本挺有意思的,氛围也是有的,但剪辑很普通…导演在电影节里算是不太行的导演,演员们尽力了。7分,还算喜欢。
这个片子,让我说它好的话,着实就不够好,但要说它差,它又真的不算烂,卡在一种很尴尬的地方。就人物关系上,一个舞台性别倒置的女小生,和青梅竹马的旦角,被映入《梁祝》这个同样带有性别错位的爱情故事,两个女性之间多年的感情纠缠,可能会是个女性版的《霸王别姬》,但在这个角度上,两个女主暧昧又不够真的暧昧。两个女主和男主的感情戏处理又不失青春疼痛电影附体之嫌。在如越剧和杭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这些元素,但抽离这些元素或者换成其他元素,让人感觉也差别不大。再加上情节的递进和转折一场一场都没有渲染开,取镜虽然工整,可又略显呆板,气质拿捏了又没拿捏到位,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半生不熟的一个电影。
整体蛮不错的,是一部合格偏上的爱情文艺片,戏曲的题材不多见,但是并不枯燥。听说男主角郑云龙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剧话剧演员,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来说,难以相信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非常细腻动人的表演,声音也好听,感谢同事转票,下雨天让我捡个漏。
没看过小说文本,就电影影像而言,把工欲善的角色作为两个女人之间情欲投射的“载体”去理解,应该更有说服力。垂髫和工欲善都是“中性”的角色,彼此“吸引”的是对方身上同性性别特质。戏台之上,女小生的伴侣可以是祝英台,戏台之下,只有具有女性特质的“小男人”才能激发情与欲。垂髫对“绝对”男性-琴师没有情欲,工欲善对“绝对”女性-银心没有情欲。电影想探讨的还是太保守,一些情节和镜头语言也略显多余。
神人入乎内出乎外,高人入乎内,我们和银心都是俗人。
舞台姐妹•游园惊梦选角很有味道,女主好美
文艺气弥漫充盈。调色也高级,对江南秀丽气质和年代感的表现都有加成。戏台上下,错觉,生存困境,爱与不得。烟雨迷蒙又冷风萧索的一首情诗。
开场十分钟强cue“女小生是第三性”就让人下头,结尾再cue一次让我尴尬得扣出一层楼。快进着看都顶不住三个主角的神经病,还好当时没被预告片骗进电影院,不然我真的会窒息。
影片中透露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色调清新典雅很有质感,郑云龙饰演的画师工欲善含蓄内敛气质如竹,在细腻电影镜头下这一角色让这个西湖边的爱情故事更动人心。
两星半。过散、过淡了,情感与情绪也被冲得很淡,不够连贯。故事其实很狗血,却因为散淡而变得没那么过分,但好几个情节还是让人大翻白眼(ps:制片人藤井树经过《七月与安生》的成功,陷入了双女主的魔怔之中……)
《六月与安生》
关于社会学意义上gender的讨论挺好的,但郑云龙这个角色等同于霸王别姬里的巩俐,耽误了人家双女主走感情线……在电影院里看这种文艺片观感还挺好的,可以更多的理解镜头艺术和情绪铺垫。
“第三性”,怎么这部到处都很别扭呢?
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糟糕!没有看过王旭峰老师的原著,但相信不会如此狗血。全片不知道想说什么东西,片中两个女角的人物动机逻辑完全无法成立,各种匪夷所思的选择,垂髫和工欲善两人的外形就不搭,女演员看上去比郑云龙要大20岁,让人不适,虽然实际年龄郑云龙还大6岁,而且年轻演员演技真是不行,这三个人之间毫无化学反应,没人相信两两之间会有如此不顾一切的爱情。更离谱的是时代感太差了,整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用电脑特效去除至少2010年之后才在西湖湖边建造的水泥小石塔、亭子中央地板出现的大型石绘地图纹案,至少也把新修建的湖边簇新栏杆处理一下吧,尤其不懂的是剧组已经找不到一辆老公交车了吗?非得让演员坐在现在豪华公交车即视感的车内扮演30多年前徐州街头痛哭的女人,当观众都和垂髫一样眼瞎啊
郑云龙在里面还挺让人惊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