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妇女节法国上映了欧容的《我的罪行》,似乎是应了男女平等的主旋律。
30年代的法国,除了主角两个花一般美好的年轻女孩,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律师。
一个金发,一个黑发。
一个是聚光灯的中心,一个是机智多谋的助攻。
在一群vieux cochons老白男之间周旋,经典法式喜剧笑点。
再加两个年轻男子台词浮夸,无脑憨憨。
有的女人是爱情故事的中心,有的女人只能是在背后默默付出。
Madeline爱情事业双丰收,Pauline只收获了事业,最爱Madeline的明明是Pauline。
于佩尔阿姨演的Odette Chaumette每次夸Pauline,孩子就笑逐颜开。
其实没有哪个女人不美丽,不值得被爱除非这是讽刺喜剧,不然这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展现男性的特权,女性甚至连竞争的尝试都没有尝试。
顺理成章的异性恋,和只能隐忍的同性之爱。
果然是女孩子才是最白给的,对对方好不求任何回报,最多a kiss on the forehead总之就是一部法国国民全家欢的电影,很法国的价值观和笑点。
虽然是30年代的背景,但今天的巴黎骨子里又有什么不同呢。
甚至皮相上都没有太大变化,城市景观依旧,Passy房价还是那么贵,Avenue Frochont也依然如旧。
词依旧分阴阳性,l’avocat也没有变成l’avocate所以真的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吗?
最多反性骚扰罢了,而且巧妙加工包装后因祸得福了。
然而在爱情面前,女性根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不要说和男性平等竞争了,甚至都不在同一个赛道上。
女性太受伤害了。
妇女节不仅是每一位女性的节日,为妇女争取权利,也是为每一类型的妇女都争取权利。
连着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八点档黄金时段,可以看到法国观众反应,中老年人们还是挺喜欢的。
第二遍是午夜场,人就少多了,或许大多数中老年人都睡觉了。
精彩绝伦的童话故事,美妙至极的法国胴体🌈🌈真的存在那种只爱一个女人的男人吗?
当我想到这个问题时,想起了开篇小胡子先生因为她的罪行省下了七百五十万。
可是你是即使她的罪行被揭露,小胡子先生还是省了……看来也许真的存在找到真爱并愿意守候一辈子的男人吧?
好像成为这种,笑容和蔼又有些猥琐,举止优雅成熟但还是童心未泯同时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智慧的男人。
果然只是童话故事啊……另外律师好像确实有些喜欢女性,可能是bs吧。
暗示不是很明显所以就不瞎猜了❄️❄️关于片中一些很奇怪的论点,主角方应该着手于她的罪行本身具有正当性,不会成为女人犯罪的借口而只是女人保护自己的方式。
(当然片中也中立的提到了小希当年就是拉拢女性来过得德国选票的)检察官则不应该否定正当防卫得合法性,而是讨论她的罪行是否是正当防卫那么简单?
不过中段也有交代法官和检察官那么急于给女性判刑是因为多名女性犯案都被判无罪,怕女性不再敬畏法律(后文也确实又发生了这种事)9/10
上世纪30年代时代剧既视感,大把摄影棚 少量小城外景(*¯︶¯*) 从房东催债开始就预示本作就是一个荒诞喜剧法官调查荒诞诙谐, 比如疑犯A 不在场依据是在法官家吃饭, 法官本人不能作证 要彼此配偶 还有门房 仆人作证。。。
哦, 还有法官加家的狗╮(╯_╰)╭ 接着法官大人审讯 与狗仔有的一拼, 脑动大开 令人大开眼界 此后女人主动认罪 理由是没钱付房租 监狱免费(  ̄▽ ̄)σ 此后的庭审进一步升级 公诉人逻辑漏洞百出 证人千奇百怪 观众各种吃瓜现场 比如女主与辩护律师共享一张床(*^ー^) 所以关系不正常。。。
无罪释放后 真凶一个默剧资深演员居然现身。。。
真相大白 (*^ー^) 又一场荒诞故事拉开帷幕。。。。。
老实说, 本作有太多标签不正确 或者说耐人寻味的东西 荒诞不经啼笑皆非。。。
比如说演员阵容基本都是白人演员, 在当今标准似乎是非常不正确的事情。
而故事 脚本 对话 明示 暗示 也似有若无的热门主题的调侃 但是可是然鹅, 如果纯粹的把它当成荒诞剧 图一乐 不失为一部相当上头的作品。。。
普通人而已, 快乐至上<( ̄︶ ̄)/
#CineLumiere 一部彻彻底底的黑色讽刺喜剧,好喜欢,欧容真的好强。
影片的视角非常独特,很大程度的探讨了女性如何在父权社会中挣扎的走出一条路,剧情中两位女主在庭审上利用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并且借此获得了极高的影响力,不光是讲述了司法的不公正也极大的讽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张力拉满也不失娱乐性。
结尾明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但台上呈现的也不失为一种信号。
电影的结构设计也非常棒,影片以剧的开场做开场,以剧的结尾收尾,中途由黑白搬演的形式呈现出的默片效果非常棒!
还有中途的黑白片场的设计就切换,影片内部感觉带有着30年代有声对无声时代的致敬,同时两位女性角色塑造也是与此对照。
角色上,几位女性角色塑造的实在太棒了,女主角把一位聪慧天真的形象塑造的极好,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也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而于佩尔饰演的真正凶手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那种不羁的气质实在是太厉害了,完全的将这个复杂的角色刻画得鲜活异常,而且结尾处的搬演拯救也似乎展现出了一种表达。
片中的女律师应该是隐晦的阐述了同性之恋的表达,一起睡,一起洗澡时的眼神都是藏不住的。
片中每一个男性角色都是十分的生动形象,比较有趣的设计设计了唯一一位比较“正常”的男性也有着一种独特气质。
视听上,依然是复古的美学呈现,色彩整体是暖色调,服装和布景都异常精致,室内的镜头运动还是蛮不错的,几场关键的正反打和对称构图的“共谋“设计的也很美。
有一幕打破第四面墙的直视镜头还是蛮有力量的。
法院那场戏的设计也蛮有意思的,室内的镜头切换,男性被放大,效果很好。
配乐有听到爵士乐,整体还是很契合视觉呈现的,调侃部分的音效设计也很不错。
法盟刚黑灯就看到一只小老鼠,然后回家的地铁又碰到一只搭便车的鸽子,真的是与小动物有缘的一天。
复古美学特别舒适,黑色幽默玩儿的很溜。
啥叫丧事喜办各取所需,如果献祭邪恶资本家这么好使的话,是不是可以定期消耗一波儿让大家皆大欢喜一下。
女权的前提是女性经济地位历史性的大幅度提升,否则就是在沙滩上盖城堡。
没有经济独立,女权的实现还是会面临根本性障碍。
结合当下,性别政治如果成为了榨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这种矫枉过正在某个历史时期是否是合理和必然的?
恐怕这个才是我的真正罪行我的罪行:7.6分。
2025/南京/法国影展-3/10。
欧容的这部女性主义新片有点顽皮,有点反套路。
当看个开头,觉得要往女权方向一去不回头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来个反转,强行加了悬疑桥段。
在强调女性权益不容置疑的同时,讽刺和反对了过度求偿导致的社会公平受损;用舆论肆意关注给小明星当事人带来的,恰好需要的,人气流量红利,来暗示和担忧更多情况下,普通当事人会面临的,来自媒体的二次伤害。
在我看来,本片与电影节上看的,同样来自法国的《曼妙之旅》在女性合理性犯罪题材上有一体两面的呈现,但显然本片的戏谑、跳跃和娱乐性明显更挑观众,我接受起来会困难一点。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以各种负面对比形象出现:职场PUA施暴、感情左右摇摆的懦弱,生活中现实的利己,主要为了突出女性的聪慧、同情女性的困境。
当然于佩尔的出现又来中和搅局一下,示意人心波诡云谲,女人同样狡黠,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整部电影有一种布朗运动般随机呈现的错落凌乱,看着会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始终难以摆脱冷眼旁观的距离感。
这是一部非常老式的电影,无论是剧本、摄影、美术、表演、台词……老式得有些陈旧。
如果导演借助女性主义来故作深刻,大搞煽情,平衡一下喜剧和辩论的部分,再来个大团圆或大悲剧的结局。
现今西方电影环境,自然会获得大量拥簇。
但导演没有,他的电影总有一种在某个主题下疯狂试探的感觉,比如之前的《登堂入室》。
而这部电影中他把利益摆在了性别之上,女主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身利益,其模仿者也是如此。
性别此时已经可有可无,甚至还继续发问,性别特权会让少部分人暂时获利,后果最终由该性别群体分担。
比如女主这次主动认罪引起的各种谋杀案,会降低整个社会对此行为的包容和同情。
女主一开始反抗是因为大制片人要潜规则她,她不认罪是因为她是受害者,接着又认罪是因为她是受益者,女主厌恶其男友用妥协换来的二人在一起的可能,但她之后为了和男主结婚,甚至主动献身老男人。
富二代男友与门当户对的家庭取消婚约、不惜与父亲闹僵的决心,反而是女主的忠贞(男友不知情)。
导演在疯狂试探:女性需不需要靠女性主义来获得应有的权益,比如忽略性别,只讲人应该靠人权来获得权益。
女性靠女性主义获得额外权益时,她们将如何面对?
女主如果简单地为自己洗清罪名,她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还要和室友面对欠房东的五个月房租。
有意思的是又安排一个年老的女人出现,只为来敲诈一笔钱财,而根本不在乎所谓的权益,所以导演并没有强调历史事件,反而是从无声电影演员发展到有声电影演员这时间跨度,来强调:利益才是核心,并非性别。
本片中刻意弄出一个相当正派又优雅的角色,建筑老板。
这只是表面现象,能保持正派和优雅,是因为本片中他菜是一点力也没出、能左右女主忠贞、闷声大财白捡750万法郎的最大受益者。
他甚至能优雅而又直白地说:很高兴他死了。
整体上,这是一部坚持自己故事风格的导演作品,有点老旧,但不失风度。
(需要密集的小包袱来支撑剧本节奏,这点没做好,确实也难,也看得出来导演包括演员都很卖力了)
本文节选自《我的罪行》官方Prss Kit翻译:Mark01 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编剧):
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认为有声电影是一门卓越的说谎艺术。
从我记事起,我就想拍摄一个假罪犯的故事。
当我知道乔治·波尔和路易·韦纳伊在1934年创作的大热戏剧时,我就知道是时候实践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了。
我保留了当时的时代和政治背景,但是对剧情进行了改编以引起当代人对性别政治中的权力和控制的共鸣。
同时,我强调了演艺界与司法系统之间的隐喻性关联。
在这个集体抑郁的时代,我有必要用奇思妙想和轻松的气氛来对抗残酷的现实。
因此我采用了神经喜剧的创作手法,通过流珠炮似的对白和荒诞突转的戏剧情景来塑造主角。
这是最理想的表现方法。
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以及讽刺的闹剧,并在荒诞中凸显戏剧张力。
《我的罪行》可以视为由《八美图》以及《花瓶》构成的三部曲的最终章。
这三部作品都以幽默与华丽的方式来探讨女性处境,与老搭档们重聚时,我们沉浸于复刻1930年代的风格,并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
我们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看似过时的元素体现出它内在的快节奏的现代性。
而这种现代性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其时代性、生动性和欢乐性。
原版戏剧那些犀利的台词让我想起萨沙·吉特里的毒舌喜剧。
在这些喜剧中,演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非常突出。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能与新生代女演员合作,而且有实力派戏骨们的精彩配戏。
02 娜迪亚·特列什科维奇(饰演玛德琳):
我非常喜欢饰演一个“永远在演戏”的女演员。
如何通过表演来传递真诚呢?
毕竟你是在表演,也就是欺骗观众。
这是所有演员都在自问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我永远要以玛德琳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让我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真诚。
我完全相信她的存在,她率性而为,从不提前计划。
她尽可能地向前看,即使是前一秒还想要自杀,下一秒就可以欢呼雀跃着去看电影。
玛德琳年轻天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幻想,但是她被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驱使。
做一名演员意味着即使身处表演与谎言中,生命本身才是核心。
审判时,她一开始是在背台词,但是最后却沉浸其中并吐露了真心:“在1935年,女性能否不受任何束缚的追求事业和生活呢”欧容导演在改编中强化了与当下的共鸣。
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元素。
剧本中玛德琳与宝琳的姐妹情令我动容。
因为它是坚不可摧的,她们要共同成功。
当奥黛特可能成为威胁时,她们选择扶持而非打压,为她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里没有嫉妒,只有集体解放的信念。
03 丽贝卡·马德(饰演宝琳) :
我二十岁加入法兰西喜剧院,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时光。
剧场就是我的生命。
直到我通过了《我的罪行》的试镜,我才遇到一部既保留原剧戏剧张力,又充满机锋对白与当代议题的剧本。
这虽是我熟悉的世界,却以全新维度展开,也就是电影。
玛德琳与宝琳的闺蜜情堪称铁三角:我想宝琳对玛德琳怀着爱慕与崇拜交织的情感,这种暧昧让角色更具深度。
表面上她们是金发蠢妞与智慧女律师的经典对立,实则缔结了超越刻板印象的革命同盟。
一个敢当演员,一个敢做法官,用各自方式赌上自己的未来。
这种关系本身就在解构性别偏见,与《彗星美人》里女演员互相撕逼的老套桥段形成辛辣对比。
影片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当宝琳目睹玛德琳与奥黛特在舞台上大获全胜,她突然意识到这份胜利属于所有并肩作战的女性。
这个向《彗星美人》等经典致敬的反杀瞬间,让宝琳喜极而泣。
我们终于不用互扯头发,而是通过互助完成对性别压迫的优雅反击。
04 马努·达克斯(摄影指导):
我和导演最初反复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否使用自然光?
是拍黑白的还是彩色电影?
他向我展示了他深爱的30年代电影,我们试图捕捉其精神内核而非表面复刻。
挑战在于创造真实的影像美学,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避免对老电影的拙劣模仿。
如今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布光方式,除黑白闪回片段外,我始终坚持由内而外的布光理念。
重现当时的装饰艺术氛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我们免除了怀旧的诱惑,因为我们突出了电影的各种元素,比如演员的脸、布景、服装以及语言等。
我们需要让观众看到这些元素,而不是让它们被遮掩,所以我用打光来强调了它们。
当玛德琳穿着奢华的礼服走进简朴的场景时,我会让光线如聚光灯般聚焦华服;当奥黛特登场时,则要让通过打光让她像个大明星一样,重点强调她衣服的纹理,她的发型以及她十分夸张的面部表情。
这次拍摄中,最富挑战的是持续了三天的法庭场景拍摄。
导演希望我钻研克鲁佐的《真相》的蒙太奇手法,试图在摄影棚里再造观众的在场感。
这让我们好像回到了剧院里。
这部电影要比我之前和导演的合作规模更大。
一切都要提前想好,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05 简·拉巴斯(美术指导):
这是我与弗朗索瓦·欧容的首次合作。
将影片轻松明媚的基调与冷峻惊艳的装饰艺术视觉风格相融合,令人感到十分兴奋。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一起勘景,发现了许多从未被电影记录过的绝美场景。
为摆脱为重现1930年代而进行的木质家具堆砌,我们进行了大量场景改造。
法官的第二办公室,我们是在比利时沙勒罗瓦市政厅拍的,那里简直无与伦比,但是从未有人在那里进行过拍摄。
这座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比法国本土更凌厉繁复,带有美式风格,有着黄金时代好莱坞喜剧的精致质感,完美契合导演对经典喜剧的致敬之心。
邦纳德工厂办公室有一个全景监控窗,老板可以从那里看见底下的工人们努力工作。
整体的感觉既简练又真实。
它的设计结合了多位设计师的想法以及对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一个场景的致敬。
虽然电影设定在30年代,但是它给人一种十分现代、多彩、如画一般的感觉。
在《我的罪行》中,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标志性的颜色以反映人物的感受和成长。
刚开场的公寓既黑暗又沉重,表示了女主角们的窘迫。
而在她们获得了社会地位后,她们的房子就和原先的房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明亮的、奶油似的白色。
总体来说,我认为《我的罪行》是一部充满快乐和欢愉的电影,它的主色调是香槟色和祖母绿。
06 巴斯卡林尼·莎瓦娜(服装设计):
我和导演在《我的罪行》是第二十次合作。
这次的服装并不是要完全复刻30年代。
身体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我要让服装适配当今演员的身体。
他们在试装的环节就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了。
服饰不仅是装扮,更是灵魂的载体。
我首先整理了海量的图像档案,我和导演利用这些图片来为我们的改造建立基础,并在其中加入一些好莱坞的感觉。
让一开始穷困潦倒的主角们有很强的真实感。
为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奥黛特·肖梅特设计服装时,由于她整体的角色特质就是夸张,所以她的服装我也设计的尽可能夸张。
我们将莎拉·伯恩哈特作为模板,所以奥黛特的服装是与故事背景脱节的。
她身着1900年代的戏剧戏服,看上去有点跟不上时代。
但这非常符合她的角色特质。
作为默片幸存者,奥黛特始终活在舞台人格中,服饰成为她未褪的戏装。
总的来说,服装一直是导演的电影里非常重要的视觉精髓。
07 劳尔·加代特(剪辑):
在我们合作的第一部喜剧《花瓶》中,导演与我曾热衷于强化幽默感。
然而在这部新作中,他更希望凸显剧本的精妙与情境的微妙。
每当我被那些令人捧腹的镜头吸引,比如: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古怪的语调或漫画式的表演,这些大众喜剧常用的套路,导演却选择克制。
在《一切顺利》中,他不断收敛情感表达,只为让最终的泪水更具分量;在《我的罪行》里,他刻意弱化幽默的喧闹感,以凸显事件背后真实的沉重代价。
往往在改编戏剧时,快节奏剪辑与现代化处理似乎成为必然,但导演偏爱让镜头延长。
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够与角色共鸣。
我们需要时间来真正的看透他们,并感同身受。
在剪辑的时候,他总是在思考:这个画面在诉说什么?
戏剧动机与情感动机必须并存。
他对于自己电影的走向有很强的认知。
在这部电影里,他希望突出戏剧感。
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我们在进行一场欺骗的游戏,其中的每一个反转和桥段都与时代共鸣。
更重要的是,观众也加入了这场游戏。
而剪辑正是揭示这场游戏精妙之处的钥匙,既要展现舞台调度的精湛技艺,又要突显那些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台词与主题。
玛德琳与宝琳所经受的就是一场MeToo运动,即便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
剪辑时我们如履薄冰,在取舍镜头时将角色真实性置于笑料之上。
08 菲利普·宏比(音乐):
在阅读《我的罪行》的剧本时,我听见了多重声部:欢愉的圆舞曲、怀旧的叹息、悬疑的颤音。
后来,导演给了我舞美与服装设计团队整理的视觉参考资料。
这些参考图和灵感来源将他的意图表现得很明确。
我们都很喜欢主题音乐,而《我的罪行》里会有多个主题。
首先我要锚定主旋律,这能为整个故事定调。
它就像是对整部电影的总结,也就是电影的DNA。
然后就是管弦乐,它对我来说是整个配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整部电影奠定氛围和色彩。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音乐做成怀旧合集,这是我最讨厌的。
这部电影的特色在于,虽然电影设定在30年代,但是主题却是当下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的音乐并不局限于那个时期。
与那个时候相比,人们对声音的感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不需要用完整的交响乐团来强化画面,我可以把这些留给重要的情景和场面。
我的工作随着拍摄的进行变得越来越具体。
我直接根据和角色对话的语音语调来进行配乐。
电影中不仅有我的音乐,也有演员们的。
《我的罪行》所需要的旋律显然与《花瓶》所需要的不一样。
我的音乐与演员们的节奏和沉默适配。
摄像机的运动和剪辑也能够指导我进行创作。
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在图像之外发生的事情。
它渗透并引导观众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
©《我的罪行》(My Crime,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
荒谬和严肃以及现实如何能够和谐有趣的并存,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所谓幽默,其实是无需哈哈大笑的,所谓幽默是超脱现实的荒谬,又含存于荒谬之中的冷峻,经过一个小小的刺激,如同被点穴一般,会心的一笑而已。
女主那种异想天开的创意,不经意间经过许多角色的碰巧,竟然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件杀人案,最终阴差阳错的好坏颠倒,成功两个字就在一堆乱涂之后工整的写出来了。
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想想看,这个世界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少吗?
法国人尖酸刻薄的幽默,相比于美国人愚蠢的哈哈大笑,有智慧多了,只不过体现在电影上是如此。
3星,看开头以为是悬疑片,马上就成了犯罪律政片,还以为是女权核心内容,后面就变成了反女权,附带嘲讽资本,影射社会,和挖苦追名逐利的人们,最后欢乐结局原来是部喜剧,影片优缺点并重,各种讽刺与影射都做的浅浅尝辄止,没有太得罪人,但也让影片深度不够,成了一部时间较短的荒诞喜剧片,休闲看看还是不错的。。
欧容你被绑架了就眨眨眼;戏剧感太强(贬义),老套无趣
4/5离开三大的欧容,既是对男权主语压榨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讴歌,又是对披着女性主义外衣下趋名逐利的道德沦丧的反讽,干练简洁,一针见血,辛辣刺激,一步到位,完全没有任何边角料,带着戏谑与调皮的复古腔调,荒诞幽默,笔锋凌冽,峰回路转,收放自如,一出好戏,黑白砝码,交替上演,善恶无常,火花四溅。于佩尔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帧画面都像是在我内心深处放了一把野火,烧的我如痴如醉,血脉喷张!
欧容不适合我,平庸平庸
我是一名更伟大的演员
我到底看了个啥。。。
本片以近乎荒诞戏谑和黑色幽默的方式女权了一把,细看之下又有对女权外衣下唯利是图和不择手段的强烈反讽,让全片节奏在褒贬之间跳跃,让人分不清明暗界限。落魄演员为取得片约遭制片人性侵本是悲伤的际遇,过气女演员偶遇枪杀施暴者是对男权主义的反抗,而女主和律师闺蜜在法庭上的义正言辞更是女权的觉醒正义的呐喊,因为无罪释放的结果让女主命运改变走上了康庄大道倒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局面,而真凶和其他女人的眼红却暴露出真实人性的弱点,最后三人配合从资本家老爷子那里取得金钱又展示了女人的一丝狡黠,所以在故事发展上处处是戏,充满戏剧的冲突和张力,每一幕切换如同舞台剧一般引人入胜不落俗套,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但简单说本片是女权爽片倒还有点偏颇,也许从导演的角度正是满怀深意地探讨这复杂的社会性。
1小時21分16秒的時候出現了一隻Borzoi!走起路來搖曳生姿跟安雅一模一樣,短短5秒看得我望眼欲穿。Borzoi在電影裡太少見啦,想起之前弄了一個豆列但也沒看全,最壯觀是俄版《戰爭與和平》Part 2(1966年)中群犬獵狼的場景,非常過癮。
真的好看死了啊 2023.6.18UA梅龙镇
好无趣
好无聊,给于佩尔阿姨加半颗星吧。二星半
欧容这几年沦为出新片也悄无声息了,在各种题材和类型间跳来切去而非在某特定维度上深耕,果然难成大器,也导致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本片是延续他系列前作中固定风格的一种,即法式轻喜剧,笑点颇多,然而讽喻得过于直白而余味不足,且宣扬girls help girls的手法未免粗糙和敷衍,简直是过家家级别——真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大失水准。全片最亮点在于:1、一位女主看另一位女主的暧昧眼神,未捅破的同性情愫与早年生猛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2、默片形式推演现场,其他抓马戏份都是满满迎合当代语境既视感。
评论区因为性别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庭审的本质也就是这样,把丑恶的利益用道德和情绪的漂亮糖衣包裹。辛普森杀妻如此,杀男人当然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没有正义。总之爽到就可以了,欧容已经是个完美的商业片导演了,等很久都没等到尿点呢(。
女权思路、戏剧营造、犯罪叙事等所有点都很俗套,像是从剧本上回到了20世纪上半叶,而胶片和饱和度带来的影像质感又给予了割裂。
6分,欧容的新片有点失望了,宣传女性主义过头,甚至将男权转变成了另一种性别的“男权”。。。不得不说于佩尔的表演确实看的很开心😁
好笑是蛮好笑的,但感觉还是太肤浅,2.5
喜欢,好玩,妙趣且并不肤浅。
越看越无语,欧容现在也开始拍这种塑料电影了?本来是想展现一个笑话,不知不觉最终也落入了这个笑话的桎梏当中。
不喜欢,没意思
欧容的罪行:生而为白男
灵动、调皮,观赏性强的同时又不失其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