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梦的挽歌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露易丝·拉塞尔,玛西娅·让·库尔茨,珍妮特·萨诺,苏珊妮·谢泼德,夏洛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梦之安魂曲》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梦之安魂曲》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外滩探秘第一季好人亚历克斯·克洛斯贝蒂第一季参生青春坐标之女流星蝴蝶剑暴走狂花之正义校花刺激拉斯维加斯第三季十只独木舟我讨厌耶稣夜叉新娘练手3之乱世巨星匆匆那年黑鸦1野兽男孩灌篮高手孤筏重洋是!老板闺蜜四人行第三季里程碑婆婆大人危险性游戏3唤醒混出头爱有来生双筒望远镜之兔子的朋友是乌龟

《梦之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没有春天的四季 令人绝望的安魂曲

导演不想给人以希望啊!

很好的中文译名,这是部讲述所有希望都被断送的故事,原因则是Drug,英文里这个意思包含了毒品和药物,和电影中如出一辙。

非常赞赏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切换,音乐渲染,故事编排。

唯一不能五星的理由就是那无尽的绝望,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可能也是想借此告诉大家毒品一旦染上,就再无出头之日。

没有春天的四季,没有希望的影片,带给我们难忘的安魂曲。

 2 ) 我的收看簿:《迷上瘾》

首先吸引我看下去的是影片开头的背景音乐,虽然下载的版本字幕非常烂,但是总觉得拥有这种音乐的电影,起码不会太差。

而这首音乐实际上也确实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多次反复地出现,每一次响起的时候都让人心中为之一颤。

《迷上瘾》,不知是谁首先把它列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的,那些隐晦的吸毒场面和为数不多的情色镜头自然不可能成为被禁的理由,然而如果是因为影片把人生的压抑和绝望描述得过于淋漓尽致的话,那这样的“罪名”在另一方面上反而会成为它作为一部经典佳片的关键性因素。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着实压抑了一段时间,不是看完《下水道美人鱼》后所感受到的那种视觉引发的压抑,而是直接穿透内心、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压抑。

有些恐怖是视觉上的,例如《人皮客栈》;有些恐怖是气氛上的,例如《午夜凶铃》;有些恐怖是心理上的,例如《闪灵》;《迷上瘾》不是恐怖片,但是却让我畏惧,直达心灵的那种畏惧感,似乎看到那些执著且失败的人们,就好像在看自己,仿佛在害怕自己什么时候也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而我又能否从这种执着的“瘾”中挣扎出来。

大赞片中的背景音乐,沉重;大赞那些眼花缭乱的蒙太奇,震撼;大赞演员们的表演,真实,尤其是饰演母亲的那个女演员——演技真彪悍啊真彪悍。

 3 ) 技术教材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电影。

诚然剪辑、音乐和叙事节奏都极为出色,尤其是三者的相互解说,剪辑解说叙事,音乐解说剪辑,难解难分。

但仅仅是出色而已,或者说正因为这三者的出色,所罗织的技术麻花辫没有为最后剩下的贫瘠故事再留下余地:它是部属于技术的电影,为技术奉献了几乎一切。

 4 ) Juice by Sarah, Juice by you

悲剧并不美,真的悲剧只会让我恶心,《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时不时会和《猜火车》比较,然而这部片让我更加不安和恐惧。

《猜火车》里会时不时感到一种救赎和成长的过程,《梦之安魂曲》里除了渐渐干枯绝望的亲情友情爱情,全是冰冷的。

事实就是没人在乎你。

医院里的护理员给你强制喂食的时候是谈论着赌桌上的输赢的;狱监是只顾发泄自己生活的不满,希望你早死的;毒贩子和嫖客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切让电视里疯狂快乐的口号显得空洞无比,寂寞无比。

我们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吃药了,k粉了,这比个体的毒瘾还大,还深,甚至是无法治愈的。

一个梦的陷落称之为幻灭,为了让梦安息,我们需要《梦之安魂曲》。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需要梦想,需要慰藉,需要刺激,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取得,得到了还需要更多的,更美的,最好让人屏息,让人目眩神迷的。

白粉可以做到,LSD可以做到,特效减肥药可以做到,电视广告可以做到,传销可以做到,请问你要哪一种?

不管怎样,我们要变得juicy,在众人面前光芒四射,全身上下无比爽快。

梦是好的,从童年的第一个梦想开始,起初都是好的。

在人海的喧嚣中,梦开始变得渺茫,开始痛并快乐着,美其名曰追逐梦想。

梦原来也是能让人冒冷汗的,也是能伤人的,从梦中惊醒的刹那是过于傍徨无措的。

宁愿选择躯体在黑暗和泥泞里爬行,把梦踩在脚下,丢弃在枕边。

就算如此它依然泛着光,我们与它渐行渐远,这光就越发的微茫。

此时仿佛有人对你说shame on your life, loser; make yourself fucking juicy. 这种距离感和挫折感催人呕吐,就好像一瞬间失掉做人的资格。

接受肉体上的折磨吧,这灵与肉是难分难舍的,一些未满足的欲望都将在这肉体的折磨中蒸发掉,待到幻灭之时,生命的水分慢慢被抽干。

 5 ) 我的第十二部影评 《迷上瘾》

五月初级电影笔记(12)学会被遗弃——《迷上瘾》先看完《绿野仙踪》,很喜剧很简单,又有点娇柔得让人腻味;随后又看了《迷上瘾》,马上一改先前的轻松,全身投入光怪陆离的剪接中,让我到现在都没有从压抑焦躁中解脱出来,脑子里想的是最酷的抽烟姿势,最眩的死亡方式,此刻,叛逆的感觉离我近在咫尺。

不禁在脑里盘旋着鲍家街的歌词:你说你一直很希望,其实我也一样,空虚把我们仍在街上,生活像是一道墙;何勇也在一旁嘶喊到:有没有希望?

有没有希望?

……是灰色了点,但偶尔跟着这么颓废一下,是一种畅快的宣泄和舒展。

年轻的夏利是个吸毒者,他不停的卖母亲的电视机;莎拉是个贪吃的超级电视迷,她不停的赎回被儿子偷走的电视机。

当日子漫漫消耗时,生活同时给了这两代人新的想法和追求,他们在新的追逐中着迷,不能自拔。

魔裙:一条色泽鲜艳裁剪贴身的红裙,只适合苗条动人的身体,如果已经红颜老去,身材臃肿,建议不要用这样的物件来刺激自己。

这份警告应该贴在莎拉的镜子前面,好阻止她的自不量力。

不过对于一个数着秒针过日子的老女人,再次穿上红裙在电视上重现魅力的决心势不可挡,生活对她来说,就象她开始干枯发白的头发,想要染成明亮的红色,却被染成了桔色。

为一条不切实际的红裙,她每天要服食四种不同的减肥药,药物里的兴奋剂毁了她的神经,她在白雪飘落的季节终于能穿上那条红裙,在街中奔走形容枯槁的她被送进疯人院。

在一个物质丰富工业的国家,在家里的莎拉像个蛀虫啃食食物,啃食自己的身体,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嘘寒问暖;在精神病院里的莎拉颤动着虚弱的身体,被素不相识的人摆布,监护们一边谈论赌博的话题一边喂莎拉吃东西。

在他们的眼里,生了病的莎拉已经不是人了。

因此,在人情不存在的社会里,如果一个孤独的人不懂得照顾好自己,面临的就莎拉般的惨状。

毒品:没有写真的吸毒镜头,而是剪接一组流畅的画面:针管、泡沫放大的瞳孔体现一种快感和奇幻的感觉。

夏天,夏利萌发贩毒的想法,这样他和朋友泰伦就不会再为没有毒品发愁了,他们赚了不少,日子开始充实幸福起来,然而帮派的仇杀垄断了毒品市场,他们很快陷入“吊瘾”的痛苦;秋天,一切开始变得很糟糕,没有钱也没有毒品,只能回忆夏天的“辉煌”;冬天,夏利和泰伦在去买毒品的路上被关进监狱,夏利的手因为注射毒品溃烂被截断。

一切消失得太快,他们生存的意义仅在于一包白色的晶状体,理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成过形,他们来不及想更多的东西,就被拉入泥潭,他们的身边充斥的是暴力、死亡、性和毒品,或者只用物质来填满他们的口袋,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纯洁和崇高,他们年轻的身体还没有点亮便已熄灭。

爱情:最美丽的是爱情,最无辜的是爱情。

影片的开始,还看到夏利和玛利安叛逆青春的身体美丽诱人,他们的爱也让人感到活力。

毒品把他们的爱情催化得十分美丽,他们躺在地板上,玛利安轻轻地说:“我爱你,只有你让我感觉像个人,让我回复自我,觉得自己漂亮,”阳光此时斜洒在地板上,一切看上去那样平静,软弱的爱像一点稀薄的氧气。

当爱情没有了毒品就开始相互抱怨,既而演变成一种仇恨。

夏利为了钱出卖了玛利安,玛利安为了毒品出卖自己的身体,在众目睽睽下表演性。

一连串的堕落是那么的迅速自然,就好象他们天生就注定要走这条路一样。

爱在没有地方依靠的时候只会造成悲剧,曾经相互安慰抱拥的恋人在遭受折磨后,只会各自躲开,独自凋零,幻灭一点点堆聚。

这是一部没有一点希望的片子。

镜头不停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切换,剧情虽然很简单,但每一组凛冽的画面都像把尖刀,简洁又直接,音乐节奏感很强,一直配合剧情的变换,把气氛渲染成极度的颓废紧张。

回想起初看《堕落天使》时激动的,此刻感觉它是那样的伪善,披着鬼魅华丽的外衣讲述其实离堕落很远的故事,而《迷上瘾》用它独特的技术和魅力带来的是内心的:震撼。

2003/4/8凌晨【中文片名】 梦之安魂曲 【导演】 达伦 阿罗诺夫斯盖(Darren Aronofsky) 【编剧】 小 胡伯特 赛尔白(Hubert Selby Jr.)小 胡伯特 赛尔白(Hubert Selby Jr.) 【国家/地区】 美国/ 【类型】 剧情/ 【参考评分】 分数 8.5/10 票数 19145 【译名情况】 梦之安魂曲(台) 主要演员 埃伦 伯斯泰因 (Ellen Burstyn) ...... Sara Goldfarb 贾里德 莱图 (Jared Leto) ...... Harry Goldfarb 珍妮弗 康奈利 (Jennifer Connelly) ...... Marion Silver 马龙 韦恩斯 (Marlon Wayans) ...... Tyrone C. Love 克里斯托弗 麦克唐纳 (Christopher McDonald) ...... Tappy Tibbons

 6 ) 希望是一朵凄离的花

希望是一朵凄离的花——《梦之安魂曲》You make me feel like a person.——题记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没能抑制住哭泣。

疼痛并且,凄迷。

人的一辈子有多少东西是能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呢。

有的时候我想。

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只要拥有希望,只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会拥有美好人生呢。

那会不会,在这千变万化的广袤里是有那样一种轨迹的,无论再怎么抗争,再怎么奋斗,甚至以生命去威胁,都无法改变它固有的方向,都不能停止它迈向黑暗沼泽的脚步呢。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越大的希望,越强烈的踌躇满志,到头来,会不会成为越悲凄的无奈,越沉重的无以复加呢。

希望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或许,希望就是,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更好的生活的一种,虔诚的心理状态吧。

许多时候我甚至把希望与前程浑为一坛。

我盯着希望的影子的时候看到它与虔诚柔软温和地互相纠缠,像是火红色与淡黄色调和起来产生的暖暖的橙色,分不清彼此。

这个时候我突然就开始发现,希望与虔诚,果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互相缠绕纠结,想要融为一体,却产生了一种新的流体,既不是火红,也绝非淡黄。

邻居给莎拉染发时,混淆了红色与橙色。

她指着给莎拉染好的橙色头发说,“看,多棒的红色。

”“但这是橙色。

如果这是红的,那我就要问橙色是什么样子。

”后来我想,混淆,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拒绝呢。

意志,或是大脑,无意识地排斥、无视一些东西,并且把它们转化为了另一种信号,另一种物质。

这种拒绝,或许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东西,不清楚某种原理。

但是,但是我想,另一种原因是,也许我们害怕它们,我们不敢去直视它们,所以我们将它们从脑中剔除了,删节了,粉碎了。

人总是一种,弱小的,怯于面对的动物。

尽管并不自知。

生命究竟是一场多大的劫难呢。

常常地,我想,如果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的漫无边际的无力挣扎,那么不管多么强烈的希望,是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滴答滴答的流逝而,被耗费尽了呢。

或许有些轨迹,真的就像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拉力战,一开始,在那些跑道上的人们,紧紧地用双手抱着像棉花糖一样甜美幸福的希望奋力地跑呀跑。

但渐渐地他们累了,支撑不了那么大的希望与重量,所以他们用力撕扯掉一半的希望,抱着另一半继续地跑。

他们没有选择。

他们必须胜利。

希望一刹那间裂开了一道长长的伤口,滴答滴答,什么东西从那里掉出来,洋洋洒洒落满了整个路途,是暧昧的红色。

后来他们似乎望见了终点,于是更加努力地跑上前去。

却发现那只是,他们出发时的狭窄的跑道,裁判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声枪响,和摊开的手掌都在脑中映现得清清楚楚。

而后他们明白,这轨迹,不过是一个早已划定好了的大圈,他们就像小孩子最喜欢那架电动火车一样,一圈一圈地不停地跑,发出轰隆隆的声响。

只是他们必须无休止地运动下去,永远永远都不能停歇。

他们没有退出的权利,只能跑,必须跑,一直跑,尽管知道永远没有结果,尽管知道幸福正在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

而希望,早已涣散无踪。

最后的最后他们抬起头望一望炽热耀眼的太阳,突然,瞎了。

他们倒地。

鲜血浸入颜色鲜艳的跑道,浇灌出一朵一朵凄离的花。

花朵被摘下来变作了棉花糖一样柔软的希望,像珍宝一样被新的参赛者用双手紧紧地抱住。

他们倒地。

他们停止了奔跑。

希望的缺失,是不是一种悲哀的伤痛呢。

绝望意味着平淡。

我像。

绝望的平淡是独一的,没有憧憬,没有期待,甚至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是生活着,或者说,只是在延续“活”这种状态。

哈利和他的女朋友玛丽,还有他们的同伴的影子出现在屏幕上。

偷窃。

购买。

注射。

吸食。

瞳孔放大。

我不敢轻易断言说他们的这种生活是可悲的,只因为我不是他们,我不可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体味他们的爱与痛,悲伤与幸福。

只是我想知道,在毒品注入静脉几分钟的亢奋之后,他们是不是会突然地,伸出手触摸到了无处不在的虚空呢。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满的,有时候是空的。

”想起安妮宝贝的这句话。。

为什么会感到虚空呢。

我想也许是,在人的心中,本身就有那么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洞吧。

幽深,而且凄清。

忽然的一瞬感到恍惚了,没有缘由地微笑了,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是,满的。

但当这恍惚的雾气一样的朦胧散了呢。

我不知道,当再次面对着那无底的空洞时,泪水,会不会涌上疼痛的眼睛。

飘转在虚空之中的时候,会不会难过呢。

有的时候趴在阳台上向下望。

清晨。

四点正。

天刚好亮起来。

太阳还未升起。

清凉。

冷静。

苍白。

一两个人,骑着老式自行车穿过街道。

路上有两三辆车驶过,声音清清楚楚,好象按捺不住的寂寞,但最终也,消沉了。

太阳出来了,他们在忙碌。

我在七楼的阳台上向下望着他们。

哭了。

米兰·昆德拉说,年长人的“力托斯特”要比年轻人的少一些,越是年轻,“力托斯特”产生得就越多。

而他对“力托斯特”的解释是:一种因发现自己的悲惨境况而自我折磨的状态。

年轻的时候,对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当他发现其实有许多事情是自己所不能掌控的,有许多技能是自己所无法拥有的,他就会不可避免地深深地失望、气恼,以至于自我折磨。

而年长一些的人,之所以会少一些的“力托斯特”,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对人生的悲哀之处已有所了解,所以不会在这些事上抱有希望,便不会产生失望,就没有“力托斯特”。

所以,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就不会气恼地自我折磨。

这也证明时间、生命是会抹人的希望的。

当自己越来越了解现实,越来越知晓无奈。

就已经不自觉地奔向绝望的黑色家里才曼陀罗了。

如果生命,如果生命真的能够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扼杀希望的话,我会不会为此,抵制成长,拒绝生存呢。

其实我知道的,我不会。

我缺乏那样的勇气,我不敢,我不敢去为了一件东西义无反顾,我不敢为了什么人什么事去覆汤蹈火。

也许我真的是个怯懦的、害怕冒险的人吧。

也许我真的真的宁愿放弃自己的珍宝、爱,或是其它的一此东西,去漠然地生活,去麻木地苟延残喘。

有了希望又会怎么样呢。

如果,拥有了那样一条永远都改变不了的生命线,希望,终究也只能换取无尽的失望。

莎拉希望自己能上电视,几近疯狂。

为此60多岁的她去节食,去吞食减肥药。

而对于出现在电视上的希望,成了她生活的支柱,她宁愿风风光光地出现在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中然后在第二天的清晨死去。

她这不是病态的。

我想。

她的丈夫去世,儿子哈利离去并且吸毒。

一个人生活,并且惊恐自己的衰老。

她对哈利说,“I’m old. I’m old.”勉强装作微笑的样子,却抑制不住悲伤。

她需要一个希望,她需要一个希望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清冷的洞,来安慰自己说,“我是满的。

”生命的轨迹早已定格,不可扭转地要朝深渊奔去,由不得人的。

越大的希望,只能获得越大的伤害。

在拉力赛中抱着棉花糖一样的希望不愿撒手,到头来只能摔破额头割裂手指体无完肤。

希望带给了她什么。

莎拉最终被送进医院。

喂可怖的药。

做电击。

抽搐。

昏迷。

醒来。

喂可怖的药。

做电击。

希望是对旧有的轨迹的一种抗争。

只要是抗争,便会带来无休止的残酷伤害。

两个朋友到医院去看莎拉,她们看到她变得异常瘦弱、神情恍惚的苍白的脸。

她们彼此都不说话。

但是,但是那一瞬间我听到了心悸的阵痛。

还能,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除了医院,两个朋友,在纷飞的大雪里互相拥抱着哭了。

后来我想,也许,望见别人的伤痛,比自己经历悲凄,更让人难过吧。

因为你会一点一点地了解现实是怎样杀死一个鲜活的灵动的生命的。

只是他们没有权利退出,即使被伤害,即使被扼杀,即使有一天鲜血浸满大地,他们都必须奔跑,必须生活。

他们生活,。

无关过去的,无关爱,也没有未来。

哈利的胳膊。

那样残烈的伤口,让我不忍心去看晃动的屏幕。

但他依旧把残忍的针尖刺进那里。

注射。

瞳孔放大。

不曾考虑未来的,亦如他们那样迅速地偷盗,然后购买毒品。

未来与他们无关。

并不是他们只顾眼前的快乐,而忽略了长远利益。

事实是,他们没有长远,更没有什么未来。

他们的轨迹被锁定了,无法改变了。

他们拥有的,只是现在,只能是现在,只能是决绝的、残酷的现在。

他们只能考虑当前,他们只能思索怎样熬过去,怎样延续,怎样奔跑。

只因他们没有权利去掌控未来。

亦如他们,没有权利退出。

玛丽把头深深的埋在冰冷的水中,想要溺死自己。

面对阴郁的绝望,面对无休止的拉力战,死,算是一种解脱吧。

但她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在最后一刻她探出头来,疯狂地重新呼吸到漠然的空气。

她只能活,即便是出卖身体,即便是丢失了爱人也得保持活的状态。

因为她无法选择死亡。

真的么。

他们就真的被围困在狭小的黑暗中,求生不得,求死无门。

看着莎拉被电击,茫然地被现代医学折磨。

看着哈利被截去了手臂。

看着他的同伴被迫在戒毒所劳改管教。

看着玛丽在灯红酒绿下进行色情表演。

真的难过了。

但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对此,他们自己,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痛惜呢。

或是因为早已失去希望,依旧麻木、漠然地向前奔跑下去。

无休止的奔跑。

希望之于他们早已成为痛苦的负担。

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只能这样苟活着,这样坚守着内心的空洞。

行尸走肉一样地拖着千疮百孔的身体,缺失了灵魂。

当你真正失去希望,真正闭上双眼的时候,活着就成了唯一的举动。

他们还在奔跑,还在永生永世地较量。

“不要再争夺。

这里没有你死我活。

因为我们都是。

活。

死。

人。

”玛丽躺在沙发上。

厚重的棉衣。

她从兜里掏出自己出卖身体装来的钱。

微笑。

沉默。

然后像婴儿一样,在寒冷里,静静地蜷缩起身体,抱紧自己。

哈利的手臂被截断,他不能再为玛丽提供任何东西,他亦不愿再去找她。

他看到玛丽一身红衣伫立在街道的尽头。

他呼喊她的名字,朝她奔去。

但是近在咫尺的时候。

她没转身。

她不见了。

哈利的朋友,在戒毒所充满汗臭味的床上睡着了。

他又梦到了自己的母亲,梦到了她对小时候的他说:“You don’t need to make anything. You just have to love your mother.”只是,最让我难以承受的是,看到那些人,在幸福早已殆尽、轨迹早已指定之后,仍然虔诚地固守希望,虔诚地接受更多更残酷的伤害。

医院里,莎拉依然冲着电视上她最热爱的节目微笑,依然固执并且决绝的认为自己会出现在电视上。

你应当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切肤的,撕裂的,透过心脏传递到全身各处,隐隐作痛。

却无能为力。

为什么呢。

为什么在那么深重的无以复加之后,还要握着拿凄离的花朵变作的希望不撒手呢,为什么还甘愿承受那种撕心裂肺的伤害呢。

有的时候想要安慰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机会把握未来。

但还来得及开口,就慌乱了起来。

我想我是害怕那些迷迷散散的不确定吧。

我害怕未来太凄离太惨淡让我掌控不了,我害怕我错误的决定会使未来走向清冷的无底的深渊。

我甚至想,如果自己可以马上步入中年、老年,就不用担心选择未来的问题了。

但如果那样的话,还没来得及考虑该怎样面对怎样生活,未来的道路就已经由不得我了。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后来我向,今天我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都要记得的,我爱上了什么人、什么人离开了我都要铭刻的。

这样,在明天不那样美好的时候,在未来由不得我的时候,我会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的脚步。

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知晓了“罪恶”的源头,也变更不了轨迹的方向。

抱怨、恼怒,只能是失望伤害后的“托里斯特”。

只能是苟延残喘。

“You make me like a person.”玛丽对哈利说。

他们在楼顶叠好一架一架的纸飞机,他们把飞机抛向天空,他们在绿得无边无际的草坪上灿烂地大笑。

可是他们终究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啊。

她说“like a person”就意味着确实,他们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了,缺失了希望,缺失了未来,缺失了灵魂。

再美好的时光都要过去,再相爱的伴侣都要离开。

而他们是没有记忆的人,不久,便真的会把从前的相依相伴忘得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

所以他大喊她的名字。

而她没有转身。

她消失了。

希望是一朵凄离的话。

能够清除地让人看到它的妖艳看到它的温暖看到它的血红的迷雾。

但看不到它浑身上下潜藏着的水晶制成的长长的刺。

以至于我们用充满希望的手轻轻碰触,鲜血淋漓。

最后的最后,莎拉在幻觉中微笑——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年轻漂亮的自己。

她看到自己同她那全天下最听话懂事的儿子哈利,久久地,拥抱。

这只能是梦了。

只能是,给梦想和希望演奏的,安魂曲。

没有隔阂,没有阴霾,没有丑陋的现实,只有曼妙的红衣,甜美的灯光,和,最最纯粹的,爱。

他们没有倒地。

他们在奔跑。

http://ayida365.blogcn.com

 7 ) 精神世界的顿挫感与现实挣扎的矛盾

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梦之安魂曲》,是折磨还是妥协?

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生命中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身与精神世界的矛盾。

所谓迷恋,是对于自身的苦苦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法则。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度,在失去平衡前,注定毁灭。

而我们常常却背道而驰,企图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摒弃精神世界的安慰。

就如做爱失去快感,手淫上升为清道夫的职责。

这样的电影,像《猜火车》、《发条橙》这样的类型,永远是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电影类型。

我们会很容易沉寂于电影的娇柔,敏感和烦躁,反之,我们同样也会看到诸如毒品,卖淫等等我们不提及的阴暗。

这个城市,有的人在歌颂爱情,有的人期待面包,表象复杂,其内在却同样是为了满足。

而电影中每个人都怀有梦想,sara幻想着上全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病态迷恋着电视节目是她开始在获得可能上电视的机会后疯狂的沉迷于有依赖性的减肥药,实际上,这样的沉迷往往是最为平凡的,在影片后段,sara灰头土脸,神经错乱的跑到电视台,在一遍申述中曾这样大家大叫:i am the one!

Alone!

这样的纠结与不安定,成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塑造。

其实,所谓的上电视,所谓的追求欲望,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sara对于爱的追求。

对于爱的渴望!

她爱她的家庭,爱她的儿子,那种脆弱的情感,联系的线路细而敏感,不容初任何差错。

有这样一句很恶俗的话,大约是这样说的:这世界上的快乐大多相似,而悲伤却不为相同。

其实在影片开始,导演还曾试图留有一点温情在,Harry搬走电视机,向过道晒太阳的老太太们问好这一画面定格成像。

包括Mary和Harry在躲避保安的那一段,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

影片前半段缓慢发展,节奏不紧不慢,到是不停的重复着几个由特意剪辑的几个符号化镜头来不停穿插,而我认为,循环往复得到的是情感的不断积淀,畸变的镜头画面,不成比例的构图,包括本身影片所带有的沉闷黑色基调。

事情完全在往糟糕的方向发展,追逐梦想却深陷泥沼,挣扎的过程却没办法抓住对方的手,当每个人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已惨不忍睹.毒品药片是凶手,按"芳香之旅"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的香花毒草,但香花毒草只是一个表象与工具,真正的凶手是欲望,真正的掌控是宿命。

sara说:"孩子,这就是命啊!"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免唯心,但四个人的生活却完完全全是因为贪婪的欲望的产生。

没办法,都是人,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所以,都没有错.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因为有追逐就注定有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后者。

影片采用分线叙事的步骤,一条分线是Harry和他的朋友们,别一条则是Harry的母亲。

情节设置得干净利落。

而且,影像拍摄风格是本片最拿人的地方。

Harry三人买卖和吸食毒品的时候:他与女友接吻、和泰伦一起去做毒品交易再到收钱,这三个动作,镜头是以不断的变换和快速地重复来拍摄完成。

在吸毒的时候,人的瞳孔都因为那种腐骨的快感而变得扩张和涣散起来,放大的镜头来予以表现瘾君子的丑态。

这些画面都是很短促地一划而过,如同流星闪过夜空一般,一道美丽的光影弧线,属于那种短暂停留的影像。

老妇人sara是一个瘾君子,心瘾太重!

无形中过于依赖那些减肥药物。

但是绝对能够理解她为何近乎玩命地减肥:从她手中握着她与丈夫、儿子的全家福照片,从她怀旧的眼神,再注意到她痴情地望着当年风采迷人的自已,就知道这是她的一场梦。

她要去重温昔日美好又温馨的感觉。

只不过,代价太大了,当看到老妇人被送到精神病院用那种电击疗法,一次次受到电击,还带着牙套,(防止她咬舌伤到自尽吧)她痛苦又面容扭曲的表情,让人极为不安。

在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所有积累的怨念纷纷爆发,堕落,欲望,挣扎,痛苦,一切不美好的纷纷上演。

包括本片的原音配乐,我觉得极为出彩。

本片配乐由Kronos Quartet演奏,异常出色地烘托出阴郁绝望的气氛。

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包括配合剪辑,都超级棒。

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小提琴的奏鸣重叠再重叠,不断迭加着痛苦和焦虑的意欲,以至趋向于窒息,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

而真的会有绝望感向你袭来。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有撕裂感和变态倾向的电影,当然,我指的不是CULT片,而是喜欢刺骨的真实。

片子进展到最后已经出现了最好的画面,最美的音乐,但是没有出现的是最深的黑暗,前面是一切发展都像是给一个肿瘤提供的最好养料,就等它爆破,而且是等它像一件标准的艺术品一样爆破。

 8 ) 一切梦想,皆归虚无

有想法的导演才会选择这样有想法的故事,才会从夏开始凝固于冬,才会把平庸的镜头也用解构的方式排出震人心魄的shock——无论是注射-血液-瞳孔的重复,还是左右分解的对话框,或是变形的恍惚快速的闪回,还有不停叠加的四人痛苦最巅峰。

妈妈的梦是儿子的关注儿子梦着妈妈梦着女友女友梦着男主梦着设计可怜的黑人小伙梦着妈妈他们都是善良的吧,每个人有一个那样干净的梦想。

但是阴差也好阳错也罢,毒品或是药丸,他们以为自己在追逐梦想,他们以为能让爱人快乐,但是却开始伤害自己也伤害最心爱的人。

喜欢老太太那段独白,她咆哮着“我只是太寂寞了”,她喊出了一代人的乞求。

喜欢导演没让女主遭受肉体的伤害,但天知道失去胳膊和失去尊严哪个让人更何以堪?

喜欢黑人小伙的哥们义气,他本有离开的理由。

所以,吸毒者,一定就是坏人么?

一定就该被唾弃么?

结尾婴儿般安详的睡姿合着那么凌厉的音乐,看完后有说不出的压抑。

于是向左侧身半躺,忽被老公的臂弯从后面抱住,刹那感受到体温感受到生命和肉体的温暖,眼角落泪。

只有自己明白,这滴泪不是因为老公,而是感动于经历了虚无后找回了生命的存在感。

 9 )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世界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拥有梦想,却要亲眼看到它被破灭,该片便是叙述的这样一件事。

该片由男主哈瑞为主线展开,以及对哈瑞母亲和他的女友玛丽安和朋友狄龙迷失在毒品中的悲剧。

片中大量使用深沉的色调来暗指人物的结局,偶尔用瞬间的红色来打破这种视觉,便是哈瑞母亲的头发和那件红裙。

当哈瑞母亲接到节目的通知后决定把头发染成红色,却被邻居不小心染成了橙色,这也暗示了她最后的结局。

在哈瑞的幻觉中玛丽安有一件和母亲一样的红裙,母亲曾穿这这件红裙参加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因此具有特殊意义,她希望能穿这这条裙子参加电视节目,可惜由于身材变形不得不开始减肥,这是使她最终毁灭的主要原因。

红色开始在影片中本赋予了梦想,最终却象征着破灭。

开始十分醒目的红发到了最后渐渐变成了开始染错了的橙色,这于开头和片中的灰暗布景形成对比。

同时,配乐节奏加快,画面快速切换显得剧情十分紧张。

影片按着季节顺序进行,没有春天,直接开始于夏季结局在冬季,人物同时经历了看到梦想--实现过程--希望破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问题:梦想的起源在哪里,走向绝望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他们的梦想起源于感情,母子之爱,所以母亲想去电视节目表达对哈瑞爱和祝福;情侣之爱,哈瑞希望玛利安拥有自己的服装店;朋友之情,哈瑞和他的黑人朋友通过毒品交易赚钱。

而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都缺乏毅力,他们渴望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得成功,吃有副作用的减肥药,贩毒赚钱,性交易换取毒品,他们坚持梦想,却因不切实际的方法走向毁灭。

值得强调的是,在影片结尾四位人物都以相同的姿势躺在不同的床上,依旧沉迷在梦境中,陷入绝望,旁观者在一边哭泣。

作为一部反思电影,导演并没有只对梦想作了简单的反映,结合表现手法让它使噩梦变成了现实,现实又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变成噩梦。

——一部献给梦想的安魂曲

 10 ) 梦之安魂曲——影片细节与心理分析

对这部电影的一般性的影评随处可见,这里我希望通过对一些稍不留神就会被放过的影片细节的分析,更完整地掌握导演所要传达的东西。

1,海边的游乐场影片开始,哈里和泰伦从家里搬电视去卖,途径海边的游乐场,标志性建筑是摩天轮、过山车和红塔,还有延伸入海的码头。

哈里和女友玛丽安登上高楼,折纸飞机,纸飞机飞向的地方就是码头,背景则是游乐场。

毒品生意开始后,泰伦吸烟、音乐后看见幻象:蓝天白云,向大海延伸的码头尽头站着红衣的女友玛丽安。

他呼喊着玛丽安的名字,却无声。

玛丽安听见他的呼喊,转身微笑地看着他,而他的背后就是游乐场(红塔)。

游乐场和陆地象征他青春的无忧无虑,延伸入海的码头则是梦想的方向。

玛丽安微笑着转身,这时画面明朗,一切似乎触手可及。

呼应的是,在影片接近结尾处,哈里截肢后的梦里,也是与之前一模一样的码头,身后是游乐场的高塔,面前是红衣的玛丽安,安静的大海,蓝天白云。

然而跑到码头尽头,玛丽安消失了,面前大海空无,什么也没有。

向后退,却坠入深渊。

玛丽安离开了,梦已然不可能触及,向后退,却也回不到无忧无虑的青春,只有坠落,淹没于无尽的绝望与恐惧。

2,与母亲莎拉相关的诸多意象本片中母亲莎拉的形象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风头甚至盖过男女主角。

这固然首先应归因于演员的出色发挥,却同样依赖于与其相关的诸多意象物的设置。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莎拉的红礼服,莎拉相信自己要上电视了而需要穿年轻时的红礼服,却太肥胖而穿不上,因此开始吃减肥药,从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红礼服象征着莎拉想要重返的青春与活力。

而在哈里的码头幻象中,玛丽安所穿的正是同样的红色礼服,这构成玛丽安与母亲莎拉的一个隐秘联系。

莎拉通过药物减轻体重,获得活力,穿上了红礼服,却仍与莎拉一样走向深渊。

红礼服和挣大钱是老少两代人的梦想,但梦想似乎并不是对冷峻现实的拯救,却是现实通向地狱之门。

另一个突出意象是莎拉的冰箱。

冰箱第一次成为镜头焦点是在莎拉节食后,冰箱与莎拉分列画面左右相互对峙,以此表现莎拉饥饿感。

第二次,莎拉饿得出现幻觉,竟然看透冰箱门而看到冰箱内食物。

这是一个界限,莎拉在这次幻觉后才开始服用减肥药,且逐渐过量,服用过量的症状之一就是发现冰箱会突然震响。

莎拉逐渐增加药量,慢慢陷入疯癫,在音乐催眠的节奏中冰箱踩着节奏频繁地轰响,莎拉幻觉中看到自己参加电视节目,节目中的她和节目主持人从电视中出来站在她身边,灯光聚焦到冰箱,冰箱跳动,低沉地说:喂我。

而后冰箱向她跳去,张开血盆大口要把她吃下。

如果用弗洛伊德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莎拉是本我,她对上电视、对变得年轻充满活力的渴望与对儿子有所成就的渴望构成了她超我的理想,而冰箱则代表着本我,是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急切地寻求满足。

节食时冰箱中的食物虽然诱惑着莎拉,但那时的冰箱上贴满儿子和亡夫的照片,象征自我与超我对本我的压制。

但接下来,莎拉对超我理想的实现不再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塑造,而是通过减肥药;减肥药激活了本我的无尽欲望,于是冰箱开始轰响,在跳动中不断向她逼近;莎拉的自我对冰箱的跳动与轰响虽然感到惊异却并不恐惧,似乎仍毫无防备地坐在沙发上;最后,不断增加减肥药的用量终于让本我不断膨胀,获得力量,张开巨口吞掉自我。

莎拉陷入完全疯癫,在冬天走上街头寻找麦迪逊大街的电视台。

这时行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中的已经不是莎拉了,而是吃掉莎拉的冰箱。

自我已经死亡,莎拉已经不可救药,任医生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也无效了。

莎拉可以看做四人中的典型,她的人格变化轨迹也是其余三人的人格变化轨迹:代表理想的超我,被内与外、超我与本我撕扯着的自我,与充满着无法满足欲望的自我,三者之间本来充满矛盾张力的关系,最终变成超我的希望破灭,本我不断膨胀而吞噬自我,让人丧失人性的状况。

3,胎儿睡姿电影中胎儿般姿态的第一次出现在玛丽安因毒瘾卖身,被邀请参加性派对后。

裸体的玛丽安在浴缸的水中。

这里给了一个仰角的脸部特写:光线温柔,她在水中蜷缩身体,像在子宫中一样安全美好。

毫无征兆地,她突然张口大喊,宁静变成疯狂。

而后在结尾的高潮处,镜头在四人间急促切换,截肢手术中的哈里,ass to ass中的玛丽安,劳改中的泰伦,电击治疗的莎拉,光线明暗不定,人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颤动,坠向不可拯救的深渊。

这时都有异物堵住四人口腔:哈里口中的输氧管,玛丽安口中的钱,泰伦开始呕吐,莎拉口中的牙套。

如果之前玛丽安在水中大喊,表明自我与本我的冲突还十分激烈,那么此时四人的嘴都被堵住,则象征他们的自我丧失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能力,完全被本我与外在环境所控制。

最后,他们四人都蜷缩身体躺在床上,做出婴儿的姿态。

婴儿是没有意识的,也没有自我,但婴儿无限安宁,且充满无限可能。

哈里四人找到了暂时的安静,然而自我已死,梦只能是梦,再无可能实现。

《梦之安魂曲》短评

音乐不错

6分钟前
  • 较差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话说这是第一部这种题材但是差点把我眼泪煽下来的片子。。。我应该警醒自己永远也不要犯这四名主角的错。。。。不过话说回来女主很漂亮。达伦啊10年之后我又给了我们黑天鹅。。。你是这个世界永恒的黑暗角落!

8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不会讲故事,还有脸拍电影?

13分钟前
  • 一曲相思
  • 很差

Darren很会造势哈哈。说服力还是不够,特别是儿子那条线,基本上就是营造个气氛。

15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看完除了压抑再没什么感觉了,真心没看懂。除了看懂了没事不要吸毒

16分钟前
  • 学酥🧐
  • 还行

有人说过,使用毒品的那些人,不过是跳过一个努力的步骤,直接享用了终极快乐,但最终会付出代价。

20分钟前
  • iNVAiN
  • 还行

被最后一段膈应到了。。。marion躺在床上欣慰地抱着换来的毒品的时候觉得已经无药可救了

21分钟前
  • 热乎乎的露露
  • 较差

同样是有关毒品的高分电影,喜欢‘猜火车’,不喜欢这部。猜火车至少有很多台词能产生共鸣。

23分钟前
  • 牛花
  • 很差

起先痛埋伏着,令人不安。之后这痛步步逼近,完全释放,如野兽撕裂扑杀。时常看些酸痛、钝痛、抽痛的片子,但很久没这么直接的痛过了。

2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手法一般般,故事一般般。开头瘾君子对老妈咆哮砸门,卖掉了她的电视机换钱买白粉,只有这一段有杀伤力,令人发指。后面的都是慢慢折磨。生活中,有无数的瘾,它们都能让人癫狂,完全丧失迷失

29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还行

牛片。声音和特殊影像效果配合得很好。毒瘾,药瘾,电视瘾,瘾君子们。心灵缺失的弥补,年轻梦想的追逐,都在超常态变态病态的瘾中破灭,粉碎,最后消失在海鸥和海浪声中。电视机跨越屏幕走进母亲生活的一幕非常之超现实,cult喜剧。最后一幕众人各在床上蜷缩成婴儿状,印象深刻。强大的蒙太奇。

33分钟前
  • juni
  • 力荐

单标签剧情片 跟发条橙 猜火车一个类型的 不推荐看. 我算泥马上当了. 给两星

35分钟前
  • 昂。
  • 较差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40分钟前
  • 石头[b side]
  • 推荐

詹妮弗康奈利真好看,爱了爱了。作为一部大型禁毒宣传片,风格化的镜头与剪辑都很好地浮现了吸毒后的狂乱与毒瘾来临时的焦躁和绝望,几条线的交叉叙述殊途同归,毒品的快感散尽,留下的是无尽的创伤。顺带,妈妈的演技真的是惊世骇俗,口红涂错那一段宛若女版的小丑。

42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推荐

。。。。。看了完全没感觉啊Orz,我还是滚去看好莱坞枪战片吧。。。

45分钟前
  • 糖分王
  • 还行

除了NB还能讲什么?看到了穆赫兰道和巴顿芬克的影子。每一轮马戏团似的安魂曲进击,我的小心肝都快蹦出来了。剪辑界的楷模。

47分钟前
  • 白圣杰
  • 力荐

弘扬主旋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52分钟前
  • 掐恰恰
  • 还行

“吸毒一时爽,全家火葬场。”剪辑、画面、节奏一级棒,看得人心惊胆战。男女主太美太好了,因此毁灭起来就特别让人心痛心伤。绝佳戒毒禁毒宣传片。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自作虐 不可活

57分钟前
  • NOODLE N NUT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