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回南天

回南天,Damp Season

主演:黄宇聪,陈宣宇,梁龙,林子熙,邱炯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20

《回南天》剧照

回南天 剧照 NO.1回南天 剧照 NO.2回南天 剧照 NO.3回南天 剧照 NO.4回南天 剧照 NO.5回南天 剧照 NO.6回南天 剧照 NO.13回南天 剧照 NO.14回南天 剧照 NO.15回南天 剧照 NO.16回南天 剧照 NO.17回南天 剧照 NO.18回南天 剧照 NO.19回南天 剧照 NO.20

《回南天》剧情介绍

回南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东(黄宇聪 饰)和杜鹃(陈宣宇 饰)是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住在城中村,生活有些磕磕碰碰。当地的游乐城倒闭,变成了饮食城。为了在饮食城重建一个小舞台,小东留下来当了一段时间的守湖保安。在守湖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前来放生的小女孩园园。她的到来让小东在单调的工作中感受到了些许温暖。杜鹃是个花艺师,在花店打工,她的生活有些单调。经常去客户龙老师家插花的她,被龙老师那种神秘而高雅的气质吸引。龙老师似乎总是隐藏着什么,带给了杜鹃一种独特的魅力。这让她在工作中多了几分期待与好奇。 随着小舞台重建失败,小东被辞退,只能回家帮助杜鹃经营起“小丑花店”。杜鹃为了吸引客户,让小东扮成小丑送花。小东在送花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去拜访园园。原来,园园以前是某剧团的舞蹈演员,但因感情问题离开了舞台。她似乎对舞台还有些留恋,这种孤独和遗憾引起了小东的共鸣。在这四个人的生活中,关系渐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茜拉黄连·厚朴沉默东京机动战士高达闪光的哈萨维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第二季不讨好的勇气同居男友是人鱼人民公仆第一季开往春天的地铁青春不言败少了一些人现场清理人第二季默文·卡拉复仇之影爸爸妈妈我爱你深爱屠杀公园黑色推销员NEW衣橱普罗旺斯惊魂记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说的都是真的圆梦公司汉娜帕特里克我的钱我做主春暖花开摩天大楼盛情款待惊心食人族2

《回南天》长篇影评

 1 ) 回南天,5.2分还是稍低了点

前天晚上去看《回南天》线下放映会。

去之前,扫了眼,豆瓣评分很低,只有5.2。

四个主角,三种让人窒息的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压抑感。

虽然在观看过程中,的确有一些让我不太喜欢的片段,但看完后个人感觉这个片子还是有不少亮点的,5.2的评分还是稍低了些。

先说说不喜欢的吧。

1. 四个主角都让我厌恶,甚至一度想冲进镜头里对着他们大吼大叫。

冷暴力的男主角,对待女友不是沉默,就是要发泄欲望般的求欢。

这种简直把人逼疯的沟通模式让我抓狂。

女主角相对没那么惹人讨厌。

去人家店里工作却犟着头硬是不肯遵守店里的规矩。

一方面显得她过于偏执,缺少“职业精神”。

另一方面可能体现她人格独立,不畏强权。

(映后交流会,看到女主本人有点汤唯的气质欸)。

无病呻吟的圆圆,矫情的直播念白片段像是中学时代的青春疼痛文学。

放在十年前我还勉强好这口,可现在只会让我忍不住想有个按钮可以快进跳过这一段。

故作沧桑沉默寡言的龙老师,平日高冷沉默,好似超脱凡俗,可就是对女主有某种偏爱和疼惜。

这个角色很符号化,太纸片人了。

2. 三段关系里,男主跟圆圆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模板化的青春疼痛文学。

每个男人都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白裙子,忧郁,受着情伤,正等待我去疗愈。

女主跟龙老师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老套,有点迎合“经历世事沧桑的忧郁大叔爱上我”的桥段?

这两段关系都太模式化了。

相对而言男女主之间的城中村回南天压抑生活还真实自然一点。

再说说一些亮点吧。

1. 男女主角两个人的表现真的很惊艳,情侣间微妙的情绪拿捏得非常到位。

特别是两个人冷暴力的冲突,情绪毫无造作。

有一段是,男主偷看到女主跟一个陌生男人单独站在湖边,心生醋意。

但他不说,回家后只是冷冷地站在女主面前,任凭女主追问他不说话的原因,他也一直闭口不答。

直到他不小心失手打翻了女主刚炒的番茄炒蛋,女主的情绪也到了忍无可忍的顶点,顺势拿起锅铲,把锅里正炒着男主最爱吃的鱼铲倒了垃圾桶里。

这一段非常精彩,能感受到那种冷暴力不断升级的压抑,就像是天边传来的隆隆雷声,你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窒息感。

2. 美猴王那段自己念念有词的即兴唱腔,还有圆圆跳舞的那段配乐,非常惊艳,声音和动作融为一体(映后才知道这个配乐是后期根据圆圆的舞蹈动作而制作,声音卡点,与画面融合极其自然。

很厉害的编曲配乐师呀!

没看过的小伙伴不妨留心一下这一段)。

圆圆那段舞也很精彩,像是努力想要挣脱一个无形的绳索束缚,就好像要挣脱她那同样被无形束缚困住的、无解的人生。

3. 结尾部分设计很巧妙。

现实魔幻主义的“美猴王悬浮在空中游泳”,就像鱼缸里一尾像挣扎出去而不得的金鱼,与电影中很多金鱼意向有呼应。

于此同时,周围群演在无声地吹着泡泡,也像是鱼缸里一尾尾吐泡泡的金鱼。

其实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鱼缸,每个人都是鱼缸里的金鱼,生活没有出路。

4. 最后要说,这部片子对于“回南天”潮湿的气氛感营造得很出彩。

以至于观影过程中,好像会感受到皮肤潮湿粘腻,空气湿哒哒的气氛。

总之,还是有不少亮点的,男主角演员很精彩

 2 ) 手法即是结果,过程即是目的

当一群人 沉入水底当一艘船 变成一条鱼我们的生活 出现了问题《回南天》广州首映场,一位年轻观众,用近乎真挚却无奈的语气,追问着导演,那么,怎么不给电影希望,主人公的出口,到底在哪里?

銀幕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安全出口。

後場還有一個。

而似乎逃到生活,並不是一個出口。

回到电影,导演并不啻于将他私人一度的致郁状态(经历covid三年对于这种面壁情绪其实太好进入不过),折射于四位与生活不应的深圳人上。

他们的性格光谱,既不呈现为白,或者黑,而是受迫于现实中交流无能的灰色与暗度。

整出电影,有如回南天的雨滴与水珠,所形成的墨迹测试。

多场沟通交流对话,都被有意省略和打断。

而身体与身体的交合,全部被贬抑为障碍不能。

直播形式代表着越快,越近,24小时365天在线,我们从未如此亲近——近到依然有一道透明薄纸般,无法打破的墙。

被按在地上,逃不过五指山,或者丢进水中,等待沉沦。

人生终究早晚会被打败,寻常人以为,这是最坏结果了。

然而,电影总会告诉我们,它还是有不可测、无法估量的“深度”,就如同还有地底,还有水下。

大家所看到的,导演以构思,创作,拍摄一部作品,作为人生的出口。

我所知道的,小东的原型人物参考之一,也已经从素人,变身为一名演员。

《回南天》本身,就是“手法即是结果,过程即是目的”的创作案例。

 3 ) 有那么好吗?无聊得要死啊!

虽然本片在 first上收获了不少好评,但毒舌君并不喜欢!

即便本片把南方那种水气十足的“回南天”天气形成影片独特的氛围感,进而在这种氛围中展现出片中角色那种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与失落,但这又怎样呢?

整部影片慢得要死、无聊得要死啊,片中人物那些迷茫失落的状态,相信大家看不了多久就能get到了,然后导演把这种状态重复再重复直到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也太没看头了吧?

一共就四个主要角色,但基本没啥故事性可言,男女主角小哥和妹子的情感关系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但小哥和那个舞蹈美女,妹子和那个社会大哥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营造,感觉有些刻意和矫情!

 4 ) 从前的我们

时间2018年深漂的小情侣猴戏的戏曲演员小东和售票员杜鹃在自己工作的蜜香湖游乐场倒闭后,小东从小舞台演员沦为留守处保安并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连这份工作也丢了,杜鹃到花店当了店员。

俩人的关系也从女高攀变成了女下嫁。

男主相对来说没有女主成熟,始终吊儿郎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女主则想着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主到一个油腻中年大哥(二手玫瑰梁龙扮演)的破旧别墅的地下室整理插花让她看到了机会;并且最终成功,尽管可能是打引号的(片中安排她去地下室插花估计是在暗示由此展开的感情既见不得光也不会有光明的结果)。

而男主在失掉保安工作沦为女主花店的小丑送花员后依然如我,并进一步沉浸在偶然认识的一个民族舞退役演员并有身体焦虑与抑郁症的女主播的交往中,最终这个也是被打碎的。

全片看下来,导演的电影语言还是有的,尽管有点拿腔拿调的装,但努力和认真确实可以感受到。

虽然片名叫回南天,但在氛围营造上不如《热带往事》的那种粘稠闷热的效果好,也没有《柳浪闻莺》的那种江南的潮湿阴霾所营造美感动人。

主要还是通过墙面,镜子的渗水去让观者自己构想南方回南天的那个感受从而体会主角的心境。

(但对完全没有这种天气经验的北方观影者则毫无作用)男主始终处于各种压迫闭塞的环境包围中,开头的对着墙近距离的打乒乓球,远景让人物处于钢筋水泥大楼背景的包裹中,游乐园的铁丝网后,值班的岗亭,到后来自己总带着的电动车安全帽,即使到了片子最后他也是套上演猴戏的头套。

通过这些镜头语言映衬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尽管他也可能有过发财的梦想(片子开头他打乒乓球的墙上贴着手绘的双色球彩票的出球统计图),但他从6岁到22岁的单纯学猴戏的经历已经让他无法顺利的融入当下社会生活,所以他总有种窒息的闭塞感。

而女主则活的更清醒,她发现男友从小舞台的演员变成一个落魄保安后,让自己这个原来的售票员对他仰视的光环消失了,狭窄的小屋,厨房的蟑螂这些现实都在提醒她急需改变这种现状。

尽管她也曾想抵抗社会给她的欺压和规训(把花店女老板随意给她的插画作品添加的花拿掉,因为老板嫌她弄的不够快,又或者对旧别墅管家咸湿男每次强迫她进别墅插花前要冲凉的要求的抗拒)。

但最终她还是在社会的现实击打面前拜下阵来,抓住机会说自己很会弄鱼汤想法子进一步接近别墅的中年大哥。

并最终在陪同大哥去看其老大曾经的服刑旧址时最终确定了关系。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片子是《后来的我们》的前部放大版,同时又有《十七岁单车》里那种穷人对富人的想象与窥视。

但估计是导演个人的偏好吧。

他特意拿掉了生活里世俗的那部分,但这也使得整部片子的基调都悬浮了起来,感觉那么的不真切。

尽管他是想说生活的艰辛对感情的消磨。

但我们观看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到片中人物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其所带来的焦躁不安。

一个失业保安的整日无事游荡,让我想不出他是靠什么去支撑他生活的吃,水电消耗,房租支出的。

而那个退役民族舞主播,更是活的不着天不落地。

屋里的摆设像小剧场新派话剧的装置。

目测她这主播肯定也指这吃不了,但真不清楚其生活来源是啥。

还有就是拜托国内的新导演们,咱能不能别来不来就在自己的片里弄啥梦呀,超现实什么的,从《老兽》《春潮》《春江水暖》一路过来,部部都有,但做出彩的真没有,反而很多是在显拙。

片尾,男主用开水烫死了不会回来的女主留在屋里的绿植,然后在厨房洗漱(之前女主一直要求男主在卫生间洗漱),而且还用手机放心大胆的播放着女主播的直播。

然后给自己穿上猴戏的戏服套上头套,开门出去,然后整个人悬浮了起来,而他下面是居住的小弄堂里的人们自顾自的吹着肥皂泡,加强着荒诞的魔幻感。

最终男主落地,回看自己之前居住的这个小弄堂(镜头特意把它拍摄成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这时忽然有个修空调的骑三轮驶过,我本以为会是男主学猴戏的师傅(也是落魄的靠在餐厅扮上猴戏妆后和别人合影收费生活),心想这也太刻意了吧,细一看还好是路人甲。

片中有一处没看懂,女主洗鱼(有调戏的成分),然后接了一个女主在雨中落泪的特写,再接一个晚上回家吃鱼头的镜头。

这个中间插入的几秒雨中哭泣的特写镜头是啥意思?

没明白,很突兀;是被删减了?

还是导演暗示女主对子自己的行为处境觉得可怜可泣?

如果有能去有映后交流现场的朋友给问问导演。

 5 ) 一部超验的存在主义作者电影 -解读《回南天》

影片简介一对年轻的情侣小东(黄宇聪饰)和杜鹃(陈宣宇饰)住在城中村,日子过得磕磕碰碰。

游乐城倒闭变成饮食城,为了在饮食城重建小舞台,小东留下暂时做了守湖保安。

在守湖过程中,他认识了前来放生的女孩园园(林子熙饰)。

杜鹃是个花艺师,在花店打工。

杜鹃经常到客户龙老师(梁龙饰)家插花。

龙老师特别神秘,年轻的杜鹃被龙老师这种神秘气息吸引。

小舞台重建未果,小东被辞退。

回家帮女友经营起“小丑花店”,女友要求小东扮成小丑送花。

送花之余,小东会去园园家。

园园以前是某剧团的舞蹈演员,后来因为感情问题离开了舞台。

四个人的关系渐渐错位。

暧昧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他们的彼此映照中,回南天悄然而至导演/作者:高鸣(刘高明)这部电影的导演,或者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作者高鸣,本名刘高明。

高鸣是江西客家人,大学毕业后和朋友在深圳开了一家设计公司,一直生活工作在深圳,。

二十多年的客居生活是其创作的重要现实主义经验来源。

2005年,毫无电影制作经验的高鸣从朋友处募得10多万元,拎着写了一年多的剧本《白墙》开始了第一次电影制作,然而这次的电影制作是一场灾难,业余导演带领一帮业余人士拍了一部业余电影,最后长片变成了短片,片名也换掉了,便是我们后来所见的黑白色中短片《阿松》。

拍摄剧情片失败的高鸣并没有放弃,因为买碟认识DVD小贩“排骨”,高鸣被他特殊的气质吸引,提出想要拍摄“排骨”的想法,排骨当时对高鸣说有一万个想要拍我的导演,你是第一个动手的。

高鸣拿起家用DV开始了他第二次依照直觉拍摄电影的行动,14个月之后,纪录片《排骨》诞生。

纪录片《排骨》在当时的国内独立电影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入围全世界20多个电影节,高鸣作为一个野生导演在独立电影圈崭露头角。

然而可惜的是,此后的十多年,高鸣全身心投入了设计公司的工作,完全息影。

直到十年后,高鸣开始创作剧情长片处女作《回南天》,才正式回归电影圈。

这次回归,是以导演的姿态,但更准确地说,是作者的姿态。

毋庸讳言,《回南天》是一部作者电影。

那么,什么是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深究作者电影的历史,从电影史我们可以找出两种定义。

第一种: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法国电影界盛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为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

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

亚·阿斯特吕克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

6年后的1954年,当时还是年轻影评家的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针对当时陈陈相因的所谓“优质电影”而责难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

嗣后数年中,“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得到“电影手册派”评论家们的进一步阐释和运用,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高度肯定导演个性、贬抑流俗化创作现象的“作者”理论。

“作者论”直接影响和助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为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在制片厂中的地位、减少厂方对创作的干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种则是泛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有时与“艺术电影”的具体含义有所重合。

这是有关于作者电影的两种阐释。

而我们从高鸣的创作历程来分析,可以判定他的电影作品明显可以定义为“作者电影”。

但,即便我们清晰了这部电影本身的创作精神,也仍然不足以去解读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而在此基础之上,从高鸣失败的作品《阿松》开始研究作者的创作潜意识,我们可以广义地定论:即便是一部充满灾难的电影,它本身依然是具备闪光点的。

无论是《阿松》还是《排骨》,其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学院派出身的高鸣具备了一种惊人的直觉,即便从《排骨》之后息影,到《回南天》再回南天,我们依然可以嗅到作者高鸣身上所具备的这种惊人直觉。

这种创作直觉不同于高鸣在多种场合提到的毕赣导演所具备的那种经过学院的洗练所具备创作自觉性,这种直觉靠近了超验主义流派的电影,形成超验感。

这里要理解所谓的超验感,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其随着实践哲学诞生而淡化。

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

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

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所谓超验主义电影是一种基于对超验主义的运用。

很典型的一位具备超验主义的电影便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阿松》这部基于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中短片电影从电影作品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统一性来讲,它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但是如果基于我们对作者本身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直觉去看待,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电影实验。

这个实验让观众得以见识到导演作为作者他身上所具备的影像创作的直觉性和对情绪的把控,作者的直觉的创作潜意识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超验主义。

《阿松》没有叙事,但他真实地记录了阿松这个人物的那种无聊的状态,他深陷生活的牢笼,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无聊化解无聊,但结果依然是无聊的。

观众通过作者的眼睛见证了这种无聊,不可否认,这使得观众在对高鸣的作品系统性回顾的时候具有考证作者的创作经验。

在经历了初次尝试拍电影的失败之后,高鸣在《排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中找到了一种作为作者的自觉性,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高鸣作为导演、摄影、剪辑完成了这部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完成的当年,业内有影评人评价说这部影片的剪辑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有意思的是,高鸣只是在简单的学习了Edius十分钟之后便开始了这部电影的剪辑创作。

在不懂的任何剪辑法则的情况下完成这部电影的剪辑,以一种直接凌厉的叙事手段将这部依照强烈的直觉拍摄的电影呈现给观众的高鸣,具备了一种作为电影艺术创作者的直觉,并且同时具备了强烈的作者意识。

这种直觉和作者意识的延续,是我们解读高鸣第三部作品《回南天》的重要前提。

但,即便是理解了高鸣作为电影艺术创作者的直觉形成的超验感以及用摄影机写作的作者意识,作为观众仍然不足以完全理解高鸣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回南天》。

我们需要找到高鸣创作的潜意识,一种更高级的意识,从《阿松》开始在影片中形成的一种哲学概念——存在主义。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从《阿松》中阿松无聊的生活状态,我们能够看到人物存在的虚无;在《排骨》中排骨的生活工作爱情,我们也能够阅读到存在主义的影子;毫无疑问,在作者高鸣的第三部影片《回南天》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鸣对存在主义的不自觉运用,因此使得《回南天》所具备的作者性更强,这也无形之中提高了观影的门槛。

因此我们可以说,假如你要读懂(或看懂)回南天,那么你需要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对超验的理解、对电影写作的方法论以及哲学的基础。

在明白作者高鸣创作电影《回南天》的三大前提之后,便可轻松阅读这部电影。

解读《回南天》(出于对作者的尊敬,评论作者在此不做剧透)文本作为作者电影的写作前提存在,但作者电影之中文本并不会决定一切,比如侯孝贤、贾樟柯、王家卫和洪常秀等导演拿着大纲不写剧本便可开机拍摄,让我们明白作者型导演并不特别在意电影作品的文本,文本可以作为重要前提,也可不被看作创作之必须,电影作者的笔是摄影机的镜头。

但此处我们仍然要讲文本的原因是,《回南天》是基于一个完成度很成熟的剧本拍摄制作的,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文本作为具有指引性的路灯成为作者高鸣创作的重要指引。

影片中人物的故事发生在深圳,但它不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深圳,而是发生在作者基于现实虚构的那个文本之中的深圳。

这是《回南天》这部电影的文本前提。

文本构筑了四个主要人物:小东、杜鹃、龙老师、园园人物身上的故事基于小舞台、花、人物的活动空间、美猴王、小丑、乒乓、金鱼、水和“回南天的气候现象”这些符号展开。

这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符号是解读这部电影的重要切入点。

小东多方努力想要重建的小舞台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个小舞台是什么?

是小东,也是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人人都想拥有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小舞台。

小东重建小舞台的申请被驳回,女友杜鹃和他一起去被拆掉的小舞台那里散步。

二人在废墟上兜兜转转半天,杜鹃幽幽说了一句:以前你在小舞台,我就坐在这里看着你。

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是我们理解小东和杜鹃的奇怪的男女关系的锁扣。

为什么?

小东你活在你的小舞台,我杜鹃只能做个旁观者。

台词很少,一句就够。

花,影片中的花是杜鹃谋生的手段,链接了小东和杜鹃,链接了杜鹃和龙老师,某种意义上花是杜鹃的小舞台。

她对插花的执着暗喻着她在自己的对小舞台的有着一定的掌控力,但是在她为龙老师的宅子提供插花服务的时候,龙老师干了一件事:逼迫杜鹃洗澡。

这个要求洗澡的设定在我看来有三种意味:一是作者通过这样的设定划分龙老师和杜鹃的阶级身份;第二是龙老师要掌控他宅子里的一切,他的宅子是他生活的小舞台,这里有仆人有小情人,插花女杜鹃的闯入是个另外,他要将这个外来者同化,他要保证他在自己的小舞台上依然拥有话语权;第三从剧作角度讲洗澡这个事件的设定是构成杜鹃和龙老师以及仆人的戏剧冲突的链接点,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弧光的转变。

当然,花不止是单纯作为连接人物关系的纽带,同时它也是对杜鹃这个人物的比喻。

举个栗子,龙老师关在毫无生气的地下室,这里除了木制的家具毫无他物。

唯一的生机便是地下室木桌上花瓶里的插花,这在影片的结尾处杜鹃和龙老师站在山上聊天时二人最后的一个动作对这个比喻做了呼应。

小舞台不能重建,梦想只能是个梦想,美猴王不能演了,小东被想要开花店的女友摁回现实,扮成小丑四处送花。

这个小丑是什么?

是被生活玩弄成小丑的我们。

开场的乒乓象征的意味也很明显,从故事发生的情景看,无意是当时小东一颗躁动的心,这颗躁动的心在被女友杜鹃硬生生按住之后小东怎么处理,放到水壶里去煮,将它煮开。

当我看到小东从电壶里用筷子夹出那颗被煮过的乒乓仔细观察的时候,我心里不禁蹦出一句粗口:操,真他妈狠。

金鱼,那些被园园自作主张放生的金鱼都死在了湖里。

金鱼成为勾连小东和园园的纽扣,同时,金鱼和花一样,亦同样是人物的比喻。

只是这个比喻的范围与花相较,显然更为宽广,它是作者构建的《回南天》的那个文本世界中所有人物的写照。

困在玻璃鱼缸里的金鱼,当被放生进入更广阔的湖泊的时候,迎接它们的不是更广阔的天地与自由徜徉的天地,而是残酷而鲜血淋漓的死亡。

这个比喻在靠近影片结尾的地方做了一次生动的诗化抒情:小东化身美猴王,在城中村的空气里像鱼一样划水游,但他游不动,一直停留在原地,周围的人一张张麻木的脸对他视而不见,在这场戏的结尾处,那些在生活中已变得麻木如行尸走肉般的人们拿出肥皂水开始吹泡泡,多像一幅水底世界的影像画,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幕场景,我们再回到小东和杜鹃生活的房间,作者在展示二人生活空间的时候,没有释放空间,镜头更多地是给到二人每天睡觉的床铺,床垫铺在地上,上面搭了一个蚊帐,小东和杜鹃二人躺在床铺上的时候二人各自玩儿着手机沉浸在各自的内心世界。

二人交流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小东想要脱掉杜鹃的裤子跟她做不可描述之事。

每次都无功而返。

而当杜鹃一个人的时候,她脱掉自己的裤子穿上睡衣,趴在铺上拿着灯光将床头的花草的影子映在墙上饶有兴趣地看着,那模样跟有小东在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样子。

这两个人物的戏剧场景的对比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爱情已无可继续,为何还非要生活在一起?

这不就是那红尘中那诸多感情已无可继续却偏偏还要凑合生活的男男女女们的真实写照吗?

如果说我们将作者高鸣在《回南天》中所构建的城市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的话,人物是生活在水里的金鱼,小东和杜鹃生活的那个床铺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洞穴吗?

龙老师的地下室不也是吗?

那些被杜鹃拿着手电映照的花儿在墙上显出水草般的影子,不正是一个小小的暗示吗?

我们继续深入,影片中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当小东惊觉他终于失去杜鹃,他拿起烧开的热水浇在房间里那些如水草般的叶类植物上。

不正是他最终被现实打败的写照吗?

生活如滚烫的热水浇灭水里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水草。

那些花儿不但是小东与杜鹃的联系,也是他们生活的希望,而当我们最终面对现实,却不得不用现实浇灭希望。

但是影片的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园园的房间不是洞穴,是鱼缸。

她生活在那个房间,就像她丢给小东的那个鱼缸,她是那在困在鱼缸里没有出路的金鱼。

我们回顾那个镜头,当园园终于拉开那个窗帘,玻璃门窗远处照见南山区的群楼天际线,试着发挥你的想象:你站在玻璃窗外看着玻璃门窗内翩翩起舞的园园,不就像是在浴缸中摆尾游动的金鱼吗?

那个被园园丢给小东的装着金鱼的鱼缸从她手里到小东手里再回到她手里的过程,就像鱼缸从小东手里到小东那个在寺庙里做保安的朋友手里再回到小东手里的过程一样。

不变的金鱼,不变的鱼缸。

唯一有变化的是,那只金鱼还活着,在这个被人物看管的过程之中没有死亡。

寺庙里的保安护着金鱼,小东护着园园。

然而可悲的是,当装着金鱼的鱼缸被小东丢进园园房间里的大浴缸以后,那只困在小鱼缸里的金鱼却不能从小鱼缸逃脱进入大鱼缸。

但说到底,不管小鱼缸还是大鱼缸,都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鱼缸。

作者抛给观众一个悲观的论点:生活没有出路,你我皆是金鱼。

水是作者另外运用的一个元素:因回南天气候而堆积于小东和杜鹃房间地面的水、湖水里的水、小东游在城中村无形之水、龙老师站在山巅望着被雾气浸泡的城市时感叹:“每到这儿,就有一种上岸的感觉。

”,城市如无形之湖泊的水、龙老师漫步雨中的水、鱼缸里的水、杜鹃淋在雨中的水、那些人物身上的汗液,所有这些水的出现,都为了铺垫一种粘稠的质感。

这种粘稠是生活的粘稠、情感的粘稠、和“金鱼们”无法逃脱的羁绊。

但是客观的来讲,摄影在帮助导演构建这种潮湿与粘稠时并未达到这种诉求,虽然在某些场景的一镜到底帮助导演构建来从摄影机在场景中的流动形成的水的质感。

同时,摄影指导大冢龙治使用了大量小景别的镜头,然而这只是增强了情绪上的压迫感,与回南天这种潮湿的情绪并未完全契合,这是该片的一大遗憾之处。

基于以上符号对于这部电影文本创作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文本的构建上并不是选择传统的以叙事为主体,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为主体,这种形式的电影写作方法使得它有一个很高的观影门槛。

就好比小说,意识流的东西或者是写情绪的作品理解起来很困难,而如果面对一个有前因后果的故事,便很简单。

假如观者以叙事性电影的思路去欣赏这部电影便会觉得影片所述不知所云。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两极分化尤为严重。

当然,即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士也是各执一词,各有不同看法,以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斯塔米的电影观来讲,便是作者用一种写作方法去创作电影,但这部电影最终完成,需要和观众一起。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国粹中国画来,中国画相较于西方画来说注重写意。

而这种写意的境界的高低在于作画者如何留白。

好的国画如齐白石这些真正可以称为国画大师的艺术家,在一张画作之上,写实的部分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其余部分皆为写意。

这便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反观今日之画作,用东方写意的笔墨将一张白纸铺的满满当当,毫无留白,然而笔墨细节之处却又无法如油画等西洋画还原细节。

沦为画工之作。

《回南天》这部电影在作者无意识的省略之下,全片呈现出如国画般的留白写意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不过奖地说,有那么一丝阿巴斯电影在结构上的写意神韵。

(要看明白阿巴斯的电影是怎么回事,建议阅读阿巴斯的诗集和《阿巴斯谈电影:樱桃的滋味》<台版>)。

这种写意神韵不同于去年惊艳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的一部中国新导演顾小刚的电影作品《春江水暖》,《春江水暖》是对国画的影像化,它是另外一种作者电影(后边如果有空,我会专门写一篇长文详细解读这部电影)。

而《回南天》则是在作者文本上完成了结构上的写意,它更像是结构上的国画。

它隐去的一些线索被那些喜欢或不喜欢的观众自动脑补后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口碑。

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部观影门槛足够高的电影。

毫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只有两种观众能看懂:要么是阅片量足够大的观众,要么是压根儿没怎么看过电影的观众。

《回南天》在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放映之后,评审团一致同意将最高奖授予这部情绪和氛围营造出色的影片。

评委张律说:“电影拍一个顺畅的故事并不难,难的是能用影像把那种微妙的情绪和营造的氛围表现出来。

”高鸣的《回南天》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显然很高明。

我们期待他能够坚持初心保持持续的创作。

罗禹墨2020/11/12于北京

 6 ) 映后对谈梳理|看完《深海》之后我想写《回南天》

本篇内容同步发布于公众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前言:终于看了《深海》,但心情确是出奇平静,自以为是的“不合理/能更好”都第一时间甩锅给了所谓的审查需要,这部分我不想去提,但我更想提一提高鸣执导的《回南天》,当初看完之后跟现在是同样的心情,或更加复杂。

这份映后并无剧透,可放心食用。

当初听了高鸣导演的映后对谈,现在我将之梳理并发出它更加真实,更能带给我内心的波涛汹涌,不知道你会如何

2022年《回南天》导演映后现场Question:回南天是南方气象的一个变化,为什么会用它来命名电影呢?A:这就要说到2014年,当时我的情绪出了点问题,所以认识了一些跟我情况相似的人,大家都是在“找出口”。

当初我感觉就像被淹没了一样,被包裹,很无情,所以情绪有问题这件事情也让我慢慢的更能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东西,所以在想有没有专门描写人,写人在“找出口”的电影。

讲到这里,其实我对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是有愧疚感的,觉得欠大家一份情。

我自己不敢看这部电影,怕回想起很多沉沦过往,但同时我也很感谢这个电影,让我的情感得到释放。

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在下沉情绪,不是故意背对观众,但其实是那个时候的我的一种释放罢了。

剧照Question:影片中有个镜头把鱼和鱼缸一起倒进去了,是故意为之的吗?如果是的话您是想表达什么呢?

A:鱼缸是不小心掉进去的,鱼缸掉进去的那一刻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这就是电影的自成像。

鱼和鱼缸掉进去就像大家各自在“找出口”,却溺闭,感觉无力回天。

这个片子有三处电影自成像,一个是鱼,一个是鸟,一个是雨戏。

当初拍摄的七天一直是晴天,我第七天起床时发现还是晴天,就觉得完蛋了,这场戏得改。

但在我们拍另一个场景的时候,忽然就开始下雨了,当时雨很小,我就跟摄影师说要去拍那场雨戏,摄影师一开始不同意,觉得这边所有的准备都就绪了,我就说求你了我真的需要这场大雨,就算浪费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也愿意等,然后我就让老师去换衣服,果然一分钟之后就开始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

剪辑后期的老师还说我弄的洒水车也太假了,我说这就是真雨。

影迷:我感受到了导演所要表达的溺闭疏离的感受,我认为我们是需要这类情绪表达的电影的。

剧照Question:电影的情绪是有点停滞了的状态,而不是释怀?A:对的,我原本想拍大家团团转找不到出口,大家都很难受也不知道是怎么个难受法,就像回南天说不出的难受一样。

这也是片名回南天的由来。

剧照Question:结局出现孙悟空超人的幻想,想知道想表达什么? A:我小时候很喜欢美猴王,觉得它无所不能,上天入地,但是中年后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很无奈的。

美猴王在最后要飞起来,但是又被人按着飞不起来的感觉,就像我们人一样。

别扭,难受,阴郁,回南天。

剧照回想当初,高导的真诚分享打动了现场影迷 影迷Time:①其实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还挺深的,因为我本职是心理咨询师,所以虽然导演在映后对谈的时候一直说觉得这个片会勾起大家对不愉快往事的回忆,可能很多影迷看完会觉得电影中的人物不正常,但以我的职业来说,不能用正常与不正常来划分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情绪找不到出口的时刻。

我个人感觉还挺能共情的,我挺感谢有导演愿意拍这样的片,让我们看到平时可能会被忽视、压抑的角落。

②我想说不论是精神状态不好,还是抑郁症,我很高兴有导演能注视这样的小众群体,这非常好,我挺喜欢这部电影。

(对于片中主角的表演)即便是在下降的精神状态里、或是抑郁症,男主角也可以做一些表达,而不是闷闷的,多表达一些可能会更好些。

剧照望尊重宜回味

 7 ) 人人都有病 人人都渴望被拯救

刚开始是一个男孩在没完没了的和墙打乒乓球,一个女孩在持续刷存在。

数次之后,男孩暴走, 用粗野的方式把女孩带上床并开始纠扯,女孩誓死不从。

这个场面与其说是情侣,不如说是“小偷入室行窃发现女主人后心怀不轨意欲强暴”更贴切一点。

刚进影院的我看着这不知所措的电影手足无措,差点以为要当众看少儿不宜的影片。

但我还是抱有一丝幻想,我以为这个乒乓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于是我耐心的看完了全部……后面的电影里再也没有出现乒乓球…… 导演的迷惑行为还不止这一点。

贯穿全片的是人物讲话故作阴郁的做作腔调。

如果是一两个人就算了,主角们都是这样,反而我觉得最生活的是那个骂人的景区老板(或是经理)。

故事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对日渐厌倦的情侣,一个女神白月光,一个神秘精英男,然后展开了精神出轨和理想与现实残酷对比的戏码。

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做什么,情侣没有分手也没有和好,出轨的人没有实质接触也没有打算放弃,坚持梦想的人没有坚持不懈的尝试实现梦想的方式,面对残酷的现实也没有放弃。

他们在中间游移,他们两头都不靠岸。

他们只是抱着自己隐秘的小心思,然后在日复一日如水的生活中慢慢窒息。

所以给了观众一种压抑的感觉。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有八十八个想吐槽的点。

但是算了,电影是A请我看的。

我在两三年前认识A,他在一个没教养的女人对我龇牙咧嘴后安慰了我。

当时周围的环境挺搞笑的,明明大家都是一样的烂,总有几个人自命不凡。

我对在那个世界的社交毫无兴趣,跟A的交流也并不多,可从他安慰我的那天起,我就知道他不是会在这个世界里烂掉的人。

他单纯、干净、一尘不染。

看电影的时候,A坐在我旁边,头靠在椅背上,下巴微扬。

荧幕里的光照过来,我看见他喉结的剪影。

看在喉结的面子上,这电影给你四星。

 8 ) 导演,您还是拍纪录片吧

本来看了下豆瓣评分有点被劝退,但作为深圳人对于一部深圳导演拍的深圳片还是有点好奇和兴趣,再加上确实也没啥别的院线片可选,于是便选了周六早上市民中心音乐厅的场,一共4、5个观众吧。

因为起得比较早,出发前还看了几眼导演拍的那部纪录片《排骨》,题材确实有意思,人物也蛮放松真实的,于是对待会要看的电影还是稍微有了些期待。

然后就把《回南天》看了。

从一开始对墙打乒乓,到最后美猴王在街坊头顶飞了起来,基本上我还是从头认真地看到了尾,虽然中间开始打开手机(亮度调最暗)备忘录写下了下面内容的提纲,加以点缀若干次因为台词的扑哧笑场(有几次我听到不远处其他观众也笑了)。

我觉得已经很尊重这部电影了,虽然它辜负了我的美好周六早晨。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必须认真地吐槽一下。

1、开场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男女主非常假地表演闹别扭,然而看到的只有表演本身的别扭。

闹别扭的动机毫无来由,因此演员的表演完全架空,再加上演员本身也没啥表演能力,总之唯一让人入戏的大概是乒乓球吧。

后面的每一场表演戏基本上都是情节本身的毫无来由莫名其妙(比如涂个小丑脸送花真的不会吓到人吗?

插花小妹被豪宅男骚扰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地继续插花吗?

真的会等到上桌吃鱼了才问鱼哪来的吗?

)加上演员架空又不咋地的演技(特别是男主以及他的美猴王师傅真的不是一般的不会演),场场让人脚趾抠地。

于此同时,演员的演技问题也看出导演对于表演的指导能力问题。

2、介于这类文艺片通常故事性相对较弱,于是人物塑造更必须饱满立得住。

然而本片每一个角色看到最后都没有留下明确的人物特性画像。

小东是心怀理想还是情感无能,是懦弱的还是坚持的;杜鹃是爱情至上还是现实妥协,是倔强的还是委屈的,不是说非得有明确的答案,但至少也得让观者能够get到每个人物的核心姿态吧。

要不然真的看了半天莫名其妙无法进入。

3、抛开摄影等其他技术因素,看起来导演对于“文艺感”的营造就是对话没说完就切掉+非日常(其实也只是对导演来说)场景+奇怪的人物关系+奇怪的举动,说实话没太大新意也没有多少让人触动的地方。

4、说实话观影前对于片子会拍些怎样的场景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结果失望至极。

首先很多人吐槽的“回南天”感很一般就不细说了,除了地上弄些水拖几下地之外确实没有多少关于回南天的特有感官呈现,就更别说关于氛围上的“被水包围”的感觉了。

整体就是光线很暗,除此之外没有了。

而“香蜜湖”也好“寺庙”也好“城中村”也好,感觉场景的选择几乎都来自于导演的个人经历or喜好,比如香蜜湖对导演来说可能确实很有感觉,于是他就拍进电影里,把角色扔进去,配点对话完事,你看多有感觉哈,而作为观众来说并没有任何受打动之处,也没能感受到“深圳的空间褶皱”的体现,可能导演觉得在湖边场景or女二跳舞场景的远处立一排高楼背景就很深圳的褶皱了吧。

5、多次出现看得出来很重要的“鱼”这个意向,每次出现都带着那种“我是重点意象快看快看”的做作,可以更尴尬一点吗,植入广告都没这么生硬。

而美猴王与小丑这俩则确实想说一句,导演你可能个人很有感觉但真的有点老套好吗?

6、在几篇文章中都看到导演在不断表达影片的很多想法都来自于个人体验,这点我认为无可厚非。

然而个人体验可以作为来源,但如果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表达我认为对于立意来说是肤浅的对于观众更是不负责任的。

而关于“被困住的四个人”在观影过程中真的没能感受到,有的话可能也是“被导演困住的四个人”吧。

7、影片里的有钱人(龙哥和他的管家?

、花点老板娘、园园)感觉比没钱人(小东、师傅、杜鹃)拍得好也演得好,这多少会让人感觉到来自创作者的“一个阶层对下一个阶层的把玩感”。

8、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很像笋岗工艺城那些充满土感的工艺品,表面是艺术的表达,本质是资本的变形,这种资本玩艺术的现象本身倒是挺“深圳的褶皱”的。

9、说个好笑的——最后一个场景,导演的美猴王吊着威亚游起来了,底下是笑场的群演们,我yy着拍这个场景时的场景——“准备啊,你们几个就使劲吹泡泡,诶你们俩就削苹果,别笑啊别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真的笑出了声。

10、最后,导演您还是拍纪录片吧,《排骨》ok的,期待《五花》。

 9 ) 压抑到我了

男主对自己的事业,工作,性生活完全没有自己的掌控权,看得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打他两拳打醒他,看到女友逼迫他当小丑那段都想冲出影院了。

犹如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玩物。

或许这就是我国大部分底层人民的困苦?

还有把戏服还给师傅,我实在无法理解是怎样的情形会写出这样的桥段,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吧。

我还以为下一秒师傅会自己打他,毕竟十几年的戏服,有点感情的都会选择留下吧。

 10 ) 给高鸣导演

《回南天》只是没有更大的名气而已游乐场总管站在围栏后,叹气反复打量头顶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副黄色的担架,抬着孤零零的太阳缓慢地移动将草丛里的阴影蜕下湖面上漂浮的鱼,散发出恶臭教人窒息的热浪碾滚过整个潮湿的下午最后一个回来的,是猫涂着肮脏的口红一边抽泣一边修剪磨损的指甲

《回南天》短评

认真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回南天 导演从名字到采访都毫不避讳回南天作为深圳电影的在地性 但影片里只有几个现成景点地标表明了深圳 而浪费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背后极大的故事性——龙老师操着一口东北腔怎么在深圳做了大富豪 他东北哥哥怎么在深圳本地监狱 小东一口地道广府白话怎么会和外来务工人员一样跟女友蜗居在白石洲 这些人物和深圳本应有更多的连接 而导演只是偷懒地借用了深圳这个地方和回南天的潮湿大蟑螂 更何况回南天还不是深圳独有;其二是按导演自己所说 小东杜鹃园园和龙老师代表了一朵花开的四个阶段 但杜鹃和园园并没有让我看到开花和盛放 反而两个女性角色都是“婊里婊气” 一个一直撩小东但又骂小东咸湿 看到有钱的龙老师突然就想开苞了 一个每天和小东独处但只把他当工具人 小东所谓的木讷也很单薄 只是四处发情的公狗

7分钟前
  • kido
  • 较差

温柔的作者,优点都懂

11分钟前
  • 四娘生猛
  • 推荐

湿漉漉的电影。每个人都欲言又止。

16分钟前
  • Sapphire
  • 推荐

氛围和情绪 张律会喜欢毫不意外 我也挺喜欢

21分钟前
  • Estrella
  • 推荐

南方的回南天,大概只有生活过/在南方的人才懂。水气布满了墙面,永远擦不干的地面,还有晒不干的衣服,半干的床铺。人与人之间隔着潮湿而氤氲的空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忽然下雨。《回南天》大概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好像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蒙上一层湿气,无法拨开水珠和云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忽然流泪,但内心永远期待着阳光。

25分钟前
  • 莫若
  • 推荐

可能最后就留一句“海报比电影好看” 丨把可能去掉。电影院坐着还是舒服的。

2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很差

设计感过强,通篇cliché。但年轻演员看得出很有可塑性。

33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一对小情侣在回南天的心猿意马,被诱惑,逃离,寻找支点。塑造南方湿气水准胜过《慕伶,一鸣,伟明》。其中一星给最后一场戏,尽管预料到了超现实镜头的使用,但效果让我感动。星爷应该看一看这场戏,《新喜剧之王》应该这么拍啊。

36分钟前
  • 娄知县
  • 推荐

说实话挺讨厌这种故作深沉哲思的片子的…

37分钟前
  • 大薯条
  • 较差

要先洗澡才能上班,这是邪教吧

42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还行

繁华里的孤独,少年人不还有的孤寂,潮湿和绝望的感觉,我们回不去了,没想到年轻人也回不去了

47分钟前
  • zhouyuart
  • 推荐

就很一般,而且很多地方都缺少细节。

48分钟前
  • 安稳
  • 较差

本来我觉得是两星片,但刚刚给同事讲了一下,竟然四年了我还记得内容,也算没白拍

52分钟前
  • 特大号大餅
  • 还行

垃圾东西,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55分钟前
  • 过节
  • 很差

我觉得挺好看的,为什么得分这么低?也许我就适合看一些简单的电影吧

57分钟前
  • 2xky8x2czb
  • 推荐

一段昏沉之后,竟然看进去了。比预期中完成得更直白彻底。在日新月异的南方故事里,我们需要这样阴沉苦闷的回声。

1小时前
  • 57
  • 还行

应该罚自视甚高的导演每天读这里的差评一百遍。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很差

#14first剧情长片主竞赛#淦 要故事没故事,要情感,导演拍出了一种琢磨不透的情感,感情也不深入,还让全片跟着这情绪在走,看的我倒是感觉到了导演描述的回南天这种天气对人的折磨,这片倒真是一种折磨。导演还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让他们生存,这啥嘛这,被说文艺片装逼的点这片倒是做的一个不剩。映后导演讲的比拍的好

1小时前
  • 片袋子
  • 较差

《回南天》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但片中的人物皆處於當下發展最為迅猛的超級都市中,被各種慾望支配左右著:或痛苦,或迷茫,或掙扎,或對抗。影片放棄了觀眾期待看到的諸如苦難的經歷、困境中成長、道德的回歸、圓滿的結局這些既熟悉而又安全的情節與人設,轉身進入人性這道門的背後,講了一個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人物身上卻無比陌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很可能起源於一個幻覺)。從這個層面來看,回南天這個特殊氣候是比較深圳的,但故事和人物是普世的,或者說是當下國人的內心精神寫照也不為過:我們都是困在都市里的病人,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影片著力描繪了人物內裡的異常化狀態,通過四個角色之間的交錯關係,以及人物與空間的對置關係,不問出處,不求結果,不在現實意義和道德正確上做文章,讓人物自然流動起來,某種詩意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了。

1小时前
  • 飛了
  • 推荐

回南天是什麼?是悶,是熱,是潮,是躁,是情慾流轉,是無處可逃。然而,電影里都沒有,只有無處不在的形式感,只有不斷推疊的符號與長鏡頭,只有演員與演員之間、演員與鏡頭之間的疏離感,只有角色身上說不清道不明的擰巴和彆扭。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