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让我想起卡佛的短篇,零散粗砺,深入未经美化的生活。
卡佛的《羽毛》里,写到过一只孔雀,那漂亮的大动物在庸常生活中的突然出现,是惊喜和惊喜之后的不知所措,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白马很温驯,长长的睫毛,湿漉漉的眼睛,柔软的鬃毛,让女孩忍不住走近了去抚摸她。
女孩的家简陋困顿,没有父亲,母亲暴躁冷漠,妹妹任性淘气,而她辍学之后,没有朋友,男女朋友都没有。
她听重金属,喝酒,在外面游荡,跳街舞,打架。
她的生活里没有多少温暖的角落,可以进去躲一躲。
而这白马,看上去是那么无辜和美好。
关于白马,很多人分析她的象征意义,而导演说白马的出现只是一个巧合。
两次想要砸断铁链放走白马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她问男孩马去哪里了,他说他杀了她,因为她病了,她十六岁,太老了。
这时候女孩也是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尽管挨了大叔的耳光,从面试上逃走,哭了一场后,生活还是原样,没失去什么,还有以后漫长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她坐上男孩的车,脸上的表情是以前没有过的平静和坚毅。
不管代价是什么,这成长终归是好的。
跟同一年的影片《成长教育》相比,少了些唯美的画面,多了些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更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两者都很不错。
爱和伤害都是所谓的成长教育。
她想放走白马是不是因为希望自己有能力去保护更为弱小的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高的理性是能温和、理性地对待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深以为然。
就像大叔知道怎样给她鼓励和信心,怎样关怀她爱护她一样,如果以后也能这样去对别人好,年少时成长的阵痛也就有了意义。
这是我希望的结局。
像85年前劳伦斯笔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英国,鱼缸禁锢了人的自由,呼吸滞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窒息而亡。
外面的光照进来,偶尔有着美丽的折射但都幻灭。
也许没有人能够走出鱼缸,但“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自由和健康才是生命的常态。
20岁 的时候 正值青春期 看不懂 , 现在 10年 过去 了 , 青春已过看第2遍看懂了,是 不 是 后知后觉 , 一切都太迟了 个人 最喜欢的 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 打满分 ,......................................................................................................................
《鱼缸》是典型的慢热片,除非对高频率的粗口情有独钟。
见识到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以及bitch妈咪之后,对于片中15岁的单亲问题少女Mia来说,失足已经不是悬念。
尽管这场失足也经过了漫长的,看似温情脉脉的铺垫——先是妈咪的男友Conner在Mia酒醉之后抱她回屋,之后又驾车自助游,下水共同捕鱼,Conner称赞Mia的舞蹈,还借给她DV用来录制提供给舞者招聘初选的小样。
作为把妹业界高手的Conner,潘驴邓小闲五毒俱全,不但将Mia的bitch妈咪搞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在表面成熟内心青涩的Mia看来更是“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女之心”——温柔地给Mia的玉足换个创可贴啦、暧昧地说Mia笑起来很好看啦、借DV教学之际抱Mia在床上打屁屁啦——怪蜀黍的功力刚发了三成,这位问题少女的心思就自行活络了。
必须承认,失足终于来到的那一刻场景十分唯美,少女天然的美好,是再粗俗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消磨的。
Mia为Conner表演起她将要参加面试的舞步,配乐是Conner最爱的《califonia dreamin'》,昏黄的街灯从窗外透入漆黑的客厅,在这光线下舞蹈的少女轮廓明晰,甚至连她皮肤上的细小茸毛,以及她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得到。
舞毕情正浓,Conner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Mia。
高手的原则一向是雁过留精不留声,因此Conner不但完事后连句安抚都木有,翌日清晨更是跑路完事。
Mia的成长教育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从居住环境来看,Conner显然比M要优越的多,潜入Conner家中后,Mia更是从那个曾经记录过她舞姿的DV中发现了Conner的妻女,这个家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和谐”二字,对于父爱母爱都缺失的Mia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刺痛,她似乎觉得在儿童房的地毯上撒尿,就能对Conner的慈父形象进行亵渎与毁坏。
她将Conner的小女儿拐走一天,还差点将她淹死,同一个男人,带给两个女孩的却是如此迥然不同的命运,当她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天低云重的田野中,富于娱乐精神如我都难免唏嘘。
Mia自己也只是孩子而已,夜里她将Conner的女儿送回去,被他捉到狠狠抽了一耳光。
夜幕下少女孤独地坐在草地上,目睹着那个她以为能得到爱的男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天的奔波让她的身体疲惫至极,一记耳光让她的心也难免如此。
自封的爱情已逝,支持Mia人生的舞蹈还要继续,面试还是要参加。
Mia擅长且热爱街舞,当她匆匆赶到面试地点,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暴露的面试者,以及台上正在进行的火辣钢管舞。
轮到她时,她将头发披散下来,眼神却已经暗淡,califonia dreamin'响起,她呆立了几秒,就在这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这样一匹活了16年的老白马,就像是Mia烂糟人生中的圣物,因为去看望它,M还曾与它的主人起过争执。
被连续刺痛的Mia转身寻找她的圣物时,得到的却是主人这样的回答:“它病了,我把它打死了。
它16岁了,太老了。
”这恰是在形容Mia,还不到16岁的生命,却已经生病、衰败、死亡。
Mia决定离去,到威尔士寻找自己的人生。
影片末尾,她与她的bitch妈咪,还有整天粗口,势必步她后尘的小妹妹Taylor相对共舞,还是在那个改变了太多的客厅里,只是这一次充满阳光。
当小太妹Taylor抱着姐姐说:“bitch,我恨你,要给我发信息哦!
”的时候,一切似乎还有希望。
《鱼缸》下载好有半年多时间,每次都因为过不了慢热的坎儿,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完。
却不曾想前面的温吞,是为了铺垫后面的发力。
相似的少女失足题材难免让我想起去年的年度大热——《成长教育》。
与《鱼缸》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力道相比,《成长教育》恰似一出矫揉造作的滑稽戏,剧情苍白,价值观单一保守,如果说《成长教育》想要表达的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宏大叙事,那么《鱼缸》所叙述的这简朴而不露声色的残酷与温暖才算是青春本质,所谓的“成长教育”,外人参不透,从来都只能是自教而已。
很完美的片子,有另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大象》的再现写实风格,部分空镜头用得弥补了再现里视觉的呆板。
这种纯天然,很少布光、很少演员、写实风格对于出入行当的年轻导演来说是非常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有一个好的剧本,几个好的哥们,自己弄点钱,一部电影不就出来了吗。
但是前提还是好的剧本,这个剧本和它的制作风格如出一辙,粗糙得完美,粗糙得和他的主题如出一辙。
我想片子成功之处,虽然有剧本的完美、制作风格的统一,最大的功臣还是演员的表演,米娅,少女的羞涩、少女的嫉妒、少女的孤独、少女的叛逆,那种无表演痕迹的表演恰恰就是那个角色,相反康纳那种有表演功底的表演,恰恰制造了那种性格的反转,从一个“父亲”到一个“情人”再到一个“背叛者”。
空白的表演和有功底的表演恰巧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就让此片成功了。
女性导演的直觉是完美的,康纳那挑逗的人鱼线身材,不经意间露出的低腰牛仔裤,两人无意间的近距离接触,以及视听上加重两人的呼吸声,把少女那种懵懂的爱、少女的欲望诠释的巧妙。
本以为在米娅喝醉了,康纳褪去其衣服时,会发生点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缺失父亲家庭中一个良好的父亲,对康纳产生好感,但是剧情的发展中,完全发生了错位,导演隐藏与表现的关键点,秀得好。
总之,第二部作品,如此成熟,期待更好的作品。
一个自以为坚强倔强的少女,上帝一定会让她为自己的坚强付出代价。
--题记我几乎无法看完这部电影。
晃动的镜头背后是几乎不加修饰的现实,如同女孩的舞步一样,难看却真实。
我不得不几次暂停,倒酒,喝两口,接着看。
我翻了翻豆瓣的评论,如果一个人可以顺畅地看完这部电影,那么他一定从未成为过一个自以为坚强倔强的少女。
女孩很难不让我回忆起十几岁的自己,叛逆,厌世,涂黑手指甲,顶着一头烫坏了也染坏了的乱发,脸被0号粉底和过浓的眼线弄得脏兮兮的。
女孩如果想要叛逆,她的选择很少,几乎只有那些轰隆隆的摇滚乐和油腻的街头文化才能接纳她们。
九十年代,我姐选择的滚轴溜冰场和JJ,二十一世纪,我选择了毛儿和五道口。
现实往往和大人担心的不一样,叛逆女孩所处的混乱环境其实很少给女孩带来什么伤害,就像Mia的那些朋友,和房车里的那几个小混混,他们虽然混,虽然粗鲁,但他们都有着十几岁的年纪,社会还没有教给他们足够多的恶,来让他们深刻地伤害彼此。
而且,他们之前也同样有着自己察觉不到的认同感,就像很多电影里描述过的那种同为边缘者的共情。
因此,尽管他们的生活混乱放荡,但那都只是成长路上的小花小草,自以为成熟世故,实际天真纯洁地让人心疼。
就好像男孩第一次见到Corner时戴着帽子低下的头颅。
在这些小花小草的陪伴下女孩慢慢地成长,她比教室里的女孩们看到的世界更大,接触的世界更多,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姑娘们在大街上打架,被小痞子围殴时反击逃走,她可以熟练地抽烟喝酒吸大麻,她听着那些震耳欲聋的节奏,觉得自己是有灵魂的。
她觉得自己比她们都坚强,觉得自己见过足够多的世界,觉得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成熟。
就是这个时候,上帝看到这个少女,想,是时候了。
于是上帝派给叛逆女孩一个成人。
来给她上成长的第一课。
这个人也许是个男人,也许是个女人,在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个男人。
这个男人是个成人。
无论他是性感如法斯宾德还是只是个一般的中年肥胖地中海大叔,总之,他身上属于成年人的气息,与少年不同的思维方式,那种值得依靠的感觉吸引了少女。
他可以是她生活的导师,理解她那些古怪又成熟的思想,为她生活中的种种混乱和迷惑提供答案。
那种混合着依恋与信任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同,即使少女之前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情事,但这次都与众不同。
于是和所有叛逆与不叛逆的少女一样,她交出了她自己的心。
Mia几次给Corner跳舞看,对于Mia来说,跳舞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最接近她灵魂的事情,因此她不会随便在大街上跳给什么人看,而会自己在顶层没人的公寓里对着天空跳舞(插播一句,没有镜子练舞真的行吗?
真的记得住动作吗?
即使是Breaking也不太行吧...),她最终选择了Corner的California Dreaming,还在清晨的阳光里把自己编的舞跳给他看,她探出了自己的灵魂,索要他精神的支持和依恋。
但是成年人,任何一个成年人,怎么会渴望一个少女的精神世界呢?
自以为成熟的天真,幼稚而调皮的反抗,如小猫瘙痒一般的叛逆,还有青春的肉体和脸庞,对于他们来说都指向猎奇而刺激的吸引。
大叔们随着碰杯而碎裂的灵魂早已覆盖上了铁甲又蒙上了灰尘,任何“拥有清纯眼神的少女”可以撬开壳子的故事都被证明只是少女们的年轻的意淫。
大叔们的世界是有条不紊的,是整洁干净的,正如Corner的白衬衫,他小心地叠衣服的样子,他来时整齐得不像话的Mia的家。
这是他们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和秩序,他们费尽心思建立的自己的可以像同性吹嘘的“王国”,怎么会容许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在打乱他的世界。
我的大叔背着我偷偷跑去结婚,我在他汽车的副驾驶座位上发现了他的结婚请帖。
而Mia的大叔则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在Mia看到家庭录像的那一刻,上课铃响了,上帝的课程开始了。
那是一种可以一生铭记的痛苦,甚至不是心理上的,而是生理上的。
那个阴天下的镜头是如此肮脏而直接,但只有如此直接的东西才能有如此的冲击力。
那是生理的痛苦。
愤怒的Mia掳走了他的小女儿,她是个强势的女孩,她想报复,想反抗。
但她能怎样反抗呢?
她只是个小女孩,而她面对的,是这个赤裸裸的世界。
愤怒的Corner打了Mia一个嘴巴,他小心翼翼经营的双重生活,随时可以抽身离开的当然是Mia和她妈妈凌乱破败的小公寓,他又怎么能允许Mia动摇他自己的生活?
打击总是接二连三,现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真正的Dancer?
他们需要的都只是DS吧。
一个穿Hoodie跳Breaking而不是Jazz的倔强少女,她所能为止舞蹈的,只有梦想,没有金钱,也没有工作。
她一直想拯救的白马也最终去世。
只有痛苦才能让人成长,因为痛苦需要面对,面对需要改变,痛苦让改变成为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失无所失,因为一无所有。
但改变并不是上帝给你的最好礼物,上帝爱这样的倔强少女,所以他给她们上一课,只是为了告诉她们,you will survive.Yes, you will survive this.而且,你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无所畏惧。
这难道不是一个女孩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吗?
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更爱我自己,让我更能坦然的面对我自己。
献给所有曾经倔强或正在倔强的叛逆少女,你们是被上帝青睐的孩子,Life is tough, but you are tougher.Ps:情节很好,剧本很好,但镜头处理不太好,节奏也不好,拖沓。
女孩的舞步我可以理解,但街上女孩的舞?
Audition时候那个穿得很少的Dancer?
Come on,街舞这种东西还是留给美国人和亚洲人吧。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主题没什么新鲜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桥段也熟口熟面,毕竟青春成长的题材拍来拍去都是大同小异的,碰上情场老手大骗子更是洒狗血情节的重灾区。
但导演Andrea Arnold却处理得相当抑制和理性,迄今为止三部长片中最好的一部,其看点在于毫无煽情的真实感和恰到好处的作者风格。
她对中下阶层的描绘深得英国大师Ken Loach的真传:采用非职业演员,展现贫民窟生存环境,满嘴脏话跟母亲对骂的小女孩更是逼真得让人心惊。
嘻哈乐的引入也相当老到,跟女主角的身份地位,乃至命运转折都有着奇妙的暗合,从而更令观众领悟到影片名字的内在含义。
导演对动物隐喻的喜好再次浮现,被缚的白马,河里被捕杀的鱼,异样的角度特写反衬出的却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
空屋练舞时的逆光,随处可见的虚焦镜头,足以显露出导演在处理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关系之间的微妙手法。
不过归根到底,最值得一看的依旧是初登大银幕的女主角,一鸣惊人的(本色)演出让我更容易投入到她身处的那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状态里。
不得不提,最后半小时的几场重头戏里,她充分发挥出极其自然而难忘的演技:应聘艳舞女郎、屋里撒尿报仇、绑架男主角女儿,以及最后跟母亲妹妹三人跳嘻哈舞和解。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喜欢是因为这部剧着实简单,甚至有些无聊。
可能是女主角性格太孤的原因吧。
可是如果细想,其实这些事情该发生就是会发生,就是那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些事情发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的简单。
我给四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因为我能从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
电影是在Essex拍的,浓重的流里流气的东伦敦口音我也天天听,甚至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两句;电影里很多场景就在我家门外;类似电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
我平时甚少接触这些人,也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思想,至于他们生活状态,有钱没钱,家庭,父母这些,我还是略了解一二的。
所以看起来不费劲,我懂、我知道他们在干嘛,为什么会那么做。
尤其米娅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欢上一个年龄是她的年龄乘以二还多的男人其实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爱,没人欣赏---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妈(我经常听见我们同学冲着我们老师喊“你TMD爱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吧,我爸妈才不在乎!
”)、一个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边人的思想所传染的妹妹。
米娅,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忧郁,想法,冲撞,还有看事物的眼睛。
每次她看着她母亲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她的眼睛。
她内心包含的那些东西,没人懂。
她以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现在还不了解,涉足太深只会害了她自己。
她并不恨Kiera,只是无法接受她得到些许父爱的源泉其实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分享着。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在旅游一样,对里面的风景有那么多感触,还总是往青春上扯。
其实这部电影很现实。
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涩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大家都是一副认真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实梦想和家庭是两码事儿,但难免被彼此影响。
严重的会彼此牵制。
甚至颠覆一个人的命运,但梦是变不了的,最多成为曾经。
但是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会变成什么样?
她还会爱上Connor么?
她的舞蹈呢?
她身边的朋友呢?
梦不变,但是梦会被家庭所影响。
而她正处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的年龄,开始所谓的彷徨(如同鱼在鱼缸里游)。
刚开始以为四面八方都铺满阳光,都是未来。
游着游着就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压抑,好像永远游不出这个地方似的。
撞了几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开始试其他的路。
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
然后明白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开了,于是人生也就过去了。
青春都是这样。
这不是固有模式,这是简单。
青春期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身处青春期的人却总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回事儿?
谁当年没有心动过?
没有努力过?
没有愤怒或不屑过?
没有和父母吵过架?
少年总是被一些东西所吸引,填补自己的空虚与无所适从,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还是得走下去,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
没有目的,有目标。
没有动机,有想法。
顺着这条道走下去,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样。
This way, my way。
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据说今年会推出由名著改编的新片《呼啸山庄》。
对于一个独立电影导演来说,可以接拍这样的名著改编电影(像《呼啸山庄》这样家喻户晓级别的名著必然是中等以上的投资了),那就算是投资人认同导演的执导能力和市场潜力了。
而奠定她这一地位的,就要数她09年的影片《鱼缸》(Fish Tank)了。
《鱼缸》在那年的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说起来,她也应该算是戛纳的谪系,因为其前作《红色之路》(Red Road)也获得过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奖。
(所谓某某电影节的“谪系”,就是指几个世界知名的A类电影节总会挖掘某些电影新人,让其作品进入本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将来成不成材,当然要看选片人的眼光和导演们自身的造化了。
比如目前戛纳当红的谪系便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中国导演王全安则是柏林电影节的谪系。
怪不得国内某导演在自己的作品落选某电影节时,愤愤不平的说:电影节都是靠人际关系进去的。
其实说得也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得不得奖,对观众来说,大可不必在意,好看才是要紧的。
《鱼缸》的女主角Mia的家庭位于英国低收入社区,同时是一个单亲家庭。
她母亲养了2个女儿,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对她们的不耐烦明显超过了爱。
Mia除了跳舞成天无所事事,直到母亲的男友Cornnor闯入她们一家的生活。
接下去的剧情似乎和八点档肥皂剧并无二致,Mia爱上母亲的男友并在一个灯光恍惚的夜晚和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发现Cornnor其实是有妇之夫而且有别于她们的低收入者身份,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就是说,他既骗了她妈妈,也骗了她。
之后Mia的舞蹈梦也破碎了,只能选择逃离这个社区,去别处寻找她的生活。
由于影片大量采用了手持摄影,再加上所讲的故事是低收入单亲家庭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痛楚(片名《鱼缸》就是用困于缸中的鱼来暗喻Mia的生活),所以乍一看,此片颇有些“现实主义”的风采。
其实不然。
就Cornnor这个角色来说,他的出现,他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欺骗母女俩,影片完全不做交代。
好像这个人物从一出生,就是用来要给Mia的生活创造悲剧的——中产阶级男性欺凌无产阶级妇女,很好的意识形态分析范本嘛,如果Mia是个黑人,那这个模型就完美了。
就是说,这个男性霸权(性霸权和阶级霸权)的出现,突兀到让人不得不猜疑导演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如其表面所展示的那样,是一部追求现实主义的电影,那除了Mia之外的人物,都实在是太奇怪太单薄了;而如果它只是一部企图隐晦地表达导演自身某些观念的电影,但问题就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电影都在传递着某个观念,但就如某个比喻所说,拍一部电影,就如要到河的对岸去,有些人先用石头一个个的搭成一条路,再踩着自己搭的这条路走过去,有些人不搭路,直接下水摸到对岸,但路其实已在身后了。
大部分电影都属于前者,它们必须有这么一条路(观念),才能拍得下去。
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安全过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用这个比喻来说,就是用第一种方法,搭一条看上去很像第二种方法的路——所谓用精确的造作,来造成自然天成的假象——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现实主义”要采用的方法,于是《鱼缸》也走了这条路。
但就如我上面所说,它失败了,它的造作并不精确,人物的塑造露出了破绽,以至于大厦崩塌,使得导演的隐秘倾向也暴露无遗。
但是如果观众一开始就认同于Mia这个角色的话,那么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你对Mia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全盘接纳导演所要倾注的思想与情感,那倒不失于一次感人的观影体验。
要观影愉悦,还是要真相,连在看电影这么小的事情上,也要让人做出如此残忍的选择——这才是现实主义啊。
倘若有人问我,来生想要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它,鱼。
有人跟我说过,鱼的记忆只有7秒,所以他们在浴缸里游来游去一点儿都不觉得无聊。
这么讲不免为禁锢鱼的我们寻找一个开脱点。
但是科学之所以能够这么强大的存在,就是因为他能解释我们不能解释的东西。
《鱼缸》是由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
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
很简单的故事,单亲家庭的女孩子米亚,有个性格暴躁的母亲,充斥着代沟的妹妹。
米亚热爱舞蹈,但无法与人分享快乐,她的好朋友离她而去。
第一个能从她的舞蹈上理解她的人是她母亲的男朋友康纳。
成熟男性对于一个15岁的女孩子的吸引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或者镜头来拼接的。
那时萌发于女生心中无法遏制并必然出现的阶段。
因为父爱的缺失、异性朋友的缺失导致米亚对康纳产生悖于伦理的情感出现。
中国是个隐忍的国家,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忍一样的比赛,中国势必要拿冠军的。
但是相对而言国外的教育则不然,他们不在乎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当一个温暖而寂静的夜晚降临的时候,米亚被康纳压倒在身下,扭曲着放纵着感受着生理上的成长。
这是一个活在鱼缸里的孩子。
她接触到各种阴暗的世界,但是转眼就能把这些浑浊的灰色抛在自己的睡梦里。
这个世界毕竟是坏人多些,但也一定是有好人存在的。
这是我们活着的生存哲学。
米亚在生理成长的第二天,发现康纳离她母亲而去的时候,毅然的决定劝康纳回头。
各种波折之后却发现生活如她想象的完全不同——康纳已有妻室,并且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这样的打击在生理成长之后上升到了心里的成长。
女孩子终于在这种被撕裂的扭曲环境中完全的接受了现实。
思考现实如此残酷的我们居然抬头还可以看到阳光那么温柔的打进我们的屋里。
我想你觉得幸福,幸福的如此残忍。
话说女孩子的舞姿我确实比较汗,这种壁虎漫步不是我的调调,我想康纳大叔也是喜欢小萝莉的,才会不断的恭维和支持米亚去追逐她自己的梦想。
然后在舞蹈这一方面,米亚在生理和心里得到了巨大的打击之后,在面试时听到音乐后就转身离开了。
这是她意识到康纳的赞美终究只是虚无。
最了解自己的,还只能是自己。
路还要走,她的妥协让她决定任凭母亲的差遣,在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和指导。
重新认识人生,但这些认识,只能基于曾经的经历了。
确切的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这类的电影还有很多,从儿童视角去表露成人世界的污秽和不堪比比皆是。
当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未知的一切充满向往时,我们只相信自己这双被蒙蔽了的双眼。
很久很久之后,我们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经过,让我们残忍的学会长大。
影片名为鱼缸是为了表现米亚生活圈的罅隙,只在于自己的周围,而没有机会出去看一看,米亚也不是一只鱼,她的记忆会陪她走完下半生。
年轻的我们总有一些事情要让自己后悔后半生,也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用现在经历的,来原谅我们的过去。
还是她妈妈的舞跳得最好。15岁的少女便开始孤独了,谁说不是呢。
这片子到底想反映什么?90后正传?
女主口音略难懂- -蛮好的生活流。导演很会导演员和控制节奏,女主和男主女儿的对手戏很有意思。结尾加分。并不是我一贯喜欢的路数,但是也有令人微妙的共振。是扎实细腻的电影。
要多失望有多失望,鉴于我曾对此片寄予的厚望以为自己会喜欢。要不是厉害的女主,直接一星了,法斯宾德演得这是个毛?
只有鱼缸破的时候才会成长,经历了背叛才有了同理心。主题并不明确,叛逆容易被骗?
片子很杂,要是每个画面都定格,这是一部很精彩精致的青春截图,可连贯起来故事就很无奈了。很多心理情景的表演的很精彩,让人心痛的成人礼
想起当年得奖的《孩子》,感觉好很多
为法叔而看,不是我的菜,也许我根本不懂也欣赏不来吧。美好的叔,虚伪的叔,是我我也会沦陷。
马在16岁时死亡。米亚在步入16岁前选择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死亡预示着新生,换环境亦是。
性起义这个译名真不错,不过根片子没什么关系。 台词没什么劲, 反应镜头少也就算了,女主属于面无表情流派英国陈红。 在这种情况下还基本上没什么对手戏。真心服了。 推动故事主要靠一匹弗洛伊德式白马,还不如加场少女自慰戏来得风格统一呢。
只有持着局外人的身份才能一眼看透,这种关系的欺瞒与不真诚。不喜这女孩,阴戾孤僻,有自虐倾向。镜头表现的肢体接触很细腻,配上喘息声就像缺氧的鱼。个人觉得母亲演的不错.
看多了无感呐 离老远就闻到一股子独立电影的味儿
故事落套 拍得不错 但拍得属于艺术和不艺术之间 /把米亚和康纳之间那种随时都要点着的欲火表现得灰常好/好学生看成长教育 差生看鱼缸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二部剧情长片,提名戛纳金棕榈。《鱼缸》放弃《红色之路》过于冷漠、绝望的笔调,追随了《Wasp》的希望和温情。BBC写道:“《鱼缸》是关于我们时代的独特神话。”
残酷的青春里,前半部分平铺直叙,似乎全无意外的可能;后半部则所有尖锐的矛盾迅速聚集,情感的背叛,理想的幻灭,在几乎暗无天日之时选择了旅途——再见过去,也可能是新的失意。像达登内一样冷静旁观,感同身受的是现实永远没有那么美好的定理。
额,确实很难去爱这部那么多影评人大赞的片子。相较而言,成长的教育这种温和点的片子反而比较对我口味。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让女主跳的这么烂,但真心不喜欢看。满嘴都是B和F word的孩子们都有个满嘴B&F的妈。或许这就是鱼缸,游不出自己的命运。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2作,获戛纳评审团奖。躁动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诗意。手持跟拍、虚焦移焦、剧情内配乐等手法运用得也很娴熟。但整体有主题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隐喻符号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岁死亡的白马)及略显脸谱化的角色塑造。诱奸戏布光极佳,想及基式。(7.5/10)
感情是有的,可是傳達不過來。。。
法斯宾德那个角色完全立不住
画面清新 角色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