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晓

小曉,Trouble Girl

主演:林品彤,陈意涵,刘俊谦,郑志伟,郑逸轩,郑有杰,刘冠廷,施名帅,蔡亘晏,朱芷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小晓》剧照

小晓 剧照 NO.1小晓 剧照 NO.2小晓 剧照 NO.3小晓 剧照 NO.4小晓 剧照 NO.5小晓 剧照 NO.6小晓 剧照 NO.13小晓 剧照 NO.14小晓 剧照 NO.15小晓 剧照 NO.16小晓 剧照 NO.17小晓 剧照 NO.18小晓 剧照 NO.19小晓 剧照 NO.20

《小晓》剧情介绍

小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晓(林品彤 饰)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因为一个令人揪心的秘密,她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孤立,妈妈薇芳(陈意涵 饰)也视她为麻烦,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遥远的陌生人,唯有班导保罗(刘俊谦 饰)仿佛能理解并舒缓她 的情绪。一次台风天下课,小晓目睹了妈妈与班导的秘密,困惑的她不仅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逐渐发现原来她与妈妈都有各自对生活说不出的无奈…… 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伊克巴尔之化学秘方死囚之舞毕业那天我们泪流满面航海王:狂热行动搭车奇缘流亡一生有你我的野蛮初恋三天偷得将军半日闲花牌情缘3湄公河大案崽之抉择第一季女人的颜色被夺走的我们恋上纯喫茶大山的儿子白王后求求你,表扬我最终休止符~无止境的螺旋物语~水母看世界杜鹃的婚约第二季黑客我需要你艾米莉亚2.0温特沃斯第七季女人不再沉默迷雾中的她(上)失眠症超感应学园

《小晓》长篇影评

 1 ) 少年之痛与恶

多动症的孩子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校园似乎是很难被接受的群体,老师们美其名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美其名曰让孩子在家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容忍。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担心一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电影围绕小晓周边的人际关系展开,呈现的结果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接纳她,哪怕是最亲的母亲,也会在她病情发作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打骂她,母亲似乎只爱顺从乖巧最好是优秀的小晓;父亲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缺位了,就偶尔打一两个视频电话过来,回家也是为了房子的事情,完全忘记了承诺小晓的礼物;母亲的男朋友/自己的老师看起来似乎对小晓不错,能够跟小晓交流,能够理解小晓,但同时也是让小晓遭受校园霸凌的源头之一,他的出现也会让小晓感到原来的家庭被分裂,最终因为自己事业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抛弃她们母女;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小晓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同学故意欺负小晓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看起来唯一的朋友最后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背叛小晓,给了小晓沉重一击,直接崩溃;最后的最后,连小晓平时的精神寄托猫头鹰也不领小晓的情,抓伤了小晓.......整个社会,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日常相处的老师同学,到“唯一的朋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都不能完全地接受包容和爱小晓,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痛,可想而知。

而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动,敏感,就要承受整个社会这么大的敌意吗?

 2 ) 關注兒童多動症

《小曉》這部2023年的台灣電影,透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探討了家庭關係、成長的痛苦,以及社會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看法和態度。

透過周小曉這個角色,影片展現了一個,過動症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如何,在這些挑戰中,尋找自我和成長。

影片中的小曉,因為過動症,而常常被誤解和排斥,但她的故事,也帶出了理解、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透過小曉與家人、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電影傳達了,對於不同的包容,以及每個人都有被接納,和愛的權利這一訊息。

《小曉》不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社會的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這些主題的深思。

#兒童多動症兒童多動症,又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暫、遺忘事物、缺乏組織能力等。

&過動:活動量過大、坐立不安、難以保持安靜等。

&衝動:不假思索就行動、經常打斷他人、插話等。

這些症狀,通常在 7 歲之前出現,並在兩個或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家中)持續存在,且對日常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兒童多動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兒童多動症,子女罹患的風險較高。

&腦部發育兒童多動症患者,大腦前額葉和基底核等區域,可能存在異常。

&環境因素孕期接觸菸酒、鉛等有害物質、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因素可能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3 ) 《小晓》大概是中国多动症儿童的现状吧

处于很能理解妈妈和很能理解孩子之中。

小时候我也是像小晓一样敏感,即使我没有和小晓一样的病也能体会到她对爱的渴望。

(小演员演技真好)很多人责怪妈妈,但是我觉得妈妈还是很爱小晓的,只是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折磨受够她了,有时候的情绪“发疯”我觉得很真实。

关于多动症。

我家楼下的那孩子也是个多动症患者,即使上初中了也会玩电梯,就是按来按去或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或者是去敲谁家的门。

邻居投诉他们家好几次了,他的妈妈也是向邻居们道歉,然后对孩子责骂。

我当时就觉得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家这个情况就应该更上心,把孩子管好,提前跟邻居打好招呼什么的。

我现在觉得即使是有这个心,妈妈也很难做到吧,妈妈也只是个普通人。

说起害怕,真的是难免的,对这种状况不了解的人很多。

说实话当时我一个人在家,他敲我家门我也害怕过(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情况。

)隔壁的小姐姐和他坐电梯也被吓哭过。

所以剧里同学们害怕小晓,现实里也少有人愿意和多动症的孩子接触,更别说成为朋友了。

了解多动症的人不多,愿意帮助的人自然更不多。

多动症真的需要专业人士科普引导吧,以及我觉得问题儿童去问题学校是很合适的,那边的老师同学会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剧里的妈妈说费了多大的劲才去这个学校,其实这种学校并不适合小晓,所追求的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

难道适合不好吗?

以及反映出特殊学校在中国并不常见或是并不完善。

以及我想起《白手杖》这个日本电视剧。

里面的弱势群体女主上的是特殊学校, 即使是弱势群体也可以打工干活。

虽然女主是视力问题不是多动症,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是有参考价值的。

日本有很多(很多有点夸张,但我确实看到过)一些特殊人群大概的店,招聘信息上会写:是和特殊人群工作的店。

小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个很敏感的时期,教育的责任并不是捆绑于家庭和学校的,特别是这种特殊一点的孩子,社会要多于宽容和理解。

 4 ) 当妈没有回头路

比预想的要好,私以为分数应该在7分以上毕竟超过及格水平太多了吧理由如下:片子表现了强有力的反婚反育意识形态(不是);整个表现比我看过的《系统破坏者》要更好,孩子的表现固然让人感到烦心,但同时展现出的成人对孩子的无力以及作为母亲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的矛盾纠结也蛮好,最起码这部分是能让人共情的(是说我这种冷血的人),母女关系伴随剧情进展不断曝露, 而开始展现出的对老师的在意,实则更是对母亲的在意,明牌从“讲女人很会花钱男人就会离开”变成“她很节俭只是爱漂亮”开始打,另外惩罚性的扑克部分我觉得也很不错,母亲其实应对女儿很有一套,反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效果,我感觉老师这个形象的呈现更多表现的是两人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缺失的过度代偿,不过本身老师的多方面讨好有很多刻画描写,这个角色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位重要的男性“父亲” 乎是全程缺失的,也是造成母女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男人真的很不行);另外是晓珊的塑造,笔墨并不多但人物非常鲜明,面对问题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看法,目的性地向小晓展现友好的态度,本身小晓极度需要认同感所以在有铺垫后于晓珊产生的情绪波动就非常自然,这个部分处理我觉得也不错,Kitty作为象征意象也是有想法的。

陈意涵的表现非常不错,无论是面对女儿时的疲惫,无意间展露出的不耐烦和要给女儿争取权益时的强硬都很ok;刘俊谦的感觉也还可以,这部其实我存网盘蛮久了,真就是逮着看完狗笼情债才补的(我。

),但保罗的塑造稍微有一点啰嗦,一是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同时但年轻帅气的男老师会被女学生幻想,这个部分有重复,但二是想要讨好薇芬顺着她生气的时候去训斥小晓,再又担心被小晓讨厌从而低声安抚,部分的表现太隐晦且不够坚定,导致角色动机不够鲜明,人物立场奇奇怪怪的。

总之我觉得还不错,虽然叙事上有点零碎,但是整个故事情节不复杂看着还行,心理冲突有些部分稍显生硬,尤其是“害怕女儿对保罗的信任更胜自己”这里表现太含糊。

最后的感想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是不让风险有发生的可能:别生孩子!!!

 5 ) 无法逃避的痛楚,便只能直面

电影不能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它只是展现和揭示问题。

站在小晓的角度,她当然是个值得同情和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患有过动症,不是她的错,但爸爸为了逃避这个现实,常年在欧洲工作不回家,女儿想要的礼物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妈妈为了每天让她吃药、收拾她惹出的烂摊子,甚至只是与她正常的沟通,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同学讨厌她,排斥她,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贴纸才不与她计较,对她表示善意送来的零食带着深深厌恶地拒绝,或者干脆学猪叫来羞辱她,考试时用镭射笔照她。

她以为班里唯一一个对她好的女生江晓珊,也只是因为老师的安排才对她友善,却在因此被大家排斥后转变立场,和别人一起对她恶语相向,甚至动手伤害……这样一个在学校里一直被冷眼相向的孩子,妈妈还要逼着她每天去上学,似乎掉一天课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殊不知女儿小小的心早已遍体鳞伤,只能用越来越过激的举动保护和掩饰自己。

影片开始的台风天,她撞见了妈妈与老师的关系,在马路上尖叫着捶打自己的脑袋;影片结束的台风天,她拼命想把学校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放走,又何尝不是想把囚禁在奇怪身体里的自己放走……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实在是件头疼不已的事。

你在讲课,她在大声玩游戏,把椅子弄得不停响;你在监考,只是走了一会儿神,她已经把教室里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同学要对她的言行举止一忍再忍,家长的投诉也要小心处理,不断安抚;你煞费苦心地陪伴她,引导她,甚至是讨好和迎合她,一言不合,她依然会不把你放在眼里,一口果汁全吐在你胸前……最悲哀的,莫过于小晓的妈妈了吧。

她曾是个温婉美丽的钢琴老师,也是个和其他妈妈一样有点虚荣心的普通爱美女性。

她希望有人为自己发的动态点赞,也曾梦想女儿是个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的孩子,可以好好说话,一起玩耍,母女俩亲密如姐妹。

但女儿的特殊摧毁了她的生活——老公常年在外,她不但要独守空闺,还要独自面对这桀骜不驯的女儿,送她上学,给她做饭,带她看医生,为她讨好各位老师,为她的学习操心,更要随时为她处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寂寞让她出轨,母女间不断发生的冲突让她疲惫,给她黯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的保罗离开了她,短暂回国的丈夫也很快又要逃开,和她相依为命的,只剩身边这个与众不同的、麻烦不断的女儿……影片结束时,她和女儿亲密地依偎在床上,耳边响起的,是并不动听的钢琴声,连绵不断,就像她的生活,还将这样麻烦不断、疲惫不堪地继续下去。

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能学会怎样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吗?

她斥责学校老师的“爱的教育”,自己能做得很好吗?

小晓又将怎样继续长大?

她会换一所新学校吗?

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又会如何对待她?

这是一部平静地将痛楚展现给观众看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知道,在妈妈歇斯底里地捶打了红色的发泄球后,她还要扎起被弄乱的头发,抚平裙子上的皱褶,收拾凌乱的床铺与地面,打起精神,将日子一天天地好好过下去。

 6 ) 小晓

小晓的成长之路,如同一段漫长而阴霾的旅程。

她的母亲冷漠暴躁,父亲缺席,而唯一给予她耐心与理解的大人,竟是她母亲的情人,老师保罗。

在小晓的心中,保罗的存在,如同穿透乌云的一束阳光,为她带来了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尽管她深知母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保罗的温柔却让她难以生出厌恶之情。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小晓逐渐将保罗视为家人。

她的好朋友透露,保罗喜欢紫色蝴蝶结,因为那是他曾经提拔戴紫色蝴蝶结的女孩。

小晓便戴上了紫色蝴蝶结,希望以此赢得保罗的注意和喜爱。

当朋友建议她乱说母亲挥霍无度来吓退保罗时,小晓却告诉保罗她的母亲其实非常节俭。

她的内心,渴望保罗能够永远留在她的生活中,成为她的家人。

当她为了保护误伤同学的好朋友而承担责任时,却遭到了背叛,曾经的好友也加入了霸凌她的行列,这让她再次痛苦不堪,发了病。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小晓试图放飞笼中的猫头鹰,希望它能飞向自由。

她在雨中哭泣、呐喊,但猫头鹰却依旧静静地待在笼中,仿佛小晓自己,被周围的有毒环境所困,无法逃脱。

小晓向校方揭露了老师和母亲的外遇关系。

或许是因为她的父亲即将归来,她渴望父亲的陪伴,希望母亲与保罗分开,为家庭保留最后的颜面。

小晓在不愿与讨厌的大人沟通时,会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出有规律的怪声:椅子撞击桌子、脚踢座椅、叉子敲击盘子……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焦躁烦闷。

 7 ) 孩子是一个折射父母但又按自我塑形的容器

很多人到了婚育年龄其实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结婚生娃后那些未解决的问题,会放大并传递给下一代,不论是焦虑还是痛苦,这个和《少年日记》要探讨的课题其实异曲同工,只是一个主角预想到未来不敢迈步,一个已经在那样混乱的未来里,并且主要角色中都有教师,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对比,可惜的是,《小晓》更多的还是成人视角,本来看到这个片名,我以为会以叛逆期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叙述故事,而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又太单薄,太直给,没有看到太多生活的困境,只看到两个需要吃药的人一起发癫。

 8 ) 评论电影的有几个人懂多动症家庭的不容易?

看了几篇评论,感觉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你们是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或许才能真正看懂影片里的母亲和孩子遇到的生活危机。

首先,我感觉最不容易的无疑是妈妈,老公甩手不管了,妈妈一个人扶养一个ADHD,就是地狱模式。

钢琴是她过去人生模式的一个象征,但是那个过去的文艺范的她已经死得透透的了。

她每天要和孩子做“斗争”,普通的管教手段是无效的,孩子也不会听,也做不到。

这还是孩子在吃着药的情况,不吃药这孩子估计都上不了五年级。

这五年下来,妈妈的耐性早就透支了,她在深渊里爬一段,滑下去,爬一段滑下去,越陷越深。

这个妈妈应该是有抑郁症的,只是她还在用爱和理智在拖着孩子往前挪。

有一个段落就是妈妈陪女儿玩到早上,还不让女儿睡觉,这绝对是编剧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妈妈已经丧失理智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大家一起不过了,相爱相杀。

这样的妈妈已经是做的不错的了,不能拿保罗的耐性来要求妈妈,他才来多久啊。

他能一个人带小晓多久而不疯?

小晓呢,其实也挺可怜,首先是多动症给她带来的后果,随着她越长大,越能感知了。

小时候她不懂事,没感觉,长大了,就感觉出各种异样了。

电影里主要表现的是被孤立没朋友,因为五年级了,人开始进入社会化的过程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其实学业上的失败何尝不是一直困扰着她呢。

其次是家庭不完整带来的伤害,摊上这么一个爸爸也是够这对母女倒霉的。

你从她半夜弹钢琴和望远镜两件事情上,你可以知道。

她是很在乎爸爸的。

但是爸爸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跟她打个招呼,太差劲了。

我宁愿相信这是编剧的艺术加工。

保罗简直就是一个天使降临到他们家,又帅又超级耐心。

我觉得对他的刻画不太真实。

况且一个天使也拯救不了陷入泥潭中的家庭。

只能说带来些许的安慰和片刻的快乐吧。

而且还扰动了母女之间本来比较规律的关系,变成三体问题了,把有些问题复杂化了。

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央视前几年曾经拍过一部关于注意力缺陷的纪录片,就理解这种病对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持续的伤害了。

 9 ) 不是天使——谈谈《小晓》中的老师

刘俊谦在接受采访时说,导演形容保罗老师就像天使一样。

刘俊谦心想:“天使?

我是人诶。

”他想的没错,导演想要的保罗老师是一个外表正面健康却藏着很多阴暗面的人。

刘俊谦在采访里接着说:“这个人很复杂,其实他要讨好身边每一个人。

因为一个异乡人,他去到一个异地,他其实最需要的是要在异地生存下去。

他是一个老师,他是有可能会被学校解雇的。

他唯一的优势是,因为他是香港人,可能他英语水平高一点,用英文教数学可能是这个学校聘请你的原因。

但是你教职不好可能也会被解雇,所以一定要讨好身边的老师、校长、同学。

” 不做老师的人大概不能想象做老师还要讨好学生。

以往电影里常出现的老师形象要么是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到让人害怕,要么是懂得循循善诱拯救有各种障碍的小主角(如《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然而老师并不是恶魔或天使那么极端,老师也只是一个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的人。

教学的成绩、课堂的纪律、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评价,同事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的饭碗。

对异乡人保罗来说,他仅有的优势是英语水平不错,这很容易被替代,于是他的策略便是讨好。

而直觉敏锐的孩子很容易发现哪些老师强硬不好惹,哪些老师软弱好欺负。

电影里从第一节数学课到最后一节体育课,都体现学生对保罗的不尊重。

数学课上,小晓开着外放用手机打游戏,其他学生也没精打采,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语气敷衍,听到广播里说放台风假,保罗的表情也松了口气。

体育课上,保罗教学生动作时,学生在笑,保罗先说了一遍不要笑,但学生还是笑,他质问学生你在笑什么,也没有得到回应,他只好说了一句“相信你的队友”不了了之。

面对小晓母女时,保罗也多次使用讨好的策略,比如在小晓和妈妈薇芳吵架后,他第一次露出严厉的一面让小晓罚站,但那也只是为了让薇芳能消气,当薇芳离开,保罗马上露出温柔面貌悄声告诉小晓:“我刚刚和妈妈去买了曼陀珠和巧克力,你可以带去请同学吃好不好?

”这样的讨好让小晓也明白他不过是个纸老虎,当他再次假装严厉地教育小晓时,小晓毫不客气地喝了一口果汁吐到他身上,并骂他:“你这臭三八!

死娘炮!

”,此时的薇芳弹着钢琴平淡地说:“老师先休息吧。

”看,这对母女都知道他是个好欺负的。

于是后半夜母女俩毫不顾忌地在家疯玩,把保罗吵醒后还要他一起加入打扑克,直玩了一整夜,小晓困得不行,薇芳还要逼她接着玩。

薇芳的疯第一次当着保罗面展现出来,好像她已经笃定这个男人总是会讨好她们。

而且,只是讨好,没有真正教育小晓的能力。

这就是小晓的困境即便有保罗的介入也好转不了的原因。

当老师用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周围环境时,学生如何能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小晓用零食讨好后桌却碰了钉子;新转来的女生为了讨好保罗与小晓做朋友,在得知保罗即将离开后加入欺凌小晓的队伍;小晓的同学们更是为了获得贴纸的奖励变着花样欺负小晓,并向家长告状自己如何因小晓而身心受创。

当家长联合起来要求赶走小晓时,学校组长的态度似乎是站在小晓这边,他拿出辅导室文件试图证明小晓的情况有所好转。

可同样是他,在调查小晓推倒同学事件时,他并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做了给小晓停课三天的处罚。

这让我感觉,组长并没有真的相信小晓在好转,而是出于对两边家长都不想得罪的心理在和稀泥,对,和保罗差不多。

所以薇芳当着组长面嘲讽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恶魔老师,但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充满爱心的天使,大家都是走着不出错的流程,不想被投诉到砸了饭碗的普通人。

也许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出的就会是像电影中那样一群虚伪利己的学生吧。

 10 ) 《小晓》的视角

在看完《小晓》后,会从一开始看到台风天,到也是在台风天中过渡重要一幕的情节中想到1985年《台风俱乐部》这部电影。

它们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以「天气」这个电影表达手法中铺垫即将发生的沉重故事,《小晓》之于一个多动症孩子不稳定的情绪问题,类似的,《台风俱乐部》里借台风天的到来隐喻不可名状的青春之痛,动荡,迷茫。

往后的剧情故事里,《小晓》里面的老师雨中骑车找小晓的画面,又让我联想到同年是枝裕和拍摄的《怪兽》,他们在找寻离家出走的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冲击,愤怒,后悔,醒悟,一个又一个的情绪推进,一幕又一幕的镜头特写。

作为迷影者(我)选择联系它们内核表达的相似之处,处于不同的语境下消化创作者们看待生活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已经把这部电影摆在一个不错的位置,推荐给大家《小晓》。

《小晓》短评

一点也不后悔看这么难过的家庭片

7分钟前
  • Manatsu
  • 推荐

还行,略微普通

10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还行

多处模仿《美国女孩》,全方位逊色于《瀑布》。我全程只想要把这位12岁金马影后掐死好嘛,陈意涵倒拿出来仅次于《LOVE》的第二好的表演。

12分钟前
  • 此间有城
  • 还行

我,恐婚恐育,看啥都像是反婚反育教育片。这片子好就好在 塑造了三人间复杂的关系。

17分钟前
  • F
  • 推荐

生病的女儿,疲惫的母亲,却需要一个和她们毫无瓜葛的男老师拯救。男老师搬进学生家里充当丈夫与父亲的角色,安抚妈妈和女儿的情绪,这种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母亲和老师似乎觉得理所当然,只有女孩想让爸爸早点回家。大概只有男性创作者才能意淫出这样虚浮的角色吧🤷🏻‍♀️

2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没一个正常人。婚姻部分,陈意涵演技不如林依晨十分之一

25分钟前
  • mogu
  • 较差

有没有可能,小晓才是最正常的那个……

26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建立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31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很好的主题,一个关于多动症孩子的故事,影片中的孩子还是挺可怜的,被计程车司机骗,在班里没有朋友,明明因被同学欺负而出现过激行为,却没有人过问原因,原以为的好朋友也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而接近自己,最喜欢的父亲却又没那么在乎自己……明明已经那么惨了,看完后却还无法产生共情

34分钟前
  • 驹光过隙
  • 还行

欺负有缺陷的人固然不好,但是如果有缺陷的人影响到别人还要人家一味的忍让妥协,我也是无法接受的

38分钟前
  • Thor
  • 还行

前面都看得很压抑,结尾爆哭。我有多动症的弟弟,所以很感同身受。#观于墨尔本到香港航班#

40分钟前
  • jakefang
  • 推荐

不得不说gold马现在已经low到无下限了,就这一惊一乍的表演居然能拿最佳女主角,提名也就罢了,拿奖真的不配!剧情也很烂,什么都没交代清楚,小女孩怎么疯的不知道,老师和母亲两人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故事情节,叙述的也是乱七八糟,逻辑不通,看得很是烦躁!整体来说,各方面都很做作,还不如去年的两部类似的提名作品「瀑布」和「美国女孩」,2星。

41分钟前
  • 胡闹君
  • 较差

虽然知道小晓变成这样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但全片看下来,她也不具备什么美好的品质,实在让人喜欢和可怜不起来。

43分钟前
  • 想你到今晚
  • 较差

這片真的是,講男的真渣,把女的逼成什麼樣了,女的希望在另一個男的身上尋找出路,但也行不通。但有點離譜的是大人的角色沒有一點讓人喜歡,嘶,媽媽的角色感覺處理得蠻失敗的。

44分钟前
  • 誒嘿嘿教主
  • 还行

反而觉得陈意涵演妈妈演很不错,那种日积月累的疲惫疯感非常到位

48分钟前
  • 小渣渣本吒
  • 推荐

陈意涵美的

53分钟前
  • Avatar
  • 较差

小演员的影后头衔吸引我前来 但陈意涵给我的惊喜和后劲更大 突兀的男老师其实是现实世界的正常灰色 人们只是不愿正面承认自己的欲望和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罢了 聪明的小女孩是成人低估的孩童成熟度 更真实更常见更有力 这一切都指向问题儿童的无解困境

54分钟前
  • 嘻嘻
  • 力荐

[5+]母女双角的设置就已经有点垮了再加上老师这个“闯入者”的角色更莫名其妙了

59分钟前
  • 長島冰茶
  • 较差

有《血观音》有《热带雨》,有好多片子的影子哦,压抑的氛围足够了,私觉得陈意涵的表演比林品彤还要好。天蝎女最会放肆最会压抑了。长久以来,在亲密中得不到足够的回应,母女俩人依赖对方而生。父亲和老师都只是一个调剂,母女二人知道她们除了对方,不能拥有任何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时常想要呐喊,想要关注,但又怕进一步的关注。不能再亲密了,已经互相伤害很深;可又离不开,想要新的人进来,但是又会害怕失去原有的亲密。在这样的若远若近之间,举步维艰,关系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其实不只是破碎家庭里会有这样的关系,很多妈宝男,回避型人格,都是如此。得到的关爱不够,或者过于足够,都会使得我们的眼光无法看向他人,以后更无法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导演可以走得更深一点,妈妈和老师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走不下去的,陈意涵迷人

60分钟前
  • 小温柔
  • 还行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问题儿童就是来讨父母债的。整个片子都在述说着“崩溃”二字,欣赏不来这种压抑感。#人人#

1小时前
  • summer∪・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