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个双向暗恋的蓝色故事。
堇最喜欢蓝色。
第一次见面,真奈穿着蓝色,最后真奈录视频也穿着蓝色。
她给她绑头发的发圈是蓝色,去看大海时和真奈的幻觉里,堇都穿着蓝色连衣裙,海也是蓝的,堇的心也是蓝的。
看海的时候真奈问,安心到底是什么呢。
堇说,就是有个人能深深爱着你,凡事优先考虑你。
后来她又说,在真奈房间里很安心,像在海底。
真奈笑她,这是什么说法。
她看起来开朗,和谁都聊得来,其实是把自己像收音机一样调成和周围一样的频道,假装合群。
她说妈妈没有自我,可她自己也是这样,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堇是一种紫色的小花,小小的一朵,美丽又脆弱。
《宠物情人》和《澄与堇》里也有这个名字,现在想想,她们都是这样的女孩。
堇喜欢真奈大概是因为真奈不用假装,不用假笑,真奈才是真正有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让她安心。
那天夜里睡在一起,真奈说她找到那个同频的人了哦,堇好像很感兴趣地问是谁啊,又意味不明地咬了真奈的手。
之后就是她搬出去和男友同居,男友不理解,让她别说违心的话,真奈怎么办。
她说又不能和真奈一起住一辈子。
确实是违心的话。
她以为真奈找到的是别人,所以才逃离的吧。
可真奈就是在说她啊。
世间的阴差阳错。
真奈确实是给了她很多做自己的勇气,头发慢慢剪短,脱掉裙子穿上裤子,自己去旅行。
我想,她是不是打算旅行回来就和真奈表白呢,她已经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了,回到心安的地方,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也是她的梦想吧。
可是后来。
后来。
突然想起二熊说的,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在那之后好几年,即使堇的妈妈和前男友都已经放下,打算忘记了,只有真奈还一直困在过去。
他们都觉得她是普通人,只有真奈了解,她是最特别的。
她梦到她,以为她的离开是做梦,而在梦里她也要离开了。
风轻轻吹起窗帘,再睁开眼睛,要亲吻自己的人早已不在。
永远有一个吻未尝,有些烛光未燃亮。
“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帮我扎头发用的发圈,我好像忘记还你了”。
(现在很喜欢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bgm很好听,轻如呼吸,重似海啸,配上最后的动画让人想流泪。
动画里两个女孩亲密的那段很美。
这部电影其实有一部是我能共鸣的地方,我也有个很好的朋友,她总是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人源非常好,但我与她认识了2年,玩了一年,天天一起吃饭,上操等,我也把我的心事说给她听,她慢慢也会说心事给我听,我原本以为我和她的距离近了一些,最后发现她始终跟我保持这距离,就像电影里那样她不过在像手音机那样不断的调频,但可惜的我不是电影里那个人,不是那个能让她展现自我的人,这段关系我有时会在想是不是我在自作多情,有时会想她会不会累,有一次她也无意中同意我说的她的好相处很公式化,很多时候并不是喜欢你,只是这是个'公式'她需要去套,她的家庭氛围也是这样鼓励的。
有时我也能看出她很累,所以有时她也会爆发。
像逃却逃不掉的感觉,但她有时也沉醉其中。
其实我也像女主那样羡慕那些能与任何人都玩的好的人,但现在又有一些改变,我的看法是与其化着层层的妆带着厚厚的面具,不如当一个不怎么合群的自己。
前几个星期看到pv的时候还在想这是伪百合吧,今天看到了电影资源,想着为了美波看一看…电影前面一大半基本上觉得太文艺没意思,直到电影进入尾声,换了视角觉得好看了起来,最后部分的动画叙事最好看,走马灯,岸边的她,终归于大海点题。
整部电影的感情关系最让我捉摸不透的就是真奈对于堇到底是恋爱的喜欢,还是对于挚友的依恋情感,或是两个都有。
然后是关于堇对真奈的感情,显然堇肯定百分百是喜欢真奈的,美波把角色的细节都表现了出来,零零散散叙说了和男友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和对真奈的感情这些都让只出现在回忆里的人物角色饱满了起来。
感觉每次的换发型也都在暗示她不同阶段的决心,大学入学时是黑长直,和母亲吵架决心不屈服于没有自我的人生时离家出走的时期是挑染的及肩中短发,步入社会后决心放下对真奈的感情时是干练的短发。
或许终归大海的还有没能说出口的告白,和关于相识的零钱包的秘密。
电影尾声的动画有一幕是海水转化水滴滴在地上发芽长出花朵,让我想起须藤佑实的一个短篇小漫画里的一段内容:至少让这些眼泪融入海里,让它们化作乌云,辗转成为雨水,去敲打你的后背啊。
下载了好一段时间没找到机会看,今儿太累八点在沙发睡着了,半夜两点清醒了,就热了杯牛奶盖着毯子窝着打开了这部电影。
好在是这么个环境,不然白天可能无法坚持看完。
很慢热的电影,前一个半小时是真奈视角,日常的生活中穿插回忆里和堇的相处片段。
在真奈眼里堇看起来是个游刃有余的人,自己在人群中拘谨的格格不入。
到真奈休假追寻堇的足迹去到海啸的那片海视角转换为堇视角,在真奈看不见的地方,堇的害羞,和家人相处的压抑,内心的孤独才慢慢展现出来。
什么样的人才会喜欢独自旅行呢,堇就是。
真奈送遗物给堇的家人时,母亲和男友表达堇离开后他们反而觉得更加靠近堇,真奈一脸的不可思议。
堇表面的游刃有余是对周遭虚伪的调频,看似亲切却不容易亲近。
真奈的新领导在让她指导新人时,她也会淡淡一笑,看起来的格格不入只是稍显笨拙。
堇越剪越短的头发是她微弱的反抗。
两次猫咪图案的钱包是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却在分秒间就被冲散。
真奈说遇到了让自己找到自我的人,却不说那个人的名字,在黑暗中握住了堇的手却借着雷声。
两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人,有千回百转的小心翼翼。
开头和结局的动画我很喜欢。
尤其是最后有一个海浪视角,堇随着海浪奔向在岸边的真奈,又随着海浪退去而远离,最后化作雨滴落在真奈的花园。
就像她两一样。
真奈的日常铺叙太多了,串起来太零碎了。
有些人物真的很多余,比如那个提醒真奈有年假并陪她去旅游的同事,就为了提醒别忘了自己有年假?
三星给电影,还有一星给美波和开头结尾的动画。
一部很慢的电影,人物对话慢,情节发展慢。
真奈却与慢节奏融合得很融洽,使得“悲”这种苦情色彩在真奈身上更浓厚了。
很特别,这部电影让我从始至终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氛围里,很难抽离出。
在很多幕的对话中,都能感觉到语句停顿时情感的波动。
我会说,这部电影表达的方式如溪水,潺潺地流淌着,轻摩挲过砂石表面,而引起细微颤动。
贯穿电影的“悲”,非同一种悲。
真奈视角里是友人逝去,而自身仍未接受/无法接受/不想接受的悲、是明明刚通过电话,而后被告知自杀讯息,无措的悲;以及其他视角里,每位遇难者亲人坐在摄像机前,讲述着他们对遇难者最后的回忆,接受他们死亡现实的悲。
而这些,都属于既定现实的悲,一种定型的悲。
此外,更有那层未捅破的微妙情愫,不敢/不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悲。
但不说,就感受不到吗?
情绪早已渗透出言语之外,纵然不说话,真奈哽咽的样子、含着热泪望向你的样子,已然表达出不舍。
而你,明明也感受到了不是吗?
“被海水淹没的那刻,堇,你在想些什么呢?
”。
普通人的一生,从新生儿期开始被世界注视着,被动接受一切讯息,到青春期,主动探寻世界,寻找自我定义,最后死亡———这正是堇二十几岁人生的终结期。
躯体逐渐消融在海水里,直至化为海水的一部分,待云层凝结成雨,而后重返陆地,滴落,唤新芽萌发。
堇,代表着无数被海啸吞噬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我感到悲恸,脑海里一直浮现出纪录片里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海啸。
抽离出这种悲伤,来客观评价这部电影。
虽然镜头语言慢,但每个场景的过渡衔接很快,有种割裂感。
然后是人物刻画的部分,堇和真奈的情感联结有点薄弱,没交代清楚「为什么在彼此身边就能够展露出真实的自我」。
店长为什么自杀,影片中似乎没提到。
再来是叙事手法,可能会让人觉得碎,因为不是第一遍看所以忘了第一次的感受。
但个人还是喜欢这种倒叙和插叙的风格,以及用摄像机串联罹难者家属、堇与真奈还是蛮妙的。
总体来说,还是蛮喜欢这部作品。
唯一的好朋友堇在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里失踪了,不会再回来;她男朋友要跟别人订婚了,她的母亲说,“这孩子以前总让我觉得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现在反倒觉得亲近些”;堇生前的相机谁也不敢打开和追溯;职场温柔亲切的老领导有一天早上突然选择将自己吊死在浴室,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我今天晚点到,今晚餐厅里放的歌你来选,选你喜欢的就好。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生死离别突如其来,不堪其重,无法解脱。
前排秃头的日本大叔红着一双眼站起来离开池袋这个空荡荡的没落影院。
1.堇和真奈之间的感情没看过原著,光从电影来看,友情和同性之爱隐秘纠缠,最终因为堇的离世不了了之。
最开始堇为了帮真奈在一群醉熏熏要做她男朋友的男生面前解围,情急之下吻了一下真奈,真奈完全没有抗拒;两个人同睡一张床,手牵手,堇思绪复杂地举起自己的手来咬了一口,有种什么情愫仿佛一触即发;堇跟男朋友提议同居,她男朋友一脸意味深长地说“你明明没这个意思。
之前你不是说有真奈在吗?
”;堇搬离真奈家中的时候,两个人坐在送货车上,各自将头扭向一边不看对方,一个伤心,一个不悦,互相试探,欲言又止。
最后真奈在怀念堇的时候,看到堇想亲自己最终又放弃了的幻象之后,终于在剧中第一次恸哭不止。
2.堇的压力来源真奈对着在那次海啸中的幸存者家属说,“堇喜欢独自旅行,海啸发生的时候,她正在这一带,再也没回来。
”为什么一个终日笑容灿烂,跟谁都聊得来的女孩子会喜欢独自旅行?
为什么堇会在一个雨夜离家出走?
为什么堇的男朋友和母亲都说堇跟人有距离感?
这些其实在堇和真奈零零碎碎里的对话里都能找到答案。
“所谓跟人聊得来,不过就是把自己跟对方调到一个频道而已,就像收音机一样。
不过正因为如此,你最终也会发现那个人,你会发现自己跟那个人在一起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调,做自己就好。
”“真奈,你不适合假笑。
你比你自己所知道的要强大很多。
”“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你的房间。
真奈,你从来都不要求我做什么。
”“你根本就没有自我!
(离家出走前对着她母亲说)”堇的压力来源于“必须与其他人同频”,就像她的母亲那样。
她为了符合这个社会对女孩子的刻板要求,不停假笑,人见人爱,无时无刻不在照顾他人,“人人都说我像一个洋娃娃”。
洋娃娃很可爱,但洋娃娃越来越受不了,她的头发越来越短,她一个人去各种地方,她换掉裙子,穿上鲜艳的红布鞋。
堇其实是羡慕真奈的,虽然真奈看上去内向而胆怯,但真奈不讨好任何人,她把房间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像一个能让人安心沉醉的海底。
3.突然自杀的老领导真奈在职场的老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个跟堇一样总在微笑的老好人。
他温柔细腻,善解人意,真奈一言不发,他就能察觉到对方的情绪,请真奈喝酒,耐心地教导真奈如何选歌。
临了了,说不定浴室的绳子都挂好了,还要打个电话到职场,告诉真奈说“我今天晚点到,今天你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 主厨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一个领导有点过于温柔了。
”过于温柔的人,没有任何攻击性的人,其实只是把矛头偷偷对准自己,在心里千疮百孔地内耗而已。
终于有一天所有的痛苦和忍耐都到了尽头,徒留下活着的人自我怀疑,“他们是不是讨厌跟我们在一起呢?
”4.结局天未明,真奈独自起身,穿过大片漆黑的丛林,独自走在堇丧生的海边,身边是骇人的汹涌海浪。
如今堇就长眠在这些海浪下面。
或许她化成了一片海浪,化成了一朵花,化成了一片绿叶,她跟她终于永远在一起,共享每一次日出和灿烂的黄昏。
明明很感傷的電影,但是自己在很緊湊的時間裡認真看了兩遍。
因為傷心難過的經歷,自己是不能這麼快再次沉浸,最近的這部電影除外。
看完,我一直在想,她倆的共同點在哪裡呢——故事背景与主人公之間的情感?
剋制隱忍、感情深沉、又如呼吸般融入日常,且不能忽視。
311災害離現在已經有這麼多年了,歷經過的、倖存的人,無法從情感漩渦裏跳出來,也還要繼續生活,但這般懷念、無法放棄的心意,一直都在,如呼吸般自然灑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讓身邊的人無法忽視,但又不能總被提念起,所以如此深沉的感情,意外的又是這般剋制與隱忍。
這是自己暫時想到的關於兩者的共同點。
牠們如同情節中的明暗線,一直交替徘徊在電影的時間流裡。
據說維也納的德語裏,有一個詞叫作「Ewiggestrigen」,專指那些永遠活在過去的人。
影片中沒有跳脫出來的,沒有放棄等待與守候的倖存者們,我可以稱他們為「Ewiggestrigen」嗎?
默默無聲地抗拒著時間的前進,寧願成為幽靈,永久地留在昨天。
但是,我知道,影片裡傳達的遠不止於此,你看:「迎向天空,致敬高山;迎向天空,回歸塵土;迎向天空,匯入河流;日復一日,終歸大海。
」終於,真奈鼓起莫大勇氣,再次前來堇到過的海邊,確認與守候。
路上平常普通的一段隧道,斷斷續續的呼吸聲裡,配樂莊嚴、肅穆、神聖,哀怨穿梭,莊重的節奏也一點一滴敲打在你我她的心尖上。
最終還是來了,和真奈沉默矗立在淩晨天未亮的海涯邊上。
美好的夢境,無聲情緒依舊悲傷,但生活還是會繼續,你我最後都會,帶著堇在與不在的時光,一道行走在真奈現實與想像交織的剩夏裏。
这电影看的时候太闷太慢了,以致于我看的时候特意停下来,看了一会豆瓣上的短评。
看到很多人都说它太慢,而且慢得毫无道理,我才放心继续往下看。
自己选的电影,跪着也要看完。
然而过后我不时地想起这部电影,每每想起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冲上心头。
看到有评论觉得因海啸丧生过于脱离生活且没有必要,而我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精妙。
抛开这是一部311纪念片不谈,这很契合日本的美学根基。
记得高中的时候读过语文课本上《边城》的节选之后,因为觉得书中的湘西很美,不爱看悲剧也还是买了书来看。
看完之后,被全文的最后一个感叹号震撼到了。
根本就不悲凉嘛!
后来看各种文学评论,似乎都指向了这一点,中国的文学底色是希望。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广袤的大陆蕴含着无限的机会和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文学。
就像是《活着》,再大的苦难,也还是要活着。
相比之下,日本就是相反的存在。
被大海圈在岛上的一群人,面对着不知何时到来的自然灾害,无力反抗也无处可逃。
我想大海对于日本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这一点或许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但不难想象,这作为世界边界的无常的大海,造就了日本人多少对稍纵即逝的美的珍视。
是的,在日本美学中,会消失的事物才是最美的,于是逝去的堇的美感得以凸显,成了比太阳更耀眼,比月光更柔和,比大海更神秘的存在。
除了已经溶解在大海中的堇,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终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归向大海呢?
注:标题中的“届く”,在日语中特指送出去的东西的到达,比如信件,讯息或者声音的传达。
电影中的其他人也将“终归大海”大概只能是我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第一遍看分了三次才看完,实际上如果不是滨边美波,可能中途就放弃了。
但看完后立马又看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硬伤不少,中心表达模糊,结构重复,节奏太慢。
霓虹国不少电影就是这种奇怪别扭的风格,初看冗长沉闷,好在再看,这杯淡淡的茶,也泛起了回味。
通篇下来,湖谷和堇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克制,美好却遗憾。
开头和结尾的动画都以堇的动画入画,以湖谷的真人出画,对应全片中两个人物的一虚一实。
动画在交待堇遇上海啸失踪的时刻,海啸的背景按湖谷听的语音留言最后一次的时间推测,应该是东日本311大地震,感觉在那个时刻,她极有可能是有主观故意地向海而去。
全片很难理解之处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地震这一段,还以为湖谷寻访堇最后的地方,会找到有堇存在过的痕迹联系。
如果并没有联系起来的点,加入这段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
是旅店小姑娘唱的妻子等着葬身海底丈夫的故事,暗扣着湖谷与堇的关系。
还是湖谷通过遇难者家属们的经历,能够正视堇永远不在的事实,开始新的生活?
堇与湖谷的关系,也是有点蒙,既然都是同一个调频了,为什么走不到一起呢?
两个人之间,相对而言,湖谷是更勇敢的一方。
雨夜,堇说会出现一个人能让你做真实的自己,湖谷很开心地转头看堇,说已经有了。
堇追问是谁,湖谷嘴上说保密,马上是有行动的,鼓足勇气去牵堇的手,或许是想告白吧,但正巧一个雷打断,湖谷没能说出口,让堇误会湖谷是害怕打雷。
此时内心在害怕的是堇,她的那句:虽然很可怕,但我们还活着。
是说给以为失去湖谷的自己听的。
各种细节都把堇描述成一个非常渴望做自己的人,她喜欢PUFFY的歌,这个组合的特点就是能做自己; 应聘的公司不让染发,她就不去等等,但她又无法做自己,包括跟湖谷的关系亦如是,其中原因通过电影来看并不是很清晰,也许小说中有交待。
对于两个人的关系,湖谷的一方应该是清楚的,堇的男友应该也是清楚的,当堇说不可能跟她永远都在一起时,男友问为什么不可能?
堇难看的脸色可能是极少数没有假面的时刻。
堇为什么不清楚,或者说为什么拒绝把关系明朗化,并走向下一步,也是交待得不够的地方。
堇的妈妈和男友都说堇很普通,但湖谷很执拗地认为堇是独特的,就象堇同名的植物,非常普通,家家户户都有,但湖谷家庭院里的槿树,对于湖谷而言就是独特的。
堇的本意中,也有短暂的意思,朝生暮陨,在湖谷的生命中很快消失。
但堇又并未远去,化作庭院里的槿树与湖谷相伴。
槿树的第一次出现,是湖谷第一次打开录像机,录像是堇搬家离去的那天,湖谷坐在槿树下,堇走了,槿树还陪着湖谷。
第二次出现是夜里,湖谷听过去堇发的语音信箱。
后面的出现就越来越多了,第三次是湖谷从海边寻访回家,梦中阳光洒满庭院,洒在槿树上,湖谷以为堇的离去是一场梦,堇说再见,湖谷失落中醒来,想去打开录像机看,恍惚中窗外槿树的方向出现了堇,湖谷的思念化作热泪,这也是全片情绪最强烈的重场戏。
当湖谷清醒过来,打开录像机,出现的画面是堇拍的槿树。
动画中与海融为一体的堇化作雨滴回到庭院中的槿树,以及最后湖谷拍录像时的大背景,她呼唤堇:你能听到吗?
窗外槿树的特写,都在一步步加深这种羁绊,永远同在,永不分开。
岸井雪乃和滨边美波的演技也通过本片得到进一步肯定。
霓虹这种文艺戏,角色偏内敛,比大开大放的情绪难拿捏,希望以后两位以后佳作不断。
明白那个人的心意很难,正视自己的心意也很难。
任何时候,面对艰难的生活,都请记得堇对湖谷说那句话吧:你比自己认为的更坚强。
是那种喜欢对方,对方却只把自己当朋友的感觉。
看的时候我偏执地去寻找蛛丝马迹,寻找她们是互相爱着的证据,但什么才能去证明呢,一点细节,一点举动,一次哭泣,就能证明吗。
到了结尾,走马灯似的闪过生,闪过死,闪过归为大海,大海是她,吹来的风是她,沙沙的叶子也是她,那么去找证据变得不再重要了。
那些短暂的,才是永恒的。
她表面是平静的,没有悲伤没有快乐,连冲突都没有,却让我哭了很多次,平静背后是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说不上来的是含蓄美学,真的很喜欢但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堇为什么会谈男友,因为真奈说有喜欢的人了吗?
逻辑说得通,但是后来堇和真奈同居了一年,难道都看不出真奈并没有喜欢别人吗?
而堇却坚持要离开真奈,要忘掉真奈。
为什么要坚持离开和忘掉啊。
她怕世人的眼光?
并不是这样吧,她在认识真奈的第一天,为了帮真奈解围就说是恋人关系,说明她并不怕。
我不理解。
当然,我不理解的前提在于深信堇像真奈爱她一样爱着真奈。
如果堇没有那么爱,如果堇想要的就是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也希望真奈得到世俗的婚姻呢,如果堇觉得她们无法永远相爱,无法永远生活呢。
堇和真奈,都是悲观主义者,都是不敢踏出一步的保守主义者,把自己保护得太好,把对方保护得太好,倒也可能是痛苦这个世界可能需要疯子。
气死了,一个男人来拍百合,拍成了青少年异性恋纯爱的那种傻逼感觉,拉拉之间不是这样的。电影里俩女孩光顾着漂亮了,演技超级做作,一点没有演出真正的暧昧感。
导演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吗
一些后3·11伤痕文学。各个零部件都有不错的delivery,却是个徒有其表内核空洞的缝合怪。希望男导演/脚本家不要再yy着女性之间的情愫打擦边球了。但是雪乃哭戏真的很强!许愿下次再主能碰到更好的项目。
美波短发好有昭和少女的气质
题材好,主题也少见,无奈导演功力有待提高,只按部就班拍出剧情,没有共鸣。远没有豆友的影评强大
同样是文艺片,有的能看进去,有的看不进去。这部是看不进去的。
看完直接加入人生片单上来一看评分有没有搞错,这就是文艺电波片的神鬼二相性吗,还是说看见美波的脸我就自动忘记一切了。切堇视角后床上那场戏换焦点和搬家那场戏刻意隐藏另一个人表情的设置还不天才?
以“目光”串联起的电影。从中段隔开的对称结构,死者生前的凝视借由一部摄影机倒映在生者的视线里,死者借由生者的目光得以永生,但一切都只是倒影,所以现实中的追寻越是平静寡淡,记忆中的回望就越是汹涌。所有劫后余生的人们,请你们永远不要停止凝视,不要停止讲述,离开的人们就因为你们的凝视和记忆才永远不会被抹去。
我是来看岸井雪乃的。这两个小时感觉讲了好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难看死了,毫无剧情逻辑,而且两个女主画风很不搭,一个像偶像剧一个像文艺片,感情戏毫无火花。
日影偶尔兴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见个这种不明所以的。大概就导演自己把自己感动了。
你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勇敢。(爱恋终将超越一切,愿世间人皆与爱同行。
看的时候就在搜东京日出因为觉得好像 后来才发现是一个导演😅
低开高走 随着故事的逐渐深入慢慢感受到故人离去对活着的人千丝万缕的影响 后半程进一步放大的海啸灾难对日本的影响抬高了电影的立意 岸井和滨边的几次互动都很有爱 立场的对换拍得很平实 能get到不同人眼里同一段关系的不同构架 蛮喜欢的一个友情电影
哪里有美波哪里就有我 想在海浪声音很吵的地方生活
一般
岸井雪乃你慌什么,你倒是给我上啊~~~
无言以对
太好哭了,评分竟然那么低
原来有人的眼睛真的可以笑起来的时候像明亮的星星,含泪的时候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啊。早在你注意到我之前,我就已经喜欢上你了,只可惜那些不曾开口在心里百转千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