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无意中看的片子对我会有这么大影响,到现在还依然在冲击中。
回顾过去包括现在,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结果论者。
虽然也认同过程、感受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看重最后的结果,总觉得如果达不到目的,过程如何,感受如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因此也总是因害怕达不到预期而担忧,距离预期哪怕有一点点偏差也会烦恼。
直到今天看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是一个多么理想主义的人,如此愿意为了一个想象而倾其所有甚至甘愿献身的人。
在准备的那样充分,决心那样坚定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可那又怎样呢?
沙丘是没有成真,可如果没有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做超越时代的领路人,如今如雷贯耳的许多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只是平行时空的泡影吧。
打开这部电影,有沙丘的影子;打开那部电影,也有沙丘的影子。
那么,能说沙丘没有成真么?
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想象力的缺乏。
过去的我,死死盯着我能想象出的唯一结果自我纠结,可今夜过去后,我希望自己最好会时常想起佐杜洛夫斯基,得失了都是yes,当一个行为发生后,产生何种影响何种结果,如何可能是唯一的? 如何可能被全部预见到? 说句恶俗的话吧,尽力而为,接受结果,反正这看到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像沙丘那厚厚的几大本手稿一样,虽然没有成为那部佐杜洛夫斯基理想中的电影,但其中的无数细节,成为了科幻电影的奠基石,成就了无数他认心中理想的电影,这又何尝不算是梦想成真呢?
一切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所追求的不是暂时的局部的目标,而是永恒的整体的目标--它们寻求真理和生活的意义,探索心灵和生命的真谛。
如果把它们同当前的需要和迫切问题拉扯在一起,那么它们只能使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沉重。
我们有许多医生、教师、律师,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却越来越少,全部聪明才智和精神力量,都耗费在满足暂时的、转眼即逝的需要上……我们的学者们、作家们和艺术家们在辛勤工作,多亏他们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舒适,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离真理却十分遥远,人依旧是最贪婪凶残、最卑鄙龌龊的动物。
事物发展的趋向是,人类的大多数将退化,并永远丧失一切生活能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艺术家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他越是有才能,他的作用就越令人奇怪、不可理解,因为实际上他的工作不过是供凶残卑鄙的禽兽消遣,是维护现行制度的。
本片是一窥佐杜创作历程与理念的重要作品。
但我仍对本片传达的观念存疑——佐杜的创作与表述看似极具野心和视野,却缺少扎实与深度,含义不清。
“电影是有心脏的,是有思想的,是有力量的。
”听起来好像道理,但好像也就止于一种激励式的“有道理”了。
难道好莱坞真的就百害无一利么?
它的体质难道就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么?
本片的讲述者一致赞美佐杜的《沙丘》,但没有详细分析佐杜电影的创新性;而本片的反对者则是集体“缺席”,这让本片缺少思想的碰撞,缺少思辨性,缺少说服力。
无论如何,《沙丘》没有拍出来,这也是一个有关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权衡的教训。
另外,纪录片本身拍的实在是好,剪辑精彩,配乐带感。
佐杜洛夫斯基评分最高的“电影”,不得不说佐杜太适合创立一个教派,他带着强大的光芒与能量,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导演生涯的中断和重启,激励了我这么一个深度悲观主义者,堪称精神导师。
极致发散的外倾直觉,想象,拓展无限可能,把野心变成现实,思维是无限扩展的,人要有活到300岁的野心现实主义的权衡者是不会经历这场悲剧的聪明人,但他们也永远不会有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跌宕起伏,光芒四射,无限拓展的人生电影的多重可能,人生的多种可能。
被画成书,画成漫画的电影(《合金男爵》、《印卡石》),作为导演,哲学家,宗教学者和精神分析师的佐杜佐杜这个人太有魅力了,邪师与快乐小狗的结合,尊重他人个性,各种创想,强大的动员能力,绘声绘色的演说能力,参见教主了!
他大儿子我也好喜欢!
虽然沉稳内敛但光芒难以遮掩,稳重的掌控者。
佐杜影史——《凡多与丽丝》、《鼹鼠》、《圣山》、然后是凝聚了他炽热理想,努力与期待的流产的《沙丘》,之后是《圣血》,已经带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救赎的色彩。
23年的沉寂后是他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现实之舞》。
——打破一切行业规则的偷生儿式的出道作、颠覆电影定义的一代邪典《圣山》、艺术殿堂中生产却终究难以在现实中生存的《沙丘》、以及23年后带着救赎使命与成果的自传式三部曲。
佐杜导演生涯的开端,高潮,跌落和重启都那样富有传奇色彩。
其后的两版沙丘与众多科幻片对佐杜构思的借鉴足见佐杜版沙丘之功力,然而它的夭折几乎是必然,是佐杜洛夫斯基性格,野心的高涨,时代的局限,电影制作行业的规则,观众的接受度与习惯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局。
然而这种失败的悲剧依然使我们忍不住遐想,如果它拍成了会如何,佐杜的导演生涯会如何,科幻片发展会如何。
幸好佐杜洛夫斯基没创立一个椒牌,不然我可能已经火速入酵了,他这种溺爱创作者的才华和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每天提供顶级定制食宿,还做心理团建的导演/上司哪里找,找不到,因为集团都散伙了。
可是佐杜版《沙丘》的实力让好莱坞恐惧,促进了两版沙丘的创作;启发了无数科幻片的场景和设定;为其他电影提供了天才的团队。
理想主义者可能会由于执着于把胸中的火取出以点燃圣坛而死,但他们点燃的圣火却将繁衍出万家灯火和万点心火。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佐杜洛夫斯基2025年的新片吧,见证活着的世纪影史和重生传奇。
(老爷子,按照中国人的“迷信”我这是要催杀你了,所以我一点也不期待,你开心健康就好,作品是次要的哈。
)唉自己笔力孱弱写不出佐杜万分之一的光彩,他真的是第一个想让我仔细翻他生平,拉片他电影,读他作品的导演,去补《合金男爵》和《印卡石》去了。
前提:活得长。
这是非绝世天才或运气极佳的同学们混文艺界科学界或者任何界的秘笈之首。
所以,好好吃饭睡觉锻炼身体。
首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Jodorowsky就是想拍一部让大家看呆了的科幻片,里面有他想表达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所以他自然不会去拍一个那个时代的跟随别人风格的典型好莱坞科幻片。
所以他自然得琢磨用什么样的新方法去表达,比如画风,道具设计。
他不在乎这个是否能拍成,或者是乐观的觉得一定能拍成。
然后呢,该找什么人就努力去找,该去做什么就去做。
比如去找画漫画的,做道具的,找达利,对,就是那个留胡子画钟的达利,找胖子Orson Welles。
这个过程有些像现实中的rpg游戏,比如为了找Welles得先请到他喜欢的厨师。
还有呢,坚决不找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一起玩。
当然,这样两类人应该也互不为菜。
看了这个记录片,我第一感觉就是拍部小众片真不容易,大概就和研究非主流领域拿funding不容易相似。
找到人了,有了笔start up funding,当然是从老搭档Michel Seydoux (就是小清新 lea seydoux的叔公)那儿拿的,那就该做什么做什么去了。
剧本就是漫画画出来的,道具又暗黑又独特,为了让儿子动作真实还特地请了老师来教格斗。
正常中青年们看了大概就会感慨一声:一群执着有理想有行动力的疯子。
最后一个非常让人欣赏的就是他没有敝帚自珍,把他们的脚本分发在LA的众多studio。
当然,这也是他们为了继续找到资金投资,总得拿出点东西说服其他人继续砸钱吧。
所以,才会有片子里所说的:这部未完成的记录片就像是当年掠过地球的那颗小行星,虽然没有具体的碰撞,但是为将来无数播下了种子。
那些我们已经默认为是经典的片段和造型,在70年代,被认为过于小众而没有得到从纸上到银幕上的机会。
最后的最后,如果想要人人称赞,就千万不要把它拍出来!
虽然说了一个让人伤心的拍电影的小故事,但是满满的正能量。
半年前的那个晚上,开车去远处的一个专放文艺小众无厘头电影的电影院看的,看完以后激动了好久。
所有声称自己有理想/梦想etc的小同学们都可以去看看它。
因为被记录对象太与众不同了,所以只要平实的记录下来这个如何去拍一部没拍成的片子的故事,就是一部很出众的纪录片。
一开始我不知道本片是纪录片,本来在期待一场平行宇宙异世界的遨游,结果进来后发现这么多人物介绍和采访,有一点失落,但本着广涉猎的想法,我继续看了下去。
一点一点的,我了解到这是在讲述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漫画家莫比乌斯、画家达利、pink floyd,相比起公众认可度或者专业度,佐导更相信直觉与相吸的灵魂。
现在看过去,他们都是不羁且自由的艺术家,做出格的作品,有自己的脾气。
虽然说非常大程度上,这部纪录片里他们吹嘘的成分占多,关于一切伟大的设想、《沙丘》对世界的影响,但是我的确被感动到了。
佐导眼中,电影不是赚钱的利器,他想拍的不是风靡世界的好莱坞大片,而是存在于他梦中的场景。
一个有感受的生命、会悦动的知觉、能自我抒发的表达,一个纯粹的极乐园。
"Movies have heart",他说。
这部纪录片看完感觉像看了一个故事片,看到前面会觉得就是筹备沙丘拍摄的各个步骤的一些记录。
虽然有些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支持我看下去,就是佐杜洛夫斯基一点点拼凑出他心中的沙丘战队的时候,给我很深的感动。
因为就像他说的他找的都是可以在灵魂上与之沟通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更多是为被一种精神追求所凝聚,他们要与佐杜洛夫斯基一起全心创造一个伟大的电影,它将是跨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引起巨大反响的、改变一代人思想的不凡之作。
我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创作精神,为了心中的沙丘他全力筹划好了一切,也牺牲了他的所有,却最终停止在了开拍前期。
超前惊世的作品被扼杀在时代的摇篮里,多么遗憾……沙丘的被砍如同保罗被割喉一样。
拍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完成了对沙丘的诠释。
从佐杜洛夫斯基那里,我还看到了面对挫折的勇气,总有一种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没有真的完全出现过,但他创造过的一切,仍然改变影响着后世。
摘录:“在生活中有事发生,你说好,事情消逝,你说好的,我没没拍《沙丘》好!
对,我们没拍它,那又怎样?
那又如何?
《沙丘》就像一个梦一样,改变了世界的梦。
”虽然没人真正地看过《沙丘》,但你总能听到它在你耳边。
看完了就觉得,佐爷的DUNE没拍出来,很正常啊。
的确佐爷的想象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很天才,然而好莱坞制片公司也不是如同片中所描述的那种扼杀了天才的邪恶资本吧。
无论任何时候,再有担当的人和公司也不可能决定说拍一部可能是15小时也可能是20小时的巨制。
还有,我并不完全肯定佐爷明白DUNE的精髓,首先在决定拍DUNE的时候他还没读过书,他的storyboard里有把莱托的四肢都截掉只剩躯干的折磨场面,结尾时有强大的宗教概念,另外,佐爷最后喊着要rape DUNE,很令人不适。
DUNE确实很残酷,然而这种残酷是优雅强大的。
这部片里还暗戳戳指出,佐爷找到的明星阵容,后来被好莱坞盗用,就觉得有点过了。
这些人本来就已经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啊,像H.R. Giger这样的人,碰见Ridley Scott, 创造出不朽的异形,就是宿命,和有没有这个没拍成的DUNE没有必然关系。
最后就是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没错的,佐爷被人记住的片子基本都是小众的Cult。
然后,只有维伦纽瓦这样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导演,才配得上DUNE。
70年代年,佐杜洛夫斯基为自己的《沙丘》筹备了一支超级队伍,达利、Mick Jagger、Orson Welles、Dan O'Bannon、Pink Floyd等名字赫然在列。
虽然他的雄心最终在资本面前悲壮地败下阵来,《沙丘》巨大的魂魄依旧笼罩着我们,从《星战》到《普罗米修斯》,我们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巨作改编电影《沙丘》有消息了:与你们的“甜茶”提莫西·查拉梅正在商谈主演,他将在片中饰演主角——年轻的贵族保罗·亚崔迪。
已在最后谈判阶段。
由传奇影业出品,导演是拍出过《银翼杀手2049》、《边境杀手》、《降临》等片的维伦纽瓦,曾凭借《阿甘正传》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艾瑞克·罗斯将为它执笔,“甜茶”担任主演,预计之后还会有重量级的演员加入。
这部《沙丘》还未开拍,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其上映后的盛况。
此片改编自小说《沙丘》,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1965年的作品,于1966年获得了雨果奖和首届星云奖。
与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比肩,被称为“科幻小说史上的里程碑“、“科幻文学中的《魔戒》”。
小说是一部庞杂宏大的空间史诗,聚焦在阿拉吉斯星球上,它是一个沙漠星球,出产一种香料、混合物。
这种可以引起强烈幻觉的药物是整个宇宙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使得沙丘变成一个非凡的战略要地,就像银河系里的阿富汗。
保罗·阿崔迪是年轻的贵族,被逐出家门,然后带领阿拉吉斯的土著人佛曼人重夺星球,摆脱邪恶的殖民者哈空能人的控制。
1984年大卫·林奇版本《沙丘》中的保罗·亚崔迪光看这个介绍,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科幻外壳下的“王子复仇记”吗?
看着还挺老套的。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习惯用情节概括去判断一部作品的可读性和好坏,那你可能因此错过许多好东西。
情节概括是用来答高考语文题用的。
这部作品的过人之处还真不在三言两语能概括出来的情节上——他他事无巨细地构建出了一个“第二世界”,包括沙丘独特的生态系统、语言、宗教、文化、风俗、阶层等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充满巧思,一旦你真的沉浸在书中,展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此前从未感知过的世界。
赫伯特还汪洋恣肆地生造出一些专有名词,有一大部分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对应,比如沙虫、啸刃刀、沙丘骑士、浮空器等。
沙虫,沙丘生物,吞噬一切,最长能达400米事实上,赫伯特是首位在科幻题材中引入环境生态观念的作家,其作品中对“魅力型领袖”如何奴役人民和对政府治理结构的探讨,则暗藏了他的自由主义政治观。
他对宗教、政治和权力三者关系的探讨,在50年后全球聚焦中东局势的语境下,显现出惊人的先见之明。
而且这可能是一部少见的不存在电脑、机器人或是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因为按照小说的交代,“在故事发生的几百年前,人类摧毁了所有会思考的机器。
人类相信,这样就不会被其他物种取代。
”作者没有拿一般科幻中常用的科技细节做文章,而是着墨于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文学性、社会性和人文精神。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浪漫宏大又充满野心的作品。
这么好的本子,怎么会没有导演想拍?
真的拍出来了的主要有两部,一部是1984年在美国上映的大卫·林奇版。
女主角也就是后来《银翼杀手》的女主角Sean Young、男主角则是林奇的老伙伴,《双峰》、《蓝丝绒》等片的男主角Kyle MacLachlan、演员还包括Sting、Patrick Stewart等一众欧美知名影星。
配乐阵容包括Toto和Brian Eno,投入了四亿成本。
但很不幸地是,它扑街了,只收回了3亿成本,口碑也很一般。
林奇版《沙丘》剧照,依稀还是有他的风格在里面的由于种种原因,林奇没有获得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影片至少有三个版本被释出。
在有的版本中,导演中大卫·林奇的名字被用Alan Smithee——一个西方导演惯用于表示对失去影片掌控权表示抗议的假名,替代了。
大卫·林奇认为这部《沙丘》是“自己拍过的最垃圾的片子”。
2003年葛·艾坦尼斯又拍了《沙丘》的番外篇《沙丘之子》,由“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但口碑票房也差强人意。
相比于这两部拍出来的,还有一部没拍出来的反而影响更为深远。
那就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在后来很多牛逼的科幻片,比如《星战》、《异形》、《银翼杀手》里,你能看到它的影子。
喜欢Cult片的朋友应该对佐杜洛夫斯基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生于1929,智利裔法国籍剧作家。
老爷子这个人就比较传奇了,从1948年起,他的身份有: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导演、制片人、电影和戏剧演员、编剧、音乐人、作曲家、比较宗教哲学家、木偶戏演员、哑剧演员、精神学家、心理分析学家、画家、雕塑家等等。
但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的带有强烈实验性的先锋电影。
他电影中有强烈冲击力的超现实主义图像、神秘主义元素与宗教讨论以及大量隐喻一直备受邪典片影迷的推崇。
去年北影节还放映了他的自传性影片《现实之舞》。
《现实之舞》1968年,他执导首部长片《凡多与丽丝》,该片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电影节演出时引发骚乱,最终被禁。
佐杜也由此奠定了他影片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1970年,他执导了迷幻西部片(Acid Western)《鼹鼠(EL Topo)》,在约翰·列侬的帮助下得以在美国影院上映,也是公认的午夜电影及Cult 片鼻祖。
《凡多与丽丝》,1968
《鼹鼠》,19701973年在约翰·列侬的投资支持下,他执导了《圣山(The Holy Mountain)》,这一是部探讨西方神秘主义的超现实电影。
此片预算150万美元,是当时墨西哥预算最高的影片。
在《圣山》取得成功后,佐杜的野心也膨胀起来。
《圣山》,19731974年12月,《圣山》的制作人,也是他的好友米歇尔·西多克从巴黎打电话给他说:“《圣山》很成功,想合作一部新片,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都出钱。
你想拍什么?
”佐杜说:“《沙丘》。
”于是他们去找好莱坞买了版权,然后开始组建队伍。
他以每分钟10万美元的价格来请达利饰演宇宙最乖戾邪恶的霸主——沙丹皇帝,没错,就是那个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
他去巴黎找达利的时候,达利设了个局,在十二个人的围坐下,达利跟他说:“在我小时候和毕加索在沙滩玩耍的时候,发现过一块钟,你在你的一生中有发现过吗?
”佐杜想,如果我说有的话,就会显得自己虚荣又滑稽,如果说没有的话,又太像一个poor guy了,于是他说:“我没有发现过,但我曾经丢失过很多。
”这使他获得了继续与达利谈判的机会。
演员还包括Mick Jagger、Andy Warho最好的男演员Udo Kier、Orson Welles以及佐杜的儿子等。
达利可能是想故意显摆一下自己的名作——《记忆的永恒》吧美术师是后来设计了异形的HRGiger。
他们本来想找Trumbull,也就是后来《2001:太空漫游》的特技师,佐杜回忆说“当时他说话非常虚荣且自以为是,而且在和我们谈话时接了整整40个电话。
他是个非常好的技师,但不是个能与之进行精神交流的人。
”于是拒绝了与他的合作。
转而选择了“落后于技术”的特效师——Dan O'Bannon,用一张报纸形的特制大麻征服了他。
艺术指导是Chris Foss。
如果你是《异形》的铁粉,对Dan O'Bannon、HRGiger这些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后来成为了《异形》的主创人员。
配乐则选择了Pink Floyd和Magma。
当时Pink Floyd正在Abbey Roud录音室给《Dark Side of the Moon》混音,佐杜一行人去找他们的时候,摇滚明星们正吃着汉堡,对佐杜的计划显得心不在焉。
于是佐杜怒了,说:“你们不知道我要给你们的,是给人类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配乐的机会,而你们却在这里吃他妈的麦当劳?
为什么?!
”然后他们就停下来和他说话了,之后的一切都非常顺利。
并且佐杜最终想拍一部14个小时的片子。
《沙丘》图稿这个阵容和时长,光是想想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然而,钱不够了,他们还差500万美金。
在去好莱坞筹集资金的时候却处处碰壁,迪斯尼因为这部片子太过超前和怪异而拒绝了他,佐杜洛夫斯基没能实现他疯狂的计划。
后来弗兰克·赫伯特的女儿后来把拍摄权给了大卫·林奇,这让佐杜洛夫斯基痛苦不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被别人完成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特别是林奇这样的大导演。
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大卫·林奇版《沙丘》,幸好,林奇拍砸了。
虽然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最终没能拍出来,但是在许多后来的科幻电影之中都可以看见它的影子。
比如《星战》中的剑斗场面、主角在沙漠的成长背景设定、与Luke在“千年隼”上练剑的可以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球形机器人、《终结者》中对面部进行识别分析的电脑。
从设定和情节等受它影响的还有《飞侠哥顿》、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超时空接触》乃至于《银翼杀手》、《异形》、《普罗米修斯》等。
后来好莱坞也开始使用佐杜的团队——这让他本人也很吃惊。
《沙丘》和《飞侠哥顿》
《沙丘》和《普罗米修斯》
《沙丘》和《夺宝奇兵》似乎兜兜转转了一圈,历史最终印证了佐杜的超前眼光与构想,他所期待的电影制作乃至于好莱坞观念的转变,在几十年之间慢慢发生了。
希望对于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这不会太晚,毕竟倾注了如此多的激情的作品最终没能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这会像梦魇一样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但正如他所说的:“《沙丘》就像一个梦一样,一个改变世界的梦。
”虽然没人真正地看过《沙丘》,但你总能听到它在你耳边的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对我而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工业。
它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 文学和诗歌一样,电影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我想拍一部电影,一看的时候就像吃了迷幻药。
迷幻得就像磕药一样 但又不是幻觉,我不想让大家磕药 而想制造出磕药的效果,这部片会改变大众的观念。
我对《沙丘》的野心是很大的,所以我想创造预言,我想打造预言,改变全世界所有年轻人的思想。
对我而言 《沙丘》就像是神一样,是艺术和电影之神。
对我而言不只是制作特效,而且是更深层的艺术,我想打造出神圣、自由和观点新颖的电影。
解放思想,因为当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坐牢,我的自我意识和智力受到了束缚,我想挣开来。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当看见佐杜洛夫斯基气愤地拿出一沓钱说是狗屎后迅速陷入茫然的眼神,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沙丘》未能拍成给他带来的巨大遗憾,以至于后来大卫·林奇拍砸后他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兴奋,这些情绪的起伏都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付出全部精力的结果,值得欣慰的是《沙丘》虽未成形,但却影响了后世。
从纪录片来看,揭开了左导的一个梦,但一直重复组建团队的牛逼不如从沙丘这部伟大作品本身来窥探;从佐导来看,疯狂与自大是先驱者的dna,但是如此伟大的一个梦想,始终也不兑现,至今只有满腹的外归因。幸好之后江山辈出,站在巨人的肩膀,带我们真正见证伟大。
水瓶座疯逼老佐满世界组团在上世纪70年代拍科幻片最后拉不到投资流产的故事🤷🏻♀️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说动另外的艺术家一起疯!莫比斯、达利、H.R.giger这些名字放在一起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老佐沙丘的设定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是必然,但是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激情和超乎普通认知的想象力已经是艺术瑰宝。影片最后老佐对于失败的解读让我为之动容,失败在他强大的意志力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如果想永生,就去朝着永生奋斗吧!
大家动不动“最”的,感觉中二得很可爱。看过的佐杜片和本片差不多保守。一种感觉是持续地漫溢的疯狂是另一种持续的保守,就像总想搞个大新闻吸引眼球的表现欲一样,重要的是是否真正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反叛。另一个感觉是喜欢凑名人当演员是什么癖好,有点像喜欢报一些菜名搞一些排名凑一些big names,彰显自己能够获取资源进入了名流圈的特权。无论如何,当然还是有一点期待这部没被拍出来的片子的。
艺术家想做成一件事真是难,逼格太高
经历有趣,激情可取,后来弄到所谓改变影史的逻辑判断,却显得缺乏足够说服力?最终要靠成品说话嘛,不然库布里克还筹拍超级巨制拿破仑呢…唔,好莱坞商业大作跟邪典本就不是一卦,批判矛头指向他们也挺那个的…话说这片子的视效倒是不错…
真看不懂,我还是低层次的影迷....
记录一部未完成却又影响电影制作的一部电影
本来没拍成就已经够可怜了……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再牛逼,也挽救不了这个纪录片的傻逼。它仅仅做到描述了筹备《沙丘》的过程,至于对《沙丘》最终成品的想象和理解,只需去看那堆牛逼的人名、概念图和分镜,不必花一个多小时看这部纪录片。除了缅怀和致敬,它没有存在的意义,连佐杜洛夫斯基的采访都救不了它。
佐渡洛夫斯基好有活力和想象力啊。
佐杜是个疯子,邪教领袖,人形鸡血包。他招兵买马的过程多令人热血上涌,最后梦断LA的时候就多令人惋惜。佐杜的《沙丘》拍出来会不会有本片里吹得那么神,能不能真的拳打2001脚踢银翼杀手甚至不是重点。正因绝大多数人都保守、算计、中庸、患得患失,才更要珍惜真艺术家,我们spiritual life的营养源。////维版后重看观感骤降,虐待儿子不可原谅,最大贡献是组织起了除导演外的异形班底雏形。
佐爷构思的那个宇宙长镜头如今被吕克贝松在超体里用CG动画完美再现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佐爷实在是超前了30年!!!看看他组的团队,尼玛太NB了!全是我的本命啊!!没拍出来真是太可惜了!
《沙丘》超长预告宣传片……等会,没拍出来你BB俩小时干毛啊!!
@2016-12-25 21:17:46
老头说他想拍一部让观众看着就能感受嗑药感觉的电影……啊,放心,后人帮你实现了好多部,太多部,多得都有点烦人了
一群人吹牛逼
鼻祖 一种热爱
其实对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好感度一般,风格蛮先锋的,形式感很棒,但不是很喜欢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起先对他《沙丘》失败有一丝庆幸,庆幸没有毁掉这部作品(可惜后来还是被林奇毁了…作为粉丝也是意想不到…)。但看了这部记录片后,我真震惊于强大的制作班底,也钦佩佐杜洛夫斯基创作的极度热情与大胆,虽然我对他完成作品的思想有部分不认同,但依然不影响他在我心里是影视界少有的疯狂艺术家,相比他的作品,我更爱他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很可惜,这部极其庞大的影像艺术没得到实现的机会,作为好莱坞,这样的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佐杜洛夫斯基的视觉语言对商业电影来说过于晦涩,虽然可能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但绝不会是成功的商业片,只能说是一种时代的遗憾了。
Jodo和制片人不是没拍过电影的人,那些玄了吧唧的话术和闪耀的阵容不等于电影;纪录片更是搞笑,烧了一千万刀到头来还是只能给我们看分镜,到底是导演拿不到胶片还是当时拍的东西的确没法成为一部电影,或者连苗头都没看到?《东邪西毒》一样套拍了《东成西就》来确保收回成本,只能说工业的游戏规则的确就是这样,Jodo手上的是太多人的生与死,不是奥逊威尔斯的红酒和达利的智力问答。