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须多言

Enough Said,缘来…说够了(港)

主演: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詹姆斯·甘多菲尼,托妮·科莱特,凯瑟琳·基纳,本·法尔科内,罗勃·梅耶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无须多言》剧照

无须多言 剧照 NO.1无须多言 剧照 NO.2无须多言 剧照 NO.3无须多言 剧照 NO.4无须多言 剧照 NO.5无须多言 剧照 NO.6无须多言 剧照 NO.13无须多言 剧照 NO.14无须多言 剧照 NO.15无须多言 剧照 NO.16无须多言 剧照 NO.17无须多言 剧照 NO.18无须多言 剧照 NO.19无须多言 剧照 NO.20

《无须多言》剧情介绍

无须多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专业按摩师Eva(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 Julia Louis-Dreyfus 饰)是个离婚十年的女人,有个正处在叛逆期的女儿。在一个派对上,她在一个客户介绍下认识了一个女诗人Marianne;又在另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中年离婚男人Albert(詹姆斯·甘多菲尼 James Gandolfini 饰)。一开始她对肥肥的Albert并无好感,但在第一次约会之后,她发现了他身上某些地方挺吸引她的,两人很快确立了关系。同时,女诗人Marianne也成为Eva的客户,她经常上门为她按摩,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Marianne向Eva说起她的前夫的种种缺点,Eva发现,Marianne的前夫竟然就是自己的男朋友!她开始觉得Albert身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她该如何维持和Albert的这段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命狙击2家族荣耀之继承者惩恶少女联盟:叛逆啦啦队惊魂疯人院红玫瑰空姐大公司小老板麦兜故事岛囧夜车超能灭赌师伦敦女孩第一季明日传奇第六季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灾难片场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芝加哥急救第五季新·胡闹将军灵媒安息双截龙坂本龙一:终曲我是证人静悄悄的雨毛利男孩皮卡德罗杜鹃的婚约第二季错门记轮回世界奇妙物语15周年特别篇

《无须多言》长篇影评

 1 ) 缘来了,要相信

雨夜,屋外雨声滴答,屋内看部喜欢的电影,再好不过的了。

再且,这是一部让人心境如水的电影。

好的(作品质量)……真是无须多言。

这是一部喜剧片,这是一部爱情片。

它,没有带着近年来过于流行的那一类“散漫、感情用事和不成熟之风”。

是的,这就是Enough Said,它是一部中年人的爱情故事片,它是一部社会人的电影。

或许,是因为年轻时的冲动,才让婚姻成为过去式,也才让EX(前任)们相互对着各自的过去有着种种“讽刺”话语。

当然,他们各自相互数落的,那些都只是过去的,毕竟,人的一生也是个成长的过程;当然,也说明,各自真是不适合罢了。

按摩师Eva是个已离婚有10年的单身妈妈,女儿即将上大学;Albert是一个离婚有4年的爸爸,女儿也是即将上大学。

Eva在一个派对上在她的客户介绍下认识了女诗人Marianne,然后又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Albert,当然,没有一见钟情之说,用Eva的话说:”这里(派对上)没有一个能让我看得上的男人。

“但在Albert找Eva的第一次约会后,她从Albert的身上看到了一些吸引她的东西,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自派对后,女诗人Marianne也成为了Eva的客户,她经常找Eva按摩,Eva也开始知道了Marianne也是个离婚的单身母亲,两人顺利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Marianne时常向Eva说起她的前夫的种种缺点,Eva很快发现,原来自己的男朋友Albert就是Marianne的前夫。

想起平常Marianne说起的Albert种种缺点,平常不怎么在意的Eva这时也开始关注起来,她开始审视与Albert的这段感情是否维持下去……当然,Eva有搞砸了与Albert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Eva对Albert说:“我可能在保护自己,你知道的,因为我们都结过婚,不了解清楚对方的后果是什么我们都清楚。

”不得不说,Enough Said的剧本是充满智慧的。

片中一些次细节都处理的很好:(1)、Eva与Albert的第一次约会结束后,Albert幽默的向Eva索吻,Eva犹豫了,虽然她心里知道这第一次的约会印象很好,但她知道,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荷尔蒙泛滥的少女,Albert也不可能不明白;(2)、初次约会后,Eva第一次去Albert家,还高兴的手捧着红酒,敲门开门后看到Albert以一身睡衣迎门,Eva有些惊讶了,很快她就明白,原来自己已不是公主,他也已不是王子;(3)、片中多次出现的“说说而已”,让我们明白:人在交际中聊天说话的时候要考虑下周边人的感受,则不然,这个“说说而已”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是会中伤他人;(4)、当Eva的早已知道Albert是Marianne前夫的秘密被撞开后,双方对峙的场面表现的很成熟,毕竟大家都是中年人了。

Eva突地仓惶一阵表现的很是可爱啊;(5)、Eva的女儿即将离家去读大学,女儿自己内心向往的独立自由与母女分离的焦虑心情映在日常行为中,其摇摆不定的心情,可见一斑;(6)、女儿即将离家,而女儿的同学与Eva的关系迅速升温,在女儿看来,她似乎会“抢走”自己的母亲,会代替自己即将空出的位置。

此时,那个同学的母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女儿也被别的女人(Eva)“抢走”了,也才有了怒气冲冲车来拉女回的镜头。

这些片段,也间接的表现了四位女性间不可思议的内心复杂情绪:虚无、彷徨、无依。

安全感在哪儿,她们也不知道吧。

(……还有很多可点的)Enough Said,是一部中年人的爱情故事片。

没有浪漫与哭哭泣泣的悲伤离合,这是一部简单不过的中年人爱情故事片,它是成熟的、充满智慧的,更是有着与Albert的幽默感。

Enough Said,是一部社会人的电影。

EX们对前夫的喋喋不休抱怨、中年人的处事心态、为人父人母教女道理,剧本充满着智慧与感动。

人到中年,感情这种东西或许真的是已无须多言,更哪怕是有过婚姻且儿女长成的呢。

人,也并不是完美的,简简单单、能包容,就是适合。

同步 http://www.wenzige.com/post/enough-said.html

 2 ) 婚姻就是找一个可以聊得来的人。

一句话总结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就是,女按摩师Eva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的客户兼好朋友M的前夫A约会了,结果M老是在Eva面前说A的不好,导致Eva也开始对A挑三拣四。

这层关系大白天下之后,A觉得很受伤,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你让我觉得我在我女儿面前就是个白痴”。

然后两个就分手了,但过了一段时间,Eva觉得自己还是喜欢A,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影响,最后两个人又在一起了。

谈几点感悟:1、Eva开始对A不感冒,但是两个人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碰出了火花。

吃饭的那一段恰好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亲密关系》当中讲的如何建立吸引力的内容,如果讲这门课,那这一段做为资料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说就是我们都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根据此原理,如果你想与某人建立关系,一定要适当地不遗痕迹地去模仿对方。

当然如果两个人真正的相互吸引,那么彼此是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模仿对方的。

比如对方喝了一口饮料,那么你就要及时地跟着喝一口;对方笑了,你也要跟着笑。

比如A说Eva的手不像按摩师的手,非常漂亮,这时Eva就说A的手怎么怎么的;Eva说自己老了,A说他不喜欢年轻人。

2、Eva和自己的前夫具体因为什么原因离婚,片中没有明说,但在一些聚会中,Eva的前夫要点cookie,Eva说没有人吃不要点,但是他的前夫还是点了。

Eva说之前你就这样,你买了自己不吃,可是我就想吃,害得我长胖。

为此两个人喋喋不休。

Eva前夫的现任女朋友说那你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啊。

A被前妻描述的一蹋糊涂,原话来说,”he is a loser“,但是在Eva看来却不是,肥胖怎么了,没有床头柜又如何。

所以好的婚姻就是我们愿不愿意包容对方的一些缺点。

或者换种说法,对方的缺点是不是恰好正是你非常在乎的。

比如有的人觉得你妹呀,买这么多漱口水又不用有毛病啊老娘受不了了;而有的人就不care。

所以一定要找到和自己嗅味相投的人。

I only care for the comfortable feeling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3、我很欣赏片中成年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

尤其是Eva和她女儿的好朋友,当她迷藏要不要和男朋友上床时,Eva给出的建议是why not try。

她自己和A约会,也会说给女儿和她的朋友听,并听取她们的意见。

这种平等的关系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4、A的女儿要去外地上学,A虽然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但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意见。

Eva也是,女儿要去外地上学,各种不放心和牵挂,但最终还是目送着女儿一个人进了车站。

话说这一段还让我小小的感动了一下。

我想起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关系,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当中渐行渐远,你站在站台这边,他站在站台那边,用背影告诉你不要追。

然而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父母似乎明白的太少,或者即使明白也无法做到,总是希望儿女能听自己的话,能守在自己的身边。

 3 ) 勿须多言

中年大叔大妈们总是文艺导演们的最爱。

人到中年,男人大肚,女人上皱。

曾经的天长地久,在日日相处后,优点变为缺年,缺点却被无限放大。

美国是个自由国家,即使生了小孩子,大不了就共享嘛,离了后对孩子的抚养义务还是在的。

两个人相爱,结婚,一路走个几十年,没个共同的兴趣点,爱好,真正的包容与习性,真的好难一路走下去。

虽然老美们的结婚年龄都在三十打上,但离婚率一直是挺高的。

两个人的事,的确不应掺太多的其他不相关的东西进去,喜欢就是喜欢,开心就是开心,两人如果连吃饭的一个动作都容忍不了,为什么还要勉强在一起?

老吉姆的前妻是个诗人,没错,还能靠写诗维生的人艺术家,自然和我们的天天呆音像资料室的保管员不大搭得上。

他前妻对老吉姆的体型,手艺,打死也不买床头柜的生活各各习惯都看不惯。

女主人公也是个挑剔的人,不是我的观点,估计导演也是这样认为,片中的女人都是不是挑这个就挑那个,闺密挑佣人,女主角挑顾客,前妻挑厨艺。

当然,男人们都不是吃空气大的,不合就分呗,女主角的前夫还找了个小十来岁懂得欣赏他的二任,老吉姆换了个喜欢他的幽默没那么强势的女人,唯一没分的还是那个最后懂得了退让的闺密。

其实嘛,日子要过下去,还是看两个人的包容心。

谁没个小毛病,只是为了对方,你能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眼睛尽量放在他好的方面。

当然,如果象老吉姆般,和他前妻是话不投机关句多,每一件事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反正是不同世界的人,那么分了可能对大家都好。

 4 ) 平平淡淡才是真

偶然在飞机上看到这部电影,在一点都不惬意的午后。

不晓得剧情,不晓得为何看下去,平平淡淡的女主,平平淡淡的party,略有小惊喜的相遇,无论是和新的恋人还是和新的朋友。

还有都已经离过婚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略带温馨的相互喜欢、约会,决定在一起...有一个情节让我有点感动,他们俩坐在台阶上,深情微笑的看着彼此,男主淡淡的问“想接吻吗?

”女主笑笑,有些不好意思,又满是稀松平常,”想“于是他们吻了,又吻。

好像头顶上的阳光在此刻都灿烂了几分。

恋人之间,小小的甜蜜,小小的感动,然后慢慢变成深深的喜欢,到离不开彼此...直到得知她崇拜的好朋友竟然是恋人的前妻,而她每天口中抱怨的糟糕的前夫竟然就是她现在很喜欢的人。

她喜欢这个既是客户又是闺蜜的女人,崇拜她的喜好、品味和生活情趣,所以她是喜欢她的价值观没错。

但是同时她又很喜欢目前的约会对象,一个和她有很多话谈的可爱的男人,尽管他是一个有着很多怪癖的大胖子,所以她也是喜欢他的没错。

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是她的客户朋友的前夫!!

那么这自相矛盾的两件事情到底谁是错的呢?!

她陷入迷惘,却想静静观望,想看清楚是她因为爱情的甜蜜冲昏了头脑看不到他的那么多缺点,还是应该抛掉所谓的崇拜别人的价值观而去相信自己看到的、认识的这个男人的好。

然而这一切总有遭遇对质的时候,在她还没考虑清楚时,她和他们一家撞到了,面面相觑,不知大家都该以何种角色出现在现场。

他难堪,他心碎,他不知道前妻都在她的面前说了自己的什么,但是终于知道为何最近在两人的相处中他发觉她越来越像他的前妻一样在挑自己毛病。

他愤然离开。

她不知道该怪谁,也许该怪自己吧。

猜疑,后退,没有保护自己的感情,即使她是真的很喜欢他,而且深深的知道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多么不容易,尤其是在离婚了十年后的今天。

终于她还是去了他的家,i just drive by , and see your home ...第一次,她去道歉,他的女儿对她说“他只是太喜欢你了”。

第二次,当她的车在他家门口停留,对看到自己的他说“嗨“,他打开了门,走出来,俩人就像最初那样坐在台阶上淡淡的聊家常。

“我很想你”“我也很想你”就这样笑了,像找到失而复得的宝贝。

她知道,他们又在一起了。

明明只是看一出别人的故事,但是在电影的结尾,眼角却默默的湿润了。

然后别过头去,失控地流泪。

好久没有允许自己这么矫情了。

尽管在女主倒霉到极点的时候,我只是皱着眉头苦笑。

多的是真实的故事,少的是美丽的happy ending 。

你可能会这么倒霉,但很少会像电影的结尾那样幸运。

很多东西真的用心就能看到,那些清清楚楚的事实。

电影就是,只要我还想和你在一起,不言不语都是enough said。

而生活的真实就是,明明两个相爱的人可以无声无息的分开,任何努力争取都是enough said (不必再说了)。

我哭,是因为很想我的前男友,想和他在一块相拥着看一部电影然后默默流泪,想和他在台阶上kiss微笑着享受阳光的照耀,想和他牵手走过高山长河,度过静好岁月,淡淡的,相依相伴直到迟暮苍老。

而他就那么遁入我的世界,再淡出我的生活,了无痕迹就像不曾来过一般。

I miss u ,花轮同学。

 5 ) 为什么你的前任是魔鬼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到一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我从自己很喜欢的一位情感作家那里听到的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揭示了情感关系的相对性,互补性,感情的发展阶段,或者某些微妙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我们潜在的意识或思维倾向中,会觉得事情的发生是有逻辑和因果可循的,甚至我们会认为事情的发生有确切的甚至唯一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爱上一个人,一定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明智的。

而且一般来说,我们会找一些对方身上具有的优点,比如体贴,懂得关心人,或者有上进心,有爱心,长得好看等等。

也有时候会找一些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他某个细节感动了我,或者因为她十分爱我。

这里面有一种潜在的认识,就是觉得之所以爱一个人一定是因为对方有一些人所共知的品质,而且这种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的。

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值得爱就是值得爱,不值得就是不值得,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透了这一点,放弃了寻找理由,而是回到最基本的感受层面,“我也说不清为什么爱她,反正我就是喜欢和他在一起”。

总之这就回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爱情为什么会发生呢,爱情的发生真的有那么确切的原因吗,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我们倾向于简单的去做判断,比如看到谁和谁在一起了,就说,一定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不然怎么可能。

但很多时候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你会发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在你看来十分愚蠢的举动,在别人看来确是精明的,你看到的人渣,在别人那里是公主和王子。

比如这部电影里面,Eva遇到的Albert之后,被他所吸引,然后逐渐发生了爱恋,但是就在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之时,她忽然发现她眼中的这个mr.right确是闺蜜眼中的魔鬼前任。

这时候Eva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失调,她也不知道究竟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还是她的朋友是对的。

眼前这个人仿佛同时具有了两种身份,两副面孔。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句流行语,同时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的前任是极品(魔鬼)”。

男主Albert在Eva这里是新欢,在Eva的诗人朋友那里是旧爱,在Eva这里是新男友,在Eva朋友那里是前夫。

也就是,他其实在两个女人眼里是两种不同的身份。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 ,那就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否也会导致认知上的巨大不同。

或者是不是说,因为两个人之间身份和关系的属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两个人在对方眼中的不同形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心理学上经典的监狱实验所证实的,不同的身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位置和身份。

说到这里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同的特例,比如仍然和前任有感情的,但这里主要讨论关系破裂之后的情形,而且是比较一般化和普遍性的倾向。

而且其实前任是魔鬼这个现象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矛盾性,也就是,魔鬼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刚刚谈恋爱的时候,对方一定是天使,不然你不会选择继续下去。

那么,为什么当初的天使后来又变成魔鬼了呢,难道真的因为对方发生了那么大的质变吗,好像也不尽然。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了解的问题,当初刚认识的时候,很多的缺点都没有看到,或者被对方刻意的掩饰起来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周围亲朋好友的提醒呢,难道都没听到吗。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Eva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当初Eva诗人朋友最初的角色,也就是,你可以把这两段恋情看成是一段恋情的变迁史。

正如在电影里面,Eva本身也有这种疑问,她问朋友为什么当初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朋友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当初瞎了眼。

这也是很多人给自己的解释,但这其实是一种不能解释的解释,也就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会看上这么个人,自己也不能了解自己,所以就认为自己当初一定昏了头瞎了眼。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从不同的专业学科甚至文学作品也许都能提供某种解释。

我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这是我比较了解的领域,而且我认为,心理学给予的解释是最可信的。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有很系统的研究,从吸引的因素到发展维持,到结束。

其中关于爱情的发生,很多都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价值匹配,还有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关系中的回报。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离得近,有交往的机会,要长得好看,要有钱,要情投意合,要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要投桃报李。

简单说就是,我们日常都经常用的那些标准其实都在起作用,但是这些其实只是一种相关因素,而且是某种前提。

真正的爱情要比这些微妙的多,尤其是在像电影中所表现的,其实双方都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平衡的状况下发生的爱情,这时候相关的因素作用就会是比较微小的。

值得注意的是更为根本的一些技术性因素,比如生理层面,还有一些操作层面,这些的作用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

关于爱情的发生,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比如经典的吊桥实验: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具体的是实验细节是通过吊桥后接受调查问卷,然后根据给异性调查员打电话的几率来测试的,这里不详细描述。

)。

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是给测试者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生理唤醒),然后接受异性调查者的访问,通过注射非唤醒药物作为对比,那些引起生理唤醒的人过后认为自己陷入的爱情的几率要大的多。

这让我想到一部电影 《恋恋笔记本》,影片的一个场景就是,男主在游乐场的转轮上玩危险动作像女主表白,引起了女主的生理唤醒,让他们陷入了爱情。

其实在现在来说,这个知识点已经几乎成为了常识,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被教导要在约会的时候去看恐怖电影,或者搞危险活动。

不过信息是对称的,女孩子们也深谙此道,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脱敏。

带女孩子去看恐怖电影,弄不好会把事情搞砸,给自己减分。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关于生理唤醒引发爱情的更深层原因,也就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过去漫长进化历史过程中生理唤醒意味着危险,只有处境危险才会引起生理唤醒,而当处于危险的时候,生物体就倾向于繁衍后代,也就是交配。

因为从基因的角度上来说,一个生物体的作用就是延续基因本身,也就是通过繁殖后代实现,而一旦遇到危险处境,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启动繁衍程序,不然就可能失去繁殖机会。

而爱情无论多么美化,都不过是服务于繁殖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曝光效应,就是经常露面,因为我们喜欢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一般来说越是熟悉越是喜欢,比如我们自己的朋友就算是很丑也不觉得丑了(我们对自己的喜欢可能也有一部分这种因素,因为我们很熟悉自己的形象)。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熟悉的事物意味着安全,如果一件事情反复出现,而且对你没有威胁,那它就会被标记为安全,值得信任。

如果一件东西值得信任,那它就会显示出美好事物的属性,也就是会有吸引力。

其实一种事物给我们的感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一个系统,很多东西都和价值相关,也就是价值判断会决定感受,比如东西是否好吃,也取决于吃的环境,还有它的价格,以及它的来历。

又比如做爱的感受也取决于对方的权势财富学识智慧张相等,并不只是生殖器决定的,不就是肉吗。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前任会变成魔鬼。

首先回到爱情的发生,也就是在爱情产生的时候,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关于这个现象,很多人都体验过,也在别人身上看到过。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大脑里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性激素会决定欲望的产生,然后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激素的作用下会让人进入一种痴迷状态。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负责情欲,感觉,兴奋以及开心等信息的传递。

陷入爱情的人多巴胺水平会升高,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你也会成为它的奴隶。

根据研究,刚恋爱时多巴胺的释放强度接近吸食可卡因那样的快感强度。

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的价值判断会发生改变,因为对方变成了最能给你快感的事物,所以你当然会倾向于和对方结合,也就是说,对方的价值在热恋期对你来说是最高的,你和对方在一起是符合自己最高利益原则的。

从大脑层面,核磁共振扫描显示,爱情会影响大脑做判断的区域,抑制大脑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让我们能够容忍恋人和我们的异同,甚至包括某些生理或人品上的缺陷。

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恋人的理想化,并且当我们把对方理想化的时候,会陷入观察的盲区,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叫做证实性偏见,也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对自己信念有利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不利的信息。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对对方形象的预设,还有你对你们关系的叙事,都会决定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力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是隐形的,这也是很多魔术借鉴的原理。

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痴迷状态,爱情不会出现问题,它始终可以对抗全世界。

但问题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至一两年。

在这个阶段之后,对方已经不能刺激多巴胺产生,不能引发快感,从这个角度上,对方也变得毫无价值。

但是在激情阶段之后,也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依恋,也就是会产生加压素和催产素,产生一种亲密感。

在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认为,这些激素和抚养孩子相关。

而且这些激素能够决定爱情的发展,但有些研究结果却是很残酷的,他们让结婚几年的夫妻抚摸双手,然后做核磁共振扫描,发现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在和陌生人接触时,又会有新的活跃反应。

这个现象也和生物学上柯立芝效应相吻合,也就是新的异性个体会引发新的性反应和唤起,而且这种反应会因为接触时间而逐渐消失。

前面分析了爱情的生物化学层面,它们充分表明了,在爱情里面,我们对自己感觉的意识控制其实很有限,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我们的身体。

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寻找外部归因的习惯并不一致,也就是我们其实高估了个人意志在其中的作用。

爱并不一定要因为确定无疑的原因才会发生,也不会因为努力维持就能永远保持,更不会因为一点点过失就轻易失去。

那个曾经可以为你死的人,和那个无情抛弃你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从大脑的改变来看,就是如此。

如果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模型,其实可以很好的解释爱情的发生过程,正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发疯或者醉酒来解释这种不正常,其实是非常贴切的。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从智慧层面,人类早已经看透了爱情的荒谬,只是现在的神经和大脑科学给予了一种确切的证实。

回到文章开头,之所以会出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现象,前文已经可以从爱情发展阶段这个角度给予了解释,也就是,Eva和男主的关系是爱情的初始阶段,Eva是被激活的,所以在她眼中,男主的形象是扭曲的,也就是相较于一般的判断,应该是偏向于积极。

而Eva朋友和男主是Ex关系,她的大脑状态已经恢复,所以男主在Eva朋友眼中并没有神奇的光环。

关于这个现象还没有讨论的是互补性,互补性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基本上可以看做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存在似乎从日常经验中可以得到部分验证,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还有根据依恋理论,一个人的爱情模式,是由小时候和母亲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爱情对象往往是和父母很相似的人,这个假设从我个人经验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但是同样,这个模式也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

如果依恋理论可以给互补性一些证明,那么,也可以给予电影中一种解释。

还有斯坦伯格的故事理论也能给互补性一些支持,也就是,我们对爱情的叙事性要求,也会左右我们对伴侣的选择,比如有些人会喜欢从事某些职业的异性,或者具有某些生理属性,比如长得像谁,还有就是某些人具有某些“情结”。

关于互补性我看不到详细的研究,所以这里不细谈。

最后就是普遍性的人品问题,也就是,也许Eva朋友和男主之所以分开,是因为Eva的朋友有性格缺陷,难以相处,而Eva之所以能和他们相处的很好,是因为Eva是一个很好的人,这样来说,她是极有包容性的。

如果真的有天使的话,也许任何人和天使的恋情都不会轻易结束,因为天使足够完美。

最后再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为什么前任是魔鬼。

首先很明显的问题是,前任是魔鬼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关系结束后,当事人给予的一种评价。

也就是说,前任只是相对于感情的当事人才是魔鬼。

对于其他人,ta仍然还是原来那个ta。

如果感情结束后,双方只是恢复到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的关系,那么也没有理由会变成魔鬼,仅仅是普通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附加一个魔鬼的属性呢。

这里我想到的是社会心理学里面的认知失调理论,它可以给予一种理想的解释。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也可以解释为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人倾向于追求言行一致,如果言行不一致了,就会出现失调。

也可以解释为,人的处境或选择和他秉持的态度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

套用在感情上,也就是,当你喜欢并且选择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认知和思维都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来辩护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或理智都是为你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服务的。

也就是,因为你爱上了一个人,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对方是值得爱的,不然你无法解释你自己的行为。

当你十分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大脑就会去美化它,让你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也会让你相信那些支持性的信息,而不相信那些负面的信息。

当你有了某种强烈的需求或不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而你找到的理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因为它们能给你现在的状态处境或者行为一种支持性的解释。

它让你的行为和你的认知之间产生了一致性。

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没有爱的感觉,你没有也不需要做出任何行为,所以不会存在认知失调。

但是前任的情况却不一样,因为前任就意味着,是一段结束的关系,也就意味着主动放弃或者被抛弃,这就变车了一种选择或者一种被动的处境。

正如前面所说的,人其实是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或者行为寻找理由的,这是我们的本性,一段失败的关系也需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究竟是因为谁的责任才导致了关系的结束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自己,这里牵扯到基本归隐错误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过失辩护,寻找外部的原因,而对于别人的行为做内在归因,也就是归咎于个人品质。

所以,一旦爱的光环失去了,你注意的都是对方的不好,而对于自己的问题,则很少注意,或者把责任推卸出去。

而且这里的归因也会牵扯到个人的自尊。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一旦你选择了结束,意味着你必须把结束当作一个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的人必须是不好的,因为如果你还像刚开始那样把对方想象成十分完美,你的放弃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你要放弃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呢。

这样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也就是你的放弃行为和你放弃的完美对象之间不合逻辑。

这时候你因为必须放弃或者已经放弃,你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你只能改变你的认知,也就是把对方重新想象成一个魔鬼,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你的放弃。

根据证实性偏见,还有对记忆的研究等发现,其实我们的认知和记忆都是很不可靠的,非常容易受到预设,立场,还有感觉的影响,而且记忆也是可以后期重塑,根据当下的需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对于被抛弃的一方,其实也会出现认知失调,具体说就是,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失恋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理想的猎物,也就意味着自己彻底的失败,而且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关系的破裂责任也就全落到自己身上了。

承认失败是极难的,甚至是不和人性。

所以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恶魔化对方,因为既然对方是恶魔,那么失去对方就不是一个失败,而是一种幸运了。

如果你真的能彻底的说服自己,简直要为此鼓盆而歌了。

前面我一直用的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其实用一些日常语言,甚至精神分析或哲学都能给予一种解释,比如心理防御或者存在主义,但我比较熟悉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而且也觉得这是比较严谨的模型。

其实我对此也不只是批判的态度,而且有时候会有种同情,也是对自己的。

真实生活里面有万千的复杂性,以为靠简单的理论就能全部看清楚有时候也是一种偏见。

说到底,我们都只是想得到一种自己满意的解释,因为我们恐惧未知的东西。

最后想起电影的名字,翻译过来大概是话说的太多的意思,我也在猜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它表达的思想和我的分析是否有重叠的地方。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爱要么是感觉,要么是信仰。

其实我前面说的一切也是在证明,爱就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那么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逻辑,有时候诉诸理性反而让人更加迷惑,就像电影里面Eva的遭遇。

还有我想起一个细节,就是Eva女儿的朋友,因为和Eva的亲近被母亲怀疑Eva是同性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意思的点。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就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没法理解,就会用一种不怀好意的猜测。

这可以用社会心理学里面的偏见来分析,但我发现我已经写的够多了。

的确我觉得这部电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其实我当时看这部电影没有多少感觉,反而是通过自己写评论的同时反思,又看到了很多没意识到的东西。

文学艺术能够提供一个现实的映像,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照顾到各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自己偏见之外的世界。

这也是它的价值。

 6 ) 不必多说

普普通通的男女主角,真真切切的情感生活。

如果我能做电影,我也会选中这种题材,拍摄真实有意义的故事。

让人从中有所领悟,才算的上一部好电影。

我再次陷入感情漩涡,这再正常不过了,或许我一辈子都改不了这个境况。

我不懂什么叫做,爱。

如果可以为自己设定,我希望自己近两年不要涉足爱情。

这会让我免去很多苦难,是的,我过于莽撞,对感情有太多奢望。

在梦里,我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身边人流不息。

现在去想孤独和恐惧的关系为时已晚,应该选定好目标,最好是职业方面的。

enough said ,无须多言。

我觉得有些好笑,故事里的他们最后坐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呢,和她无话可说。

 7 ) 女主在电影里给到我很多

非常生活化的电影。

如果剧情不是那么有趣都会让人以为是纪录片了。

没有帅气的男主和漂亮的女主,但这部电影还是吸引到了我,因为他的贴近生活,他的轻松。

让我觉得生活其实可以过的很简单,用一颗快乐的心去面对他,去乐观的看待它,接受他,遇到困难就面对,没有那么难。

女主在电影里给到我很多,除了让我感受到用一颗理性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生活没有那么难意外还让我看到了一些两性相处上的技巧和应有的方式。

还是很棒的电影。

 8 ) 无需多言 Enough Said

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早晨看的这部片子,惬意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看温情的电影,而且是一定要有阳光的电影。

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年电影,但我看这部片子完全不会觉得无聊。

我时常在想,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如果两者不可兼得,应该更重视外在还是内在?

后来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Albert明显是很难让人一见钟情的类型,Eva在派对上对他也没有看上眼,但她之后谈论起Albert是却说:和他聊得越多,我越觉得他性感。

看到这儿的时候深深感到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光鲜外表不懈追求,但可爱的人格也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Eva和Albert的感情发展得很迅速,约会、开玩笑、啪啪啪,一切都很甜蜜、浪漫。

但却有个要命的不稳定因素,Eva和Albert的前妻Marianne成为了朋友。

这位成功的诗人不停地向Eva抱怨她的前夫有多么胖多么懒多么无聊,搞得Eva还以为她前夫是个渣到爆的男人。

结果,前夫居然就是Albert。

尽管Eva一直在否认,但她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Marianne的影响,开始在一些小事上挑Albert的刺,让Albert感到尴尬和不解。

为什么Marianne所描述的和Eva所接触到的Albert是截然不同样子呢?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形状,也许和这个人不契合,和另一个人却能不留缝隙。

我遇到事情一般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Marianne这样喋喋不休的样子会感到反感,毕竟Albert是她曾经选择的男人,他们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一起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结果却只能看到前夫不尽如人意的样子。

这样对自己也是一种否定。

但我真的很喜欢Marianne的花园,被精心照料,健康并且生机勃勃。

对于Eva的转变我还是可以理解的,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不就是互相影响着活的吗?

后来Eva发现她前夫对别人谈论她时,也是抱怨指责,而在她看来,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原来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他人。

她最终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在小秘密败露后跑到Albert家道歉,希望得到原谅。

Albert说他觉得很老套但还是得说You broke my heart时,我真是觉得他太可爱了。

虽然还是分手了,但我觉得他们的处理方式真的很好,很成熟。

虽然双方都还很有感情,但无法处理好问题,就理智的分开一段时间。

冷静过后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会得到成长,这才是正确处理一段感情的方式。

如果有缘,还会再聚。

嗯,在感恩节Eva和Albert再次见面,他们还喜欢着对方。

无需多言或许是想告诉我们不要不停地去抱怨、指责或者听别人抱怨、指责,最好的方式自己去面对、感受。

片子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态度,还有,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还能无所顾忌地追求爱和幸福,把自己看成独立的人格和个体,是件很棒的事。

第一次写观影日志,随意一点随意一点。

 9 ) 《无须多言》:吵够了还是继续爱吧

当离婚按摩女遇到离婚胖男,越聊越欢直到上床级别后,按摩女把自己的乐事全盘告诉了自己的客户女,结果发现,胖男竟然是客户女的前夫。

被客户女一顿洗脑过后,按摩女只差一点就要放弃胖男。

结果,又被胖男最终知道三人的关系。

一顿争吵撕破脸皮后,按摩女经过前思后想深思熟虑,终于又找过对胖男的情感,胖男也默默接受了按摩女的再次回归。

既然大家都说够吵够了,那还是继续一起爱吧。

尽管影片具有文艺片气质,但还是少不了美式重口味桥段,没办法,重口味已经成为美式的一种文化。

如果再有人喜欢,就正好投其所好了。

 10 ) <<Enough Said>> SAY, NEVER ENOUGH

其实力荐这部电影,最后得来的肯定是会遭部分人的骂。

影片没有很多的惊喜之处,平凡地诉说一个两已婚中年的爱情故事,招数也不算新鲜,没有肌肉俊男,没有火辣美女,更别提什么高科技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淡淡的电影,却会在最后,不自觉地就会带随着你去感动,去惋惜,去希望,一切都要好好的。

有时候,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是,那些经常围绕在你身边,而你从来没有去发现,去珍惜的东西。

亲情,爱情,友情。。。

最后,for jim,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优秀的遗作。

《无须多言》短评

Nod bad

8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还行

实在没理解这么琐碎的电影怎么可以得高分

11分钟前
  • the painter
  • 较差

温情不做作。FOR JIM.

12分钟前
  • MaclovenZD
  • 推荐

★★★☆茱莉亚·人生大赢家·路易斯-德瑞弗斯是这个星球上演绎尴尬表情最自然的女演员 有多少理由被左右 就有多少理由follow your heart

17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女导演拍的女主角还这么烦啊,女人到了四五十真的不能再走没文化路线了🙄️

22分钟前
  • 逃离南西biu!
  • 较差

没有不好,也没有亮点

23分钟前
  • 天边
  • 还行

短片的内容拍成了电影,有些比较简单的部分就会显得冗长,不过加入女主心态的纠结疑惑,终得以缓解。说的道理挺简单,过日子这种事情,听谁的都是扯,自己觉得行,就是真行。

27分钟前
  • kingsoon
  • 推荐

好久没看过这么light hearted但是又隽永的好电影了

28分钟前
  • 約書亞李
  • 力荐

前面确实精彩绝伦,老艺人的演技相当出色,演活了小人物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好似没讲完意犹未尽,但也是如此令电影有种真实感。谁愿意看虚假的青春爱情,不如这样琐碎平淡来的实在。

31分钟前
  • 呻吟的蚊子
  • 推荐

像是在讲述天秤女如何从“让所有人快乐”变成“让自己幸福”。女主的演技值得奖项肯定,那些小心翼翼的风趣背后,其实是对黯淡人生的渴望。即使我如此平凡无奇,我也值得拥有爱情。

3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看完以后,会有点感悟

36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这样慵懒的故事感觉我也能写几个呢。音乐不行,演员挺好。

41分钟前
  • claireC
  • 较差

同时,女诗人Marianne也成为Eva的客户,她经常上门为她按摩,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Marianne向Eva说起她的前夫的种种缺点,Eva发现,Marianne的前夫竟然就是自己的男朋友!她开始觉得Albert身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她该如何维持和Albert的这段关系

43分钟前
  • (๑⁼̴̀д⁼̴́๑)
  • 较差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知音体话唠片,中年大叔大婶的小清新不是咱这年龄段能感同身受的,一星送这已逝的James倒数第二部公映电影。

44分钟前
  • Carf
  • 还行

人其实很难不被他人的言语看法所左右啊,但最终还是会有自己的体会。

47分钟前
  • 孟克柔🌈
  • 还行

电影版的The New Adventures of Old Christine。电视届的喜剧女王JLD”本色“出演;《黑道家族》Gandolfini的遗作。中年人的成长故事,偏老套但颇精致。

51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男主角的肚子太大了,恶心

56分钟前
  • 清淡
  • 还行

给中年二婚头们的情诗

57分钟前
  • 我玩豆瓣无人知
  • 还行

轻松。

58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digging shelters——Neil Halstead 「故事設置讓愛情初期的甜蜜和婚後多年的抱怨碰撞在一起」by 南國紅豆北國枳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