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ho和Javi两人在阿根廷相遇,看对眼的两人炮火连天。
本以为是初次见面遇到同频之人,实则是在二十年前两人还有女友的时候已经见过并且也有过一夜情了。
现在的情况和20年前的情况类似,彼此都有男友,并且Javi还有孩子。
跨越20年的再见,终究是不会持续和长久。
Ocho在睡梦中也开始幻想,幻想如果和Javi两人在20年前的相遇之后如果能厮守将会是怎样的场景,不过依然怅然若失。
故事的设计很巧妙,从现世到回忆再到梦想。
第一幕其实是第二次见面,对应的是现世。
第二幕其实是第一次见面,是两人20年前的回忆。
第三幕其实是出现在Ocho的梦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未来,是无法达到的梦想。
时隔20年的再次相遇,干柴烈火之后的互诉衷肠,即使对对方的感情再为强烈,但是终究无法有省略号一般的未完待续,而是直接被划为了一个结局式的终点。
看完之后感觉好大一口气,怅然若失到了极致。
为什么20年前看对眼的两人,在20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而在20年后的再次相遇,回忆之间流露出了的真情实感,但被双方现在所有的感情状态所困,而无法去追逐20年前的自己心中所爱,这大概也是错过的现实。
错过的东西,错过也就是错过了。
Ocho和Javi的人设,看完感觉就是渣男啊。
第一幕和第二幕,两人都是互相有一段感情关系的。
可是两人都背着自己的对象大搞特搞,虽然名为开放式关系,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点无法接受的哈。
可能因为我思想很落后惹。
Ocho在第一幕有女友,背着偷吃,和Javi搞在一起,后面直接变为彩虹了,这是在干什么。
第二幕依然有关系,只不过远在纽约,不妨碍自己在阿根廷大吃特吃。
最后一幕梦想和Javi长厢厮守,甚至有一女儿,可是最后的场景还昭示着他的心依然不在自己的伴侣的身边。
这也欲求不满的人可以直接下油锅了,I said what I said。
昨晚没忍住还是熬夜把《世纪末》给看完了!
“两个男人,三个时空,同一个世纪末。
”但也许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到底是铭记一个人二十年,记他的音容笑貌,记他的零星片语难,还是保留一件二十年前捡到的旧衬衫难呢?
有些错过就像海滩边一转身的消失,又在阳台下路过;而有些错过就是二十年后再相见后的再别离。
二十年前Kiss衫和诗人相遇,互相成为了彼此的觉醒;二十年后再相逢,Kiss衫还记得诗人的点点滴滴,诗人只保有对Kiss衫暖暖的印象,直到回忆被勾起;想来Kiss衫还是有些伤心的,怎么能没记住呢?
也许他的 “pero tranquilo/slow down” 正是自己潜藏的倔强:如果上一次是恣酒的冲动导致了第一眼的没认出,那么这一次就让时间缓缓,好让你的记忆也和我的一样深刻和绵长。
诗人假想的片段,两人商量着哪些旧衣服该扔掉;拿起那件现实中两人初遇时捡到的同款黑色Kiss衫,诗人问,这件还挺好,为什么要扔掉?
Kiss衫回复,因为你已经太久没穿了。
我想,或许导演是将两个人的心思揉进了一个人的梦吧!
二十年前Kiss衫遗憾着自己的错过,在二十年后完成了对当初缱绻的和解。
而诗人,在二十年后怅然若失,二十年前的自己,似乎错过了什么。
看完后也想拥有一件Kiss衫,both 😉
电影里面哈维说过,昨晚和朋友一起在酒吧看到街上的奥乔,就认出了奥乔,所以我就去理了一下时间线,男主男二20年后相遇,清晨奥乔看到穿着kiss的哈维在楼下经过,早上奥乔旅游然后到海边,中午把楼下经过的哈维叫到楼上,下午两人去买东西,傍晚在楼上谈心,晚上两人分离,20年后两个人从相遇到分离只有一天时间。
所以哈维是在两人相遇的前一天晚上认出男主后,隔天凌晨就穿着kiss衣服去男主周围想让他认出来
可见哈维爱奥乔是有多深,相隔20年仍然一眼认出男主(相反男主却认不出哈维),而且这件20年前奥乔离开留下来的kiss衣服,也被他保留了20年。
奥乔问哈维这件衣服有什么含义的时候,哈维只是说这是件旧衣服而已。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旧体桖能穿20年不坏,后来我想应该是20年没穿过,只是这次遇到男主后才特地穿上的,真的我哭死
Present day, Ocho (Barberni), an Argentinian poet living in New York, visits Barcelona and stays in an Airbnb apartment, hooks up with a local guy named Javi (Pujol), it all starts like Andrew Haigh’s WEEKEND (2011), sex first, conversation later. During a later getting-to-know-you chat-up under the city’s purple afterglow, we are told, Ocho has recently broken up with his boyfriend of 20 years, Javi is married with his husband, they are in an open relationship and together have a toddler daughter, and Ocho is caught off guard when Javi mentions that they have met 20 years ago. 1999, the end of a century, Ocho arrives in Barcelona and stays with his friend Sonia (Maestro), whose new boyfriend is none other than Javi, after a cruising encounter, Ocho falls ill and panics that he might have contracted HIV, but recovers the day before his departure, he spends one day city-visiting with Jav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and the mood-setter of A Flock of Seagulls’ SPACE AGE LOVE SONG, they engage in torrid lovemaking, the morning after, Ocho leaves without saying goodbye. Apparently, Ocho’s erased memory of this prior connection is jolted back, in the third act, he dreams up a scenario that what if he and Javi are a couple has been together ever since, now rearing their young daughter in tandem? How that dream will end?Lucio Castro’s debut feature is a masterpiece of minimalism, adroitly avails itself of its bare-bones, pedestrian elements to register the more surreal atmospherics, for instance, a fridge crammed with food conduces to the suggestion of a sea change in the narrative, and an uncanny encounter with a deceased character becomes a telltale indicator of reality or fantasy. A remarkable epitome of sieving human’s cosmic commonality (loss and hope, regret and yen, conflict and modulation, transiency and constancy, etc.) through an everyday milieu, END OF THE CENTURY is almost too modest in its visual expression, but stalwartly hammers home its philosophical nexus that really packs a punch in its afterimage. referential entries: Lorenzo Vigas’ FROM AFAR (2015, 8.2/10); Andrew Haigh’s WEEKEND (2011, 8.1/10).
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多讨厌抵达目的地。
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终点对我而言意味着死亡。
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式,永远都在中转,保持未连接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活在永恒的自由里。
2019年一部阿根廷同志电影拍摄制作完毕,陆续参加各类独立性质电影节,期间收获一众影迷,更在一些影展上获得最佳国际剧情片奖。
2020年2月这部影片在腐国上映,故事内容与巴塞罗那古城建筑相互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叫人回味无穷,它就是《Fin de siglo/世纪末》,作为一部处女座影片,能有这般收获,其中的付出只有电影人自己知道。
影片取名《世纪末》,刚开始看时并不能明白其意,只是被从游客角度出发的视角所吸引,跟随镜头里的角色游览城市的风景,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一切慢慢有了头绪。
世纪末,很多人都被“世界末日论”所困扰,就连大小电台也针对这一话题频出科学报道,可见,在那个阶段,一种焦虑躁动的情绪隐隐的掌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这部电影的关系,就在于,影片男主Javi与Ocho在世纪末交谈中,所展现出对此的情绪状态。
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
当然,这不是关键,有心的观众把它看作是一个时间的分界线,它串联起主人公分开又相遇的时空,年份的数字在变,周遭的一切也在变,但初次相遇与再度相逢时,悸动的心理状态依旧保持新鲜,是时间拉开了距离,也把固有的情感变化,隔档在“熟悉”的范畴之外,身体本能的喜好在历经变迁中才会仍旧朝着眷念的味道探寻。
这正契合了影片中段,Ocho离开后留在床上的那本《Close to the Knives》里所引用的话“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把它看作是Ocho的真实写照也未尝不可: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恨抵达目的地,旅途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对于我却意味着死亡。
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导演将影片做了三段式剪辑,从【现在时】跳回曾经的【过去时】,去缅怀“似曾相识”的感情之下双方共同经历的时光;然后再从【现在时】切换到【未来时】,以构想两人一同生活后所可能面对的种种。
前一个切换手法直接,没有做任何过渡就开始引入画面,后一个切换看似平缓,却要让观众带着满满的疑惑来看完,如果不再次推敲,可能会落入“没看懂”的境地。
这算是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小游戏,就在“开冰箱”的刹那,完成了切换的过程。
飞鱼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拍的更加深邃一些,若是借鉴《穆赫兰道》的手法,整部影片会显得更加高级,当然这里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
整部影片以“情”为主线,虽然有大尺度的片段,但都是服务于剧情,撇开“同性”的外壳,其所构成的感情世界伦理观在各类群体里都会存在。
但这部影片,确实引发了LGBT群体内部关于“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等话题的思考,而影片优秀的剪辑也在于,给角色一次面对未来的机会,即使当下无法圆满,看看未来是不是就能够性事和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呢。
看完全片,飞鱼发现,这部处女作与2011年英国上映的《Weekend/周末时光》有几分相似。
第一,题材一致,两部影片都是描写的同志群体(这里以男同为主),通过性事引出故事主线;第二,双男主的搭配,没有其他主要角色纠葛,正面反映主角的情感活动;
第三,主角双方相处时间短,《周末时光》就两天,《世纪末》算上“曾经”的桥段,也不会超过一周。
若将海报的基调,角色扮相,影片结束前的画面考虑在内,这两部作品就有的一拼咯。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有圈点,如剪辑方式、表现手法,以及最后可能有的结局。
话说回来,优秀的作品就该有供于他人借鉴参考的地方,不是吗!!!
我认为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内核就是奥乔亚所写诗歌的具象化。
电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二十年前奥乔亚在对哈维产生感情后离开,二十年后他们重逢又分离的现实世界。
这时的哈维对于奥乔亚来说是“中转”状态,“保持失联和不熟悉”,显得更具吸引力。
后半部分像是因选择不同产生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奥乔亚二十年前没有离开,他和哈维组成了一个家庭,还有了一个女儿,两人之间已缺乏了爱的激情。
这时奥乔亚已经“抵达”到了他和哈维的终点站,而对于奥乔亚来说“抵达意味着死亡”。
这一切就像是奥乔亚在现实世界与哈维再次产生激烈情感后,内心渴望的一种可能性。
而电影结尾奥乔亚从另一个世界中清醒,却证明他一直享受一个人的状态,他想要的爱情是有距离感的,爱情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稀松平常。
导演不只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电影有很多的对话颇有意味,探讨了爱与性是否可以分离,个人在爱情关系中自我的迷失等问题,但都只是浅尝辄止。
另外想说电影中的景物镜头,天空的颜色真是美极了。
如何在朝夕相处之后如何还能保持当初热恋时的感觉,ocho和javi在这部电影中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20年前遇见了你,我离开了你,给你留下一件T恤和一段回忆;20年后遇见了你,你离开了我,让我不禁想象和你在一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婚姻,激情的退散,被捐走的kiss T恤,正如你描述你现在婚姻状况一般。
于是我在阳台上十分肯定地告诉你 和我在一起20年的人绝对不是你。
因为我和你之间是绝对浪漫的,是绝对自由的。
如果最后我们的生活最后会变成想象中这般,那我宁愿你现在从我的生活中离开。
从而让回忆在此刻永远停留,停留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停留在这转变中的日子里,好让我永远的爱着你。
曾为爱人间互相扶持的平淡生活而感动,但未曾想过爱人间的分离也能让人如此为之触动。
处女作能有此功力,所以给四星。
三段叙事,如果说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前尘往事”,那么第三段只是男一脑中的臆想。
如果当时他和男二没有擦肩而过,而是相知相守二十年,最后的情形也只是“成熟地面对各自不同的需求”。
说实在的,当第二段结尾,男一留男二在家时,我非常怕男二毫不犹豫地说:好!
因为眼前的这位毕竟是他二十年前穷尽一切找寻的对象,现在他终于又和他在一起了,而且两人显然很投契。
还好,男二说,他和丈夫约定,开放关系下,无论如何不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两人约定还是走下去)。
这,与男一和爱人相守二十年分手,找寻所谓的“孤独的自由”,是个明显的分别。
无论最开始的烈火有多少猛烈,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开门七件事的普通生活。
回头看第二段里引用的这句话: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这所谓的永恒的自由,存在吗?
这是一个老公是精神病,老婆陪他玩了二十年的故事,女儿的橡皮鸭子是关键,一堆影评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开始大篇大篇写影评,三段时空都出来了要多离谱多离谱,老公有臆想症,食物变少,最后楼底下kiss男跑过去,都是臆想,第一段故事是臆想症发作,老婆陪着他玩,第二段故事是老婆给他讲二十年前怎么遇上他的记忆,第三段故事踩到女儿的橡皮鸭子也是恢复正常,带孩子。
最后老婆都跟他说了我明天要上班先睡了,然后老公站阳台上,接着第一段幻想故事,臆想第一段故事结局老婆穿着kiss衫离开了。
精神病臆想症很厉害。
老婆不离不弃很牛了。
有时候镜头展示的视角不一定是真的,因为那是老公的视角,他有臆想症。
但有些实物是真的可以触摸到的,比如突然踩到的橡皮鸭子。
冰箱食物在第一段故事变少,是因为老婆在陪他玩,第三段故事开始,踩到橡皮鸭子,打开冰箱,食物变多,老婆陪玩结束,买菜照顾女儿,新的一天开始。
所以老公视角的镜头不一定是真的,他有臆想症。
还有些人认为攻受体位对换,所以一定是平行时空,我只想说,国外互攻0.5很常见。
返回去,再看看第一段奥维失忆后javi陪他演戏的故事,奥维突然做攻,把javi双臂绑住,努力进入javi身体那一段,🐔儿真的进入的很艰难,javi疼的倒吸气,做完特别爽,都是反映没臆想症正常生活的时候,javi一直做攻的,再看,对应了第三段臆想症的病好一些看着javi想啪啪,自己顺从做受,反映出javi一直是攻的。
#硬盘清理计划# 如果影片存在奇怪的晦涩,那么很大程度要归咎于创作的小说思维而非电影思维。在描绘时间上,两者显著的区别是电影的时间是具有物理性质,在银幕点亮的瞬间,街道景观以及人的容貌都也被照亮了,因此无论是描述过去时还是畅想将来时,它们在同一条时间线上都是有明确落点的,从而无法如小说一般被隐藏。
世纪末有过一首中文歌叫 或许可能应该,歌名暗合了这个在回忆和幻想间漂移的三段体故事。当年方寸大乱的恐艾进化成淡淡一句我在吃prep,二十年改变了一个群体一代人,长大才知道平权不是终点,自我追寻永远在路上。想与你乘着流失的时光,不在乎是沙漠或海洋,就算全世界都暗淡,你始终在我的心上。
上过你,爱过你。
导演卢西奥·卡斯特罗对生活情状的感知,令文本迸发出盘根错节的幽默、欲望、惆怅。这种复杂性也体现在结构上,三个段落不同的下笔方式,缠绕出思考上的错乱,情感的未解。万般皆可抛,心底却有一个人永久停驻。Kiss!Kiss?Kiss……
啊巴塞罗那
#hklgbtff 跳舞那场不错。过了二十几年,两个人造型完全没变的吗?拍得有点confusing。
同性不喜,走你
本以为是如侯麦《夏天的故事》一般在旅行中邂逅成长救赎的温情故事,结果导演玩的是记忆,是时空,是悬疑。有别于此类多数类型。ps:开始还羡慕男主在Airbnb上选的房子,搞得我都打开了Airbnb憧憬了一下想去的地方的民宿。
同性恋?
画面色调很美 巴塞罗那的粉色天空下两人坐在露台边就着一块奶酪一瓶酒聊过去与现在 可惜叙事线和场景间切换不够清晰 最后一段的幻想倒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如果当初没有错过你 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一次高烧两次呕吐,自天而降的KISS衫是揉碎了岁月的歌。用二十年时间来重建一夜情,再用余生去浮想联翩,爱定格在了巴塞罗那的世纪末
喜欢夏天,喜欢绿色的夏天。
唯美基片四件宝:脱不完的外套,冲不完的澡,谈不完的艺术,打不完的炮儿。
一个是从天而降的kiss短袖,一个是索妮娅在街上歌唱,一个是最后奥乔在阳台上看着哈维离开自己的视线,这三处出现得都很奇妙。不是时间从我们身上流淌过去,而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穿梭,相同的拼图错位出现,人与人或许相遇,重逢,又或者是错过。很难界定到底哪段叙事是真实,哪段是虚构,但可以肯定巴塞罗那一定曾有过这样的夜晚,散步,跳舞,相爱。站在阳台上看你走过,我可以呼唤你或是沉默,二十年尽管天翻地覆,也只是一个爱上的瞬息。(这部低于预期,但是看完在写短评的时候回想着最后阳台一幕又觉得很难以名状)
3.5 今年的[周末时光]。人生的可能性带来不一样的二十年,一转眼物是人非。两个演员火花四溅,见证了同志史上最近的二十年。上个世纪的情愫要到这个世纪来还。导演本人坦言男主和自己很像,看来一定是Kiss铁粉。(导演说故意20年前后不变妆,因为聪明的观众都能看出来😅)
看不懂
差点迷失在三种不同时空的转换里,在一起20年的或许不是这个人,但即使过了这20年,你依然爱他,就够了
两个男人的三个时空相遇和相艹的故事,要是没看评论我真的没看出来。略无聊,不好看。
2020年开篇看到最好的同影,回味无穷。
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