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小时,其实并不算很短,但紧张的节奏常常会造成这样的错觉。
几年前曾经在《看电影》上看到过这部电影的拍摄花絮,据说该影片的亮点完全不同于其它的罪案题材片,并不用鲜华的枪战场面作噱头,而是让演员在一个非常局促的空间内施展演技。
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街角的电话亭”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除了开头和结尾十多分钟的街景戏之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都看着柯林.法莱尔手拿话筒,嘴里不停的讲着话。
从身穿高级西服、手带名表的自大公关,到一个沾满血水和汗水、濒临崩溃的中年男人,这之间的变化在观众的注视下一点一点的发生着。
如此大胆的设定,即便是在戏剧舞台上恐怕也难得一见,更别提是向来以视觉冲击见长的好莱坞了,此举真可称得上是娱乐流水线上的大胆实验。
非常幸运的是,试验成功。
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场表现手法单一的戏码不但不会因为拖延的太长而令人感到乏味,反而充满了紧张感。
紧凑的剧情推进、演员不断变化的情绪、急促的声音,都会产生时间缩短的错觉;主演几次进出电话亭——虽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也有打破空间的效果。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柯林.法莱尔是从此开始,逐渐由偶像明星转化为实力派演员的。
他选择了这样一部极端的电影来作为转型的契机,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噩梦。
幸好,他成功的跨出了这一步,人物角色塑造的非常真实丰满,整体表现无懈可击。
那两道略微下垂的浓眉还给角色增加了几分天然的无奈。
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影片节奏也很重要。
几场戏的衔接、远中近景的切换、主观的摇移镜头,还有分镜头的表现形式,全都精彩绝伦,令人赞叹。
背后的主题有点老套,对满口谎言的出轨男人进行恫吓式的教育。
好莱坞向来不吝于教化民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除了他们,也很少有人能把暴力包装的那么冠冕堂皇吧。
一直误以为我下载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因为太过滥俗而兴趣缺缺,放在那里很久都没看。
今天无意中打开,得到了小小的惊喜。
还好,没有错过。
看得非常的不爽。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闲的蛋疼又中二以为自己是上帝的人妄图以他人的生命胁迫一个人面对大家坦诚承认自己有多虚伪。
看到中间还在想结局会是怎样,我还天真地认为是不是大家合力演了一出戏其实那个拉皮条的没有真死,或者又是悬疑片常见的精神分裂什么的,那倒还能接受,不过这个结尾看完了真心让人不爽。
不管最后出现的是现实意义上的凶手还是抽象意义上的凶手,如果是现实意义的话,你有什么权利去干涉他人的罪,你有什么权力认为自己是高于他人的审判者一样的存在,你有什么权力滥杀无辜还逍遥法外,警察也太没用了吧,以及目的是什么,动机是什么?
玩么,我就呵呵了;如果是抽象意义上的凶手,那只能说我不接受这种莫名其妙超越物理意义的片子,我讨厌没有结局没有真凶的电影。
可能是我真的跟这个电影气场不和吧,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感觉人活着充满多少谎言应该要坦诚相待什么的,反而充满了对凶手的不爽,反而觉得主角才是个正常的人类,正确的人类,性本善的人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感觉这部片子像是上帝在说教,和每部电影一样,不可能没瑕疵。
但我认为该片子最核心的东西是——让我们找回生活中最缺失的东西,即真诚。
复杂的商业社会,物质膨胀的欲望,很容易迷失真实的自己。
为了面子、真了金钱、为了性欲,彼此互相欺骗。
然而当真爱马上离去之时,才会想起那份曾经的“真诚”,人为什么这么贱,非要走到这步才能醒悟呢。
从自我做起,愿有缘人找回自己生活中缺失的那份“真诚”。
在结尾以前,这片子相当的不错,完全是五颗星的作品。
什么叫人性,这描写的才叫人性,整整一个多小时,这才叫挖掘人性深处,人性弱点。
当男主人公最后哭着向所有人说出自己心底的秘密时,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这个世界上,这样活着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他们说谎,欺骗,没有真实感情,追名逐利,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们是所谓的大人物,他们也都是最可怜的人。
如释重负吧,当他说出一切的时候。
不用伪装,不用掩饰,虽然可能失去很多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是内心深处却会收获更多的真情吧。
来自妻子,朋友,同事……那才叫生活。
我被片中述说的人性打动的不行,诠释的淋漓尽致。
可是,我不喜欢这个结局。
在开头的时候,我就担心说会不会是虎头蛇尾的结局。
一般来说,凶手总应该有个正当理由,比如说认识主人公之类。
但是由于开头并没有出现任何可以成为凶手的人物。
你觉得像乔尔•舒马赫这样的大导,为了展现一个赎罪的主题,会费那劲去拍一个悬疑猛片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他要讲一个关于正义,关于良知 ,关于坦诚的道理,他有很多选择,比如说拍动画片、科教片,比如去百家讲坛开课。
以一个天才的正常心智,对这种旧题材,应该是早已摒弃的。
所以,我一直很难认同这个片子“发人深思”的观点,这类思考,难道不是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进行过了吗?
关于把虚拟一个正义的化身,坏念头不敢作祟,终于正义的力量洗清了自己的灵魂,仔细想想吧,那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
白骨精,看上去好端端的一个姑娘,突然有一天,被正义的力量孙悟空发现了,真实面目被揭穿了,然后被打倒了,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不仅邪恶打不过正义,戴着面具的邪恶也打不过正义。
不难看出,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照搬的。
现在,当这部电影的主题挖掘深度过度被标榜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惋惜了,而且可以惋惜两个或更多的方面。
第一是人们的记忆力、思考力衰竭,早就忘了我们舔着手指的年代就讲过的大道理;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忽视了,西化现象值得担忧啊,我们神话故事的先祖吴承恩大哥如今竟沦落到不敌一个玩悬疑游戏的外国小朋友的境地……悬疑片中,主题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道具,他玩的就是一种高智商游戏,他不是要告诉你什么,尤其不是讲道理,他要你关注的是电影本身,它要告诉你电影的玩法,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你他的智商有多高。
对这种悬疑片导演而言,他宁愿成为一个玩票者,也不要成为一个布道者。
为了让你对他的玩法全神贯注,他不惜把最后的道理说得极其简单,以免你误入歧途,一味地对影片所带来的人生思考回味不已,若不是这样,他也会把道理说得像是轮不到你去弄懂的地步,省得你花费其它心思关注他并不重要的表演。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然后去分析哪个是正义的化身哪个是邪恶的化身哪个是面具什么人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老话题、老比喻,实在有点不应该。
或许更应该看看他是怎样玩的,才能对得起导演的良苦用心。
比如说,我们可以慢放镜头多少倍,重看几遍,或许能发现真凶闪过的半张脸,从而发现他的动机、计划以及一系列真相,或许我们细看路边的人,观察对话,也能发现天大的秘密,再或者我们假定那个开餐厅的马里欧是凶手,然后逐步推理,假设,推翻,当然你觉得凶手是整过容变过声的亚当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研究那两个骂街的女人和中枪的男人的年龄、身世,列一个表,还有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及那希伯来人说了什么,或者测量比萨饼人的身高体重,像做一道庞大的数学题一样,目的是弄清楚真凶,这样的话,导演会不会欣喜若狂?
我想,这总比重温我们千百年前的老道理“邪恶的力量碰到正义即使戴着面具也得乖乖地认罪”强吧。
可能这一场如同科学研究的推理是浪费感情,白费工夫,但我相信,制造谜团,眩晕,导演的目的达到了。
他已经成功让我们体验了首次看此片的奇妙感觉。
可能性越大,密码设置的级别就越高。
悬疑片贵在答案不一,那种令人抓矿的猜测、假设往往是双方都有其兴奋的时刻。
于是我也来提供我的一个兴奋版本:事实上,把场景设计得那么小,太需要导演的控制力。
人总要走动,所以大场景中,往往表现得很自然,导演只需牵引一下即可。
这种电话亭的小场景里,现实性不大,导演不得不管好自己的人物,充当上帝了。
仔细再看,不难发现,在导演强硬姿态底下,这故事还是有丝丝牵强之处。
对这个故事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不发生这个故事,如何结束对话以及走出电话亭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史都今天例外没有去电话亭。
但导演让他去电话亭了,这是往发生的可能性进逼的第一步。
导演有他的有理由:他每天都要去电话亭给她女朋友打电话。
而且他先发制人了,在介绍完电话亭之后,说道:“在不到两个街区的地方,最后一个使用电话亭的人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故事不得不发生了。
第二种,当他接到那个陌生男子电话的时候,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说:“你有病呀。
”然后挂掉电话。
这里,导演又使了一把劲,让他听了下去,这同样是有理由的:惯性使然嘛,接个电话,逗笑几句又何妨,于是故事继续发生了。
另:那有磁性的男声,还有朗诵般的语调,都迫使观众和史都一起听下去,而且很快,电话那边传来“别想挂电话”的命令式语气,丝毫不给观众骂史都“大傻子,还不快挂电话”的机会,只能同样胆战心惊地听下去。
然后史都又找到机会想挂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不,你不会挂掉的,你要服从我。
”命令加强了,在此时你完全没有了反抗的余地,你知道这个电话是得听下去了,不然不踏实,有危险。
这时候史都坚强起来,他开始轻松对答:“服从你?
你是谁呀?
”然后对方把话说的悬乎,突然让人无所适从,只得听命。
第三种,等电话的过程中,他也可以跑,报警等等。
导演又让他留下了。
因为对方说:“我要跟你老婆打招呼了,待会给你打。
”这句话相当有诱惑力。
史都到此刻还是很自信的,他觉得他还是能把这人摆平,所以他也等,摆出一副老子谁也不怕的架势,难免有些担心,但他认定要把这事亲自解决了。
这之后,两个骂街女人无疑给史都增加了麻烦,导演开始下猛料了。
陌生男声、两个骂街女人还有跟史都的情人、妻子不明不白的对话让史都突然感到一团糟。
直到对方宣判:“史都,你一挂掉电话我就杀掉你。
”也就等于在电话亭里的场景完全固定下来了。
这都是导演一次一次的外力作用,虽然有外力的痕迹,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牵强了,但已经拿捏得相当到位。
这之前,场景设在电话亭的理由是史都厚着脸皮想搞清楚这件事,这之后完全成了史都的不得已了。
因为威胁已经下来。
接下来,程度上升到不再是为自己的生命而停留在电话亭里,还为了他的妻子和情人,为了其他人的生命,他完全处在对方掌控之下。
这下,在电话亭里不出来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了。
第四种,他发现他完全受控,而且被对方欺骗了:说出了真话,这一切都还没有完。
于是他“赌气”挂掉了电话,把事情留给警方。
可是一声声绝命铃声不得不让他惯性式地返回,犹如中了妖怪施的法术,场景又回来了。
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傻话去维持这个场景比如:“我在跟我的心理医生打电话。
”到后来那一大段的真情告白其实并不比前面的解密有意思,尚且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必要的结果罢了。
再后来导演试图利用匹萨男人骗骗我们的感情:到头来是个警匪片啊?
一个匹萨送不出去伤了心,积蓄多年怨恨能量摇身一变成了神枪手的故事。
其实,真凶最后一刻的现身才能完全体现他高智商游戏的质量。
最后说说这个神秘男人。
由于他扰乱公共秩序,我觉得即使他是所谓上帝的化身,很难说的上正义,正义是板着面孔,哗众取宠的吗?
让正义成为你的一个秘密,悄无声息地引导你吧。
很后悔在19年的7月,为了轻松一下来看这部“悬疑惊悚”片。
这也让我觉得,以后豆瓣低于8分的悬疑片都不用看了。
你要跟我剖析人性分析人生,没问题,但能不能把我的智商吊锤?
我看完以为这是部剧情片!
连二刷的想法都没有。
是,你演技厉害,剧本厉害,能靠一个电话亭撑起一部电影。
但是你要说悬疑,那是真烂。
要是不把这个电影归到悬疑类,或许我还能给个三四星。
但这还就是部“悬疑片”啊??
第一次见豆瓣前几条影评里没有讨论剧情全是夸演技谈人生的悬疑片啊?
凶手是谁?
不知道。
他怎么得到男主信息的?
没说清。
电影里没有一点线索与凶手有关,搞的最后我都往精神分裂方面猜了。
然后你突然插一个就出现在电影最后五分钟的角色,告诉我他就是凶手???????
同样是小成本,同样是一个把自己当上帝的反派,同样是悬疑片,你跟电锯惊魂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狙击电话亭》一把一直在上膛的狙击枪!
繁华闹市中的一通电话,无情的揭示了那个时代的虚伪和不堪。
其实故事本身很简单,情节设计充满了套路,逻辑漏洞也不少,不过好就好在全片只有81分钟,哪怕剧情单薄,也依然能用为数不多的矛盾点填满整部影片。
这种影片类型,其实很考验主演的能力,稍微逊色一点就没法撑起全片,再出色的剧本也是徒劳。
不过这里科林·法瑞尔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算是我看过他片子的最好发挥了,给影片增色不少。
用电话亭内恐慌不安的心态和城市喧闹吵杂的环境、人们外表的光鲜亮丽和内心的虚伪不堪都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
7分!
ps:对比之下感觉之前《完美陌生人》的分数给低了,调整为7.5分!
《狙击电话亭》很久之前猴子给推荐的一部老电影,周末看完一遍后实在提不起再次重温细节的兴致,就草草的拉进了垃圾桶内。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不会让你觉得很无聊的电影,但是如果是因为影片本身有足够的实力,才使得它享有7.9的高分,并且经常活跃在各大营销账号无脑转发的《十大XX的电影》列表中,我个人还是持大大的反对意见的。
(以下内容可能有记忆和理解错误,劳驾指点和更正)影片大概讲诉了一个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PR公司的广告人Stu惊悚的一天。
Stu由于自身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使得他赢得了上司的青睐,下属的崇拜。
并且他也极度享受着自己这份特殊的能力,他欺诈小跟班的薪水,瞧不起职业卑微的其他工作者,甚至他还背着他的妻子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三。
他游刃有余的维持着这种有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男人在他打电话给小三的时候“出现”了。
他决定跟Stu玩一个真心话游戏,游戏中任何弃权和作弊的行为都会受到“被狙击枪杀死”的犯规处罚。
看样子主角Stu要面临一个“公开事实,坦然忏悔后重生”还是“带着荣耀的死去”的艰难抉择。
事实上也是这样。
在长达70多分钟的被困电话亭中,Stu也确实经历了很多次人生的选择,从最初的不可一世,到苦苦哀求,到最后无可奈何的自白,主角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极其精彩的人物心理斗争和变化的,再加上黑人配角警察的完美演绎,这也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影片下半部分,坦白一切的主角得到了爱人和世人的理解,似乎是在经历了这一切后认清了自己,完成了救赎,洗心革面,就此迈向新时代。
结尾处全身而退,一直在黑暗中“引导”着主角的那位狙击手,更像是上帝派来拯救Stu的天使:事毕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可以获得7.9的高分和得到很多人的推荐的原因。
只是,如果你稍微回味一下,就会觉得很多地方怪怪的。
我觉得:1、Stu并没有被救赎。
2、狙击手并不是天使。
3、整部电影的故事在电影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都是“并没有什么卵用”。
1、当一个人生了病,需要的是一位医生;当一群人生了病,需要的也许是一场变革。
影片中的主角Stu,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并不认为他有任何问题,他热爱生活,积极工作,不会偷窃,没有暴力行为,甚至对于送披萨工人和妓女还有足够多的“大度”,他被认为所患的病恰恰是一种全社会的人都有的病:“欺骗”、“背叛”、“为了利益的不折手段”。
这些通用的社会毛病是不可能因为一次妥协于暴力和生命威胁的教育就会得到彻底的改正的。
因此,我大胆推测在以后的日子Stu可能会改掉“背叛”,跟妻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但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和环境,其他的“病因”是根本没法被治愈的。
这一场治标不治本的疗程只会使得病态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最终只是换一个形式,再度复发。
2、一个人肆意窥探别人的隐私(窃听主角的电话和生活)以生命威胁主角使用最脏最难听的字眼来侮辱别人,满足自己的私欲(主角说出事实的用词)蔑视到毫不在乎的随意夺走无辜人的生命(前2位死者、披萨男、黄色衬衫男)他还与天使或者圣人有半点关系吗?
他只是一个变态,是心里扭曲的罪犯,是看不得别人成功富裕的小人,更是为了满足自我变态欲望不惜取走别人性命的杀人犯。
他极度渴望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在别人面前身败名裂,借此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只不过他有一个更为光鲜的借口,他自诩是在惩治的是有罪的人,并且擅自定义那些罪都已经严重到了可以处以死刑的地步。
3、主角并没有得到救赎。
就算主角得到了救赎,这种个人醒悟的行为相对于整个病态的社会也只是杯水车薪。
结尾处大反派的“金蝉脱壳”设定更是一大败笔。
故事本意是要表现狙击手神通广大的反侦察能力,可以完美的玩弄警察于股掌,不仅使得影片的结局过于好莱坞化,俗套化,而且与反派本次劫持的目的格格不入。
反派的“死亡”只会对社会群众造成“凶手已经伏法,无需任何担心”的事实,群众对于主角这个个体的不幸经历,大多也会认为他只是一个倒霉蛋而已,跟自己并没有半毛钱关系,起不到任何警示和震慑作用。
或者,影片的结尾就是故意如此,来说明反派只是一个单纯的为了逃脱法律制裁,无心顾忌他人生死的罪犯。
因此,我才会看完以后发现:影片着力塑造的两位人物在性格和行为上,并没有半点让人值得肯定或者学习,或者可惜,或者同情,或者无奈的地方。
仿佛整部影片、整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心里变态的狙击手用来打发时间的无聊的恶作剧。
看的时候十分精彩,大呼过瘾,看完以后索然无味,经不起过多回忆和推敲。
很遗憾,也很开心的是:反派全身而退,片尾略微暗示的这部电影《狙击电话亭》竟然没出续集。
这部片子有两点我要说的:1:神一样的狙击手其实一直在玩,他一边玩一边考虑最后要不要杀Stu,最后Stu的悔改让他没有杀掉Stu。
我曾纠结于是不是狙击手一开始就没打算杀掉Stu,最后发现不是的。
2:这部电影最后的升华是人性的救赎,展现一个人在生死关头人性的悔改,即Stu最后的confession。
也是我觉得比较假的部分。
狙击手在全程,都可以杀掉Stu,然而他没有,他一直等着Stu最后的悔改。
狙击手之前就惩奸除恶两次,然而Stu got lucky,狙击手最终让他悔改了。
为达到这个目的,狙击手准备了很久,设置加密电话,安排送pizza的,把枪放在电话亭顶上。
为的就是准备一个特定的情境,他需要Stu在巨大的死亡压力下发自内心地坦白和悔改,从全片来看,也就是需要有媒体、妻子在场,以及警察和狙击手双重死亡威胁,换句话来说,他必须要制造一次Stu杀人的假象并长时间把Stu困在电话亭中,以巨大的压力促使其人性悔改。
然而最终Stu会不会悔改狙击手也不知道,所以他也做好了随时杀掉Stu的准备,就像一只玩老鼠的猫,最后吃不吃看心情。
我只能说,Stu的悔改让我觉得很假,为什么呢,Stu的悔改必须以下情况全部依次发生:1:Stu不让妻子在手机上发现和小情的通话记录都用公用电话打电话,第八大道只有一个电话亭。
给小情挂完电话之后,电话响了。
Stu在走开和接电话中选择了接电话。
(导演这时候给我们心理暗示,其实电话响了,大家都会下意识去接的。
好吧,其实真正原因是大家都会下意识觉得会是刚拨过去的人打回来的。
但是接不接还是个机会问题。
)2:狙击手步步紧逼,你要obey我。
Stu完全可以大吼一声bullshit直接挂掉,但是他没有,并认真地接下去和狙击手通话。
3:步步紧逼让Stu对情人和妻子坦白。
可是光让Stu在电话里做完confession狙击手还没玩够,他早就想好了更大的行动,并杀掉了pizza guy,要的是Stu杀人的假象。
好这时候我们再来假设一下,如果长时间都没有人来电话亭,妓女不出现,Leon不来找茬,狙击手的一切盘算又要落空了。
在这种几率存在的情况下,狙击手又一次走运了。
4:接下来的周旋,Stu都没有离开电话亭直到媒体、警察、自己妻子以及小情的出现。
这些时间里Stu有很多次都可以精神崩溃,然而他没有。
以上都发生,真是无巧不成书。
然而到此这部电影都是完美的,完美的布局,紧张的情节,眼看着就要摸清情况的警察,Stu和狙击手慢慢平衡的对抗。
然而...........Stu开始了一段痛彻心扉的坦白,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悔改。
最后一次巧合,是警察们没有用真弹药,否则狙击手的一切良苦用心都白费了。
Stu在车上把表扔掉,神一样的狙击手出现开始说教,顿时这部电影变成了主旋律电影。
当年我看《复活》,男主人公用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真正悔改,而且他罪孽颇深,导致当年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仆被判刑。
而这部影片中,Stu并没有太大的罪过,居然在一次通话中幡然悔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
另外,结局神化了狙击手,狙击手变成了正义的化身,一副惩治社会渣滓、挽救大恶之人的普世渡人形象,而实际上却也泯灭正义,打着救赎的旗号杀掉了无辜的pizza guy和Leon,实在立意不高。
完全没必要去做这样的升华,只能说是可惜了一部好片子。
(然而,当小强的声音第一次飘起,我还是立马辨出,并深切知道用他来演这个角是上上之选,那24中典型的令人服从的语气啊)
80分钟的电影,主要场景就是街区的一个电话亭。
故事就此展开,挺有象征意义的片子,有些卡夫卡《审判》的意味。
突如其来的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边一只狙击步枪正瞄准电话亭,就这样,紧张,恐惧,警察,媒体,群众舆论……接踵而至。
其实这便是一场审判,枪口下的审判,判官便是狙击步瞄准镜后面的人,他把自己上帝化了,枪口下你必须坦诚你的罪恶,否则便扣动扳机,这场审判最终以男主面对围观群众以及媒体坦诚自己对妻子不忠欺骗妻子朋友员工客户,并忏悔自己的罪过而得到救赎的机会,影片没有阿凡达那华丽的电脑特技,没有成龙系列畅快淋漓的打斗,没有星球大战那样的天马行空,整个故事就在电话亭狭小的空间下进行,而那个差不多整部电影都只用声音演出的枪手,实际上也只是在镜头上出现了不到20秒,可是那是特别的,让人难以忘记,动作戏份演绎出色,80分钟的片长紧凑的剧情和狭窄的空间造就了这部优秀的电影
我还是觉得导演过于自负了,谁有有资格站在上帝视角这样呼来挥去挑菜一般的评判他人呢,杀手自己就没做过任何亏心事么?抢电话的龟公又干了什么事让他没由来的就杀了?只顾着自己爽就好的进行道德审判,犯过错的人都没人权?肤浅。
同样是获取他人信息进行通话,美国叫心灵洗涤,中国叫电信诈骗。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独特,场景只是个电话亭,但气氛烘托的很好,很紧张,最后男主靠自己完成救赎。
法瑞尔你非跟小强杠上了不是自己找死么?!!!。。刨除那些说教部分,真觉得这片儿不如活埋。
小成本佳片。Colin Farrell的表现十分出彩。但我本人实在不喜欢片中宣扬的主题——凡人可以为绝对正义代表上帝处决有罪之人。尤其心疼披萨小哥。心心念念以自家尺度惩罚别人的人才是最大的罪人。
完全是故弄玄虚 漏洞太多了
不记得了。为了把故事场景缩小的极致,编了这个故事。
典型的好莱坞拍脑袋电影,被困在电话厅的男主人公、放荡的私生活、无处不在的谎言
其实有点没看明白。。。为啥送披萨的会成了替罪羊呢???
真是很不喜欢美国电影里那些自以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监视别人领导别人甚至掌控别人。谁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呢?谁还没有点谎话? 片子拍的倒还好。
低成本悬疑片的典范之作,然而剧情太过冗长,从第一个人的死很容易就能猜到故事的走向,而且电影的骗局太过低端,虽然剧情够紧凑,可这种紧凑寄生于近乎玩笑的恐惧中,实在难以抑制按下快进键......
小强说:“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in a phone booth.”
还以为要伸张正义,结果是为了自己的游戏,有这个本事不去惩罚那些有权有势为所欲为的高层,里昂为什么该死?送披萨的胖子为什么该死?最后凶手逍遥法外三观不正,人家电锯惊魂知道让电影里的人类知道是谁在做“游戏”。这电影是在暗讽这个世上有很多冤案吧。
试听课上老是用来训练口语= =
拍摄成本应该不高,演员记性应该很好,看后最大的改变是头一天发现不敢做坏事了。。。
看到1/3看不下去,超级低成本的故弄玄虚,想做的很哲学而已。 @2010-01-10 07:22:02
剧情非常吸引人,在一个电话亭里能有一个多小时的故事
就那么几个场景,又话痨的不行,这得多么省本钱的电影啊。天灾人祸?谁让你丫的去接什么电话的
起初觉得有创意,一小时后就会乏味。主人公只是内心萌动了一下,要他接受生死考验,过于小题大做,不容易移情。要么编导就把杀人者塑造成‘竖锯’那样的死变态,就是要虐你活该你倒霉,少唠点社会伦理磕儿。诱发事件的起因太牵强附会,两边关系连不上,后面聊的心灵访谈节目,转鲁豫有约了。
出乎意料的精彩悬疑片,短短81分钟讲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用正确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那就是不要把里面的角色都当作圣人。Stu他的确犯了错,然后杀手利用他的手下扮演成披萨小哥来做替身,根据前面提到被杀掉的其他人,可以看出来杀手肯定不是单独行动。从整个故事上来看,并不是杀手放了他一马,而是Stu不断进行语言暗示,在死角偷偷打电话给妻子起到了关键信息,加上警长Ramey的缜密分析,成功把替死鬼披萨小哥所在的位置暴露了,然后进行自杀,而真正的杀手则从头到尾都在别的地方躲起来。从头到尾就杀了一个皮条客,披萨小哥是自己人暴露不想被抓选择直接自杀,Stu知道说出真相会毁了自己的人生,但他已经不在乎了,因为这些错本身就是自己干的,说出来是为了让身边的人能以他引以为戒。最后杀手还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