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请你花点时间去了解对方的世界。
影片的开场是弟弟教自闭症哥哥文光面试台词的场景。
从妈妈去世之后,弟弟就担负起“哥哥”角色的工作,照顾自闭症的哥哥。
哥哥文光个性敏感,不善与人交际。
尽管如此,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
文光在餐厅做洗碗工的工作,因为拿了酒杯,被辞退了。
文光去花店面试,老板问喜不喜欢花。
文光回答不喜欢,面试失败。
屡次搞砸面试,闯祸,弟弟忍不住爆发情绪,把哥哥文光搜集的酒杯全部砸碎了,却没想到哥哥离家出走了。
因为哥哥的离家出走,弟弟开始反思,决定去了解文光的世界。
直到某天,他发现哥哥有音乐天赋,哥哥用酒杯和自行车自创了钢琴,最后哥哥也实现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遗憾的是,我的文字功底还无法细腻地描绘出影片中的画面和带来的心灵触动,但我还是想谈谈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思考。
1、对方的世界,你真的不懂。
影片中讲的是关于自闭症的故事,作为弟弟,跟哥哥朝夕相处了几十年,按理说是最了解哥哥的人,可实则不然。
弟弟搞不明白为什么哥哥要去偷酒杯,为什么不好好面试,为什么...总之,在知道真相前,弟弟有很多的不满和抱怨。
可对于哥哥而言,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当中,他攒的钱也全部拿去买酒杯了,甚至为了一个小酒杯,他翻遍了垃圾场。
与其说文光有音乐天赋,倒不如说他也有守住天赋的执着。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有被情绪操控,失去理智,口不择言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为什么那么做,我们只是在乎对方做的这件事给我带来了什么负面的结果。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去看待他人的选择,用好奇心去开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二、你想要的舒服,不应该由他人买单。
影片当中有一幕兄弟两吵架的场景:弟弟很认真地请求哥哥好好对待面试,甚至调侃说,你就不能拍我马屁让我高兴下吗?
哥哥文光回应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智慧。
他说为什么我拍你马屁你会开心,你不会自己拍吗?
弟弟在哥哥离家出走之前,对哥哥是满腹抱怨,他觉得哥哥是拖累,让他失恋,处在生活的低谷中。
他把很多的责任都推卸到哥哥身上,所以才希望哥哥做点事情让他高兴。
哥哥的这一句反问,值得深思。
自己不高兴,希望别人来做点什么让自己高兴。
如果别人不做,那自己就一直不高兴。
如果把选择权交到自己手上,高兴的概率不是会高很多吗?
当自己处在低谷当中,除了抱怨对方,我们还可以选择问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让自己开心起来.学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之一。
三、生活中的善意,你随处可见。
影片中,弟弟有一个好哥们,知道文光有自闭症,仍然答应让他去自己的店里当收银员。
在文光离家出走之后,开车陪着到处去找人。
他总是陪在弟弟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他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哥哥是自闭症,就看不起这个朋友,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兄弟俩。
影片中还有一个素恩的女孩,她替文光找到了如何割裂酒杯的方法,让文光更好地校准频率,调音。
在最后的时候,她也用一句话点醒了失落的弟弟。
影片中,钢琴店老板,在知道文光经济压力之后,主动开出了分12期付款的方式,希望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到他,最后也雇佣了文光作为自己钢琴店里的调音师。
当你愿意细细去品味生活,你仍然会感受到世界上还有很多温暖的存在。
四、写在最后回顾整部影片,我对自闭症的人多了一丝了解,也让我看到了天赋的魅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句真理。
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想象力限制了可能性。
作为普通人,我们以为自闭症的人只能靠打临工来养活自己,但如果可以激发他天赋的部分,他完全是可以靠自己的天赋来养活自己。
用一句话结尾:多用善意和好奇心来解读这个世界,你会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的一部影片,评分还偏高,如果说要看出来什么东西的话,可能有点冒昧的感觉,那就是马来西亚的情感方面还处于一个纯洁的年代。
影片整体有点句流水账的感觉,在剧情方面很尴尬,只能在其中刻意的去煽情,并没有真实的体现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生活,只是在整篇幅当中描写了一个自闭患者的小世界。
有点像小学生的作文。
马来西亚电影看得不多,这次也算是开眼界或者满足好奇心吧。
实话实说,影片艺术性观赏性都一般,属于中规中矩类型。
既不出彩,也没什么大的瑕疵。
亮点在于其故事具有真实背景,给片子增加了可信性。
另外,自闭症题材也算是个看点吧。
几年前曾经去过马来,惊叹其多民族混杂独特风情。
因为华人数量不少,所以感觉蛮亲切的。
但是,不得不说,华人在那个国度里面,真的是少数族裔。
不论是人数占比,还是其在军政文商各界重要程度,均如是。
那个世界里面,占据主流的是马来人亦即那些穆斯林朋友们。
宗教作为国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几乎无处不在。
华裔人群只是其中偏居一隅,人微言轻的族群。
如此而已,喜欢那里与我们迥异的热带风情,潮湿空气中氤氲着各种热带花草异香(尤其是鸡蛋花香),夹杂着咖喱的味道。
黑色面纱上面女子顾盼生辉的黑眼眸,以及罩袍下绰约有致的曼妙身姿。
别有一番情致,令人不胜流连。
不太熟悉自闭症人群,感觉他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间不乏天生自带才艺者,而且心思单纯得令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汗颜。
也许他她们会有某种执念,但是,倒也与人无害。
总之,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打心眼里尊重并且努力理解,最差也不至于无情扼杀。
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考虑,无视也许就是我们守住做人良知和底线的不二红线了吧。
心疼弟弟的付出,那本不该是他的责任啊。
而且,看起来人生有多长,这副担子就路漫漫得背负多久远。
慨叹命运之无常,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我们除了接受,好像别无选择。
祝福所有人,包括弟弟那样一直在付出的,以及哥哥那样无辜的。
文 | 青年大红1998年,作家阿来屡遭退稿的小说《尘埃落定》终于得以出版,并在两年后夺得茅盾文学奖。
从此,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傻子少爷”的经典形象。
在阿来的笔下,这位一身傻气的主人公,却能在每一个风云际会的转折点上踩对节奏、找对方向、做对选择。
荣华富贵在30万字的篇幅中几乎从未离开他左右,甚至连爱情这种很吃缘分的东西,也不曾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过——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了荣华富贵,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就像你知道的那样,不是每一个“傻子”都会有这样的好命,也不是每一个“白痴”都能够有这样的运气。
更多被人们轻而易举归类为“呆”“傻”“痴”“颠”的人,仍然生活在遥远的大地之下、坚硬的泥泞之中、人们的视野之外。
他们拿出所有的精力,在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间,谋一个毫不起眼的平衡——有时,还需要再透支一下自我,向那些陌生而又严苛的人们解释:“我不是白痴。
”“我哥哥是自闭,不是白痴!
”影片中,自闭症患者文光的弟弟,这样说。
阿光是电影中哥哥的名字。
他有自闭症,不喜欢见工,找工作碰壁,可耳眼心对音乐和声音频率有高超敏锐力。
不过,没有钱啊,买不起钢琴。
弟弟一直在帮哥哥找工作,练习见工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
弟弟因为要照顾哥哥,没办法给女友一个未来,放弃了与女友的联系。
因为哥哥喜欢收集大小高低玻璃杯具,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拿出哥哥偷一个昂贵的玻璃大杯的照片,弟弟情绪爆发了,把哥哥收集一纸箱的玻璃罐罐一下子全部扔到楼下……电影最后哥哥自制了一个自行车架的皮管滴水的玻璃杯版“钢琴”,弹奏他心中五彩阳光鸟儿飞腾的一曲。
最后的最后,哥哥也找到钢琴店调音师的工作。
这个电影有感动到我(ಥ_ಥ):1.是贫穷与梦想。
2.是承担与无奈。
3.是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就像歌曲配乐《抽象图》,唱道:“你不是怪物,别害怕谁来欺负……”。
如此秋日,来一杯温度电影,留几滴后中年的眼泪,不枉时光。
本文将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自闭症没什么有效治疗方案,我们也不知这一群体中在某方面有过人天赋的人占比多少。
某些电影作品制造出一种自闭症天才幻象,比如《雨人》,观众也宁愿相信这些性情善良的残缺孩子——他们至死都是孩子——拥有来自天地的其它馈赠。
天才毕竟少,我们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窥视,始终是面对面如隔重山大洋。
自闭这种疾病本身,也可能促成极度专注,即便是健康人,也需要靠专注来培养才能,这或许是自闭症出天才的原因之一。
但像《光》里的哥哥文光所拥有的绝对音感,完全是老天爷赏饭的罕见天赋。
他的专注力也强烈到忽视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的程度,为收集到能发出特定音的玻璃杯或玻璃碗,他偷餐厅的杯子,抢乞丐的杯子,偷店铺的水晶碗。
弟弟在发现老天爷赏给哥哥的饭是什么之前,是迷茫、担心、甚至有些绝望的,不只成天催弟弟去面试不适合他的临时工,自己也不敢组建家庭,生儿育女。
对哥哥和自己的未来,他都焦虑。
焦虑和脆弱放在台球室上班、性格暴躁的弟弟身上,就产生混不吝的气质,这种混不吝,在他从台球室走下楼,穿过餐厅舞厅,怒斥骂他哥哥偷杯子的女监工的那个长镜头里非常生动,这场戏也暴露导演对斯科塞斯作品或香港电影的爱好。
当然,他也承接了男性电影传统里对女性形象刻画的稀薄无力。
女主角只剩下帮弟弟发现哥哥收集玻璃制品的原因这一剧情工具作用,我本来期待,哥哥失踪之后,她脸上会出现一些“怕麻烦”或真心焦虑的复杂表情,然而什么都没。
满座乘客还允许她到站后聊那么久天,是剧情漏洞,还是马来西亚生活节奏就这么慢?
导演对马来西亚的市井气捕捉得不错,虽然刻意给老鼠一个特写,不如弟弟和热心好友坐着聊天时老鼠从身后飞跑而过那么真实,片末兄弟背影走在大马路上,满地都是垃圾,画面的现实感强而亲和。
相对的,哥哥与他的自制“乐器”相处时,光线中的纯粹美感,则是梦幻、浪漫的,大银幕看来格外炫目,我们不得不被哥哥弹起玻璃制品“水钢琴”那幕高潮感动。
兄弟互动,比如说话不算话就“切掉”的笑话,富有生活气息。
弟弟在寻找失踪哥哥途中,渐渐意识到自己没花心思了解过哥哥,童年情境也暗示弟弟照顾哥哥时不耐烦的粗暴,习自母亲,看到哥哥自己回家,弟弟坐下来抽烟,手发抖,这都是自闭症病人家庭有爱、有义也有怒的真实状态,源自导演郭修篆照顾自闭症哥哥的直接经验。
哥哥最终找到钢琴调音师的工作,世间还有物尽其才的空间,这是最光明的结局。
每一个杯子都有自己的频率,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可能被人丢弃,也可能价值不菲被展览,正如我们一样。
男主角是兄弟二人,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名字叫张文光(剧中称为“光”),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张顺源。
整部剧“泾渭分明”,不论是抽象的兄弟二人的性格,还是具体到两人住所的不同和打光等等,都在表现出哥哥是一位孤独的、没人理解的、冰冷灰暗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使用的也多是蓝色等冷色调,弟弟则多用黄色等暖色调,强调弟弟的性格是积极向上的“正常人”的角色。
同时,郭修篆导演对于景色的布局也是很大胆,常常在一副画面里充斥着不同种颜色和线条,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却又不失方正。
哥哥真的是哥哥吗?
正如去世的妈妈对弟弟讲的那样“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哥哥了”,弟弟在妈妈去世的那一瞬间就充当起了哥哥的角色,他要照顾自己有缺陷的哥哥,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瞬间他角色突然的转变,导致了误解的发生,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哥哥。
“光”这个字对于兄弟二人来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名字,更是使兄弟二人误解化开的一个代表。
弟弟不理解哥哥偷杯子、碗等种种奇怪行为,哥哥也不理解为什么弟弟一直要求自己去找工作,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
也正是哥哥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一次偶然的离家出走,也导致了兄弟二人关系的转变。
这束光经历了种种曲折,从微光到普照,给兄弟俩带来了维系这个家的希望,增添了一份温暖,给哥哥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唤醒了弟弟对哥哥更深切的爱。
这束光改变了弟弟的看法,认为这种自己对哥哥的无休止的付出是值得的,这种生活也不是无尽灰暗的,有了这束光能够照亮哥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束光我觉得并没有改变哥哥,因为可能,他就是那束光。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因受拖累而“自暴自弃”的弟弟,这样的兄弟俩注定生活艰难。
弟弟为了照顾哥哥,无力和前女友结婚,最后却等来女友结婚的消息;哥哥为了制作乐器,四处捡拾、购买甚至偷盗大小玻璃杯。
弟弟常常对哥哥大发雷霆,哥哥却总是笑脸相迎,仿佛他们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曾存在过。
挣钱家养、照顾弟弟“一肩挑”的哥哥让人心疼;患有自闭症,与人交流困难的弟弟让人同情。
但误解,才是影片最想传达的问题本身。
普通人对自闭症人群的误解和偏见,才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当哥哥跑到垃圾站,从垃圾堆里挑出那个B音节小玻璃杯的瞬间,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心想着终于大功告成。
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杯子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寻迹而来的警察,更看到了怒火中烧的弟弟。
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弟弟并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愿意去深究哥哥收集玻璃杯的目的,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埋怨、责备、甚至咒骂,不惜一股脑将弟弟收集的玻璃杯全部扔掉摔碎。
直到哥哥离家出走,弟弟才怅然若失,想到曾经的往事,想到妈妈临终前的嘱托。
后来通过四处找寻和打问,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为很关心哥哥,很照顾哥哥,实际上他并不关心哥哥。
弟弟知道自己错怪了哥哥,他的不满只是情绪。
当怒气消散,房子空空,杂物洒落一地,弟弟忽然怅然若失。
好在结果让人欣慰,哥哥并没有因为被弟弟摔碎的玻璃杯而想不开,反而用近一个月时间,重新收集齐了玻璃杯。
看到门口哥哥的破烂鞋子,弟弟知道哥哥回家了。
而这一次弟弟没有抱怨,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借给哥哥想要的鱼缸抽水工具。
当哥哥做在自制的乐器前开心地演奏音乐的时候,有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倒映在哥哥的脸上和心里。
他眼里放光,嘴角上扬,那一刻哥哥就像个孩子。
弟弟轻轻关上门,不去打搅哥哥的演奏。
我们也终于知道哥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的原因——他不过是像弥补小时候的遗憾,以此祭奠妈妈的爱。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就像女主说的,文光也有值得认可的地方。
而这一次,哥哥也凭借对乐音的敏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调琴师。
他终于有能力好好挣钱生活了。
单从题材来说,自闭症的故事可能不那么吸引人,因为存在偏见和误解,多数人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部片子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代入弟弟的视角去深刻理解自闭症人群的世界: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或者真的“弱智”,而是对世界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看法,他们纯真无邪,同时懂得坚持,不知气馁,而这些品质反而是我们普通成年人自愧弗如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即便上帝给自闭症人群带来了许多痛苦,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诸多伤害,但当无数个文光亮出他们的闪光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成为了某些方面的天才。
忠心希望现实中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让自闭症患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棒的马来西亚电影,一开始以为是台湾电影,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太像了。
影片的核心理念我很喜欢,也就是那个女孩子讲的:虽然他看起来不太正常,但是我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一定有一小部分能被大家所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生活中,每个人的存在都会有他发光的地方,哪怕他看起来不太正常。
就像故事里的文光,他天生就对声音很敏感,这就是他热爱的地方,也是他的天赋。
可惜的是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弟弟起初并不了解,虽然他一直试图让哥哥在生活中独立,但也只是给他安排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因为在普通人看来,他就只能干这些事。
故事来源于生活,相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才被埋没,因为他们看起来不太正常。
这部影片有个有优点就是,很细腻的表现出自闭症文光第一次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对声音的敏感,让人感觉就像在黑暗之中发现了一道微微打开的门缝透出的一点光。
我觉得这种细节的处理特别能显示出视听语言的水平。
一方面导演自身需要对声音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方面也需要他对自闭症的理解,事实确实如此,影片结尾的字幕“致敬我的哥哥”和片花能看出导演为什么能捕捉得这么准确,他的哥哥也是自闭症,而他对音乐应该也有一定的修养。
所以说导演对生活理解的透不透彻是能直接反应出在他的作品里的。
说点题外话,为什么现在一些直接高考考北电的导演很难出优秀作品,因为尽管他们很喜欢,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很难让他们去用心理解生活。
打个比方,一位导演为了讲一个收破烂人的生活,于是他也去收了两个月破烂,从精神上讲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真能表达得好吗?
很容易陷入形像神不像的境地里。
因为导演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其实是有后路的,干完两个月他可以全身而退,尽管他并不这么想,但他真的很难去理解一个真正收破烂的人没有退路的生活,这些用五官无法去感受的东西才是一个故事的核心。
就像这部影片的导演的哥哥也是一个自闭症,所以他才能全身心的,没有退路的投入,去理解自闭症,这种体验是不一样的。
这个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算完美,我只是说一点我很喜欢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我没记住,也没去细想。
我接受不完美,哈哈哈。
真实而温情的故事最动人,甚至不像一部电影,而是生活的片段。
虽然是关于自闭症的主人公,却丝毫没有卖惨,画面从里到外透露着“光”和“美”。
最后的钢琴水碗,简直就像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画面极美。
我的朋友开开是一位资深的自闭症学校老师,她告诉我: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沟通系统。
电影展示了完整的.主人公何光的世界,他的世界有音乐、有向往、有爱情亲情友情,一切都那么美!
故事里的音乐也太好听了吧!
在旋律中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故事的内核是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自闭症患者最不善于沟通,却给了我一种沟通的启发:只要是愿意去了解一个人,就可以实现!
方法是去问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想要实现什么。
这样就能走近别人的世界去理解她了观影中有三次几乎要飙泪,日常的对话却意味隽永:1.“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2.“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努力的和他一块儿生活,却从来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去看看,了解他在做什么”3.“你不了解我的世界,我也不了解你的世界,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如果和你一样,我不就少根筋了吗?
”影后交流环节一如既往的出彩!
大爱电骑老师,让我知道为什么东南亚影片,日本影片,台湾影片的感情那么细腻,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小的岛屿,所以着眼点也小,观察也就更深入。
前面铺垫得不错,玻璃钢琴感觉过于浪漫化,显得不真实
以前有一部钢的琴,这是部湿的琴。
一般般吧,自闭症的人真是不好过日子啊
我好像不明白。
把美化后的伤口用力揭开,很值得落泪,但一部电影不应该也没必要这么拍。
很喜欢这种平实的故事,很感人,画面好美。导演根据哥哥的真实故事创作,片尾曲用的是妹妹的郭修彧的《抽象图》。三兄妹都好有才华!
个人的话不是很喜欢,剧情有点大众
画面细腻 情感表达太粗糙 我不清楚看到老泪纵横是种什么体验 演员自闭症演不好 会有种白痴的感觉 单从亲情线做故事线索可能会引起共鸣 想看文艺温情片的可以忽略了。
把目光投向生活在天气不那么晴朗世界里的人们,兄弟情谊很感人,不是奇迹,是爱让这个世界有了光
一般般吧
传统的悲悯,新的东西只有奇观一处,根本不叫成熟
电影不是导演用来宣泄个人情绪的工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才有意义!
【2.5】题材的处理不太行,过度依赖于煽情场面致胜,这本身就算不上什么高明的手段,况且对残障人士生活困境的关注一再被创作者的爱与善意干预,致使题材进一步失去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平庸且镜头语言也很一般。
我比较不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宛如小清新鸡汤mv的镜头,故事本身是有潜力的,结尾看到真实哥哥的镜头感觉比剧本要精彩
2024.9.4
本片全程四平八稳,可能观影的过程会比较乏味,但兄弟俩的感情实打实的感动人。自闭症哥哥对弟弟的依赖,弟弟对哥哥的不离不弃,两人打打闹闹,插科打诨,饱满的亲情全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里流淌出来。
导演对情感与光、音的感知都挺好的,但是电影的那些幻觉、视觉的呈现都太刻意了,让整部影片的整体润色起到了负作用。
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马来人民讲中文就是这个感觉,主角的口音真的太劝退了,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