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显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人造传说,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Dokfa nai meuman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朱安贾伊·伊鲁斯里,罗宁·提姆,Saisiri Xoomsai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荷兰语言:泰语年份:2000
简介:導演和工作人員拿著 16mm 攝影機訪問泰國小市民, 請他們說說自己的過去~ 親身經歷說完, 還要再說另一個故事~ 此後, 導演拿著這個故事, 四出走訪泰國的鄉村, 邀請當地居民齊齊來玩接龍遊戲, 即興創作下一個段落~ 最後, 導演將這集體創作的故事在有限資源下拍成一部電影~ 這虛構的故事, 講述一位長期坐輪椅的..详细 >
發著燒看 不知是種享受還是杯具 話筒各種穿應該是故意的(原諒我近期可怕的職業病)故事結構很好 果然只有小孩的思維是最令人啼笑皆非的
极其迷人的影像实验, 阿彼察邦结束在芝加哥的留学后回到泰国,此时的泰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阿彼察邦集结了6个人,花了2年时间,在泰国各地旅行,然后拍摄在火车上、渡轮、汽车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再找一些人对着镜头讲述一个关于家庭女教师(由许多不同人饰演)、残疾男孩和神秘男孩的故事,讲述者是小贩、乡村青年、剧团演员、编剧和小学生,他们构筑着这个匪夷所思故事的细节,在阿彼察邦看来,电影的叙事远没有现实重要吧,所以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跟随着阿彼察邦带有极强介入感的镜头(还包括许多声音的介入)游历于泰国的乡村和城市,去看看这个国家的分裂与和谐,阿彼察邦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情节(如之后频繁出现的看诊片段来源于其父亲是医生的童年记忆)和强烈的影射(时不时出现的候选人海报等)
三星半。第一次看阿彼,很是惊异。随意甚至肆意的画面,全被框在了做旧的年代感里,本以为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伪纪录形式(同时也是俗套的),没想到从老太太的那一段莫名其妙的叙述开始,一点点莫名其妙的诗意也显现出来,一个由星星变作的神秘男孩就这样突然出现了。一个民间故事,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人群的嘴巴,甚至是不同演员的演绎同样的角色,一点点被歪曲神化,却又一点点地愈加完整,直至被建构完全,并由一群满口胡言的小朋友来作结尾。其实也能够发现,不同状态的人所述的部分,也总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呼应。等待再次观看,迷迷糊糊的地方一大堆。
#正午显影# 就是我自己想拍的那种电影。阿彼察邦的debut真是太强悍了,阿彼察邦其后的作品没有一部能赶上《正午显影》,在20世纪末,电影花样几乎已被穷尽,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已,阿彼察邦竟然还能拍出这么淳朴又繁复的神作!跪了。
终于看了传说中的这部电影!导演用日常积累的粗糙影像素材,以纪录片的风格,拼贴起一个当地流传的奇幻传说。电影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若即若离,观影过程中有一种游离于画面和故事之外的奇妙感觉。我觉得这电影给那些心怀电影梦想的新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这 真的 好任性。- -
5/28@正午 7 阿彼察邦第一部正片,16mm13年数码修复。故事携带者与被故事携裹的人,经由遗弃经验衍生、传递下去集体潜意识(想象)中对疏离与战乱的恐惧。细琐、耐心,从每一个人身上汲取灵感的能力,旧影像回魂式切入。55'58''的突然显影- -
这种半纪录半演绎的方式费里尼已经玩过了,不算新鲜,虽然这个故事组织的方式挺有创意的,但除了形式本身之外,主题表达我不是很清楚明白的看懂了,或者主题根本就不重要?
三星半。与《幸福的阿扎罗》对看。虚构与现实之间如何区隔?第一部长片里,通过多人接续讲述一个故事,已经凸显出阿彼察邦对东南亚神秘主义的关注。讲故事的方式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对待闪回/过去。
讲故事是一切叙事的开始。本片将故事的内容作为内容,将连接故事的方法作为框架,十分有新意。而且黑白片总是格外动人的。
阿彼察邦的第一部长片 很有实验性 一个故事很多人讲下来 始终贯穿的是风土人情 也许那神秘之物正是泰国
正午过后,第一次来大银幕看阿彼察邦兼阿彼察邦处女作。正午显影,正午犯困,在亚热带夏日体验热带东南亚风情,泰国乡村风貌人情采撷,残疾男孩和女教师的民间传说,村民口口相传故事接龙,越说越荒诞魔幻。16mm胶片摄影机摄出粗糙颗粒黑白影像,真实和虚幻之间游移,模糊了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界限。
阿彼察邦的处女作。这是一个以艺术性和对社会的揭露性显称的导演。不过不知是太困的缘故,还是什么,总之我总入不了影像。这种感觉比看是枝裕和的处女作感觉还要弱一点点。目前印象中,大部分我欣赏的导演的处女作,都能让我投入地看进去,并且感受到惊奇。
资料馆. Dogfhar作为传统“自由之地”的泰国,神秘男孩作为后二战时代的泰国统治者,邻居作为美国,而残疾男孩作为泰国人民的象征。片名所谓“正午”在影片最后才出现,阿彼察邦的残忍也才开始显现:残疾男孩与神秘男孩一起嬉戏玩耍,未来的泰国也将由这群在好莱坞式叙事(指最后的“外星森林大战”剧本编篡)中成长,给狗套上玩具车的“无辜”男孩掌权。一个有趣的点,侯孝贤导演《最好的时光》现代部分开头借鉴了该片的开头,同时,《最》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正》的姊妹篇:《最》利用同一群演员演绎不同时代的故事,而《正》则是利用不同的演员去续写同一个故事。
物影萦绕、心像纠缠,明灭转折,错乱滋长。无政府主义式的游述,展开的是情态的多貌,不言的是认知的杂念。没有睡着,试图给自己找到一个清晰的切入点,最终还是放弃,沉没到轮番的想象、消融进难辨的神秘,好像也不错。
experimental docu-drama
看了简介才知道是已故事接龙的方式延续着越来越离奇的故事,实验性极强。但似乎对这种手法无爱。故事在电影中本来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优秀编剧绞尽脑汁地进行艺术创造,而是让剧中人物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故事的走向,不得不怀疑这种电影的可看性!做为实验、前卫片来看就行了。
倒不觉得没有剧本就nb 我寻思用影像来解构口述传说实在是降维了 属于想抖抖机灵但素材没利用好的那种 挺无聊的。高糊画质+巨糙的收音 整个感官系统今儿都被炸坏了 救命。最有意思的地方竟然是政治私货 好吧。新片请好好拍我就还能继续粉 #资料馆#
现实与虚幻故事,及对故事的现实搬演、拍摄、虚构和纪录片式采访,多种电影文体混合到一起,何谓“文体的对位”:如布洛赫的《梦游人》的第三章分别运用了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论文五种体裁;如昆德拉《笑忘书》中的第三章,分别由“轶事、自传性叙述、批评论文、寓言、关于飞翔的叙述”五种因素构成。阿彼察邦的处女作,才华横溢,一种电影式的复调书写,也顺带模糊了纪录与电影,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同他的前辈蔡明亮和阿巴斯一道。
“实验阿邦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