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分收场只会导致太多不合理情节!
1)开头6分钟左右有个场景,变态杀手在一辆破车中用女头自慰,老司机“滴滴打卡”之后将女头扔在了泥地上。
注意!
此时破车是在偏僻小屋附近,路是很差的泥路,当时还可隐约听见犬吠——这些场景的交代,似乎有意暗示变态杀手就游荡在Alex家附近,如果杀手不存在,只是女主精分的幻想,那么杀手就是女主,但是与此同时,镜头摇到女主和Alex正驾车在高速公路上往偏僻小屋赶,此时的她应是未到过此地,可她的幻想竟把周围的地形预知得出奇的一致,这是穿越了不成?
(女头是谁的?
为什么会被扔在Alex家附近?
破车哪儿来的?
——这些其实都是在误导观众) 2)女主所幻想的杀手所穿的工作服图标正好与加油站的图标一致,这么会未卜先知?
加油站不是幻想的,因为警察找到了加油站,我们也是从加油站超市的录像中得知女主是凶手的。
3)最神奇的就是这破车哪里来的?
别说车是幻想的,因为当电影已经交代凶手是女主时,她跑去破车后给Alex松绑,但镜头给的车还是那个破车!
(继续误导) 4)如果是女主杀了Alex全家,我只能说女流氓会功夫谁也挡不住!
Alex父亲被伤的第一刀只是划破脸,凭女主瘦弱的身体外加铁门护身,人的头骨又是比较硬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划破脸,此伤并非致命伤!
但我就不明白一大男人,竟毫无反抗之力!
只知爬楼试图逃命,爬了那么久的楼梯,也不大喊警告家人,却像只待宰的羔羊咿咿呀呀。
你说他弱吧,可爬了半天也没见死,女主都看不下去了,索性一脚把他的头踹进扶梯的隔栏之间,再用柜子冲撞斩首才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竟然没有一丁点反击力,好歹也是个farmer吧!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智商不见,别用逼逼杀人即兴表演。
”感谢如此配合地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死亡动作,当时这一幕,可真为影片的惊悚加分不少呢!
5) Alex跑到路边求救,正好拦到一辆小车,遂躲进小车,但车怎么也发动不了(固定套路),眼看着女主提着电锯追来,司机竟不知弃车而逃,你一男的还跑不过一女的?
人家还拿着那么重的电锯在!
硬是等着女主过来把自己活生生地给锯了!
问猪是怎么死的?
蠢死的!!!
如果不搞女主精分,影片交代的彪悍、魁梧的变态大叔还是很有震慑力的,这些不合理情节将变得通畅。
电影气氛很紧张,全程无尿点,但最后偏偏为了出奇,来了个精分反转,结果自然是漏洞百出,失望至极!
看到后面真是一肚子火,好好的一部电影就这么烂尾了!
虽然在刚看完的时候感觉整部片子的逻辑有点问题,但后来再想想还勉强可以理解。
现在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部小货车哪里来的,小货车的应该是的确存在的,而不是短发女孩的内心世界。
两个女孩一开始是自己开标志来的,难道那辆小货车本是那个农场的?
但是车里的倒车镜上一堆女的照片呢?
在很多观众看来,结局反转有点刻意为之,甚至导致整部电影逻辑混乱。
但这样的结局,却帮我解决了电影前部分乃至女主动机的大部分疑惑。
1、女主明明可以阴悄悄的躲着,等杀人狂离开再想办法求救。
2、就算是想立刻找到电话报警心切在房间移动,在第二个地点——衣柜里目睹了杀人,也应该按兵不动。
3、从离开房间到加油站再到开上另外一辆车,在这中间有无数个女主可以安全脱身的方法,但女主始终选择跟随杀人狂,一心想要救“心爱”的朋友。
好吧,我暂且说服自己是爱情给女主的勇气。
后来,身份揭晓以上疑惑便打消了。
女主不能离开杀人狂,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自我搏斗,救人和杀人。
关于精神分裂、或者多重人格的经典电影已经很多了,在2010年的今天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就显得太过小儿科。
我承认,电影逻辑确实不够严谨,但胜在节奏紧张,房间内搜索部分细节到位。
很多朋友提到,结尾的反转让整个电影逻辑变得混乱,于是我准备开个脑洞给这部确实存在逻辑问题(或者电影根本没交代清楚的部分)找一个我认为可能合理的剧情解读。
1、假设女主就是这个村上的人,对这里的环境极其熟悉。
可能同时也是长发女的同学,也可以不是。
但是一直暗恋着长发女。
A、女主跟长发女一起开车回老家,并当天住在长发女家(女生们感情好,留宿是正常的)B、女主并没有跟长发女开车回家,那段开车回家是她的想象,渴望跟女主在平常生活中建立联系,假象自己是她的大学朋友。
而之前停在房子外面的卡车,才是女主。
估摸着放假了长发女要回来了,过来盯梢,顺便YY。
(当然也没住在女主家)第二天晚上在房间外看见长发女洗澡,然后就开始狂人模式了。
2、全程只有一辆车,就是那俩卡车。
女主驾驶的黄色轿车,是杀人狂人格跟女主善一面人格的追逐。
延续女主是村上的人,以及女主不是长发女的大学同学。
女主其实就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
这样才能合理解释,女主(杀人狂人格时)在跟加油站小哥打招呼,杀人狂的衣服是加油站的logo。
3、其他的以及为什么两个人格可以同时行动,这个就不是讨论的重点了。
这种情况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一种是前后发生顺序;另一种是两种人格的挣扎外显形式。
(当然,同时开两辆车,上面解释了,只有一辆)总结:尽管这样强行脑补,也不能挽回这部电影存在的逻辑硬伤,只是一部电影解释不通总会让人有些不爽,只能自己想办法勉强圆一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了,还有卡车上其他女孩的照片。
也有两种解读,A,女主以爱之名杀过其他人;B,是这个女主的杀人狂人格,自我丰富的人设建设,让这个人格更合理化。
以上。
影片前80分钟完全沉浸在法式的电锯杀人狂中,后10分钟原来是人格断背啊,卧槽你这转的也太快拉吧,细想来你这整个过程硬伤也太多啦。
看完后貌似被耍了的感觉,就好像三打白骨精打得正欢结局却是孙悟空想干掉他师父,意外确实给人惊喜但在剧情上你也要合理啊,挺好个星球大战非得加入指环王元素。
记得前一阵有一个咒怨是否恐怖的帖子争论不休,有一个吧友说的特别好:他在今天同类型的影片来看也许算不上吓人,但在当时的角度来看确实是精品。
但血色月亮在当时的角度来看也是个烂尾楼。
当你爱上一个人,却无法表达倾诉,你内心的痛苦,肯定无法想象,特别是你时时刻刻天天和你爱的人在一起,那份煎熬,更是难以形容,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是你的……闺蜜!
好吧,女同只是影片的一个设定元素,其实这个片名已经透露了影片最大的转折点,爱之深,又无法得到宣泄,那就只能选择毁灭,我还是喜欢影片的其他译名,血色月亮,颤栗,更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恐怖感,而不像如今片名的那样不明所以。
恐怖片的最高境界,就是表面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深入想象,就会起鸡皮疙瘩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本身,从血腥程度来讲,影片完全不逊色于好莱坞的血浆片,各种杀人场面很直接,砍头、割喉甚至切割人体….,作为一部法国电影,我表示有点过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法国浪漫电影的观感。
至于剧情,电影的设定还是不错的,两个女孩一起相约到其中一个的家中游玩,夜晚来临,突然出现恐怖变态杀手,女孩的父母和弟弟先后惨遭杀害,一个女孩被绑架,另一个奋不顾身想要营救,影片的大半部分和普通变态杀人魔影片毫无不同,而转折点是在警察到场之后,通过观看监控,我们突然发现,所谓的杀人魔竟然毫无踪影,加油站的员工,是被一个女孩用斧头砍死的,至此观众终于明白,这特么就是一精神变态人格分裂症患者啊,好吧,我们也终于明白电影片名的由来,爱定你,那当然就要杀定你。
这片虽然给4星,但情节的逻辑性有问题,转折的太突兀,所有的画面,杀人魔,破卡车,深夜拜访,卡车追逐等等的一切,特别是影片开头的杀人魔拿个人头意淫,都是在明确的提醒有杀人狂存在,后面这么的一转折,等于把前半部影片的内容完全抹杀,导演如果在前半段增加一些暗示提醒,也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看到结尾,我们虽然惊诧于事情的因果,但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类似的人格分裂电影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那部希皮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其他的诸如《致命ID》,《搏击俱乐部》等也不错。
我就想知道,最一开始那老头,破卡车是哪里来的?
既然一切都是她想出来的,那最开始的破卡车是哪里来的》还有他玩完的女人的头。。。。
- -!
扔出出窗外
亚历山大-阿加的处女作《血色月亮/战栗》让我找了好久,本来期待值很大,可惜看过之后感到不太满意。
这是一部有新意,但却有明显缺陷的电影。
我最先看到的是预告片花,就截自影片中最有亮点的一段:家庭大屠杀。
导演成功地将杀手步步紧逼的气氛刻画,与女主角在惊恐中仔细地收拾房间,抹掉住过痕迹的细节描写结合到一起,相得益彰地提起了观众的恐怖神经,使得老套的桥段焕然一新。
但过了这一段,整部片子的水准就开始明显下滑,沦为俗套的B级片水平。
导演当然知道这样头重脚轻,所以结尾处设置了一个大转折,想给观众一个惊喜,可惜弄巧成拙,不但剧情无法自圆其说,其生硬的雕琢痕迹也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作为一个电影新手的作品,其发扬的CULT精神也值得表扬。
如果没有这部作品,大家也不会在其后看到《隔山有眼》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是典型的虎头蛇尾片,也是一部法国但有好莱坞味道的恐怖片。
片中探讨的人格分裂,在近期恐怖片市场又聚堆儿了。
此片改编自美国悬疑小说家迪恩·孔茨的《惊悚时分》,原著小说里的玛丽是自幼因无良母亲的影响,受到心灵创伤,所以才变得神经质,然后夜宿同学家,同学家发生惨案,一家被一变态杀人狂杀死,掠走其同学,然后玛丽为了救同学一路尾随暴徒,而且在便利店里暴徒和店员对话得知,暴徒家里还囚禁了一个小女孩,而此时她的女同学已经死亡,只是为了救出那个小女孩,然后继续跟随暴徒,在暴徒家斗智斗勇,最后战胜了这个变态暴徒(暴徒的职业竟然是警察),救出了小女孩,也战胜了自己的童年阴影。
而且在原著小说中,关于暴徒怎么选择的这家人,为什么要掠走这家人的女儿,犯罪的成因,每一个场景,农场杀人部分,便利店杀店员部分,以及发现尾随车辆部分,都交代的非常明白。
此片,原因完全没讲,细节什么都没交代,虽然暴徒的设定比较有意思,但原因总得讲清楚吧,不然鬼才知道你TM讲的是什么玩意,就是神经病也总得有个前因后果吧,操!
手法有些老套。
很多要素让人联想到经典恐怖路数,虽然没有出什么新意,但是它忠于经典的保守风格也有一种古典的舒服。
在这种处理上没有做作的痕迹也是一个成功。
我觉得从一开始到真相大白之前,无论情节镜头和节奏,都非常的好,在艾里克斯家中的杀人场面,即干脆又自然,情节也交待得一干二净。
我觉得恐怖片在一开头开诚布公的要比卖关子来的高明的多。
它没有什么秘密,它直接告诉你,两个女孩,一家人,一个入侵的杀人狂。
没有别的可深究的了,攻击,或者逃跑吧。
杀人的方式也非常自然,古典的割手掌、割喉、斩首,用的工具是普通的菜刀、家里的橱柜……以至于电影接近尾声突然出现把电锯时,我失望的一下子泄了气。
让人泄气的不止是那把电锯,还有突如其来的真相大白,啊,原来玛丽是精神分裂者,杀人狂是她的幻觉,原来她爱着艾利克斯,为了得到她而杀死一切造成阻碍的人。
原来电影开始时的坦白不过是障眼术,其实是一部委婉的有蹊跷的片子。
它沿着古典的明亮的道路走着走着,突然拐向心理悬疑的幽境,使自己披上了流行的外衣,这么做的结果使得片子断成两截,到最后的吻简直有日韩恐怖片的影子了,温暖的,纠缠后的女人的占有欲。
我不是反对心理悬疑片,只是为一部眼看着要成为圆满的、经典的恐怖片自己搅了自己的前程而感到可惜。
我是多么希望在一片心理学衍生物的恐怖之海里有一朵唯美的、纯洁的经典恐怖片的浪花。
再转一个我觉得不错的影评吧:《高压电》:“持续六十分钟性高潮”的恐怖片近两年还没有哪部欧洲恐怖电影是像《高压电》(Haute tension,又名《爱定你杀定你》)这样,在比美国所有的类型恐怖片还要血腥和暴力的同时,影片本身还弥漫了一种独特的欧洲风味。
影片刺激的不仅是观众的视听感官,还更通过一种最极致和残酷的方式来表达了影片创作者对人性与性爱两者关系的看法。
这部制作于2003年的法国电影,200多万欧元的制作成本谈不上大制作,故事并不复杂,表面上看甚至可以说是单线索的。
两个大学女生,玛丽和艾里克斯一起开车到乡下艾里克斯父母家度假,深夜一个神秘杀手开卡车出现在艾里克斯家门口,用最残忍的方式残沙了艾里克斯的父亲、母亲、儿子,甚至家里的宠物犬,艾里克斯却被单独捆绑和囚禁起来。
而被惊醒的玛丽在目睹了一桩桩的惨剧之后,在狭小的空间内一直试图躲避着杀手,并试图营救被杀手开车带走的好友艾里克斯。
玛丽能救出她的好友吗?
还是这一切并不是观众想象的那样?
影片剧烈的血腥镜头和暴力场面让这部影片在今年六月北美上映的时候被MPAA评为NC-17级,影片中的确不乏断头、割喉、电锯将人切得粉碎的镜头。
但其实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其实并不只是这些。
《高压电》其实是借用了《德州链锯杀人狂》《万圣节》这样的经典恐怖杀手电影的风格元素,同时又使用了类似《第六感》《小岛惊魂》的“沙马基兰式”(因这位印度裔的美国导演拍摄了一系列如《第六感》《天兆》《灵异村》这样类似叙事模式的惊险电影而得此名)叙事方式,即在影片最后十分钟给观众一个完全颠覆性的故事转折,彻底让观众巴不得把刚才过去的一个多小时画面用最快速度在内心闪回一遍,获得视听和内心的双重快感。
《高压电》的故事中玛丽这一人物的设置,其实和美国《致命ID》《搏击俱乐部》有惊人类似之处,都是人物的多重人格成为全片最大的叙事转折。
《高压电》在影片最后十分钟,就像《搏击俱乐部》一样,让观众通过监视录像机看到,其实杀手和玛丽是同一个人。
而诱发出玛丽另一暴力人格其实就是玛丽对艾里克斯的迷恋,在影片前二十五分钟异常平静的叙事里,导演就铺垫的种种玛丽迷恋艾里克斯的细节。
正是这种想得,又很难得到的同性之爱,最终让玛丽最终人格分裂,并亲手毁灭掉了她自己认为的一切阻碍。
而且玛丽自身的两种分裂的人格之间相互争斗,并且玛丽希望自己能在最危难的时候解救艾里克斯,而彻底满足自己对对方的占有欲。
本文前面看似夸大的标题,其实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并不为过。
影片中,当晚入夜,玛丽在偷看艾里克斯洗澡后,寂寞一人回到房间,痴痴想念自己心中的爱人,忍不住开始自慰,在自我陶醉即将高潮的时候,却突然被闯入的杀手打断。
所以,由此的确可以说,此后整夜杀戮的血腥梦魇其实就是玛丽沉湎于自己性爱幻想不停歇的高潮阶段,只是将生殖的快感化成人性最原始的暴力。
正是创作者这种具有创意性的寓意转换,让这样一部像美国经典恐怖片致敬的欧洲电影不落俗套,出人意表。
所以称其为“持续六十分钟性高潮”的恐怖电影,其实贴切得很。
这样一部具有成为经典潜在可能性的欧洲恐怖电影,过去两年中轻松发行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
而恐怖惊悚片,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人公的此类题材电影,不仅在欧洲,在北美好莱坞都是市场上份额很大的一部分。
特别是最近两年,以好莱坞为例,惊险恐怖片屡屡成为票房收益大户,或许有的单看票房直接数字并不见得过亿的“重磅炸弹”电影,但从投入产出收益比来说,此类电影却是排在最前面的。
单看今年好莱坞,从一月份至今,在所有北美地区每周末票房排行首位的电影中,此类恐怖片就大致在十部左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而且这部《高压电》今年六月终于在美国全线上映时,首映周末竟然争取到了1300多块银幕,这对于一部NC-17级别的电影来说,已经是可以称得上是令人吃惊的发行规模了。
好莱坞或者是全世界的片商为什么对恐怖片如此热衷?
当然,基本上所有人都有被惊吓或被刺激的内心潜在欲望,恐怖电影是一个最好的心情情感释放和放松的渠道。
但说到根本,主流电影这玩意儿终究还是一本商业经,片商的选择永远把利益摆放在第一位。
比如《高压电》这样的恐怖暴力电影,首先是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年轻人最趋之若骛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它温情浪漫电影一样,都是年轻人谈恋爱、消磨周末时光最好的选择;其次,这样充满暴力画面的恐怖电影是很难像其他电影一样直接在电视网上播出,即使播出也会被删减的风味全无,所以这也促使了更多观众只能进影院去享受真正的恐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过去几年里,全世界DVD音像市场急剧扩张,很多电影都是DVD收入超过的影片票房收入,恐怖片就是首当其冲,加上前面两点原因,恐怖类型影片的DVD也是音像市场上最热销的品种。
所以,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对《高压电》这样的恐怖片的消费热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而且,不管这恐怖是来自欧洲的,还是来自美国的,人们对受惊吓的渴求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
本以为是惊悚逃脱片,虽知道是精神分裂者片,影片最后还不忘吓一下观众,感觉导演在拿捏恐怖来吓观众,首先在麦田里,女主角下去找另一个女主角没发生什么事,都感到意外,其次,那个精神分裂女主角孤零一人坐在秋千抽烟也没发生什么,这两个地方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电影发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最后看完才知道这个男人婆精神分裂了
太反转了,画面够血腥,够恐怖,部分情节经不起推敲,厕所那一场戏真是太太太提心吊胆了,不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凶手是谁,也许到了最后你也不知道凶手是谁,很值得看的老电影。
人格分裂的BT女青年
恐怖氛围惊悚效果都不错,残杀追逐搏斗血浆都营造合格。但结尾反转,个人觉得很牵强,没有合理解释,人格分裂或许可以解释,但分裂太大了也,全片基本全是幻想才能解释通。铺垫少,唐突。人格分裂片拍不好就一堆无法解释,全赖分裂上。
蕾丝CULT分裂加重口,豆瓣们的最爱,可是你也不能毫无逻辑的乱来,中间还莫名的插了一段NEW BORN
非常类似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经典,好像是致命ID,那个更绝一个人分裂成6-7个人,而且那个里面个个性格鲜明,主角是个胖子,演的非常传神。这部有些太炫耀血腥场面了,而且把凶手塑造的和上帝一样运筹帷幄,不过如果从结尾来看因为他和她都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了如指掌也在情理之中,没有惊喜。
为了恐怖而刻意恐怖,铺垫够长,但缺乏节奏,如同嚼蜡。
有关人格分裂
太有才了~
aa叔爱muse,再也不敢听了
Super Boring. 根本不应该归在”法国新极端主义“里。
很无聊的精分片
画蛇添足的典范
挺不错的。喜欢精神错乱的电影
姬!佬!真!可!怕!( ⊙ o ⊙ ) 完全被封面骗了我以为是个小帅哥!结果是个T!差评!好吧认真说,这个片子真的无聊,前二十分钟不知道在干嘛,我中间睡着了三次!
欲求不满的女同志你伤不起!!!伤不起!!!
愛的力量
这是最后人格分裂成了德州电锯杀人狂?令人无语的电影,估计Les看了会气到爆炸,本以为拯救女伴智勇双全的酷T,居然是个大变态,真是太打脸了。
蕾丝公路片,荒木飞吕彦蛮推崇的
早就知道了电影的结局,只是想看看会是怎样表现的。
这个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手淫过度容易心理变态。。。。宅男宅女们请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