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港正传》:两代人的草根史诗 □文/火神纪 什么人如果要说香港电影已死,那么应该好好地看看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决定了香港电影曾经崛起并且一直持续发展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决定了香港电影不可能死去。
电影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而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被归结为草根。
最具香港特色也最有生命力的也正是这种发自于草根也崛起于草根的人文底蕴。
在近乎最绝望的时刻,这部代表着这种草根不死的强烈欲望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火神纪。
题记。
穷人家的孩子是否会早当家呢。
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论题,相反,这是一个沉重而颇具悲情味道的命题。
这是一部让人伤感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曾经承诺给我们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结局,可是电影却到了结束也忘却了给我们兑现。
我们可以去斥责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如此残酷地剥夺了我们最后有关美好的所有幻想。
然而我们也会明白,很多时候,现实的确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温情,比他们更残酷的现实总会迫使我们去接受所有我们也许不愿意去接受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们才会勇予接受电影里所赠予我们的一切。
以及,我们将开始勇于承认这种不完美的圆满。
月亏自盈,世界自古以来总是充满着许多并不完美的圆满,而只是有学会去接受并且欣赏这种不完美的圆满,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遍地的惨淡、绝望与愁苦。
人生的幸福与否,也许只是取决于这种对不完美的妥协和对人生的态度罢了。
如同许多充满了美好幻想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开始在一个充满了梦想和追求的惨淡现实中。
贫苦的生活和富庶的精神支撑着整整一代人不停前行的步伐。
对我来说,不论是老港还是忠仔,他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两代前辈了,和我有着代沟和隔阂的祖辈和父辈。
我们是被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以及幸福的美好结局喂养大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地瓜稀饭就着咸菜长大的两代人;这也许也就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吧。
物质富足了,可是在精神上来说,我们显得如此贫瘠而苍白。
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祖辈们对于理想的虔诚和忠诚,我们也永远理解父辈们从不曾停歇过的打拼与奋斗。
而却是因为祖辈的革命和父辈的勤劳和刻苦给了我们富足的现在。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幸福年代,不识愁苦地生活至今;啃着面包喝着可乐搅拌着咖啡的生活还将持续。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祖辈和父辈们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老掉牙的忆苦思甜的故事里究竟有着多少血泪和凄苦,以及多少希望与快乐。
电影为我们保全了这一切;这也许是最值得庆幸并且叫人欢欣的。
我们不想再听爷爷和父亲讲他们的故事,不是因为我们不想知道,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无法理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和因为传承上的断层而变得更加苍白。
岁月给了他们淡定的语调来讲述这些看似已经波澜不惊的岁月,那个时代在他们以及我们看来,都已经是远远逝去不再来了。
其实,我们依旧还想知道,他们永远也不曾提及的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一切,我们想知道,也想记得,就算我们也不会过着像他们一样的峥嵘岁月了。
因为我们至少不曾从苍白堕落到平庸,所以在我们眼里的他们,祖辈和父辈的精神总是在一直鼓舞着我们,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
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梦想,还没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精神。
他们总是很单一而且单调,同样的梦想支撑着同一辈人一起前往奋斗。
我们却相反,我们绝对是五花八门而且各自独立;相比之下,生于80年代的我们也许最缺乏的就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那种时代的凝聚力。
因为独立,因为特立独行,因为个性,因为我们都是被幸福和美满奶大的一群人。
电影开始在40年前的祖辈最值盛年的青春岁月。
他们曾经有过的梦想是祖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所有的一切。
他们单纯而且高尚,圣洁而且务实,崇高而且正直,而且他们永世不曾再更改过自己的志向。
很多崇高的情感我们只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父辈们出生在30年前的艰苦时代。
他们没有了祖辈的单纯和崇高的理想,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他们开始有了一些更无味的玩乐,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也在不停地改变。
与时俱进的是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年青人们。
祖辈单纯和崇高的理想在父辈们那里已经找不到任何共鸣的着力点了,正如父辈们对着聚敛财物以保障自我的那种看似平庸其实务实的理想在我们这里找不到任何共鸣一样。
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全民经济的发展会让当下的年青人慢慢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属于时代的理想。
电影正是通过一个最普通的甚至有点贫苦的家庭给我们塑造了祖辈和父辈的某个典型。
而这部电影更出色的地方是,定位于香港的草根阶层,以小见大地用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40年来香港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从祖国统一,从改革开放,从经济发展,从观念转换,从保卫钓鱼台,从香港回归,从金融风暴,到经济复苏,到sars的非典,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草根阶层的反应其实就是整个香港的大部分人的反应,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祖辈们的理想是走路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拍一张相片回家装裱起来;父辈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夜暴富以及追求更富足的生活。
所有的这一切在大时代里显得如此平实以及让人感动。
为了他们的理想,祖辈们为了工作可以忘却了所有一切,为了他们的革命理想可以忽略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而父辈们做起了所有一切可能通往富足生活的工作并且不停地寻找一条通往理想的路途。
时代会造就英雄,时代也会挫败英雄。
老港终其一生最终依旧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忠仔的第一桶金掉到海里去之后也没有挖到他的第二桶第三桶金,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电影里的最后,老港寄望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当义工来到北京,忠仔最终放弃了充满无数希望的经商之道成了一名务实的打工阶层,电影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绝望,因为他们都还活在希望里。
时代造就英雄,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时代也许更需要像老港和忠仔这样的草根阶层。
只有草根才能最终创造出英雄。
离开了草根阶层的烘托其实没有英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也许英雄也就无所谓是英雄了。
英雄造就草根阶层的梦想。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草根阶层也就具有了最强大也最可怕的生命力了。
老港在他的理想破产之后抱着爱妻最后的那封绝笔遗书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和忠仔一起相拥而哭,在我看来,这是草根阶层里最平实也最感人的一幕,也是两个男人相对无语梗噎,对爱人的愧疚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救赎。
也许可以说,这是近期我所看的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部。
一部向香港回归10的致敬之作,一部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最真实的电影。
因为同样生于草根,这样的电影足以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
祖辈和父辈都将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对祖辈和父辈的无限追忆,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崇敬。
两代人的草根史诗,香港草根里一个看似落魄却依旧生机盎然的英雄史诗。
在那个年代里,也许,每一个人也都足以被称为英雄的。
就算多少还有点落魄,就算多少还有点无奈。
我们亲爱的祖辈和父辈们都曾经历过像他们一样的困惑,而我们,足以对那个时代徒有悲叹,徒有哀伤和追忆罢了。
黄秋生表现淡定,毛舜筠在父子两代间的起到了沟通与磨合作用,而郑中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莫文蔚则给这部电影多少漫上了一种清新温情的味道。
不论是在演员方面的表现还是电影的剧情编排和镜头驾驭上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香港电影不曾覆灭的希望以及前路坷坎却依旧光明的荆道。
可以说,这是近期香港电影中最深沉也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2007-7-4;丁亥年丙午月己亥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老港正传》、《老左正传》 ■译名:《Mr. Cinema》 ■导演:赵良骏(Samson Chiu) ■主演:黄秋生(Anthony Wong)、莫文蔚(Karen Mok)、郑中基(Ronald Cheng)、毛舜筠(Teresa Mo)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107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上映:2007年6月21日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影片刚开始,我看着黄秋生的那张脸,从他的口中不断地冒出“社会主义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类的口号,说实话,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渐渐投入,以及在间中被感动了几把之后,我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与政治可以无关,如果你能够不带着政治的眼光去看待的话。
其实老港只不过就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罢了,至于是什么理想,我们大可以不去考究,放弃了这种考究,我们对过程的沉浸,也许你就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部电影——至少,我被感动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千万别把时间搞错了,现在该干嘛干嘛——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土壤。
“时间完全错晒”,阿忠在母亲心脏病去世的医院现场对老港的愤怒,老港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悲痛地反复念叨的这句话,点破了理想的玄机。
老港最大的失败,在于丧失了对爱人妻子的照顾和关心,在于丧失了对自己儿子的理解和宽容,在于丧失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努力,只求那份高高在上的理想,却抛开了现实的根基。
我在认同只有帮助了自己才能有能力帮助更多人的人生观的同时,也敬佩但不提倡这个真真正正乐于助人的老港,敬佩的是老港对理想的固执,不提倡的则是老港的理想是抛开了现实的理想。
这个时代不再是简单的时代,这份理想也不再是简单的理想。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似乎更应该把理想埋于心底而不是挂在嘴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把理想说出来,而是意味着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人生伟业,不在能知,但在能行;理想,也是如此。
等到真的有能力实现理想的时候再真的把理想从心里拿出来,或者永远都不拿出来;否则,就是一派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记得小学时每周一的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每次听到国歌奏响,还有庄严的升旗仪式,光荣的旗手们操着正步威严无比,全场肃穆,我的心每每都激动不已,然后我在周一的学习都会比其他日子更加刻苦一些,还记得做过一次护旗手的那个激动劲儿,甭提了。
再之后的北京奥运,我看电视直播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那一刻,激动的流泪,我不管什么替身不替身,至少,那完美的一刻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人类,不仅仅是中国人,去年在阿姆斯特丹郊外一家酒店的走廊有一台钢琴,我们的荷兰朋友和我们一起奏响了这首他称之为最美妙的中国歌曲,我们所有人都在酒店走廊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可否认,那一刻,真的感到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自豪,路过的宾客们都停下脚步欣赏着我们的歌声,甚至竖起大拇指说一句beijing is great!
Olympic is great!
老港如果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一定会比我们更加激动吧,或许他还会为大家讲述参加奥运志愿者的故事,影片的高明之处,自始至终都没有老港上北京的镜头,显然已经不需要交代了——父子同心,其利断金,母亲是用生命把这个走向没落的家庭重新拧在了一起。
所以,当听到影片中播放这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再次为之震撼了;老港也一样吧,但如果他可以在爱国主义情怀散发的时候为爱人做点什么而不是宴请朋友提前庆祝香港回归,或许他就不会犯下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
这一家子难道都是傻子吗?
老港像个傻子一样只顾朋友不顾家庭;母亲像个傻子一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阿忠像个傻子一样四处奔波无一成功;阿敏像个傻子一样找的都是些什么男人……仔细想想,却就是这些傻子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演绎的如此生动,也许这些“傻子”的执著能够带来人生的领悟就会更多——老港倾囊相助的老友的儿子终于回报了他,也把他拉回到了现实的土壤;母亲一点一滴守起来的家也终于幸福美满,虽然她最后没有机会享受;阿忠的意志力使他赢得了自我的实现,虽然这个过程显得实在有些无厘头;阿敏对那张小小胶片的坚持也最终赢得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也最终找回了快乐。
我曾经阴暗地想过,如果港叔倾囊相助的那小子闯出一番事业之后翻脸不认人,那结局会是怎样?
港叔凄惨孤单死去,阿忠也不会和阿敏在一起了。
不过,我很快预测结局不可能这么无良,毕竟是一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如果把结局编成这样,那恐怕不是禁片不禁片的问题了,还怎么可能会流传于世呢。
显然,电影只有一个结局,而现实却万事皆有可能,善良的人可能会被辜负,但至少善良的人不会永远被辜负,这个概率永远比你是一个坏人被报复的概率要低得多。
文/Jeff1997年的我,刚入高中。
但已有些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我,已经清醒地知道那一年是中国当代史没有办法绕过的一年。
因为那一年有个关键词——香港。
依然无法忘记,1997年的暑假,在酷热的日头下,我挤在人群中排队等候购买香港回归纪念邮票的情景,虽然当时也无法搞清楚香港的回归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内心带着的激动和兴奋。
10年过去了,这10年并不是平淡的,对于你,对于我,更对于香港。
回归后的香港,同内地;回归后的香港人民,同内地的我们,在这10年里面一起经历了很多很多。
金融危机、非典、禽流感,很艰难,香港却没有倒下。
在这一切里面,在经历了这一切的10年里面,我相信,香港人民一次次的被来自内地同胞的关心所温暖,而身处内地的你我却也一次次的被香港同胞的努力和执着所感动。
于是,在这个10年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去纪念这个10年,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去回味这十年,为要不要忘却这10年中曾经历过的温暖,为要不要丢失这10年中曾拥有过的感动。
《老港正传》(下称《老港》)的出现,恰是时候。
毫无疑问,电影导演赵良骏是个热爱香港的人,也是一个真正沉下心来思考香港精神实质的人,为此,我们才能在《老港》中体会到,香港是依靠什么才换来这百年的繁华,香港是依靠什么才最终得以骄傲的走过这回归十年。
这一点,在赵以前的《金鸡》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说实话,《老港》算不得是一部上佳的电影作品,即使在赵的作品中,它的水准也是一般。
与曾经在金像奖上大放过异彩的非典励志片——《金鸡》相比,其创作水准更是差了一个档次。
通篇歌颂社会主义的描写太过痕迹化、人物设置过于脸谱化、说教意味太过明显,这一切的缺点都跃然于全片之中,以致于我一开始甚至怀疑这是曾经拍出《金鸡》的导演拍出的片子么。
还好,整部影片到郑中基和莫文蔚出现后,即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曾经在《金鸡》中也见到的闪光,比如郑中基与莫文蔚两人彼此各自的努力如同《金鸡》中的吴君如再现,比如郑中基与莫文蔚之间淡淡溢出的爱情,比如影片最后通过郑和莫的相机来展现的香港在十年磨炼后各个细节处焕发出的新的活力都让观者不由心动(由此可以看出,郑和莫的表现比之黄和毛更加出彩)。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香港的平民史诗,我倒是觉得在这方面《老港》尚不如《甜蜜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香港十年的这个特殊的时候;在香港经历了各样的危难后如凤凰涅磐般重生,并焕发出比十年更为华丽的光彩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部影像可以去纪录这一切;我们需要有一个故事去讲述那曾经的一切;并且我们需要有一群人为我们带来,或许是新的奇迹却又仿佛是意料之中的未来。
《老港》在2007年,在香港回归10年,这个恰当的时间,为我们做了以上的一切。
人人都说老左,说爱国,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老左的老婆秀英和陆敏。
贫贱夫妻百事哀,跟着老左一辈子,住在天台,看着邻居一个个搬进高楼,精于算计,分分厘厘,这爱,要有多深才不至于被消磨?
陆敏只为一个依稀的念想,等待了17年,才伏在小左肩头痛哭出来。
如果没有她们,这就是一部垃圾片,但现在,懒人如我居然也上来打了几个字。
“为什么拉上窗帘?
”“拉上窗帘就是见不得太阳光、见不得毛主席。
”红小兵们以此为借口抄家打人。
用火箭筒将企图以铁腿水上漂逃跑的死刑犯轰爆后,以左手敬礼,再击毙下一个专政对象周星星前喜出望外地收获100块赃款。
以上这些都是老式香港片对红色中国的妖魔化感受。
回归这十年,随着两地越来越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至少让香港电影人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出更加真实的中国现实,尤其当他们开始回忆自身稀薄却的确存在于个体港人身上的稀薄红色史时,该很真实了吧?
遗憾的是,导演却把老左的个人情怀嫁接去宏大的社会进程和回归十周年的命题上,却显得凌乱不堪,负担不起。
于是,在虽然只能听到3/4粤语对白的我看来,这不是部能让人入戏的好电影。
首先,从事实上,老左个人的成长记忆不能引起我们的集体回忆,那些坚持毛派理想的誓言和呐喊,即便在作为红色主体的我们看去,并不显得如导演想象的那样有意思,工会里、餐桌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远没形成因回忆而变得美好或觉得可笑的距离,还不如另一个老左戈达尔直接让老婆卡利娜直接在《中国姑娘》里对着镜头宣读红宝书。
其次,《老左正传》有将家庭生活和个人理想融入宏大时代变迁的理想,甚至从角色到配乐上都能让人联想起同题材的伟大作品《阿甘正传》,却把时代事件作为一种毫无滋味的点缀,简单的通过从1967到2007的新闻片去提醒观众:看着,时代要影响他们了!
于是,在港左们游行新闻报道后,老左和老右几乎在饭桌上大打出手;在2001年纳斯达克锐挫后,郑中基夸张地撞墙。
再次,莫文蔚可以是珍妮,郑中基却无法是阿甘,他只属于乱七八糟的闹剧,属于公路客运系统视频里的消遣,看他和黄秋生这张真正已经在《千言万语》里证明了适合时代的脸搭配,觉得颇为不协调,时代该有的沉重感也被无谓的夸张表现破坏殆尽。
惠州搞游戏厅、韶关养狗、菏泽不赏牡丹赏流星、莱芜狼狈下车,这些除了表现郑中基一事无成的胡闹外,于整个时代回忆毫无作用。
郑中基可笑肢体于时代是无力的,于观众也是索然无味的,《阿甘正传》却通过另一种技术手段的夸张(如新闻事件合成),让人物在荒诞感之外更多了代表人群整体的时代参与感,完成了宏大的表达。
虽然电影从剧情上给我一无是处的失落感,但我却难得地在黄秋生角色身上找到一种共鸣。
那是埋于血脉的善的力量,而这一点也是我刚从自身找到的。
刚结束了宁洱地震灾区志愿者工作,我被问及感受时常自嘲高估了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自己不过就是个凑热闹的,然后某人却指出“为何别人不凑热闹,你却总凑热闹?
你有一种善的天性,或许还很强大。
”我相信老左也是,只不过在他的成长里,这个善没被留出可供自嘲和解构的距离,于是成了家庭的负担,让一对筷子除甜外,不得不更多地体味酸、苦和辣。
刚接到另一个老港,英国人Steve的邮件,他和真正的老港阿坚又携手,组织坪洲岛人成功抗议了政府削减护士的计划。
他们天性也同样是善的,以轻微之力,推动着时代进步。
(原载南方都市报)
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做到最好,为的是别人赞许的目光,或是心中的欣慰。
因为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往往在家人面前放松懈怠,因为你知道,有些人的爱需要用良好的表现争取,而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会自始至终的爱着你。
当噩耗传来,儿子飞奔而至,咒骂,捶打都面无表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痛能超越其上。
你离开,带走我痛的理由。
我们为了那句“你是好人。
”而付出的太多了。
世间最宝贵的人莫过于糟糠之妻,每每见到粗黄的手都眼眶泛泪,欠你的我下辈子还,记得等我。
通篇的平铺直叙,只有这一点令我感动,医院中郑中基的痛苦和黄秋生的无语。
现在想来还是鼻酸。
毛舜筠已经不是当年迷倒张国荣的青春年华了,劝郑中基留下的那段情深意切,写给丈夫的信字字珠玑。
有些失去着实通彻心扉。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并无太大的惊喜,支撑着得无非是个人对莫文蔚的偏爱,后半段几乎没有高潮。
很遗憾看的是国语配音版,不知道会不会对理解产生些许影响。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而製作的各項呈獻中,較成功、較有意義的莫如是銀都機構拉頭製作、施揚平、蕭君紅、趙良駿編劇、趙良駿導演的這部《老港正傳》。
影片生動描寫一群一向被歧視的香港人(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客觀表現得有血有肉,動人處不少,更重要是有自省,說明一個時代的終結,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不再有。
宣傳說該片寫香港四十年變化,幸好是「跨張」的宣傳,100多分鐘的電影怎可寫一個城市40年的大小事情呢?
如果編劇、導演真的是把香港40年的大事寫進電影裡,這部電影也不成「戲」,只會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的特備節目。
這部電影講到香港近40年的大事其實少到只有四、五件而已,如67暴動、81年股災、97回歸、03年沙士等等。
事件這樣少,影片才會有足夠篇幅描寫人物的細節。
影片好看的地方便是那些細節,包括來自真實的基層人物、真實的血淚生活、感動人心的仗義行為、令人傷心的理想幻滅等等。
影片成功的地方是劇中人都一一親歷片中提到的幾件香港大事,不只是「見證」而已。
由於「劇中人親身參與」,劇情便深刻得多,可以活生生交待歷史大事對小人物的影響。
主角左向港(黃秋生飾)參與67示威,被警察打傷;兒子女友(莫文蔚飾)留產,碰著沙士時期,政府醫院半關門,因而要送到左派診所急救,片中人物的故事與時代大事交織得很好,這些是編劇成功的地方。
影片名字叫《老港正傳》(當初叫《老左正傳》),本以為是寫一個人的故事,原來並非如此。
他的角色描寫得很立體,因為他的兒子(鄭中基飾)和他的妻子(毛舜筠飾)也佔很重戲份。
兒子和妻子兩個角色的戲份都幫助營造老左這個人物。
兒子該角色是唸勞工子弟學校的,受各方歧視,而英文不行,升學和找工作亦都有困難。
編導以該類人作這片第二角色,大有匡正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看法的本意,甚為有心。
出乎意料之外,鄭中基演出該角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樂觀甚至有時攪笑,完全沒有甚麼酸腐氣,一反大眾對該個角色的定型印象;另外,他與莫文蔚合演的愛情戲,也合襯。
他們兩個角色本來存在階級茅盾,一個去美國讀書,但另一個連廣州暨大也進不了,只在廣東小城鎮做生意、開遊戲機中心、經營養狗場,遭人欺騙、生意失敗。
今回鄭中基與莫文蔚拍擋,既演出社會階級差異,也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關係。
兩人配搭有驚喜。
另一方面,妻子那個角色逝世,固然製造悲情戲劇效果,更重要是逼使老左自省、並點出老左不幸的根源。
老左是個大好人,但他有時熱情過度,幫人多過幫自己妻兒,便有點過份。
劇情令他自自然然的反省,點出他的悲劇在於行為不合時宜,實在是編劇的妙筆。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編導客觀、中立,有反省、有批評,他們不著痕跡點出老左一生的錯、並帶出向大陸發展的訊息。
影片結局說鄭中基與莫文蔚這一對回大陸,雖然屬於簡單化的樂觀,但總也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案。
我預測這部影片會是明年香港金像獎的重頭作品。
(完)
很不象香港的电影啊很不象黄秋生的电影啊,虽然黄秋生演得也蛮好的。
搞不懂啊,香港的左派是这样的吗?
不会吧!看了一半,没看完,没劲!
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有意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改拍成一部:前半部分荒诞剧+中间悲剧+结尾直接不理主线自己跑去玩了的电影。
前半部分在老左不可理喻甚至变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下很难让观众对这个近似于神经病的左派青年产生什么好的情感。
家中小孩没好学上,妻子忙早忙晚,这些都不顾却还去为人人,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小家无爱爱大家不显得很假嘛?
当然这是剧情而已,可是这样的剧情摆出来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啊?
电影中间部分讲由于老左的“神经病”直接导致妻子阵亡,儿子逃亡。
荒诞完了就是悲剧啊。
结尾是导演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直接不理主线开始讲儿子的爱情和创业了。
这和主线有蛋关系啊?
和邻居家妹子破镜重圆和给邻居家儿子打工这个97有蛋关系啊?
没什么好看的
皺紋就是特權! 問我——黃霑!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简单重复不可取
虽然我知点讲嘀人都唔会信,黄先生真的不是独,反对官僚主义的行政体制不等于否定国家,况且佢一向反感的是港府,为人熟知嘅刘德华吴君如陈可辛同佢立场一样,枪打出头鸟罢了
年代的变迁,信念留痕。偏政治题材,港片中的红缨枪。
时间跨度太长
说是老港正传,其实还是儿子小港的戏份更多一点
郑中基表演一流
just so so
很不错的片子,近年难得的作品
很失望。本来这样有时代跨度背景的影片可以有多少泪笑故事啊。但是人物设置不可信,演技再好也是白搭。
浪费了三个资深演员
“十九八七五三二一”,欠缺了就很难令港人觉得它好
老港正传
很感动。结尾差点掉眼泪。
香港电影中对大陆的新的眺望
不喜欢莫文蔚。感觉上此片子没有什么内涵。
令人觉得酸涩的。。。。香港主旋律电影。
我只是看到一个虚幻世界里真实的香港,抛开虚无的政治传说,它真的是一部上乘之作。真不敢想象缺少黄秋生等一批老戏骨的香港电影会不会很不堪。这片让我想到《岁月神偷》和任达华。
2007-08-18,加点儿理想主义的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