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La mort de Louis XIV,路易十四的最后时刻(港),The Death of Louis XIV,Last Days of Louis XIV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维森·阿泰欧,菲利佩·杜阿尔特,何塞·瓦伦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语言:法语,拉丁语年份:2016
简介: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详细 >
灯光布景非常突出,表演顶级,这种死亡纪事的叙事就必定是缓慢但不可逆的。对衰老和腐败病态的展现很到位,不过整篇喃喃细语的对白需要耐心,不然会很好睡。PS:评论区怎么那么多路易十四粉丝?什么圣明圣君都按上去了。。。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太阳王”,也没能逃过死亡,就像每个普通人一样
路易十四躺在华床之上,留恋着,痛苦着,呻吟着,同死亡挣扎。我和他一道,躺在宿舍上铺,昏沉着,等候着,强忍着,同睡意挣扎。利奥德演得好,油画般的光影画面好,然而太矫揉造作,不好!
暮
室内空间的闭塞反而呈现了塞拉最激烈的一作,从自然世界的广阔和存在的绵绵延展,收缩至死亡前的凝聚时刻。是迈向沉寂的坍塌过程,也是在停滞前向外辐射余能的降解过程,就把原来匀质的时空折叠成高度密集到窒息的弯曲时空,像是靠近黑洞之前几近凝固的光线。密度的颠倒使得空泛的等候变作一次耗费精神的煎熬,时间-光线不止弯曲着往前走,也止不住往下沉。如果说自然时空的重量有大地作为承托并且进行拉伸和分摊,那么这小小一幅床则承托起了整个欧洲的权力块路(路易十四作为前现代欧洲的集权象征)折叠为一间屋子的重量,影片就建立在这种不对等的极限压强关系上而带来了一次终极的临场体验。换个视角看,就像用恒星终结的这一凝缓的宇宙视角赋予路易十四,即太阳(王)的终结,从活的星体解体为物质材料,人的能量转化为可见的客体质量
【4】看塞拉的电影每一部都是负分。这部好一点,空间台词写的都不错,最重要的是切入视角,但还是超级难看。可圈可点的临终关怀命题,但一旦代入路易十四的视角整个电影的意味又很不一样。沦为几套宫廷戏服的展览,而利奥德也的确演出了那股子发烂发臭的老年尸体味。
好似是将墙上的一帧帧油画搬离画框,形成活动影像的视觉盛宴。塞拉在巴黎的画廊中游览,便拍成了电影,这一行为,本无意义,何必追求死亡所带来的意义。
我对这部真的是接受无能,睡得昏天黑地还觉得无限漫长...若论“油画般的美”,那比起15-18世纪的油画还是差太远了,我当然更想去看画...也有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对死亡的认知实在是和这部片子的表达毫无共通之处吧...
每一道皱纹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演技。从凡尔赛里年轻潇洒指点江山,到生命最后与时间和疾病做着必然会输的斗争。就连相见自己的爱犬,都只能在御医的准许下20天才能见一次。曾经引以为傲的功绩,却告诉自己的孙辈不要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而最后在医生的解剖下,仿佛只是与他人并无不同的又一个案例罢了。
所有风格电影都值得多加一星
现代性的真实感与古典故事的奇妙美学反应。
三星半。再辉煌的功勋也无法阻止太阳王变成一具行将就木的腐朽躯体。病榻前对孙子的谆谆教诲,谁曾想却演变成了“哪怕死后洪水滔天也要及时行乐”,为断送波旁王朝埋下伏笔。室内宫廷戏,联想历史,仿佛更有意味。
路易十四的演员演得真好,将死的状态非常逼真,光线和颜色很讲究,油画质感,镜头很迫近,很压抑
有一种丝绒油画的美感。话说这个路易十四好萌,喜欢吃甜点和肉。
把电影当油画来拍,题材是漫长到让人倍感煎熬的死亡告别,还是关于那个不可一世的太阳王,不过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惊艳,死亡面前都是普通人。
光线非常油画
好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索邦大学医学专家与江湖术士的辩论(太逗了)。另外,无论是本色演出,还是天才发挥,雷奥的演技令人既忍俊不禁,又敬佩有加。#丝绸之路电影节#
Gentleman,we’ll do better next time.垂死病中惊坐起那一段真是Amazing!
三星半 难捱的路易十四死亡纪实,一场国王病入膏肓时期的漫长表演。波澜不惊的剧情,刻意保持安静的人群,油画般的内发光和色调将电影定格在古典沉闷的气氛下,钟表的秒针走动、偶尔的鸟鸣、低沉的耳语将时间划分成段落,以断裂而无限延伸。被无限延长的时间感,却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的生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