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如果说翻拍影史经典注定是打一场败仗,那么,翻拍国内外都高居口碑榜单前列的《阿甘正传》,这败仗简直就是灾难级别。
在先入为主的挑剔比对下,照搬,会被说成「毫无意义」,翻新,会被说成「不得要领」。
可即便预知吃力不讨好,阿米尔·汗还是要拍《阿辛正传》。
那话又得说回来,这电影若非由他操刀,恐怕一线期待也留不住。
不仅因为在印度,甚或亚洲,这位国宝影人有跟汤姆·汉克斯齐平的影响力,而且因为他自《三傻大闹宝莱坞》后声名鹊起的这些年,愈发精通在电影中透显超乎娱乐层面的意义。
所以后冷战时代的好莱坞童话文本,被他推移到当下印度,还是会让人好奇,究竟能有什么新火花,而这火花,是否依然「可以燎原」。
事实上,《阿辛正传》仍旧实现了「阿米尔·汗化」。
虽然难免磕磕绊绊,但是最终不只在于移植,更在于输出,而这里,有跟风评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重要作用。
先说移植。
《阿辛正传》在翻拍上,起码有八成内容是跟《阿甘正传》重叠的。
电影一开始,同款白色羽毛的出现,宣示故事的复制,马上要拐入主角通过对陌生人的倾诉,来串起一生传奇的叙述模式。
男主角阿辛,必然是跟阿甘一样,智商75,但是心善,实诚,专情,运动天赋过人,哪怕沧海桑田了,他也还是他。
女主角茹帕,也必然是跟珍妮一样,童年不幸迫使她在半生颠沛中,麻醉自我,迎向幼时渴望的名利,最终认不出自己,也不想认出自己。
定量与恒量之间的爱恋,就在始终不平衡的状态中写遍辛酸。
阿辛和茹帕的走向,就仍旧是童话对现实的一种同化。
也就是说,苦痛乃至苦难,都在阿辛恒久童真的审视、接纳中,实现了一定的粉饰。
但微妙的地方是,这种粉饰并不如常地令人讨厌。
男主相对较低的智商,谢绝了所谓「正常」的判断和较真。
他越是默默接纳、疗愈那些大于个人的困苦,越是让人被这一个个消化动作所刺痛。
于是这粉饰就有点声东击西、先抑后扬的意思,它在反差背后,实质上是悲鸣的,是批判的。
《阿辛正传》保留了这种回甘的痕迹,而且在时下的本土化上,做出了颇为用心的处理。
最为直接的观感,就是故事模式与人物设定,很顺滑地嵌入印度风土。
阿甘是坐在美国小镇开阔、干净的车站长椅上,与一两个在场的听众诉说的,此间真正抱有兴致的人,寥寥无几。
阿辛则是在绿皮火车上,周遭挤满乘客,没过多久,这自发的故事会就有了满满当当的听众,摇头晃脑地进行互动。
民众习惯,带着衣食住行的细腻区别,迅速构成电影里绝无仅有的本地风情。
而这必然不能缺少歌舞片段的点缀。
排比的MV形式,相似场景在叠加,而人物情绪在递进,特别是一些秘而不宣的情感,唱词就是宣言,动作就是畅想。
这种传情达意的幽微方式不太被国外接受,但不影响它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叙事特色。
种种浓郁的印度风情,又在百地实拍与考究摄影中,被阿辛长跑四年所经过的极致美景,推升到更具审美普适性的层面。
月光中的喜马拉雅山,日落下的科摩林角,天海一色的拉达克,满天星辉的塔尔沙漠,恢弘壮丽地把个人境遇,嵌套,甚或是擢升到更广大的层次上。
从翻拍角度来看,《阿辛正传》对《阿甘正传》的移植,是大致成功的。
只是对电影,尤其是对阿米尔·汗电影来说,这一部分的价值,显然还不够。
事实上,包括IMDb、豆瓣等重要网站在内的许多差评,一再责骂这部电影太过忠于原作,丝毫没有拍摄的必要。
在这里需要先行放下品质优劣的争论,而来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阿辛正传》固然有拍给世界看的胆量,但它更重要的对象,还是印度本土观众,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未必有国外电影的基本储备。
《阿甘正传》 阿米尔·汗的创作,并不是单纯要把一部经典推介过去,更紧迫的,是要通过这个能与当下印度困境勾连的文本,传达自身观念。
那么,时隔近三十年再现《阿甘正传》,显然不能止步于照本宣科,《阿辛正传》所做出的剧本取舍,格外值得细味。
不难发现,此中有一些「退步」存在。
第一,《阿辛正传》也嵌入了印度历史,从1971年阿辛出生时的印巴冲突,一直到2018年茹帕去世时的孟买酒店恐怖袭击,都有兼顾。
但毕竟印度历史之于世界局势的关联性与影响力,远没有美国历史大,这相对微缩的局面,对本国是奏效的,但确实很难再有打捞全球集体回忆的规格。
不过充斥的敌对、屠杀与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历史的惊人一致,这层讽刺,是不需要熟悉印度过往也能做出的判断。
第二,历史跨度是与女主生卒密切相关的,珍妮是1945年至1982年,茹帕是1971年到2018年,后者死于四十七岁,多活了十年,虽然历史观照的范围扩大了,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多少减弱了命运捉弄的悲剧性。
第三,性元素被大幅隐去。
住院时,阿辛的尿布严实厚大得有了卡通的模样,而阿甘则多少有所暴露,更不用说他在浴室中会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甚至会在电视直播中,脱下裤子给大家看伤,后者显然更接近于不失天真的成人叙事,更荒唐也更神妙些。
女性角色的身体暴露,在印度版本中更是全方位杜绝。
大学阶段,珍妮曾在保护自己的英雄阿甘面前脱下衣服,这一举动,一半讨好,一半挑衅,不仅衔接上西方六十年代开启的性解放,还能回溯到童年时父亲反复性侵造成的巨大阴影,迅速增强批判力度。
而让茹帕童年痛苦不堪的经历,是基于常见的贫穷以及家暴,因此她渴望成为有钱人,以为就此能够摆脱生活中的绝对悲剧,直到未来疲惫地摊在面前,她才意识到金钱根本填补不了心中的空洞,唯独阿辛始终单纯地以为,自己提供了财富与爱,就能让对方斩断过往噩梦。
不像珍妮,因为更为攸关的惨痛童年,导致成长之后更为混沌的麻木感知,推动观众美好愿景的一夜坍塌。
茹帕设定上的单线条,使得人物少了层次感与感染力,于是《阿辛正传》也更是阿辛单打独斗的个人史。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小时候被校方以智力问题拒绝入学时,阿辛的母亲是提出帮做家务的建议,以此感化校长,但阿甘的母亲则是跟校长做成了性交易。
从底层白人女性的出卖身体到中层小康女性的出卖劳力,底层与女性的双重抗诉,显然大大削弱。
《阿甘正传》 这样当然更符合印度大众电影的规矩。
换句话说,退步,放在让本地观众更能接受故事的层面,可以说得过去,哪怕必然招致国外大众影迷的苛责。
这或许能看到,阿米尔·汗对主旨的把控,有他的侧重在。
那侧重要提到翻拍版本最好的地方——对宗教的冒犯性。
阿米尔·汗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不光是因为五十多岁的他通过电脑技术复原,还能接续《三傻大闹宝莱坞》扮演大学生的表演神话,诠释毫无违和感的年轻人,更重要的是,他在多部电影以及非虚构节目里,一再毫无避忌地针砭印度社会的多种问题,以求获得现实的改变。
这种精神延续到了《阿辛正传》,除却带过《阿甘正传》的女性解放——比如为拍半裸照的茹帕正名——便是放大宗教冲突下的包容与理解,而这与《阿甘正传》通过军中密友的肤色来调和种族关系的侧重点大为不同。
阿甘在战场上拯救了本国中尉,阿辛却在印巴矛盾升级的时候,扛回了巴基斯坦的敌军,并在日后相处中,以真心实意感化了对方,让对方选择回国教育民众,放下偏见乃至仇恨。
再者,阿米尔·汗是穆斯林,但在电影中却扮演了锡克教徒,细致还原包头巾的全过程,更是有意的展览。
民族与宗教多年的隔阂、矛盾,都在共时地呈现,但电影想要抵达的,是对这些冲突的化解,至少要以象征着纯粹、人性与某种绝对真理的阿辛,来勾画一个融通和美的图景。
但很显然,国别斗争与极端宗教仇恨都不会一夜之间抹平,就像是阿辛母亲常提的疟疾那般,顽固、痛苦而又危险。
相关人士在评分网站上源源不断的恶意一星,以及对这部电影的公开抵制,都更显出阿米尔·汗翻拍的价值,反正关于宗教问题,八年前的《我的个神啊》就有辛辣的深入探讨。
《我的个神啊》 而他想要改写印度困境的决心,一如当年《芭萨提的颜色》的热血所示。
日后性别、暴力、教育等等多层次、强力度的种种问题探讨,不断被电影强势带出,引起广泛讨论,主持节目《真相访谈》更是让他在英雄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此刻回看片中经典话语,不是人生如巧克力,不知下一块是什么,而是人生如炸脆球,饱了也还渴望更多。
从以不变应万变,转向珍惜眼前人,恰恰代表后者更侧重于情感融通,无论是亲情、爱情,抑或是不同信仰或种族。
整体上,情感上,特别是电影创作上,《阿辛正传》肯定无法超越《阿甘正传》。
但未必只是输少算赢,它对于印度,对于现下,能有更大的刺激与疗愈,那价值,早就不需要向影史或影坛索取了。
阿中,六十年代生人,童年在文革时期度过,乱糟糟的环境里解锁了跑步的天赋,运气上了学校,毕业参加了对越作战,救了战友若干。
关系最好的一名贵州战友,家里世代白酒匠人,追随战友理想,阿中买入茅台原始股若干。
但阿中好像对财务自由没啥概念,直到通过跑步才找回兴趣,也影响了一堆地产和IT精英陪他跑步。
现在最爱做的事,是拿上一盒妈妈最爱做给他的酥饼,到处旅游,逢人就侃大山。
阿中的感情线就不提了,哪一版都差不离,备胎备得让人糟心。
整体平平,超越不了原版《阿甘正传》,所以6.5分封顶了。
毕竟, 相应的本土化改编对于印度国民可能好感度倍增, 但对印度近代史没有共鸣的观众来说,珠玉在前,瓦石难当。。。
想当年,1995奥斯卡,阿甘力压《肖申克的救赎》, 赢的盆满钵满, 但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肖申克更佳。
只不过阿甘当时被老美塑造成 “美国精神” 的代表,更符合那一时期 “美国梦” 的价值观。
可是, 如今时隔30年,这种精神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还按部就班、原封不动的翻拍,能塑造出“印度精神”吗? 答案显而易见。
本片男主角, 是和郭富城同年的57岁印度国宝级演员 阿米尔·汗,电影运用了AI减龄技术,让他在片中从18岁一直成长到中年。
另外, 还有著名的阿甘跑鞋, 本片用了印度的国民品牌鞋Walkaroo,很好的致敬了阿甘的Nike Cortez … 剧终, 女主角的设定也有点不对味,和原版相差甚远, 演成了拜金女的感觉。
在历经了被有钱男人玩弄之后, 带着男主的骨肉回归,但感觉她只是寻找一个依靠,不是所谓的真爱。
PS:片中特别惊喜, 另一位57岁印度当红男星 沙鲁克·汗 友情客串。
大家好,我是印度阿三,美国有一个《阿甘正传》,我承认了,不解释了,我坦白了,我就是抄他们的,光明正大的买版权,一毫米一毫米比着抄,怎么了?
大家且看我怎么纳米级比着抄
片头羽毛有滴
等公交车滴没有(但是我大印度特色火车是美帝没有滴) 
绑腿是有滴,被印度神医定性智商低有滴,青梅竹马也是有滴
Run,Forrest,Run--这也得做个印度适配,有滴有滴
体育特长生跑步进入大学是有滴,大学毕业那也是有滴
参军是有滴,救战友是有滴,在全国印度人民代表大会授勋也是有滴
印度版丹中尉那也是有滴
授勋完见青梅竹马也是有滴
青梅竹马回老家找自己有滴
被青梅竹马发好人卡,这也是有滴
被发好人卡,受刺激,绕着全印度跑,那也是有滴
最后青梅竹马的一声召唤,当舔狗也是有滴
看的出来阿米尔汗已经努力的改编了,但是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深深植根于美国历史的,强行对应,多少有些别扭,首先是时间线延后和缩短,美国是巨变40年,印度是宗教和边境战乱了30年。
比如棒球变成短跑、巧克力改成炸脆球有点怪怪的;有些情节也只能删除,比如男主妈妈和女主的一些大尺度隐藏情节都删除了,估计是怕观众受不了吧;乒乓外交没了,但是有几秒钟主角手上拿了只熊猫玩具,可能是暗示去了中国吧;阿甘在广场上穿过人群找女主,也算是名场面了,也没了;阿辛经历的历史事件也变少了。
说一个比较难看出的情节,1:41:06处电视里放的是震惊世界的孟买酒店事件的新闻。
改的不错的地方是救的人改成了敌人,多了一份印巴历史的微妙。
原来的阿甘给一个个人讲,变成阿辛在火车上给很多人讲故事,周围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倒是挺印度的。
最妙的是猫王改成沙鲁克汗,沙王自黑,笑死。
另外,本片很多地方用了特效美颜表现阿辛和女主的不同年龄段,沙鲁克汗出现的这几秒也用了特效(沙王之前的电影《脑残粉》里对这种技术就已经用的很娴熟了)。
阿米尔汗的表演感觉一般,还不如之前《我的个神啊》,而且我觉得和造型也有一定关系,阿甘的造型看着比较憨,阿辛就蛮正常的。
电影比较争议的是因为宗教问题,阿米尔汗是穆斯林演的是锡克教徒。
1994年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几乎是影迷朋友们的入门神作,这部用着诙谐的视听语言讲述了美国近现代百年历史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时至今日,想要了解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是一部少不了的电影,同时也是各大电影排行榜上出了名的作品。
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美国的二历史,更是美国的文化以及好莱坞体系之下话语权的一种真实表达。
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国家拍出来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味道,但是内核思想却再也换不了,因为这样的框架体系之下,就得要这样的内核思想作为支撑,换一种表达,或者是换一种思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看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阿辛正传》,这是一部印度复刻版的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本片由印度国民演员阿米尔汗主演,几乎复刻的内容在表达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时代的变迁。
当然,本片在质量上依旧是上乘的,因为印度的国情跟九十年代的美国差不多,因此,阿米尔汗在本片中的角色基本上与汤姆汉克斯是雷同的。
他们都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人物。
《阿辛正传》讲述的是一个身体上有残缺的小孩阿辛的成长史,包括婚姻,恋爱,事业以及其它种种经历,这些经历共同铸就了阿辛这个高度虚拟化的人物,其中也包含了印度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看得出来,印度导演对于《阿甘正传》的复刻是无微不至的,当然,里面也包含了本土化的个人情结,然而复刻毕竟是复刻,即使是百分百的复刻成功,能证明的也只是原作的优秀。
当这些光环加身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冷静的思考的,复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复刻吗?
如果我们不了解《阿甘正传》所包含的思想,那么复刻就仅仅是复刻了,拍摄了《阿辛正传》或许后面还可以拍摄《阿金正传》以及《阿郎正传》等等,但是这些故事可以复刻,然而故事中的思想状态真的是具有普世价值吗?
这里要画一个问号。
之所以《阿辛正传》具有着跟《阿甘正传》一样的状态,这还是要说印度当下的国情与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情差不多。
《阿甘正传》是一个美国式的睡前故事,因为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要换一种思路开始生活,这个时候,一个具有着全民普适性的思想就极为重要,因此,《阿甘正传》诞生后,他就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一种使命和担当,他重整了美国人混乱的思想,重新让美国人变成了他们想要的模样,这在但是,那部影片的意义如此。
我们看看《阿辛正传》或许也有这样的异曲同工的地方,印度当今的混乱需要有一种思想作为统一号召,然而本片所想要展现的这一目的却并不会在印度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印度不是美国。
《阿甘正传》的思想回路是根据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设置的,设置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然而这一点却无法在印度电影《阿辛正传》中得到体现,即使是百分百完美复刻,《阿辛正传》也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并没有实际效益。
即使阿辛在努力地告诉给印度人,要平和,要随遇而安,要岁月静好,然而印度本身并不具备岁月静好得而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因此,思想上的照搬并不是一剂良药,反倒是会起反作用。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阿辛正传》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这部印度电影与以往的印度电影没什么两样,制作上很用心,细节上很本土化,思想内核上完全与原作融为一体,然而就本片的现实意义来说,那就差远了,出身高阶的男主阿辛本就无法与普通的印度大多数民众有共情,这个时候,说再多的普世价值也是没有用的,自己本身的问题一大堆,这怎么处理?
《阿辛正传》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制作,但是这种优秀之下,我们可以对于经典作品进行复刻,但电影的意义还是在于自己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别人吃过的东西拿过来直接用,或者做一些表面上的改动,实际上却依旧是延续了一个内核,这样的改编,并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们今天才是需要倡导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产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因为再好的优秀作品也会因为地狱的差异而水土不服,真正适合自己本国的作品是什么?
每一个电影人应该知道,我们不需要用一种价值观强加到所有人身上,你喜欢吃面就吃面,他喜欢吃米饭也能吃米饭,没有谁优谁劣,这只是一种文化多样性,这道理简单不过,可惜创作者并不愿意懂。
……你好,再见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侧写了美国近代史一样,这部翻拍作品也包含了不少印度历史事件和人物,
阿甘正传8.4[美] 温斯顿·葛鲁姆 温斯顿·格鲁姆 / 2002 / 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天才通过白嫖渠道看完《阿辛正传》这部影片,没什么水准作影评或鉴赏的,纯属闲的外加几分个人爱好,整理出影片时间线和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就当作观影佐料给大家伙儿劈一波吧:
阿辛正传 (2022)7.02022 / 印度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阿德瓦·香登 / 阿米尔·汗 卡琳娜·卡普尔1.阿辛出生 祖父出征 1971年第三次印巴冲突,因克什米尔分治爆发的边界问题冲突,直至1976年印巴恢复邦交才画上句号。
其中其实也不乏与兔子部队的摩拳擦掌和被慈祥的“关爱照顾”,而本片中未涉及。
2.阿辛适应矫治护具 1977年3月全国紧急状态解除,这是由英迪拉·甘地牵头的通过政治手段铲除异己的一次全国性紧急状态,印度“铁娘子”手段可谓不一般。
3.阿辛首次求婚鲁帕 1983年6月 印度板球队夺冠 ,板球可以说是印度国球运动了,而印度板球队作为英联邦运动会万年老二 首次翻身夺冠,起码印度观众不用“日内瓦 退钱!
”,这份荣耀不亚于我国足再闯世界杯小组赛了。
4.阿辛首次探亲 1984年6月 在阿姆利则发生的蓝星行动 金庙事件,此处仍是二番登台的英迪拉·甘地 推行的强硬措施施政 致使尚武派“锡克教教众”对其执政不满也进一步断送(物理上)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5.阿辛教跳舞 1984年尚在大学时期的文艺青年沙鲁克·汗还未正式出道,此处联动客串年轻版自己的天王真是好新好青涩,此处还原了阿甘中现象级偶像“猫王”埃尔维斯的舞步,其中曲目是1975年阿米塔·巴强主演电影《Sholay》译作“怒焰骄阳”插曲【Mehbooba】律动很复古很宝莱坞可谓时代记忆,一代人的青春标签了。
怒焰骄阳 (1975)7.31975 / 印度 / 喜剧 动作 爱情 惊悚 歌舞 冒险 / Ramesh Sippy / Dharmendra, Sanjeev Kumar, Hema Malini6.阿辛德里探亲 去广场合个影都能见证历史,1984年10月 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是赞成因果论的吧,由此牵扯出印度全境反锡克教大冲突,阿辛妈妈一招巷遁削发求生术的场景,点题印度宗教矛盾下求生百态现实残酷的一面。
7.阿辛德里求学 1989年夏季,关联人物:拉尔·克里希那·阿德瓦尼 印度人民党领袖,在赢得大选席位后庆祝游行。
8.阿辛首次停课 1990年8月 印度曼德尔委员会曼德尔计划激起高低种姓冲突矛盾升级,映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仅因为政治、宗教、还有种姓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印度反复重演着。
9.阿辛“疟疾”停训 1992年12月 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毁寺运动及后继1993年春发生孟买暴动事件等。
这段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史可考,阿辛罢训也有据可依,本段喜剧效果拉满,但是我没怎么笑,莫名其妙。
10.阿辛巡山参战 关联事件1999年5月卡吉尔印巴冲突 结果印方惨胜结束战争,战后双方仍然是剑拔弩张。
11.阿辛荣誉授勋 即1999年卡吉尔战争大量伤亡赢得战争后的一次总结表彰仪式,关联人物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 执政期间 核实验 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
12.阿辛办厂赚钱 家庭作坊到大企业集团,印度鲁帕集团现实中确有该企业,男士内衣领行业龙头且首屈一指,另外投资的奶制品公司指向印度奶业巨头阿牟尔乳业,即阿南德牛奶联合会有限公司(Anand Milk UnionLimited),致敬阿甘原片中无心插柳投资卖“水果”的科技公司。
13.阿辛伙伴穆罕默德顿悟 关联事件2008孟买酒店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改编电影也有巴方工具人顿悟的场景,阿甘原片仅有越战背景映射战后社会百态,此处却借阿辛的乌龙救援牵出两国本是同根源本可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现实矛盾,这种夙愿多部印度影片都有涉及(评论区留言可作后继观赏目录)。
14.鲁帕送鞋 印度Walkaroo品牌鞋是印度国民品牌,如同我国鸿星尔克 片中还原阿甘Nike Cortez 致敬同时把自己代言的品牌推向影迷群众,阿米尔汗夹带私货有木有。
15.阿辛跑印度 印度国境南北向及东西向虽不及米国或我大中国,但是他仍然跑出了4年7个月2周3天比阿甘的3年2个月14天又6个小时多了不少,咱就是说怀疑阿三开挂了吧。
关联人物1号:新闻中的安纳·哈扎尔,印度社会活动家,印度反腐运动倡导人2011年4月进行绝食抗议活动,通过决心终使《印度反腐法案》促成。
关联人物2号:海报上的纳伦德拉·莫迪 众所周知的“莫铁钳““印度懂王”于2014年5月赢得大选成为第14任印度总理至今。
作为翻拍电影作品已然很用心了,因为对《阿甘正传》电影的热爱,本片中对不少情节处理抱有期待和幻想,没有过度改编让我倍感欣慰,同时也没有令人失望的处理,本着个人喜好历史更喜爱电影的初衷,为了舒畅地观影体验,整理出以上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内容,不足或有误之处望广大网友指正补充。
果然優秀的電影即使一句台詞都聽不懂也可以很好的觀賞下去,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這聽著印地語一邊看著荷蘭語字幕嘗試解碼成德語簡直了🙈 我總是忘了自己是荷蘭語然後就開始往印地語解碼🙈 開頭的沙魯克汗真的是笑死我了😂 這次三傻中的姐姐也來了,憑啥妹妹還是演女主,姐姐就變成演媽媽了🙈 但是卡琳娜真的好美唉... 日常的宗教元素,之前看過《已婚的女人》已經補充好背景知識了哈哈哈👌 真的很羨慕其他國家的作品可以把現實的歷史/城市作為背景融入劇情,這才叫文化輸出呢 巴基斯坦軍造型看起來像民間的反抗軍,我說怎麼裝備那麼充沛呢🙈 不過場景感覺還是有點小。
這部真的是我感覺最帶入的戰爭場面了。
原來上戰場是真的要殺人的。
切身體會所以有一個正義的旗幟的重要性,這樣殺人就沒有什麼要考慮的了。
主角把巴軍的軍官也救下來了,笑暈😂 黑科技穿插史時的片段就一個授勳,有點可惜了2333 不記得原版是如何portray的,但這部主角展現了很多自閉症的特徵。
貝雷帽和婚禮的錫克頭巾真是帥慘了,啊啊啊怎麼可以讓一個大帥哥穿著制服筆挺地演傻子啊啊啊啊,還老演,不對啊以前都演嚴肅的/花心的帥哥角色欸,這就是傳說中的越老越有童心嘛😂 雖然是有加一些特效的,但是米叔真的好嫩的讓人只會想喊哥😚 制服+超級大長腿,絕美的比例讓人完全看不出來比女主還矮😆 擼鬍子瞬間跳戲印度暴徒啊有木有!
😂 吻戲太少差評哼 露肌肉有啥用哼,請停止勾引我😽 跑步治腿病可太強了🙈 全程挺多笑點的,但是我看懂的不多😂 結尾好氣為什麼女主還是給寫死了啊啊啊女主全程也太慘了🥲 米叔最後的哭戲啊啊啊啊突然我他媽就淚崩了啊,雖然完全不知道他說了啥,但是真的超想在電影院放聲大哭的嚶嚶嚶,旁邊的人也抹眼淚了。
好好好好的演技,神仙就是說😢😢😢 全程的演繹都非常自然,不會像很多人一樣,只是在裝一個怪異的人,是真實可信的portray😢 神仙😭 有提拉達克,感覺不會在國內上映欸,畢竟現在尤其敏感。
片尾的製作人名單,叔和嫂並列,唉,好感人 啊啊啊啊我真的好想再看啊啊啊啊啊😭😭😭 治癒我的所有,現充什麼的不適合我,如果可以的話我會選擇一整天沉浸在電影的世界,可惜沒有這麼多電影可以讓我做到😭 真的好久好久沒看到這樣真正的電影了😭
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AMPMYGAcxMzPkZg_pmKlNA
今天聊聊印度电影《阿辛正传》。
片名Laal Singh Chaddha / Lal Singh Chadda(2022),别名阿甘正传(印度版) / 拉辛正传(台) / 打死不离喇星梦(港)。
《阿辛正传》是宝莱坞官方翻拍的汤姆·汉克斯著名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994)。
本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亚拉巴马州转移到七十年代的印度旁遮普邦,讲述智力不高阿辛的故事,整个过程充满爱与纯真。
阿甘换成阿辛,美国换成印度。
影片忠实地还原了《阿甘正传》中的叙事方式,并进行了印度本土化改编。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在这里变成了“生活就像一盒炸脆球”,甚至很多场景都是像素级复刻。
阿米尔·汗、卡琳娜·卡普尔和莫娜·辛格在《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2009)后重聚。
本片是阿米尔·汗与卡琳娜·卡普尔继《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和《觅迹寻踪》(Talaash ,2012)之后的第三部合作。
莫娜·辛格在《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卡瑞娜的姐姐,设定成比阿米尔汗的角色略大。
在《阿辛正传》中,她扮演了阿米尔·汗的母亲。
而在现实生活中,莫娜·辛格是1981年出生的,比1965年出生的阿米尔·汗年轻得多。
电影《阿辛正传》主要吃了制作进度慢的大亏。
1994年,导演昆丹·沙阿(Kundan Shah)就计划非官方翻拍《阿甘正传》,并签订阿尼尔·卡普尔担任主角。
阿尼尔·卡普尔后来因未知原因退出了该项目。
昆丹·沙阿后来又签下了沙鲁克·汗,但影片一直没有宣布制作。
后来包括阿米尔·汗在内的制作团队花了 8 年时间,才从《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那里,获得了制作这部印地语翻拍版的许可。
期间,阿米尔·汗甚至找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请他帮着向罗伯特·泽米吉斯说和说和。
《阿辛正传》在全球大约100个不同地点取景拍摄,包括印度和土耳其,展现了广阔的山脉、沙漠、海洋、城市和地标的美妙景色。
本片原定于 2020 年 12 月 25 日上映,但由于疫情影响而推迟……
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阿辛正传》电影上映前,就有印度网友开始抵制。
印度人抵制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觉得本片在宣传甘地主义和印度教,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同时还涉及了一些印度社会的敏感话题,比如反教派主义、比如对印度历史事件和政治现状观点的不同等等。
但是要知道,印度可是著名的网络五常之一。
网友的声音大、刷分能力强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大多数的声音。
相反,只要观众看过影片就会知道,影片中涉及宗教、社会问题十分符合当前社会无神论的理念,反而是应当得到支持的地方。
大家观影的时候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迷信某个评分网站,尤其不要低估印度网友在IMDB上的刷分能力。
《阿辛正传》的主要情节背景发生在1980年代,讲述了一个平凡男人在不断追求爱情和理想的路程中,经历了种种生活的风雨,却依然坚信爱可以战胜一切的感人故事。
《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在这里变成了“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
”每颗巧克力都有不同的口味和惊喜,类似于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和挑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是这也增加了生命的趣味性和意义。
炸脆球的人生则表明,人的生活即使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但内心却会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包括对自我认知、精神层面以及与其他人建立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追求。
阿辛的一生都在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又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阿辛轻松带领观众跨越印度近代史上的各个重大事件,大家纷纷化身历史事件亲历者。
从锡克教刺杀甘地的骚乱开始,一场接一场的大事件历历在目。
此外还有他教授沙鲁克·汗舞姿的有趣小插曲。
本片的优点也是继承《阿甘正传》的优点。
影片充满热情和真诚,拥有治愈、感人的氛围,观影过程令人感到治愈和温暖。
阿辛不在公园长椅上,而是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讲述自己的故事。
阿米尔·汗成功塑造了一个坚韧乐观的形象,表现令人信服,尽管他的大眼睛偶尔会让人感觉他在扮猪吃虎,总体还过得去。
缺点也是上面所说的,吃了时间的大亏。
同样的特效放在二十多年前,那就是可以获奖的精妙设计,但放到现在在看,就会给人偷懒的感觉,成为被人批评攻击的点。
影片无法在尊重原片和震撼视觉效果之间做到平衡取舍,会有点儿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总体而言,《阿辛正传》成功地将阿甘精神印度本土化,在画面极为相似的前提下,摆脱了单纯模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充满印度特色的艺术风格。
影片中呈现出对于爱、家庭、友情等价值观的思考和探讨,无论是从主题还是实际表现细节上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作。
生活就像炸脆球,印度本土化经典。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看了下《阿辛正传》,算是复习下印度的现代史,写几个补充:①开篇,阿辛她妈被商店老板安利新化肥农药的场景,正是英迪拉·甘地的“绿色革命”政策时期。
②在“蓝星计划”冲突前,旁遮普锡克人的阿卡利党就因为语言问题,想独立建邦,英迪拉答应了,最早的旁遮普邦就分成了三块,后来阿卡利党又想搞独立,建立卡利斯坦政权,还在阿姆利则金庙设立总部,才把国大党逼急了。
③英迪拉被锡克人保镖刺杀,她大儿子拉吉夫·甘地接班了(电影里有出现),本来英迪拉想让小儿子接班,结果飞机失事......④拉吉夫·甘地,最后是被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炸死了,因为拉·甘地支持斯里兰卡的合法政府,猛虎组织担心拉·甘地再次执政,对自己不利。
⑤电影里印度人民党领导的阿约迪亚运动,就是拆除莫卧儿帝国建立者巴卑尔修建的巴布里清真寺,重建罗摩庙。
这个清真寺原址,本来是印度人的罗摩庙,穆斯林来了就给拆了,盖了自己的清真寺。
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真的都是千百年的旧账了,很难化解。
⑥现在的莫迪老仙(人民党),忠诚的印度教徒,今年初还主持了新罗摩庙的完工仪式。
⑦阿辛参加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其实算是第四次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争吧。
大家可以详细看看当年印巴分家的细节,真的是很难说清楚。
国大党的甘地与尼赫鲁,穆斯林联盟的真纳,英方的蒙巴顿。
剧本的底子在,怎么翻拍都差不到哪里去,喜欢妈妈用疟疾解释所有的宗教仇恨,喜欢音乐
越看越尬,果断弃剧
結合印度結合得滿好,那種東方對這故事的解讀滿迷人,Shah Rukh Khan學舞那邊太好笑。唯一覺得沒改好是女主的病(但前面的發展是好的)
救了敌人一起开内衣公司绝了
本来应该有两条主线的,可惜有点侧重。没有很好的互相映衬。
可能是我对印度的历史不够了解。所以宗教纷争自己黑帮那部分没有太多感受。大部分情节甚至分镜都和阿甘一致的,不过更重爱情比重。老实说,看完了的感觉就是想把阿甘版再拿出来重温一遍。
阿辛正传 1.26 任其自流,改的不错,傻人有傻福,傻逼没有。鲁帕、阿辛波澜壮阔的一生。
抛开原著单独看绝对是个好片子,但相比阿甘正传,还是更喜欢阿甘,特别是打乒乓球那段没有了,少了很多趣味性
3。
3.5/5 阿米爾罕這次翻拍湯姆漢克斯的《阿甘正傳》,整體沒有太大改動,但是片長拉長了20分鐘,開頭的感謝名單就佔了快5分鐘,第三幕與愛人的重逢以及再次離別鋪陳也有點過長,不過阿米爾罕版也加入了印度地域最複雜的宗教之爭,將宗教戰爭借喻為瘧疾,永遠無法根除,永遠無法有止息的一天,但是透過拉辛在戰場上所救的伊斯蘭教徒,試圖在宗教之爭上做出改變,這點改的不錯。另外美版的阿甘童年是貓王,印度版的阿甘童年是好久不見沙魯可汗,本人客串實在是太驚喜了😆😆。除了片長有點過長這個缺點,整體來說是尊敬美版同時又有在地特色的溫情改編,《三個傻瓜》的CP相隔13年又再度演戀人,如果是三個傻瓜的粉絲,光是這點就一定要看了,另外阿米爾罕真的是完全不會老的不老神仙欸,55歲扮20歲大學生竟然無違和感!!
年度WTF Moment:男士内衣品牌把名称从男名Bala改成女名Rupa之后大卖,因为“男人最想要的是女人”?????
印度版的阿甘,被差不多的故事再一次打动。对印度不是很熟悉,从个人经历表现大时代这点来说,没什么概念。
来个中国版阿甘正传吧 49年拍到19年
蹭阿甘?
對經典如許的原作給足尊重的同時,在本土化的改編中,加入印度電影常見的宗教與種族思考,而還原(並非複製)的仍是專屬於《阿甘正傳》的感動。
适合吃饭看,听着印地语都知道他要说啥。
本土化改得不错。
《阿甘正传》这种类型的故事总感觉是有年代烙印的,它更属于那个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但人们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明天会更好的年代。时代在奔跑,阿甘在时代中奔跑。翻拍的意义或许在于消解这类叙事的国别性,以及在这个越发推崇精明与格局的年头告诉大家,曾经我们推崇的是最简单纯粹的真善美。每个国家都可能发生同样的故事,我们与远方的大世界联系紧密。
20221008模仿阿甘正传,女主太丑,表演太僵硬,其它高分只是看在演员有熟脸的份上.
可以说本土化做的已经非常好了,比中国的那些翻拍本土化做的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