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了,电影《青春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高校有过放映,没走院线,自己前两天跑去愚公移山看了样片。
影片很岩井俊二,比如浦蒲站在海边大喊的情节很像《情书》;她和田原的情谊又很像《花与爱丽丝》,有一段两个女孩在那里拿信,然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洒满阳光的走廊,那个走廊直接就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莲见雄一坐的那个走廊嘛,阳光的颜色和射进来的角度都一样,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日系。
而至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又太纯美、太遥远,叫我完全不认识。
比如女孩浦蒲穿着白色吊带公主裙,在海边飞转,还当着某青涩男生面对大海喊“我需要一个爱人”……只是我实在不认为有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面对男生这么的坦然和老练。
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可惜这并不是一件愉快和容易的事情。
那时候我们根本不像电影一样穿白衬衫,也没有格子裙和长筒袜。
而据我多年在北京念书的经验,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稍微山寨了一下日本校服,除此之外的更多学生,都穿得跟个环卫工人似的。
所以那样的青春期,完全不美丽;而那时的天空也不是很蓝;喜欢的人也不一定喜欢你……总之青春期是在各种复杂奇特的偏执情绪之中度过的。
而这种情绪,当然不是《青春期》的青春期。
记得编剧赵赵说:“我还是可以代表一大批姿色平平少女的心理吧”。
当然,也许以赵赵的姿色可以代表,但是她却没有代表。
影像中,满是青春期的梦境和想象,真实模棱两可,只剩对真实的歪歪,于是青春期变得面目全非。
并且抛开这部电影杂耍的色调和蒙太奇一众手段,发现原来青春期就是这样空空荡荡。
而这部影片最离奇的,就在于感情处理上的模棱两可。
电影中,田原两次被宋宁甩,都是语焉不详。
两个人第二次碰面更是像一夜情,先是在pub,然后就在床上了。
再然后就是似是而非地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了……只是这么传统的桥段也不适合意识流,所以影片在这段处理上的大跳跃,叫人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
再说男主角宋宁的戏份,也很莫名其妙:玩了会儿撑杆跳,蹦了会儿迪,打了会儿碟,仅此而已。
然后就是两个人的床戏,可惜这场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床戏感觉把青春期的那点意思全毁了,完全看不出这里面也还是可以有感情的。
影片不就想表现后青春期的孤独感吗?
但是一孤独,就必须上床吗?
至于片中的演员,也许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最后十几分钟出场的一个哥们儿,这个哥们儿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件,拍得很鬼片儿。
而这个事件也和田原关于青春期的梦境不谋而合,并且在这场近似粗暴的讲述中,将女主人公一段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青春期幻想再次彻底砸碎。
好玩儿的是,发现这个演员我竟然认识,平时大家呼他耗子,国家话剧院的,果然,舞台下来的,台词就是好。
电影里,老狼还友情出演了一下,情节就是喝啤酒、吃烤串,然后对田原之心,有点路人皆知的意思。
至于两个女演员,反正一直觉得田原是玩票的,不过刚好自自然然;而浦蒲戏过了,给她的戏份也吊诡,居然因为男朋友点掉一颗痣而分手!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患“交谈饥渴症”的民工,根据戏剧理论,这个民工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又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实在是毫无逻辑而且全无必要,并且还将剧情切割得更加支离破碎。
影片英文译名很有意思,《Young and clueless》,但到底是译作青春期的一无所知还是无迹可寻?
赵赵之前弄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很“北京姑娘”,而这一回,她多少有些矫情、故弄玄虚。
当然也许是青春期太珍贵,一认真起来,反而显得假了。
可惜这种真诚,并不能弥补影片的做作。
毕竟拿什么说事儿,都不应该随随便便拿青春期说事儿。
现在就是太多人拿青春期说事儿,搞得青春在文化市场上,彻底成了一块儿人民群众特批的,供一小批文艺分子YY使用。
无限呻吟,也不过是装HIGH,而这个谁都会。
于是在这无数场缅怀青春的潮流里,我们真正的青春期,只能更加遥遥无期了。
至此,想到唐大年早年玩儿的《北京杂种》,那部影片,也许是真正的青春期。
轰隆隆的,没有一个装孙子的……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还没看过,传说很颓靡?
很压抑?
不能妄加评论,但是我不喜欢沉闷压抑糜烂的片子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了,再看这样的电影,人都要腐烂了在我的眼里,青春期就像《四月物语》里那样的调调紧张甚至有点笨拙,确是青春的。
暗恋就是那样的,对于一个呐呐的女孩来说.........
..但我想说的是除开那很多的夸大其词,导演拍片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以外,不可否认真的让我回想到了我的过去,学校生活,真的有这样的场景,真的有这样的事,不要因为你是好好学生就全盘否定,我是90后,我不会说90后的好也不会说它的坏,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说出来。
我是91年的,现在的我是一名护士,每天过着平淡有着小小幸福的生活,可是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我只能一遍遍的在心里庆幸着我迈过了那道坎,否则我将万劫不复。。。
我住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里,我5岁的时候妈妈爸爸就离婚了,跟着奶奶生活后来上小学,经常被人骂是没妈的孩子,而我就只知道哭,一直哭一直哭。。
后来读初中是在职高读的,和一帮。。。
每天都混天过日,逃课,打架,抽烟,喝酒什么都来,妈妈看我实在不像样就把我转到了普通中学,可是混惯了又怎么可能和那些乖乖学生一样呢,照样逃课和那帮混子一起疯,谁知道我真正怎么想的呢,我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家而已, 中学毕业了我去市区读卫校了,是住宿的,。。
呵这下子玩得更高级了,虽然我们家不是很富裕很富裕的那种家庭,可是我想要什么家里从来都不会不给我就像电影里那样,可是因为要和朋友出去玩就要花钱,所以就逃课,晚自习不上跑去和那些有钱的老头子喝酒唱歌,还被朋友骗过,一个真的是我把她当姐妹的人,幸好后面没怎么样,还差点被人骗去K粉,逃课,喝酒,泡吧,抽烟,溜冰,纹纹身,自杀。。。
除了没有那个乱来什么都做过,不过我班上。。
呵·背地里去人流的多了。。
现在我的手上都还有自杀留下的疤,我还拿着刀杀过我妈妈,(知道么?
我现在都不知道我怎么会做出那种事情,我现在都不知道我怎么写得出来,幸好妈妈一直陪着我,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我,幸好,幸好。。。。
) 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一下就懂事了,或许是长大了,或许是看到妈妈爸爸真的老了。。
我现在虽然下班之余偶尔也会和朋友们到酒吧小聚一下,不过我10点以前也会回家不会再疯玩了,会在家仔细的打扫卫生,会坚持锻炼,看书,。。
会仔细的教导后辈,有空的时候学学瑜伽,十字绣,古筝,外语什么的,现在的人们都不知道我的过去,我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成熟,知书达理,温柔,善解人意,有爱心,礼貌。。。。。。
等等的一个人,我也准备把我以前那些不堪都抛到脑后,以前的那些。。
看淡了就没什么了,有还是很玩得很疯的朋友不理解也会问我,太平淡了,不无聊,不会不习惯么?
其实只要自己看穿了就好了,平淡就是福,可惜很多人都看不穿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思想,只是看了这部电影忽然发觉和我的以前真的很相似,有感而发 所以,没经历过的人真的不会知道,导演或许夸大了,或许没夸大 虽然只是部没投入什么钱的小片子,而且还拍得很猥琐,但它让我想到了我黑色的学生时代
刚看完朋友分享的《青春期》这电影,光是看题目,我想很多人想的都是自己的青春期是什么样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是青春期?
我想应该是高中开始的吧,身体开始出现特征,看异性的眼光也有了变化,叛逆是那个时候的代名词,那时候都在做什么??
电影中去夜店,抽烟,喝酒,KTV,打架,失恋,打胎,穿着丝毫看不出是一个高中生的样子,然后女主人公遇到了这个感情很纯的男生,男生总是每见一面就送一个纸鹤,然后写上对女生的感受,这个举动是多么浪漫然而又是那么让人不敢打破这层纸,仿佛就这样就很好,女主角有个优越的家庭条件,但是父母却离异,没有父母的关爱,她从其他地方找安慰,和朋友出去玩,逃课,抽烟,但是当她去做人流,真正需要朋友的时候却没有找一起玩的人,而是找了这个本身就看不上眼的男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失败的吧,这样的女生总是令人很心疼,总是会昂着头高傲的往前走,即使流眼泪也不会让别人看见,这部影片讲的是90后,其实想想片中的学生种种做法,和当初的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现在90备受关注,把他们的做法一再的放大,批判、讽刺,不负责任好像是这代人的代名词,而事情都是俩面的,不能否认他们的这种行为和家长,学校,社会没有关系,试想如果不是女主角家庭破裂我想她不会是这样,她内心是多么需要那份来自家庭的爱,只是表达需要的方式不同罢了,还有一点就是这代对爱情的期盼,我想是因为他们现在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担忧,而爱情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是让所有人所追求的,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太早熟了,这个阶段应该是学习的时候,这道理谁不懂,只是一个自己控制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那时候的我们又在做什么呢,上了大学到现在,自己曾经在宿舍说过,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在高中交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要不然以后会后悔,想想自己的高中时代,从不觉得后悔,回想的时候也只是美好,曾经学习很好,曾经只知道学习,直到交了朋友,放弃了学习,想的都是他,虽然一天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是那淡淡的感觉很好,那时候是有多懵懂,什么都不奢望,没想过永远,没想过以后,就这样就很好,虽然结果还是分开,虽然到现在才明白是为什么,但是你的付出我到现在才明白,对不起,对不起这话也和你说过,只是希望以后过的好吧,谢谢曾经那么支持我,曾因为分手喝多酒去了医院,仿佛那是一种发泄,那时好朋友陪了我一夜,我明白了什么时候友情,为了她我也要好起来,即使再想你我也不会表露出来,我想这就是双鱼吧,分的时候分的就很彻底,不再有任何瓜葛,直达在前不久遇见了另一个他,像飞蛾扑火一样,因为不想再在感情上亏欠什么,不想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但是他曾经的恋情让他太受伤了吧,从开始的想念都最后的冷漠,实在受不了所以分开,让我一下子意识到已经不是幼稚的年龄了,已经不是那可以义无反顾,不顾一切的时候了,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想了想到了现在我的青春期已经过去了,但是我的人生才刚开始,面对过去,没有人会说后悔的,因为正是过去,才铸就了现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期都不同,所以收获就不一样,有人会如女主角一样,放荡不羁,追寻自由,也会有人天天就是学习,还会有中档的人,一边学习一边玩。。。。
你呢?
是什么样子,不论以前是什么样子,在再遇到的人,一定要学会珍惜,不要考验别人对你的好,相信自己的感觉,昂起头走,就会离太阳更近,就会更温暖
挺真实的。
90后的一代很叛逆,很多人说是被毁了的一代。
其实90后所接触的社会,是70、80后没有接触过的。
80后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很单纯,很快乐。
90后呢?
正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期。
人是环境的产物。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环境亦是如此,那怎能期望人出淤泥而不染呢?
那样的高中生活与经历过的高中生生活相差太远。
没有那样的校服,暗恋有点结果的也毕竟是少数。
演员表演很做作,说话很做作,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看得憋死了,似乎说得每一句话都是在背台词。
梳两个辫子的女孩太压抑,看她几年的生活让观众憋得难受!。
有多少人几年后与高中的初恋相遇地点是在舞厅,而且一下子抱在一起,相认之后,互相看了一会,没说几句话,立刻复合?
情节在生活里发生的可能性太小,居然一个农民工,正好在女主角家对面建设高楼,还不会用电话,在别人打完电话后按重拨,找人说话玩,还总这么干,终于有一天打到女主角家里,结果女主角还是第一个不拒绝与他聊天解闷的人,两人一直这么打下去!
幸好结局没安排两人在一起,否则真是太无聊了!
居然因为对方点掉一颗痣而分手!
两个女主角的结局都弄得悲戚戚的,风格调子太阴暗。
电影里弥漫着颓废的情调,到最后也没看出什么意思。
很不耐烦的看完这部电影。
从高三开始讲述,记忆中很遥远的年度。
正如片名,青春期的男男女女,荷尔蒙满天飞的季节。
多愁善感故作忧郁成熟,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总是女主,从来都没能弄明白。
女二号开始还比较古灵精怪,后来就演变为诡异变态了。
民工以及电话都显得毫无逻辑。
床戏完全没有感情因素。
不就想表现城市人的孤独感吗,何必。
前排的情侣不停的摆动头部。
很艰难的找缝隙看大屏幕,感觉像在联动。
经验教训,看电影时千万不要坐在情侣后面。
切记。
主持人说这是文艺片。
恍然大悟。
Shit!
还是大陆的。
可能是因为外面的片看多了,一时半会没法把欣赏眼光降下来,但我想说,即使再烂的片再不合口味的片,也应该有那么一两处闪光点吧...可此片给我带来的唯一感觉,就是——寒。
这是由身体到心灵的寒。
太阳落山后的人大八百人大教室?
(礼堂?
)着实让人寒了一把,虽然有近千人把那里塞得满满的,仍然没法抵挡北京深秋夜晚的寒冷。
而随着电影的放映,这样的寒冷自外部向内部侵袭,直至内心都变得拔凉拔凉的。
片子的开始还是令人期待的,蓝天,草场,学生服,男生女生,自行车,铁道,似乎青春片该有的元素都一股脑的堆积在画面里。
就在等待剧情发展的时候,莫明其妙的已经跳到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时期了。
真的很可笑,在之前一直期待的中国的青春电影,就这样象跟你捉迷藏一般,身影晃动了一下,就消失在成人五光十色却凌乱不堪的画影里。
全片最出彩的地方算是快结尾时那个老狼的朋友说的文化馆闹鬼的事,然后所有人都明白女主角作的那些奇怪的梦原来是自己多年梦游所致。
抽象的东西一下子被具象起来,还是这样一个解释,个体青春的荒谬,还好那不是我们的青春。
老狼和他的胖子朋友很逗很抢镜,女主角就象个花瓶了。
在中国内地反映城市年轻人的电影屈指可数,相对的,台湾和日本这方面的片就拍了很多,从蓝色大门到盛夏光年,从沉睡的青春到夏天的尾巴,从烟花到夜晚的远足……从懵懂的同性爱到无法释怀的兄弟情谊,从充满隔阂的兄妹关系到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感,青春青涩,但青春并非只有残酷,初恋刻骨铭心,但初恋短暂又很容易释怀。
所以,请不要再拿所谓的“内地文艺片”包装青春电影了,不要再糟改我们青涩美好的青春,如果要拍,象蓝色大门一样,真正地拍一个关于青少年时光的美好故事吧。
早早预测了白衬衫的不真实。
《青春期》,诱人的名字诱人的卡司,却是七零八落的故事。
蓝外套白衬衫,同行的女生说北京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这么日本范儿。
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东瀛风味。
但两个女生的情谊让我觉得很真切。
仿似在身边。
细致到说话的语气靠窗的姿势,都像极了城市里的高中女生。
这在国内云云将中学生的影视作品中多么罕见。
田原和浦蒲,就像我中学大学的那些女同学们,会互相嘟嘴撒娇,会牵着手飞跑,会聊星座和塔罗。
校园的段落,他们高考正是我们高考的那一年。
SARS,北京的学生回家,深圳学生继续上课。
但失恋之后高考之后毕业旅行之后,故事便跳了四年,女生七七已经22岁,女生喜儿已经穿着职业套装。
这省略,仿佛要强调“青春期”的已然终结。
之后的故事,围绕重逢、梦境,还有一个有交谈饥渴的“文艺民工”。
剧情开始支离破碎,却又像部鬼片般。
直到老狼出场,片子又变得像喜剧。
然后又突兀地结了局。
所有跟七和八有关的成语大概都能用来形容了。
但我在田原和宋宁重逢做爱的那场戏,小鼻酸了一下。
为那眼神里可知的绝望。
原来《青春期》就这样。
就这样。
2007.10.01延伸評論:《十三棵泡桐》 白衬衣VS运动服 http://www.douban.com/review/1447353/
你也太NB,这么少数的90后你也可以拿来说是90后的最真实。
你认真观察过没有?
现在的高中生有几个那样穿的,就是职校生嘛,也很少嘛。
最真实的90后是努力的,是求上进的。。。
不是你那样的,我看那是导演你的青春期吧 。
别用上夜店,人流 ,暴力来说90后,你奶奶生你妈时也应该没有超过20岁把。
哼 。。。。
你说90后的不好,那是你只看到了黑暗的一面,90后有很多的优点。
你怎么不去看看90后的有点的努力呢?
END48837
这片没法看
烂片
对徐静蕾和高圆圆拙劣的模仿,以及北京文化圈嗅果之无话找话本话。
-- 无感ing
尼玛怎么可以有那么贱的电影啊
这电影也太不真实了。
十一单向街看的,当时是观者如堵,可惜电影拍的实在一般
每个逝去青春的人都对青春期有一种情节吧,可能不是电影里那样,可能各式各样,但相同的是一颗躁动的心。青春期很痛,但是青春期很美、很真。
中国版的《花与爱丽丝》总觉得赵赵想表达的没有被表现出来观片时赵赵就坐在我前面,哈哈哈
渣
什么破玩意
怎么观看啊
。。?。
两星给女主的~
评分普遍不高么... 我觉得还好啊~
很喜欢宋宁那样干净的男生
这tmd还青春期,,,简直个饥渴期
有些意思,但覺得挺作的。
2007年6月点了想看,一直没找到片源。然后,十多年后看到了。怎么说呢,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了。现在看来,青春不是青春,梦也不是梦。只有一个字,装。但其实又想想,我当年也是这么一路作过来的啊。自以为自己很文艺很酷很不屑。回头去看,小屁孩儿幼稚。青春期,幼稚就对了。
看得我好纠结啊,导演你能找个敬业点的演员么,哭的一脸苦瓜相,女猪脚你哭不出来还有眼药水好不好,你至少滴两滴啊,你拼命挤啊挤啊我都觉得我肠子都绞一起了,老实说我都不想打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