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戏梦空间

The Ordinaries,Subtext,潜台词,配角人生(台)

主演:菲内·森德尔,茱莉·波维,亨宁·佩克,西拉-安娜 法尔,诺亚·蒂瓦,Denise M'Baye,帕斯奎尔·阿莱亚尔迪,Noah Bailey,马丁·恩巴赫,克里斯蒂安·斯泰尔,Heinz Wanitsche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2

《戏梦空间》剧照

戏梦空间 剧照 NO.1戏梦空间 剧照 NO.2戏梦空间 剧照 NO.3戏梦空间 剧照 NO.4戏梦空间 剧照 NO.5戏梦空间 剧照 NO.6戏梦空间 剧照 NO.13戏梦空间 剧照 NO.14戏梦空间 剧照 NO.15戏梦空间 剧照 NO.16戏梦空间 剧照 NO.17戏梦空间 剧照 NO.18戏梦空间 剧照 NO.19戏梦空间 剧照 NO.20

《戏梦空间》剧情介绍

戏梦空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电影中,社会被分为主角、配角和废材三个阶级。作为一名“配角”, 葆拉从来只是在背景中出现,但她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主角”。然而,就在最终考核之前,葆拉的“读心器”突然故障了,没有配乐渲染情绪,葆拉还能成功晋级吗?《戏梦空间》是一部为影迷准备的反乌托邦元电影,充满了对影史的回顾和调侃,“活不过一分钟”的小配角们,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霹雳甜心超限斗神赌命为王联邦调查局第一季诊疗中第一季只要活着保姆妈妈动物园#PTGF出租女友辛巴达历险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浮动一天在家更安全我失去的爱白首相知阴宅瓦德马尔2今晚在コ字型大捕房网聘女伴那些我爱过的人花花公子巫毒家佣穿越时空之大清宫祠偷天换日心地善良的圣诞节深圳湾十三格格此刻无声宫中残酷史:花的战争

《戏梦空间》长篇影评

 1 ) 论普通,一种什么也没改变

人文主义科幻,一种蛮黑色幽默的混合呈现(电影工业的框架、社会分层的现实),东德集体主义式的建筑和规范审美、温和复古的调色。

故事的两条叙事,一条喜欢,一条疲惫。

喜欢的一条是女生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真相的探索、现实生活的建构、与父母关系的重塑,这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的命题,个人的认识成长和自由冒险永远打动我。

感到疲惫的一条是电影名《The Ordinaries》,包括从开篇对配角的塑造和边缘的强调,以为是要讲边缘视角的困境和生活的,母亲对于主流生活的融入、对女儿边缘身份的隐瞒、主流父亲对边缘母女的抛弃,都在强化社会分层的规范和价值倾向;可最后的解决呢?

是边缘女儿顺从主流规范并且取得了主流成就…啊,这不就是主流收编边缘的故事吗?

且取得主流成就的她不仅仅是个案吗?

可以成为参考和帮助边缘人群吗?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激励,而是很无奈、普通人的无奈、以及塑造普通神话案例的哑然,这对普通你我毫无帮助。

规则改变了吗?

最后大家看似是走向了一种虚无空间,一场「大屠杀革命」都没有改变的社会规范,会被一个少女神启般的行动都击破吗?

太理想主义而失真啦!

如果真的是讲边缘人的普通生活,想到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他是这样无望的、危险的、徘徊的,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家人最后载着三轮车,依然要在河内艰苦的讨生活。

同时想到《老狐狸》一样,给了普通人的故事失真的解决,却完全省略解决的过程…普通人,是一种什么也未改变。

 2 ) 形式新奇,共鸣较少

【3.5星】

演配角的主角们1、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新奇吧,虚构了一个电影的世界,这里面的人有主角有配角,还有废物2、感觉女主也没有演出那种生活中的配角,或者是废柴们的痛苦,仅仅只是电影里面的作为配角被忽视,这就很难让观众联系现实,产生共鸣3、女主换衣服那里,她的皮肤是真的白,虽然身材看起来不是很好。

她变成黑白之后(就脸上涂了灰色的粉)看起来真吓人,有点像鬼4、画面比较好看,对于被剪辑的设定(跳跃)、蒙太奇啥的,可能得对电影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才看得懂5、女主和那个男生的爱情还是有点套路,男主就是有点傻愣愣的,然后给一些送一些东西、陪伴,然后居然就成了6、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外面的人在看,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看被剪辑过后的正片,但是现在该电影让我们看到电影世界里面的所有内容

 3 ) 一部诠释电影发展里程的奇思妙想

第一幕,配角母亲培养主角女儿。

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乌托邦式的现实,母亲和万千单亲妈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垒;第二幕,朋友的无稽之谈助推葆拉突破防线,踏上了寻找主演父亲戏梦碎片的旅程。

途中受到废柴“管家”等人的影响,葆拉认清自我,为循迹父亲真相克服主角对废柴的歧视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

在这里导演用新与旧,黑白与多彩的电影史来隐喻葆拉多彩的现状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与旧的立场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不敢于表达。

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台前废柴“男友”在配角母亲的伪装下来到幕后用“静音瓶子”为葆拉加油打气,最后真实又直白的口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不容易接纳了母亲的做法,触动在场的“观众”……葆拉打破常规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坚持、探索、改变,确定了立场得到了拥护,表达了废材也是不可轻易删减的觉醒,诠释了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对废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观影人的共鸣……

 4 ) 如果我们不是战士,要如何发现世界上还有遭受战火的一隅

用电影的语言搭建一个只有主角、配角、废角三类人存在的世界。

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等级、秩序和权势,主角制定社会规则,正如他们从出生就打上的标签一样,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学里的统治者和教育者,拥有编写剧本、挑选主角、剪辑删除的权力。

同时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存放着被废弃演员的话语权,失去台词的演员就再没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废角是被放逐的牺牲者,被烙上了侵略者的标签,是统治者将放逐行为合理化,向后人隐藏一段不光彩的狼子野心。

他们的人生里不被允许听到音乐,否则就会被警察追逐、审判、关押。

让人倍感新颖的是,废角的展示方式是以降格、失真、黑白等电影效果呈现的,与众不同。

配角更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出的商品,被社会标准化,拿到被分配好的剧本和台词,随时都面临被剪辑的命运,害怕是他们内心埋藏的底色,每一天都过的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陷,穿上合格的外衣配合主角演一场别人眼中的好戏。

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高级的科学技术和精英阶层的帮助缺一不可。

主角的剧本也像是一场精心粉饰的戏剧,真正掌握游戏规则的永远只是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其他人哪怕拿到了主角的身份也不过是依靠出身或者掌握某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技能够帮助稳定这个社会机制而已。

依然摆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看完了一场名叫戏梦空间的电影,仿佛作为主角走完了现实生活的前半生。

真实到分不清现实和戏梦。

导演在映后访谈中谈及拍摄的心路历程中说道:We live in our own box.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专属的盒子里,以自己为中心看待世界。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享受了哪些特权,是其他人没有的。

什么时候应该讲自己的故事,什么时候可以将这个权利交托给别人,允许他人分享。

因为社会永远都有自己的主流运行机制,我们的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活跃,知己之优越,明他者之苦楚。

社会中时刻存在着不平衡,媒介存在的意义,是将这样的现实以信息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仅仅是存在,更是改变这种现状的理念。

作为一个导演,通过在自己的作品,寻求一种窗口传递,如何改变世界像我想象中的模样,把我对世界的认知,翻译成我电影的语言。

每每直视社会中糟糕的现状,不可否认,这部作品里包含Dystopia的色彩,但我依然说服自己一定要有Hope存在,一定要传递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

这部作品中是一种个人化的叙事,同时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认知,从内容看,这是从底层汲取平实的人生体验,用形而下的个体经历和个性化叙事代替形而上的题材。

这是不是证明,一个人可以自我定义【我是谁】,还是说最终仍需要被社会认可,扮演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角色。

自我是被自我定义还是被社会定义,听起来像是一个鸡和蛋谁先存在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塑造,进行自我的觉醒和反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那这个社会究竟用什么样子的标准框住人的手脚和行为。

也许这个过程中,单纯的一个个体【我是谁】不再那么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发觉【我们是谁】,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有自我认知的【我们】是更有意义的。

————————————————观影有感完结————————————————————所以,对我来说比较痛苦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烈的个体意识,无法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接受了社会给予的规范,那,这样的人要如何才能意识到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不一样的我们?

 5 ) 奇妙交互,真挚情感——致敬世界上最伟大的配角

初看简介,反乌托邦和影史致敬等让我误以为是一部背景世界观宏达,主题极高的作品,我本期待看到类似《头号玩家》那种遍地戏剧梗的作品,然而本片的观感却并非如此。

导演用了一个本可以玩出许多花样的设定讲了一种最朴素最纯粹的情感。

影片前大半部分都没有着重于表现世界观的设定,很多片子引入新的世界观会尽量的去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填充介绍和完善,但是本片基本是单线,所有的视角故事全部没有离开过女主,只从女主入手,女主未经历过的未了解未说明的,片内就不会去多表现。

导致前半段观影会让我有这个世界观悖论很多,完全不完善,就是单纯提出了几个和女主相关的设定在拍而已,接下来要怎么自圆其说呢?

中间还会觉得有些枯燥和累赘。

觉得导演浪费了一个很好的世界观设定,不去讲更精彩的故事,不去完善世界观,在这里干嘛呢?

然后随着故事展开到了后半段,意想不到的转折开始慢慢涌现,父亲的真实身份,女主的真实身份,闺蜜母亲的真面目,废材区所收到的迫害,所谓的大屠杀真相是什么,当我们正在感叹于故事的走向可能要在两方对立上落幕时,女主上台进行了自己聚光灯下的独角戏,以一出真实的戏剧心声,正式揭露了本片的主题,将影片推上高潮。

母亲才是最伟大的配角。

回看整部电影,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铺陈将大家的视线引到父亲身上,父亲是谁?

父亲在哪?

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角色呢?

甚至连母亲的几句让人厌烦的固定台词都是直指父亲,母亲在这里就如同影片中的身份——配角一般,让观众集体忽略,而最后通过独角戏台词的引导我们才逐渐聚焦于母亲,影片内外呼应,角色与观众共鸣,感情达到巅峰。

母亲做出了如此多如此艰难地努力,才让女儿正常的站在聚光灯下,她不但要隐瞒自己的身份,还费尽心思让女儿吃药上学,想要她改变命运,而真正的父亲却已经到了另外故事线上,和她们永远不会相交了。

这里与其说电影是对电影制作的延伸和致敬,倒不如说是对抚养女儿长大并奉献自身让女儿成为聚光灯下主角的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的致敬。

在女儿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认可,勇敢展露身份却还是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指责时,母亲更是挺身而出和收到感染的伙伴们一起动手配乐,更是将这种勇敢扩大化,将主题再次升华。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角色,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不分主配。

当声效小哥在台上质问下面的观众“你们刚刚不也感受到了情绪么,不也为她鼓掌了么”时,我非常奇妙地感受到此刻我作为影院中的观众和影片内的角色们共鸣的感觉,分不出片内片外,台上台下,我们每个人既是角色又是观众,这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为了强化这点,影片内还有很多亮点。

首先整部影片强调“情绪”是表演的核心,通过读心器表达,而音乐则是产生情绪的催化剂,很好的把表演和艺术结合,形成戏剧艺术的表面,最后回归于情绪产生的本源,形成电影的核心。

其次片内,导演使用各种剪辑的手段,比如皮肤黑白片画质的处理,剪辑的处理,音乐音效的处理,各种角色的分类,各种名词的新运用方式,以及电影创作中行为的具象化等等,都使得影片内和影片本身进行强烈的互动,给观众穿透荧幕的体验。

另外影片更注重于电影制作和创作上本身的梗,而非我们一开始以为会有的各种电影内容上的梗。

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戏剧影视作品粗暴的商业流水线制作方式,角色的鲁莽归类,台词的死板,音效音乐的绑定搭配表现,以及删减删改和谐等等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人在感叹导演的创意时也要不禁唏嘘。

以上种种结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强烈的交互感,而且不通过任何外界渠道媒介等模式,仅仅通过影片内容即可达到,实在是神奇而美妙,不得不说在这两个小时内,是真正的戏梦空间。

而在这样的体验下埋藏着的如此真挚的情感,更让人心生感动。

 6 ) 活在电影里的人们

该电影是类似于《无敌破坏王》那样的世界观设定,被人设计的虚拟角色有了他自己的独立人格。

电影中的角色就是荧幕下虚拟世界中的人。

这个世界所有人目的和价值就是演戏,为电影服务,为电影而存在。

他们可以具有因电影技术而产生的状态,诸如跳切、自动生成背景音乐、静音、黑白化、被剪掉、音画不同步、字幕不同步、马赛克化等等。

这个世界的人们因对电影的重要性而被分为三个阶级:主角、配角、花絮演员。

多年前这个世界曾发生一次花絮阶级对主角阶级的革命,而最后被压制,被删改成是花絮对社会发动的大屠杀。

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主角有专属背景音乐,在有情感波动时会自动播放。

而花絮则没有听音乐的权力。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配角单亲妈妈的女儿。

她在学院学习以争取成为主角。

为了准备自己考试所要展示的独白,去查询自己主角父亲的档案时发现,没有关于自己父亲的记录,这很可疑,因为主角必然有相关记录。

自己闺蜜家的仆人偶然告诉她有另一份记录。

她跟着仆人到花絮阶级的社区,在一份“大屠杀”花絮伤亡人员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名字。

为了寻找父亲,她跟仆人四处走访。

最后得知了父亲的位置和他是黑白的事实,以及知道吃某种药可以抵消异常状态,她意识到每天都按照妈妈的吩咐吃药,果然一天晚上她选择不吃药,她就恢复到黑白化,在与母亲对质中,她被告知真相,她的父亲接受不了她是黑白的所以离开了她,但她此时不相信母亲。

根据地址找到了父亲的住处,原来她一直寻找的不是父亲,而她的姥爷,她的母亲说的是真话,而她继承的是姥爷的血脉。

她回到花絮社区,因为激动而自动发出了背景音乐,引来警察,警察以为是谁在非法放音乐,最后而把她抓走。

第二天母亲到监狱把她救出,之后直接去考试现场。

在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独白后,揭示自己黑白的身份后,引起主角们的反感,要把她删剪掉,继而引起其他阶级的反抗和对她的支持,最后大门打开,人们一起走入电影之外的新世界。

母亲这个角色最有深度可挖掘。

从母亲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配角阶级的生活状态。

虽然在这个世界,配角们算是中等阶级,但他们的生活很难称的上属于人的生活。

他们仅仅是主角们的一个道具,他们饰演一些毫不重要的角色,导演喊停就保持完全的静止,和一件工具没有太多区别,他们是被物化的。

他们的生活也是机械的,每天众人整齐的去上班,穿着同样朴素的衣服,看着只显示雪花的电视。

这种生活模式对人的僵化是明显的,母亲只会重复那几句死板的谎话,她的表情是僵硬的,甚至表达爱时也是笨拙的。

但有趣的是,这是她选择的生活。

因为她本来连配角都当不上——她是黑白的,属于花絮阶级。

对比贫穷部分丧失人权的花絮,配角已经很好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能够让她的女儿过上好的生活——她有希望当上主角,而不用去当一个花絮。

如女主所说,她曾以为的监狱,确是母亲为她搭建的城堡。

电影中的世界的政体应该寡头制,主角们即是寡头们。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常见的专制统治的手段,暴力压迫、欺骗、消除历史、弱化民众。

通过掌握强力来进行统治是不牢固的,也不是最好用的。

只要底层阶级被激怒,聚合起来,不断的尝试总是能使革命成功,毕竟底层阶级的力量总是大于寡头们,只不过其力量总是分散的。

更好用的方式是削弱、分化民众,可以让他们一直保持贫穷,或者愚化他们,电影中选择的方式是不让他们听音乐,而使其丧失情感,使他们麻木,静音削弱其存在感,如王小波所说那些失去话语权的人,就好像他们不存在。

更好用的方式是欺骗和消除历史。

首先把过去的历史消除掉,之后编造一个谎言让人们服从其统治,因为没有记录所以人们无法证伪,也就自然地相信被编造的谎言。

把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是《1984》。

一个概念或者思想无论多么荒谬和自相矛盾,只要重复次数足够多,有足够多的人相信,那么这就会被视为真理。

如果人们都相信坏的是好的,错的是对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去进行革命呢?

女主如果没有因为偶然进入花絮社区,她这辈子都会嫌弃、厌恶花絮们。

电影的结尾可以这么解释,因女主的行为破坏了电影世界的规则——花絮成为了主角,或者是配角和花絮的意识觉醒。

于是这个世界不再固定。

他们走入的一片空白,代表未设计的场景,他们不被导演和编剧所操纵,也无需为观众服务。

结尾暗示角色的自由,我们之所以看不见他们了,是因为他们走到了电影之外。

对我们观众来说是结局,对他们来说则是新的开始。

 7 ) 人生如戏,不靠演技

和女票一起挑的这部 #戏梦空间 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个人觉得是近几年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

好久没看地这么酣畅淋漓了。

优秀的新世界观建构使它有了一个出色反乌托邦电影的基础。

世界是一台巨大的戏,人生映射为剧本,工作映射为出演,阶级映射为主角(main character)配角(supporting character)以及废材(outtake),生活品质映射为专属声音背景音乐音效甚至小场景。

从宏观到微观,现实各物与电影名词的映射做的完整细节而巧妙。

电影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在主角学校就读渴望成为主角的配角女孩儿作为主人公(与英文名the ordinaries搭配的很好),讲述其为了寻找早逝的“主角”父亲留下的回放,屡屡违反自己的剧本离开routine在这出巨大的戏里的探险之旅。

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点事镜头和色彩的运用。

配角的叙事采用整齐划一的偏灰的冷色调,而主角的则使用各有缤纷的明艳的暖色调;也善于在画面内运用光线、空间体积、物体排布隔区等手法暗示人物的处境与站队。

(这是致敬闪灵吗hhh) 小姑娘在途中发现主角阶级统治这出戏时将优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圈定为特权,例如只有主角身上安有读心器来根据心境播放背景音;配角一天天做叶子衬着每天不同的花,为主角跑龙套;outtake意为被剪掉的镜头,正如废角像印第安人一样被划定一块区域生活,日日活在盖世太保的阴影之下干着苦力,专属背景音乐被定义为非法,甚至皮肤都是黑白的不能有颜色。

他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比如男主就像个高ping战士处处被剪。

代表官方的机构称作学院,在这出戏里不“合法”的声音会被他们审核(用一种机器把嘴封死)然后吐出一个小药丸,行为会被他们剪掉(用“剪辑之枪”射击)。

在这样的设定下很自然地讲述了主角在工厂将废材如燃料般压榨用完即弃,学院对所有人的高压统治与思想控制,废材区交易声音气味特效的地下市场,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持有到被剥夺或放弃到再发现,集会游行试图革命并被镇压等等作为推进女主寻父路上的一个个节点。

叙事的详略和显隐分配的是不错的,比如把男女主“不合伦理”的情愫作为一条暗线。

很喜欢一个细节,最后的主角考试里为女主撑腰但没有台词不敢乱说话的配角们用脚剁地合起来打节奏真的胜过千言万语。

缺点不仅有也比较明显。

当叙事过于宏大伏笔铺垫太多,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坑填不完填不好。

比如让女主皮肤维持颜色的药丸的来历,以及很重要的女主父亲的真相等都没有交代或语焉不详。

留下一个开放式匆匆结尾我不知道编剧是不敢写还是纯摆烂。

总之绝赞的设定加上没圆回来的诸多情节组成了这部电影,你可以说他完成度很高也可以说他完成度很烂,高情商:促进优质二创。

“睡前可不要太多蒙太奇哦。

”“他们让我们是黑白的,是为了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颜色;他们不让我们有读心器,是为了不让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8 ) 戏梦空间

形式大于内容 形式就是内容戏梦空间打破第四面墙:别瞎用蒙太奇,时长有限。

你别说了,快出画面了。

片尾的我们不相信观众。

阶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历史书写,父权)自我成长,母女和解蒙太奇,跳切,mute(吸掉声音装置,马赛克嘴)角色只可以行角色事,不可逾矩等级分明的电影世界中,女主本是边缘黑白人,母亲用药片掩盖真相,女主得以上了培养主角的学校。

母亲是配角,父亲是黑白边缘人,母亲告诉女主,父亲是主角且已经去世。

女主和闺蜜(一家是音乐剧氛围)在档案馆并未查到父亲信息,在男装女仆提醒下进入了边缘人的世界。

女主在酒吧碰到了跳切男,送给他各种音效,和他产生了爱情。

女主在主角学校的汇报演出上公开了自己是黑白人的真相,所有观众也开始暴露自己的缺点,替身,音画不同步,无感情,一起跺脚演奏出节奏,全体推门走出去。

女主中间因为读心器的音乐噪音而去看医生。

主角有BGM,边缘人不配有,重复无意义对白,被剪掉。

社会的规训,每个人被迫表演,服从,掩饰,修正。

闺蜜坦白自己并不喜欢音乐剧。

他们不愿意我们听到音乐,不愿意让我们感受真是情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觉醒。

人生的剧本是从开始就写好了吗,为什么我们没有专属自己的BGM,为了适应别人写下的剧本,我需要删改自己吗临走前,我想送你安静,当你遇到纷扰的尘嚣,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好好倾听,好好前行。

他们只愿意要单一的激动的假的情绪,也不想听到复杂克制真的声音讲不出对白的妈妈只有担心,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爸爸主角学校和废柴区的对比(outtake,不允许发出音乐,警察)女主被抓后妈妈来警局探望,把主角上色,监狱门口的狱警重复对白。

曾以为母亲构筑的铜墙铁壁却锁住了自己,是用爱浇灌的堡垒。

人物们的觉醒,人海战术,一次完美的演讲。

从地板上的门进入酒馆的葆拉女主,像跳进兔子洞的爱丽丝。

 9 ) 世界可不就是Main-Supporting-Outtakes

在一个只有主角才能被认可的时代,“配角”的身份都成为了有罪的判定,在“寻父”的道路上发掘“母亲”的意义,找到自己。

透过荧幕去看一部“元电影”,把电影的生产和组织摊平到我们的眼前,世界观的架构首先突出的“位置”的设定,出现在每个场景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所处的位置和负担的角色任务,日常观影体验中鲜少被注意到的一个部分,在这里却变成了主题,或者说,“另类的主角”。

架构好的舞台之上,我们看不到“艺术”的灵气,只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秩序分明的“工厂”,阶级分化为了主角、配角、花絮人员(main-supporting-outtakes)的不同设置,花絮人员的对主角的反抗也成为这个世界里戏仿的一场暴动。

培养主角的学院里,评价的标准却是情感的丰沛程度,外化为读心器识别生成的配乐,以及场景的匹配度。

母女关系、友情的描写也很出彩,结尾也可算作反动失败的“流放”。

画面设置很韦斯安德森,眼睛很舒服。

 10 ) 给4分我都嫌多,别用文化阶层绑架电影爱好者

冲着有趣的主角配角设定进来看的,没想到浪费了我2个小时,以至于我一定要发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影评,这个电影是怎么打到7.6分的???

不要以文化和艺术做遮羞布来遮掩混乱的剧情线和逻辑表达。

除了女主角好看,身材不错,其它真的是坨。。

莫名其妙的科幻片,4分慢走不送(本来要给2分的,多的2分给女主)!

《戏梦空间》短评

看不明白

7分钟前
  • 老枪
  • 推荐

非常奇特的一部电影,设定非常脑洞大开,值得五星的设定,四星的剧本,可惜感情还是落入了些俗套。最后一个开放式结局,感觉有点没能圆场。

12分钟前
  • 六米前的水
  • 还行

很想夸aber……

14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在未被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别具一格的故事设定真是让身为电影迷的我眼前一亮,世界观有种「人们生活在类似《1984》电影世界里」的感觉,各种“电影”相关细节的设计挺有意思,不过剧情整体的趣味度于我而言还是略有欠缺,尽管如此,这部《戏梦空间》依然让我收获了一次挺不错、蛮特别的观影体验。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开创了另一种“元电影”,设定真的想象力起飞,整体上用这种有趣的形式包裹着少数群体被异化、排挤,特权阶级的抱团与背叛,种族歧视和二战反思的内核。但是也有一些非常混沌的地方,比如为啥女主突然就花絮了?电影的观众在哪里?剧本是由什么人来设定的?这些在影片中都避而不谈,如果能进一步探索也许更好。

21分钟前
  • Stubborn
  • 推荐

又是一个“以为自己可以写科幻”!一个高度等级化的集权社会最后就靠爱来造反?邓布利多说的吗!影迷可能会多点共鸣,但我看到跺脚真的好怕we will will rock you真是尬上天际!

22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较差

好神奇的电影,喜欢最后落点定在母女关系和解。被剪掉的人,堪比工厂的声效团队、没有名字的跑龙套、无数个电影小彩蛋(阿甘等不会来的公交),审查和禁言,好有意思。

25分钟前
  • 就绪雀
  • 推荐

一个主角配角和花絮的新奇集合体,有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但是又非常单一和凌乱,让我想到了美丽新世界

28分钟前
  • 马特来步
  • 较差

反乌托邦还能这么跟电影史结合

33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设定有些新意,但是故事却不免总会落尽俗套。可能还是想表达的没那么多吧。

35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过于繁复的设定 过于简单的故事

38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非常棒的点在于破了寻父的梗,回到了身为配角的母亲身上:你为我铸造了城堡,我却把它当作监狱,你将我关起来,是为了让我更好地飞翔。母亲的情感是不需要丰富的台词就能够传达的。他们恐惧废材,是因为害怕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感受。不过如果我是个角色,还是让我活在音乐剧里吧!法国电影的穿搭色彩太舒服了。

42分钟前
  • 咔皮巴啦
  • 力荐

大哥别玩尬的 我害怕。这是谁想出来的演员自嗨片 。你猜猜,bgm坏了是谁在抗议?是他妈的幕后。。拜托,电影世界不是离了你们演员就不转的,你要想拍这个世界观,请给幕后人员一点尊重。。

47分钟前
  • 三价拿铁
  • 较差

头号玩家

49分钟前
  • CATCH-22
  • 推荐

于我而言并不有趣的设定

53分钟前
  • Hesse
  • 较差

虽然脑洞很大,故事也很完整,但是无聊程度真是堪比我是路人甲,可能我对这种小人物演员的励志剧本真的不感冒吧

57分钟前
  • 银丝华鸡扎
  • 较差

今敏要是拍真人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它不仅仅是一部妙趣的元电影:一方面是给边缘群体提供一个发声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在探讨如何优化处理创作中的“产能过剩”和“内卷趋同”。不足就是片子明明可以更好:它作为一部德国电影,在前半段有几处对白甚至已经快触及到了核心——在不谈结果的前提下,既定历史里的“花边新闻”和“自由意志”值得讨论吗?可惜后半段只是用反乌托邦的经典叙事在替女主角续写。总体还是很喜欢,因为导演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玩”电影。

1小时前
  • 老泰瑞
  • 力荐

完美的概念故事与失败的叙事表现结合大概就是如此。短片的命,长片的病

1小时前
  • 玄猫
  • 还行

高概念低呈现😑小蝌蚪找爸爸有啥好看的

1小时前
  • 一颗鸡肝
  • 较差

德式的工业建筑场景下难得的德式想象力。配合着的音效也有意思。整部片既充满了电影元素又始终绕不开的德式的社会性/阶层,自我与社会性的表达。属于近些年电影里比较少见的了。

1小时前
  • Christel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