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小裁缝,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

主演:周迅,刘烨,陈坤,王双宝,丛志军,王宏伟,肖雄,陈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中文,法语年份:2002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剧照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2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4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5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6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4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5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6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7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8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19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剧照 NO.20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剧情介绍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七十年代的中国,知青罗明(陈坤 饰)和马剑铃(刘烨 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他们与村子里的小裁缝(周迅 饰)相遇,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而他们也发现了一箱所谓的“禁书”,此后,他们生活 中惟一的乐趣便是偷看箱子里的一本本书——巴尔扎克的小说。禁书令少年与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慢慢地两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他们的爱情之火越烧越炽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京都人秘密的欢愉绝望边缘封魔纪之杨戬传哈林教父第二季天台镇疾速杀机白色月光马文的战争火山下的人生戈梅拉岛消失吧,群青海上诊疗所无限斯特拉托斯2:一夏的思绪异国姻缘蜻蜓少年海星致命旅拍危险因素X战警绝密特勤队拉斯维加斯第四季陆行鲨寂静之地恶灵之家我叫津岛长大子夜惊魂老婆大人偷拐抢骗第一季玩叛游戏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长篇影评

 1 ) 大水淹没,众水熄灭

其实,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是一直明显地感觉到了作品象征意义的表现,然而,也许由于自己一些状况的缘故,我却还是更愿意先说一说其中的爱情。

雅歌里说到爱情有一句话:“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然而,在看这一部闪烁着动人回忆的电影(《小裁缝》又作《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尤其是看到最后三峡库区建成大水涨起淹没掉缝纫机和上面的香水时,我却想道:也许有些东西,可能真的免不了被众水息灭,被大水淹没——就算是爱情?

又是一个关于知青下乡的故事,其实一直担心看到这方面题材的作品,因为似乎在后来的影视文学作品里,似乎会有一个规律:大凡是知青下乡,不管有没有美丽的故事,却一定会有惨淡的收场——就算不至于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也会有两两相望、天各一方。

而我看了这个电影前面大部分,存有的那点提心吊胆却是一度不知踪影了,也许是因为虽然是文革时代,但是政治疯狂于三峡地区凤凰山上那个小村子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内容;也许是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让人可以咬牙切齿的人,反倒都是一些可爱淳朴的人们;又或许电影只是在温婉地诉说着淡淡的哀伤,不同于那种撕心裂肺的控诉……总之,三峡地区美丽的风景,自然朴素的民风,还有几个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这是刘烨、陈坤、周迅的作品,我真的没有想到他们演得这么好,尤其是周迅,很多时候她灵动的眼神和表情几乎令台词都没了必要),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当知识青年罗明和马剑鸣看到小裁缝的时候,那是一种不仅眼前一亮也是心中深处震动的感觉。

而两个知识青年对小裁缝的爱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式,一个热烈奔放,一个默默守护。

然而两种爱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小裁缝一直听他们讲巴尔扎克,决定要去看山外面的世界。

我是罗明式还是马剑鸣式的?

既没那么奔放也没那么伟大,但结果却也是一样。

好了,以上都还只是我从自己的个人状况来弄点装疯卖傻。

实际上这个电影的重点并不在爱情。

我想,压在革命文学书本下面的外国文学作品,革命电影中隐藏的的故事,把名字改为“莫扎特想念毛主席”才能存活的音乐,都是象征着一样,那是生活中的美。

尽管电影中没有可怜巴巴地抚摸着伤痕作祥林嫂般的诉说,但是文革这个时代我们都是明白的。

在那个年代,谎言才是真理,伟大领袖才是支配这个世界的根本力量,像牲口一样劳动、一样接受吆喝命令才是生存之道,那么美呢?

哪里还有美生存的空间?

然而人在心理还是渴望美的,像植物渴望阳光雨露那样。

当马剑鸣悠扬的小提琴声徐徐想起的时候,小小的茅草屋里,全部的贫下中农、红卫兵、无产阶级战士都自觉地安静下来,眼中似乎流动着柔和,茅草屋外面仍水泄不通地围了一圈;当两个知青假借看电影的名头,讲着一堆“禁书”里福楼拜、巴尔扎克的故事的时候,村民们没有吝惜自己的眼泪,只在讲完之后追问“什么时候再给我们讲故事”;当小裁缝用自制的纹胸展示自己身体的美的时候,一大群小姑娘却并没有像看到什么毒蛇猛兽,反而眼神中都是艳羡的内容……善良是美,淳朴是美,爱情是美,思想是美,浪漫自由是美,可是似乎又都还不是美丽本身。

美会让罗明和马剑鸣们违背道德去偷窃同为知青的四眼的东西,并且他们并不以为羞耻。

最后小裁缝也因为巴尔扎克那句“美丽是女人的资本”,而放弃了爱情到山外面去闯荡。

是超越吗?

还是更像难以琢磨的、神秘飘渺?

有人则认为这个电影很大程度上和导演戴思杰(他是旅法华人,根据自己的知青经历写了一本法文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的身份意识和独特视角有关系,觉得电影是在说一个东西文化碰撞融合再生的过程了——山外面来的马剑鸣擅长的小提琴、罗明擅长的读小说讲故事,象征着西方现代文化(就以其中最为杰出的成就音乐和文学为代表),而山里面的小裁缝们淳朴天真,蒙昧无知,是代表着中国及东方的文化,在凤凰山罗明、马剑鸣和小裁缝的爱恋纠葛则代表着东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结果当然是西方文化获胜:罗明们改造了小裁缝,甚至小裁缝都要抛弃爱情走出大山去认同这种文化。

也许这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我却不认同这种文化殖民主义的腔调。

其实,在这部中国银幕上少见的、富有浓厚文学气息的电影里,还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中年人对自己过往的精神乐园的怀念,银幕上的风景、音乐总似乎在不经意地流淌着一些怀旧情绪,一些感伤甜蜜的回忆,因为有着文艺角度,这些情怀和回忆更显得唯美飘摇。

而且,糟糕的现实尤其更让这种中年人的文艺眼光发作起来就肆无忌惮:现实情况是中国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库区开始蓄水,寄托着他们精神乐园和忧愁甜蜜回忆的凤凰山即将成为一片汪洋,回不去的——事实上,回不去的才似乎是人们心中那片最美丽最难以割舍的角落。

顺便说一句,当看到美丽的凤凰山即将被淹没村民们不舍得表情,看到马剑鸣赶回凤凰山心酸而惋惜地寻梦,看到想象中大水淹没缝纫机和香水的时候,似乎有一句话在我耳边隐约地喊起来:“看看你们做的好事!

”没有办法,谁让我是一个水电工人呢?

写得很乱,因为我心里很乱,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

 2 ) 在水底

在水底,一个他为她读着巴尔扎克,另一个他为她拉着小提琴。

宁静,和谐,安详。

一切都在水底静静地进行,从未改变。

村庄被淹没,记忆被埋葬,美丽被摧毁。

但巴尔扎克仍在,梵阿铃的旋律依旧动人。

在这里,曾上演了一段传说,关于爱情。

没事就会一部接着一部重复以前的老片子。

  还记得第一次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因为那时在看余杰,在看北村,在看王小波。

所以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没有过多地去注意里面的爱情。

从头至尾,我都在骂那个年代,那个队长,那个让人激愤的再教育。

  而这次不同,我更多地是带着爱去看它,于是我感受到了马剑铃、罗明和小裁缝之间的感情。

属于那个年代的爱情。

是这么地让人感动,让人悲伤。

  也许那个年代并不让人作恶,在今天早上以前,我都是那么的痛恨那个年代。

其实,一些事情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美好。

比这个时代好。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一幅画面:大夫在屋里为小裁缝进行引产,马剑铃就在屋外给她拉小提琴。

他想用美妙的音乐减少小裁缝的痛楚,他想用小提琴的声音掩盖小裁缝的叫声。

这么纯洁的举动,这么动人心房的男孩,他只是想小裁缝好,但如他所说,他能预见事情会发展成那样。

小裁缝爱上了他。

虽然她没说出口,但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不然她怎会离开她美丽的三峡,离开她年迈的爷爷,离开那个曾让她魂牵梦萦的罗明。

  直到最后一面,他都是在远处看着她,在半山坡上,远远地望着他心中的小裁缝慢慢离去。

我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低回,浅泣。

罗明。

  如果说马剑铃是一汪静静的清水,那罗明就是汹涌澎湃的河流。

他爱得直接,爱得毫无遮掩,爱得惊天动地,爱得让人沸腾。

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作为朋友,他够义气;作为情人,他够温柔。

总是直来直去,没有丝毫隐瞒。

有时的俏皮也让人忍俊不禁:让小裁缝重复说着“我爱你”,替队长拔牙时耍的小计谋,还有再三地为马剑铃解围,都让人明白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彻底的好人,是属于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太阳。

是的,他是太阳,为沉闷的凤凰村带去了阳光与欢乐。

  当他要回县城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顾忌地摆脱马剑铃照顾好小裁缝。

可是,他却不知,他的这一走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小裁缝,只知道她叫小裁缝。

就像罗明说的那样,我们也不好奇她的真名,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小裁缝。

  作为一对兄弟都爱着的人,她的选择也许就只能是离开。

  熏陶在巴尔扎克里,她真的变了,即便她还是个大山里的姑娘,但她的内心已不再属于大山,早已飞了出去。

她知道马剑铃爱着她,尽管他总是那么无声,那么隐晦,但她能深深感受到。

作为女人,也许这就是直觉。

 有多少情感被埋葬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被淹没在水底……  清晨的雨滴配合着酒精在胃里的翻滚,《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来得是那么地悲伤,像黑暗中不忍归去的乌鸦,低低盘旋,鸣叫着,嘶吼着,让我的心生疼生疼,无法呼吸。

  直到最后,我们谁也不知道小裁缝去了哪里。

说不定她就在三峡,早就回来了,就等着和她的家乡、她的青春、她的爱情以及她美好的回忆一起埋葬在水里。

三峡早已竣工。

这段不知道是否属实的爱情也早已找不到一点痕迹。

但张家界的山,湘西画卷上那秀美的青山与绿水,让天上的神仙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烟雾缭绕的蓬莱殿。

平凡的人也就在这幽深的景致中,似梦非梦地熟睡过去。

梦中,那里也上演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是关于包法利夫人。

 3 )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毅然离开?

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这个山里面的姑娘放弃自己的亲人和恋人而只身去外面的新世界寻找新生活呢?

老巴尔扎克书中的价值人生观?

这些东西解放了她,liberating!亲情、爱情固然美好,但是巴尔扎克书中的某些思想激发了她心底的原始野性!

“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她有她的理想,即便是她的最爱、她的至亲也阻挠不了她的脚步!

做个自由的吉普赛女人吧!

 4 )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作为一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颇有一些独到之处。

同类电影中,虽然也有表现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相互影响,但是大部分都是作为前知青们回忆的背景,鲜有以此为主题来推动整部电影发展的先例。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一开始是两个青年来到山中小村。

村长检查两个人的行李,翻出了菜谱和小提琴。

文化冲突到这一地步还算常见。

之后的两个事件开始把故事推进。

两个知青遇上了一个山中美少女,还搞到了一箱子的翻译小说。

于是这两个人一边偷着看小说,一边把小说读给美少女听,一边开始自己的初恋。

这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关于启蒙和成长,愚昧和文明的精彩故事,可惜的是编剧只沉醉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而无力把这个故事升华为艺术,在更多的时候,他在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各种可能性之前患得患失漂移不定,最终断送了这个原本应该更精彩故事。

或者这也就是创作者能力的限制。

故事中不乏精彩的段落,原本可以从容地表现文化对于这两个知青和村庄的影响,可惜一次次地错过机会。

例如,知青第一次读巴尔扎克,读了一通宵,早上起来说,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已经完全变了。

当然我们知道,改变了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看世界的人。

可是整部电影中,知青似乎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包括他后来去采风搞音乐,也很难让人判断那是他的爱好还是小说的影响。

对于村民的影响,电影得到的机会要更多,却也表现得很无力。

两个知青被派去看电影,然后回村来讲电影。

他们看来看去都是一部《卖花姑娘》,回来讲得却是法国小说。

所以在那个文化贫瘠的时代,这个小村中的人得到了远比外面世界的人更多的文化享受。

然而也仅是如此而已。

电影内容在离开了两个知青的说书场后,村民的生活并无任何变化。

老裁缝在听了《基督山伯爵》后,给村民们作海军服本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桥段。

然而同样的是,这些海军服在之后没有任何表现。

我本来觉得这故事应该有些魔幻现实的色彩,可实际上,他却非常的低调平实。

我不由想,如果由姜文来拍这个故事应该会好很多。

只是他或许会觉得这个故事太小题材了。

如我之前所说,电影的编剧由于某种类似于小资的情调,对于这个故事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最后只沉迷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对于小资来说,文化相对主义当然是好的,小村中的人就算再愚昧、再不见天日,也有他们自己的文化。

所以,他在讲述西方文明对小村的冲击时束手束脚,还没有点到就停下来了。

而且他那种对回忆的沉迷让电影的后半段非常不靠谱。

知青在离开村庄多年之后,在村庄要因为修水坝而被淹没之际,他又开始想念这个小山村,跑回即将被淹没的山村去怀旧。

这里,他已经完全不顾故事的真实性了,居然让一个十多年前还全是文盲的村子有了在水潭中放纸灯的传统,还有什么把思念写在纸灯上云云的鬼话。

他的意思很明显,象征现代化的水坝淹没了代表传统的小村,所以以后的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水灯了。

只是那些水灯完全是他的臆想,他一脱离让他受苦的山村就忘记了那里的愚昧和苦难。

那些水灯只能证明文化相对主义者的自私与愚蠢。

故事中处理最好的部分是山中美少女小裁缝。

她本来是个文盲,却在听来的小说的影响下,离开了这个山村。

而关于她的下落,电影巧妙的打乱叙事顺序,给出了一个精彩的悬念。

回过头来看,知青居然到十多年前她离开的村庄去找这个小裁缝的下落,他内心中那种愚蠢的优越感真是昭然若揭。

电影中的大部分台词都是重庆话。

刘烨和周迅似乎没有使用别人的配音,因为他们的重庆话实在是有点别扭。

优点:好故事缺点:电影语言贫乏

 5 ) 美,是无价之宝。

独自的时间看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伟大的文学艺术在任何时代都掩盖不了它的伟大光芒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人们的智慧和热情战胜了黑暗在缝隙透出希望的光亮莫扎特的音乐响起给小裁缝带来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福音让她的心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当她走出去以后呢?

我原本以为小裁缝会死或者罗明抛弃小裁缝原来是小裁缝抛弃了他们太帅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决心展示她的美那个年代的美好和丑恶就这么盛开在我面前刘烨的美好就那样深刻的记在我心里深沉的爱尤其老裁缝在听基督山伯爵后设计服装时加入的法国时装风格令我格外震撼美藏在每个人心中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激发而知识分子的美好与丑恶更是一体两面的而我所在的这个时代文学艺术被不屑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像是一个充满笑柄的词坚守因为看到了它的美丽相信未来

 6 ) 当从男人的眼里看到一个女人,我们又能真正看到这个女人的多少?

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7 ) 女人的美-无价之宝

开头让人心酸。。。

那是个毛主席的话全是对的,毛主席就是神的年代。。。

两个“有错误”的青年被下放到一个叫凤凰山的小地方。

到达那里要走两天的山路。

管理他们的队长是农民阶级兄弟,不懂书籍的美妙,更不懂什么是乐器。

搞笑的是,刘烨被迫给一堆农民演奏Mozart的时候,队长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陈昆机灵,说:“叫莫扎特想念毛主席。

”队长满意地:“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剧中说,汉朝,有个不爱江山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送给了他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BL的记载。

偷看女人洗澡。

什么男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是一个样。

小裁缝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

好个水灵的姑娘,但马上就会为她惋惜,居然憋在山里面。

她说的话,和摆在加里的土飞机,多少说明了一点:她和别人不同,她要学习。

“眼镜”的发言令人心痛:父亲是作家,母亲是诗人,居然被说成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

难道只有农民阶级才叫出身好?

身而为人不能这么低级吧。。。

毛主席。。。

果然周迅是精灵:“去把它偷回来。

"狡黠一笑。

她只是想得到。

拿到箱子,罗明第一句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姑娘。

居然是为了爱情。

但小裁缝,她却是真心为了知识。

结果,一个打摆子,结束了少女的清纯。

强势的男人。

补牙那段太妙了。

知青就是知青。

不禁想到了莫言笔下的右派。

一个比一个牛。

书就是知识就是世界,可以换取一切东西。

它无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谁也留不住一个有心的女人。

 8 ) 出走的小裁缝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上周看过的电影了,今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愿意看两遍的电影不多,但都和成长与青春有关,《海角七号》是一个,《九降风》算一个,最近的《艋舺》也算一个。

唉,怎么数来数去都是台湾制造。

我常常想,有哪个导演能把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故事拍一拍就好了,真诚一点,亲切一点,不要跟《奋斗》似的,弄一堆假惺惺的故事。

还是回来说《小裁缝》。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不过是两个知青与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关于求知和启蒙1. 马剑铃拉“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时候,响彻大山, 村民们那屏气凝神的样子,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2. 马剑铃读完《于絮儿 弥洛埃》说,我觉得整个世界完全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也都变了!

2. 罗明和马剑铃给村民讲巴尔扎克的《于絮儿 弥洛埃》,一帮子乡里乡亲围坐一团,用四川话大声喊: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3. 老裁缝到生产队来做衣服,连续三天晚上听马剑铃讲《基督山伯爵》。

在大仲马的影响下,他白天竟然在衣服上添了许多法国式的新花样。

这一年,凤凰山刮起了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暖风,流行前尖后方的水手领,和裤脚肥大的海员裤。

大仲马要是看见这些山里姑娘的打扮,一定会大吃一惊。

4. 小裁缝给自己做了全凤凰山的第一只胸罩,一边给姐妹们展示,一边说:野蛮人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

5. 马剑铃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羊皮袄上,和医生一起轻声读着:“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乐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值得用危险,痛苦甚至是生命去交换,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的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彷佛你的灵魂在无限的太空游泳,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巴尔扎克,也没有读过克里斯多夫,但这种被人类思想所深深吸引的感受是有过的,那种感到自己跟世界的接触更深了一层,感到一种对世界和生活近乎divine的热爱,是一种多么美好和愉悦的体验!

关于小裁缝的出走这是我对影片最大的疑惑。

小裁缝离开大山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从一开始她就看着飞机飞过大山,有着想要出去的念头。

在听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后,她明白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美,所以她要走。

但能放得下罗明吗?

独立女性就不需要爱情了么?

独立女性就不用为自己的感情负责了么?

但为什么要在她堕掉罗明的孩子,并且罗明还回来了之后才走呢?

罗明知道这回事儿吗? 电影也没讲清楚。

反正小裁缝的出走很突兀了,我是没有怎么看懂,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关于马剑铃的爱情之前对刘烨的印象不咋地,觉得他痞气十足又有点神经质。

呵呵,偏见偏见,他的影迷表生气喔。

不过这部早期的电影倒是彻底改变了对刘烨的看法。

他拉小提琴的样子,看到罗明亲吻小裁缝时的样子,为小裁缝挨打的样子,帮她请大夫打胎的样子,为她卖掉小提琴的样子,都那么的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小裁缝被蛇咬的那一幕,马剑铃替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蛇又没咬你,你发什么抖?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嗯,两男一女,反目成仇吧。

看来是我太俗了。

马剑铃最后说,是啊,我爱她,不过是另一种方式。

都说电影的魅力在于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倒是愿意去那个为了读书可以彻夜不眠,可以把书抄在羊皮袄上的世界。

 9 ) 小裁缝的爱情

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

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

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

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

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

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

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

这就够了。

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

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

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

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

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10 ) 时代、青年、梦想、爱情、友谊都令人触动

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短评

我怎么就看不了这种中国装B电影呢?

4分钟前
  • kindsos
  • 较差

知青身上还有点儿中国味儿,小裁缝一看就是法国人的逻辑……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小马爱的是小罗,就像他说的皇帝赐宠臣封底,在一旁默默陪伴帮助是他能给的最大赠予吧。ps方言叫“罗明”好像“罗密欧”……

6分钟前
  • Mumu
  • 还行

A typical self-indulgent movie.

11分钟前
  • redhairgirl
  • 较差

看完之后让人毫无印象,陈坤果然不是我的菜

12分钟前
  • Yee
  • 较差

前几天刚看完同名译本小说,陈坤、周迅、刘烨的年轻时代。

16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周迅儿童般的身材,陈坤清澈的眼神以及刘烨蹩脚的四川话构成了一幅单纯且波澜不惊的画面.

21分钟前
  • 加菲猫
  • 还行

6.0,都看出这片太装了吧?就是冲着三位可爱的主演,此处就不猛批了。

24分钟前
  • 梦里的花
  • 还行

周迅和刘烨的四川话真的……难为他们了,陈坤作为重庆人倒是很占便宜。自以为是的启蒙视角,莫名其妙地穿插外国人爱看的中国标签。刘烨和陈坤为什么没在一起?

26分钟前
  • 沈醉而去
  • 较差

三个养眼青少年,O(∩_∩)O哈哈~当时看就这感受。陈坤说回自己的重庆话真好听。少年期对重庆崽儿莫名好感,就觉得重庆话好好听好好听哦~~恩恩,许亚军就演过《重庆崽儿》

29分钟前
  • ~Joy~
  • 推荐

如果不是文学课要看此书估计也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献给法国人的中国电影..

34分钟前
  • lena
  • 还行

以前看的,文艺装逼……

39分钟前
  • 喵巫
  • 较差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谨慎反对一下,空有届时华语电影史上最宽松审查时期的惊人政治尺度刻画,世界电影节里的中国政治艺术片毛病一个没落下,一是导演没有视听语言,画面和镜头丑出天际,审美荒漠毫不为过,二是影后影帝领头的表演难说出挑,更别说素人演员辣眼演技,三是政治表达停留在标签直白呈现上,与故事与人物与时局割裂开来,红卫兵、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知识分子成分不好、知青下乡都沦为突兀背景,四是多处设计极尬,比如挑粪水、犁田、偷书、对着大山喊作者名字,五是四川深山文盲、土法子打摆子都只停留在机械得猎奇展示上,能震撼老外忽悠不了中国人,总体来说:一部欠缺深度思考和艺术审美的粗糙劣质文革独立华语片,大概落后电影发达国家半个世纪。

44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那时候25岁才能结婚啊?!话说流产那事儿最终陈坤也不知道?周迅那时候自己面对,也不觉得委屈么。。。陈坤是重庆的,怪不得四川话讲得不错,其他的演员都讲得普通话味儿啊。。

45分钟前
  • 早口小姐
  • 推荐

原来刘烨爱的不是陈坤

48分钟前
  • 少白
  • 推荐

总觉得那个时代是梦的萌芽和摇篮。刘烨和陈坤都是极品。

50分钟前
  • Sabrina.He
  • 力荐

永远想念毛主席的莫扎特和四眼小武

54分钟前
  • 憨蜜瓜
  • 还行

前半段很唯美,后半段很扯淡。

56分钟前
  • Echo
  • 还行

这个故事,我相信是有戴思杰自己亲身的经历在内,从他的年龄还有出生籍贯来推论,你很难否认这个猜想。 马剑铃还是罗明,我猜不出来哪个是他的化身,也许两个都是,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和克制,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冲动和理想。又也许,两个都不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山涧明月,碧海松涛之下,有位好姑娘,蓦然回首对他粲然一笑,那一回眸,让他想起了巴尔扎克笔下,同样惶恐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他唯一 的慰藉。★★★☆

60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还行

其實拍到迴去找不到小裁縫就好了,有很多事情不要説得那麽明白的。拍得太實在。只要和青春有關,即便是文革也可以很有情懷……

1小时前
  • 推荐

就冲着到了1小时30分钟才有人说了第一句本地话,都不能打比一分高。多少人看了这个片子误以为是在四川?这些人一说话分分钟出戏啊。27年后你还没有你师哥现在大,至于弄个毛主席造型吗?意思不错,喜欢小裁缝的结局。不过难道不应该是:“我知道你也爱她 ,你不说话我也知道”“我爱你啊傻瓜”吗?

1小时前
  • 2017再见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