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佐佑命运 导演左右人生——对《左右》的不完全解构张圣林(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angshenglin)《左右》拿下了银熊奖,可以看得出来,那是柏林评委对于王小帅在编剧功力上的肯定。
在国内大多数的影评或者观后感中,也可见人们对于影片本身涵盖或标榜的主题以及思考的核心进行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这些评价大多不过是“爱的主题”、“人性的温暖”、“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抉择”等等。
其实很多观众已经认识到了,《左右》的故事太简单,太朴实,即便这是一个讲述两个特殊家庭四个特殊中年男女极为隐秘的故事。
然而在如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特例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所早为以熟知的话题罢了。
就如一开始王小帅所声明,这是根据四川的一名母亲真实的事情改编所成。
在众多诸如“东方时空”“道德观察”等电视新闻栏目以及其他传媒的曝光中,要将这样一个故事以电影独特的方式搬上银幕其实所谓新鲜感已经没有那么的足了。
那么为什么欧洲的电影评论家们还是愿意把这座银熊杯颁给王小帅呢?
有某种过激的想法是西方人的审美观不同或者王小帅早已和评委组有猫腻。
这显然否定了小帅的才华。
那些只注重故事情节,一味关心主题的观众只能说是看多了好莱坞大片而太缺乏艺术电影的鉴赏能力。
《左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尽管故事的主题并无新奇,叙述方式也平淡无奇,可是细细咀嚼可以惊喜的发现,王小帅在构图、台词、人物动作、环境、色彩以及心理变化这些极为细节的部分可以说是下了相当大的工夫,甚至可以称赞为精致。
当然这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也同样不具备什么创造性,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王小帅作为导演和编剧所要追求完美的那股子劲很让人欣赏,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王小帅对于观众是真诚的,他够努力了。
从这一点来说,银熊奖给予王小帅肯定不是仅对他在“剧本”的文字这一方面给予肯定,更多是将他导演的身份与作家结合在一起,在“摄影机即笔”的理论下,对于“作家导演”称号的一种高度赞誉。
首先“镜像语言”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些透过镜子的反射或者隔着玻璃窗来拍摄人物或环境的镜头段落出现了太多次,这不得不让人引起注意。
我们并不清楚导演这样做是为了使表达的镜头让观众感觉更具真实性,还是在拍摄中摄影机的机位因为这样而更便捷所以选择,还是故意要以如此语境来表达影片所暗藏的某种深意。
王小帅这一点做得确实有点模糊而让人疑惑。
但并不能说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可也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好,不过它至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针对这一情况,我有点怀疑,难道王小帅在拍摄的时候也“左右为难”了?
再次从构图以及色彩方面看,王小帅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也是很突出的。
两个人物的纵深镜头以及虚实变焦,灰色的长廊尽头渺小的女主人公侧影,毫无生机的占据了整个屏幕的“血型一病房”,鲜红色的沙发以及床单,城铁车窗后快速闪烁模糊不清的景色等等,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有太多细微的地方都被王小帅设计到了。
但是这一方面王小帅也没有做得完美无缺,某些地方似乎通过技巧让人理解了导演所要传递的含义,但又有某些地方和“镜像语言”一样处理得叫人捉摸不透,比如影片结尾是那一大片突然冒出来的“红色”,“红”究竟象征或代表什么呢?
是人性的温暖?
是新生命即将孕育的燃烧?
是面对残酷而绝望的生活所做出的反抗精神?
我不得而直,而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所以主题含义的不明确是肯定的。
第三个特征导演试图通过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变化来反映心理活动极其变化,而并不是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这一点是王小帅做得最成功的,当然也不能缺少演员精悍的表现力。
记忆犹新的一场戏就是余男在刘威葳家中见到她生病的女儿禾禾时的反应,从怨恨到喜欢到自我同情最后到对小女孩的同情,余男通过她的眼神以及嘴角细微的变化将这一人物的心理彻底的呈现了出来。
还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大家可以自己去里面细细品位。
综上所述,《左右》电影里的这些特点其实就是一部现实主义性质电影的特点。
接近或者制造真实,对白精炼、意识流等手法在这里可以说被王小帅发挥得中规中矩。
在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位第六代导演,那就是贾章柯。
老贾的多数作品同样也是反映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但他和小帅同学有很大的不同。
老贾擅用的是隐喻和象征,他的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更具有一股超现实和后现代的色彩;而小帅则完全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在冷静的镜头中思考和感受着社会以及人生。
总的来说,《左右》的魅力其实恰恰就是在于通过平常的一举一动中慢慢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在这里,故事的剧情发展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一部部的走进这四个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独自的性格,感受他们的喜悦、痛苦、无奈。
渐渐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光芒、人性的温暖。
可以说电影情节不再重要,而且我们大都能猜出情节。
没有悬念、危机贫乏、没有高潮、小小的爆发也很快收尾——这也被许多人批评为平淡无奇;甚至王小帅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动作也被人称为是“刻意而拧巴的安排”。
但是,谁说平淡无奇就不是一种风格呢?
或许那正是王小帅“刻意”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也说不定。
如此看来,即便是对于“镜像语言”的模糊不清或者构图及色彩含义的语义不明我们也没有必要继续追究下去,因为,谁又说过这些东西用影像表达出来就必须要具备某种思想或者意义,就必须要讲清楚导演为什么这么做呢?
那或许不过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如此而已!
但是从大多数观众的反应来讲,他们还是能希望看到更富有戏剧性更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影片,于是王小帅不得不又一次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再次徘徊。
尽管《左右》中的女主角其实一直是坚定的,尽管导演这名“上帝”认为电影中所有人的心也一直是监守着“善良”的。
王小帅能够佐佑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命运,可是在他自己的电影创作生涯中,依然“左右为难”。
这或许就是影片《左右》在电影内容本身之外所延伸的意义。
或许某一天,我们能看到王小帅开始大刀阔斧的讲述故事,开始飞扬跋涉的拍摄电影,但要这样做的话也大可不必,他完全可以继续坚持现在的风格,如果他愿意。
爸妈离异,孩子得白血病,找不到配对,要靠脐带血救活。
然后两个家庭,妥协后共同造人,救孩子。
有真人真事,其实可以很煽,但王拍得太平,没什么冲突。
像杯白开水,没什么味道。
海报很美,红色的被子,女主角。
9.11.15下写于外公家
大家好,我是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选手《左右》的导演王小帅,深谙电影发行之道人都知道,在电影正式进入院线之前,一定要有点映,所谓点映,其实就是找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或是影评人大家一起提前看看片,聊聊天,(此处省略三个字),然后大家回去写写文章,宣传宣传,但说实话,我现在有点惧怕这种方式了,因为我发现有好多影评人要么无法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综合辩证的解读我的影片,要么无法用一种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眼观看待我的影片,所以,我今天想要做一回DVD导演评论的编外编,自己解读一下我的影片。
首先,想讲一下,为什么题目叫神枪手之死,第一我想说,这篇文章不是枪手写的,是我写的,我是谁?
我是王小帅,枪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二,也是重点,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张嘉译为了得到精子和刘威葳完成配对工作,自己在医院里打手枪,但是第一次张嘉译光顾着看美女图片,没把小精子接到小袋里,失败了,其实这也是从一个角度来暗示,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神枪手,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
记得和大家一起看片的时候,当张嘉译在影片中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初中就开始练习打手枪——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会意的笑了,是的,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可以大胆的可以谈谁又流产了,谁又419了,谁又爱好摄影了,但你绝对不可以谈打手枪这件事情,因为刚刚所说的都是在强奸别人,而打手枪是强奸自己,听起来,自己强奸自己是一件挺愚蠢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说,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想在继王家卫在《堕落天使》中之后二度打破这个禁忌。
大家一定看过海报了吧,这张床,就是张嘉译和刘威葳最后ML的那床被子,红色的,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我没有学,我学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白的最后男女主角ML的那张床也是红色的,红色看似是热烈的,但是它的热烈背后也有妖冶,更主要的是,《左右》是一部伦理片,是一部有道德困境的伦理片,而《白》也是。
看到最后张嘉译和刘威葳ML时,成泰燊的电话又被刘威葳的挤压无意接通铃响的那个情节么?
告诉你吧,这个桥段也不是新鲜的,其实在戴立忍指导的《台北晚九朝五》中就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情节,男孩子在与一风流女ML的时候,不小心按到了手机,结果恰巧接通了男孩子女朋友的电话。
但这部电影的创意应该说是青出于蓝而更剩余蓝吧,毕竟我前面我已经提醒过了,刘威葳在生活中就总是不小心按错键接通成泰燊的电话,这就是钉子,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田卉群老师的话说就是在电影中,一个钉子挂在墙上那么这个钉子就只是一个钉子,但如果在这个钉子上挂上一件衣服,那么这个钉子就是一个道具。
另外我想说,电影中张嘉译有一句关于不想要孩子的台词,很累很疲惫,请大家注意,在我拍电影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很黄很暴力的小朋友还没上当受骗呢,很明显是他们偷学了我的创意。
最后我想说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左右》这个名字,跟几米没有任何关系,左右意为左右为难,对了,就是郑中基和张学友那首歌。
刘威葳的生活是左,余男的生活是右,片中得白血病的孩子是导火索,成泰燊是直接原因,张嘉译是根本原因亦是架起两个左右生活的桥梁,整个片子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贴近片名,比如一上来汽车先往左开,再往右开,再比如说,城铁一会儿往左开,一会儿往右开,你们没注意吧,其实我是有意图的,哈哈。
至于说为什么把片子放在一个大片云集好片扎堆的三月公映,我只是想说,虽然我也想要两亿票房,但是我在柏林拿了奖了,拿了奖必定票房就不好了,尤其是欧洲三大电影节,这是继歌德和巴赫猜想之后冯小刚的重大猜想,反正影片都这样了,放在几月也是放,干脆我就放在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有歌由头,祝天下女性三八妇女节快乐。
虽然我知道,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们一定不会快乐的~我本来想给我的电影打三颗星的,但想想还是两颗吧,要不,也忒不谦虚了~王小帅。
2008年2月28日。
(本文纯属杜撰,如有雷同,必定是你抄我的,本文作者已经看过《左右》全片,所以请客观看待杜撰与科幻的区别)
探讨太多,我们还记得这一切感情的源头吗/小的时候爱情就是间操是偷偷看着的高年级男生青涩.害羞.又不能不见他永远不知道因为当我有勇气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毕业了 长大些开始知道我不仅仅会偷偷的喜欢别人,也会被喜欢体会到被人喜欢要远比喜欢别人来的甘甜所以便开始不停的 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变得更招人喜欢享受着对爱情自由选择的快感 时光流逝身边的人层出不穷的让人厌倦因为自己以往的一些过失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停的诉说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要什么样的人辛苦的找啊..找啊最终累的无力承担 无力思考也许长大以后我还是不会泯灭自己年幼时对爱的幻想并且依旧会去实现他们只是那时也许..... 我们仅仅是在实现对爱情的承诺而..履行这份承诺的两个人也许与爱无关
昨天去噌了一场电影看,是当下正红的《左右》,红的原因无非是又是一座银熊收入囊中。
我也免不了俗追了一下熊。
事先知道了影片的故事和电视剧《血玲珑》很相似,简单又带有一点苦涩和荒谬。
一对夫妻有一个女儿,之后离婚各自成立家庭,女儿生病让两个家庭又扯到一起,大家都很通情达理,也没有因为以前的纠葛影响了医治女儿的病情。
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病情都不见好转,妈妈想到了人工受精再生一个孩子来救女儿,一番挣扎吵闹大家只有接受,却不成功,疯狂的妈妈决定孤注一掷想到最后一招,而这一招导致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和一个家庭隔阂。
我承认我动机不纯,我想知道这熊是否珍贵。
但我渴望被感动的心却是纯得像净水,结果还是只得了一杯自来水。
影片本可以很感人,就像排骨炖萝卜本可以很美味。
粮食减产物价疯长最后闹得只剩下排骨汤萝卜(排列要分先后,从少到多)。
阿姨说,油星星少是因为物价高,王导宣布,情绪不多完全不是他的错,他要得就是这个调调,音乐哼哼两声就停是要和商业拉开距离,对白聊聊数句是要留情绪给你,至于镜头老是一个位置那更是艺术上的构思的奇妙。
我只能说,我口重。
哎,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各种指数比例不失调、、、、、、
我们叫那些舍身为人者为英雄,金庸谓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同样我们叫那些损人利己者为小人,用他人的幸福,换取自己的快乐一直是为君子所不齿的自私行为。
那枚竹是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那个孩子长大后知道他的存在只是因为为了救姐姐,而被已经毫无感情的父母用形同动物交配般的繁衍手段制造出来的话,情何以堪。
两个家庭的幸福,外带一个无辜的孩子。
如果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那大兵雷恩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去拯救。
枚竹一直强调,什么都别跟我说,我什么后果都不想,只救孩子。
这种看似伟大的母爱,其实质却是自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她对孩子的爱是源于血缘关系,这是对自己爱的延续,舐犊情深,这是动物都有的品质。
然而对于别人,肖路面露难色时威胁的眼神,得知董帆反对的时候那句“我不管她同不同意”,再加上对于深爱她的老谢的欺骗。
肖路是正常人,他爱女儿,想救她,却也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帮助人如果以伤害其他人为代价,那就失去意义。
董帆是善良的,她起初的反对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反应,然而看到禾禾后的转变,却足够伟大,女人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过男人的,因此这样的退让,绝非常人能为。
而老谢则完全好到没有个性,这样的男人借人一万,拿人一分,都会觉得自己有所亏欠。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有一个人完全不知道爱为何物,那就是枚竹。
当所有人都用牺牲自己来帮助禾禾的时候,她却拼命的伤害别人。
只要我爱的人活着,他人死活又关我屁事。
这种披着“爱人”皮的自私,绝不比赤裸裸的小人高尚多少。
最后董帆回到肖路身边,而老谢也原谅了枚竹。
但为什么前者让我感觉温暖,而后者却让我无比郁闷呢。
文本是《左右》的观后感,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自然的将本片和库布里克的遗作《大开眼界》进行着对比。
在我看来《大开眼界》是一部深刻探讨爱与救赎的美好电影。
幸运的是,我在人格的成长期看到了这部影片,并悟得道理如下:1. 实际上,基本上是每个人都在情感中犯过错误,甚至会有不洁的过去,但都相对有些无关紧要。
关键是,当你的爱人得知了你的过往之后,你们的爱是否足够——足够大到不计前嫌,仍可执子之手的地步。
2. 所以,爱情的火花虽是容易的,但一定是有量级轻重的,不能够对爱情一概而论。
3. 既然爱情是分量级轻重的,就需要度量,然而我思考后发现这很难,仿佛唯一能够确定的标准,就只有以时间为标准刻度了。
看来,日久生情是一种情感的度量方式。
《左右》对我来说并不是一部有关白血病患儿的电影,而同《大开眼界》一样是部严肃的探讨爱(本片不仅仅是爱情)与救赎的电影。
与《大开眼界》不同的是,本片没有离奇的情节和有些魔幻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主人公和仿佛身边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左右》更进一步的提出设问:除了PK,不同立场的情感之间可否共融?
王小帅讲故事的能力很强,通过缓慢写实的镜头将这个略显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
整部电影,其实是一个情感融合的过程,他带着观众们进行着种种选择——单看每个选择,都像是一种爱与爱的较量。
但直到最后,人们发现,爱并不仅仅是分量级、可权衡的,而且,爱们是有可能融合的,当所有的爱都足够大,也足够真诚的时候,它们便会相互欣赏、理解,然后水乳交融般的结成一种沉重而紧密的攻守同盟。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超越《大开眼界》的作品,它细腻的挖掘、诠释、度量、并最终重构了人类的美好情感们。
对于上面的那个设问,影片的英文名或许给了我们一种肯定的答案:In Love We Trust!P.S. 在我看来,《左右》几乎所有的图文官方宣传都和影片主旨错位(尤其是海报,我还以为是部A片呢),在众多的剧照中,我选了老谢一家三口的照片,很温暖,如同影片最后给我们心里带来的那一米阳光。
“都他妈的能拍电视剧了”,肖路在与枚竹的谈话中骂道。
看这部电影,我就是在母爱逻辑的引诱下,感情起伏不断。
同情(禾禾患病)、荒唐但理解(人工受孕)、继而觉得不对劲(枚竹要求真枪实弹)、反思(枚竹咋就能一意孤行、理直气壮到毁掉两个家庭捏)、骂自己太善良又一次被利用了(枚竹利用了肖路、董帆、老谢等一票人的善良,更利用了母爱的无私,终于把自己光明正大地“牺牲”了)……除了枚竹,其他人都在左右为难中选择着,取舍着,牺牲着。
他们都经历了骑在木马上的状态,左右摇摆,无法停止,时时刻刻充满矛盾,此消彼长中左、右、左、右……枚竹就像上了发条的汽车,对着路边的行人大喊,救救我们家孩子,左冲右撞,不管不顾,一闷劲冲到终点。
自己心里大概也挺内疚,就是嘴上不承认,举着自己孩子狡辩,唤起别人善良和同情,自己逃避于指责。
突然明白,爱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更可怕。
因为假借爱的名义,更容易侵占别人,更容易得到别人宽容,更不易被发现。
枚竹就是打着对禾禾的爱,肆意妄为,竟然都得到原谅。
我心里涌升出悲哀,为这些善良的溺死在爱中的人。
我也是其中一个。
该片讲述了一对已经离异的中国父母枚竹和肖路为挽救患白血病的小女儿,放下两人的私人恩怨,放下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牵绊,最终冲破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展开了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的故事。
女乘客给计程车司机指方向,先向左转,再向右转。
枚竹是一名房产中介,手里提着一大串钥匙,带租客来看房。
这套房子的布局很奇怪,最大的客厅被用作主卧,里面有一张双人床。
租客不太喜欢,枚竹心有不悦但没有说出口。
工作中,她接到丈夫老谢的电话:女儿禾禾又发烧了。
禾禾5岁了,是个乖巧的娃娃,最近老是发烧,不对劲啊。
枚竹和老谢带禾禾去妇幼医院检查,里面全是抱着病儿、忧心忡忡的家长。
小小的发烧,竟然出动了几位主任来沟通,情况不妙。
老谢喂禾禾吃八宝粥,温声细语地安慰她。
枚竹听完诊断结果,瞬间就站不稳,禾禾得了白血病,要是治不好,就只剩一两年了。
夫妻俩愁云惨淡,老谢不停抽烟。
两口子都有正当工作,家境尚可,他俩愁的不是钱,而是病情凶险。
末了,老谢让枚竹去联系他。
肖路是禾禾的生父,枚竹的前夫。
一个发不出工资的小包工头,两人离婚4年了,那时禾禾才1岁,离婚后分别再婚,很少联系。
听了病情,肖路赶紧来探望。
老谢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见到枚竹的前夫,第一时间热情接待。
为了让枚竹和肖路私下聊聊,老谢故意到楼下买烟。
禾禾还不太清楚自己的病情,她睡得那么熟,一头长发就像童话里的小公主。
枚竹压低声音抽泣,孩子就是她的命。
禾禾急需骨髓移植,枚竹的配型不合适,就看肖路的行不行。
老谢是个细心的人,禾禾要住院了,他带上窗花给病房增添点生机。
枚竹就在眼前,老谢却接到了她的来电。
原来她的手机被杂物蹭到时,容易误拨。
枚竹该给手机上个锁,但她心事重重,懒得麻烦。
老谢把禾禾当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宠爱,5岁了还让骑高高。
一家三口原本温馨的气氛,进入病房后瞬间冷却,老谢的窗花也无济于事。
枚竹看着化疗后掉光头发的病童,心里受到一阵阵重击。
枚竹躲在角落里,靠在老谢怀里哭,不能让禾禾看见,怕吓着她。
肖路的二婚妻子董帆,是美丽的空姐。
然而肖路工作繁忙,没空陪她。
工地欠薪的事儿闹得一团糟,肖路拆东墙补西墙,资金链即将断裂。
他去医院探望,发现老谢深夜仍守在禾禾床边。
枚竹过度劳累,低血糖挂点滴,老谢细心地给她调节输液器。
肖路看见前妻枚竹,总觉得尴尬,不知道该说啥,只是掏出一包现金做医药费。
老谢又在楼下抽烟,肖路感激他对禾禾的照顾和关爱,几乎代替了自己的角色。
这夜,肖路和董帆办事,年轻的她一如既往地激情,他却有点力不从心。
肖路陪着去逛街,一路上接了N个业务电话,董帆立刻甩脸子。
骨髓配型的结果出来了,肖路的也不合适。
医生只能给禾禾化疗,同时等待合适的骨髓捐献者。
如果禾禾有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用脐带血或许能救。
(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可以是骨髓,也可以是脐带血)
看着沉睡的禾禾,枚竹能感觉到女儿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自己的心也随之往下沉。
看房的租客生了二胎,嘴上抱怨婆家给的压力大,但脸上的笑容是真实的。
枚竹看着窗外,灰暗的冬天没有阳光,她心不在焉,枚竹有一个惊人的想法,看着温柔的老谢,她欲言又止。
为了方便照顾禾禾,老谢向单位请了假。
枚竹约肖路见面,她想跟前夫再生一个孩子,用二胎的脐带血救禾禾!
这么荒唐的想法,肖路以为自己听错了。
枚竹很坚持:如果董帆反对,那她就去求董帆,下跪磕头也可以,怎样都可以。
董帆不可能答应的,她也一直想生娃,是肖路以事业繁忙为由,总是推托。
枚竹不说话了,此人外柔内刚,沉默地看着肖路。
肖路被她看得心里发毛,离婚前她就这样,倔得像头驴。
老谢不让枚竹洗碗,怕冬天的水冻着她。
枚竹生二胎的话到了嘴边,还是说不出口。
董帆听了这个主意,怒不可遏。
肖路离婚2年后才再婚的,董帆与枚竹毫无瓜葛。
禾禾治病,花一大笔钱,董帆没有半句怨言,她认为自己做得够可以了。
此时的禾禾绝不能着凉,老谢给她洗完澡,从水汽蒸腾的浴室里一出来,立刻用浴巾裹上,到房里才穿睡衣。
禾禾最爱听老谢讲故事,没听完就不肯睡觉。
枚竹终于把二胎的主意说出口,老谢听了,一脸凄苦。
他让妻子好好考虑后果:这二胎生下来,该怎么面对自己呢?
给姐姐的药?
枚竹心意已决,她不是在请求老谢的同意。
如果他不答应,可以离婚。
老谢还是下楼买包烟,在吞吐的烟圈中咽下所有委屈。
老谢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态度让枚竹更加愧疚。
肖路再去探望,禾禾见了生父,只是喊“叔叔”。
小娃娃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但她预感自己好不了啦。
禾禾不想死,她问肖路:你也是我的爸爸,你会救我吗?
这一问,让一个纵横商场十几年的汉子,躲在轿车里哭得稀里哗啦。
董帆依然反对,甚至找上门想跟枚竹撕。
但她又有点怵,所以带上同事来壮胆。
老谢依然那么软软糯糯,枚竹不在,他礼貌地招呼来客。
看着化疗后只能戴帽的禾禾,董帆有所触动:她是很喜欢小孩的,哪能不心软。
虚弱的禾禾对老谢愈发依赖,就连倒杯水的功夫,她都要挂在爸爸身上。
看着这个窗明几净的家,董帆意识到:她的点头,或许能拯救这一家三口。
于是,她不等枚竹回来,就拉着行李箱走了。
同事拉她去酒吧,董帆也提不起劲儿。
她不是贪玩的小姑娘了,她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粉雕玉琢的宝宝。
董帆原本想住在同事家,但进门前还是给肖路打了一通电话:她同意让枚竹生二胎,但条件是,肖路也跟她生娃。
其实老谢的牺牲更大,他与枚竹刚结婚时,其实她怀孕一次,但那会儿暂时不想生,所以流掉了。
如果枚竹生下跟肖路的二胎,那这个家庭里的生育名额就用完了,老谢将没法跟枚竹生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的反应还是一如既往的:下楼买包烟。
人工授精当天,肖路吃早餐狼吞虎咽,储备精力。
董帆只是无奈地看着他。
不久后,枚竹得知结果:第一次人工授精失败。
她当然不会就此放弃。
这段时间,肖路在卧室里都不太行,董帆打趣道:真是肥水流了外人田。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流产伤了身体,枚竹这三次人工授精都失败。
她发现自己还是来了月经,气得砸烂了厕所的镜子,老谢只能紧紧抱着发狂的妻子。
枚竹不死心,她要跟肖路来真的啪PA,做最后的努力。
肖路再次拒绝:人工授精都不行,难道靠我能行?
枚竹的一再要求,在外人看来可能很不妥当,但一切全是出自对禾禾的爱。
如果救不了禾禾,枚竹愿意跟孩子一块儿去死。
肖路有很多顾虑,他不想伤害董帆。
枚竹顾不上什么道德、伦理,她只要禾禾好好活着。
当初离婚时,枚竹净身出户,只带走了禾禾。
一位倔强的母亲,谁也不能挡她的路。
肖路跟董帆激情,还是用了套套。
董帆不满:说好的跟我生娃呢?
她不管肖路与前妻&女儿的纠缠,她只想有自己的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家。
肖路没辙了,他左右为难,更不想欺骗董帆,便把枚竹的主意,和盘托出。
董帆气得连夜就离家出走。
她提出离婚,逃离肖路和他的烦恼。
她也不想做那个阻碍救命的恶人。
即将面临二次离婚,肖路非常颓唐,整天不接枚竹的电话,让她急得够呛。
无论婚离还是不离,女儿总是要救的。
肖路终于接电话,他的同意让枚竹瘫软在电梯口,看得租客一头雾水。
枚竹算好了排卵日,借口带租客看房,准备去办事。
幼儿园的高老师,带着同学们来探望禾禾,给她唱歌,老谢当然热情招呼。
枚竹把肖路带到那套老是租不出去的房子,屋主出国了,没人会来打扰。
就在这时,老谢接到枚竹打来的电话,听到她跟肖路的对话:她把这套房子租了一个月,备好洗漱用品和床铺,准备打持久战。
枚竹那台老是误拨的手机,让老谢得知了真相,但他没有大吵大闹,而是继续隐忍。
睡觉前,肖路和枚竹都感到生疏,只能看看电视找找话题。
肖路接到董帆的电话,她的航班出了点故障,在危险时刻,她想通了。
老谢装作不知道,董帆也默许。
肖路犹豫着脱下衣物,大红床单衬得枚竹肤白如雪。
离婚多年,枚竹仍然记得,肖路颈椎有问题,喜欢用高的枕头,所以特地给他备了两个。
枚竹从一开始的僵硬陌生,到渐入佳境,随着肖路的律动S吟,最后达到G潮。
她最后满足、迷茫又失落的眼神,标志着对老谢从身到心的背叛。
肖路回家,看见董帆洗手作羹汤,她准备好回归家庭,孕育自己的孩子。
老谢依然温吞,跟枚竹一起做饭。
他提出要把这个二胎当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外也这么说,过年带回家乡给老人看看。
枚竹怔住了,她亏欠老谢的情,这一辈子都还不完。
赶了《左右》4月1日第一天上线的第一场,是今年第一次去支持国产片票房。
在这个颇有戏谑意味的日子去看片,看到的是个……挺冷的笑话。
这并非是其中某些地方王小帅明显地抖机灵,比如“很累很绝望”之类,而是我始终不知道他想拍一个什么样的电影。
当然,拜各路媒体所赐,看片之前我已经大致了解了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如《苹果》般达内或基斯洛夫斯基式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听上去十分《十诫》,然而看到片子却小吃了一惊,挣扎和彷徨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转了一圈回来,不咸不淡地给了一个Open Ending。
似乎王小帅并无意去做道德批判,然而或许真如媒体所言是在处理“中年危机”,可是这么富有张力的故事又被他故意地淡化了冲突,于是,最后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那个如同《巴黎最后的探戈》一般的空房……再度来考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按《苹果》的拍法,或许会呈现出与《十诫》之二的那个故事类似的力量,再换个方式拍,便很有可能成为一部典型的中国苦情戏。
然而王小帅关心的大约不是这个故事,而是所谓中国“新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
从价值观来看,《左右》倒是非常规矩,非常政治正确。
大约这就是中国式的中产阶级核心家庭。
然而从某些角度来看,老谢是太窝囊,只会憨憨地笑,只会说我去买包烟然后逃走,所以结尾处他的承担也是必然。
而枚竹,出于救孩子的愿望多些,还是出于欲望的因素多些,事实上不好说。
单看那一张红色的大床——在我看来都有些超现实的一张大床就能明白,何况……她还很享受。
事实上这个空间传达的信息很丰富。
这个空房——或者枚竹布置过的空房——与她和老谢的家,那个典型的80年代板楼里的公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那个叫做2007的门牌很有趣,那是一些欲言又止,我以为,从《喜宴》、《饮食男女》式的价值观,或者《渴望》式的价值观,到《左右》的价值观,有些明显的变化。
影片中当下的北京呈现的不是欲望和疏离,而是如同肖路那一个接一个的楼盘一样,或者与永远奔腾的13号线一样,一去不回头的“社会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篇影评开始变得语无伦次,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地方可以“下嘴”,对于我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观众而言,我自然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试图去回忆王小帅之前的作品。
《十七岁的单车》或者《青红》都很好,至少是很好的写影评的材料。
《青红》里那一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甚至看得我要“泪流满面”。
《左右》的状态则有些晕晕乎乎。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看来只能说一句“不够好”。
思考一下原因,问题大约出在观众认同的设置上。
开始会认同枚竹,而越看会越认同肖路。
再捋一遍人物关系的话,肖路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导演关于“中年危机”的核心表述,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到第十多分钟才出现的人物和事实上影片试图制造的双线结构必然就导致故事的涣散。
当然,如果导演本意不在讲故事,那就另当别论。
影片的英文名叫做“In love we trust”,这个Love是爱,而不是爱情。
比起明显在说肖路“左右为难”的中文题目,这个题目……一样不靠谱。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在讲“爱”,而是至于片名“左右”两个字的出现方式,真是做作的可以,状如《三峡好人》的小标题,是在暗示影片的双线结构?
还是在说些别的什么……其余的一些地方王小帅也是用足了心思,拉上高圆圆和田原不说,还拉上了Acosta。
田原演的空姐看来看去跟《江城夏日》里的吧女没啥两样。
至于Acosta,纯属添头。
至于昨天发誓今天收回,难道他也“左右为难”了?
医院里枚竹刚刚得知禾禾白血病的那一场戏的处理让我想起侯孝贤,而几个长焦运动镜头跟得确实漂亮。
片子的颜色压得有些过,最后那张大床……那个颜色,真的红的很红很惊悚。
影片一直保持一个向左5°的倾斜,我一度以为会有向右倾斜的段落,可是我只看到了左,没有看到右。
不过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被用来拯救禾禾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人为它和它的将来想想,它真可怜——用“它”这个代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最后好像还剩下这么一点可供道德批判的东西。
我们困惑是因为王小帅在困惑,他已经中年了,他开始想一些复杂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被征求意见,你也做不了决定。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43145/
本来想给三星的,直到全片看完,冲着结局和老谢的坚韧,给四星吧
人生总是可以简练成或左或有的选择,倒不如来个孤注一掷,拼他个你死我活
有点诚意……了,演员功不可没。但是,还是很怪
没有新意是第六代走上地面的通病,个个越来越胖了。
张嘉译很适合生活化的角色;余男有点丑;成泰燊一副没本事男人的好脾气样。男女主角用这种非同一般的方式形成交集,又回到各自的家里。两个家庭的人们虚弱地笑着,就着饭菜,咽下生活的苦辣酸甜。
什么道德困境伦理困境,都是个体压抑的遮羞布。“左右”作为母题落实到了视听语言,利用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分屏”构图,人物处于画面两端的镜像设计,戏剧性情节(包括结尾)的平行处理,而本片拿到柏林编剧奖也丝毫不为过,人物(夹在工人和开发商之间的肖路)、细节伏笔(枚竹手机意外呼出的可能性)的铺陈是足够丰富、相对缜密的。
那个男人好到我很想打他
In love , we trust
我似乎不太喜欢写实的大陆片子吗?都还是蛮到位的演员。
沒想到海報是我們做的。。。。 - -!!
都不知道怎么说······谁变态?谁自私?谁脑残?谁他妈大剪刀一挥给剪得完全无震撼可言了!!!
男人太好会让我觉得假 那个男人怎么老演多金噶姘头男。。
中国真人真事改变,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编剧。in Love We Trust 。开放式结局。为了一个生命,可利用母亲的慈爱而博取两个家庭的怜爱吗?对得起带着任务而生的小生命呢?母亲的爱是自私的,两个男人是无力的,中国的宗族信仰和伦理道德都遭遇了挑战。故事很极端,喜欢导演的叙事。拍的真实。
王小帅跟娄烨一样膈应人
故事是好的,演员也是好的,导演也是好的,但是咋拼合一起就让人觉得不如预计的效果好呢。到底哪不对。。。
以前构思过一篇为了器官移植而生孩子的小说,这部电影看着真让人难受,尤其是老谢,最后吃饭的镜头让再善良通情理的人也开始思考这个道德伦理难题,四个人都可以说是“热铁皮屋上的猫”
好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为什么把这个电影评的这么低。反正我是被感动了,我觉得影片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很伟大的。我不觉得老谢有多么窝囊,如果我是那个男人如果我爱他,我也会做出同样的妥协。就像影片的另一个名字“in love we trust”.
咦,这部竟然没标。。
只是 因为剧本本身的真实与感人才推荐
這個故事像是社會新聞的延伸和翻版 真實 真實但是又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