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中的中文老师,永远都是优雅、好脾气,但也充满了无力和失望。
看到班里乱哄哄,会波澜不惊地说一句“课本拿出来”;学生作业不按要求写,也只会平静地说一句“就不能写中文名字吗”;甚至后来公公去世后,有学生当面问“老师,你家里有人死掉啊”,她还是淡淡说一句“课本拿出来”。
她的表情和声调永远都是冷静又沉稳。
我想起我有一个同学,毕业后去做了老师。
某天发过一条朋友圈,大意是“请珍惜那些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忽而生气的老师,因为那代表他们还对你充满希望。
像现在,我快累趴了,讲话声无比温柔,因为我只想赶快把课讲完,他们爱听不听。
”这份优雅和逆来顺受,或许可以解释她与丈夫结婚八年,明明已经异床异梦,却仍坚持要孩子,勉强维持婚姻。
2. 虽然学校不重视中文课,但她仍然努力想把中文课上好。
她认真地批改每一份试卷,主动留下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教化学的同事每次都用英语和她交谈,她也坚持用中文回答。
她内心里的这种性格,或许又可以解释在影片最后,她裸辞加离婚回到老家的决绝和勇敢。
3. 用偷窥的镜头拍摄的两个人吃榴莲。
氛围有些暧昧。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害怕有学生或老师会进来,认为他们师生交往过密。
4. 丈夫的一句“今天没心情”,这个月的排卵针白打了,疼也白受了。
为了使打针的戏更真实,演员杨雁雁亲自练了一个月的扎针
5. 杨老师推着公公去看伟伦的武术比赛,结束后三人一起去吃榴莲。
他们三个之间已经很熟悉了,除了因为公公主要都由林老师照顾之外,年老的公公和年轻的伟伦之间,也因为武术而结缘。
他们三个之间,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人写在伟伦手上的那个字——“帮”。
林老师常年照顾公公,也帮伟伦补习功课。
伟伦的出现让林老师荒芜的内心又燃起了生机,也使老人那颗沉睡的武侠梦得以照进现实。
老人的存在,也使得林老师和伟伦之间能够以师生的名义相处而不被外人指摘。
伟伦获得武术比赛冠军
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竟然融洽得像一家人
两人在回家的车上睡着了6. 公公去世之后,丈夫的情人带着孩子来吊唁,三人宛如一家人,尤其是丈夫还对那个孩子无比喜爱。
原来他不是“没有心情”,只是不想和我生孩子罢了。
坐在一边卷元宝的林老师情绪爆发了。
而她的爆发,也只不过将自己卷的元宝,一股脑地倒进火里。
7. 然后就是两人之间的船戏。
两个人之间是有感情的,所以并不是qj。
这一点从林老师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
先是惊讶,再是拒绝,然后逐渐接受,最后是闭上了眼睛,手也环住了伟伦的胳膊。
发生这样的事,对林老师来说是个错误。
所以她仅有的“送学生回家补习中文”的底气也没有了,在面对化学老师英文发问“私人家教补习很挣钱吧”,她的回答变成了“yeah”,而不是之前的中文。
逃避的眼神
同事化学老师的质疑很喜欢上面这个镜头,两个装修工人抬的板子将两人隔到一个密闭的空间,挡板外,是四个人的目光与质疑。
林老师有些逃避和害怕,而伟伦直面他们的问题,甚至直接回应化学老师“我的科学成绩很好,不需要补习”。
这也是后来两个人对这段恋情的不同态度。
伟伦年轻气盛,认为发生了关系就算恋爱了,总是忍不住牵手、表达爱。
但林老师背负着更多的道德压力,不得不逃避伟伦的爱。
一开始,我真的很受不了伟伦对林老师死缠烂打,甚至在学校也公然要牵老师的手。
后来我明白了,他还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
他眼里的恋爱很纯粹,发生了关系就要认真地谈恋爱,牵手、接吻,这是他作为男朋友应该做的(但在学校这样真的是欠考虑,后来导致的撞车也非常幼稚。
但我们能说他幼稚吗,他本来也不在应该成熟的年纪)。
但是林老师根本没有把这当做恋爱,甚至当成了犯错误,所以本能地拒绝他。
伟伦要牵手,林老师用写着“礼义廉耻”的文件夹挡住
伟伦练武术的地方也写着“礼义廉耻”
8. 林老师辞职以后,两人的对话:“什么,你要跟我break up吗?
”“什么break up,一开始就错了。
”突然又下起了热带雨。
“这是我第一次break up,你可以让它memorable一点吗?
”“你想怎样?
”“我要hug你。
”“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
”“是这样的……以后你就会习惯了。
”
9. 影片中,处处能感受到林老师受到的歧视。
被化学老师嘲讽中文课不重要,不如多补习一下化学。
没有生孩子都是女方的错。
出了车祸,是因为女司机开不好车。
校长劝林老师辞职。
首先用的是“帮我个忙吧。
林小姐。
”继而马上改口“抱歉,是林女士”。
暗指林老师结了婚还与学生交往过密,话里的谴责让人难受。
但是校长所知道的,只是发现了伟伦手机里偷拍林老师上课的照片而已,这能怪林老师什么呢?
10.影片的最后,林老师离了婚,怀了孕,辞了职,回了乡。
事情再糟也不过如此了吧,但她却在阳光下笑得很开心。
遭遇中年危机的女性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相信她会有答案的。
热带可以是寒冷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雨水打湿了你单薄的衬衣,你终于坐进车里。
空调的凉气打在你的身上。
你的内心此刻比身体更加感到发寒。
城市是这样一种诡异的设计,你和几百万人生活在同一个行政划区,然而你竟然和任何人没有深入的交集。
友情、爱情、亲情,都仿佛是上一个纪元的事情,远到你不知道它们和你有什么关系,它们能帮你缓解你日常的焦灼吗?
好像不能。
那么,心灵上的冲突与寒冷,是否可以依靠一点悸动的情愫与肌肤之亲来缓解呢?
似乎有一点效果,它将你短暂地带离了你的生活、你的困境、你的枯燥。
然而,片刻慰藉的代价往往是另一种混乱。
终于,你还是与你真正的难题面对面了。
只不过,当它们真的发生——当那些你在头脑中已经反复预想过、让你在心里感到发慌的场景真实上演时——你发现,它们不过如此。
你仍然是孤独的,不过天开始放晴了。
这是热带呀,你在心里忽然意识到。
(涉及轻微剧情泄露可能会影响观看)
2013年,陈哲艺凭《爸妈不在家》一片,在戛纳大红,金马大紫。
六年之后,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新加坡导演,沿用前作的演员杨雁雁和许家乐,拍摄了《热带雨》。
故事依然发生狮城,关于一个华文女老师和她的男学生。
事实上,《热带雨》是又一版“爸妈不在家”。
只不过,许家乐长大了,杨雁雁变年轻了。
他们从一种亲密关系,转化为另一种亲密关系。
《热带雨》的情欲禁忌,放置在三大节艺术片中,算不上多大事,但却足以把大陆观众看到哗然。
即便在平遥放映,它也被迫删减了一分钟。
回溯这类华语电影的禁忌源头,最近可考的,大约是贾樟柯《山河故人》的董子健和张艾嘉。
一个是说英文的到乐,一个教英文的老师米娅。
他们有一段情。
不过,大陆版同样删到事后烟都抽不好,许多人都不记得有这么一桩案。
我印象深,是因为《山河故人》的三段故事,我最喜欢这一段。
再往前,类似猝不及防的跨年龄组合,可以算上李安的《饮食男女》,以及《饮食男女》的源头,桑弧的《哀乐中年》。
石挥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个老师(小学校长)。
想来想去,是这一职业,最适合充当渡人渡己的电影角色。
《热带雨》围绕生、死和活着而展开。
女主阿玲是“求生不得”,公公瘫痪在床,待死而不能。
阿玲要应付学校的教书事务,又要帮忙照顾公公的日常起居,身心疲惫。
先生冷漠不理解的消极态度,更让他们的婚姻,处在一潭死水无波澜的状态。
如此一来,阿玲精神负荷过大,就连面对活着这件事,都感受不到太多生命快感。
阿玲的角色,被设置为马来西亚华人。
她从大马嫁到新加坡,但还没有入籍,是中产之家。
她不时跟家人联系,卖水果的弟弟也经常捎口信来看望她。
单从这处开始,你就会发现,陈哲艺埋下了考据索隐的机关。
从大处落笔,阿玲的人物存在,她所担任的华文老师教职,完全可以引到历史上,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
如果你认为这是过度解读,那么,华文与英语的并置冲突,电视机里的马来西亚局势新闻。
不难发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是有意被并置的两个对象。
阿玲每天生活两点一线,即便开车上路,还是置身在水泥建筑和花园城市的都市生活,还有那吞噬人的热带雨。
而最后一掠而过的大马乡野风貌,那里阳光明媚。
不少人可能会想得更远,把华文和华人,包括模糊、无法达成的母亲身份,与更遥远的唐山中华联系在一起。
这是后话了。
在阿玲一次次留意时间,注视雨刮的生活节奏中,仿佛一天不是 24 小时,而是 86400 秒。
陈哲艺用寥寥几笔,塑料袋之类的意象,不由分说的豪雨,路边停车的打针注射,说出了文明社会和无望婚姻的隐疾。
夫家几位家庭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从满月和丧事两处,即可窥见。
搭好这个人物的生活空间,观众才能如何正视另一段感情是如何幽暗滋生,疯狂蔓长,像红色墨水那样,在纸卷上打出一个鲜明印记。
阿玲是否无爱可诉,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对象。
家庭婚姻生活的失败,似乎令她更执着于把学生的华文教好。
她的个性,就是较劲,不放过一线机会。
如此一来,出现在她视线之内的男性,先生不见影,公公不得动弹。
能说会笑,能跑会跳的,就只有学生郭伟伦。
剧情故事就不多说了。
陈哲艺设置电视机里,播放胡金铨的武侠动作片《侠女》,这与现实中阿玲推着轮椅,带公公去看伟伦的长拳比赛,做了呼应。
师生二人在补习授课过程中,不断走近对方的错位设置。
比如两个人大啖榴莲,吮手指的美味画面,你说没有暗示点什么,那也太不敏感了。
更有电梯处,另一位女老师的颜色,乃至提“钢琴教师”,都在指点观众,暗示后面要发生的故事(正如一次次停车也暗示了报废事故的到来)。
陈哲艺的电影致敬可能但不局限于:二人在校园吵架时,有一支铜管乐队,从二人之间穿过。
此处,是呼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结尾回大马,家中无人,母亲就好像女儿刚放学回来那样,回头答话,宛如侯孝贤时刻的复盘重现。
华语影迷不喜欢,几乎不太可能。
《热带雨》也会引发一些争执。
有些影迷义正言辞地说,那是犯罪,不要模仿。
事实上,从法律道德层面,现实中对待这一类事件,会是校长的操作处理,即老师可能是过错方。
苛责师生之间,电影所采取的温柔理想化处理。
那意思岂不是,对于待死的婚姻家庭,大家只能默默忍受。
排卵针不断针刺之下,只是一个女人的人生转机与生命希望。
大陆表现师生关系的电影,大多严防死守,不可越线。
其中也有一些男老师与女学生的题材,大多是春心萌动,无疾而终。
现实中,有过喜欢或暗恋女老师的男学生,十有三四。
你把《热带雨》,看做是炽热翻版的《男人四十》,就简直不会感到太多意外。
有趣的是,当伟伦在雨中草地上,喊出像爱情偶像剧般,夹杂Singlish的台词。
他好像真的把阿玲,当做了恋爱对象,遭遇第一次失恋。
苦于无法用生育维系婚姻的阿玲,被丈夫冷落,遭家庭压迫,似乎忘记了女人本还有欲望与快乐一说。
这不该发生的爱,这总是不请自来的热带雨。
这些年,网络上的电影评价有很糟糕的趋势。
不少人选择从道德观念,去抨击一部电影。
比如这部电影讲出轨婚外情,那部片子是杀人狂魔。
这些都是大毒草,无法接受,得彻底斩除。
看电影这种事,即便不说要你去看更大世界,接触不一样的思想,也是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更加平和、包容。
我们了解人类还有那么多悲欢,光明之外,还有阴暗,以及它们之间,晦暗不明的地方。
那里有时候阳光普照,有时候会大雨倾盆。
人在许多时候,不免以为整个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围绕自己,自己的舒适区,集体或国家在转动。
当你换一个角度和位置去看,你会发现,作为无穷大的世界,作为一个个体组成的人类,它们很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子。
这才是电影一次次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由《热带雨》引发的观影清单《哀乐中年》 桑弧《饮食男女》 李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男人四十》 许鞍华《钢琴教师》 迈克尔·哈内克《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山河故人》 贾樟柯《将来的事》 米娅·汉森-洛夫
2019年度不容错过
三星半,不吹不黑。
优劣势非常明显。
鉴于已经有那么多人吹爆了,我就只说说如鲠在喉的缺点吧。
作为今年金马大热门以及平遥影展最受关注的影片,陈哲艺这次的作品其实有点令人小失望,主要是故事有点狗血。
一个遭遇丈夫长期冷落和出轨并且职业发展濒临瓶颈的女教师,跟一个长期享受不到父母关怀的青春期男生,发生了一段不可描述的“你情我愿”的故事。
最终女教师找到了所谓的“自我”,“解决”了所有困境。
作为第一部作品就拿到戛纳金摄影机奖陈哲艺,多年之后第二部长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不能说令人满意,当然也不用提任何惊喜了。
金马的7项提名,也只能说在意料之中,一是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二是这在我看来是一部只能在大华语地区才能得到如此之多关注和理解的电影。
这里的女性困境如此之深、之绝望、之特色鲜明,最核心的一点是建立在于东南亚女性面临的生育压力上,一切意义和价值皆源于此,电影结尾也呼应了这一点。
然而,令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影片塑造的女主光彩黯然,魅力缺失,尤其在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的大时代背景下,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或者我们不要求“共鸣”,我们只谈角色在电影世界里存在的自洽和价值——在某个时刻,我甚至想到“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但这并非褒义或者悲悯,就是字面意思。
因为女教师在影片95%的故事里只有痛苦、压抑和迷失,我们看不到她的自我在哪里。
这个比例就是问题,最后的5%则突然给了一个完全在意料之中、通常可以在言情小说里看到的情节作为解决方案:一颗无辜精子的成功着床。
但是,前边95%的问题和成因就从此不存在了吗?
不,导演规避了女教师真正的困境。
诚然一个男性缺失但男权无处不在的社会是她所有压力的来源,但她本身一味的忍让和纵容也是令人失望的。
即便最后也是放弃、逃离这个充满压力而先进的新加坡,回到了混乱且落后的马来西亚,看似返璞归真,看似回归自我,看似真正找到了归属感,然而实际上只是无路可走。
可惜导演只安排到这个程度,可能就是导演自己说的他的电影就是展现生活。
以及,女教师对青春期少年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我肯定那不是爱,至少影片是没有给出这种暗示的。
只是成年人绝望的暧昧,是迷失自我之际的一点慰藉。
而少年对于女教师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青春期性冲动居多,还夹杂着一点恋母情结。
比较之下,还是荷尔蒙的冲动更单纯可爱些,但是那个强行扑倒又是什么意思?
加上女教师的默许,未学会尊重和尚无法负责的少年行为被洗白。
看似爱,实际上并不是。
如果不是爱,这些情节就顿时面目可憎了起来。
人们可以原谅不伦,但那需要真心真爱在侧,帮助说服并超越所有世俗道德标准。
哪怕缺那么一点,这段感情也会显得油腻。
在丈夫、儿子和父亲角色缺失的世界,女性把自己的情感依赖对象投射到错位的男性身上,有的地方是温暖亲切,有的地方是误解扭曲。
生活本身或许可以是这样,但结尾的突兀安排最终暴露出一种廉价的女性困境解决方案——事实上这个困境是无法被这样解决的,或者说是一个琼瑶式自我感动的结局,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万能方案。
不知道为什么男导演一写现代女性遭遇困境并最终解脱的故事,就显得牵强。
当然不必要强行完全理解另外一种性别,但是这个折射出来的女性世界总是光怪陆离的。
假如说这就是他想呈现的效果,well,his character deserves more.当然令人折服的一点是,陈哲艺始终是少年心性未改,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从男孩到少年,一切青春的冲动都是那么真挚。
另外,他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关系的技法还是相当迷人,比《爸妈不在家》时更从容。
很多妙处难以言传。
这是他导演技巧日臻成熟表现。
然而,我还是更喜欢《爸妈不在家》,那里的人物是有灵魂的。
而《热带雨》里的人物好似被抽空的躯壳,只有半身不遂的公公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看死君:眼看着2020年的进度条已经用完1/4,整个华语影坛却依然处于彻底停摆状态。
同比去年这个时候,春节档《流浪地球》已成爆款,《过春天》和《地久天长》前后上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定档清明;后来,这些电影也都成了不少影迷心目中的2019年度十佳。
《流浪地球》《过春天》《地久天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一部,同样是诞生于2019年的华语片,陈哲艺导演的《热带雨》。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看到这部电影,它也顺势成了影迷们近期热议的话题。
2019《热带雨》继长片处女作《爸妈不在家》囊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后,陈哲艺潜心蛰伏了六年,才终于不动声色地孕育出他的第二部电影长片《热带雨》。
难得的是,依然不失水准,甚至比前作更为成熟有力;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金马奖当年的选择没有错。
陈哲艺导演影片《热带雨》的故事发生在导演的家乡新加坡。
正值雨季的新加坡,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雨倾盆的时刻;就是在这样一个潮湿的季节,身为中学国文老师的女主人公,生活上也在经历着大大小小的几场“雨水”的冲刷。
与丈夫的关系因为久久不得子而愈发疏冷、每天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学生对国文课的不屑一顾,以及她跟一位男学生的暧昧关系……所有这些,陪同雨季的到来,让女主人公的心里也随之越发潮湿。
有人将《热带雨》定义为“师生恋电影”,自然也情有可原。
即便我们都心知肚明,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议题远远不止师生恋这么简单;但纵观影史,那些真正经典的所谓“师生恋电影”,也绝对不是仅以此为噱头,比如《钢琴教师》《丑闻笔记》《白色婚礼》《教室别恋》等等。
《钢琴教师》《丑闻笔记》《白色婚礼》《教室别恋》而在陈哲艺导演心目中,《热带雨》这部电影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正如他所言,他“并不是非要拍一个师生恋,因为这个话题太耸动”;这一切,都是人物自身的生存状态,最终牵引出这样一段情愫,他唯有“跟随人物”去往那里。
独家专访《热带雨》导演陈哲艺采 访 | 看 死 君看死君:导演好,您曾凭借《爸妈不在家》获得戛纳金摄影机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等殊荣,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而《热带雨》作为您的第二部长片,在创作心态和创作条件上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陈哲艺:其实没有,我觉得对自己还是有同样一个要求,如果心态真有改变的话,我可能不会等那么久才拍另外一部。
2013《爸妈不在家》其实《热带雨》这部电影的筹备,我光剧本就写了三年,比我写《爸妈不在家》要更久。
当初《爸妈不在家》写了两年,而这个写了三年。
然后就是找演员,找景,筹备,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
你想,跟前一部相隔了六年。
所以我觉得,我不是因为得奖,然后有了什么包袱,反而是我对自己作品的一种要求。
而我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我是不是能对得起电影中的人物,电影中的故事。
《爸妈不在家》片场照而且最让我担心的就是,你知道,电影这个东西它会永远缠着你的。
你在拍完电影之后,它不会说不见就不见了,它会永远被收录在DVD、电视机或者网络平台上,甚至你坐飞机的时候都有可能会看到。
因此,我在创作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必须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行。
等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回想起来,依然相信当年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有做到最好的。
看死君:国内观众对《热带雨》的反响非常好,这在您自己的预期之内吗?
陈哲艺:完全没有,完全是预期之外。
我们这部电影是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在站台单元竞赛;然后去了温哥华电影节;而第三站是在伦敦电影节展开欧洲首映。
但这些都是西方国家,面向的都是西方观众。
直到平遥电影节的亚洲首映,才终于真正面对纯华语观众;他也不是说日本观众、韩国观众,就是纯华语观众。
我那个时候非常期待也非常担心,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这种感觉就跟我之前拍《爸妈不在家》一样,我会担心,它是不是一个非常新加坡的故事,然后国外的华人是不是会有一种同样的共鸣或情感,他们会看得懂我的电影吗?
而且《热带雨》这部电影,其实我自己觉得比我之前的作品要沉稳、成熟很多;但也比之前有更多留白,更多潜台词。
所以我很担心,观众会不会看得懂。
我发现现在国内很多电影,都已经完全没有留白了,完全是直白到底。
我就在想,现在的观众是不是已经被养到完全不会动脑筋了,根本不愿意去思考。
看死君:您为什么会选择“师生恋”这样一个主题呢?
陈哲艺:我觉得师生恋是其次,一开始最让我着迷的是女主角阿玲这个角色。
我想要写的是,一个快到40岁的遭遇中年危机的这样一个女人。
不管是在婚姻、家庭还是事业上,她都似乎遇到一种瓶颈。
她要怎么去重新定义自己,怎么去重新找回自己,怎么继续走往下的路。
我其实是因为对这样一个人非常着迷,而不是说我要写一个师生恋的故事。
我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去沉浸在这个角色里面,就是跟着她走,然后她带我去那里。
你看阿玲这个角色,她白天教课、辅导、改作业,傍晚回家做饭、照顾老人,然后又要改作业。
同时,她还在做一些受孕的医疗,需要打针、吃药、复诊。
这个人几乎是完全没有社交生活的。
她不像我们很多人,周末会去看电影、会去约会。
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生命已经有那么多的创伤、失落和寂寞;她如果需要温暖,需要有人给他一些关怀,这个人会在哪里出现。
他不可能在家里出现,除非是一个鬼魂。
所以他必须是在学校,那只有两个可能性嘛。
一是同事,是另外一个老师;二就是一个学生。
所以这并不是说,我就是非要拍一个师生恋,因为这个话题太耸动。
我是跟随人物带着我走,然后看她会带我去哪里。
但我又觉得,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其实也并不是纯师生恋,甚至完全不是纯爱情。
只是两个寂寥的人,在那个时候都非常需要关怀和温暖。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一种温度,一种陪伴。
她一直都想要一个小孩,而学生伟伦是不是他想要照顾的小孩呢?
或者说,因为她的老公是跟她完全疏离的,常常都是见不到人,那么伟伦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替代品呢?
至于伟伦,由于父母长期在国外,对他而言,老师阿玲到底是不是他青春期的爱情或初恋,还是一个取代妈妈的人物呢?
所以,我想探讨的人物关系其实很复杂,并没有那么简单。
看死君:男女主角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母子,这次则是饰演一对关系不太寻常的师生。
这对于他们的表演以及您在执导上有没有一些挑战?
陈哲艺:我对所有的演员,特别是他们两个,在《热带雨》这部电影里比之前在《爸妈不在家》中要更加苛刻。
你可以通过电影看到,这次的表演要比《爸妈不在家》细致很多很多。
回想他们上一次跟我合作还是六年前。
这六年来,雁雁也有跟很多其他导演合作;而家乐这几年听说参演了一部电视剧,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表演。
对他们来说,这次在《热带雨》中的表演其实非常辛苦。
特别是雁雁的角色,非常不好演。
至于家乐,他会直接跟我说,你为什么要我喜欢一个老女人,我本身是不会喜欢老女人的。
但是我叫他做什么,他还是会做。
他一旦沉浸在角色里,就可以完全没有包袱地去往前推进。
我觉得确实有一些尴尬的地方,特别是因为《爸妈不在家》的包袱。
家乐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才11岁,他那时从彩排开始就一直管雁雁以及饰演父亲的陈天文,叫“爸爸和妈妈”,到现在都还是这样。
2013《爸妈不在家》他每次看到雁雁都叫妈妈,因为已经习惯了,而且那个关系并没有随着拍摄完而结束。
当年电影很成功,我就带着演员去了世界各地。
对于一个11岁的小朋友来说,就很好玩儿,可以出国到处跑,而雁雁真的感觉像是一个妈妈那样的人物。
2013《爸妈不在家》所以我们在拍摄《热带雨》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许家乐,不要在现场再让我听到一句妈妈,因为对我来说太别扭了。
后来有一天,我记得是在收工之后,当雁雁摘掉假发准备回家的时候,家乐就追上去说,我可以叫你妈妈了吗?
因为之前的电影而有了这个包袱,其实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他们虽然是我的演员,但好像已经亲到就像家人一样,我要喊就喊、要骂就骂、要疼就疼、要爱就爱,这个关系蛮特别的。
看死君:影片用了不少笔墨展现文化方面的冲突,而女主角正是教中文的。
您能否谈一下目前“中文”在新加坡的处境吗?
陈哲艺:中文,是我这几年蛮关注、而且蛮担心的问题。
新加坡现在的年轻一辈,甚至我的一些朋友,现在很多已经完全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了,因为已经很少讲中文。
像家乐这样十五六岁的学生,甚至小学生,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抗拒或者不懂得说中文的,中文能力非常差。
你跟他讲一句中文,他会回你一句英文,这就是一个当下的现状。
甚至很多爷爷奶奶,为了要跟孙子孙女沟通,就不得不开始背英文单词。
因为孙子孙女都不会讲中文,所以我觉得蛮悲惨的。
华人不会讲中文,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完全不明白的,而且我对这个事情非常关注。
但我并不觉得以后会变得更好,或许只会变得更糟。
我跟我太太住在英国伦敦,但我会提出要求,我们在家里只讲中文。
我现在有了小孩,我知道他会在英国长大,不可能有讲中文的环境。
如果我们不跟他讲中文的话,他长大之后应该是不会讲中文的。
而且我现在已经没法期望他会写中文,因为你在英国没可能学会写中文,因为环境所致。
而新加坡真的很糟糕,因为他是一个华人居多的社会,七成都是华人,但长期都是用英语交谈、对话,包括做行政文书、工作、Email几乎都是用英文。
所以,其实电影里面很多涉及到的文化冲突,都是我这几年通过观察新加坡的家庭和社会,所积累的一些想法与感触。
看死君:这部电影延续了您上一部的主题,家庭、情感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您是如何捕捉这些微妙的关系的呢?
陈哲艺:我是一个非常细致、非常敏感的人,而且我去到哪里都会观察人,不管是他们的谈吐,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的穿着,还是开什么车,涂什么口红,这些都会观察。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造型和美术上都会讲得很细。
比如他们做完造型后,我会跟他们说,如果你赚那么多钱,你住这个房子,你会戴这样的手表吗?
我会对这些细节非常讲究,让人物丰满起来。
我拍电影,其实拍的不是剧情,我拍的是人物。
看死君:能否谈一下“榴莲”在电影中的隐喻?
陈哲艺:榴莲就是这个电影里面的禁果,而且我自己很爱吃榴莲。
我是东南亚长大的小孩,在东南亚榴莲是“水果之王”。
对很多人来说,榴莲真的非常非常臭,味道很重。
而且,其实榴莲也刻划着新加坡跟马来西亚的关系。
因为新加坡是没有农业的,新加坡所有的榴莲都是马来西亚进口的。
在电影里,老师阿玲的弟弟就是榴莲的供应商。
所以,我在拍课室吃榴莲的那场戏时,我基本上就是把榴莲当成一个禁果在拍,然后想要把它的味道拍出来。
我希望这个味道是有被拍出来的。
看死君:影片结尾女主角怀孕了,这是不是给她的一个希冀?
陈哲艺:是的,因为不然这部电影就太黑暗了。
你看电影里不是有一个梦境嘛,在梦境里她拥有一个宝宝。
这是第一次我们看到阿玲有那么灿烂的一个微笑。
你盼了那么久的事情,你到最后都不给她,那就太残忍了。
但我并不是一个撒狗血的导演,所以后面还是有一个留白。
看死君:您的下一部电影会拍什么题材呢?
我记得你说《热带雨》是“成长三部曲”的第二部。
陈哲艺:完全还没写,但是有一些想法,我也跟家乐有讨论过,但是他有点不愿意。
我第一部电影拍的是他上小学,第二部电影拍的是他上中学,那么第三部……因为新加坡需要义务服兵役,都要去当兵两年,有些是18-20岁,有些是19-21岁,我自己也当过两年兵。
许家乐有一天就跟我说,他要去当兵了,要被关起来当两年兵。
于是,我就想要拍一个当兵的故事。
但是第一部电影,他爱上的是女佣;第二部电影,他爱上的是老师;那么你可以幻想一下,第三部电影他会爱上谁。
看死君:最后想问你,现在新加坡电影产业是怎样一种状态?
陈哲艺:我觉得蛮悲哀的,有才华的导演很多,但是没有观众支持。
我觉得政府还是挺支持,但私人的一些投资很难找。
所以我还在考虑,我要不要拍我的第三部。
看死君:一定要拍,我们超期待的。
-你想怎样?
-我要hug你!
采访|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在我看来,《热带雨》是赤裸裸的对代表传统、温情的马来中华文化和代表现代、冷酷的新加坡文化的隐喻,我觉得导演也并不讳言这一点。
《热带雨》的故事很简单:中年华语女教师从马来嫁到新加坡,多年未育,辛苦做IVF,任劳任怨照顾瘫痪的公公,谁知丈夫在外面早已有人,只等公公去世一脚把她踢出门;这边学校里也不重视中文,学生觉得老师好欺负,事业步履维艰;结果阴差阳错和一个男生越走越近,在新加坡冬季的瓢泼大雨中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导演这部电影拍得完全女性视角,其实就是马来视角。
新加坡是强大的、现代的,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就像剧里的丈夫一样;妻子则有全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贤良温柔,任劳任怨,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仁至义尽……拍的是一个家庭,写的是两个国家。
剧里到处都是隐喻。
新加坡的阴霾密布和马来西亚的阳光明媚,比喻活出自己生活的畅快;梦里新生的婴儿和梦醒后的瓢泼大雨,代表生命的轮回;而最让我喜欢的是公公对来自己家里补习的男生手臂上写的那一个“帮”字,令人惊异老一辈新加坡人也是有中文功底的,这还体现在电视上播放着的胡金铨的《侠女》上,和老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爱好上。
但讽刺的是,会中文的人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而年轻人说着怪异的Singlish,连最亲密的话语也要夹杂着中英文:“我想hug你”。
在夹缝中成长的新加坡,对西方生活水平的向往颠覆了温情脉脉的中国家庭生活方式;这种向往体现在对英文的重视和中文的轻视上,哪怕他们说的并不是与英美完全相同的英文——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校长、丈夫都是西式教育的代表,而学生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新加坡华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导演在影片末尾应该已经给了答案了。
整部电影里,老人演得最好。
不明一言,演出了瘫痪老人的无奈;不着一字,演出了对生活的向往、对中国文化的追溯。
儿子进老人房间的那一场戏,通篇只有一个字:“爸。
”而后父子相对无言,在昏暗的房间中,无言相对,但明了、无奈,都在其中了。
澳门国际影展期间,风影电影记者汪金卫对因《热带雨》而拿下平遥、金“驴”(防hexie)双项影后大奖的杨雁雁进行了专访。
在专访前,已经在平遥和台北看过两遍《热带雨》。
还在台北金驴表演论坛上见到了她。
在论坛上,她分享了一些为塑造《热带雨》的女主角“阿玲”而做的准备。
为了这个镜头,杨雁雁打了一个月的针比如,在拍摄前,为了演好片中“打了八年催卵针”的角色,她拒绝了导演陈哲艺用替身的建议,而是每天都练习用大号针管给自己打生理盐水,足足打了一个月。
才有片中打针时“习惯成自然”随性模样的演出。
胶卷相机镜头下的杨雁雁在台北金驴奖颁奖典礼上,杨雁雁捧着奖座激动落泪,对陈哲艺导演深情“告白”说:“跟你去冒险,很痛苦。
但是我觉得,我可能还敢跟你去冒险!
”听到此话,陈哲艺当即湿了眼眶。
当我在澳门国际影展对陈哲艺导演进行访问时,他也表示在这部戏里对演员、工作人员更加苛刻。
“跟我合作的女演员都很辛苦,你应该去访一下杨雁雁,你会发觉我是一个魔鬼型的导演。
”这些都让我更加好奇。
杨雁雁和陈哲艺的两次合作,究竟冒了什么“险”?
对塑造“阿玲”这个角色,杨雁雁究竟下了多大功夫?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杨雁雁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访谈。
在专访时,坐在对面的杨雁雁亲切而大方,时而跟你玩起“猜谜”游戏,时而开怀大笑、感慨万千。
相比媒体采访的正式,不如说更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
谈起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这六年的变化,杨雁雁笑谈“我抗压性变大了。
”一开始我没有理解,当做完访谈后,我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涅槃重生般痛苦的心灵煎熬与蜕变重生。
在拍《爸妈不在家》之前,杨雁雁已和陈哲艺合作拍过一个短片,就了解到他是控制欲很强的导演。
那时杨雁雁在拍电视剧,抽空去找陈哲艺试《爸妈不在家》的戏。
每次表演完,陈哲艺就问“可不可以(表演感)再小一点?
”反复几次后,杨雁雁抱怨:“导演,再小一点就没得演了!
”陈哲艺说我就要这种感觉!
于是杨雁雁尝试去隐忍表演的情绪和层次,让陈导拍板敲定杨雁雁出演《爸妈不在家》的母亲角色。
爸妈不在家但《爸妈不在家》作为陈哲艺的处女作,筹备了很长时间。
期间杨雁雁发现自己怀孕了,连老公、家人都没告诉,先给陈哲艺打电话“报告”。
当时陈哲艺还在英国读书深造,半夜接到电话迷迷糊糊地“哦哦”回应。
第二天给杨雁雁回电话“你昨晚是不是给我打电话了?
你是不是告诉我怀孕了?!
”杨雁雁说是,但她还想演。
陈哲艺吓坏了,要是演戏出事了怎么办!
后来他们约在新加坡的咖啡厅面对面聊了五个小时,最后杨雁雁摊牌“反正你再找别的演员也是冒险,你现在用我也是冒险,不如你就把这个险用在我身上吧!
医生说我可以工作,我不工作我会发疯!
”并且她不断地给陈哲艺发自拍照片,“你看我身体没什么变化,就可以演一个胖一点的妈妈嘛!
”最后,陈哲艺为此修改了剧本,把母亲角色改成怀孕状态。
从此杨雁雁放心大胆地吃,到演出时,已经胖了25公斤。
因此,《爸妈不在家》,自然是一次生理上的冒险。
到了《热带雨》的阿玲这个角色,其实陈哲艺是始终不想让杨雁雁演的。
其一是因为他们认识太久了,杨雁雁是一个大咧咧的女子,与角色性格毫不符合。
其二是因为定下找许家乐来演男主后,更不想让曾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妈妈的杨雁雁去和他演师生恋。
导演自己心理上这一关就很难过。
对于杨雁雁,《热带雨》的拍摄同样是一次心理上的冒险。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热带雨》关键剧情)《热带雨》中,杨雁雁化身为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女性“阿玲”,这是一个面对着学校领导、学生、丈夫、公公、母亲多方重重压力的角色,个性与杨雁雁本人截然相反,需要隐忍的表演。
全片只有两场戏是微小的爆发点。
一处是在公公的葬礼戏,往火里倒纸钱的发泄。
杨雁雁说,那时候的阿玲几乎已经因公公去世断掉了“最后一根弦”,但她依然很坚强、很柔软。
葬礼是一场十分心寒的戏,阿玲在葬礼上身为公公的儿媳妇,坐在那看着丈夫和小三、孩子,自己仿佛像是个第三者,更像一个局外人。
很让人心疼。
而另一处情绪爆发点,是打了八年催卵针的阿玲,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
“这场戏特别虐心。
他们太狠了,给我放在进组第一个星期拍。
”看着拍摄通告,杨雁雁震惊了,问副导演:“你疯了是吧?
你还好吧?
可不可以至少让我过一过这个过程再拍啊?
”本来这场戏里,杨雁雁要出现在镜头前表演。
一遍遍地尝试,从不对试到对为止。
虽然剧本都有写,但拍摄时要抓住当下的感觉。
杨雁雁认为,在拍摄中,演员与导演的沟通很重要。
一句“我可以试试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拍了足足两天,她也没有想到,陈哲艺最终选了她没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条。
在成片中,虽然杨雁雁没出镜,但声音表演也非常出色。
又是哭又是笑,就是哭笑不得的样子,情绪极为复杂,十分难演。
听了我的感慨,杨雁雁“大吐苦水”说:陈哲艺最可怕的是,剧本里写的就是那四个字:哭笑不得!
这怎么演呐?
又没词儿!
只能在当下去感觉。
早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杨雁雁已经感觉到,陈哲艺是那种“剧本不可以改一个字”的严格导演。
她笑着说,跟陈哲艺合作,就要“偷偷地加东西”,当细致的陈导发现她加的“私货”,觉得很喜欢,就会保留下来。
到了《热带雨》,杨雁雁甚至呼吸、走路、举手投足都要变成“阿玲”这个角色,每一天都要丢掉自我、进入角色。
而拍摄的每一分钟都不可放松。
杨雁雁说,她最大的感悟是,演员要面对(这一条表演的)失败,恢复期只有1秒,就要重新来过。
过程非常痛苦。
在《热带雨》的拍摄过程中,杨雁雁感觉到自己的心被解剖开来。
身心高度集中,每天都像把自己杀掉一样。
许多个夜晚,当剧组收工,终于可以卸妆、脱下假发,重新从“阿玲”变回自己时,杨雁雁都要大哭一场,才能好好休息,第二天重新工作。
“每一天都像浴火重生的凤凰,翅膀烧成灰烬,再重新长出来。
”对演员来说很矛盾、很痛苦。
既害怕每天将自己打碎、再一片片地拼起的经历,又期待自己会做得更好。
“演员的工作何止是虐心!
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很受伤!
”我也注意到,在台北的金驴表演论坛上,五位影后入围者面对“演员如何从角色中走出来”的灵魂拷问,也纷纷感慨万千,自曝脆弱、痛苦的一面。
这些东西,电影学校都不会教授,都要靠演员慢慢摸索。
“要不我们开课吧!
”杨雁雁笑着跟我开起了玩笑。
表演论坛《热带雨》在平遥、台北放映后,片中“师生恋”甚至发生肉体关系的情节,在豆瓣等电影网站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
有的观众对片中重要的亲热戏无法接受,认为是男性用身体力量优势强迫女性,属于“强奸”。
在电影中,杨雁雁所表演的那一刻就是化身为这个女人。
因此我向她询问在这场戏里,阿玲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境之中。
是在“被强奸”吗?
情况似乎并非这样简单。
杨雁雁认为,这时的阿玲是一种“迷失”的状态。
在这场戏之前的补课戏里,伟伦跟阿玲说话时,阿玲有那么一刻走神了,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
那一刻轻微的“走神”很重要,这种情绪带到亲热戏中,就有了在伟伦问“我做错了吗”之后,阿玲“轻微摇头”的反应。
那一刻,伟伦或许代替了阿玲的丈夫,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是有渴望的。
其实,对阿玲来说,能和伟伦牵牵手就足够了。
她渴望亲密的接触,也微妙地表示难以言说的欲望。
这个“表示”的度很难把控,多了就坏了,少了表达不到。
杨雁雁说,在那一刻,阿玲还是享受的,还是渴望的。
虽然处于迷失状态的阿玲欲望被激发,但她也很快地回到了现实中。
“这就是人生。
很多事情突然间迸发,让你措手不及。
这很虐心。
我很少这样仔细地说这场戏。
”虽然距离《热带雨》的拍摄已过去一年,但在宣传期、颁奖季内大量的看片、宣传、采访活动,使得杨雁雁时不时还是要回到“阿玲”的身体中去。
拍摄时角色的痛苦虐心感受在反复的回想、阐述过程中逐步加深,让杨雁雁更加感到刻骨铭心。
面对“拍摄最多条的是哪个镜头?
”的提问,杨雁雁十分俏皮地把问题抛了回来:“你猜猜看!
你猜得出来的!
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场戏。
”我猜到了大概——是片尾阿玲回到马来西亚的戏,但没猜到结果——那个镜头全片最后阿玲的微笑。
这个短短的镜头足足拍了30条,双双破了导演和演员的“最多TAKE纪录”。
每条拍完陈哲艺都说“再来一个”,还好那时的杨雁雁已经千锤百炼,面对全剧组的等待、关注,施展了强大的抗压性。
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原谅自己”。
最终拍到导演满意的TAKE后,又多拍了一条放松恶搞的TAKE。
把压力化为翻白眼、做鬼脸释放出来。
全剧组的人也松了一口气,大家开怀大笑。
专访后的一个傍晚,我和杨雁雁又在澳门文化中心供人抽烟、茶歇的公共露台偶遇。
聊起电影,聊起女演员,她瞬间切换到迷妹模式。
刚听完朱丽叶·比诺什的对谈活动的她,对“女神”大加赞赏,更毫不掩饰在多伦多看了《兰心大剧院》后,对巩俐气质的无比着迷与崇拜。
“巩俐帅死了!
”那时在杨雁雁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到“阿玲”的一点影子。
“(专访)你发在豆瓣上吧!
我们会看!
”几天前,《热带雨》的化妆师给杨雁雁发了一张工作照,照片上,剧组化妆、服装、录音组的人都围着她一个人忙碌。
化妆师给这幅照片配了两个字“女王”。
杨雁雁看后吐槽:“才不是女王!
那是被折磨的!
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还有一张照片是许家乐给她看的,是那天拍摄亲热戏前要试机位,许家乐扑在个子小小的副导演身上,场面十分滑稽。
杨雁雁觉得很有趣。
“特别可爱,我让家乐把这张照片寄给我。
”也许,这是杨雁雁走出“阿玲”的最好方式。
看完之后依然意犹未尽,从去年平遥电影节之后一直盼望着这部电影。
从马来西亚回来不久,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大抵与马来西亚相近,地处热带的国家,明媚的阳光,晒得令人无处躲藏的阳光本应该是热带的主旋律,但是在陈哲艺的镜头里,阴暗、压抑、沉闷,阳光无处可觅,阵雨随时飘洒。
热带雨来去匆匆,就像阿玲和自己学生稍纵即逝的感情。
陈哲艺的镜头如同一把手术刀撕开华语语境里的家庭现实:中年的妇女危机,照顾着病卧在床的老人,相处着早已形同陌路的丈夫,供养着四处要钱的弟弟,进行着两点一线的枯燥无味的工作与生活,而那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的出现,则是给她崩溃的生活撕开了一道裂缝。
他在她的身上寻求母爱一般的包容,而她也在他的身上重拾母性一般的爱恋,那场激情戏看得出来令人生怜,不过是两个生活里有着巨大遗憾的人的互相拥抱罢了。
很喜欢影片所构造出来的一点点的细节,阿玲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里,看着他的作业发呆,红笔的笔墨浸透了作业纸;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倚靠在她的座位上,鼻血滴红了白色衬衣,两个人都用“红”这一种具体而又直接的方式完成了对对方的情感意象的图像传达;再比如阿玲的公公逝世那晚,梦里的那一个新生的婴儿与雨夜离去的生命遥相呼应,冥冥之中有了一种奇特的生命转换。
公公死后兄弟姐妹即在灵堂瓜分家产,夫妻离婚之后为精子而划清界限,人走茶凉也不过如此了吧。
——淺析《熱帶雨》之人物形象與母性空間 “本片精煉地展現了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與情感悸動,具有穿越地域限制和文化隔閡的魅力。
”這是第三屆平遙電影展給《熱帶雨》的評價。
作為陳哲藝時隔六年後的第二部電影,沿用了上一部扮演母子的楊雁雁和許家樂,在南國雨季之中,師生之間氤氳出一段禁忌的感情。
本文試圖從人物形象和女性主義表達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
女人四十:失語者 影片一開場就是阿玲在大雨盤陀的車中,給自己注射生產激素的景象,這樣的場景在片中多次出現,交待了他們夫妻兩人多年未能成功生育這個重要的故事前提,也暗示著阿玲在故事裡始終作為一個失語者的形象。
阿玲面對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失語。
一是在語言層面表意的“失語”,阿玲在學校所教授的國文不受同學的重視,甚至校長也認為國文成績無足輕重。
特別是當她第一次送偉倫回家時,無論她說什麼,偶遇的女教師都只用英文回答她。
在家裡則這種“失語”更加明顯,丈夫常年的早出晚歸,加上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岳父,生活的重擔讓他更加寡言少語。
從第一次送偉倫回家之前的劇情我們可以看出,阿玲的生活只有家—學校匆忙的兩點一線,每日如此。
二是人際關係的“失語”,除了飽受丈夫的冷落之外,岳父只是每日醉心於看武俠片,親屬嫌棄她抱孩子沒有經驗,在學校難得到學生真正的尊敬...導演有意用複調的鏡頭放大了她的這種空虛,也暗示了她在新加坡“異鄉人”的身份。
三是情感維度的“失語”,特別是和丈夫關係的破裂,本想用懷胎來挽留丈夫的感情,沒想到多次嘗試之後還是配對失敗,這讓崩潰的她只能開著車載音樂,偷偷地躲在車里哭泣,身旁只有補習後的“陌生人”偉倫試圖安慰她。
阿玲在這個試圖生子過程中被不斷異化,最終成為承載男性慾望的客體。
一直抱有希望態度的阿玲在親眼目睹丈夫出軌後,終於隨著德勒茲的“逃逸線”沖框而出,被迫(或者說部分主動)接受了學生偉倫熾熱又年少的愛戀。
男孩十七:闖入者 男孩偉倫對於阿玲來說,可謂是生活的闖入者,在醫院偶遇之後,兩人生活開始有了交際。
阿玲一開始是給全班設置的補習計劃,但最後留下來的只有男孩,雖然男孩的理由是父母要他以後可以在中國大陸做生意,這看起來有點無厘頭。
但從偉倫偷拍阿玲,課桌上一起吃榴蓮,可以看出偉倫對阿玲暗生情愫,不僅僅是父母不在身邊的俄狄浦斯情節,還有一種年少不顧一切,完全投入的烈愛。
這和十年婚姻的丈夫不溫不火,顧慮,冷漠的態度是大相徑庭的。
偉倫和阿玲關係的轉變在影片裡主要也有三次,一是阿玲第一次帶偉倫回到家裡,練武好動的他目睹了老師的家庭日常,還和阿玲的岳父有了動作上的溝通,這讓原本大部分時間裡的“陰性空間”頓時充滿了男性的力量。
從阿玲之前偷看偉倫操練也可以看看出她對於此的嚮往,兩人到此的關係從單一老師—學生轉換成了朋友。
第二次則是偉倫目睹阿玲在車里痛苦後,主動邀約老師來看自己的武術比賽。
這是他第一次主動邀約阿玲進入自己的生活的部分,既是想促進兩人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對於自己男性力量的一次展示。
而開心的阿玲並不知道他的這種心理轉變,在比賽結束後和偉倫一起慶祝,更多是出於一種老師的母性關懷,也感謝偉倫讓她可以走出單調的婚姻生活。
兩人此時的關係更像是母子。
第三次則是全片的一場重頭戲,又是一次爸媽不在家,阿玲為了照顧突然流鼻血的偉倫來到他家,偉倫在阿玲幫他冰敷時感受到了她的女性溫度。
於是便和她發生了關係,半推半就之間阿玲接受了偉倫的身體,也感受到了自己主體的存在,女性主體意識從萎靡至復甦。
雖然激情之後,迫於倫理壓力,阿玲拒絕了偉倫的牽手以及之後在公交上的接近,但兩人大雨之中“分手”的擁抱,足以證明兩人的關係已經水乳交融,是阿玲釋放內心情感的一次雨中狂歡,沒有了學校和家庭的束縛,偉倫給阿玲提供了年輕的心跳,阿玲也把他納入了克裡斯蒂娃所說的母性空間,這是充滿力量,富與滋養的空間,空間作為母體,始終是流動的,溫柔而無形的載物之域。
總結:南國的雨季與女性主義 導演還在全片中加入了很多女性主義的視角,與劳拉 ·穆尔维所提出的“男性凝視”不同,全片出現的多是“女性凝視”,阿玲在車里打針時看著目鏡是對自我的凝視,看著像雨中霧氣一般難以琢磨的家庭生活。
窺視偉倫練武是對美好情感的想象,在車窗前看見丈夫與其他女人的親暱,以及最後在陰雲中看見太陽的出現,則是過去死亡後的一次死而復生。
與男性凝視的窺淫,權利建構不同,阿玲的凝視主要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特別是在阿玲批改偉倫作業的一場戲里,看到學生對自己的描寫,內心感到喜悅的她無法動彈,手下的筆水都凝聚成了一個紅點,這種內心的外化與結尾呼之欲出的紅日遙相呼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個相對禁忌的題材中,其實導演的處理是比較克制的,很多時候都是隔著門框遠觀的視角,阿玲所擔心的這段戀情一直到離婚也不為他人所知,唯一知道的校長只是擔心自己的升遷。
這樣家庭日常小品的處理,有致敬台灣新電影的意味,也有導演本身獨特的考量。
就像導演自己說的“《熱帶雨》就像是一幅女性的精緻畫像,描繪了一位在事業和婚姻上不被認可的女性如何在路途中發現自己、定義自己。
” 與其說阿玲對於偉倫,對於懷胎是一種“何日君再來”的等待,不如說她在這場南國春夢中逐漸找到了自己作為女性個體的存在。
丧偶式婚姻,该如何自救写在前面: 老实来说,这样的问题我无法有答案。
但老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这样的婚姻模式,在中国太常见了。
常见到,无数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认为婚姻就应该这样。
如果一直如此的话,那也太可悲了。
本意是想再看一遍陈玉勋导演的《热带鱼》,却不知怎么搜索到了陈哲艺导演的《热带雨》。
两个叙事方向,却同一个精神内核。
批判,讽刺,警示。
当时,窗外正下着雨。
此情此景,必须得看看了。
边看边想,这杭州夏天落得雨,是否也能叫做热带雨。
主人公阿玲是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中文老师,她和我认识的中年女人一样。
老公出轨,公公瘫痪。
多年来尝试怀孕,一直觉得是自己子宫的问题。
她的婚姻关系,是灰暗的,是低沉的。
似乎一辈子是个丫鬟命,伺候所有人,照顾所有人。
但谁来安抚她的情绪,谁来慰问她的身体。
我不禁在想,到底是谁规定的,女性需要活成这样。
不幸的女孩,从小要背负“招娣”“来弟”的名字。
长大后,嫁给一个盲盒属性的男人,捉摸不透人品和性格就得嫁过去。
手气好的人,日子越过越好,两人齐头并进。
但谁也无法保证,飞黄腾达了会不会抛妻弃子。
点子背的人,开到了赌徒,酒鬼。
她得照顾小孩老人,还有喝的不省人事的丈夫。
老了之后,马不停蹄地担当长期钟点工。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烧饭打扫,照顾小牙儿。
一辈子,为了父母,为了丈夫,为了孩子,为了孙子。
唯一一次为了自己,买条新裙子还会被多嘴多舌的女人们算计。
当阿玲在公公葬礼上碰到小三带着孩子前来,局促的动作,埋怨的表情。
只是化作了她投元宝到火坑的速度,传统告诉她女人得忍气吞声,女人得安守本分。
当阿玲被学生郭伟伦牵起手,惊喜的神情,犹豫的双手。
只是一瞬的阳光,足以照亮女人生活的黑暗,多可悲啊。
当阿玲抛开一切烦恼回到娘家,吃力地帮着母亲绞床单。
滴滴答答下的没完的热带雨,终于停了。
结局似乎是明朗的,可前面经历的苦难有多少人在意呢。
似乎人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女人就应该,妻子就应该。
为什么没人指责男人为什么不分担家务,讨论生不出小孩男人的精子也有问题。
和阿玲一样的许多女人,活在丧偶式婚姻中。
这感觉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年轻的时候尝试反抗,到了后来就疲累了。
与其清醒过来,倒不如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
为什么结婚的人变少了,为什么结婚的年龄增长了。
这些问题,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可所有人的屁股都黏在了硬板凳上。
没有人愿意站起来,振臂高呼,“嘿,我们得改变!
”。
大家默许,甚至赞同。
最无力的人,也许从小就叫嚷着绝不。
可长大后又陷入了婚姻漩涡,过着和她父母一样的日子。
丧偶式婚姻,到底该如何自救。
谁来找寻这个答案,谁去撞击腐朽的贞节牌坊。
阿玲告诉我,该题无解,听天由命。
情节又俗套又假。青春期少男会看上快要绝经期的女老师?胆子再大的新加坡初中生踩了一次红线第二次还想在学校公开下手?
华语影坛要出大师了!
是不是每个人都在等雨停?
屎中屎,看到中途我都嫌四倍速太慢了,整部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被吃得干干净净的故事,和男的结婚八年因为男的出轨所以一直怀不上,天天打针验孕还取卵,看着都疼,然后在家里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公公,把屎把尿擦屁股还有恶心的露出镜头,上班上得好好的被男学生勾引,勾引完了学生什么事都没有她反而丢了工作,结婚这么久新加坡国籍没搞到,最后和老公离婚又坏了学生的孩子灰溜溜地被辞退回马来西亚,这种片子怎么得这么高的分的?感觉像现代恐怖片,太恶心了,永远避雷这个导演
陈哲艺你在干嘛啊,就是很奇怪……梦的戏份很明显模仿《一一》,不喜欢
导演是讲家庭和情感的高手目前来说今年FIRST最喜欢顾晓刚平遥最喜欢陈哲艺他们共通之处都是讲家庭 三代. 两位导演都有大师初现端倪的感觉,加油呀! 认真说来我并不喜欢伪晦涩的片子因为那就像青年导演的遮羞布(包括我拍的请关门)不要故意而为之要真诚剧本牛逼爷爷出场 摄影调度 演员调度观察的生活表达的生活。原态与写实。真正的生活演员牛逼
我们勤勤恳恳安贫守道或者逾越禁区纵情奋争,不过是想换来一丝温情、一份陪伴。
看笑场了。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三星半。连绵的雨水倒灌在细密的雨林间,溺死的滋味比枯槁更干涸。当文化的遗忘成为习以为常,身体的躁动不也是转瞬既逝吗?陈哲艺细腻地撩拨着天上的、心里的、肉体的阴云,欢愉远多过某时天晴。
不如拍成Mv得了 除了契合热门议题 文本本身没有诚意
郭伟伦是个可怕的潜在的家暴男,情绪极其不稳定自负难缠乖张。 单独给郭伟伦扣两星。
還是有些讓人失望的,基本上都是情節劇的脈絡和走向,雖然不乏動人之處(比如帶喜歡武俠片的公公去看偉倫武術比賽),但整體來說,手法笨拙,人物平庸,缺失了《爸媽不在家》的那種鮮活的真實感。
不孕不育,照顾老人,外遇,师生恋,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在同个屋檐下,你渐渐感到心在变化。
把强男干扭曲成热恋,,难评,当时的评论也不见了,不想说什么,
热带的雨季连绵不断,人生的困境如何才能走出去。。陈哲艺稳健。
和老公多年未生育,和小鲜肉一下就怀上了,这样的狗血剧情真的在SOD比比皆是,加了几场渲染气氛的雨就是文艺片了么?
从qj开始急转直下 我想打爆这剧里除了公公之外的所有男性 三星全给杨雁雁了
禁忌的噱头
老在看武侠片的爷爷,在习武的高中生手臂上,写了一个“帮”字,文化传承的力量喷薄而出。太喜欢看陈哲艺处理这种人和人之间那层微妙又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尤其留白部分,看似轻触一笔,但又力道十足,回味无穷。PS:许家乐屁股好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