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总是想起来titicut follies: institutes, old patients are like scars , death and escape, sex, nudity, doctors like butchers /中产阶级诗人与罗马尼亚毕竟和美国精神病院不同,剧情片也与纪录片不同 / 喜欢在电影院看sex,空气中似乎能闻到那味
柏林威尼斯的主竞赛水准
文学性很强,但是情节设计略简单了
一喪到底,比起來16:9構圖好難。小情小愛加一個時代背景,厚不起來。討厭黑屏放詩的文本,完全打破節奏了。同樣主題意圖比起來,再見童年真是非常厲害。
致永远的28岁
全片采用固定镜头,摄影与构图极为讲究,再加上充满诗性的表达方式,美极了!
單調乏味看到快睡著...難怪都沒人提...
开头一看这么诗意,不确定是不是纪录片,前几个镜头的感觉就是看不下去的感觉,诗意电影,诗人生病后还是以诗的方式感受世界,艺术家病成这样了还得性幻想,躺在床上也能撩妹的哲学家,声音到黑场的骤停其实不太舒服,同学说看构图透视色彩圆角像老胶片?图片?画?还是都像画,老照片?老拍立得?
可以列入小说语言转译成影像语言最出色的作品的榜单之中,显然易见的文学性,让人会想到加缪,也许叫布莱彻的罗马尼亚作家要是活下来,会是另一个加缪,相似被放逐的灵魂,相似的被肉身抛弃的境遇,相似的欲望和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憎恨,相似的海水和眼泪的混合物,连内心的灰暗和对世界的热忱都如此相似,更何况那些句子,“褪色的日子在沸腾的疼痛、沮丧和绝望中行进”,而打石膏的人生是“美妙年华的完美虚度”,可惜最后也没过上好日子,“灰尘掉到支架上,疲劳无聊的人们继续他们飞扬跋扈的生活”,确切的人生存在的证据居然是一场和solange的相爱和另一次对病友的挑逗,如“铸模大师搭配屠夫风格的针脚”。所有人,包括剧中的角色、原作者和观众,都关在精神的颅骨之内承受着同样的悲伤。他代替我们承受不自由,并对肉身的滞重深表抗议。
-MIFF.006-影片美得让人忘记了病痛本身。当他离开疗养院,仿佛就失去了一切。
Jude最佳但是仍然太小家子气了
以年轻诗人的沉疴侧写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兴盛等战前史实。炫技不仅体现在布景用光调度,张口就来的典故显然能触到一些观众的G点,直接让角色大段诵读作品原文更体现导演的自信,后作中也有承续。
70/100
痛苦尊严知识轻浮诗歌爱情性欲在强大的固定机位摄影母体全部捕捉下来 少年心气至死不休
“除了伤痛和死亡外,万物如常,也许街上某个男人会停下来,点燃一只烟”。生命无常,所有的希望和思想维度碰撞的热切在病情逐渐恶化后消失,摄影很美,正方形的空镜头如画一样,海边、树林、墓碑,静谧且悲凉。
影像的文学化表达,文学的影像化叙事。“灰尘掉到了支架上,疲劳无聊的人们继续着他们飞扬跋扈的生活。”石膏使得人们的物理距离拉远,心理距离却更加亲密。摄影和构图足够舒适,色彩与景也让人赏心悦目。
[B+]
+
圆角画框和极美的大景深4:3构图,频频出现在画面正中的镜子和只能向远方一个方向延伸的局限空间,同一个镜头中见证病房里阳光的自然变化,甚至无需配上诗篇也会有促人看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温柔的心,残酷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