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改编剧本

Adaptation.,何必偏偏玩谢我(港),兰花贼(台),改写情缘,兰花窃贼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2

《改编剧本》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改编剧本 剧照 NO.2改编剧本 剧照 NO.3改编剧本 剧照 NO.4改编剧本 剧照 NO.5改编剧本 剧照 NO.6改编剧本 剧照 NO.13改编剧本 剧照 NO.14改编剧本 剧照 NO.15改编剧本 剧照 NO.16改编剧本 剧照 NO.17改编剧本 剧照 NO.18改编剧本 剧照 NO.19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改编剧本》剧情介绍

改编剧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两个女人的故事铁将军阿贵温州青年之海阔天空丈夫因素2真红之星男儿本色潜行吧!奈亚子W住我隔壁的年下恋人僵尸复活权宠刁妃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碧血苍穹抢劫犯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七季新蜀山剑侠宝石商人理查德的谜鉴定我们是亚斯伯格牛下女高音双生灵探海面之下谯国夫人红色护卫丑闻第六季逆袭的青春狮子王梦幻飞船雪中悍刀行死亡信息蜀山传产科医生

《改编剧本》长篇影评

 1 ) 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2 ) lost in adaptation

很久没看过Nicolas Cage演这么好的片子,看过Ghost Rider之后我几乎对他的电影要绝望了。。。

不过可能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因为编剧Charlie Kaufman,最近他编剧的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也是大热,非常不错。

有意思的是剧中Nicolas演的那个角色也叫Charlie Kaufman,是一个连自己都讨厌,连最亲近的双胞胎兄弟都无法沟通的电影编剧,工作的瓶颈和感情的失败接踵而来,几乎让他崩溃。

为了把一本平淡无奇,没有结局的书改编成剧本,他陷入了困境,而他的双胞胎兄弟不离不弃地帮助他完成了这个剧本,写出了一个wow them in the end的结局。

这部片子奇特的地方在于,电影本身、Nicolas的剧本、Susan写的书、电影里的现实生活交错进行,看似混乱实则清晰。

电影里还有很多不错的台词,摘了一些:If you'd really loved something, wouldn't a little bit of it linger? Evidently his finishes were downright and absolute. He just moved on. I sometimes wished I could do the same.It's easier for plants. They have no memory. They just move on whatever's next. But for a person, adapting's almost shameful. It's like running away. There are too many ideas and things and people. Too many directions to go. I was starting to believe the reason it matters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is that it whittles the world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size.Life seemed to be filled with things that were just like the ghost orchid. Wonderful to imagine and easy to fall in love with but a little fantastic and fleeting and out of reach.That was her business, not mine.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P.S. Meryl Streep的旁白太好听了,记得大一买过Out of Africa的电影录音磁带,那时就喜欢上了她美妙的声音,呵呵。。。

 3 ) 《兰花贼》是考夫曼对麦基的挑衅。

《兰花贼》在我看来首先是一部结构复杂且不愿意用通俗方法表现的实验电影,其剧本结构似查理考夫曼另一部作品《纽约提喻法》,用了大量的戏中戏和故事之中套故事的元素,而不同于《记忆碎片》《恐怖游轮》这样刻意让观众理解的解构片,该片又故意混淆了其中的界限。

要理解这个片子很难,读者可以根据我说的进行梳理,影片有三个考夫曼,一个是主人公考夫曼,他在把《兰花贼》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他想不用故事和冲突表现作品,但是却灵感枯竭,甚至遭到了导师麦基的责骂,于是自己幻想出一个弟弟,采用通俗方法进行创作,自己则很抗拒最后“弟弟”出了车祸而死,而他弟弟的死代表着考夫曼的思想由分裂变成统一的状态, 他决定把故事编写成了一个通俗的故事。

其二则是考夫曼因为接受了麦基的训斥和建议后在剧本里创造的编剧考夫曼,让编剧考夫曼编写故事同之前的兰花窃贼和苏珊的故事融为一个故事,故事中考夫曼的弟弟是真实的,是一个想成为编剧的年轻人。

所以,后半段的弟弟是真实存在的,而前半段的弟弟则是考夫曼的精神分裂分身,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前半段考夫曼和弟弟在公共场合出现明显呈现出“这是考夫曼人格分裂”的状态,经常体现在两个人只会相继说话说话,而何其说话的人则似乎也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人。

这同所有有人格分裂电影的表现手法很相似,而后半段弟弟则很明确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何其交流的人明显可以看到兄弟俩人。

在考夫曼编剧的故事里的考夫曼是故事后半段的主角,发现了苏珊和兰花窃贼用兰花只做毒品的阴谋,并且被追杀,后来因为弟弟的死而思考了人生,完成了自我升华。

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高潮点,主人公和反派,以及一个闭合式的结局。

所以,这是重合的两个电影故事,只是电影名字,主人公,演员,剧情高度的重合了而已。

第一个故事我命名为《如何改编兰花贼小说?

》整个剧情贯穿电影始终,是说一个叫考夫曼的编剧因为要把小说《兰花贼》改编成电影而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幻化出一个弟弟进行自我争辩,他自己坚持要用艺术的,非通俗故事的,非好莱坞的方式改写剧本,但是另一个我却编造出很多好莱坞通俗剧的方法,知道他见了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后,遭到了后者的训斥,并且麦基给了他建议: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故事,要用冲突去说故事!

于是他的“另一个我”占了上风,而给主人公致命一击的则是一场车祸,这是一个严重的“故事”,直接造成了“另一个我”的死去,而考夫曼收到震动,于是和“另一个我”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通俗编剧。

第二个故事我则称之为《兰花贼和编剧》,是考夫曼写的剧本,描写的是一个兰花贼和写他的小说作者苏珊的爱情,苏珊听取了兰花贼的故事,深受感动,并且爱上了他,后来一个编剧考夫曼想写他们俩的故事,并和自己的弟弟产生了冲突,俩人在关于这个故事要艺术还是通俗上产生了分歧,考夫曼听了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演讲,麦基给了他建议: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故事,要用冲突去说故事!

于是兄弟俩去调查苏珊和兰花窃贼,发现他们俩利用鬼兰制造毒品,并被兰花贼和苏珊追杀,最后弟弟车祸死了,而考夫曼也明白了人生道理。

这两个故事其实互相独立,只是有很多相似的重合点而已,这还带出了第三个考夫曼,本片的编剧查理考夫曼本人!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故事,而是一个很实验的电影作品,其终极目的是在嘲笑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经典剧作方法。

很显然,考夫曼本人是排斥经典好莱坞剧作方法的,从他之前之后的编剧作品中也能看出,比如《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或者《纽约提喻法》,而麦基的《故事》则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编剧艺术必须要学习的功课,是经典的电影编剧教材,我对两者可谓都很熟悉,片中的“弟弟”和片中的麦基所代表的是经典的好莱坞剧作方式,考夫曼用了这么一种方法嘲笑了麦基,“弟弟”说好莱坞经典剧作应该让主人公做了很多事情后,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干的,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也是麦基所欣赏的“强有力的戏剧转折。

”而从考夫曼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到,如此“强有力的转折”,但在考夫曼的电影里,对比之前故事的诗意和深度,显得如此的虚假和做作。

考夫曼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借主人公口,说:影片为什么一定要有高潮?

要有大反派?

然后有追杀,死亡,主人公的顿悟,爱情线的调剂,人生道理。

他在片中让“麦基”驳斥了这个观点,却在结尾让主人公把这些元素挨个表现了出来,结果果真很恶心。

故事的前半段是考夫曼自己想要的故事效果,但故事到了一半以后,则就是考夫曼刻意模仿“经典好莱坞剧作”的模式,让人明显觉得后半段比前半段恶心,以此来反击麦基的观点,这是这个电影的关键。

但我还是用麦基在《故事》里划分故事的方法来做总结,电影中的两个故事,《如何改编兰花窃贼小说》是一个典型的小结构故事,剧中考夫曼编写的《兰花贼和编剧》则是一个大结构的故事。

而整部作品则是考夫曼对麦基模式嘲笑的反结构作品。

 4 ) 终极剧透

主角就是查理·考夫曼,处女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正在拍摄中,美女制片给了他新工作:把小说《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

大家都对这个天才编剧寄予厚望,而实际上查理正面临严重的信心危机:感情失败、身材走样、江郎才尽,加上社交障碍,生活像一滩烂泥。

他立志忠于原著,将《兰花贼》改编成一部纯粹以兰花为主角,展现兰花至美的电影,不让好莱坞俗套毁了它。

然而跳脱窠臼并不容易,查理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极度痛苦。

更糟的是,长年寄居在查理家的双胞胎弟弟唐纳德,一时兴起也当起了编剧。

游手好闲的唐纳德上了编剧速成班后,将查理最不齿的好莱坞畅销公式一番拼凑,迅速写就一部商业片《三面人》,居然大受欢迎,甚至在查理的上一部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片场上交到了女朋友。

查理痛苦地看着唐纳德凭着粗制滥造的剧本左右逢源,备受煎熬。

随着查理不断翻阅原著《兰花贼》,故事引入了另外两个主要角色:小说作者苏珊·欧莲和兰花贼约翰·劳许。

颇有名气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因盗窃兰花案的专题采访与劳许结缘。

离经叛道的劳许有苏珊没有的特质:强韧、质朴、自由奔放。

可以说是劳许唤醒了苏珊的内心,令她写就憧憬着美和自由的《兰花贼》。

而查理正是想在改编剧本中表达这种执念,只是苦于无法化为文字。

查理鼓足勇气最后一搏去纽约访问苏珊,临场却再次落荒而逃;他甚至去参加唐纳德推荐的编剧速成班,并私下向讲师麦基请教。

麦基否定了他的全部构想,留给他一句话,“只要结局好,就全部都好,前面再烂都无所谓”。

查理进一步放下面子向弟弟求援。

唐纳德义不容辞来到纽约帮助哥哥。

他冒充查理访问苏珊,回来后一口咬定苏珊和老许间有暧昧关系;然后用望远镜偷窥苏珊,查到她明天要去迈阿密。

查理无法忍受弟弟粗鄙的思考模式,正打算让他退出时,却发现劳许创办的色情网站首页赫然贴着苏珊的裸照!

一段倒叙,劳许盗采兰花竟是为了提炼迷幻药,而他和苏珊也确实有染!

查理和唐纳德追着苏珊来到迈阿密,又一路跟踪她来到劳许家。

查理亲见苏珊跟劳许正边嗑药边嗨。

未及查理平复震惊,他就被苏珊和劳许发现了。

纯朴的劳许毫不介意,而苏珊惟恐自己的名声和前途不保,决定 “杀了他”!

影片已经由文艺片转入了查理曾全盘否定的好莱坞大片。

床戏和毒品之后,开始了追杀、撞车、沼泽遇险……最后在鬼兰生长的沼泽地中,劳许被鳄鱼吞食,唐纳德也撞车身亡。

苏珊崩溃痛哭,下落不明;查理终于完成了剧本,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女人表白。

《改编剧本》借一对孪生剧作家讽刺了好莱坞剧作界所代表的现代社会的荒诞,查理在与臆想中人、书中人、现实中人的一番纠缠中,最终“妥协”,“杀死”了自己的另一面唐纳德,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背弃了初衷,用开场立誓坚决不用的好莱坞式俗套结了尾。

 5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聪明的、睿智的、精确的电影。

斯派克·琼斯把两种生活、两种人格展示在了银幕上。

当然,它更伟大的地方时和现实生活有了交集。

——《芝加哥太阳报》不论是《傀儡人生》还是《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把电影拍得是那么自然和流畅,丝毫看不出来他有什么疑虑。

——《综艺杂志》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这个充满智慧的、而且充满激情的剧本。

除了剧本以外,斯派克·琼斯的导演技巧和几个主角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滚石杂志》幕后制作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为把自己写进了剧本,很多观众都在好奇,究竟查理·考夫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么一个疯狂的家伙,有着这种疯狂的举动。

面对着这种疑问,查理·考夫曼说:“是的,电影里怎么拍的,我在现实生活里就是怎么做的。

把自己放在剧本里,是我选择编剧这个职业的契机。

查理·考夫曼以为编写剧本儿渐渐崩溃,最后自己成了影片的角色,这是真生活。

至于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我,他在外形上和我是很不像的,但是他的忧郁的神情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陷入绝境的编剧,这就足够了。

”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凯奇来扮演考夫曼,导演斯派克·琼斯说:“我在找了很多演员之后,才发觉我要找的不是外型上像考夫曼的人,而是我头脑中的考夫曼。

他有着某种自省的意识,同时还有自残的倾向。

所以我不能找什么肌肉男,要找个看起来心事重重的人。

很自然地,我就想到了凯奇,我很喜欢他以前拍的电影,我知道,找到了他,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要扮演一个真实的人物,首先要去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和姿势,这样才能做到形似。

考夫曼说:“我没有看到凯奇饿表演哪里像我了,但是所有人都说他把我模仿得很像,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发现他模仿我了”。

导演琼斯说:“凯奇还是模仿考夫曼了,这是在银幕上扮演一个真人的第一步。

我们既要把考夫曼扮演像,又要把剧本上的那个叫考夫曼的人物塑造出来,难度着实不小”。

  演技派明星  影片阵容殊为强大,除了曾经指导了影片《傀儡人生》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和创作过《傀儡人生》和《危险思想的自白》等剧本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外,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考克斯,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玛吉·吉伦哈尔等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也使影片增加了很多看点。

  对于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琼斯说:“这是我期待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尤其是与斯特里普的合作。

她扮演的苏珊·奥尔琳是一个冷淡的记者,对采访的事物漠不关心。

我需要一个女演员表现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而斯特里普的那张巨人千里之外的脸恰好就是对这种性格的诠释。

她是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她不会到了片场再翻开剧本找感觉,她会在家里就把一切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一到片场她就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影片刚开拍的时候,我看到她还会有点紧张,因为我不怎么了解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导演。

不过她是很随和的一个人,几天之后,我也放松了,和她的合作很顺利”。

谈到凯奇,琼斯说:“和斯特里普一样,凯奇也是那种勤奋的演员。

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少见,而大多数演员如果真的有一番成就的话,靠的还是勤奋和努力。

凯奇每天都会早早到片场,给自己做一些准备工作。

因为在电影里,他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查理,一个是唐纳德。

所以戏份很重,不管怎么样,能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各方赞誉的剧本  近些年,查理·考夫曼可谓是好莱坞最当红的编剧。

2004年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2008年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都让他大出风头,当红程度堪比明星。

谁也不知道这个身高只有1米64的“小家伙”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在看过剧本之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编剧绝对是有雄心壮志的——而我恰恰就喜欢这点。

剧本写得非常紧密,情节、对话都密不透风。

也许我曾经接触过的,与之最相似的剧本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也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

”面对着剧本,凯奇表示这是他做演员以来扮演难度最大的一次经验。

他说:“我要在电影里扮演两个人,一个是以编剧考夫曼为原型的角色,还有一个是虚构出来的他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难度很大,不过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安排。

查理是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这个剧本的妙处就在于它和我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剧本完全不一样们特别有新鲜感”。

  导演斯派克·琼斯对剧本和编剧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和他(考夫曼)合作过《傀儡人生》之后,我就一直在期待着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后来我看到了《改编剧本》的剧本,惊为天人,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拍出来。

考夫曼一开始还觉得这个剧本是没有办法拍成电影的。

但是在多方努力之下,电影还是拍出来了。

我真不知道今后如果没有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我还能不能拍出出色的电影”。

 6 ) 精分的编剧家

第一次觉得有那么一点喜欢考夫曼。

这是一部关于花的电影。

一开始觉得像巴顿芬克,你知道的,创作焦虑那一套。

到后来发现不是,是关于热爱。

独属于一个人的热爱,与他人无关。

但这也不准确,不然就不考夫曼了。

凯奇绝对是现今还活着,而且还在演戏的演员当中最nb的之一了。

感觉表演肯定参考了伍迪艾伦,小老头的叨逼叨,敏感,口吃还有you know,简直一模一样。

当一个编剧开始精分。

说实话,如今对我来说,怎样的结构都已经不新鲜,什么样的高概念我都已不怎么感兴趣。

虽说故事为王,我从不否定,并且爱死那些好剧本好节奏的电影,也坚信一个电影的成败就在于故事。

但不一定drama,听起来像在装逼,但事实便是有的电影能让你看了之后感觉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木偶,你看的角色变成了自己,这很荒谬,也很舒服,比做自己他妈的舒服多了。

其实想说的也没那么多,肯定也没那么喜欢考夫曼。

他像一个欧洲的导演,相比起来,同样自编自导,斯派克琼斯拍了她。

考夫曼拍了纽约提喻法。

一部接地气,一部看不懂。

我承认自己境界不够。

但,真的重要吗,那些玄虚几分装逼,几分表达,几分羞涩,几分内敛真的分清了吗?

最后,考夫曼总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人感觉两个小时过了很久。

久到自己都不再是自己了。

 7 ) 何弃疗的查理·考夫曼

本片结尾,查理·考夫曼在车里用一句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宣告自己最终放弃治疗,他知道自己无力用一个意识形态的心灵鸡汤包装一个标准的好莱坞故事了,但他也不在乎了。

这里“意识形态”用的是它比较原始的意思,“错误的观念”。

阿尔都塞曾拿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比方说现在我们现在有一些科学原理解释打雷闪电的成因,但这之前人类就只能用雷神敲锤或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些神话故事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阴谋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例如说王朝灭亡因为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又因为土地集中,基本就属于一种阴谋论,把一些可能相关的事情用因果律串联起来,让人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啊”,但实际上相关性推不出因果关系。

可是“无巧不成书”,电影的本质就是制造意识形态的,例如库里肖夫著名的蒙太奇实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事实上的逻辑关系,全靠观众脑补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意识形态就是在两个镜头之间被创造出来了,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意识形态就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我们晚上“怕鬼”的意识形态就是因为夜晚周围的视觉信息缺乏,亲王在知乎上对“如何克服晚上怕鬼”的解答就是,尽可能脑补四周的信息。

同样,张戎深知打破对毛主席的偶像崇拜,首先是补充他生活上的细节:他不爱洗澡,不刷牙,而且便秘(请花半小时想象你偶像便秘时的各种情景)。

《爸爸去哪儿》据说一集要拍摄1000小时的素材,最后只播出90分钟。

看真人秀节目的时候,我都想到《爱在黎明破晓时》里 Jesse 在火车上对 Celine 说他的电视梦想:找365个人,拍他们24小时的生活,起床洗脸刷牙做饭洗碗等等,每天播24小时连播365天。

Celine说谁会看这种无聊的日常生活,Jesse说这叫“每日诗意”(poetry of day-to-day life)我们想想如果《爸爸去哪儿》完整播放1000小时素材会是什么效果,不要配乐也不要配可爱的字幕,我猜完全是一场灾难,因为抹杀了意识形态成长的空间。

田亮亲身经历 Cindy 说“生日快乐”的时候表现尴尬,但回看节目的时候就泛起泪花,节目比现实要感人得多。

《感动中国》这类鸡汤节目,用几个镜头就交代了一个人几十年,意识形态在镜头之间野蛮生长,难怪观众看得稀里哗啦。

好了,最后要说查理·考夫曼为何要放弃治疗,不听 McKee 的话,安排一个精彩的剧情,再讲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呢?

在他的《纽约提喻法》里似乎给了我们答案: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 And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play it out. Just try and figure out your own divorce. And they say there is no fate, but there is: it's what you create. And 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 And so you spend your time in vague regret or vaguer hope that something good will come along.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connected,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whole,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loved.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angry,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fucking sad, and the truth is I've felt so fucking hurt for so fucking long and for just as long I've been pretending I'm OK, just to get along, just for, I don't know why,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前面是说意识形态之不可能: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后面是说心灵鸡汤之不可靠: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因为考夫曼的 loser 感深埋心间,所以他放弃 McKee 这样成功人士的治疗的理由只有一个:说到底谁不是 loser 呢?

你对整个人类来说有何意义,整个人类对宇宙来说又有何意义。

Indeed,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8 ) 可以很差可以很棒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头的部分有独立制作的气质,非好莱坞式,不要撞车、谋杀、 床戏,只是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关于花;而随着主人公本身越来越纠结的情绪,电影的整个情节完全走入了另一个反面,好莱坞式的情节:忽然的谅解、秘密被发现、灭口、撞车……但有趣的是,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被作为编剧的主人公本身的改变预先预知。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表述清楚。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电影的主线纠出来,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编剧,从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开始,由于思维停滞而陷入困境,求助于编剧大师,得到要让电影有戏剧冲突云云,忽然矛塞顿开,最后完成了剧本。

于是就在批判、讽刺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整个电影由平缓而富有魅力走向庸俗而刺激的反面。

如果说这是编剧或导演想表达讽刺效果的企图,那么我表示遗憾和唾弃,因为这只表现出了他们无法将简单的电影成就的浅薄,他们也如主人公一样,期望做一部非好莱坞的电影,却最终无法把握,而做成了个虎头蛇尾的影片。

但又心虚的把自己的不甘昭然天下,似乎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曾经的努力。

几个演技派的大明星的表演也配合的刚刚好,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双“包容一切忧伤的眼睛”诠释的让人惊叹,而片末却因为剧本的原因表演的就像一个过气的女明星,但我把这个归咎于剧本本身,在片末几乎没有给她留出表现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的平庸归于特别,可以把它的讽刺归于心虚的自我辩护。

但是不管怎样,我这一篇感情矛盾的影评的结尾是想说。

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

 9 ) 人生路,美梦似黄粱

这是部闷骚的电影。

整部电影,剧情稍显混乱,本来就是故事套故事的一个故事,稍不经意便会被故事里的事晃晕了,你会分不清哪些是故事中编剧所想象的故事哪些是实际编剧讲的故事。

不过认真看完后还是能理解编剧所讲的这么个故事来。

一、有关人物 四个主人公,有三个和影片编剧同名,苏珊、查理考夫曼、唐纳德考夫曼。

苏珊真写了《兰花盗》一书。

查理考夫曼是不少佳片的编剧。

而唐纳德考夫曼,只是查理虚构的一个分身… 尼古拉斯凯奇分饰两角,查理和唐纳德这对双胞胎兄弟。

影片中查理闷,唐纳德骚,一起便是典型处女座分裂闷骚男考夫曼。

正因为如此,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闷骚的。

也许文艺片就是如此吧。

二、生活与激情 影片中苏珊在书中写道“我也想对一件事充满激情,我想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 查理问老师,一个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没有结局,就象现实中平淡的故事怎么写?

老师当场就怒了“噢…这位先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每天有事情在发生,有战争,有饥饿,有贫穷,有人相爱,有人分离。

孩子还在吸吮死去母亲的乳汁,有人为了爱情背叛朋友。

噢!

先生这个世界天天有冲突,天天有高潮。

你却想写一个苍白无力,没有冲突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浪费我宝贵的两小时?

” 然而,平淡才是人生活中的主调。

激情,高潮,冲突只占极少的时间。

当然人与人不尽相同,苏珊小说《兰花盗》中的主角约翰就不停的变换自己的爱好,热带鱼、乌龟、化石、兰花等,来保持自己的激情。

而对于苏珊,这些能提供激情的东西更多时候就只存在于瞬间。

“生活中有很多像“鬼兰”一样的东西,充满诱惑,让人们轻易地就爱上它 …… 但是又有点虚幻,转瞬即逝,让人难以琢磨。

” 没有什么激情是永恒的,激情只存在于瞬间。

这东西确实象“鬼兰”,尤其是制成毒品的“鬼兰”。

三、梦 回到查理的那个问题,一个故事,平淡没什么,但没有结局。

那只有一个可能,故事并没有完结,仍在发生。

这样的故事看上去,更象一个梦。

梦,不是真实的,只存在于想象中。

鬼兰是约翰的一个梦。

他还做过很多梦,热带鱼、乌龟等等。

约翰,是苏珊的梦。

苏珊更向往的是那种生活,充满激情,对很多东西都热爱追求过,然后又转入下一种热爱。

苏珊,是查理的梦。

不过,那仅仅是查理从《兰花盗》里看到的苏珊。

做一个好编剧是唐纳德的梦,当然也是考夫曼的梦。

他已经成功了。

而我们这些观众,看的这部影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梦。

前面平淡,结局荒诞,台词让人感悟。

只看前面,那确实是查理要写的剧本,平淡,什么都未发生。

结局,则是老师教给唐纳德的手法,性、毒品、暴力追杀。

结尾处两兄弟对爱的谈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则是标准的考夫曼式感悟。

梦,只是自己想当然的。

约翰对于那么多爱好,真的是热爱?

还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利益?

苏珊真的对兰花感兴趣?

查理是真的想改编剧本还是因为苏珊给他鬼兰般转瞬即逝的诱惑?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不能从他人的一个梦中推断出背后的真相。

查理不能因为《兰花盗》一书就认为苏珊是那样,那么简单那么美。

苏珊也不能因为约翰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而认为约翰对鬼兰的寻找是为了保护它们。

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我们不能从一本《小团圆》就认为张爱玲是那样的。

当然,这事已无从考证。

我们不能从十四本小说就得出金庸就该那样。

当然,这事已不用考证。

很多东西都是如此,你的印象只是你的想象,只是你的梦。

思来想去,人生数十载,不过梦一场。

什么在你的梦中?

你又在谁梦中?

人生路,美梦似黄粱

 10 ) 高明的錯覺 :蠱惑天才 Charlie Kaufman

電影裡曾出現過這樣一句台詞:“Donald你真的是一個電影劇本的結構大師!

” 我們可以直接認為,這是電影編劇Charlie Kaufman對自己的評價。

這部電影裡,大量的情節對白流露著對電影編劇導師麥基的明嘲暗諷,認為他這種書寫手法流於俗套,然而就這部電影而言,各段故事卻又都是麥基式的經典故事模式:俗套的多重人格(這種手法甚至在電影裡被以對白的形式直接嘲諷)--Charlie和Donald兩個性格迥異的胞兄弟,很明顯是一個劇作家的兩重性格,一個外向開朗,寫作卻相當淺薄,一個不擅交際,寫作則追求不落窠臼; 人物獲得頓悟--Charlie從他弟弟之死和他臨死前的一段話裡獲得頓悟,人物在電影前後得以改變; 俗套的愛情戲--Charlie開頭膽小,後來敢於表白,發現對方也同樣一直喜歡自己; 中產階級婚外戀:紐約客的女新聞作家困於平庸的家庭生活,與自己書寫的人物吸毒亂搞⋯⋯ 這些橋段其實都是主人公 Charlie 心目中時刻警惕自己使用的東西,然而這部電影的編劇,自嘲地把自己的名字作為主人公名字的Charlie Kaufman,則像文章開頭所言,把這些俗套橋段通過自己精湛的故事結構技巧,構築成這部精彩的電影。

因此,編劇Chalie Kaufman在這裡實質是以雜糅類型片的手法來反類型片,以反麥基的手法來承襲麥基。

而電影中的三個文本--這部電影本身的劇本,電影中正在書寫的電影劇本,電影所改編的書,交叉出三個迥異的時空,其中再插入男主人公的性幻想,各個情景相互交錯。

我們可以嘗試去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就是男主人公正在書寫的劇本,那麼這部電影就形成了一種幻覺,一種電影在 “邊寫邊拍” 的幻覺,如同一個獨裁者走在僕人鋪開的紅地毯上--僕人不停往前鋪地毯,他就不停往前走。

影片甚至有一些時候讓我們覺得走在了劇本之前,主人公在劇本裡所寫之事已經在電影裡出現過,因此他書寫所的劇本就能在觀眾心理上形成一種對已發生之事的確認和回顧,這種確認和回顧則能帶來身心暢快的安全感和輕微的時空顛倒的幻覺。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這其實是編劇Charlie Kaufman利用劇本技巧所形成的一種高明的幻覺,因為電影,和電影裡的劇本,其實它們兩者所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對等的:電影行進到30分鐘,可能只有一兩個句子(或旁白)交代這部電影的劇本的原文,然而就因為這一兩個句子所言之物是這30分鐘裡出現過的,就能形成一種 “電影在邊寫邊拍” 的錯覺。

而編劇除了在結構上營造幻覺的手段十分高明外,還擅於利用各種符號、雙關語和隱喻。

比如最明顯的男主人公和電影編劇相同的名字Charlie Kaufman; 比如電影導師麥基被抽出來作為好萊塢故事的典型符號來進行嘲弄; 比如題材上選擇 “Orchid Thief” 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裡的 “適者生存” 彷彿就對照著Charlie和Donald的處境,而 “適者生存” 所對應的 adapation ,同樣也具有 “改編劇本” 的詞義,與貫徹全片的男人公的任務一致,甚至還順道點了電影名的題。

這種充斥全片的小趣味,如同在這個混雜多個時空的濃湯裡灑入佐料,隔著衣服撓著癢,不甚痛快卻又欲罷不能。

或許Charlie Kaufman會被斥為過於賣弄技巧,然而他又的確能夠用那冷靜縝密的筆調把這多重文本的呈現方式處理得相當精巧。

我們或者可以用影片裡那俗氣的Donald、Charlie雙重人格的方式來形容這個混帳的傢伙:一位天才的的蠱惑大師。

《改编剧本》短评

已知的兰花超过三万种,有的像乌龟,有的像猴子,有的像洋葱,……有的像老师,有的像体操选手,有的像高中时候皮肤细嫩的女同学,有的像纽约的知识分子礼拜天在床上玩纽约时报字谜游戏,有的像中西部选美皇后,也有像艾米的,有的神采飞扬,有的眼光中带着哀伤。

3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演技的集体爆发 其实我觉得 查理的剧本写得太黑色了 前面狂贬好莱坞模式 结局还羞涩地给了个飙车和枪战 估计是被逼疯了

8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7.5,三个问题:最后20分钟以前的苏珊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查理是否是双重性格?梅故是否露了点?

10分钟前
  • 皮陀
  • 还行

I really hate people like Charlie Kaufman in real life, and I have to sit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for two hours for such a character. Good ending tho.

13分钟前
  • 疾走
  • 较差

偏爱式地为这个很扯的故事加到了五星,还好是在这个被编剧困扰的时期看了这片儿,还好已经被麦基的《故事》洗礼了一遍,不然挺多笑点真心看不出来了~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音乐也不错

20分钟前
  • 斯慕奇
  • 推荐

一朵兰花所造成的意淫故事。真他妈的难看。

25分钟前
  • 小可西
  • 很差

果然ccav放什么就都看不下去了

30分钟前
  • 孙道德
  • 还行

资深编剧对凯奇说,你要写一个好剧本,前面烂一点不要紧,关键是结尾一定要出人意料,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剧本就成功了。这部电影就是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的。整部影片就像那首“Say You Say Me”,之前都是舒缓的节奏,末了突然强行插入了格格不入的快节奏,但好歹做到了出人意料,就是比较囧。

35分钟前
  • mymike
  • 还行

Kaufman惯用的小把戏~

40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43分钟前
  • 戈戈
  • 推荐

好大期望然後失望。好鬼悶。「戲中戲中戲」概念好玩,配上悶情節是浪費。

48分钟前
  • gua
  • 较差

剧情的走向谁知道会是这样呢?找兰花时候的鳄鱼最后真派上用场了。但是我真的不喜欢看秃头的胖子,坚持看完是习惯。

53分钟前
  • Fantasy❉
  • 很差

没什么意思,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此类形象实在有点太多了。

55分钟前
  • Justin
  • 较差

都说没文化很可怕,看来有文化更可怕,梅姨最后全译的非常到位,本来觉得片子很枯燥,都没兴趣看下去了,结果没成想结尾会这么黑色,有点意思,CAGE的双重角色很有趣很可爱!

59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当时好莱坞还能容下这样无聊又有趣的作品……现在也不太可能了。全球电影环境都在变糟糕,是商业和艺术都用力过猛的结果。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

沉闷。

1小时前
  • 鑫鑫鑫❤
  • 较差

"And so we envy each other. Hurt each other. Hate each other. How silly is that? A heart cell hating a lung cell."

1小时前
  • Kris
  • 推荐

故事的展开方式是我喜欢的那种

1小时前
  • 小肚子✨
  • 推荐

神展開/ we're all one thing

1小时前
  • 咸梅超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