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里面的片名下,标明的是喜剧,结果抱着傻乐之心的我,被彻底抑郁了,好吧,算你狠。
喜欢Benedict Cumberbatch,喜欢他的Sherlock,喜欢他的英音在潮湿阴霾昏暗的伦敦街头回荡,这里,他又成了癌症晚期的James,他的神经质和时而抑郁时而脆弱演活了癌症晚期病患。
好希望自己也是男生,有如此这般的好友,喜欢他们在夕阳下、大海边、草原上、群鸟下,结伴而行的身影。
虽然生命是不能承受之重,只有至爱至深之人才愿意承担,最终他们还是随了James的心愿,而把生命之重留给了自己。
今天,癌症是如此常见,如果未来是我不幸中招,可有如许好友,能陪伴甚至将我推入最后,不敢妄想,也不敢贪心在如此重压之下尚有不会落荒而逃之人,如果有,幸甚至哉。
还有一个小惊喜是休·博内威利,看他袒胸露乳、短裤、雨靴的腌臜形象,彻底颠覆了我在唐顿中看到的那个他,好吧,时常有机会刷新一下三观也蛮好的。
大海边那群没有方向的海鸟不知道飞往哪里,我看到有一只脱离鸟群同样不知飞到哪里,所以我知道,他至死都是孤独的。
只是在面对那些奔驰的马匹,透过树叶的阳光,夕阳下的海湾的时候,我才会随着他,忘掉这次旅行的意义,就好像这只是一次四个好朋友的周末旅行,然后抛开那些所有关于生死的问题,我知道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可有时候活在梦里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丢弃时间,丢弃工作,丢弃一切,是不是这样才算尽情的放肆的生活一次呢?
29岁,他的生命太年轻,可是他面前的路突然变得不可选择,我想这样的死亡,是他在抗争罢,他究竟想要为生命最后选择一次,哪怕是选择它的终结方式。
他很无奈,他很不忍,他很痛苦,他别无选择。
所以我想,如果我在他身边,我的表情会比miles更加不舍和痛苦,我怕我随时都会哭出来,我会发现我自以为结束了他的痛苦其实我给了他第二次痛苦,这该如何是好?
只是当所有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说:“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请记住我爱你们,我的生命里没有悲剧。
”我想bill如果没有把那棵橡树扔掉该多好,我会在巴拉方德湾种下它然后刻上他的名字,我希望他能如他所愿找到那个永无岛,哪怕是为了逃避。
死去的灵魂,死去的放纵,留着活着的人在世界上,认真又世俗的活着,其实好像只能如此。
On Benedict Cumberbatch – by Vaughan Sivell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Mr Vaughan Sivell,演员,剧作家,电影《第三颗星》原作兼制作人,目前经营Western Edgy Pictures独立制作公司。
http://www.westernedgepictures.co.uk/本文是Mr Sivell记录下的,《第三颗星》电影的拍摄日记中关于Benedict的一篇。
其他拍摄过程和图片请戳http://mug7.com/。
Benedict Cumberbatch绝对有些异于常人之处。
这种奇妙的感觉在我们第一次正式会面的时候更加明显了。
他迟到了,他经常迟到的,但是总是伴随着一阵完全发自内心的歉意,虽然听上去有一点点无趣,大概是因为太经常需要这么道歉了。
他带着头盔,穿着摩托手的防雨夹克衫。
那种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带晴纶塑成的肩垫和突起把他的身体衬托得无比骨感。
他的聪明简直是立竿见影。
他一只脚还没有跨进门就开始问问题。
一瞬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无论多深刻的问题眼前这个人都愿意跟你探索。
在漫长的选角色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跟他讨论四个主角中他可以演哪一个。
跟我们见过的别的候选演员不同的是,他可以扮演太多不同的角色。
这种‘变形人’的感觉也为他的天赋渡了层金边。
一开始我极度不喜欢他去演James(认为他在别的角色上可以更好发挥)。
我感觉他本身因为成功扮演霍金而出名,别人会认为拿他来演另外一个不健全的角色有点‘方便’了。
但是James身上有一种很少有人可以演绎的特性,而Benedict马上就领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这一代的演员中极其有天份的一个。
James是一个英雄。
我们不得不爱上他。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他的好兄弟们爱戴他,愿意为他做很极端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总觉得这是为什么这个角色如此真实可信。
所有的角色都有不足之处,因为是人就有缺陷。
但是真的要信心和信念,对艺术的完全追求和惊人的不自负,才能使得一位年轻的演员在首次领衔主演的时候知道他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并且演得在叫人欣赏的边缘,却又不会令人讨厌。
当然Benedict做到了。
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出如此多元化的角色是另外一个方面。
他当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咱们所有的男孩子都是。
对我来说他最令人折服的能力,我之前也提过的,就是演技上无可挑剔,但同时表现上自然到仿佛都只是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回应着。
观察他为了角色而做的体能训练(他节食,在悬岩峭壁上奔跑,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在彩排时挖掘每一句话的涵义,策划在每一场戏中病情给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印记(非正常次序拍摄),与此同时又在谈笑间妙语生花,这样的见证令人印象深刻。
单看他在最后的一幕中连贯的演出,就有多么的非凡卓越。
他简直是个珍稀物种,哪怕在一群演员中。
如果角色需要他英俊,他是;如果说有些恶毒,他是;年纪大点,他是;年轻点,他也是。
基于这个原因,我等不及要看他将来能到什么程度上去。
跟他一起工作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得益良多。
你轻而易举就看出他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他爱笑,善于模仿,跟别的男孩子们一样,就算拍摄了一整天,他也不介意扛着摄影工具们爬Barafundle Bay的山。
当我们决定选他来演第三颗星的时候,他夏洛克的角色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明星。
这当然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比如时间安排上,当我们终于上映的时候,他被媒体争相宣传。
他一夜成名。
但是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比起名气来,更加陶醉于演出的经历。
拍摄结束以后的一个傍晚,他给我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来我家看《Have I Got News For You》. “当然,但是为什么?
”“因为这期是我主持的?
”我坐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自己。
他十分激动,看到自己‘侥幸成功’,感觉他的西装看上去还不错;还有他记忆中人们在该笑的时候笑了,无论剧本中有没有指导。
这样的他非常真实。
他从头到尾都神经紧张,在结束的时候简直松了一大口气。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他受这么大的影响,感觉挺奇特。
但是当然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是作为自己来演出。
跟其余的屏幕和舞台变色龙一样,要决定用哪个版本的‘自己’去上镜,真的是有一定风险的。
我也不清楚到底转折点在哪里,然而整个时期我真正感觉到他不得不自我调整,正式进入他做为‘Benedict Cumberbatch’的另一段人生——他找到了自己的步伐。
无论他曾经有什么没有根据的自我怀疑,现在也逐渐消逝了。
人们对他才华的激赏让他更快乐地做自己……然后用余生享受饰演别人的故事。
在倒霉透顶的英国阴雨连绵里,写着关于别人的苦大仇深的研究文章,忽然心生厌烦。
这都是为了什么呢?
学者造了一堆一堆的纸,老天爷连个笑脸都不给么。
于是愤然抛弃书桌,躺在床上,看了这部死去活来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James得了癌症,三个朋友为了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看他最喜欢的海湾。
几个人一路上经历了微不足道的千辛万苦,最终帮着他还了愿。
这电影太英国了,基本上就是不断地筑台不断地拆台。
本来是要死要活的事情,几个人一路上嘻嘻哈哈,James好不容易谈点正经事,刚端好架子,不知谁咯吱了谁,人生大义就成了鼻涕泡儿。
正当几个人在升空的焰火里露出纯真的笑容,倒霉的事儿就发生了。
其中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不小心气愤不已,一脸严肃地批判,其他人却笑得前仰后合,让他有气没处撒。
直到最后的结尾,James义无反顾地游去,朋友纷纷脱衣下海追随他,海水、天空、音乐、几个人的身影都多么地壮观啊,本以为电影就这样大义凛然地结束了。
嘿,其中一个脚居然抽劲儿了。
我最喜欢的镜头,其中一个朋友说出自己的女朋友怀孕了,心中郁闷,又受不了朋友们的“良言相劝”,把几个人带了一路的James的树苗挥舞着扔进了大海。
想到他们废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这棵树搬到这里,这可是James的命根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进了大海。
乐坏了我了。
整部电影笼罩在英国阴雨连绵的天气里,看完电影,望着窗台上开始长出的霉,真是从里到外都湿漉漉的。
哎,James最后还是死了,这还是很让人悲伤的结尾,虽然死得其乐。
凡是涉及死或者安乐死的电影,总忍不住问一句:电影说明什么深刻的寓意?
想了半天:死亡是永恒的,人的喜怒哀乐是无常的。
别装了,爱谁谁吧。
英国现代题材电影的那个味道,看屎壳郎就要爬到沙堆尖儿上,啪地掉下来那个幸灾乐祸的快感,在别的国家电影中比较少见,而且很多观众并不喜欢。
这样的英国电影还就得就着倒霉天儿看。
以后再下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看这样的电影。
唉,查了一下天气预报,雨还要下到下星期三。
虽然已经尝试用别的方式来消解由本片带来的抑郁情绪,但是当我一看到某人的马脸,这种惆怅的心情再度浮生,就像从未消失过一样。
死亡本身的重量,或许就是如此。
其实本片根本算不上阴郁或者暗淡,虽然英伦的鬼天气的确有点灰,调子轻松自然,甚至反而有点轻喜剧的样子。
一个罹患癌症的年青人James过完生日后和三个好友去海湾进行最后一次野营。
一路上虽不至于欢声笑语,不过作为一次远游,也有着远游该有的野趣和欢乐。
如果没有死亡的阴影,这可以是《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一样风景怡人基调明快的故事,充满了旅途的曲折、奇遇,以及人在路上因为脱离了日常而显露出来的真诚。
但是它没有。
药片、吗啡、拐杖,总在欢愉的时刻出现,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死亡呵,它最大的伤害在哪里呢?
当我第一次听到某个很亲近的人去世的消息,我实在不知道作何表情。
是哭泣吗?
要难过吗?
为什么?
死理性派总是喜欢寻找原因。
后来我看到遗体,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跟那个人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变成回忆,以后再也不会有更新了。
刹那间,那种永远失去的痛苦击垮了我,以至于很久以后被问到觉得最难过的经历时,也忍不住在不算很熟的一帮人面前痛哭失声。
绝对的终结,这才是死亡最霸道之处。
分歧算什么,决裂算什么,遗憾算什么,只要对方活着,总是有办法挽回的。
最难的不是挽回,而是不能挽回。
更伤人的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不能挽回,而对方已经完全弃权了。
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看,正因为死亡的绝对性,所以衬托生的可贵。
James自然也这么想。
他对那些无所谓浪费时间的朋友生气,也对自己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生气,可是一切无济于事。
在死亡面前,叫嚣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徒劳的事情。
没有看到死亡之前,你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吗?
在看到死亡之后,你能平静地接受要结束的事实吗?
死而无憾多少是个自我安慰到自欺欺人的字眼,而死不瞑目才是太常态的实情。
尤其是,当你是被剩下了的那一方时,你会更痛恨这些暗示解脱的说辞。
因为留给你的选项只有接受而已,不管愿不愿意。
那么你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放手。
记住那些曾经有过的好时光,记住侧面正面背面的各种身影,记住平淡的动人的琐碎的简洁的话语,记住清的浅的有意识的无意义的拥抱,然后开始习惯这个少了一个人的世界。
然而,不管远处的还是近处的,不管现在还是以后,死亡造成的空缺感或许可以被习惯,但是死亡这件事本身却始终无法让人习惯。
PS:唐顿的老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刮三又奇葩的路人男纸,让人瞬间就穿越了!
大英腐国的男纸就是这么神奇啊!
PS又PS:我说某个阿缺马脸兄,您能演点开朗的片子吗?
你这是要让脑残粉的我们抑郁而死吗?
作为外貌协会的坚定分子,总是看着您那张马脸摆出各种痛苦纠结拧巴的表情还要花痴一样热爱您,是多么非人道的一件事啊魂淡!
“我想要游泳。
就在明天,我要游到海中央,再也不回来。
我知道这很严重,但我希望你们能让我去。
......因为从此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我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吞噬我,我会迷失得越来越远,最后会满脑子只有疼痛。
为那活着根本不值得啊。
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想结束它。
我想要最终完成一些什么。
我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游出去,让大海带走我。
这不一样。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想要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
我想感受些什么。
哪怕是盐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
我想要感受自己的挣扎搏斗。
(I want to FEEL fight.Something ...huge and ...terrifying...and brave.)"
笑点很多,痛点不少,完全没有我最怕的「伤他闷透」(sentimental)。
笑点顽强地与痛点搏斗,直到终点。
恰如韦尔斯令人屏息的大自然风光一般美丽也一般残酷。
但笑点不是笑中带泪的撞击点,只是为了滑开,不触碰痛点。
而痛点无解,只能在迫近的时候更用力转身,滑开,装做处理,直到再也无法遁逃。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无论刀下留人的是衰老,疾病,意外,或自己。
很多幸存者的存在状态如同在薄冰上滑行。
如果可以,努力工作,因为现实就是仅有的,也就是那层薄薄的冰,为了避免坠落,必须高速滑行。
如果不行,说说废话搞搞笑,浪掷光阴也好过思考,因为思考可能带来停滞和沉重,阻碍滑行。
James 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而来日无多,决定要做两件事来「极大化」他少的可怜且备受疼痛折磨的余生。
一是把不能幸免扭转成自觉的选择。
一是让周遭的朋友思考幸存的意义。
第一件做到了,不过,跟原来想象的不大一样。
他还年轻,完全没活够,死后也不会与天地同舞,他的选择不过是画下一个空洞的句号。
一个姿态。
但也许也就只能是这样。
第二件也跟他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没有人要听他训话。
他们要用各种搞笑、不计较、狠话、单纯的信仰、生命可以另类型式延续的想象、虚无…什么的,或更多的搞笑…回避可能令人沉重的思考。
他们也想「极大化」James的最后旅程,但对他们来说,那意味着陪伴他完成造访Barafundle Bay的最后心愿,用嬉闹和美丽的事物充填旅程。
然而,最终,James空洞的句号其实就深凿在他们的生命中,从今而后,无可回避。
有些影评说,如果导演想让人深入思考沉重的问题,就不该回避。
当初我以为是过度的感伤或泛滥的美景淹没了思考的线索。
现在觉得导演思考的恰恰是「回避」本身。
这个还年轻的世纪不想承受苍老的人类文明和充满痛苦的暗黑历史。
我们要高速滑行,要无痛的干净明亮。
于是习惯服用止痛药阻断肉体的痛楚,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了更多微妙无形的语言吗啡和欢愉假象抑制内心的痛苦。
回避原是一个令人不适的议题,有点儿像小孩大喊国王穿的那叫什么新衣。
手法也无意讨喜。
不让你完全释放情绪,好逼迫你尴尬正视自己是如何一贯地伪装无能为力,其实就只是缺乏面对的勇气。
不管是面对自己的人生,或面对挚友的离去。
有些影评说三个男孩不够像James的挚友,认为剧本有问题,或配角缺乏说服力。
他们当然是挚友。
默默陪伴是情谊,嘻笑是情谊,吵吵闹闹扛树推车是情谊,悄悄准备花火是情谊,公主抱是情谊,悬在崖边绝不松手和暗夜里仓皇奔走疯狂翻找止痛剂更是情谊。
有这一切情谊的表现,但情感就是无法完全的交流。
可这种没有交集也许既不是剧本,也不是演员有问题。
隔开James和三个好友的是死亡。
对死生意义选择了思考和回避两条不同的道路,让他们在死别真正到来之前已经生离。
James倨傲的关怀不可避免的节节挫败,三个男孩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要维持,大家都难受。
都不知如何是好。
悲莫悲兮。
所有在其他电影里一定带来启示的荒谬事件和怪异路人甲乙丙,在此亦不兴发三个男孩的感慨,或催动他们深思。
但以他们各自的方式,他们都算是陪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些观众会因为见到死亡的场景而流泪。
有些会困惑。
还有一些自始至终未曾落泪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反刍脑海中的影像,细细咀嚼,突然被后座力重击。
最后,说点Benedict Cumberbatch。
再苛刻的影评都无法不称赞BC的演技。
尖酸的说他再努力也救不了导演和编剧,痴心的说不管别的,光看他就值。
事实上,其他三个男孩也都是好演员,但只有JJ Feild稍微靠近BC的层次。
就Third Star想探讨的主题来说,这样正好。
什么是BC的层次?
Jonny Lee Miller 在 Frankenstein 的Q & A里曾经指着 BC 说 “He is really good.” 脸上流露的表情,只能用不胜钦羡来形容。
同样的话 Martin Freeman也说过,还说 “When he is on fire, it’s a formidable sight to see.”因为BC往往不仅出动肉身「扮演」着角色,也不只是运用心智「融入」角色,更把灵魂灌注进去,让角色的生命意志与存在困境光芒四射地透显出来。
扮演的极致是神似,融入的效果是立体,至于灌注灵魂,则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天启。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不过,从来不曾忘记这个事实却又能温柔严肃对待的人并不多。
我们何其有幸,能有BC这样一个清醒的幸存者毫不吝惜地为我们展示人类生存的各种样态。
期待他持续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美好。
“顺着右边第二颗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到天亮,那里是象征童年、永生、逃避现实的《彼得潘》中“永无岛”(neverland)的所在之地…”除了爱情,青春与死亡同样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Third Star便是这样一部凭借着人类在亲情、爱情之外的第三种伟大感情友情,从而为我们呈现出的关于青春与死亡主题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男主角James用慵懒无奈、异常冷静、甚至不乏玩笑的口吻诉说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今天是我29的生日,我将再也看不到自己30岁的样子…”Boy or Man?
这很难说的清。
于是我们看到James的三位同样身处尴尬年纪的至交好友,在尚未完全褪去青春的理想与激情之前,伴随着各自生活的纠结之心,陪伴身患绝症的James,一路宿营,去到他梦想中的美丽圣地-巴拉方德湾。
而这,也将是James生命中的绝唱之旅。
和好友们相比,这次旅行对于外表乐观积极,却因病痛饱受身心折磨的James来说,无疑将意味着更多的不凡体验与经历。
他羡慕好友们宽裕的时间与生命,鼓励、甚至警告他们不应虚度光阴,从而将青春的理想慢慢磨逝为幻想中的泡影,而非期待中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敏感、要强的他会在清晨悄悄爬出帐外,抚触着象征极强生命力的青草,哀叹自己那正在逝去的生命,以及不可避免萌生出的、不想死去的奢望之心…... 旅途是漫长的,好笑的,他们口无遮掩的相互打趣、象野兽般而又颇为孩子气的打架、互相帮助着面对大自然赐予的不同境遇。
最令人感动的是,朋友们贴心的为爱看星空的James偷偷带上了烟花,准备在巴拉方德湾为他燃放,却因为途中不堪负重,不得不提前点燃。
绚丽的烟花在夜空里竞相绽放,映亮了他们兴奋的眼睛和年轻的心,恰如那近在眼前,却转瞬即逝的美丽青春…… 在路上,大家细心的照顾着病情不时发作、需靠吗啡和药品安慰的James。
当然,他们也曾共同赏鉴那金色夕阳渲染下美丽的让人窒息的海滩、映射在海洋深处晨曦的云彩中跳跃变幻的光影、也会在清冷夜晚的露天篝火旁,卧看满天的繁星,进行着忽而幼稚、忽而深沉的讨论——关于人生与生命的话题。
这时我们观察到外表坚强内心焦虑忧郁的James,以被需要来体现生活价值感的Davy,为了生活向理想妥协、并迷失在爱情里的Bill,以及身处在成功、早逝父亲阴影下的那个自以为看空一切、实则有点懦弱的Miles。
终于,在经历波折到达巴拉方德湾,尽情与朋友们欢畅于美景之后,James在星空下说出了心藏已久的秘密:他准备在次日清晨游向大海中央,不再回来!
面对朋友们或震惊激烈、或默然无声的反对质疑,他说:“我的生命从未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只想结束它…让大海带走我,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想保持清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感受到什么,哪怕是咸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我要感受自己的挣扎与搏斗,哪怕它有多么的艰巨与恐怖,直至我不再畏惧于它…”这番表白让听者心如刀割,但仍未获认同。
然而是夜James因遗失药物而无法抑制疼痛导致的惨烈呼叫,震惊了所有人,就象他之前所说的,“身患绝症的病痛折磨的是我的身体,而悲痛却将降临在他们心头”。
好友们理解了他的选择,于是在迎来日出的次日清晨,三位好友与他一同下海,游向海洋深处…P.S.-James有着令人羡慕的友情,幸运的是,这样的友情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你们令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我的人生里,从没有悲剧。
” - 我不否认是因为BC才去看的这部电影。
虽然与这个如此沉重的主题相比,我更爱看他那个神叨叨、二兮兮、酷思独行、傲娇无比的卷福君形象。
但无可置疑,BC是个很好的演员,任何角色于他,都是用心的体验与出色的演绎。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让人很没出息哭得傻了吧叽,不能自已。
同时不由得想到周国平的那句话:“人的灵魂只能独行,哪怕相爱的人也并非能够融为一体,而是两个灵魂在黑暗中,并肩而行。
”
我选择这样死去,可能是因为我想要深深记得,生存感觉。
一开始,我们听见james的声音:“今天我29岁,我不会活到30岁。
”他的脸慢慢从黑暗中浮出,干净孱弱,与之对比的是,他的周遭,生机盎然。
绿色草随阳光起舞,植物的香气在空中酝酿,孩子的笑声,亲人的眼泪,朋友的喧闹,到处是生命躁动着的真实。
James抬头将笑容向空中苍白绽放的时候,死亡冰冷的气息分外鲜明残酷,如蛰伏于地底的怪兽,随时准备跃起将人从生机勃勃拖入幽寒的深渊。
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所有热气腾腾的感受都不会再通过你此生的躯壳到达灵魂,没有了,消失了。
但死亡却是,生命唯一可以确定不变的事实。
普通如我们该如何去跨越生和死的界限?
镜头缓缓拉高,巴拉方德海湾平静的延展开来,远望像天之涯海之角。
灰色云层透出微亮,洒向同样灰色的海面,光影曲折。
四围荒岛儜立,阒然无人,海深沉静谧,微漾着细碎粼光,天空中黑色鸟群轻捷划过。
看来若将天地神秘信息凝于其间的油画。
James选它为生命终结之地,他选在这荒凉寂然的海滩来和死亡握手。
去巴拉方德途中陪伴他的三个朋友:Davy温柔体贴,Bill有着孩子般的兴奋与胡涂,miles则心事重重。
嬉笑打闹偶有意外看似稀松平常的旅程,因james这个癌症患者,时时被死亡的黑翼拂过。
他出其不意的对殷切照料他的Davy发难,他责怪他不思进取,他责怪他安于现状,他责怪他失业后花在自己这个病人身上的精力和时间。
或者并不真的责怪,他只是将愤怒倾向他看不见的对手—那折断他人生的命运。
“我不想死,我想活得更久些,我想要那些被你们几个混蛋毫无意义消耗掉的生命,我有很多事想做,我本来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
”但谁都知道命运的残酷很大程度就在于它的难于预期和无法拒绝。
比如Bill,有时候像天真的孩子:带了棵树要去巴拉方德为james种下,不怕沉重的背着烟花旅行,劝架劝着劝着就成了动武的一员。
他的生活也天真着一团糟。
胡里胡涂的工作,已没有感觉的女友偏适逢其时的怀孕,感情和责任时不时冒出来折磨着他。
可即使是混乱,深陷病痛靠吗啡支撑的james看来,大概也如夜空中他泪光映出的烟花灿烂,充满魅力。
生命的鲜活正如沙漏里的沙一点点从他身体流走,日常生活的抉择与苦恼同他已无缘。
在james梦里出现的是亲人忧虑的眼神,阴沉无定的海浪,大片深黑礁石布满萎绿海藻,一只白鸟的腐尸狰狞可怖。
他于黑暗中惊醒的眼神,恐惧闪闪发亮。
当清晨独自趴在蔓草丛中注视着天际柔和的淡彩霞光时,james默默流下的泪,是场依依不舍的诉说。
我们对死亡毫无所知。
它是否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爱恋与不舍,此世的喜悦和哭泣,被它轻轻吹散,便像风里飞絮,不见踪迹。
我们已然习惯的世界运转依旧,而死去之人却沉入漆暗海底无知无觉。
好像《荒原》里,艾略特写着:“我 不生也不死,什么也不知道, 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频临死亡的James于是寻找和思索灵魂的意义。
他对朋友描述宗教轮回的生命存在状态,“就像忽隐忽现光里飞舞的尘埃,数以百万计的接连不断的微粒”“你们就想象着我在天堂里跳着踢踏舞。
”而Miles的回应却断然拂去他的浪漫想象,“死了就是腐烂掉,从16岁我父亲因癌症而死的时候我就这么想了。
”“是真的。
”Miles不信轮回,真实的唯有今世。
可他的今世和其他人一样问题丛生。
作家父亲的声名带给他挥之不去的压力,和james已婚的姐姐在一起不知怎样对james坦白,自己的作品完成许久却缺乏勇气示人,一路上挚友的病况也令他难以接受。
行进途上他从近乎厌憎的观着james反复发病,到坦承“其实我一直没有融入这趟旅行”,至结局决定助james赴死。
他反而成为三个朋友中最真切了解这趟旅行之于james意义的人:james拼尽全力为这仅有的人生划出最后的深深的印记,哪怕这印记其实微不足道,只有他自己才能懂得和记取。
或者面对命运最好的方法,不是反抗不是厌恨,而是接受与面对,付上此生的躯体、感情、生命。
如同在黑暗中才能感受光明,如同生在死的阴影下才真正彰显重量。
于是james做了他的选择。
“因为从现在起,这就是我的生活。
”“慢慢的我会独自被越来越凶的疼痛吞噬,那样的日子不值得去过。
”“没有比这更好的告别方式了。
”“我想要自己选择。
我希望我死时意识是清醒的,我想去感受盐水带来的疼痛,想海水没入我的肺。
我想去感受我的搏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又勇敢着的感觉。
”James设计自己的死亡宛如仪式,他以这死之仪式最彻底的拥抱了生命。
他离开时晨风料峭,地平线尽处未褪的暗色与开阔起伏的海面相接,逐渐清透的灰白充满天地。
沉水之前,他用力抬头望天,天空无边无际,黑色的鸟群盘旋往复,有只索然离群不见。
他惨白静美的笑容迅速隐没在冰冷咸涩的海水中,慢慢,慢慢,人的所有生命力变成海面浮荡的气泡,一会儿就消失不见。
终结那刻,他是否如他所愿获得前所未有辛辣痛楚的生的感受?
这时我与他的朋友同样理解了他的选择,他承担着他的命运,用自己的方式,其中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爱并无可置疑。
一如他对朋友直到尽头陪伴的深深感激。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恰好想起,请记住,我爱你们。
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一生。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如果我努力的,勇敢的,认真注视和承受了我的命运,我的人生,也应该,没有悲剧。
BC的确是扮演james的绝佳人选。
他脸上有种浑然天成的年少神气,不经意间透出的纯洁孱弱,一眼看去已让人心生怜惜。
James始终处在忧惧的状态,眷恋生命的美好,又不得不正视自己必须走进的现实。
其间的挣扎辗转。
即使欢容,也因他的眼神染上哀伤,那笑中含泪的表情,令人难忘:“我是这么深的爱着你们,留恋此生,可我不得不如此”这潜台词伴着每个他的特写在心中响起。
到他独自沉向大海双手前伸保持着挥别的姿态,我心痛如绞却不以人物的决定为悖。
Bc的气质和表演为james这场死亡之旅画上了满含诗意的句号。
James离开了,Davy、Bill、miles还在继续他们的命运。
或寻找,或抉择,或释然,电影已经结束,一切便只留给想象:他们仍会互相陪伴,面对生活,如曾经陪伴james至最后。
这是部简单的电影,简单到看来只想用摄影机记录一次旅行,而无更多表达的欲望:旅途像根线,串起了打架,笑闹,吵嘴和埋怨。
四个各自背负压力步入30的男人,好像回到野外露营的少年时代,肆意而为,夜来放烟火燃焚帐篷。
随着目的地接近,困难多多,矛盾渐现,各自的不如意不甘心逐渐浮现,虽然无能为力,他们仍然努力彼此陪伴和关心。
终至线尾,以共同负担一个人的死亡打上结。
James的选择是否正确,朋友们的人生是否由此改变,死与生的哲学,救赎与爱的体验,在这部电影里都没有做深入的探讨,你在其中甚至看不到深刻的愤怒激烈伤痛或者悲悯不忍,摄影机几乎平静的录下他们的欢笑泪水,并把途中的美不胜收收入镜底。
热气腾腾的小镇狂欢,恬静的夕光满布,璀璨的密密繁星,升腾空中爆裂的烟火,还有,那荒寂如世界尽头的巴拉方德海湾。
光亮与暗淡,划出细微神奇的色彩变换,无法言喻,活着的世界美如画卷。
人性的挖掘绝症的不堪死亡的残酷都尽可能的被回避。
因此我说,它是部简单的电影,也许正因为简单,所以尽管以死亡作结,依然充满美丽和温暖。
它实在不能说有多好,观看完成,你不会有巨大的心里冲撞并由此醍醐灌顶。
只是散发着安静的气场,你喜欢它或者讨厌它,都是如常。
如果没有《sherlock》,如果不是bc的fan,我大概绝不会千方百计找这部女导演dalton的长篇处女作来看。
看后竟觉清新隽永,处处渗出女性导演的温柔。
《third star》,片中曾提及它的含义,似乎寓意能指引方向的星星。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命运并努力按照心的方向前行时,它是否就在心中闪闪发亮?
third star,请带我回家。
最后我想到的这句来自朱天文的《荒人笔记》:“我们来就是为了走这一遭,其间所有的正是我们所遭遇。
”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因为身边有亲人得癌症死亡,所以我一直都有自己会得癌的恐惧,算是专门找了这个电影来看,我想知道假如有一天我得了癌症会怎样?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每天都有人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又有许多人即使得了重症还在祈求一丝活下来的机会;人活着的时候痛苦不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但是真正死亡要降临的时候又发现自己不想离开,混沌又狗血的日子挺可爱的吗?
当你身边最亲的亲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对你说,她不想死,她没想到生命这么快就要结束了,你真是心痛到极点,可是你也知道她活着的时候她的一生那么痛苦,她那挣扎的一生,所以她到底在留恋什么?
影片中展现的四兄弟的个人生活大抵也是挣扎且痛苦的,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既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男主在弥留之际点破他们每个人,最后要求主动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他不要昏昏沉沉地死去,他要在他清醒的时候死去,痛苦挣扎地死去,在痛苦中你能感觉到自己鲜活的生命,直面痛苦就是勇气,所以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挣扎,就是直面痛苦!
活着的人不想面对痛苦,不想面对自己,活着的人总想逃避,但什么才是活着的证明,就是 fighting!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挣扎,战斗,我们感受到的痛苦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我无法承受朋友在我面前离去……对我而言太沉重了……
没有惊心动魄,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镜头都细腻到让你动容。
goodbye my friend it's hard to die
缺绝美。军大衣哪买的?缺你上街就像主角这样打扮不就行了吗!中产阶级必有一女叫Chole。J.J长得一丢丢像Pace,声音也像,不过沙哑了几个调门。等等,是像裘德呀!车也不错。渡口大爷好熟!英国实在好风光捏。
都很不容易。。
我的天,我的审美有问题了吗????这么难看评分这么高???
男主病如西子胜三分,心较比干缺七窍,驴友造型丝毫不显路人,防风衣都遮不住其开了外挂的颀长。缺爷美,英伦大清新美。
从头到尾就透露着有毛病
景致优美,音乐动人,Benedict Cumberbatch就连病弱的样子也美极了——可惜最近真的没有心情看这种灰色慢热的清新片。
英国式的临终关怀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片儿挺闷的,中间直接拖了好长一段,还不是为了看BC,我容易么?
字幕特烂,我几乎是裸听的。感动,温暖,羡慕,嫉妒,幸福,这就是我看完的感觉,没什么特殊,却直触人心
整部戏给人的感觉非常丧,虽然一路的风景这么美,但是没有欣赏美的心情又有什么意思呢?生命是可贵的,颓废是可耻的。PS:海边搜捡星战玩具的胖哥哥真的可爱!
英国电视电影格局小但绝不肤浅,三个好友帮身患绝症完成生命最后的旅程,这里面没有说教,也没有谁的大彻大悟,甚至从最开始都能预见到结局,但看到最后依然被震撼。缺爷的选片眼光果然毒辣啊。
他们在火堆旁跳舞想到那句“火,要是燃烧了才叫火。”而生命就是用来燃烧的。【小清新气质二缺特别特别美!!!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爱他。
innocence adult duty vulgar (凑齐俩男神才看下来)
为了BC也要打五星,演得怎么这么好!你找不到一点点夏洛克的影子~就像当年赎罪里的那个JQ饭。。。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