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无间道里的黑与白,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这名护士能持续那么多年下手,不被人发觉,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在所有人面前伪装的非常好,在法律面前也毫无破绽。
直接证据,间接证据都不能证明他的罪过,所有的一切,错的只能是病人本身,疾病本身。
疾病对于病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漏洞,身体出现的漏洞,除了弥补之外,就没有其他办法,在高危漏洞面前,人命很脆弱,随时都能因为各种身体原因而离世,各种意外而离世,护士的罪行自然不能被察觉。
人们从来没有反思过,人的死亡究竟是源于什么,只知道,死是理所当然,自然也就不存在细细追究,也没办法细究。
这种情况下的一切,都被阴霾笼罩,在暗箱操作下,生命被掌控,这个生命依托于身体,在于实体,这个身体的各种漏洞,病人不能完全了解,也没办法凭借粗陋浅薄的学识去掌握,所能骐骥的只有医学仪器、医生护士。
中国古代有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是当命不由己的时候,可能这个天就会变为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医生,可能是护士,可能是家人。
当成为自己的天时,才能掌握命运,健康就弥足珍贵。
All star cast之前没看过预告片,不过从简介里猜出大概。
劳模姐+小雀斑,两位获得过影帝的演员可谓展现出淋漓尽致的表演,不论是Amy内心在友情与正义间徘徊时的茅盾和挽救病人不得时的悲痛与压抑,亦或是小雀斑最后狂轰滥炸式的输出都可圈可点。
小雀斑之前没演过杀人凶手一类的角色,但觉得他的确适合演这种外表看起来唯唯诺诺、神神叨叨,实则是敢下狠手的角色。
美中不足的是小雀斑人物形象基于情节上的塑造不是特别丰满,最后独白略显突兀,作案动机似乎没表达明白,芝士一笔带过。
但确实不失为一部佳作。
提到护士,你想到了什么?
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医闹事件中的受害者、“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视频里的常客……但你见过杀人如麻的护士吗?
(杀死比尔剧照)不是虚构的影视角色,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个护士名叫查尔斯·卡伦。
16年间,他辗转于美国新泽西州9家医院,连续杀害了400名病人,最终被判处11个无期徒刑。
直到2403年,他才有保释的资格。
查尔斯为什么要杀人?
又凭什么在杀人后还能入职医院,甚至逍遥法外整整16年?
让我们结合最近上线的电影《良心护士》,深挖白衣恶魔的秘密:
2003年,查尔斯(剧中名叫查理)以护士身份,入职了新泽西州一家医院的ICU病房。
相比于其他臭名昭著的杀人魔,查尔斯无论是形象还是言行举止,都极具欺骗性。
从外表上看,他就像个稚气未脱的羞涩男孩。
照顾病人时,他无微不至,既照顾到病人的病情,又兼顾病人的心理感受。
查尔斯突出的表现,很快引起了同事的注意。
同在重症监护室上夜班的艾米,患有严重的心肌炎,心脏上有个血泡,医生让她回家静养。
和前夫离婚后,艾米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哪里负担得起高昂的心脏移植费用?
政策规定,艾米还差4个月干满一年,才能享受医保和带薪病假。
可随着病情逐渐恶化,艾米的状态每况愈下,还险些在病房里晕倒——她撑不住了。
所幸查尔斯及时伸出援手,帮艾米隐瞒病情,甚至冒险偷药。
他发现药柜有BUG:输入想要的药物,在极短的时间内点击取消,柜门还是会打开,但不会留下取药记录。
理论上只要没人去核对库存,他就能一直薅羊毛。
查尔斯用这个BUG偷出治疗心肌炎的药,帮艾米渡过难关。
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从陌生同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从工作走进了生活。
查尔斯同样离异,两个女儿跟随前妻生活,他转到这家医院,也是因为这里离女儿们更近一些。
相似的经历,让两人越走越近。
一个是身心俱疲的单亲妈妈,另一个是保护欲旺盛的离异爸爸,他们就像是天生一对的两块拼图,严丝合缝地完美嵌合在一起。
可随着查尔斯的到来,怪事频频发生。
艾米负责照看的病患,前天晚上状态还很稳定,第二天就离奇去世了。
尸检发现病患被输入了过量胰岛素,但处方里根本没开胰岛素。
她体内的胰岛素,是从哪儿来的?
事关人命,警方立刻介入调查,他们逐一排除ICU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没问题。
唯独查尔斯,8年前曾经因非法入侵和骚扰,在警局留有案底。
更离奇的是,他16年间换了9家医院,每家医院都对他的事情三缄其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调查还没个头绪,同一家医院的ICU又有一位病患离奇死亡。
重症转轻微、病情急转直下、胰岛素超标……如果第一个是用药失误的巧合,那第二个是咋回事呢?
由于医院怕担责,拒不配合警方调查,警员只好求助同在ICU工作的艾米,暗示查尔斯有嫌疑。
疑虑重重的艾米找到查尔斯的前同事,得知在他的任职期间,那家医院也发生过好几次胰岛素过量死亡事件。
事后院方在输液袋上发现了针孔,显然不是意外,而是有人故意投毒!
还有个侧面证据,能间接证实查尔斯的嫌疑:查尔斯还在医院的时候,ICU每晚都有三次以上的抢救;他离职后,一个月最多一次。
艾米赶紧回医院检查盐水袋,上面果然有针孔!
为了验证艾米的猜测,警方甚至在经得逝者家属同意后,挖开了其中一名受害者的坟墓,果然从尸体中检测出过量胰岛素和地高辛。
这两种药物,分别能降低人的血糖和心率,一起使用,分分钟就能致人死亡。
药柜显示,查尔斯曾多次查询过这两种药物。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BUG吗?
没错,查尔斯就是利用BUG,从药柜里取出胰岛素和地高辛。
即便警察查到他头上,也没有证据证明是他干的——毕竟根据记录,他只是查询了这两种药物,并没有取走。
答案呼之欲出:原来看似人畜无害的男人,根本不是什么白衣天使,而是随机收割人命的恶魔!
面对警方的审讯,查尔斯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只是重复着一句“I can't”。
这场戏中,“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献上了本片最惊艳、也最令人震撼的演出。
每重复一次“I can't”,他的情绪都在从疑惑、愤怒到癫狂的状态攀升,却在歇斯底里的边缘戛然而止。
就冲这场戏,我也建议大家去看看原片,“小雀斑”他值得。
没有证据,警方只能放他离开。
敏感的查尔斯很快发现了艾米的异常,得知自己一片真心错付了,曾经温柔的双眼里只剩下冷漠。
这回不只是医院的病人们,甚至连艾米的女儿们也受到了威胁。
可能是出于导演的人文关怀,影片最终迎来了相对温和的结局:最终,艾米凭借她的怜悯之心和友谊感化了查尔斯,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疯狂杀戮。
正如故事的结尾是查尔斯自首,导演消费了原型人物和真实案件,却将重心放在了男女主的情感纠葛上。
没有提及杀人魔诞生的成因和犯罪动机,并未对他的生平有所着墨,也没能深入挖掘社会议题,着实可惜。
1960年2月22日,查尔斯·卡伦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工薪家庭,在八个孩子中排行末尾。
7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车祸去世,17岁那年,母亲也因一场车祸去世,哥哥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家庭的不幸使得查尔斯变得阴郁孤僻,也因此遭到了校园霸凌,一系列惨痛的经历,促使他发生蜕变。
初次下毒的对象,就是霸凌他的同学。
他在饮料里投入老鼠药,险些让对方丧命。
因为年龄太小,查尔斯得以免于责罚。
后来他当过兵,也住过精神病院,最后进入了一所卫校,获得了护理专业学位,从此开始了护士生涯。
同一年,查尔斯结婚生子,在当地医疗中心烧伤科找到了一份工作。
查尔斯的生活,曾一度出现过转机,然而这些不过是上天给他开的残酷玩笑。
他的哥哥去世了。
至亲的离世,成了压垮查尔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8年6月10日,28岁的他终于犯下了第一起杀人案。
受害者是一名年过七旬的严重晒伤患者,就在查尔斯任职的烧伤科住院。
查尔斯给他注射了过量的麻醉药,导致病人排血下降死亡,医院也很懵圈,最终给出的死因是斯蒂文·约翰逊综合症(一种非常罕见的过敏反应)。
杀人还不用担责,查尔斯变本加厉,4年间先后杀死了十几位病人。
*查尔斯的“杀人地图”东窗事发后,医院怕影响声誉没有报警,而是很快把查尔斯开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辗转去了多家医院工作,接连杀害了上百名病人,又被医院辞退。
别说是被警方逮捕了,警察甚至不知道出了命案。
要说查尔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也不尽然——他酗酒、家暴、虐待动物,也因抑郁反复进出精神病院,行为越来越古怪。
他和在一起工作的女护士约会过一次之后,就拿出了求婚戒指,被拒绝后又不断地骚扰跟踪对方。
那名女护士,或许就是《良心护士》女主角艾米的原型。
压力太大了怎么办?
杀人!
没错,杀人造成的压力,又用杀更多的人来缓解。
影片中就有这样的桥段:查尔斯细心呵护着被他杀死的病人的尸体,并长久地盯着对方,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直到2003年,查尔斯的同事将药房库存缺失和病人离奇死亡联系起来,向警方举报,这才揭开了横跨16年的杀人惨剧。
可惜的是,此案的时间跨度太大,又因为案发地点特殊,尸体早已入土、医疗工具和药品用完都被销毁。
这些物证都已经消失,警方只能搜集人证和间接证据。
最终控方还是和查尔斯达成了认罪协议,他为了保命承认了所有的罪行,被判处了11个无期徒刑。
*但被他杀害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良心护士”的诞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悲惨的童年和长期被霸凌,造成了他扭曲的个性;极度扭曲的保护欲和占有欲,在悲惨的生活中被拧在一起,或许这就是“良心护士”诞生的心理原因。
但放纵他成长的,是美国的医疗系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专业护士算得上稀缺,在做背景调查的时候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上一家医院担心员工表现会影响医院名声,彼此之间很少共享员工档案,让查尔斯钻了空子。
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院方本该第一时间报警,可几乎每家医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内部调查,试图自行解决。
最后事情闹大了,才迫于卫生署的规定,勉强联系警方。
警方的调查过程中,院方非但不积极协助,还处处阻挠。
他们搬出了董事会的议员,给警方施压,暗示大事化小;又警告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在院方代表在场时才能开口。
查尔斯暴露后,院方害怕担责,居然赶在警方查出真相前,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查尔斯开除了!
没有尸体,无法尸检,没人起诉,自然就没有凶杀案。
教师、律师和医生,这三类职业的从业者掌握着极其专业的技能,他们的工作又和民生密切相关。
尤其是医生,病人啥也不懂,全听医生诊断。
百度一下?
怕不是截肢起步,上不封顶。
当病人们坐在诊室里、躺在病房里、瘫在手术台上,性命全部交给了医护人员。
万一这时候冒出个查尔斯这样的,岂不是倒了血霉?
现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已经向趋利性倾斜严重。
就算他不害命,一个劲的给病人瞎开检查瞎开药,那也顶不住哇!
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国内外推出了很多医疗剧,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医护人员的生活,理解和体谅他们的困难。
同时,医院也需要医疗机构内部、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维护医疗机构本身的良性发展。
要是你赞同我的看法,欢迎点赞关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16年来,他服务过的所有医院都对他产生过怀疑,但从来没有人阻止过他继续到下一间医院去杀人。
400人已经是很保守的数字了!
邪恶,只会去做邪恶能够做的所有事情!
而在官僚和利益相互纠缠交织成的层层帷幕的掩护之下所持续发生着的邪恶,其破坏力难以估量!
那么反过来要问,什么才是真实的邪恶呢?
《良心护士》从剧作的角度来说并不算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里面的冲突有限。
但是《良心护士》却是改编自美国社会的真人真事。
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甚至非常热心肠的男护士,却在16年间通过往葡萄糖袋里注射胰岛素等单独拿出来看可以救人的药物间接杀死了300多人。
这个数字是他亲口承认的死亡人数,真实的死亡人数可能数以千计,乃至万计。
而《良心护士》的原型从未松口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可能永远都无从得知他的动机,但在他的身上我们却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
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社会极大的弊端,为什么这个男护士能够在16年间杀人而没有任何人惩戒他?
如果不是遇到了两个一根筋的警察,可能他永远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实男护士的行径,他16年间待过的每一家医院都有所察觉,为什么在他来之前医院几乎没有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发生,而在他走后,医院同样没有再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情况?
所以解雇他的每一家医院都隐约地感觉到,医院里非正常死亡的病人可能是他害死的,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医院高层,连医院跟他朝夕相处的其他护士也隐隐有感觉,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制止他。
可能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制止他,才让这个心理有一定缺口的男护士悄然杀人的快感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上瘾的地步。
在影片的结尾,在警察和女主一再询问他动机的情况下,他只淡淡说了一句他们没有制止我。
可能真实的情况是这个男护士从头至尾都没有透露一丝他行凶的动机,但是《良心护士》整个制作团队想要从社会的角度来找找恶魔究竟是什么原因被豢养出来的?
毕竟在《良心护士》的整个故事中,即使是这个男护士入狱前所在的最后一家医院,也没想制止他,如果不是负责案件的警官一根筋的一定要逮住这个恶魔,也许他真的永远都不会被绳之以法。
医院为什么在明显感觉问题是出在这个男护士的情况下,仅仅只是辞退这个男护士而不报警呢?
甚至在警察调查的过程中还一再阻挠警察取证呢?
因为杀死病人的罪名实在是太大了,医院的管理层要权衡多方利弊,最主要的是要维护自身医院的形象,特别是美国的医院又基本都是私立医院的情况下。
可以说医院已经早就摆脱了治病救人挽回病人生命的最初初衷,维护医院的形象才是他们考虑在首位的事情。
毕竟医院里出现了一个随意杀人的“白衣屠夫”,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那明天也许医院就倒闭了。
正是每个医院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所以这个男护士才能在16年间不断的被医院辞退,又不断的在新的医院找到新的工作。
这样循环反复,至少300多个病人就这样惨死在他手中。
身患重症的他们本就活得那般没有尊严,而最后他们还死的那般“狼狈”。
正是医院忘记了治病救人的初衷,才豢养了一只16年无法无天的恶魔。
这是护士的不幸,这是医院的不幸,这是社会的不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版权归原作者“影视左右”所有,未经原作者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搬运~】《良心护士》: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的实力交锋之作医者有一双救人的手,但也握着杀人的刀。
乔治·马丁在《冰与火之歌》一书中,不只一次说过类似的话。
而在残忍的现实中,也确有这样的事件。
《良心护士》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名为查尔斯·卡伦的护士,在工作的16年内,相继杀害了400名左右的患者,没有确切的数据是因为人数太多,多到他记不清楚了。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在影片中饰演查尔斯·卡伦,昵称查理,一个经常更换工作医院的男护士。
查理外表看起来人畜无害,工作起来也尽职尽责,但事实上却是一个披着天使外衣的恶魔。
如果说小雀斑饰演的角色是披着天使外衣的恶魔,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女主角艾米则是一位真正的天使。
作为护士,她专业、幽默、善良,对病患的照顾无微不至,不仅时刻关注病患的健康状况,还经常用幽默和真心的问候化解病患和家属的负面情绪。
影帝、影后沉浸角色刻画恶魔与天使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演员的表演非常复杂、深刻、层次丰富。
从开始到结束,演员们,尤其是饰演两位主角的演员完全沉入到角色之中,几乎就是角色本身。
他们之间的关系进展不仅是影片本身的情节推进,也是两位实力派演员演技的实力交锋。
两位主角都呈现了诚意十足的演技。
小雀斑在影片中最炸裂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一段表演在高潮部分:查理在审讯室接受审讯,面对警探的质问,查理只有一句台词“I can't”,但小雀斑呈献了精彩绝伦的演技。
从一开始的冷静,到被揭穿的紧张、惊慌,到拒绝接受自己邪恶一面的愧疚,到抵死不认的虚伪,再到愤怒爆发的顶点,露出恶魔的面孔那种吞噬灵魂的暴躁、邪恶、恐怖直接穿透屏幕,让人不寒而栗。
只一个镜头,小雀斑却演绎了万种情绪与故事情节。
看这个镜头会完全忽视演员,观众面对的直接就是恶魔本人,在这个镜头表演的尾声,小雀斑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带有邪恶与嘲弄的笑容,潜台词就是“你们没有证据,只要我不说,不自首,又能奈我何。
”女主演技也毫不逊色,如果说小雀斑的演技是从冰到火的逐级飙升,那女主的演技就像水一样包容、流淌。
时而温和,时而激荡,时而柔缓,时而席卷一切……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最终在今年凭借传记片《塔米·菲的眼睛》斩获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杰西卡·查斯坦,在《良心护士》影片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无论是在工作时的温暖、善良、游刃有余,还是独自面对疾病、财务压力、家庭压力的无助、挣扎与崩溃,查斯坦的演绎都是入木三分,各种情感情绪都表演得非常自然流畅又有隐性张力。
固定特写镜头精微解剖主角世界除了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的题材分量,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这部影片让人叫好的另一个地方在于,影片叙事风格的人文思考与拍摄克制。
虽然影片的故事题材耸人听闻,但是影片并没有采用任何炫技、浮夸、骇人、暴力的拍摄手法来推进故事,刺激观众。
整部影片的拍摄极度简洁、冷淡、凝练,没有任何浮夸的情节冗余和拍摄渲染。
镜头语言保持着一种极度的冷静与疏离,不仅给演员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没有任何修饰的镜头之下,任由演员的情绪、情感在不断转化,并给予观众一种持续不断又保持克制的感染力。
多次运用固定特写镜头刻画人物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在电影中,固定镜头的静止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变化,而特写镜头常被用来增强镜头的情绪。
在固定镜头中进行特写就像通过演员的表演对角色进行显微解剖一样,对演员要求非常高。
它要求演员的表演从情绪、动作到情节推进尽可能一气呵成。
如果是情绪递进层次丰富、情感转化强烈的情节,演员不仅要透彻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并用眼神、表情或动作精准诠释出来,还不能有任何丝毫松懈。
影片对于查理和艾米都有这样的镜头处理。
动辄20秒左右的固定特写镜头,在演员所在的特定空间与背景下传递的情感和信息胜过千言万语。
多处固定特写镜头的运用,对准两位主角,一正一邪。
不仅让观众仔细审视两个主角,也是影片本身的一种冷静思考和对演员表演能力的十足信任。
比如,故事一开始就是小雀斑负责的病人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然后一个近40秒的固定特写镜头聚焦在病房外的小雀斑脸上,一系列紧张、不安的神情,看上去完全就好像他在为病人去世而惭愧、自责。
这个镜头事实上给予观众的影响是相对正面的,让观众以为透过镜头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柔软、敏感的良心护士。
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更有耐心和兴趣。
在影片视角切换至另一个故事主角艾米时,有一个艾米做完体检在汽车内20秒左右的固定特写镜头。
车窗外,阴冷天气里,雨水如注,车窗内,艾米的情绪转换非常复杂:由对命运控诉的愤怒、绝望,到默然流泪,再到平静接受,然后又用手抹去眼泪,重归坚强。
整部影片像是一道谜题,而谜底是需要观众随着影片进展一起思索的,直到影片结束也无法停止这种思索:一个看起来温暖、善良、愿意竭尽心力帮助别人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杀人狂魔呢?
他的杀人动机又是什么呢?
是对家人、爱人的恨,还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平?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这也是影片较受诟病的部分。
虽然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正的罪犯至今仍然没有交代他的犯罪动机,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有更多方式去探索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首先放成分,电影党没看过原著,所以就不在这讨论改编的成不成功了。
说下剧情内容大概就是女主患了一种病,必须要做手术可是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再加上上班时间不足没有外国医保报销,所以有些艰难。
紧接着新来了一位男护士,也就是男主,两人朝夕相处,男主又对女主一家人颇为照顾,所以感情升温的很快。
而在中途有一位病人死掉了,这种很平常的事所有人都没有放在心上,医院内部也在进行处理,直到7个星期之后才报警。
警察根据医院的隐瞒,和女主的谈话,越发觉得这件事不是那么正常,警察和女主配合一番调查后,发现原来男主在盐水里面注射药物,谋害病人。
最后在由女主一番感化,男主认罪。
剧情方面应该是悬疑成分高一点,但是有些不一样的就是,悬疑电影的主角一般都是凶手或者警察侦探相关的。
而这部却把视角改在一个可以称作为受害人的身上。
整部电影太工整了,无论是演员的演技,整个剧情,灯光,你挑不出一点毛病,但是音乐方面个人认为实在是太棒了,把每一处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了。
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太工整上面,总感觉差点东西,每次音乐到顶上了,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是接着工整。
就让人感觉总差一点,总差一点。
吊的心里特别难受,让我最抓狂的就是俩人在女主家里对话的时候,我几度都以为男主要爆发了,要突然变脸,要暴露本性。
结果都那样过去了,当然可以也可能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的。
还有一点一开始没做功课,看完才发现,这个事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
让我觉得离大谱!
最后说下评分:刚刚好4⭐差点3⭐半。
以上
我觉得最后这两段字幕才是电影的重点:几乎所有Cullen工作过的医院都对他有所怀疑,但没人出来指证或阻止他。
甚至,他被抓后,也没有一家医院受到调查。
为什么?
16年,29条人命,推测甚至多达400多名受害人,才遇到了一位良心护士。
这是一个简单干净,不煽情不血腥,网飞难得的不太网飞的剧本。
放十年前,评分肯定不会低,只是现在连我都觉得节奏太慢。
不再细究导演的意图,角度灯光,为什么交代这些而又没交代什么。
需要看直接干脆暴力爽快的电影,只接收,不反思。
故事没有具体交代Cullen的背景,没有解释他为什么他要杀人,但在最后的审讯戏上是有交代了一些线索。
例如,警察提问“是不是只杀女人”“是否因为她们让你想到你前妻”,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只有提到妈妈时稍微抬起了眼。
然后,就是一直重复说“不行”,从开始的轻声到最后失控大吼。
“医院律师不在场,我不能谈论病人的情况。
”一开始医院的纵容,让他无法停止也无所顾忌,一次又一次下手。
“为什么没人来阻止我!
”要多怨,才能不停狂喊20多次“I can’t!
”歇斯底里,没有意义又可能含了多重意义的句子。
“我不能说!
我不能杀人!
我不能停止!
他们都背地里针对我,我不能交到朋友!
妈妈死了,我不能为她做任何事!
医院将妈妈尸体丢失了倆小时,我什么都不能做!
我不能控制我自己!
我不能再杀人!
没人帮我,我不能停止!
……”正常人无法想象的情绪,看的人都跟着喘不过气,怎么可能还说Eddie Redmayne演技普通?
这一幕还让我想到了朱智勋的《暗数杀人》,当年叔演得能稍微收敛一点会更像杀人魔。
不过采访里,叔说导演连抬头的角度都必须彩排好,那就可能是导演要求的演技,可惜了。
其实全片我最想问的也是一个why,去查了一下才发现没想到真的是“They didn't stop”,虽然他心理肯定是有问题,不管是从事迹还是Eddie的演绎,但什么问题就完全不得而知了,但这样看完确实是感觉很憋屈。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也真的很恐怖,其实从女主做了个心电图和问诊要980🔪的时候我就感觉天塌了,这也太尼玛贵了。。
意识到就开除去嚯嚯下家更是(,我甚至想过是不是医院pay money让他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或者收保险钱之类的,没想到完全真的就是逃避责任(。
不过整个电影关于这方面感觉也拍的隐隐约约的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再雕琢一下。
tbh剧中很多次我的心情其实是Eddie Redmayne禁止再留这个发型,忒吓人了有点,完全暗黑杀手,角色演绎加成下哪怕是温柔的时候我都怕你突然来一刀()话叕说回来了,也就只有此男能在这种砂仁犯造型下还能哭的无敌脆弱感让人只想抱抱不想枪毙了。。。
影片结尾,当字幕揭晓查尔斯·卡伦在16年间杀害的病人有可能接近400名时,相信所有观众在震惊之余,心中也会同时涌起一个巨大的疑惑——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暗中却是个将屠刀伸向自己病人的冷血杀人魔。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影片对此却全然没有解释。
导演说,这是他有意为之。
2004年4月,查尔斯·卡伦站在萨默塞特郡法院的听证会上在接受采访时,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坦言,影片“有意让卡伦的个人生活笼罩在神秘之中,拒绝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不想让观众对卡伦产生认同心理,或是对这个人物过于着迷……因此电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正确的人身上,而不是敞开大门,潜在地推崇错误的人”。
这种影片的创作理念当然应当鼓励,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而言,我不得不说,导演有些用力过度了。
整部影片为了秉承“冷静客观”的原则,几乎除了再现艾米·劳伦视角中的故事以外,再也没进行任何主观表达。
虽然这的确在表演方面给了小雀斑和劳模姐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这种做法却也同时使得剧中角色终和观众隔着一层厚厚的窗纱,让人看不透,摸不着。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朴素的好奇心,我翻阅了一些媒体对影片创作团队的采访,以及卡伦案相关的资料,希望从那些真实人物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也给同样有疑惑的朋友们提供一个解读的空间。
艾米·劳伦的解释艾米·劳伦本人在接受CBS电视台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埃迪(小雀斑)的演技令人难以置信,我仿佛又听到了他的声音,我的朋友查理又出现在眼前”。
真实的艾米·劳伦与劳模姐对比“朋友”,时隔近20年,她依然如此称呼查尔斯·卡伦。
2003年,当查尔斯来到萨默塞特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时,艾米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害羞、敏感、说话轻声细语,不仅业务能力出色,而且与自己“臭味相投”,无论自己说什么笑话,对方总能接住自己抛出的梗,因此两人迅速就成了要好的朋友,谈论的话题也逐渐延伸至各自的家庭。
查尔斯向艾米讲述说,自己来自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的工人阶级家庭,是八个孩子中的老幺。
他的父亲在他仅有7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母亲则在他十几岁时死于车祸。
查尔斯说自己小时候一直被他的同学和姐妹们的男朋友霸凌欺负,童年生活“悲惨无比”,在他9岁的时候,自己就尝试着喝下化学试剂自杀。
这种脆弱感激起了艾米的保护欲,她感觉眼前这位有着忧郁气质的男人和自己有几分想象,同样遭受着童年的创伤。
当然,让两人之间拉近距离的并不仅仅是相似的经历。
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艾米向医院隐瞒了她患有心肌病的事实。
因为害怕被医院开除,失去医保,艾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得违背医嘱,带病工作。
这种危险状态直到查尔斯的到来才终于发生了变化。
在无意中发现艾米的病情后,查尔斯主动分担了艾米的工作量并帮她掩盖了病情。
艾米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查尔斯)是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他非常明白如果因为病情原因而无法工作的话对我意味着什么。
在我身体无法继续工作的那些晚上,是他帮助了我。
”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艾米与查理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当后来鲍德温和布劳恩警探找她调查情况时,艾米第一反应就是为查理辩护,她认为警方说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跟他有任何联系。
因此,当后来种种线索摆在面前,证明这位平日里彬彬有礼,待人亲切的好友心中竟然藏着如此恐怖的阴暗面时,艾米心情极其复杂。
她曾在不同的采访中屡屡提到一点,说感觉查尔斯的内心就像有两个人存在。
她很内疚自己没能及早发现这一点,因为这本可以挽救很多生命。
“背叛我的一个朋友不是我的天性,但我当然知道我必须这样做。
”这一点也使得她后来在餐厅约查尔斯见面,以及审讯室中劝解查尔斯时,对查尔斯说的那些话是发自真实的情感,而这种“真诚”也正是查尔斯最后之所以愿意坦白罪行的原因——至少艾米是这么认为的。
艾米同样想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朋友会有杀人狂的一面。
在查理入狱后,艾米仍去监狱里探望他,但最终,她并没有找到答案。
后来在采访中,艾米曾经透露,尽管无法证实,但根据自己和查尔斯相处的经历,她认为自己这位朋友很可能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他如此痴迷于杀死自己的病人,这是一种强迫症的极端案例。
查尔斯在童年时期被人欺负,他常说那是永远会让他感到悲伤和沮丧的时期。
也许他沉溺于杀人的欲望从那时起就已经悄悄植根于他心底。
饱受虐待的环境对他的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逐渐开始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取快乐,并最终通过杀死病人重新找回自信心。
他在过去的岁月中其实曾经多次呼救(入狱前共计自杀二十多次,并数次接受抑郁症治疗),但是无论是社会体系还是医疗机构,却都没有为他提供有效的帮助。
原著作者的理论 《良心护士》的电影剧本改编自查尔斯·格雷伯2013年的著作《好护士:一个有关药剂、疯狂与谋杀的真实故事》(The Good Nurse: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在格雷伯看来,以赚钱为目标存在的医疗体系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作为病人托付自己健康和生命的地方,医院却疏忽了他们作为保护者和治疗者的责任。
电影中当被问及作案动机时,查理只是简单地回答说:“他们没有阻止我。
”但在格雷伯看来,查尔斯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其实完全是医疗系统长期纵容的结果。
查尔斯在十几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医院当时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并没有立即通知他母亲死亡的消息,然后擅自火化了尸体,没有给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的机会。
查尔斯为马丁内斯夫人擦拭遗体的这段情节对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极为重要这件事情对幼小的查尔斯留下了怎样的创伤我们不得而知,但作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对他的潜意识产生了影响,让他意识到医院能怎样利用系统漏洞来逃避自己在病人死亡中的责任。
于是多年后,他利用同样的漏洞,杀死了自己手中的病人。
他非常肯定自己不会被抓到,这并非是因为他的技巧有多么高明,而是过去的经历让他知道,医院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掩盖不利于自己形象的“丑闻”。
记者出身的格雷伯对查尔斯做过详细的采访,他说有时候查尔斯认为医院完全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至少其中一些医院对此有非常强烈的感觉,但是,无一例外的,从未有人去试图查明真相,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他们的处理方式,往往就是给查理写一封正面或中立意见的推荐信然后让他离开,这样查尔斯就变成了别人的问题。
这种实质上的纵容,使得查尔斯不断得逞,而每一次谋杀,都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医院以营利为目标的本质会让他们做任何事情来挽救自己的“声誉”,患者的健康和安危不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一线医护人员更是被当做可更换的零部件。
查尔斯看到了医疗系统的虚伪,他仿佛是在有意利用这种漏洞对制度发起审判——虽然查尔斯从没这样说过,但他好像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
在格雷博看来,这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系统最尖锐的批判。
查尔斯·卡伦自己的解释当然,旁人的看法都是间接的猜测。
当事人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
2013年,62岁的卡伦在CBS的《60分钟》电视节目上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
面对镜头,卡伦声称,他觉得自己的这些谋杀是在进行安乐死。
查尔斯·卡伦接受采访“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受苦了,”卡伦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我在帮忙。
”他声称自己难以忍受医院在那些生命垂危患者身上所做的抢救措施。
卡伦表示,他给病人“下药”,他们的痛苦就可以结束,不必再忍受医院对他们的不人道待遇。
但是,和他共事过的护士却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却作证说,并非所有查尔斯的受害者都是临终病人,很多人在被他杀死之前明明恢复得很好,甚至已经有了康复的希望。
况且无论如何,卡伦也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
卡伦本人在被捕后也承认,虽然他会花上好几天来观察病人的痛苦,但每次谋杀的决定其实都是一时冲动下做出的。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都生活在一团迷雾中,他不记得他杀了多少人,也记不起他为什么选择他们。
有时卡伦会坚决否认他在某间诊所内犯下任何谋杀罪,然而在查看病历后,他又会承认自己的确对其中某些患者的死亡负责。
从上面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可以看到,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探明事情的真相。
也许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卡伦案件中,重点并不在查尔斯身上。
即便他的确是因为童年创伤而走上邪路,但这并不是任何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借口。
发生在查尔斯身上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杂糅了社会和心理问题的极端例子,我们无法将其归类总结,也难以将其消灭殆尽,只能鼓励大家用无畏和爱来面对它们。
只不过,关于影片的主旨,我所不同意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把查尔斯变为连环杀手看做是个不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例的话,那么同样用爱和温柔劝降罪犯的艾米其实也同样缺乏广泛的参考价值。
卡伦案后,美国新泽西州在2004年的《患者安全法》中增加了医院报告“可预防的严重不良事件”的责任,并在后续增强法案中要求,医院要对与患者护理相关的投诉和违规记录至少保存七年——这或许才是事件最大的价值:英雄人物的壮举值得称赞,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们能依靠的,应该是一个可信赖的体系,而不是难以捉摸的个人。
参考资料:|《时代周刊》的报道、《名利场》的报道 、BBC的报道、《人物》的报道、《卫报》的报道、DMTalkies的报道、《快报》的报道||维基百科关于查尔斯·卡伦的词条||维基百科关于艾米·劳伦的词条|
真实事迹才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恶。审讯室里小雀斑层层递进的I can’t 加末了邪魅一笑绝了!
8.4 为电影的视角点赞,也许没有满足窥视杀手的猎奇心,但普通人的勇气更值得记载,电影阴冷的风格和amy的温暖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Slow burn 的节奏让主题在最后破茧而出。微妙、自然、动情—jess回归到她最好的表演方式,就像导演说的amy是我们普通人的superhero. And Chastain is a superhero too.
什么都想说,结果就是什么都没说。人物形象没有塑造起来,背后制度原因也没有深挖,两头落空。
平淡止于小雀斑的审讯呐喊,随即归于平淡。沉稳、扎实。却也局限于此,普普通通!
好无聊啊
女主是不是过于冷静了....
前九家医院为了规避风险解雇男主还能说得通,但为什么要写推荐信?谁写的推荐信?谁在助纣为虐?不怕引火烧身吗?可惜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交代。
一个好人纠结揭发“朋友”的故事。两个小时的体量,仍然需要观众无限脑补的片子,如此单薄,都两小时了,还不够吗?
2.5/5 演员表现还算OK 但这也就是全部的优点了
两位大咖演技真是一场视觉盛宴,剧情上就是认罪过程有点感受上不够合理。关于认为“动机没说明”的,我想说历史上现实中很多犯罪的动机都是未解的,电影主旨在于批判医院系统的自私与不作为,罪犯最后一句台词“他们没有阻止我”已表明。不要以为悬疑剧看多了就什么都必须要大白于天下。
特写给到爆 就是那么自信 其实小雀斑可以演更bt的角色 海报眼神就很可怕了 是故事原型限制了发挥吧 只有疯狂输出icant那段让我战术后仰 不过为什么自杀伤痕是竖向的
第一秒就知道谁是凶手,但是节奏推进的很恰当,多一星给片尾音乐。
不是這兩位主演的話就很難看下去
片子无聊,但我查却实在美丽
就是两个演员演技撑着…导演在干嘛? #47
7.4/10
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整个电影就是很密集的劳模雀斑对话中雀斑吐露了犯罪的事实,结果从一开始就有警察介入了……优点是suspense建立的不错,但感觉整个电影既没有面对杀人犯的紧张,也没有破案的快感,对抗体制也没有那种无力或者无奈感。雀斑这个角色很难演,电影为了不脱离事实,对这个人物的挖掘也不是很深入,总体还是围绕劳模姐来的。但因为雀斑的角色不好立,劳模姐的角色也没有着力点吧。
沉闷压抑其实都不要紧,但是无聊真的太致命了。就因为他拒不交代作案动机,就拍不出什么波澜起伏了?从头看到尾也只能说明一点,美国的医疗制度和管理制度有大问题,不断的被除名被辞退,换个地方都能很快找到新工作。这么多人命,之前所有的医院出了事都不好好调查的吗?我看并不是罪犯有多聪明,而是可以钻的空子实在太大。
除了男女主的演技,没别的看头了。全片光线比那些川渝犯罪国产片还暗…
导演略显平庸的叙事效果似乎和话剧改编作品类似,光芒最大化的压在了演员之间的情感碰撞,劳模接到了目前为止最为本色的角色,底层挣扎求生,气质可亲是演绎善良人母不二人选,倒是雀斑突破了以往的形象,审讯室二人精彩值得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