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岛的六十多岁老郑,在老伴去世的四年后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于是为了在自己全部遗忘之前再纪念一次老伴,在2020年踏上了她三十年之前同样的台湾环岛之旅。
如果你之前曾起心动念的想去台湾环岛那么推荐你去看看此片,给自己先导过过眼瘾(真的是台岛实地拍摄的呦)。
近期用阿尔兹海默做素材拍片的不少,《妈妈》里是是女儿,这部里是丈夫。
但国内的处理和国外差别很大,国外真是把那些残忍的撕开给你看。
而国内的处理都是让患者很体面与安静祥和,除了反复表现些健忘和偶发的情绪激动外,真的就是个健康老人。
优点是片子的制作还是很认真的,制片是香港方的,监制是台湾的,摄影指导有廖庆松老师,片里有林雪和高捷的客串。
算是两岸三地的合作拍摄了(近年很少见了),又是台湾实景,涂们老师的遗作。
必须得再说下,涂们老师的台词是真好(老一代演员的普遍优点)。
片子里涂们老师还致敬自己的《老兽》骑着小摩托在台南游历,还致敬《杀手莱昂》也和花说话抱盆马蹄莲。
用角色的主观意念作为悬念在国产片里就算是不常见吧。
但放在国外确实没啥新意,描写精神分裂的惊悚片常规套路。
你要注意看其实片中从开始就不停的给你提示,阿灰(这名字就是记忆尘埃的意思,但真的老土,想起了陈道明老师在《无间道3》叫的影子———哈哈哈)家里的布置就是按30年前的,家具,台灯还有随身听都是老物件。
还有无论在排档吃鱼还是在高捷老师的书店里,别的演员都是按看不见阿灰来表演的,还有那俩倒来倒去的猫头鹰平安符,直到最后的底之前,让她穿上涂们老师整理老伴遗物时收拾的连衣裙(这个有些问题,30多年的衣服有点太嘎新了,还有老太太这三十年体型上没有变化吗?
或是老伴特别喜欢这裙子从年轻时一直细心保管,那应该这裙子对她特别重要,但片子里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当提示符号用了)。
用双姓名字有些讨巧。
还有的缺点是,细节上抠的不够,涂们老师生活的房子是按起居多年的旧屋布置的,但墙围子明显是新刷的,风吹雨打四年的墓碑像是昨天才定制的,老郑飞抵台湾按表述是从台西一路往东南逆时针环岛去了台南(走了约四分之一圈),但看外景像是从台东的花莲一路顺时针环岛往南到了垦丁。
还有如果伤处是在上臂肘部能引起植物人昏迷三年吗?
还有居家照顾的植物人除了上面需要打营养液从胃管导食物糊之外,下面还有需要插尿管和挎粪袋,哪儿有那么干净光溜。
剧情结尾的翻转高潮处理真的很煽情(感人),但细反思结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尬。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环岛公路文艺片。
一个失去老伴,自己也得了阿兹海默就要忘记一切的老者;一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让老公受伤昏迷,陪伴老公多年,眼看就要放弃的女子;他们因为相同的旅程在一个叫做“红包场”的酒吧相遇,从而结伴继续旅程,但是一天老者醒来却发现女子不知去向,找寻了许久……男主是个老者,老伴新逝,自己又检查出阿兹海默,就要忘记所有的事情。
他准备和自己的好友一起住进老人院了却后半身。
但是老友又突然离世,猝不及防。
他为了让自己和老伴的记忆长久一些,准备重走老伴在台岛的旅程,重拾记忆,只求自己与老伴记忆可以忘却得慢一些。
他来到台岛,进入一个酒吧,向服务员点了一首《雨水我问你》,上台演唱的是个女子,唱得非常好,老者很高兴,就给了女子一个红包。
随后老者病又犯了,不记得点歌,不记得给了女子红包。
女子发现老者有问题,询问了老者的下一个目标,是一家烧鱼的店,和自己的目标一致,于是决定陪同老者一同前往。
到了那里,老者发现鱼味道不对,因为老伴学会了这道鱼的做法,老者其实是来寻根问底寻找味道来的,结果味道不对了。
后来才了解到,做鱼的老汉去世了,现在是他老伴在做鱼,所以味道不对,为了不让老汉的妻子伤心,大家都说她烧的鱼与老汉的一模一样。
接着女子陪着老者继续旅程,他们去了一家老者老伴曾经在这里留言的书店,书店的老板是个老人,竟然还留有30多年前的留言本,于是老者就在那里翻找,女子就在一旁读书。
老者翻到那页被撕去一页的留言本,把老伴撕走的又贴了上去,并留言也很想念老伴。
接着老者和女子一起通过一座废弃铁路的涵洞,这里有当地居民与开发者的传说,老者一边听着老伴的诉说,一边前行,他们一起来到了丛林深处。
老者停着休息,女子进入森林深处录森林的各种声音。
录着录着,她越走越深都不知道,等到她想走回去找老者时,迷了路。
老者听到女子的哭声,寻声找了过来。
他说要带着女子离开,可是自己也迷了路。
他们走了好久好久都走不出去。
女子有点绝望了,说出了心声。
其实她守护着因为她出事的丈夫身边,很苦,自己已经到了想要放弃的边缘,找了一个理由出来为丈夫录声音,其实就是想出来散散心,不受牵绊。
但是丈夫是因为她出的事,她又放不下。
期盼着奇迹发生,却看不到希望,自己都不知道该坚持,还是应该放手。
老者安慰她,告诉她所有的坚持并不是乞求渴望结果,而只是留住美好的记忆就足够了。
两个人相互宽慰,相互救赎,把很多事情都谈开了。
这时一群狩猎的猎人经过,把他们带出了森林。
接着老者想骑电动车带女子环岛游,女子同意了。
但是就在老者想带女子去鹅卵石沙滩时,女子突然在他醒来时不见了。
这时他的药也吃得差不多了,毛病应该越来越严重了。
但是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断外出寻找女子,可是就是找不到,把人们都问烦了。
也许是因为生病,每次方向都不对,终于有一天,他跑对了方向,终于在鹅卵石沙滩见到了一直找寻的女子,向她诉说带女子来沙滩的目的“鹅卵石被卷入海里,又冲上海岸,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一次轮回”,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经历潮起潮落,就算落去深海,总有一天会被冲上海滩。
我想这是宿命,不管曾经经历了什么。
这时女子又一次消失,大家才知道这一切如梦如幻,只是老者思念爱人的臆想,女子可能来过,但是他们并未相识,只是时空契合了他们的旅程,老者通过女子找回了与老伴共处的时光和记忆,虽然终究会因为自己的疾病忘却,但是就算让忘却的速度慢一些,他觉得都是值得的。
女子也通过老者明白了坚守的意义,因为人生并不是因为最后的归途而一成不变的,她有无限的可能,也许经历就是美好,管她何去何从。
所以坚守的意义就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就算为了赎罪还债,经历了就是美好。
个人觉得最后的设计蛮让人惊讶的,看似莫名其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空关联,这个时空他们不曾相遇,也许在另一个时空我们完成了美好的旅程。
女子因为不能忍受,出来散心,是为了寻找坚守的理由,老者是为了重温老伴的旅程,重拾可能忘记的过往,他们相互成就,相互救赎,相互宽慰,成为了这场旅程最美的风景。
就像迷失在丛林中,以为永远走不出去了,却被人救起。
生命也是一样,以为没有了意义,继续咬牙坚持,可能惊喜就在不远处。
不管是被救起,还是拥有了回忆,都是幸福。
台岛的酒吧、排挡、书店都很文艺,很有味道,很想去看看。
海滩也很美。
女子很有味道,心疼她的努力,但也共鸣于她满足,也许任何事都不需要知道过程如何,拥有就是美好,特别是和自己所爱在一起……涂们老师很有风范,让人不禁猜度起老少配,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哈哈,在小资的文艺风里,总有一切种可能在脑中回荡,关于爱情,关于思念,关于记忆,关于时空里妙不可言的奇缘……
节奏太慢,忍不住想二倍速。
老郑的人设也整挺惨,又是阿尔兹海默症,又是孤苦伶仃,朋友也突然没了,真就凑一块儿了呗。
一开始以为是要体现养老问题什么的,毕竟朋友还讲了跟儿子怎么怎么样的……直到最后才发现是个爱情片。
其实老郑到老婆墓前的时候还以为他是活不下去了也想死来着,没想到最后做出了去旅游保持记忆的决定。
这不免让我思考人到终年怎么有尊严地活下去或者说走向死亡。
近年来听说了很多关于‘养老院不能去’的说法,还有那种搭伙养老的民宿之类,感觉衰老是必然,但人到老时活着还不如死的状态又让人提前自我可怜。
说回来。
结局的设计的确有新意,有种平行时空交汇的错觉。
阿灰以我之见也是他的幻觉,只不过带上了老婆的影子,毕竟他反复说过阿灰和老婆很像。
做鱼的老太太说实话也挺奇怪。
明明自己最初也很不自信,到处问是不是那味儿,但当别人质疑的时候又固执己见,实属匪夷所思了。
这算是,自我欺骗久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墓前忏悔也挺……老套的。
之前看的那个抗疫电影里也出现了类似桥段。
这也的确很寻常吧,谁知道第二天是死是活,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嘎嘣了,所以之后再说也没啥意义,就强行煽情呗。
其实整部片子细究起来说不通的地方挺多,但编剧厉害哇,直接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统统解决。
说实在的,老郑对阿灰的劝告也实在让人共鸣不起来。
什么‘到我这个年龄你就知道,爱人有没有回馈不重要,只要在一起就好’啦~可拉倒吧!
自己得的就是令人伤心的病(虽然也是不可自控的),老婆要是活着,照顾他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点一点被忘了能不伤心吗?
大好年华里,日复一日照顾一个没准永远睡下去的植物人(虽然是为了救她吧)能不崩溃吗?
画面还行,但电影感太重了,特别是情节安排上,很有一种“只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感觉,终究是矫揉造作了。
最后,片名感觉不够有深度,很难贴合片子,也易误导观众。
一边郑郑郑的,一边又林予林予的,很多观众可能就看看不出其中的内涵。
片名也大可不必着重强调一遍,不如选个包含电影元素在内的,或者有隐喻的(当然也可能咱无法理解导演高深想法哈)。
私以为,不如换成那首歌,也属于是贯穿全剧且贴合主题了。
人类为什么珍贵,是因为他们有限的时间,电影的存在为什么珍贵,因为它们是所有感觉和记忆的延伸。
就像本片里的录音机,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有限和无限的中介,证明时间无法转移永恒的爱,让失去记忆的郑先生和失去时间的妻子在同一个空间再度相遇。
我害怕时间,因为它很过分,它不仅让人面目全非:时间一到,证明你已经年龄很大的印记,沟壑交错的线条还有白发就会出现。
我怎么能不害怕呢,我只是一个俗人,害怕衰老,害怕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害怕我的回忆要用‘’几十年前‘’来开场。
这是本片故事还未开始我已经感到难过的原因。
我的眼泪是为开始遗忘的郑先生而流,也是为开始怀念的我自己。
本片虽然刻意模糊了人物身份,但仍设置了许多线索,一度在暗示郑先生和阿灰踏上环岛旅途的目的是相同的:与自己和解,与时间和解。
郑先生听的录音和阿灰录音的录音机;郑先生妻子有用正字记录的习惯,树林迷路后用正字作记号的阿灰;马蹄莲多次出现,它代表着永恒的爱:它在郑先生和妻子同框、阿灰和昏迷丈夫同框、郑先生和阿灰同框时均有出现过;还有同样有在书店留言、同一首歌《雨水我问你》、同一件衣服、猫头鹰守护神……当最后真相揭开时,原来前文看似不合理的所有细节最终指向本片的主题:爱——藏在细节里的爱。
当大脑失去记忆能力时,这些隐秘的爱像写在纸上的文字一样深刻,让郑先生最后依旧能从面目全非的时间里记起妻子模糊的脸,以及他们曾共享的时空。
可能多年后我也会忘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应该会记得曾有一天我独自享有了一面大银幕,共享了他人的一段关于环岛、关于味道、关于雨林、关于海滩、关于一首歌的记忆。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能镌刻在人的记忆里的一定是对于这个人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忘记很多人,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是我们无法忘记一日三餐,无法忘记晚上要睡觉,白天要起床。
这些已然成为了习惯的东西渐渐的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一点大部分人无法忘记,大部分人也无法解释,然而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我们无法解释的,恰恰就是我们的记忆。
然而当我们的记忆偷偷溜走的时候,我们能留下什么呢?
就如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叫我郑先生》一样,当一个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个时候,在为数不多的记忆里,你还能记住谁?
郑先生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现代社会,什么是老人?
一个失去了社会活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当然,这个词语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现有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围绕着自己运转的了。
因为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更新迭代,当一个老人不再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时候,社会自然会将他淘汰,而本片中淘汰的方式更甚,那就是夺走了他赖以生存的记忆。
为什么说老人赖以生存的是记忆,当自己的子女们远走他乡某生活,当自己的好友一个接一个的离世,当自己的伴侣先自己而去,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留下来的就只有回忆。
回忆可以是一个什么方式都夺不走的东西,回忆可以在自己孤独的时候给予自己一种安慰。
回忆不需要依赖外界环境,回忆可以自己做主,这是对于一个人的尊重,也是对于一个老人的依托。
然而这个依托被抽走了。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正在慢慢的失去自己唯一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回忆,如果郑先生的回忆再被夺走,那么属于郑先生的就是一无所有了。
没有人在乎郑先生面对未来的时候还有什么留存,因为孤独已经成为了他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然,在本片中,上天还是眷恋着这个可怜人的。
当夺走回忆的凶徒正在虎视眈眈守着郑先生的时候,郑先生决定自己主动出击去找寻自己过去的记忆,努力的将过去的记忆一点点的找回或者是重走一遍,最终,让它镌刻留下的痕迹久一点。
带着对于过去的期待,郑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旅行途中的郑先生邂逅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人结伴,虽然是忘年,但是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郑先生在寻找自己太太的记忆,而女人则是想要让自己丈夫早一点醒来正常生活,两个人的期待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面对未来的时候,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期许或者留一些打底的东西。
郑先生在这一次伴随着自己记忆逐渐缺失的旅程中慢慢的找回了自己的曾经,然而这个时候,年轻的女人却不见了。
《叫我郑先生》本身采用的是双线叙事,而这样的双线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郑先生用自己的暮年找到了郑太太的青年。
两个人的交集依旧是在说着一个普通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关于爱情的记忆,关于婚姻的记忆,关于相爱的人的全部记忆。
郑先生在面对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想到的是对于这种记忆的重回,而重回的这段记忆里,郑先生所面对的是自己过去跟自己的太太相爱的日子。
这段现实中已经凋零的岁月在美好的时光的映衬之下,显得无比的光辉灿烂,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于老年痴呆症最好的回应。
疾病可以战胜一个人大多数的记忆,但是对于某些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却是无能为力的。
郑先生的记忆就是如此,他并没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对于自己的太太的情感忠贞不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患病的他,却依旧是能将自己的最后的记忆留给自己的太太。
这种平淡的,但是能溢出来屏幕的情感就是本片的精髓。
涂们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以及一种执着的理念,即使是一个人在意识的模糊时期,那些无法忘却的事情依旧是无法忘却的。
我们究其一生在寻找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相似,同时也是那么的坚定。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人难以忘记。
即使是身患重病,我们依旧是无法忘记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要寻找曾经有多么的不容易,即使是一个正常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再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曾经的记忆或者是味道也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对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来说,这样的对于曾经的寻找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我发预知的事情,却从一个有着千万阻隔的人身上看到,这或许是一种启示。
我忘记了全世界,但是却无法忘记你。
虽然本片也有所不足,但真挚的情感总是会轻易的击穿人们渴望温馨的心理防线,我们还是愿意在期待中面对明天。
……你好,再见
涂老的遗作,2021年 看了他的烂片《上山》,同年年底, 他老人家就因食道癌晚期病逝, 享年才61岁!
白发苍苍的他只是长相显老,其实 1960年出生,和香港四大天王也都是同龄人, 刘德华就比他小1岁,郭富城比他小5岁。
好在作为遗作, 涂们的演技比《上山》强多了……这又是一部讲述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故事。
公路片的拍摄手法, 和《候鸟》异曲同工,一路向东, 台湾环岛,追寻亡妻的足迹。
《候鸟》是女儿追忆母亲, 《郑先生》是丈夫思念亡妻。
男女主角一老一少, 两个人陌生人莫名其妙一路结伴而行。
起初, 实在是觉得他俩太不适合同行了,根本不着调的两人, 老人在书店翻阅留言簿一整天, 年轻女子怎么可能陪着他一起浪费时间? 毕竟是陌生人啊! 直到结局一切真相大白, 也是跟《候鸟》如出一辙,女主角王真儿是老爷子幻想出来的年轻时候的妻子, 只因思念。。。
“如果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 你是否能够刻骨铭心的保存住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以上便是丈夫在老年痴呆前的最后努力。
总体来说,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全程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平平淡淡看到后半程文艺片少不了还是有点疲态。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这是一部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这么垃圾的电影,用这么好的器材去拍
湿漉的森林,午后的书店,古老的录音机,一遍遍的诗歌朗诵,一次次的爱你。
所以人为什么会老去啊 郑先生 这种疼痛会和鹅卵石一样吗 卷到海里 又被冲上岸边
雨水我问你,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
四十年的鱼店,三十年的书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我们这里是真没有。
配乐很好,有几段让人起鸡皮疙瘩。林雪高捷一闪即逝。阿灰森林的哭戏剪接很跳。浪花扑面应是最后一幕。
结尾没有太大的感觉,镜头和剪辑没到位,都不如心花路放那个反转。现实题材还是少一些没必要的跳切。女主可惜故事感的气质了,演技虽然算合格,但是偶尔不自然,有时还有些许做作。
可能因为先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比之下,很多情节处理得不够细腻,也稍显刻意,导致很难投入进去,有点断。前面甚至有点看得有不耐烦。耐心看完,情节串起来之后,还是有一些回味在的。
本片探讨了记忆、失去和爱情等主题,对人物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尤其是涂们精湛的表演,他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演绎得极其真实,并将角色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平第一次影厅就一个人,而且整个影院也是如此,周五晚上。为600977默哀。而我也只是为了看看那加起来可能就一分钟的小巷和海岸线。
很有诚意,编剧一点不逊色,有些技巧可以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媲美,就是男主一脸厌烦的样子有点让人回神!三星半
看了开头阿灰家的30年前布置和穿着,阿灰录音、郑先生听磁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过还是很期待揭开真相的那个情节,本来以为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片,实际是爱情片
刚开始以为主要是讲阿尔茨海默症的,看完才发现是一个不愿意遗忘那份深情的故事。你的念想是什么?是不想遗忘。其实,得到过才会不想遗忘。如果一辈子爱而不得,是不是忘了也是一种解脱。
还行可能我没有情怀
虽有巧思,但台词的生硬、桥段小戏的平淡、节奏的张弛无度都透露出剧作的不成熟,使人无法忽视。如果最核心的东西都无法使观众产生信念感,其他外部的东西再有情怀,也是枉然。
卡司很豪华,质感很学生作业,台词很僵硬,郑先生好像吃了不少张翰…(解锁一个新影院,躺得很自在
真假
最近阿尔兹海默症的题材有点多——这不是问题,这片的问题在于不说人话——没有骂人,就是说,咱们正常人不是这么说话的,说人话很重要。
戳心的小岛漫游
叫我郑先生2022#涂们# #王真儿#;1爱人不在了 爱人醒不过来 自己记不住的情况下还要 留下 爱的痕迹吗?这电影回答是当然 不是要证明有多爱 只是想让心里的影子不要淡化。2 有一些电影真的要自己挖 这电影看到最后可以给3.5星但是 单独看前期 中期的片段会干旱 干燥的感觉 失忆 独居老人这些元素太,,满地都是 后期在树林以后我们才知道 这电影想干嘛 一个道理 一分美景 算是旅行 还有跨越时空的夫妻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