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感受有点复杂但是说不出来,睡了一觉梦到在课堂上,和传统女权换座位什么的混乱的剧情。
醒来回想了一下这部片子,大概能描述一下感受了。
电影的故事结构很传统,两男争一女,而且女主故事线也很传统但是又带有一点点反套路的女权思想在。
比如女主父亲是将军,很遗憾自己只有一个女儿,但是女主的个性其实独立,具有领袖气质,又很有冒险精神,但她拿到的剧本依旧是传统女主的剧本。
小时候和两个男生一起闯祸,被父亲送到欧洲进修,长大回来做个淑女,两个男主疯狂追求她,她一会儿diss男2对女人只有妻子母亲这种角色想象太落后,一会儿又因为父亲拯救村子的愿望而牺牲和男二在一起吧,就是很割裂。
包括结局boss战也一样,男二关键道具丢了所以他跑了,这时候女主挺身而出号召大家战胜强敌,还展示自己会功夫。
但是下一秒又回归到两男主重新团结拯救大家。
但现在想想这种复杂的状态,可能和当地的现实是相关联,所以作品表现成这样也称不上差。
比如对男子气概的追求,对传统女性的期望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又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
女主对新时代女性的意识也是从欧洲那里带过来的,所以在当地她也会吐槽这里思想太旧了。
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也都面临很类似的困扰。
《生命之书》讲了一个可爱的墨西哥小故事。
阴影与责任我们的生活难免会有一些阴影,世俗的阴影。
家族的阴影下生活,不得不成为一名斗牛士。
虽然热爱音乐,虽然热爱歌唱,但是被给予了成为一名斗牛士维护家族荣誉的责任。
生活在永生徽章的阴影下,甚至有些忘记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勇敢。
勇敢的去生活吧,刷新生命之书的崭新页面,在空白的纸上书写自己的人生。
单纯,善良,充满爱独立与选择女主是个可爱的独立女性呐!
不属于两位追求者的任何一位,一直追随着自己的心做出选择,看到两个男孩子的闪光点,号召村民们一起斗争。
不赞同相夫教子的传统世俗眼光。
一个拥有丰厚的物质,是众人眼中保卫家园的英雄,在风光的宴会上拿着钻戒求婚,一个是未曾杀过一头牛的斗牛士,只能唱着歌把爱意诉说,她选了那个三观一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爱的人。
片子中的人物形象都好可爱,人死亡之后也不是可怖的骷髅,适合小朋友看!
对了,这本身就是一个讲给小朋友的故事呐墨西哥鬼节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 “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The Day of the Dead)。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兹特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
因此,节日中人们都要隆重地庆祝。
墨西哥人认为,鬼魂和人一样需要及时行乐,所以鬼节宛若一场嘉年华会,人们带著面具到处游走,吃骷髅形状的糖,面包上还装饰有鬼的形像。
黄昏时刻,全家人一起到墓园清理墓地,妇女们或跪或坐整夜祈祷,男人们交谈或唱歌,在子夜中烛光忽闪忽灭充满了整个墓园,游唱歌者为已逝亡者的灵魂高歌吟唱。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七月半的中元节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节日。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说这一天鬼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被放出来了,小孩子不能出门,小心被孤魂野鬼附身,或者被厉鬼抓走。
男主三人组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见证了死亡之后的,马诺洛,母亲的死亡以及爱人和自己的死亡。
华金,从小就是在活在死亡的阴影中。
玛利亚,马诺洛的死亡。
生命见证了死亡,死亡鼓舞了生命
这是一部风格定位就和大多数动画不一样的很有新鲜感的作品。
全片浓浓的墨西哥特色和风情,欢乐到停不下来。
开头就被胖胖的像猪又像胖猴子的博物馆老头吸引,穿着蓝西装,戴着白高帽,两边分的向上翘的白头发特像诙谐的小胡子。
像猪一样巨大的鼻子,圆滚滚的胖身体,这样的角色形象让人看了一下子就有兴趣。
亮点和创意无数,且层层推进,一个比一个高潮。
一直以来对于“文化认同”我就抱有一种奇怪的好奇。
因为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东亚三国一样有着长时间的稳定统一政权,有的国家历史上分分合合,有的国家甚至本身就是移民国家在数百年内迅速崛起,所以对于特定人群如何看待自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总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墨西哥为例。
世界杯期间偶然看见一个说32强大巴车口号的帖子,其中说墨西哥国家队的口号上自称“阿兹特克人”,不由得就开始好奇他们对西班牙的看法了。
尽管已经说了西语也信了天主,墨西哥人还是觉得自己在血统或者是文化上还是直接传承自阿兹特克,那么西班牙对他们而言是什么呢?
可怕的侵略者?
兄弟手足?
亦或是如匈奴契丹之于中国一样只是文明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若是方之日韩之对中国,似乎中国对这两家也没亡国灭种之恨。
假如比之满蒙,则不知道其国内是否也有喜欢揪历史老帐的人了。
总之似乎很难从本文化圈中找到类比,不过正因此这个问题就愈发有趣了。
就这方面而言《生命之书》并不能说是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思考,但至少是透露了一些态度,一些对于过去与未来,文化传承、分离与融合的态度。
故事以老管理员的叹息开始,紧接着参观博物馆小孩对于传统的不敬,而真神化身博物馆管理员向孩子们娓娓述说古老的传说,最终小孩获得对自身文化认同满载而归。
骗小孩的儿童教育片专用桥段,即使在国产片里也是老掉牙的了。
不过老掉牙本说明经典,老人向小孩讲故事这个模式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参观博物馆的孩童来自现代,故事的主体发生在殖民时代,而两个古老的神祗来源于印第安文化的时代,整个故事横跨了墨西哥文明中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历史穿过时间与空间通过亡灵节这一生生不息的传统而扭结在一起,这便是传承。
像这样一个文化教育类片子,看完之后不查资料是不行的。
大概很多人的吐槽重点会放在故事“老土”上,但如果一个片子故事过于简单,那么多半意味着它本身就有故事之外的其它内涵想要展示给你——不然为什么要有“故事片”这样的分类?
看完片子后稍微查了一下维基上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内容。
故事中的恶神Xibalba出自玛雅神话,在传统文献《波波尔·乌》中这并不是某个神的名字,而是地府的总称。
而他的对头故事中被称作La Muerte(死亡圣神),却是采用La Catrina的形象,西语版的维基里干脆就直接就把这个角色写成La Catrina。
本来两者在形象上有一定的相似处,都是盛装的女性骷髅,相比于20世纪初才被设计出来的装扮时尚的La Catrina,La Muerte有着更古老的信仰上的传统,宗教意味更浓厚。
不过La Catrina本身也被认为是与La Muerte的崇拜息息相关的,在被创作出来短短一百年间就成为了墨西哥亡灵节的象征人物,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生命之书》的编剧直接将La Catrina的形象称作La Muerte,想必也是认为La Catrina正是La Muerte崇拜在世俗的代表。
这两位神祗分别管辖的the Land of the Remembered和the Land of the Forgotten似乎没有找到对应出处,而且Xibalba既然本身就是地府,加上与La Muerte文化上不同源,似乎也没有理由又多出另一个地府的理由。
假如这是编剧的自主设定,那么这么设定的意图就很有意思了。
作为新兴偶像的La Muerte统治着the Land of the Remembered,直到现在仍然是亡灵节上受人喜爱的大众偶像;而作为远古神明代表的Xibalba则只存在于文献中,被人们遗忘在the Land of the Forgotten“受苦”,其中寓意颇值得玩味。
不过最后两位神祗还是百年好合了,时代在变人们崇拜的形象也在变,而死亡崇拜的本质从远古至今依然一脉相承,现代与传统并非天生即是矛盾的。
而亡灵节死亡崇拜的背后是什么?
是一种家族观念以及生死观。
当听说强盗要洗劫圣天使镇时,马洛洛和他的家人大叫“所有人都死光了!
没有会记得我们了!
我们会掉落到the Land of the Forgotten去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和《左传》中令尹子文一句“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完全是一样的思路啊,看来东西方在这方面还挺有共识的。
身体的死亡并非真正的死亡,被人遗忘才意味着永远的消失,所以从古至今那么多的人追求着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也许对个人而言有些虚无,但是对文明而言必然如此。
所以呢,为什么要扫墓?
为什么要祭祀?
只为不忘记我们的先人,那先缔造了我们文明和传统的人与自然。
PS 1:顺带一提,为什么要斗牛?
为了让人不要忘记自然的危险与人的坚强——在这一点上我可和动物保护主义者没有共同语言。
PS 2:片子里的三个神的名字分别是基切语、西班牙语、英语,看来墨西哥的文化熔炉所面对的还不光是来自西班牙的殖民文化,还有美国的现代文化2333
the book of life刚刚看完,翻开豆瓣,满屏都是关于勇气,善良,坚强的解读,很多不明缘由的轻蔑都隐藏其下,甚至有人将它解读成book of love, 对满屏秀恩爱表达不满,如果前者的无意识中还有的点点正面可以被接受,后者满满的不以为是感完全是在误导大家(当然如果仅仅是戏谑单身狗那就另当别论)。
生命在于原谅,生命在于独立,如果稍有一些沉重感和严肃感,我愿意这样理解生命之书里面的章节,而不仅仅是看到秀恩爱。
电影开头,manolo和华金为了获得maria的芳心,展开了一场争夺。
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出现在land of the forgotten 的主人xibalba和land of the rememberred 的主人Lamu...(名字太长,简称Lamu)向manolo和华金索要面包的对比之下。
Lamu装扮成乞丐向manolo索要面包,manolo直接的给与了,他没有得到Lamu实质的回馈,而是得到了great blessing of pure。
华金没有给予xibalba任何东西,直到xibalba答应回馈他一枚勋章为止。
manolo看似没有得到,华金看似得到了,可是,这样的场合是否似曾相识。
我们回到俗套的生活中,每当我们给的时候,我们都在要求回报,这并不代表我们是恶的或者自私的,这仅仅是无意识的小我害怕失去而已,就像华金一样,只有在等价交换或者是杠杠效益的作用下实现最大利益时,我们才做出物物交易,货币交易,甚至感情交易,但是,这种交易是短暂而不稳定的,这也注定了之后华金无法依靠那枚勋章赢得爱情,更确切的是赢得生命。
其实电影一开头就表明了这部电影是book of life而不死book of love,当故事讲到两个神仙打赌之后画面回到了博物馆,小孩子们问给他们讲故事的女士:So the ancient gods pick the three children to represent for the whole world? 女士的回答很清楚: yes, it sounds crazy. 这本生命之书代表的不单单是爱情,它代表的是世界,人生。
关于华金这个人物,出于动画片的面向,导游有意将他向恶的方向轻轻的推去,这仅仅是为了符合小孩子的观影感受,因为在没有善恶的电影中,孩子们是找不到自我感的,这也是我认为当代动画片的弊端之一,他让孩子们本来贴近本我的情况下依靠善和恶的分辨中越来越走向小我与桎梏当中。
作为成人来看,则应该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影,要不然只会像小孩子一样限于局限。
华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角色,他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活在整个小镇的依赖上,所有人的安全感依靠在他肩上,而他的安全感依靠在另外一个外部事物上,the medal of everlasting, 不死勋章,同时他对maria的爱慕更多的是出于占有,当maria问他你爱我只是想让我在屋子里给你做饭吗是,华金给出的是肯定的回答。
他并不是出于爱而追求maria,他把maria当做一个物体,他要的是占有,而他追求的资本就是不死勋章带来的不死之身。
因为拥有勋章打败chankal而骄傲,因为换衣服时忘带了勋章而惊慌。
华金的生命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靠外物来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感的,这其中,maria只是获得占有欲的方式之一。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电影中chankal的设定,也许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只是让小孩子明白什么是恶而已吧。
电影的真正的闪光点是manolo这个人物和他手中的那把吉他。
我尤其喜欢Manolo用吉他弹得那几首歌,太好听了,太动情了。
Manolo身上有太多妥协的影子,为了家族斗牛士的荣誉而无法坦荡的最求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为了父亲类似情感绑架的殷殷目光,不得不向斗牛举起屠刀。
而整部电影最大的高潮不是在最后打败了chankal,而是在land of forgortten ,manolo面对这无数牛的尸骨组成的大boss时,轻轻弹起的那首,the apology song. “Toro, I am humbled for tonight I understand, your royal blood was never meant to decorate the land”大boss在manolo面前慢慢的自我毁灭,就像无数的欲望,斗争,血腥,荣誉,在本我的forgiveness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这才是生命的真谛,生命在于原谅。
把电影阐述的稍显沉重,不过,成人看动画片,带有一定的沉重感也许是必要的。
《生命之书》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通过夸张的木偶人物以及幽默的剧情,传递出来的亲情、爱情、友情远超其他同类电影,也为小朋友树立了美好的生命观,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影片的动画效果也不错,剧中人物比较多,每个人物的肖像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看出影片在美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最后,这部剧适合二刷,感触会非常深呦。
说实话,《生命之书》里面的人物造型设计实在有些奇葩,特别是那些令人恶心的鼻子一度让人感到不适,这也是个人觉得全片最瑕疵的地方。
电影从头到尾讲了一个较为精彩的故事,特别是对于东方观众,看完之后就像品尝了一次墨西哥文化大餐,虽然近年来好莱坞动画长片已经很难有更进一步的创新,但保质保量讲好故事也实属不易,电影给受众儿童也进行了一次关于爱的深刻教育。
这是一部传统的西方卡通片,很老套的人物的人物设置。
三个小伙伴,两个男孩爱上了同一个女孩。
一个男孩热血直接,一个男孩文艺细心。
这样的故事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
全世界的观众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更不用说有两位形象反差那么大的两位神的赌局作为辅助。
但是怎么说呢,卡通片一直都是一种我们不会太在意故事上的悬念的片种。
如果按照一般的套路这也只是一部标准的西方动画。
但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还是相比起来有其亮点的。
在我的理解中,这部片子与其是在讲述一个二男夺一女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人在不断的争斗中战胜自己的故事。
这才是整部电影贯穿始终的故事,而且两位主角都同样的面对这样的困境。
都有一个显赫的家族,有一个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们必须去干的事情。
在这里,我十分喜欢这部电影对男二的处理。
这部片子里并没有把他处理成一个为了得到心上人而不择手段的人。
甚至在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去世时,一切都近在眼前的时候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品质。
他和我们的男主都只是在众人的期待眼光下不知所措的人。
庆幸的是他们最后都选择了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的路,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虽然说在一个成年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梦幻而又不现实,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把这称为幼稚的想法。
但有时候我想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勇气,那种不顾一切向自己心中所想而去的勇气。
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堕落,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人总需要渐渐长达,你需要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考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的那么自由自在。
不过这也就是这些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们总是能不断的提醒我们,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那条路是正确的或者说自己想要的。
我们缺乏的只是作出选择的勇气。
每个人对死亡和爱情的定义不同,各个国家对待死亡和爱情的角度也不同。
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死亡,还有精神的泯灭。
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需要你,没有一个人记住你,那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爱情同样,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已经忘却了生死。
但是爱情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人来爱你,只要你勇敢追求。
2017.05.07
画面太美,不敢不看
看到中途一度打算弃剧……但还是想期待一下结尾,结果真的是各种反套路,二选一的俗气爱情,漂亮女神和丑八怪恶鬼的正邪对决,你以为是这样的?结果人家全是反着来的,原来不是爱情,是自我觉醒,原来不是正邪不两立,是我俩组cp……还有各种后来COCO的亡灵世界,SOUL的遗忘之地,很难说一点没影响啊……最后那段打boss戏的动作设计也极其巧妙,跳了一支舞就干掉了大坏蛋。对,就还是要打大坏蛋~故事本身还是很硬伤,死去活来容光焕发还是免不了这英雄主义和英雄情结
看coco的时候就老觉得设定怎么这么眼熟,原来是因为先看了这个
人物造型 不喜
墨西哥姑娘都像小辣椒,花花绿绿花纹真好看。不过在牛面前唱歌可不是什么好主意^_^
相当喜欢!乍看以为不会是我的菜,开看后发现略诡异的画风和浓艳的色彩都在表达情感,墨西哥的艺术与想象像一场烟火盛宴般在这九十分钟内持续绽放,不断给我惊喜!在五彩斑斓之下,故事内核也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真爱信念,设计出的人(鬼)物各个栩栩如生,想为之喝彩。想二刷了!
二星半;钱老板怎么万年悲催男二命,语速那么快差点没听出来,即使不露面仍要扮作肌肉男也真是醉了;画风瑰丽,但不是我的菜。
寻梦差不多,这个也还蛮有趣的
我觉得比寻梦要好,因为内容辐射大,又是早期,视觉 效果依旧很赞
色彩艳丽的欢乐故事,亡灵节的设定很好玩,只是男二太苦逼,被反面选中注定会输,可惜连个家人都没有,感觉牺牲的太亏。
虽然说是墨西哥,风格却蛮西班牙。Radiohead 的<Creep>应该是原声中最大的惊喜,而电影本身的最大惊喜应该是时常让我眼前一亮的、美不胜收的场景设计;很罕见的别具一格的动画风格,那么多复杂的小细节应该会增加不少制作的难度吧?不过,还是觉得人物造型好坏参半,那些个或大或长都粉红的鼻子,丑。
本真的善良,颇有蒂姆伯顿的风格
最喜欢这种故事线非常简单清晰的童话,就像睡前故事一样通俗易懂,加上歌曲首首动听,画面精致华丽,扑克牌式的人物造型…算不上什么情怀和深度的动画,但足够耐看。这一点上跟《盒子怪》只有一个彩蛋之差。
从主角到反派,所有人都超级浪漫有没有! 从年轻姑娘到男主妈妈到女神每个女性角色都是既温柔又厉害的狠角色有没有!
设定无法爱
全程秀恩爱的两个神,虽然有点无聊但是歌好听积极向上。
色彩艷麗。剩下就……超——————無聊!配樂幾乎全部是改編而且改編得挺難聽_(:з」∠)_
拖的版本竟然是港版字幕关也关不掉,看了几分钟就发现这故事超级的老套完全可以知道后面的路线怎么进行,除了那类似的木偶(?)人设之外有一点新鲜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可夸的,颜色方面虽然鲜艳但不觉得漂亮,音乐方面用了太多流行曲风格不对,墨西哥的亡灵节有点新鲜但真的故事太一般了
奇葩,Creep都唱起来了。分明年度最烂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