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营救》在节奏把握上也有所欠缺,前期悬疑紧张刺激,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影片越往后节奏越拖沓,尤其是最后的高潮,显得过于平淡,如果说营救人员在通关的过程还算紧张的话,那么前来接应的东江游击队员和日本人的大决战则太过平淡,双方在一个小山坡上各开了几枪,然后就是男主角和日本大反派你一枪我一枪同归于尽,而其他士兵则只是旁观,收场有些草草了事。
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文/笑傲江湖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诗人于一身的刘一君身上带有一股文人的气质,有悲悯和傲骨之心。
这种气质使得他的文字,他的镜头变得柔软,柔软中又带着如刀一般的锋芒。
就像他的先锋诗人的身份标签一样,总会在镜头里流露出那藏于骨子里的傲气,既是对生活的关注又是对现实人生活之困境的表达,既是敬畏又是对文人身份的恪守。
以至于,圈中许多人都称他为“文人导演”。
不过,从他之前拍过的电影来看,如《爱情在线》、《一百万》、《留守孩子》、《父子返乡》等电影,都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又颇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令人充满了期待。
今年,刘一君又将镜头对准他钟情的“文人”,与成泰燊、颜丙燕等人拍摄了营救大片《香港大营救》。
该片讲述的是,1941年底,为了营救被日军通缉的文化名人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成泰燊饰)联手香港混混潘葆荃(梁俊一饰),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营救的故事。
透过影片,可以发现,导演刘一君的能力。
一方面,指涉的是他建构故事,还原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文”气质的延续力。
也就是说,刘一君注重了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香港大营救》呈现出别具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继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之后,又一部聚焦文人的不凡之作。
具体而言,谈论《香港大营救》,显然得“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因为它标榜的是还原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虽说,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数百位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日军的追捕下,危机重重。
但是,刘一君在处理这一背景时,只是截取了营救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的事件,展开一场包含了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和日军的三方势力,从而窥探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
这种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适当的选取,成为了《香港大营救》故事性的绝佳看点。
导演刘一君为了强调影片的饿真实性与刺激感,并且减少历史的疏离感,通过悬疑的首手法,展现出叶伟强营救的紧迫感、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人逃离的紧张与焦急感,乃至日军疯狂屠杀的血腥感。
最终,完成了“大营救”的历史书写。
此外,在影像和镜头的处理上,刘一君仍然花费了一番心思,透过历史背景的布景,颇具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灵活自如且快速切换的带有节奏感的镜头,完成了《香港大营救》的“火爆”之气,“人文”之魅。
例如,在叶伟强带领大家逃走时,他留在最后的战斗,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横空飞跃,都在枪炮中一一完成,伴随着各种镜头,呈现出营救前后的风雨历史,以此为我们带来一场扣人心弦的营救。
与此同时,这“营救”本身就带着“人文”的(或者说“英雄”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导演刘一君本身所带有的。
从诗人到导演,这些年的刘一君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对中国现实、中国历史的关注与书写。
这种书写,使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老派中国文化的情怀”,有责任,而且还浪漫。
在电影《香港大营救》中,刘一君用一颗匠心,用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完成了历史的书写,透露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与浪漫气息。
在《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女士借用矛盾先生,这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为熟悉、更具实感的主体,用半个小时的篇幅,以女性特有的散文式的优雅、柔和,含蓄写意的掀开了“香港大营救”故事的一角。
在兼顾港人及大陆人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港人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副抗日救亡的隽美诗画。
而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对于历史事件的刻画描写则更为真实、全面,给观众展示了真正的“香港大营救”,惊心动魄而又不乏浪漫温情。
看过两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在呈现上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就是邹韬奋。
相较于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站在茅盾先生身后表现得平静内敛的配角邹韬奋,《香港大营救》中的邹韬奋作为主要故事人物,他表现得果敢、谨慎、不失沉稳。
电影借由人物很好地还原了当时处在抗日文化救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
纵观同题材电影,相较于《省港大营救》、《明月几时有》,我认为《香港大营救》做得更出色,一是事件刻画更为真实;二是视听表达更为商业。
在剪辑上大量使用短镜头,同时,平行、交叉的剪辑手法使故事剧情容量更大,节奏更为紧张刺激。
影调上也大多采用高光比、大反差的方式营造压抑、紧迫感,有类似于《风声》《十月围城》的感觉,像是一部港式电影,一度让人忘了这是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
三是人物更饱满。
电影在群像的展示当中,也没有模糊个人。
无论是邹韬奋还是叶伟强,又或是香港混混潘保全等人,都表现得人物个性鲜明,与剧情高度统一。
尤其是成泰燊扮演的叶伟强。
除了在营救中展现了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从与妻子白梦瑶的相处以及闪回记忆中展现了一个丈夫的柔情细腻。
四是故事更精彩,文武兼济。
文戏浪漫洒脱,无论是叶队长对“玉兰”的深情呼唤还是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乃至众人的一句句“together”无不彰显导演的诗人气质。
武戏刚猛威武,一招制敌绝不拖泥带水。
适度的烟火炸点不娇柔不造作,尽显硬汉本色。
算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典范之作,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发打开了一副新局面。
同时,刘一君导演还大胆的借鉴了公路片、悬疑片的元素,在复杂的故事线索中如公路片一样围绕着主要人物的终极目标层层推进,让人物与人物在合理的戏剧编排下顺其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在设置悬念时也不因迷信刻意的悬疑而故弄玄虚,尤其当王雅堂被日军官逼问参加悼念会的动机时,导演采用极简的手法,利用一个悼念现场的闪回,直白地为观众揭示了他假意与日方合作,实质是为了掩护文人、随时准备为之牺牲的人物动机,为电影又增添了一笔动人之处。
导演坦言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尝试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新类型电影——营救片,类似于《逃离德黑兰》、《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
在我看来与其说导演是在尝试新的类型电影,不如说是努力给国产主旋律电影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
说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但跟《明月几时有》真心是没法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剧情设计,抑或是情节的合理性以及叙事的节奏都是一个字概括:尬!
营救者对自己的身份不明不白的说了几句之后,就问被营救者:我说清楚了吗?
当时我就在想:真的没说清楚啊!
难怪人家邹先生都不相信!
可结果呢,只信了一半的邹先生就开始帮他找其他需要被营救的人。
这……也太草率了吧!
哎……编剧的脑子啊!
还有日本人都要赶来了,许教授居然还在那讲课?!
小混混说:你值一根金条!
许教授义愤填膺的说:我无价。
这些台词太搞笑!
最后在过检查站时,这些乔装打扮的爱国文化人居然集体智商下线,不分开散着走,还凑一堆儿,当一人被怀疑时其他人还上前帮腔,这到底是想走还是不想走啊?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会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看着特别费劲!
真替导演着急。
人物关系和台词都尬尬的!
尤其是营救者和白梦瑶的夫妻关系,尬到内伤。
先前一部周迅霍建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影片开头就有东江纵队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的情节,但只是一笔带过。
这部香港大营救全篇叙述这一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乱世中的动荡,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在片中都有动人的细节呈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动作戏和枪战场面,让本就跌宕起伏的营救过程显得更为紧张惊险 。
线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没有立起来,然铁骨铮铮,在乱世中,我们能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民族身份,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国家,国家的建设者正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为自己每天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出的成就骄傲。
整个一看电视的感觉,谍战剧,抗日剧,这类剧仿似市场的大白菜,谁都见过,谁都吃过,要出彩就得情节抓人,情感抓人,否则就容易落入平凡。
作为电影这种短剧应有的张驰与扣人的力,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未能呈现出来,开篇情景置换,节奏让人有一种期待,期待什么时候剧情暴一下,但一直未能等到,影片过半就让人有一种无味的观影感受,如果作为在家里看电视一样,弃剧是必然的结果,事件本身的家仇国恨,民族大义在电影中未能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未能营造出出彩与观众共鸣的点,当作记录片看还是不错,给二星
影片几句台词很经典:信一半,就等于全信。
爸爸我们不要家了,爸爸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日本人再牛逼,迟早会滚回日本,中国还是我们中国人说了算。
影片包涵密码战,斗智斗勇,在全日军邀请文人去大东亚共荣圈报道,结果没一人去,反应了中国的爱国举止,现在需要这样的影片来让大家爱国,全片整体紧张感较强,影片白梦瑶说话感觉有点怪怪的,说的不自然,拍摄有点粗糙,整体下来主旋律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这虽然是一部文人抗战的电影,但《香港大营救》并没有局限在笔杆子上,前期悬疑氛围营造得十分出色,看得观众非常紧张。
比如以叶伟强为首的东江游击队,刚混进香港时就显得惊心动魄,首先是遭到日本人盘查,差点露出破绽。
中间在用电报联系的时候,又差点被截获。
而叶伟强在营救过程中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刚开始他加入东江游击队只是为了报仇,通过这些文人才知道什么叫风骨。
尤其是最后的大逃亡,搞笑中夹杂着刺激。
可惜了后面节奏拖沓,收尾突然。
刘一君:用光影在银幕上写诗
山河虽破,魂魄不能丢,这魂魄,就是文化。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香港,12月25日英军无条件投降,香港落入日军手中。
日军为了在文化上实行统治,下令追捕身处香港的各界文化人士,一时间数百名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破山河、国家存亡之际,这群代表着国家魂魄与精神的文人们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香港大营救》以此段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些文化名流们的营救和转移,体现出了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影片导演刘一君曾执导过《说说美丽世界》、《青青激荡的岁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优秀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编剧和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主编过诗刊《组成》,还获得过"诗韵"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
这样特殊的创作经历使得刘一君导演的电影中充满着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此次的《香港大营救》也不例外。
虽然这是导演第一次尝试商业片的制作,但影片很好地将类型化元素与导演的诗意表达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从主题独特的切入点还是视听元素的诗意塑造,《香港大营救》都是当下主旋律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影片由成泰燊、颜丙燕等知名戏骨领衔主演,于5月4日青年节在全国影院上映。
刘一君导演的作品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作者化表达,他身上的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也使得他的电影有着不同于一般影片的视角和内涵。
同样是抗战环境下的逃离主题,影片不禁使人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相较于前者,《香港大营救》无论是从主题选择还是内容上都多了几分诗意的表达。
影片的诗意,首先体现在对主题的选择上。
作为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导演没有像大多数抗战片一样致力于打造战争大场面,而是从文人抗战的角度展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切入角度与刘一君导演本人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深刻体会到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人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不亚于扛枪上战场的士兵,他们身上有着延续五千年中华之文化,唤醒民众心中不曾熄灭之良知的责任与使命。
影片中对于群像的处理和塑造都将守护中华文化精神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精致,拥有不同背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这场营救行动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了文化的传承。
叶队长的助理阿根在回许教授住处取回教授手稿时不幸中枪受伤,在临死前一心牵挂的仍是奋力取回的许教授手稿。
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虽与日本人合作在报上刊登日本消息,但在危难关头与日本军人在街头公开叫板保护住了叶伟强及众多文化人的性命。
诗人林南在知道自己不在保护人名单里后,为了不拖累大家毅然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留在香港。
江湖混混潘葆荃本是个只认金条不认人的不羁形象,但却一路拼命护送众人出逃香港。
在战争乱世下,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江湖混混,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
影片中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形象处理十分生动,让人深深体会到国难当头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守护住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这部《香港大营救》正是我们在民族崛起的当下,对那段黑暗的、被异族蹂躏的历史,对国破家亡中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笃志坚守民族之魂的我们的先辈,所献上的祭礼。
诗意情怀除了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
《香港大营救》中影片整体色调偏暗,唯有诗人林南七岁的小女儿红色的裙子在冷色调中显得异常醒目,这样一抹反差强烈的色彩处理让人不禁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行走在黑白背景人群中身着红裙的小女孩,这样艺术化的色彩处理能给人带来比语言更加强烈的震撼力,拥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力量。
在逃难途中这一抹异常鲜艳的红色是热切的希望,也是黑暗的背景下寓意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灿烂愿景。
刘一君导演用电影独有的视听语言以光影为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动人的诗意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将商业类型片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良好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创新和尝试值得被注意和鼓励,也为其他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期待这位在银幕上用光影写诗的导演在未来能带给观众更多优质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更让人感慨。
比如以香港混混潘葆荃为首的本土帮派,从起初只看利益,到后来全力护送文化名人撤离,角色的转变合理且富有说服力,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汉子,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很多情节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交待,男主角叶伟强和颜丙燕扮演的女主角白梦瑶的感情戏非常平淡,似乎只是为了有场感情戏才有的感情戏。
同时,男主角自带正义光环,走到哪里三两句话就能让对方折服,比如面对本应该对营救人员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特务人员,叶伟强只是来了一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大发国难财。
”就让这个女特务幡然醒悟,然后面对日本人的审讯一脸正气凛然,缺少必要的铺垫。
线索多而混乱,叙事松散,中等水平的抗日片。
像是电视剧直接剪出来的
虽是主旋律,但还是展现了香港的地域特色,梁俊一的男配也是活灵活现!一定可以入選最佳男配
电影挺好看的,剧情不错!值得一看
这特务临死之前一抢打到人心脏,是个什么神奇操作从教堂跳下去那里是认真的吗(⊙x⊙;),拿个绳子就能荡到对面楼他是有闪现吗?一下从二楼瞬移到一楼还能躲手榴弹
感觉就是对比《肖申克救赎》的反面教材,完全不符合潇影以往的水准。和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讲述的是同一事件,单就前近90分钟而言,剧情还算紧凑,人物性格刻画也还可以,原以为前面层层铺垫会在结尾有个完美结束的高潮,结果等来的是颜丙燕这位影后5分钟大失水准的夸张演绎,生生地把这部戏推到了抗日神剧的最高级别——闹剧套路上。之所以给及格分数,是因为香港演员梁俊一把一个有爱国心的小混混给演活了。
红色文化,传承历史
搞错方向了吧?
好好的一个题材,拍的稀碎稀碎的,比呕吐物还难以收拾
开头节奏经过剪辑处理后还比较出彩,结果后面实在拍得太烂,救不回来了。。。。
抗日时期去香港营救文化名人
云联惠?
想表达的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大概剧本写得不够好吧,作为低成本电影,那也算ok了。
我就喜欢看民族情节的电影,一定去看
和神剧一样,盯着人民日报的批评不改。还有抗战时期拍出了闯码头的气场,两星给上海滩的许文强。
还算拍的不错吧
片子质量一般,但却很让人共鸣。连侵华日军都知道文化的重大积极影响,而我们有些人却很不以为意,近几十年,中国文化被糟蹋到了何种地步
两星是给抗日这个题材,毕竟不是神剧,就是叙事剪辑太烂。所以两星!
菜是好菜厨子太业余了浪费了好东西。
颜丙燕好厉害;点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