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现在电影聚焦的选题已尽枯竭。
从聋哑人、流浪儿到残疾人,本来想着何时能看到刑满释放人员主题的电影,没想到说着就来了。
总体而言,电影是超出预期的,无论是角色描述、剧情逻辑还是演员演技能称得上及格以上。
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是不完美的,这恰恰恰是生活的真实。
女主高月香不是唯唯诺诺的小白花,反而是为了生活和孩子可以豁出一切、甚至不惜越过法律底线的人。
看到拐卖人口的女犯,她上去就是俩大耳光,看到最大恶极的团伙头目,她操气石头就砸……她的故事是很苦的,但是她的情节没有过分贩卖苦难,她反而像路边的杂草一样,无论别人如何践踏都能再挺起腰来。
她的内容,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一面,也表达出故事想凸显的困境。
黑妹和高月香是彼此救赎,她们俩就像两棵葡萄藤,互相依偎,相互攀爬。
甚至包括小组长胡萍,她们都不是传统意义的好人,但都有自己善良的一面。
这个故事不是美化犯罪者,而是真实的描述这个群体,从而让整个故事不会过度的矫情。
这个电影,是真的有让观众去了解服刑人员这个群体。
他们是罪犯,但也会弹奏乐器、唱歌也很好听、也会跳舞。
但是一旦触犯法律底线,在监狱里只能接受改造,蹲着回话、吃面都不能用筷子、狭小的禁闭空间等等。
整个过程基本都是客观的叙事,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刻板塑造,还是可圈可点的。
演员的演技都不错。
赵丽颖对情绪的把控真的很细腻,她的眼神里是能看到角色本人的。
在《追风者》里认识兰西雅,小姑娘真的可塑性很强,几次落泪让人非常能共情。
程潇造型真的很好看,但她的片段实在触及不到什么演技……只能说进步空间很大。
管教的女演员长相、演技都很舒服。
当然,电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硬伤,但总体看,本片算是近期缓和的国内档里中等以上的水平了。
向阳花不是一部爽片。
但是也不是一部传苦难的片子。
(以下全是剧透)从高月香和毛阿妹出狱后的每一分一秒,我都在替她们担心。
没有历,没有特长,甚至有一个聋哑人。
两个重回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该怎么生存,尤其是很多人本来对她们就带着有色的眼镜。
在这个时候,重回旧路,也许是她们挣钱的最快捷径,为了能挣钱,为了能活着,她们受到的诱惑太多了。
事实上,她们两个尤其是高月香,没有文化,经历过换婚,做过裸聊主播,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她的底线非常低,没有太多的是非道德观,她对毛阿妹的好,是基于她本心的善良,也是因为会想起女儿的那一点共情。
但是对毛阿妹再好,也不妨碍她没事占占别人小便宜的习惯,她是市侩的。
片头一开始,她说那个把她锁在小屋子逼她裸聊的人很爱她,对她很好,因为会分给她一点钱,每次还会给她带一杯珍珠奶茶。
她生气的时候口不择人,会对身边的人说尽一切恶毒的话,但是她其实心理都知道,知道只有这几个人,是真正的为她好。
高月香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她自己的局限性,她缺爱的前28年。
可是其实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了她的救赎,是毛阿妹对她的好,不允许她再继续堕落,走她以前那条“挣钱的捷径”,是邓虹管教对她们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对女儿的爱。
她所有挣钱的动力,她的信念,都是想站稳脚跟,把女儿接走,给女儿安一个人工耳蜗。
18岁的毛阿妹,从来没有人对她好,除了那个她的“同伙”哥哥。
所谓的养父其实就是逼着他们盗窃,卖淫,代孕的犯罪头目。
她害怕重回旧路,宁可去要饭也不想再回到狼窝。
她和高月香一样,对她们好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格外珍惜这一点温暖,别人的善意她永远放在心里,所以在高月香哭的时候,她马上冲上去准备回击她以为的坏人。
两个缺爱,又都曾误入歧途的人,其实都心向阳光,渴望着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正常的,不用再提心吊胆能吃得上饭的生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落入任何俗套,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她们的选择,她们的思想,她们的认知,都是基于她们这个人的本身的认知。
没有那种大彻大悟的觉醒,没有那种所谓的大团圆包饺子。
她们甚至一次又一次的犯过错误,可是她们也拥有着最朴素的善良,都向往着简单美好的生活,也许这就是向阳花的本意吧。
很多人说电影展现了女性的互助互爱,其实我觉得这就狭隘了。
电影本身无关性别,更多的是人性本身的复杂与善良。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对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聚焦,《向阳花》以刑满释放女性高月香的挣扎为主线,试图呈现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真相。
然而,从这部电影的成片来看,只能说作为导演的冯小刚早已在自己的上层舒适圈里待的太久了,也无愿真正去走进底层女性的生活,于是一部充满了臆想男性视角的女性边缘群体电影,注定不伦不类。
《向阳花》 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对底层女性的刻画充斥着符号化的猎奇。
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兰西雅饰演的黑妹,两人“犯罪前科”被简化为“为女儿犯罪”与“出身贼窝”的粗暴设定,她们的苦难被浓缩成人工耳蜗、残疾亲属、代孕勒索等极端事件,这里并不是说不能用这些事件去呈现戏剧张力,而是当这么多的极端内容被拼凑在一起,与其说是在展现现实,不如说是将苦难异化为满足观众窥视欲的“奇观”,来达到自诩的看点。
更让人尴尬的是男性创作者对女性互助的臆想。
片中女性情谊的建立依赖于“共同受难”的被动联结:高月香因女儿残疾学会手语,借此与聋哑黑妹产生羁绊;狱警邓虹的援助被塑造成圣母般的救赎,缺乏现实逻辑支撑。
而高潮部分“姐妹结拜”的仪式感,竟以叩拜关公像完成,这种男性江湖气的植入,彻底暴露了导演对女性互助本质的误读,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底层女性的联盟本应是生存策略,而非江湖义气的性转版本。
由此影片标榜“直面底层苦难”,却陷入了“苦难堆砌等于深刻”的误区。
电影将职场霸凌、暴力催债、权色交易等社会病灶一一罗列,而主人公应对每一次困难的“逆袭”则全部都依赖巧合来完成,又试图用“互助姐妹团”对冲个体悲剧,但姐妹情谊的刻画始终是流于表面的,最终,“向阳而生”的口号化主题与巧合串联起来的剧情,反而形成了电影最为刺眼反差。
人物的问题同样如此,拿高月香这一女主举例, 赵丽颖对人物的拿捏本身就水土不服,方言台词尤为生硬,其角色行为逻辑更是自相矛盾——前一秒为钱擦边,下一秒因“善良”放弃交易;穷到买不起卫生巾却花钱扮警察行骗。
这种“富家女体验生活”式的矛盾, 就是 《向阳花》 自身对边缘底层女性“何不食肉糜”的幼稚想象,这些不合实际的内容,消解了底层真实困境的沉重感,其他的配角也都只是沦为 强化戏剧冲突的工具人。
被消费的“她力量” 使影片看似在为女性发声,实则只是在“消费苦难”。
高月香的“狠”被简化为“抄家伙”“爆粗口”的行为标签,其内在的女性生存智慧却被弱化。
当角色反复强调“我们只想活得像个人”时,空洞的口号背后,电影从未能触及结构性压迫的根源, 结局的崩塌尤为明显:洗车行创业成功、短视频营销逆袭的设计,用理想主义童话消解了前期的生存重压。
这种断裂暴露了创作者的投机性——既想以“苦难”赚取共情,又无法在最后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升华。
《向阳花》的问题,本质是创作者对“现实主义”理解的偏差——将堆砌苦难等同于真实,将戏剧冲突等同于社会批判,若非要说影片是一朵“花”,那么它就是一朵从未真正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而只是在臆造的温棚中长大,依靠虚假的戏剧冲突肥料堆积,被人工养大的大棚花。
1. 前30分钟监狱戏拍得还行,是流畅的,也没有大的逻辑bug2. 出狱之后的生活不真实,明明生活艰难,但是主角团又很快赚到了几万块钱,莫名其妙。
3. 兰西雅那个角色明明很抗拒拍视频,知道自己有风险被黑帮老大找到,但是为什么不和女主角说。
一直想不通。
4. 赵丽颖的台词不行,湘普里夹着北方口音,容易出戏5. 结尾老套,有点雷
冯小刚这种旧时代的大师确实该淘汰了,实在缺钱就把以前的电影都重映一边也能捞一大笔,拍这种片子吃相实在太难看太恶心。
按从前的履历老老实实退休也是功成名就,没事帮新人导演监制把把关挣点养老金得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实在太快了,没有人家张艺谋的能力跟不上就别硬撑了。
这几年拍的一部不如一部硬是把自己的观众缘全败光了。
我总觉得自己隔一段时间看一部新电影就要重复一句话:“202*年了还有人拍电影在强行以被性暴力的角度来体现女性的艰难困苦。
”好像女性只有在性上面才有“用武之地”。
演员方面兰西雅和王菊演的是不错,赵丽颖第一次让我觉得演技如此差,加上那非常出戏的假湖南话导致大部分表演甚至基本的情绪表达都做不到。
程潇铁资本硬塞。
越来越觉得《好东西》的出现真的太重要了,国内女性题材电影太需要这样一部真正“爱”女性的电影了。
我真心奉劝冯小刚导演,不懂底层就,不要拍底层。
脱离现实的人,就不要拍现实题材!
如果想当社会名流,就不要拍电影,炒股票、卖芯片、直播带货或者从政都可以赚到钱!
冯小刚导演,当年的京腔喜剧为什么可以成功?
原因有二:首先那就是他的生活,电影里耍贫嘴的北京大院子弟,就是他身边的朋友圈。
需要强调的是就这些如果离开王朔的文本,也是不成立的。
另外一点就是当年的中国电影已经几乎死亡,而那时的观众又真的很无知!
啥也没看过,包括我自己。
从他的1999年的《不见不散》开始一直到2023年《非诚勿扰》就是这帮大院子弟创业、出国、恋爱、结婚、生子、出轨、再恋爱的人生过程。
你甚至可以把葛优演的系列角色看成是一个人一生。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电影只要脱离这个舒适区,成功率就大大降低。
《1942》《如果云知道》等等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原因也非常简单,冯导根本就不了解,也没有意愿关心自己圈子以外的世界,尤其是底层人的生活。
这本不是问题,你就拍一辈子自己舒适圈也挺好,就像伍迪艾伦。
但他翩翩还要去假装关心,然后用底层人的奇观化展现来赚取名利,这就太恶心了。
这一点尤其在现实主义题材当中最为明显,这点在《1942》和《芳华》两部已经明确的显现。
毕竟手机前的你我都是普通人,他拍我们的生活,拍的真不真我们最有发言权。
带着这个视角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向阳花》当中的一票人物。
她们的状态、行为、谈吐以及关键时刻做选择的逻辑,本质上海还是春晚小品的逻辑。
只不过把吃饺子改成了涮火锅。
《向阳花》一共就两个女主,一个跳脱衣服,一个靠色相掩护盗窃。
这就像《药神》里非要把让慢粒白血病女病人跳钢管舞。
典型的用现实题材之名,行商业类型片之实。
老话说:挂羊头卖狗肉。
这类创作是最让人感到恶心的。
就感觉这帮上了年纪的男导演离了风尘女子就不会拍戏了。
整部电影,我认为根本没有评价的价值。
一个警民一家亲的虚假故事,一堆拍脑袋想出来的底层人的苦难,缺乏导演能力的视听,全靠台词交代的拙劣情节。
反映出油腻而空虚的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但凡要是给他一分,都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亵渎。
在我看来全片只有一段台词道出了这个世界真相的一角。
那便是女警自述自己和父亲两代狱警身世的桥段,女警的身世告诉我们有些工作只能通过家族遗传获得,权力也永远只能在家族内部转移和交接。
我一直相信,女性身上是有独特的“韧劲”的,是哪怕在泥地里摔疼了、脏了,拍拍脏污、擦擦血泪,嘻嘻笑过,酸痛藏进心里、尊严掖进衣角,继续与生活缠斗,不懈劲,不怨天,也不败落。
当镜头对准了一群刑满出狱的女性,对准她们在那张不太光彩的“名片”后,真实如微尘的人生,这份“韧劲”,就放大在观众面前,在关照边缘群体的同时,也能抚慰到在坎坷尘世中摸爬滚打的每个人。
向阳花不是一朵花,它展现的是一个群体乃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的一种生的劲头。
“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团。
”藏在片尾字幕里的这句偈语,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落点,温柔超脱。
影片用黑色幽默或是温情桥段消解了许多现实中无法对抗、难以评说的落差——是底层的蒙昧,是换亲的丑恶,是灰色产业链的存续,是女性的困境——努力展示光明的可能,如《野子》这首歌所表达的,只要坚持“向好”的信念,未来会好的。
所以是向阳花啊。
演员全体高度适配,人物饱满有亮点。
王菊和程潇以高贴合度在不多的戏份中生动展示了粗野的大姐头和酷潮精明女孩,兰西雅和王啸宇角色上的强冲突和情感表现都很吸睛。
赵丽颖所饰演的高月香、白狐狸,则是个底色极度复杂的人物,混沌懵懂,靠着生存和护崽本能横冲直撞,她的情绪、感知都被压抑在求生的欲望之下,逼急了也会爆发。
她不曾完整地对自己敞开,也不曾完整地向观众敞开,却留下了足够多的延展空间,赵丽颖将这种留白演绎得很好,隐而不发却又不乏感染力,使得高月香不再像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处理的角色,而更接近于真实的人、写入田野调查中的观察对象。
也因此,《向阳花》不单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群体,更多是在表达一种精神,以克制宽容的视角,表达生的精神。
我很感谢,它能如此表达,能聚集这一帮高匹配度的演员来做演绎。
今天上映的电影《向阳·花》,它毫不客气地和观众描绘出:女人们求生存下也拜关公,女人们也有自己的江湖!
-半部都哭成泪人,虽难以自控但又明白我无法停止这种属于女性困境的共振,内心的惊涛骇浪就让它翻滚吧——because we need to see this, we need to see us.-刑满释放人员的困境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但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只要你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多少都能共情到这种人生百般无奈和苦涩,命运如何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偶尔也会出现些温情火花。
-我们狠狠地共情于:她们对不公现实的骂脏话与竖中指;她们面对残忍现实下的眼内血丝、眼角热泪、猛烈嘶吼;因为没钱看病而自诩钢铁之躯,并猛吞下以自我安慰的二锅头;她们的互相羞辱反目成仇,但又出于真情和共振不计前嫌的走在了同一把雨伞中…-此外,好的电影还少不了有张力的演出:赵丽颖饰演母亲的崩溃和无奈,“我的命脏了,但女儿的命还没有。
生了她下来,我就要养她” ;兰西雅演的“黑妹”实在入骨到让人过目不忘,能为生存而背弃道德,但始终不失坚韧和内心的善意——可这就是复杂的人性啊,只有自己先活下来,才能高谈情操。
-最后献上台词:“请关公照看我们,我们(女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真心推荐,影片非常值得一看。
我已打算二刷,也祝大家观影愉快,假期轻松。
女主极度情绪化,每当她不满意的时候,她都会对身边的人情绪输出,吼骂是常态。
电影里多次出现伤人事件。
女主眼里只有钱,从各种争执就体现出来了,如穿警服骗钱/出租屋房费让女二出/卖酒那段/卖锁上镜女二不同意进而被语言暴力等等。
为了女儿尽一切努力(不违法)我是非常感动的,但人工耳蜗不能先买个几千元的?
几万元的?
(可能是年代问题?
)前面介绍了两个人改造后都不想走回头路了,紧接着就穿警服冒充警察去骗钱,自相矛盾。
郭爱美的角色在电影里也很牵强,像是工具人。
领养那段也很牵强。
电影还特意给一段保安强制翻包抢钱,酒店强制翻包脱衣,当法律不存在?
电影想表达什么呢?
为了孩子而犯法?
改造后的社会阻力(描述很多)和努力(简单带过)?
社会的阴暗?
感觉长时间的内容都在阴暗压抑处,而结尾的偏向积极的向阳花洗车店一带而过就结束了。
为什么不多讲讲正面积极的内容呢?
电影里关于女警的内容就很赞,有原则又有温度。
首先呢,剧情不会太沉重,虽然过程有曲折困难,但是会给人一种向上的冲劲,让观众会有力量!
主要是讲述一群互帮互助的女孩们在经历一些困难后仍向阳而生 向阳花开。
然后有一句话说,生命有裂缝,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高月香她们就是这样有积极向上的冲劲,她们有相互帮助 相互救赎 互相抱团取暖的女孩们!
另外电影里面是有方言,演员们也都用方言说,并不会觉得出戏什么的,反而觉得就是那个角色。
最后非常棒!
也值得去慢慢回忆的影片。
好烂的一部片,浪费我两小时。
没预期中那么烂,但是也说不上好,赵丽颖演技太烂了,感情爆发不了一点点,黑妹手断了在那疼得创墙,她在那站着毫无反应,整个电影看完也没看见她近镜头的微表情。还有她俩在桥洞底下,干巴巴的爆发戏
感觉拍张很用力的照片就拿出去营销了,但是赵丽颖在里面看着很悬浮很假,让人入不了戏,不知道下次又是用哪个用力的照片出来营销了
女狱警配上塑普和人情味,真可。电影拍得很天真,公务员尤其天真。讨厌看到这种苦难天真化娱乐化简单化的电影。故事太差了,搞电影的更应该去了解真实社会,3.5星
最近正好关注服刑人员的监狱生活状态相关文章。影片第一幕对当代监狱生态的表现相当现实与难得。后面剧情走向则多有不足。兰西雅充满野性生猛力量的表演在全片大放异彩,可以说是当今大陆影视界稀缺的年轻新生代演员里的演技扛把子,未来无限。赵丽颖把《第二十条》里的手语表演继承并发扬光大,表演可圈可点。角色表现出不信任和反抗包括官方权势在内的一切的架势。表现女性抱团在社会丛林中艰难求生。但两位女主之间的每次矛盾情节过于刻意生硬,对角色形象塑造有损害,显得蠢。屡次巧合偶遇更是敷衍至极。福利院相关情节比较模糊。黑妹聋哑反转太过颠覆性而缺少必要性,反派势力塑造也仍有很大空白。亦造成反杀戏的力度不够。当然,最后还是没逃过特色从天而降,特色字幕,特色正能量结尾的五指山,这种题材像被“三体人的智子”锁得死死的。三星半
下午没事去看的,看得出拍得很仓促,越往后越是粗糙,结尾可以说是全盘崩溃。其实很不喜欢,为了让人感动而堆砌不幸。
只能说太棒了,每一位演员都让人惊喜。
不停地堆砌高戏剧性片段,太令人疲劳了。
这剧情就像冯小刚这类老deng会在酒桌上说的闲话,接下来的剧情我都能编出来,胡萍复吸偷钱或者洗车店遇上地头蛇,又能拍下去了。说是拍出了社会现实题材,但也没看出什么启发来。赵丽颖一脸刚正不阿的样子不太适合裸聊的人设….
网上戾气好重,不是一边赞,就是扎堆黑。普通观众已经很难在开分前一眼看出片子成色了。社会边缘人群如何再次融入社会的确是现在巨变的社会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活的如意,还能自由呼吸,没有误入歧途,和环境关系太大了,珍惜眼下一切,也尽力去扶持比我们更弱势的人群吧。
使劲活着吧。完全靠双女主撑起来的电影,底层女性的苦难没有被刻意放大煽情,重点在描述她们找活路的故事,结局太美好了,我知道现实不会有。但我会使劲活下去。这部电影可以补一礼拜的气。
又一部让我以为是粗剪版的片子出现了,又臭又长,而且这么拖沓还是没把人物立住。但兰西雅是真有劲儿,本片最大意义就是让观众认识了她。
好看,出狱女性改过自新,谋出路是真的难,只要互相扶持,就能向阳而生
好恶毒的一群演员 演技拉垮不说 剧情平淡全程尿点 看了等于浪费时间
赵丽颖别的我不佩服,后台硬这点我是真佩服,人生每一步都稳稳踩在主流最想要的路线上,看样子是真的想靠这种类型的电影拿影后。只是可惜,一个甚至都不敢直接开分的演员,何德何能吹嘘自己是戏骨呢。做人还是不要太精。
聚焦出狱女性生存,角度还算有点意思;但无奈剧情薄弱,节奏平淡且拖沓,出狱前的剧情尚可但几次煽情足够老套,出狱后主角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乏善可陈;最大的问题当属赵丽颖的演技,甚至无法和一众配角相比,尤其在和兰西雅的对戏中暴露无遗,比如被欺负后桥下那一段争执,赵丽颖的嘶喊干瘪无力,远不如兰西雅演的聋哑人来的有感染力;两位主角第二次矛盾更是生硬尴尬,5~6 分 @纵横国际 LUXE 巨幕
冯导这部挺突然,之前没听到一点宣传。完成度挺高的,感情比较真,小哥和黑妹的那段真的感人。剧情反映的再生存困境也真切,骂得也勇敢。输血那段很干脆,没有大搞煽情,处理克制,挺好。但这部问题也比较明显,拍视频之争有刻意的隐瞒问题制造冲突,是个大冲突大转折,却使得太粗糙,可惜了。三星半。
小刚很用力的在拍,我也很用力的在看。但越到后面我眉头皱的越紧。用力的用男性思维去制造女性的冲突企图再让女性得到共鸣。。。
好看,感动就行了。又不是写论文做数学题,非得找漏洞找瑕疵提点意见。不是人家消费底层消费女性,而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
不靠转折取胜,不靠强情绪推动,靠的是一步步往下走,踩到实地,再往上看。生活原本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